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首辅沈栗-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有些人就先有意无意地包装自己,等神童、俊杰的名声在外了,最重要的,考官和同年们心里有个印象:这人有才干,中举是理所当然,不中举才出人意料。

    对科考和日后出仕都有利。

    这“望”怎么“养”呢?那就要各凭手段了。

    有天然型的:得天独厚,生的聪明,打小就是神童,半岁能言,三岁背论语,六七八岁会作诗。家里捧着,县官州官护着,一路小三元考上来,不中举是考官没长眼,对不起天下劳苦大众。

    还有自荐型的:拿着自己的诗词文章到各各官员府上投递,要是有幸合了哪位大员的胃口,得到另眼相看,或是出口夸几句,好,中举有望了。

    再有就是名师出高徒型的:一定要拜个大儒做老师,师兄师弟不是状元就是榜眼探花,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明自己的水平也不低。

    还有另类型的:这就比较特别了,有学做狂士的,有学做隐士的,还有学做风流才子流连青楼的。勾搭一些脾气相合的学子互相吹捧,大家一起嗨。这种就比较危险,要是碰上古板些的大臣或皇帝看不顺眼,搞不好就嗨脱了。

    当然,大家的手段也不是就那么单一,所以大多还是复合型:各种手段一起上,说不定哪个效果好些。

    沈栗也有自己的声望,可他的声望却不是以上几种常规手段得来的。

    确切的说,沈栗是战斗型的!

    这个比较少见。

    通过不一般的敌人体现出不一般的水平。

    在沈栗的战绩里,有几个人比较让考生们注意:杜凉兄弟,还有陈季。

    杜氏兄弟可是先国子监祭酒家的公子,说实话,在读书人里的声望并不低,一个素有才名,一个出入东宫。这两个人要不是头脑发昏和沈栗过不去,老老实实按部就班,要科举入仕轻而易举,结果让连他们老子一起叫沈栗赶回老家了。

    陈季则是大儒陈文举的儿子。名门,名师,名师兄弟,要说他的科举之路,那是摆明了一片坦途。坏就坏在他想用自己的声名来挤兑沈栗,结果十里杏花一首诗文坐实了愚蠢的名声,又在院试放榜时叫缁衣卫邢秋骂的狗血喷头,还被人揭了他老爹的短。叫人抓到缁衣卫吓唬了一通,又气又怕,如今正病着不能参加乡试。

    这三人都是读书人眼中的名门才子,板上钉钉要中举的人,都叫沈栗拍下去,这沈栗得是什么水平?偏沈栗流传出来的几篇诗文又都是上乘之作。所以沈栗虽然没有特意经营,但在考生已是颇有声名。

    因此当礼贤侯府的车架来到贡院,沈栗从车上一冒头,只听有人惊呼一声:“那就是沈栗!”

    就好似黄鼠狼入了鸡群,贡院前正挤挤挨挨喧嚷着等开门的考生们渐渐安静下来,都抻着脖子向这边注目:“哪呢哪呢?”

    沈栗提着自己的考篮,一步步向贡院门前走,一路考生们纷纷向两侧让路,用看熊猫的眼神打量这位威名赫赫的战斗型秀才。

    说起来沈栗的见识也不少了,只是如今日这般被人当活宝来看的经验以前还真没有。

    到了贡院门前,饶是这里挤得慌,他周围也硬是空出了二尺空地,考生们站在二尺之外,一本正经,用眼角继续看活宝。

    他一直在家读书,没进过府学,自然也没有同学。东宫结交了几个伴读,不是在宫门夜开案中被人毒死了就是从武根本不参加科考的,李颗如今都开始准备会试了,三房的沈枫以前读书还好,乡试两次不第,弃文从武了。所以沈栗如今乡试是孤家寡人,一个作伴的没有。

    没有也就罢了,结果在这里被人如此注视,沈栗也觉无奈。向周围拱拱手,人家也拱手回礼。大约知道这么看人不礼貌,把脸都转回去,故作无聊闲谈,但沈栗身旁的二尺空地则一直维持到贡院门开。

    战斗型秀才沈栗不光考生们侧目,考官也侧目。

    在考生那里觉着是个人物的杜氏兄弟和陈季在考官眼中什么都不是,但沈栗在官场中的战绩更加辉煌。尤其新出了个被凌迟的苍明智。

    所以只要沈栗自己水平不差,还真没人愿意和他过不去。本来根底就不浅,其人茬子又硬,没仇没怨,干嘛给自己找不自在。

    沈栗的水平差吗?

