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儿不为奴-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玉林诱那过于严肃的脸上这时也终是现出了笑意,扬声朝外喊道:“慈翁,你也进来吧。”
话音一落,一位身披大红销金袈裟的和尚一手应声而入。
玉林诱指着这和尚对顺治道:“皇上,这位是老衲的大弟子茆溪森,人称慈翁和尚。”
“茆溪森?朕好像在哪里读过你作的偈语,写得实在是绝妙。人生如梦又如戏,生有何欢死何惧?如梦似幻何所依,梦醒却又在梦里。”顺治有些惊喜的看着茆溪森。
茆溪森见自己的偈语竟被当今皇帝随口吟出,心中也喜,乐得嘿嘿直笑。他的相貌比其师傅玉林诱要中看多了,但是,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玉林诱忽然说道:“人生百年,电光石火;本无一物,何染尘埃?随心到处,便是楼台,逐意行时,自成宝相。老衲看来,皇上参禅悟道,决计不难。”
顺治心头一震,定定地看着玉林诱。其实,方才他说皈依佛门完全是一时之念,随口说说而已,而现在,却觉得自己与玉林诱师徒二人竟是如此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这岂不是天意?岂不是缘?再说,这老和尚口口声声自己将来一定能得道,不如就拜他为师吧。于是,顺治也是一脸的认真道:“既如此,大师便收朕为弟子吧。”
“这…似乎太早了些。”
玉林诱没想到皇帝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脸上现出了犹豫之色。
玉林诱心中当在犹豫,收皇帝为弟子可不是小事。表面看来佛教已经赢得了大清皇帝,盛极一时的基督教在京畿一带已处于下风。可是,佛教内部却并不是铁板一块,围绕着让大清皇帝接纳哪一个门派,反使佛教各派系旧有矛盾更加激化,而这些顺治是不会知道的。禅宗自六世祖慧能之后,首先分出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派,以后南岳系又分为沩仰、临济两支,青原则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支,合称五家。到宋代,临济再分出黄龙、杨岐两派,至此,禅宗分裂为“五家七宗”。日后,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二支独秀,但学禅者又多信仰临济,于是曹洞遂成“孤宗”,因此清初佛界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
自从临济宗诸憎得宠于顺治之后,京师内外添建新寺,大小佛寺香火骤旺,而江浙一带的礼佛修寺之风更是蔚为壮观。在紫禁城,连皇太后也几次派近侍到万善殿,请和尚们开示参禅要领,宫里太监宫女们参禅拜佛者更多了。如此一来,临济宗便由憨璞聪的法师费隐容写了一部曲解禅宗世亲的《五灯严统》,自诩临济宗为佛门正统,欲借朝廷势力欺压佛门别宗。
而玉林琇深知佛门对此已有异议,不认同费隐容他们,所以在顺治面前大讲佛法借以笼络少年天子,没想到少年天子只定一心一意要礼佛,而并无意去管佛门的什么“正宗”与“正统”,这怎能不令玉林诱喜出望外?可喜归喜,剃度大清皇帝却是玉林诱万万不敢的,他怕将大清皇帝引入佛门会犯下众怒和天谴,更会被大清朝廷撕成碎片,被那些满州王公视为大敌,就跟汤若望一样。
“求老和尚答应!”顺治见玉林诱迟迟不应,有些急了。
“师父,收大清皇帝为徒,此乃佛门盛事呀。只是如此一来,慈翁将要与皇上同辈了,嘿嘿。”茆溪森亦很兴奋道。
“你我一见如故,若成为同门师兄,岂不更好?”顺治一把抓住了茹溪森的大手,也很是欢喜自己能得如此高僧做师兄。
“也罢,老衲依皇上就是,不过却只收徒,不剃度。”
玉林诱想了一个圆满的点子,收了大清皇帝做徒弟,却不给他剃度,如此各方面便能交待过去。顺治想了想,也觉这法子好,自己毕竟是大清皇帝,哪能真剃个光头做和尚。顺治没有意见,玉林诱便起身走到几案前,提笔思忖着要给顺治选择法号,而茆溪森则忙着研墨。玉林诱笔走龙绞,一气写了十多个字进呈顺治御览。顺治不加思索,指着“痴”字道:“此名甚好。”
“唔。论辈分,你是禅宗龙池派第五代,行字辈,法号便是行痴了。”
“行痴?”顺治黑眉一扬,旋即笑道:“妙,妙!茆溪,朕此番与你可真成了同门师兄了!”
