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这点银子大伙还嫌少呢,那笔银子绝对不能拿出来!”

    “周兄弟莫非以为咱们这帮人还真能干出番大事业出来不成?”

    “。。。。。。”

    周士相不动声色的听着,宋襄公一脸忧色,胡老大也是眉头紧皱,事先周士相和他说要动这笔银子时,他就知道肯定会有麻烦,果不其然,手下这帮汉子没一个同意的。

    待众人吵嚷完了,周士相走到气得一脸通红的葛五面前,问他:“若是咱们不拿这银子出来招兵,葛兄弟打算怎么办?”

    “当然是分了,还能怎么办。”葛五一脸理所当然的样子,葛六也是不住点头。

    “分了是好事,大伙都能落得实惠,不枉提着脑袋来这罗定城一趟,四千多两,嗯,每个人能分到几十两,若是在城中再勒索一番,怎么算都是发笔横财了,”说到这,周士相话锋一转,却道:“不过咱们破了罗定城,这动静可闹得够大,你以为清军能放过咱们?”

    “你这什么意思?”

    “从前咱们在山里小打小闹,清军自然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可咱们现在打得是永历朝廷的旗号,这和打家劫舍的土匪大大不同,在清军眼里,咱们已然不是草寇,而是明军!试问,清军能眼睁睁的看着咱们洗了罗定城,然后大摇大摆的回寨子里继续当山大王!”

    “这个。。。”

    葛五面色大变,其余人脸色也不好看起来,是啊,光顾着发财了,却没想到怎么善后,破了罗定城,那鞑子能放过咱们?

    周士相又威胁道:“清军真要铁了心剿咱们,只怕到时大伙不但银子保不住,连命也保不住!”

    “照你这么说,这银子咱们不但不能拿,还得老老实实的走人不成?”葛五想到后果,有些害怕,又有些不甘心。

    周士相微微摇头:“我也不是说全拿出来,我的意思是只拿一半,等招了兵,咱们人多了自然就不怕清军来打,这叫什么。。。”

    “自保之力。”旁边的宋襄公适时的配合道。

    “对,自保之力!”周士相大声道,“有了自保之力,咱们不但有银子分,还有兵马自保,这样清军就不敢轻易来打咱们。等咱们力量大了,就不是怕清军来打咱们,而是咱们去打清军了!我们能拿下罗定,就能拿下德庆、肈庆、甚至广州城,将来打到北京城也不是不可能!”

    “周兄弟你这大话也太能吹了吧?”

    周士相描绘的前景让葛五他们听得呆了,哪个信得了噢,就是胡老大也听得张大嘴巴,难以置信。宋襄公却是双目有光,烔烔有神。

    周士相大手一挥:“事在人为!只要咱们大伙齐起心来,这世上有什么事做不成!当初说要打罗定,大伙不也是不信?可现在如何?”

    葛五也不知道是被周士相的大话唬住,还是真的心动,在那迟疑道:“话是这么说,可你说得也太悬乎了,别说广州了,就是德庆咱们也打不下来。”

    周士相把扬起的手往下一甩,划出个长长的弧线,道:“你没试过,怎么知道打不下来?”

    “我。。。”葛五干巴着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往后我们每攻破一地,便拿出一些抢来的钱财招兵买马,余下的便分给大伙。咱们兵马越多,越强,能打下的地方就越多,占的地方越多,大伙分到的钱财自然也越多!到时可不就是抢票大的,发笔横财的事,而是真正的荣华富贵、封妻荫子!这叫可持续发展!所以大伙别光看着眼前这点银子,眼睛得往后看,眼下分到的是少,可往后却是越来越多!”

    众人听了都是哑口无言,半响,赵四海冒出一句:“秀才,那咱啥时候才能真正荣华富贵,不怕鞑子来打?”

    “啥时候?”周士相一脸自信,“等到天下的鞑子都被咱们打怕,大伙自然就能安忱无忧,坐享荣华富贵!”