    上次院试时李意感叹要不是沈栗伤了手,十有**摘得案首。李意素来严谨,他说沈栗不差,那就是一个好字。

    论文学素养,李意李臻两个状元探花亲自教的;论眼界阅历,既有前世大信息时代的基础,又有东宫这几年的历练。策论写出来花团锦簇,字迹是寒暑不辍下了苦工练的,就是作诗差些,偏又有前世记得的名篇做“弥补”。

    乡试结束,沈栗自己琢磨琢磨,对沈淳道:“有些把握。”

    沈栗向来不说大话,他说没问题,沈淳就当儿子已经中了举,不再担心。

    沈栗自觉中举没问题,可等多米上气不接下气冲回礼贤侯府报信:“不得了,少爷,少爷中了头名,解元,解元那!”沈栗也有些惊喜。

    沈淳更是喜出望外:“快,着人去李家报喜,准备喜钱,对,给下人们加月钱,加三个月的月钱!”

    田氏喜道:“阿弥陀佛,咱们家也出了文曲星了,慎之,快,这事要去祠堂跟你父亲报个喜!”

    不一时,全府都欢腾了,当然,除了本就愁云惨淡的延龄院。

    报喜的到门,沈淳亲自接了喜报。看了又看,整衣束容,跑到祠堂去和老侯爷的牌位唠嗑去:“父亲,儿子不孝,安智没教好,如今不成样子。不过,谦礼如今出息了,今天得了喜报,谦礼得了解元!咱们家这一代不虞后继无人了!”

    沈栗这个解元所带来的好处,远超他的预料。

    这是个文人地位尤其高的时代,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沈栗若只是中举,别人也只当是寻常,毕竟,举人虽少,但也不到稀奇的地步。

    但解元的标志性太强了。

    此前,五老爷沈凌虽然也是文官,但他一半靠恩荫,另一半靠人脉,就是差事做得再好,文章做的不出众,混在文官队伍里也有些格格不入。

    沈栗这个解元在外人的眼中看来,是礼贤侯府正式由武转文的标志。

    就是久居高位的沈淳,也察觉出文官们言谈中态度的细微转变,是那种把你算在文人圈子里的不同,毕竟,官员虽多,子孙能中举的也不少,可能教出个解元儿子的却也寥寥无几。

    礼贤侯府不再如其他勋贵们那样被文官群体隔离在外,自然,人脉也逐渐开始向文官中渗透,这是沈凌当年想做而没做到的。也是礼贤侯府两代有意识与文官家庭联姻都没做好的。

    盛国两代皇帝都在步步收拢军权,勋贵们纷纷赋闲,为了维持子孙荣华,不能不为以后打算。

    要么就像玳国公府那样等待战争,可等待是最难坚持的,可能最后等到的时候才发现子孙已经在漫长的时间里养废了,或是恰巧皇上不想用你,于是门第渐渐衰落,爵位代代降等,最后远离政坛,成为普通人家。

    要么就送女儿进后宫,或参与皇位争端,以求成为皇子外家,拥立功臣,不过这样政治风险太大,一旦投资失败,可能全家都要遭殃。

    礼贤侯府选的是做孤臣,武转文。皇上不是要军权吗,那就不要栈恋,痛快放手,叫儿子们读书去,毕竟天下稳定后,都要逐渐重文抑武。日后还是文官的天下。

    筹谋两代,如今在沈栗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礼贤侯府上上下下对沈栗的看重更上一层楼,起码,沈淳已经下定决心,就是大儿子再闹,也不能教沈栗受气了。