“大师不但佛学精深,书法也是极好,字迹圆劲,笔笔中锋,不落书家俗套。不知大师楷书曾临过什么帖子?”
“哈哈!”玉林诱眯起了眼睛,带着满意的神情打量着这位新收的弟子:“老袖初学黄庭不就,继学遗教经,后来又临夫子庙堂碑,一向不能专心致志,故无成字在胸,往往落笔就点画走窜了。对了,老衲想一睹皇上书法魄力,还请皇上赐教呢。”
“不敢不敢,弟子怎敢当场献丑呢?”
话是这样说,可顺治却已挽起了衣袖。茆溪森又是一笑:“嘿嘿,师兄我再为师弟你磨一回墨吧。”
“有劳师兄了。”
顺治伸出五指撮起毛笔,这一招叫“抓笔”,略一思索,随即写了一个大大的“佛”字。这“佛”字写的实在是不怎么地道,因为顺治本就进学很晚,于书法之道毫无长处,这“佛”字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中等。
不想,玉林诱却在一旁抚掌笑道:“这个字最佳,乞皇上赐给老和尚吧。”
顺治心中得意,嘴上却连说着“不堪不堪”,而玉林诱已经将这个大“佛”字轻轻拿了起来,连连致谢着:“恭谢天恩。”
“师父谬夸了。朕不过一时兴起,信手拈来,胡乱涂鸦而已。写出来,心里反倒轻松了。”
顺治仿佛遇着了知音,在玉林琇面前很是随意自在,无拘无束。久已郁郁的心情如释重负一般,他的脸上竟浮起了难得的笑容。不知不觉,已过去了几个时辰。小沙弥站在禅房外,声间低低怯怯的:“师父,斋饭已备好了。”
“既如此,就请陛下赏光在此用斋如何?”
“吃斋菜?”顺治习惯地扬起了黑眉。“也罢,朕既做了佛门弟子,理应吃素。”
一行人出了禅房,绕过藏经楼,来到了前院一侧的斋堂,房里已经坐满了僧人,围着一张大长桌子,再一看,吴良辅、侍卫费扬古他们也坐在一张桌子上。
“好香呀,朕这会真觉得饥肠辘辘了。”
“皇上请慢用。这些是素肠、素火腿、素鸡、素牛肉,还有素鱼和素虾,不知可合陛下的口味?”
“嗯,朕先尝尝。”
顺治举着筷子夹了一根金红油亮的素肠,轻轻一咬,嘿,鲜嫩无比,味道十分可口。
“不说是素肠吗?怎么朕吃出了一股子肉香?肥美的肉香,好吃极了,肥而不腻,满口浓香。”
“佛门斋菜虽说都是素食,但经过疱僧精心的调配和刀功,采用蒸、煮、炯、煎、炒、爆等方法,把原本是普普通通的豆腐、面粉和蔬菜,烹饪成了色香味俱全、品种形状各异的美味佳肴。陛下,斋菜也以祛疾保健,延年益寿,比仙药还灵验啊。”
“唔,弟子相信。索性让朕将这寺里的厨子带两个回宫去,这样朕不就可以天天吃这仙药了吗?还有哇,师父,也请你随朕一同下山,就住在西苑的万善殿,这样朕与师父便可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了。”
“谨遵圣旨。”
玉林诱双手合什,作出一副言听计从的样子。
“师父可别弄颠倒了,师父在上,请受小徒行痴一拜。”顺治笑着也双手合什,像模像样地拜着。
这素席吃的顺治当真是好不开心,席后,有小和尚端来热水干净毛巾请顺治洗了。擦完脸后,顺治只觉眉清气爽,看着寺外大好风景,忽的豪情大发,猛的转身对侍立的费扬古吩咐道:“去,叫他们开议政会议,朕要亲征!”(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四章 满州宗室
皇帝要亲征,吓坏的可不是小小侍卫统领费扬古,而是把在京的八旗王公大臣都吓坏了,太后那边听到这个消息直愣了半柱香,生平从来不洗澡的苏嘛喇姑也是险些吓得晕过去。
乱了,全乱套了。
顺治还没从西山回来,紫禁城就乱了套。