第三十三章 解忧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葛五他们肯定是无法理解的,不过兵马越多,能打的地盘就越多,地盘多了,能招来的兵也就多,到时候自家兵强马壮的,就无须担心抢来的银子叫清军再抢去,这等粗浅道理他们还是明白的。

    最终,在胡老大的再次拍板下,众人一致同意拿出一半的银子用来招兵买马,其余的则暂时由宋襄公统一保管,等到局面安定下来再行分发。

    这个结果,周士相自然满意,他不可能对这些基本都不识字的土匪灌输什么民族大义,号召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民族救亡斗争之中,唯有将反清演化成简单的发财不发财,如何发财,又如何在发财的同时不被别人惦记,诸如抢钱、抢粮、抢女人这类土匪爱听易懂的话,他们才能心甘情愿的投身其中,否则,多半就事与愿违了。

    招兵的事情,周士相本想亲自负责,可想到粮食还没有着落,便先让赵四海和彭大柱去负责,并要求他们多招那些家中受灾的青壮,将银子摆在台面上,只要愿意当兵,就一人先发二两安家银子,同时再三强调,一定要良家子,绝不能收些品性不端的进来,给城中商铺做伙计的也坚决不要,这些人太油。

    招良家子当兵有何好处,赵四海和彭大柱自然清楚,他二人当年在明军时,便见识过良家子和兵油子的区别。打仗,还是良家子,尤其是乡下人最实在,也听话,而市井那帮人真心靠不住,往往炮声一响就跑了,撵都撵不上。一场仗打下来,死得最多的也就是良家子,原因无他,实在而矣。

    葛五本是吵吵着也要去招兵,可周士相怕他兄弟二人满脸横肉的,又一身匪气的吓坏那些百姓,起到反效果,便坚决不同意,反叫他二人跟着自己去办另一件事。

    为了让招兵显得正式些,百姓们信服,周士相又叫人取来几件下午由那些妇人洗净并缝好的军服让赵四海他们穿了,如此一来,看着便真像是明军了。

    周士相又以宋襄公的名义,吩咐小吏将城中士绅大户全都请到衙门来,准备和他们谈谈捐钱捐粮的事。

    这等事情,胡老大插不上手,也没兴趣理会,便跟先前一样放手让周士相和宋襄公去办,自个则带着剩下的几人继续看守那些清军俘虏。

    。。。。。。。。。

    凡大户人家,必有士绅,所谓士绅,即是有功名在身的人。不论明清,对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都是给予优待,免其赋税,民间更有投献大量土地以避税的做法,故而一旦考取功名,穷人也变富人,时间一久,自然而然就成大户人家了。同样的道理,大户人家若是子弟中没人考取功名,时间久了,多半也会没落,故而能成大户的人家对子弟读书格外上心。

    罗定州虽是广东的直隶州,可地处粤西,与广西接壤,人文学风不比粤东的广州等地,因此州中有功名的读书人较少,尚存的大户人家更是少得可怜。几年战乱下来,如今城中称得上大户的只有六家。

    这六家中,有功名、出过仕的有三家,分别是做过明朝南京工部主事的齐元泰齐家,做过短命弘光朝行人司行走的吴庆德吴家,曾为淮安府通判的张昌全张家。

    这三人都是广东人,可做官却无一例外都是在外省,之所以如此,只因明朝规定本省人不得任本省官。

    另外三家大户情况和这三家又有不同,并非因功名而成大户,其中一个是经营大通米铺,做了近三十年粮食买卖的林家,东主便是昨夜自愿献上粮食安置灾民的林掌柜,全名林万福,听着很是喜庆。

    另一个是做布料生意的杨家,论家财倒是比不上林家,不过他家人口多,老老少少有近百口人,是当之无愧的罗定第一大户。

    剩下一个赵家则是祖上曾出过六部侍郎,虽说其后家道败落,但那侍郎祖宗在时却大量在家乡置地,结果就让赵家成了罗定最大的地主,城外良田差不多有一半是他家的。

    除了这些人,罗定这十多年来官做得最大的也就是一个曾为山东临昌州同知的王隆,甲申之变后,其不愿剔发降清,在清军攻破州城后举家自。焚而亡,堪称忠烈。

    另有一个做过明朝江西吉安知县的郭学清,却是没有骨气降了清,如今已高升九江知府,其在罗定的家人也多半随同上任去了。此外城中便是包括陆长远等在州衙办事的几个秀才,共有七人。