    李家对沈栗的态度也迥然不同了。

    李意看沈栗,从女婿家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庶子,到记名的便宜外孙,到孙女婿,再到得意门生,如今成了解元,饶是心疼亲外孙沈梧,李意也不能不对沈栗另眼相看。

    沈梧的姻亲之中,礼贤侯府、李府都倒向沈栗。至于容家,深恨女婿给女儿委屈,本身又比沈家门第低,对沈家的事也插不了手。

    在庆祝沈栗中举的贺宴上,沈栗对沈梧的白眼视而不见。

    时隔六年,当初需要仰出身高贵的嫡母嫡兄鼻息而活,时刻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佃户家女儿生的上不得台面的庶子,终于可以无视嫡兄嫉恨的情绪。

    自此之后,礼贤侯府的家族资源都会向着沈栗开放,沈梧要搞些小动作,也不再需要沈栗自己耗费心力化解,自有沈家和李家替他“劝阻”这个越加小气的世子。

    这在几乎以出身决定命运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声的胜利。

    而这个胜利不是通过阴谋暗算,不是通过装可怜,不是通过奴颜婢膝的讨好得来!

    它来的坦坦荡荡,没有人能提出半点儿质疑,没有人能说他欺压兄长,没有人能说他是以庶凌嫡。即使世子如今满脸敌视,也是沈梧嫉妒兄弟,而沈栗仍是一个不愧于皇帝亲口夸赞孝悌的青年俊杰,乡试解元。

第一百一十章 这次第,怎一个爽字了得

    听说沈栗中了解元,皇帝也颇为高兴。

    当初他封赏沈栗,又提拔他为东宫伴读,固然是沈栗表现的聪明孝悌,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加恩礼贤侯府,为了安沈淳这员大将的心。而沈栗则抓住了这个机会,这几年一步步踏踏实实的走上来,无论是任事还是科考,样样办得漂亮,证明了皇帝看人的眼光。

    邵英自觉有面子,特意召沈淳父子入宫,很是夸奖了沈栗一通。

    沈淳惶恐道:“皇上谬赞犬子,只恐他得意忘形,日后举止适当,岂不是辜负了皇上的看重。”

    您老人家把我儿子抬得那么高,到时候谦礼稍微做的不好,您失望之下大发雷霆可怎么办?把人捧的高了,您到时候觉得不满意,我儿子可就跌的重了。

    邵英笑道:“慎之担心太过,谦礼自小懂事,朕是把他当子侄看的,就是将来稍有错漏,朕也会酌情体谅的。”

    这句话可不简单,皇帝金口玉言,把沈栗当成自己的子侄看,最重要的是宣称给沈栗犯错误的机会,说起来,很多真正的龙子凤孙还没这个待遇呢。

    沈淳笑逐颜开。有皇上这句话,沈栗只要不是忽然变傻了发疯了,将来的青云之路妥妥的!

    一旁伺候的骊珠决定从现在开始,再看到沈栗时要把嘴角的微笑调高五度,嗯,头也要稍低一些。

    邵英如此优待沈栗也不是一时头脑冲动,好歹他也在龙椅上坐了这么多年了,热血上头的几率很小。

    一个合格的皇帝,不但要考虑自己在位时的事情,也会考虑帝国的将来。邵英早就和皇后说过,世上没有不死的帝王,皇位早晚要由太子来继承,可忠臣良相却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

    确定自己儿子没有造反的意图之后,给儿子储士的问题又摆在邵英的案头。

    邵英一朝的确人才不少,但等到太子即位时其中很大部分都要成为老臣。邵英会留几个得用的老臣给太子,毕竟这些人经验丰富,对稳定朝局大有裨益,然而老臣对付皇帝的经验也很丰富,爱摆老资格,说不定还会仗着资格老欺负小皇帝。