内大臣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得知这个消息也是吓坏了,第一时间找到了庄亲王博果铎、显襄亲王富绶、敏郡王勒都等在京满州王公大臣,请求这些亲王郡王们无论如何也要劝阻皇帝亲征。
博果铎和富绶都是顺治的嫡亲侄子,一个是太宗五子硕塞子,一个是太宗长子豪格子,可这两位亲王和顺治亲近是亲近了,但不管是辈份和年纪都不足以承担劝阻皇帝的重任,于是苏克萨哈等人连夜前往康亲王杰书府上。
康亲王杰书也是顺治的侄儿,不过不是嫡亲的,而是嫡叔伯侄儿的关系。杰书是礼亲王代善第八子祜塞三子,顺治六年袭多罗郡王,八年,加封号为康郡王。十五年因顺治觉得杰书这人不错,年轻有学问,长相也好,所以很赏识他,刻意栽培,传旨追封杰书的父亲祜塞为郡王。今年年初,顺治最终决定礼亲王一系的爵位由杰书承袭,杰书遂改号康亲王。
礼亲王一系除了杰书这个康亲王外,另外能拿的出手的便是贝勒常阿岱了,他是代善第七子满达海的儿子。顺治九年袭巽亲王,结果顺治后来觉得满达海活着的时候谄媚多尔衮,对自己颇是不敬,因此便将常阿岱的亲王降爵为贝勒,以报复其父当年对自己不敬。此举让常阿岱对顺治可是恨得咬牙切齿,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也知趣,知道自己不比堂弟杰书在皇帝心中份量,所以为人很是低调,以致于大多数人提起礼亲王代善这一系时,都想不出他这个曾做过巽亲王的礼亲王孙子了。苏克萨哈他们不知是忘记了常阿岱,还是知道他本就不受主子喜欢,倒也没去找他。
为人低调不代表对外面的事就一无所知了,常阿岱听说顺治要亲征,当时表情就很不屑,狠狠“呸”了一口。在常阿岱眼里,福临有屁的本事能亲征,他老子的本领他是一成也没学会。说多尼是黄毛小儿,他福临就是嘴上长毛的猴子而矣。
亲征亲征,爷瞪大眼睛看着呢!
礼亲王代善这一系再怎么说,也有袭了亲王爵的杰书和曾做过亲王的常阿岱,比起郑亲王济尔哈郎那系可强的多了,要知道现在的简亲王府可是人丁凋零的很。
济度在广东战死后,顺治不想郑亲王这一支再有亲王爵,所以和当年不想让耿继茂袭封靖南王爵一样,拖着济度的简亲王爵承袭之事。可不管怎么说济度都是为大清,为他这个皇帝战死,顺治真要就此罢了简亲王爵,满州上下也不答应,也对不住死去的郑亲王,所以顺治最终不得不让济度的第三子德塞袭了简亲王爵。
德塞是顺治十一年出生,其母是济度的嫡福晋科尔沁博尔吉吉特氏,多罗贝勒绰尔济之女。五岁的人,能有什么影响力,说给他听他都不知道。德塞倒有个叔叔叫巴尔堪,不过只是个三等辅国将军,提都提不上台面,因此打一开始,索尼他们考虑劝阻人选时就没往简亲王府想过。
开国的几个和硕亲王中,曾做过摄政王的睿亲王多尔衮活着的时候因为无子,曾将弟弟多铎的第五子多尔博过继过来,死后多尔博袭封睿亲王。顺治亲政后清算多尔衮,把尸体都挖了出来,多尔博这个睿亲王能有好?很快就被革爵勒令归宗了,使得多尔衮直接断后。和其哥哥多尼相比,多尔博也真是倒霉,三年前才被封了个贝勒。在顺治这个堂兄面前,胆子更是小的跟个老鼠一样。因为多尔衮的关系,索尼他们自然也不会想到多尔博,况且多尔博现在不过十七岁,年纪太小说话没用。
联络奔波了一夜,索尼他们终是联络了有资格出席议政王公大臣会议的一干满州王公大臣,另外汉官和蒙官那边也都派人打了招呼,准备明日议政王公大臣会议时大伙一块劝阻皇帝。理由都是现实的,西南战事有信郡王多尼统一指挥,江南也有安亲王岳乐坐镇,若皇帝不放心,可再使一亲王或郡王领军出战湖广,完全不必御驾亲征。