    人来时已经天黑,不过宋襄公依旧是在衙门正堂召见他们。因事先周士相叫陆长远说得明白,若是人来不齐就唯他是问,故而六家俱是到全,无一人漏了。

    众人进了大堂,便见除了“宋大人”和那个看着有些儒秀的周将军外,还有两个模样凶狠的黑汉按刀立在堂边。见众人盯着自己看,葛五立时把眼一瞪,顿时吓得胆子最小的林万福一个哆嗦,再也不敢多看一眼。

    “我等见过宋大人(周将军)!”

    众人上前齐齐给宋襄公作了一辑,又冲周士相行了一礼,尔后站在那等着宋襄公发话。

    宋襄公拿出做满清盐城知县时的气派,懒洋洋的挥了挥手,尔后示意众人坐到早已备好的凳子上,接着环视众人一眼,方道:“如今罗定已然被我大明军队收复,尔等从今往后便是大明子民了,这头上的辫子回头便割了吧。”

    齐元泰、吴庆德几人还没开口,林万福已抢先喊道:“这辫子小民早就想割了,大人放心,等小民回头到家之后肯定把这辫子割了!”

    林万福说这话的时候满脸谄笑,齐元泰他们都是心中鄙夷,可嘴里却都是说谨遵大人之命。

    “本官不才,被朝廷委任为罗定知州一职,身为此地父母,本官上任之后自应保境安民,然眼前有一事却急需诸位襄助,却不知诸位能否为本官解忧?”

第三十四章 恐吓

    齐元泰等人早已从陆长远口中知道捐粮的事,同样也怀疑入城明军的真正身份,他们不是没有动过心思,可在陆长远的劝说和恐吓下,思虑再三还是打消了轻举妄动的念头,有孔国良前车之鉴在,他们不能不考虑后果,要是打蛇不死,那他们的麻烦可就大了。

    单从立场来看,齐元泰、吴庆德、张昌全三人内心是向着明朝的,毕竟他们都曾在明朝出过仕,可如今这形势却叫人不乐观。去年李定国发兵东征时,三人倒也蠢蠢欲动想要起义师响应,可没等他们拿定决心,李定国就兵败新会退回广西了。

    这么一来,便是心中向着南明,三人也不敢再生异心,谁身后不是有着一大家子,难不成真拿满门老少性命去赌永历朝廷能中兴,能北伐中原恢复社稷不成?

    唉,那李定国这么能打都反攻不下广东,这大明看样子真是没指望,气数已尽了噢!

    要说气节,也不能说这三人没有,清军占领罗定后,齐元泰他们虽然被迫剔发,可却没有出仕清朝的官,私下多以大明“遗民”自居,对满清采取不反抗也不合作的态度,这种做法也是时下清军控制区内心系明朝士绅多采取的做法。

    不过用周士相前世的话来说,这帮所谓的“遗民”根本就是打不过又不想殉死,偏偏还以为自己有民族气节,有读书人风骨,于是就给自己立个“遗民”的精神牌坊用以自我安慰,免得被后人指责他们其实是贪生怕死、沽名钓誉之辈。

    。。。。。

    进城的若真是明军,以大明“遗民”自居的齐元泰他们自然也愿意为之筹措一些粮草,可眼下到底是兵还是匪,没人说得清,故而陆长远找到他们时,三人便私下商量了下,最后达成统一意见。那就是不管进城的是明军还是土匪,这血都是要出的,不过却不能出得太多,一来各家钱粮各家好,哪个愿意白白交出来;二来还得防着清军打过来后还要征粮,所以怎么也要给自家留条后路。若真是把粮食都给这帮土匪,那今年的日子怎么过?