    比如说太子太傅钱博彦,一朝阁老,论政治经验很老道。当初东宫失火,太子宣召众人,沈栗那么精,照样入套。可钱博彦半路上就发觉不对,他是怎么做的呢?人家磨头回去了,不声张,不插手,不救援,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瞪眼看着东宫热闹。

    你说能他有错吗?看律法,半点儿错没有,你还得说他老成持重!可他是太子的老师啊!别说太子心寒,就是皇帝邵英看在眼里也不舒服。

    所以新皇帝身边也要有几个得力的年轻臣子,一则与这些老臣相抗衡,一则也可避免因政权更替引起人才的青黄不接。

    原本邵英放在东宫的人不少,可惜,东宫夜开案中不小心让人毒死了一大批,不剩几个了。剩下的又是霍霜、郁辰这般,外戚、武将。霍霜就不提了,他本身一直在做纨绔,声望不够,再者抬举外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叫人篡权了,邵英不放心。郁辰……武将除非手里握有军权,否则难以与文官相较,但邵英正苦心收拢军权,绝不会再放下去,再说玳国公太能生,郁家人在军队中势力太大,这个也不行。

    还有夏兴,虽然侥幸活过来,可当初落在苍明智手里被人拿住家人,在被苍明智活活摔死女儿,又要摔死他儿子的情况下,实在撑不住,背叛了太子。情有可原,法理难当,比较倒霉。就算最后没有引起太严重的后果,邵英和太子也不能再信他了。

    皇帝在东宫扒拉扒拉,还就沈栗最出众。人聪明,有眼色,做事灵活机变又有底线。本来出身武将世家是个短板,可沈淳交兵权交的痛快,礼贤侯府又摆明了要武转文。如今又成了解元,士林中也开始有些声望,好,先放到重点培养的名单里。

    皇帝的任何决定都是有理由的,虽然可能不被人理解。

    无论猜不猜的出邵英的打算,沈栗如今成了太子和皇帝眼中的红人已经毋庸置疑。

    首辅封棋也表达善意:“策论确实不错。”

    沈栗惊奇道:“封阁老还看了乡试答卷?”

    “朕也看了,不错,有些意思。”邵英道。

    邵英重点关注沈栗,听说他中了解元,下令要来了答卷,亲自审阅。

    沈栗的策论的确漂亮。

    古代的各种经济政治情况让后人正过来倒过来转体一百八十度分析的透彻,尤其是站在超然立场上的宏观分析,更是超脱了时代的局限。

    虽说沈栗来到的这个世界的历史转了弯,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体是一样的,地理状况也没什么不同,所以比起土生土长的考生,沈栗有个天生的优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论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眼界来,首辅封棋都未必比沈栗强。

    吟诗作画沈栗可能没什么灵气,谈起策论,沈栗最低也能保证言之有物。

    科考取士看重的就是策论!古人都爱说诗词乃小道。纵观历史,那些以诗词流芳百世的诗人虽多,但其中有很多其实在官场上并不得意,而很多不太长于作诗的人却能出将入相,影响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

    并不是这些人就格外会钻营,于是官路亨通,而不得志的诗人们就是因为小人作祟或皇帝瞎了眼,起码并不全是这样。

    用邵英的话说,“风花雪月不能当饭吃,民以食为天,喂不饱百姓的肚皮,他们就琢磨着要造反!”

    所以喜欢风花雪月的皇帝最后都成了庸君,任用贤能不是看谁会作诗。

    其实大多治世能臣都不怎么有名篇传世——每天想着怎么协调朝政,安抚皇帝,摆平下属,喂饱治下张着嘴嗷嗷待哺的一域百姓就累的要死要死,哪还有精力琢磨遣词造句?能臣又不是超人!

    看什么?看策论!

    策论才能体现一个人的政治倾向,解决问题的手段。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你要吃皇粮,得能协助皇帝管理好国家,写得好策论,才能表明你有出仕为官的潜质。

    沈栗的策论尤其漂亮!