索尼他们说动的满州王公大臣中有几个可是顺治的同父异母兄弟,如太宗四子镇国将军叶布舒、太宗六子辅国公高塞、太宗七子镇国将军常舒、太宗十子镇国将军韬塞。这几位都是顺治的兄弟,不过爵位都很低,最高不过辅国公,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为他们的皇帝兄弟顺治还很年轻,他们自己年纪也不大,没有什么战功,所以得等顺治稍长一些后才能顾上安排他这些兄弟们。而博果铎和富绥这两个侄儿成了亲王却是因为他们的父亲豪格和硕塞都是早年就立有战功,又早早就被封了亲王和郡王的的缘故。
叶布舒他们虽是太宗子,当今皇帝的兄弟,可是却没有资格参加议政王公大臣会议。可这些人对于皇帝又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索尼他们使了个变通的法子,让他们以列席资格参加会议,这样主子也好,外面那些人也好,都没有说头,毕竟叶布舒他们也只这一次机会可以参与议政王公大臣会议。
索尼一直和自己在主子身边当侍卫的儿子索额图保持着联系,为的就是获取主子那边的最新动态。带着一腔豪情壮志回宫的顺治,这会可想不到自己最亲信的几个奴才正想法设法在反对自己御驾亲征呢。
因为担心太后知道自己要亲征会来劝阻,顺治使了个滑头,他赶在宫门关闭前才回的宫。都深夜了,想来太后也不会过来,结果真如他所料,太后她老人家年纪毕竟大了,身子骨也不行,实在是等不了儿子这么许久。亲征的事把顺治弄得心头痒痒,热血难冷,索性连董鄂那也不去了,就在东暖阁里睡下,直等天亮对他们的臣子们宣布这件大事。(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驾亲征
清朝入关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除了亲王、郡王、贝勒以外,贝子及国公一级也能参加议政。另外除了满州八旗的固山额真和大臣,蒙八旗的固山额真及六部的满蒙尚书也可列为议政大臣。顺治十四年,为了增强自己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掌控,顺治又命内大臣、一等侍卫以及各亲王贝勒府的长史也可为议政者。而汉官这边,除了汉军八旗的宁完我、范文程等寥寥可数几人,其余汉官都没资格参加议政会议。说白了,这议政王大臣会议实则就是满蒙王公大臣会议,与汉人没有多大关系,换言之这大清和汉人也没多少关系。若顺治知道几百年后汉人会将他的大清视为汉人的政权,将他视为汉人的皇帝,不断编排他与汉家女子的缠绵爱情故事,恐怕会气得从东陵里爬出来大骂那帮不要脸的汉人。
简亲王济度死后,顺治设内阁再无人反对,于是他在内廷设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若不是怕惹来满州共怒,顺治恨不得连这会议都裁撤掉,自己直接乾坤独断了。
议政王大臣会议自清朝入关以后便一直在乾清门前的广场举行,今儿参加会议的满蒙王公大臣人数比从前多了一倍也不止,不少旗下贴职闲散也都来了。这些旗下贴职闲散虽没实权,但个个都有爵位,都是红带子黄带子的宗室觉罗,不少还是随太祖太宗征战的老人,资历很足,若是他们也齐致反对皇帝亲征,顺治这热乎劲头怕还真能被浇灭。
从东暖阁过来时,顺治就觉得今儿议政气氛不对,眼面前可是瞅着不少生人。索尼和鳌拜等一众奴才神情也都是严肃,看到自己过来,站在那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的样子。
这帮奴才搞什么鬼?