    做布料生意的杨家库房里布匹倒是有些,粮食却是不多,私下也寻思了,若那帮人真要他们出血,那自家就拿布匹来顶,左右这些布也卖不出去,与其压着烂了,不如拿出去买命。兵也好,匪也好,那明晃晃的刀可做不得假,那可不是摆设,而是真会杀人的!再说他杨家可不比齐家、吴家,可是实实在在有百十口人的,真要惹了土匪动了杀心,那祸事可就大了!

    拥地最多的赵家和做粮食生意的林家比起来,还真不如后者,因为连年战乱,他家的佃农大多死在了兵灾,余下的又跑了大半,如今只剩十来户还在租着他家的地,就这么点人,能产多少粮食?要粮,可以,一石两石行,多了就没的商量了。

    林万福胆小的性格注定他就是个墙头草,城头变换大王旗,哪个大王来他都伺候着,还唯恐伺候得不周到,为的就是这些拿刀的别赶尽杀绝,给他林家留条生路。

    年初明军撤退,清军打来时,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产,林万福甚至咬牙连女儿都送给了孔国良。为这事,家里婆娘没少与他闹,外面知道的人也没少耻笑于他,齐元泰他们更是挖苦过他几回,可这又能如何?女儿送过去后那孔千总不是就没再为难他林家了嘛!

    一个倒贴嫁妆的女儿能跟林家的家产比?能比得过一家老小性命重要!

    买卖人,谈不上气节,明清相易,人总要活下去,这生意也总要做下去,只要自家不遭难,外边的事情任它去,闲操这心做甚?那天下事又是咱们能过问的!

    林万福心头算了下,自家还能拿出些粮食来,与其被这帮土匪明抢,不如直接献出去,反正自家也没多少人。再说这粮食多了也危险,昨夜一场大火下来,多少双眼睛都盯着他林家呢。就是这帮土匪不来要,那帮灾民就不来抢了?这年头,为了活命,人什么事干不出来!翻开史书,自古以来抢粮铺的还少了吗!眼下这节骨眼,粮食越多越危险,有句话怎么说的,噢,对,叫小儿携金于市井,不遭人抢才怪!

    盘算完,林万福又是第一个抢着表忠心,很是恳切道:“大人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便是,小民一定为大人分忧!”

    见这林万福如此识趣,宋襄公心下也喜,当下打了个哈哈,然后说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城中兵马缺些粮食,高州那边一时也接济不上,故想请诸位帮忖一会,免得将士们饿着肚子,至于你们所借的粮食,等日后高州粮草运来后,本官定如数奉还。”话语间,又把李定国的大旗扯出来吓唬人了。

    林万福听后,顺嘴就道:“既是军中缺粮,我等自然。。。。”

    “却不知大人需要我等筹措多少粮食?”眼看林万福就要把各家卖了,心下叫苦的齐元泰赶紧抢过话头。

    说得好好的,却被人打断,林万福却是不敢怒,脸上连一点不高兴的表情都看不到,看样子面对身上有功名、曾出过仕的齐元泰等人,他这商人的底气很是不足。

    宋襄公心下也是不快,不过没有发作,而是看向齐元泰,张口道:“不多,一百五十石。”

    “一百五十石!”

    听了这个数目,齐元泰吃了一惊,吴庆德更是一脸苦色,林万福也是吓了一跳:我的个乖乖,这么多!

    一石就是一百二十斤,一百五十石便是足足的一万八千斤,这么多粮食各家不是没有,可真要按这个数给,那各家的粮仓多半也就光了,这以后的日子昨过?

    六家都在那一脸为难,陆长远和几个小吏则是不动声色,冷眼旁观,左右出血的不是他们,宋襄公要得越多他们越乐意,因为那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从中多捞些,这些土匪总不会真的一袋袋过秤吧,做些手脚容易得很。

    齐元泰和吴庆德私下用眼神交流了下,尔后硬着头皮道:“宋大人,一百五十石实在太多,我们几家虽有些余粮,可却也难凑出这么大笔,还请宋大人开恩,将这数目减些下来。”

    宋襄公“噢”了一声,脸上依旧挂着笑容,和气问道:“那你们能出多少?”

    齐元泰和吴庆德、张昌全低语几句,咬牙报了个数目:“五十石!”