    按理说,像沈栗这样没有实际操作过的人写出的策论都会有些空泛或者理想化,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沈栗的策论完全没有这样的缺点。

    和他的为人一样,细致,周详,踏实,利弊分析的明确。

    不但邵英赞不绝口,封棋也点头称善。赞不赞同沈栗的政治倾向放在一边,沈栗在策论中表现出的思想是成熟的,主题明确,说明沈栗确实有处理政事的能力,考虑到沈栗的年纪,封棋也不能不道一声好。

    封棋看着沈栗,心下颇有些感慨。

    做官做到封棋这个年纪,自然会考虑到家族后人。封棋做到首辅,也没有爵位留给儿孙们,将来自己致仕后,家族的荣光就要看儿孙们的了。

    封棋忽然有些羡慕沈淳。

    几年前沈栗敲登闻鼓时,封棋还只是感叹沈淳有个孝顺机灵的儿子,几年过去,封棋就咬牙切齿了。和沈栗一比,家里几个儿子只能说是平常人耳。

    你沈淳怎么就那么有福气?

    沈淳颇有些享受封棋嫉妒的目光,这次第,怎一个爽字了得。

    和世子沈梧相比,沈栗打小就是被放养的。沈淳真没为这个儿子耗费多少心血。沈栗小时候不读书,沈淳都不管,爱玩玩去,别给家里招祸就成。等到沈栗穿来后,沈淳就更省心了。数一数,他自己都被沈栗救了两三次。

    儿子太懂事怎么办?

    这是老天爷给脸,祖坟上冒青烟,活该我沈淳享福,前辈子修来的!

    邵英瞧着一文一武两员大将的眉眼官司有趣,但他今日找沈淳进宫还有其他事。

    北狄四王子兀轮求娶易薇公主和亲之事,到底怎么个章法?

    邵英想听听沈淳和封棋的想法。

    封棋对北狄的政治态度比较和缓,起码,不如沈淳那般激进。

    “别说是个公主,宫女也不给他!”沈淳的立场非常明确。

    “如果能使两国关系缓和一些,和亲倒也不失是一种良策。”封棋道。

    “臣觉得不成,虽然臣嘴笨,说不出好理由,但臣觉得不能同意。”沈淳道。

    封棋失笑,说不出理由,不就是没理由?

    “你来说说。”邵英对沈栗道:“你和慎之的观点是否相同?慎之既然说不出理由,不妨由你这个做儿子的替他说说?”

    封棋看向沈栗,从策论来看,沈栗的政治观念确实有些像沈淳,比较激进。

    “如果学生说易薇公主才刚刚十三岁,就要远嫁北狄,从此不能再回故土,见一见父母兄弟,虽说是‘为国捐躯’,也着实是太可怜了。只怕陛下和阁老都要笑学生稚嫩了。”沈恭敬道。

    邵英听了这句忍不住有些难过。

    易薇公主是他膝下唯一的嫡公主,儿子们还要敲打敲打,易薇公主却是邵英完全抛却了皇帝的立场从小宠到大的。

第一百一十一章 嫁不嫁

    在邵英心里,他的易薇公主根本就是个小孩子,要嫁去北狄,说实话,刚刚听到兀轮的请求,邵英面上不显,心底却勃然大怒。

    然而当一些朝臣纷纷表示赞同和亲的提议时,邵英好容易冷静下来,到底捡回了身为皇帝的理智。

    有些牺牲,一旦牵涉到国家利益,就很难衡量其中的道理和情义了。身为帝王,邵英要考虑的是盛国的整体利益,和亲可不可行,不是一句“舍不得”就可以轻轻略过的。

    封棋也沉默不语。

    “当然,国家利益不是儿女情长可以左右,至于易薇公主是否要下嫁北狄,要看我盛国是否获利,利益有多大来说。”沈栗道。

    打感情牌,对一朝首辅只怕没什么影响。至于热血上头喊一句“我盛国男儿岂可要公主牺牲而求苟安”,首辅则会拍拍你的狗头,赞一句有志气,然后该干嘛照旧干嘛。想说服封棋,还是得分析公主出嫁的利弊。