顺治带着些许困惑来到御座坐下。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都起来吧。”
一众大臣三呼万岁后,顺治抬手示意众臣工免礼起身,居高临下看去,却越发觉得气氛不对。索性也不去想这帮人有什么不对,直接起身说道:“广东太平寇下了广西,又占了湖广,地方督抚丧城失地,无能的很,以致多尼大军的粮道都被贼寇给断了。。。朕闻西南战报,是越发的憎恨那周逆。若非周逆,天下早平,何致仍就生灵涂炭,百姓不能安生,大军在外久久不能班师。。。故朕意已决,效仿太祖太宗,御驾亲征周逆,以求毕功于一役,解天下生灵疾苦,安宇内疆宇。尔等听着,京师禁旅及地方绿营随驾从征,宗室及满州子弟不得懈怠!”
说完,顺治直觉胸中一股郁气泄出,人也精神许多。前些日子满州王公大臣们还担心满州子弟越发不能成军,征召汉兵汉将恐损大清根基,为此范文程给进了个主意,说是要大规模给汉军绿营抬旗,以此充实满州丁口数量,另外还能让那些抬旗的汉人对大清忠心不二。当时顺治差点就准了这个折子,好在清醒得快,知道这法子能解一时之困,却会为将来埋下祸根,会让满州一族彻底亡族。可不采范文程的法子,朝廷又调不出满州兵将来,到头来还得重用那帮汉军和绿营,这长此下去,主弱枝强,也不是好事。然现在这个困扰他心头的难题不复存在了,顺治认为他的御驾亲征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御驾亲征是一个极其英明的决定,一个一石三鸟的决定。
身为大清之君,身为满蒙之主,顺治一举一动关乎天下,他也知道自己不能轻易离开京师,要不然下面的人肯定会惶恐不安,但他身上流的是太祖太宗的血液,是爱新觉罗家的血,上天注定他将继承父祖们敢战的勇气和本领,带领满蒙军民再创辉煌。顺治相信自己御驾亲征后,军民士气必然大振,并且他对自己用兵也很有信心,或者比不上太祖太宗,甚至比多尔衮也差上那么一些,但是肯定要比那朱由榔强,也比那李定国、周秀才强。
文成武治,圣明之君,臣子们如此说,奴才们也这么说,太后也这么说,玛法也这样说,慈恩寺的玉林师父也这么说,爱妃董鄂也这么说,顺治自己也这么认为,于是他坚信自己出马,所有的麻烦都会消失。正如太宗皇帝亲征大凌河、锦州一样,他的亲征也将彻底葬送苟延残喘的朱明。他很期待阵斩周秀才、生擒李定国、活捉朱由榔后大清臣民对他无比敬仰和佩服的目光。那是胜利者的荣耀,那是天子的荣耀,而那是他应该得到的!
然而让顺治可气的是,两黄旗那帮奴才没有在他御音落下之后一拥而上支持主子亲征。广场上静悄悄一片,那帮两黄旗的奴才都跟哑了一样,站在那没动!
冷场了!
顺治心情大坏,脸色不由阴沉下去,直飕飕的盯着索尼和苏克萨哈他们看。
被主子这么盯着,索尼和苏克萨哈等人也是觉得阴风四起,虽然头顶上阳光晒得暖和,可这背上却是凉嗖嗖的。遏必隆倒是沉着的多,但瞅着主子阴冷的眼神,心下不由也有些忐忑:这是支持主子亲征好呢,还是反对好呢?要是主子一意坚持,自己是不是得考虑一下这事的可行性?
吴良辅和边上的御前太监赵德全察言观色,知道主子这是窝着一肚子火呢。
“皇上,国朝入关定鼎以来,还未有过天子亲征事,再者御驾亲征兹事体大,关系方方面面,牵涉极广,非短时间内可以安排妥当,故臣以为皇上亲征之事可暂缓一缓,待臣工们将事情准备好后再议此事。”
打破沉寂的是奉恩辅国公噶布喇,此人是太祖九子巴布泰之子,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顺治八年晋的辅国公爵位,今年已是50岁的人了,算起在太祖子孙中也是长寿的了。噶布喇说话还是很有技巧的,知道皇帝年轻,热血,做事易冲动,御驾亲征这个念头既然出来了,那强硬的说这事不行肯定是不行的,得变着法子说。比如先拖上一拖,等皇帝的热乎劲过了后,这事自然不了了之。又或南方战事有了新进展,多尼他们从云贵突出来,又或岳乐打通了湖广,那到时自然也不需要皇帝亲征。这做皇帝的,难道还能跟下面的臣工抢功不成。
不想,听了这位堂兄的话,顺治却是气不打一处来,脱口便道:“怎的就不行了?当年多尔衮不是去打过大同吗!”
这话说完,顺治就知道失言了,噶布喇是说本朝入关以来没有天子亲征事,他却搬出多尔衮打大同那件事来,这不是变相承认多尔衮是天子了么。
自知失言的顺治猛的瞪了眼老哥哥噶布喇,噶布喇也没想到皇帝弟弟会失言,想到皇帝亲政后对多尔衮和两白旗的报复,心下不由有些不安,有些后悔自己不应该被鳌拜说动来趟这混水。
群臣和众奴才们知道皇帝这是失言,也在气头上,谁也不敢多说一句。可他们不说话,顺治却想他们说,且不是要他们反对,而是要支持,可偏偏下面的臣子没人遂他的意。
正僵持着,汉人老臣范文程哆嗦着柱着拐杖往前走了两步,尔后开口说道:“皇上,眼下我大清已有三位王爷在南方主持战事,亲王两个,郡王一个,各司其责,且战事并未有明显失利,何至于要皇上御驾亲征。”
范文程是老臣,太宗皇帝身边最亲信的汉人,论对大清的功劳还在宁完我、鲍承先等人之上。朝堂之上一众汉官也是以他为首,所以他的意见便是汉官们的意见,显然,曾随太宗皇帝御驾亲征数次的范文程不认可顺治御驾亲征的念头。
范文程的态度让顺治脸上阴晴变化,结合刚才索尼、鳌拜那帮奴才的模样,顺治隐隐想到这帮奴才为何会这样了。看着索尼他们的目光越发不善,吓得索尼把头埋得低低,怎么也不敢和主子对视。鳌拜说是巴图鲁勇士,尸山血海过来的,可这会也是感到害怕。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对视一眼,深感这事恐怕难办了,真要再坚持反对,恐怕主子那里有他们的好。
那边,康亲王杰书想到索尼他们的嘱托,又见范文程都开口反对了,也不再犹豫,出列奏道:“皇上,朱由榔已经弃国出逃,他这一逃,朱明便失了大统,国内那些朱明兵马用不了多久便会自相崩溃,皇上心系宇内早定,想着天下早安,百姓早日安生,臣等亦是如此想。但眼下局面,朱明不日便要自行瓦解,皇上再御驾亲征,不免有些往他们脸上贴金了。”
“广东周逆虽领军下了广西和湖广,但其军战线也拉的过长,我军随时可从贵州、广西进击,几十万大军挟灭国之势不是他太平寇能挡住的。故臣以为西南不日必会奏捷,皇上御架亲征大可不必。”敏郡王勒都也出列道。
康亲王和敏郡王这么一说,满州宗室们立时就有了底气,大伙上前你一句我一句的纷纷劝谏起来,归结起来就一句话——皇上不能亲征。顺治的几个兄弟叶布舒他们也是苦口婆心规劝兄弟,天子者不可轻动,更不可列于危墙之下,御驾亲征不比其他,实在是国朝第一大事,能避免就避免。
群臣一块反对天子亲征,顺治却是一点也听不下去,只觉自己脸上好像被扇了耳光般,做皇帝的一点威望也没有,这局面恍如当年济度在时那般。他是听的越来越恼,指望着索尼他们这帮奴才出面,可这帮家伙就是不动,气得牙“咯咯”响,终于爆发出来,怒声道:“大清的江山是打出来的,太祖太宗当年都是亲临阵前,如此才有我大清今日!现在朕要效仿太祖太宗,爱新觉罗家的子孙不是生于安乐窝中,长于妇人之手,而是应勇于战阵之上的!朕屡次对你们说,满州根本不可废,不可忘,朕御驾亲征不是游山玩水去的,而是要领着满州子弟却见识,去搏杀,去叫汉人们知道我满州子弟的本领没有荒废!是叫汉人们知道我满州子弟依旧是无敌的存在!