    封棋缓缓点头道:“微臣也不忍易薇公主远嫁,只是近年来北狄与我国边境频频摩擦,若能促成和亲,或能缓和两国关系,皇上也可腾出手来整理湘州。”

    湘王颇得太宗皇帝邵廉的喜爱,曾经与邵英争夺帝位,一度给邵英带来很大威胁。可惜,这位倒霉到家,生了嫡庶一串儿女儿,等湘王世子终于降生时,早已尘埃落定。

    委委屈屈的湘王如今正野心勃勃地盘踞在自己的封地,筹谋“抢回”帝位。让邵英头痛的是,湘州是邵廉封给湘王的,就算湘王的野望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湘王一日没有摆明旗号造反,邵英就一日不能开口削藩。

    封棋是担心一旦北狄大举犯边,湘王会趁势造反,而朝廷陷入两线作战。这与当初在李朝国与北狄交兵不同,那时是在别人的国土上,两国又只是试探性接战,彼此打的“含蓄”。在自己的国土上打仗,造成的损失是成倍增长的,北狄和湘王不会心疼,可邵英父子两代的经营就要打水漂了。

    如果和亲能使北狄安静些,封棋是赞同的。

    “阁老的主张是建立在和亲可以安抚北狄人的基础上,”沈栗微笑道:“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易薇公主下嫁兀轮王子恐怕并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目的。”

    “继续。”邵英道。

    “是,”沈栗恭声道:“先来看和亲的人选。易薇公主是我盛国唯一的嫡公主,可兀轮呢?他是什么身份?不过是北狄大汗众多儿子中的一个,既不是受倚重的,也不是受宠爱的,生母只是个歌女,他算哪根葱?有什么资格求娶我盛国的嫡公主?”把易薇公主嫁给他,倒是会增加他的筹码,可我盛国又能得到什么?”

    封棋迟疑道:“微臣已经见过兀轮王子,此人……”

    “此人心机深沉,颇有城府,并非池中之物。”沈栗笑道。

    封棋讶然:“沈公子也见过此人?”

    “见过,”沈栗微笑道:“此人曾乔装侍从,跟在北狄使臣窝窝儿身边。”

    “确有此事。”封棋捋须笑道:“他言说自己仰慕我国风采,只是王子身份过于拘泥,因此装扮成侍从,走动方便些,也好领略风土人情。”

    沈栗轻笑:“看来兀轮给阁老留下的印象不错?”

    封棋缓缓点头道:“兀轮王子对我国颇有好感,若是日后此人有机会成为大汗,想必会与我盛国亲善。”

    “看来阁老不但看好和亲之策,而且想影响北狄王庭,继而扶植一个亲善我国的大汗上台。”沈栗猜测道。

    封棋笑道:“有何不可?若是易薇公主生下小王子,将来北狄大汗说不定就是我盛国的外甥了。”

    沈栗摇头道:“那兀轮可曾提到他曾打算悄悄割下学生的脑袋以充功绩,失手逃逸后怕被追究才迫不得已公开身份呢?”

    “什么?还有此事?”封棋惊异道。

    邵英沉声道:“缁衣卫曾想将计就计抓住他,可惜,被他逃了。”

    封棋低头沉思。

    沈栗道:“此事并未留有证据,想要追究一国王子是不可能的,再者,与和亲这样的国事相比,学生一人安危又有何重要?所以兀轮也不怕学生和缁衣卫找他算账。学生今日提起此事只不过是想向阁老说明,兀轮此人并不是像他展现给阁老和众位大臣的那样,对我国如何仰慕。正相反,此人可能怀有恶意,并只是希望由和亲得到好处。”

    沈淳附和道:“定是如此。微臣与北狄人也打过不少交道了,还没见过几个亲善盛国的呢,他们都不读论语,与我盛国教化不同,又抢东西抢习惯了,怎么可能忽然就仰慕起我国了?贪婪还差不多。”