。。。。你们倒好,一个个都来劝阻朕,找出那么多的理由来,你们不要以为朕不知道,朕知道!朕知道你们这是不想上战场,不想去搏杀,你们只想呆在京师享福,可你们不要忘了,你们享受的一切都是太祖太宗领着无数满州子弟搏杀回来的!想要保住这份家业,你们就得和你们的父辈一样去上战场,去流血流汗,要不然,天大的家业你们都保不住!”
见弟弟发了火,臣工们吓得都不敢吱声,叶布舒硬着头皮道:“皇上,太祖太宗那会。。。”
顺治却连话都不让他说,直接喝斥道:“怎么,四哥是想说朕没没有亲征这个本事吗!想说朕差得太祖太宗远了吗!”
“臣不敢!”
叶布舒吓得连忙跪倒在地,众臣子也都吓得跪倒在地,笑话,谁有这个胆子敢说皇帝没本事?
“不敢?”顺治怒极反笑,“不敢你们罗嗦什么!朕不是问你们同不同意朕亲征,朕亲征的主意已经拿定,亲征的旨意今日就要发布!有谁还反对朕的,站出来说,朕听着!”
哪个敢站出来?
鳌拜见机的快,一头拜倒,高声喊道:“奴才遵旨!”
“奴才遵旨!”
其他两黄旗的奴才见势不对也跟着上,索尼有些郁闷,嚷嚷着主子不能亲征的是鳌拜,喊着要拉人反对的也是鳌拜,这会他倒也先变了脸,把他们给拉下,真是一点义气也没有。
两黄旗的人改为支持主子亲征,其余各旗也没人愿触顺治的霉头,于是在一片三呼声中,顺治亲征的事情终是通过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六章 诸王之中,唯杰书可用
皇帝亲征可不比亲王、郡王出征,朝中要准备许多事情,头等大事便是要点选亲征的兵马,再次便是筹措大军所需粮草,尔后是地方支应,行军路线制定、各地督抚总兵联络事等。总之,亲征不是皇帝随口一说,大军就能立即出京的。
接连数天廷议,最终定下在京禁旅八旗各营随驾,另征召外藩蒙军两万余人自口外进来供皇帝直接调遣,山东、河南、陕西、北直隶等地的绿营也都要调兵随驾。不过这些营兵先统一至南阳府集中,先归安亲王岳乐节制,等御驾到后再由御营统一指挥。
那日议政王公大臣会议发了一通脾气后,顺治倒也没有再发火,点兵调将的事都是索尼他们在做,他也乐得清闲,先是在爱妃董鄂那呆了两天,看着日渐憔悴的爱妃很是不好受,平复伤感心情后又往太后那去了下。
皇帝执意亲征,议政王公大臣会议又通过,向来自诩不干政的太后也不好硬压着不许,便只能再三叮嘱皇帝一番,余下的就是每日和苏嘛在佛祖前为儿子祈祷大捷归来了。太后不能不担心,皇帝虽然已经成人,可毕竟从未经过战阵,跟太祖太宗那会不同,算是自幼长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这陡不丁的却要御驾亲征,太后能不担心么。
为了让太后放心,也让老人家少担心,顺治特意将养在宫外的三阿哥玄烨接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