    “北狄王庭遥远,音讯不通,如果兀轮真的心怀恶意,只怕易薇公主嫁过去过后是好是坏,是生是死我们都搞不清楚。再者,北狄王族又不是傻的,就是公主生下孩子,他们也不会允许一个留着盛国皇室血统的孩子成为大汗的。阁老还是要仔细思量,只怕这次和亲乃是与虎谋皮。”沈栗劝道。

    封棋看邵英的神色也犹疑起来,迟疑道:“只是和亲的提议毕竟非同一般,若我国贸然拒绝,北狄方面会不会……”

    “要我国下嫁公主至少要递国书才是,”沈栗笑道:“而兀轮则是由北狄使臣窝窝儿代为提亲的。说实话,学生一直在怀疑北狄大汗知不知道此事?”

    封棋不知沈栗猜中了实情,下了一跳道:“事关两国邦交,岂容儿戏!这不可能!”

    “如果学生是兀轮,倒是能做出这样的事。不成就不成,左右也没什么损失。万一侥幸成功,自然可在北狄大汗的眼中出彩,还有我国的支持。伴随着公主下嫁必然是大批的嫁妆和随行人员,包括大量的工匠,这个也比较重要,虽然阁老可能不看在眼里。”沈栗笑道。

    邵英奇道:“不过一些工匠而已,我盛国虽然还没有公主和亲,然之前各朝公主和亲都会有工匠随行,盖因彼地贫寒,只怕不能提供公主所需。”

    “皇上也说了彼地贫寒。”沈栗笑道:“在我国不被看重的手艺可能就是彼地没有的。陛下,我国百姓吃饭靠农事,而能较之各国繁荣,不就是凭着各种工艺强于他国么?”

    邵英恍然道:“不错,先前朕只重视要保密让武备工艺,却忘了在我盛国看来平常的民用工艺恰是北狄渴求的。”

    “民间工匠多父子师徒相传,起码,也不会轻易传给外国人,然而若是公主的陪嫁就不同了。历朝出嫁公主其实都会给当地带去有利工艺,可惜,彼国十有**都会再翻脸的。”沈栗淡然道。

    “想娶朕的公主,其实盯着公主的嫁妆,说什么和亲!”邵英不悦道。

    封棋叹道:“这样说来,还要先探知这和亲的意思到底是不是出自于北狄大汗。”

    “其实即使是北狄大汗的提议,学生也不赞同公主出嫁。”沈栗道。

    “为何?”封棋道:“和亲此事未必没有好处。”

    沈栗摇头道:“不过是两国间名头好听些罢了。阁老平心而论,北狄与我国之间还能平静多少年?”

    北狄抢掠中原早就习惯了,盛国自开国前就与北狄素有积怨。两国现下都是国内未平,军事上也没准备好,等到两国缓过气,迟早要打。

    “十年?二十年?不会太迟。”沈栗道:“想必阁老心里明白,和亲顶多能拖延两国决战时间,却不能最终阻止。到时候两国翻脸,公主怎么办?”

    见邵英和封棋脸上勃然色变,沈栗又添了一把火:“把北狄人想的缺德些,到时候他们把公主和公主所诞王子推到军前,这仗我们还打不打?怎么打?”

    邵英不由设想一下沈栗假设的情景,不由心里打了个哆嗦。二十年,说不定到时候自己还活着。邵英作为皇帝能下狠心让公主去和亲,作为父亲可不一定有决心让女儿踏上一条必死之路。

    封棋也有些动摇了。首辅大人处理政事会摒除感情影响,如果和亲真有利于盛国他也毫不犹豫的支持,但如今由沈栗分析,这好像是个赔本买卖,封棋就不那么坚持了。

    再者,封棋还真不能保证沈栗的设想不可能发生。坚持让公主去和亲,结果公主不得好死——虽然以自己的岁数可能已经入土,但发狂的皇帝说不定要鞭尸,嗯,也得为自己儿女们留点后路。

    “至于阁老所担心的湘州之事,学生提议赶紧趁北狄这几年没精力犯边的时候料理干净了,不然真拖到日后酿成两线作战之势,朝廷实在吃力。”沈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