    “五十石?”

    宋襄公脸上的笑容瞬间不见,取而代之是一幅无比阴沉的脸,“你们这是不愿为本官分忧啊!”

    “狗日的,不就是借你们些粮食,这般小气做什么,将来又不是不还你们!”

    得到周士相眼神示意的葛五骂骂咧咧的就跳了出来,横在齐元泰面前喝骂道:“老子就问你一句,这粮食你们到底给不给!”

    “军爷,我。。。”

    齐元泰被葛五的满脸横肉吓得心惊肉颤,吱唔就要说话,却听身后似有什么东西落在地板上,随之就听林万福和张昌全“啊呀”一声尖叫,陆长远他们更是像看到鬼一样跳到一边,几个人是面面相觑,望着地上的物件秉着气不敢呼吸一口。

    什么东西?

    齐元泰被众人表情吓得后背发凉,两腿哆嗦的慢慢转过去,这一看,却是两眼发黑,整个人就站立不住,晃晃悠悠的一屁股坐到地上。

    齐元泰看到的是十几颗用麻绳串在一起的人头,最顶上那个怒目圆睁的不是千总孔国良是谁!

    “这粮食,你们到底借不借!”

    葛六一脸凶狠的将麻绳提起,顿时一溜人头被提在半空。

    。。。。。。。。。。。。

    请求收藏和推荐票支持,请求收藏和推荐票支持!

第三十五章 民心

    连打带骂加威胁,“宾主”双方就借粮之事达成一致,最终数目定在120石。

    周士相给他们说得明白,三天之内就要全部送过来,迟一天,他就带人亲自去取,吓得齐元泰他们拿袖子不住擦拭额头汗水。

    陆长远把人领走后,宋襄公有些生气的问周士相为何对这些士绅如此不客气,要知道他们在罗定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对百姓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往往有时候他们说的话比官府说得还有用。如果周士相真打算在罗定大干一场,那就应该拉拢这些士绅大户,对他们好言相说,而不是恐吓威逼,后者等于将这些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眼下还看不出什么后果,可日子一久,这弊端肯定就会显现,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宋襄公反复强调所谓民心其实就是这些士绅大户的想法,掌握了他们就掌握民心,反之,就失去民心。没有民心支持,大樵山众人是不可能在罗定立足的,更休提壮大力量做大事了。

    宋襄公是治材,不过毕竟是古人,他的思维肯定和两世为人的周士相背道而驰。

    周士相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想法和宋襄公好好说说,好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理念,从而能够在日后协助自己干番大事。

    “先生认为是让百姓直接听命于我们好,还是不管百姓,只要士绅听命于我们的好?”

    “自古就是将因绅豪而使民听命!”

    这个问题让宋襄公短暂的愣了一下,在他看来,历来官府治理百姓,靠的就是地方的士绅大户,否则何以只有知县而无知镇、知村。

    城中里正,乡下保甲又哪个不是大户所任!

    士绅更是读书人,读书人习孔教,明事理,知大义,不靠他们难道还要靠那些大字不识的泥腿子不成?

    泥腿子懂得什么!

    官府通过士绅大户管治所辖百姓,乃千年以来历代王朝做法,此办法行之有效,便是今日明清易鼎,那满清还不是仍采用此办法控制百姓,未尝听他们如李闯一般杀害士绅取悦百姓的。

    宋襄公有些无法理解周士相的做法,按他的本意只需稍做姿态威吓齐元泰他们一番就行,岂料周士相却让葛六拎了一串脑袋过来,这未免太过分了。先前当着那六家的面,他不好发作,现在堂中没人,他就不能不和周士相好好说道了。

    不曾想,周士相却摇头道:“若按先生的做法,那我们在这罗定更是得不到民心,也无法立足!”

    宋襄公讶然:“这是什么话,士绅皆站在我们这边,这民心如何就不在我们这边?”

    “先生要明白,这些士绅大户可并非站在咱们这一边,他们是迫于无反抗之力而暂时听从我们,一旦他们有了反抗之力,必然是要与我们翻脸的!再者我们占据罗定是为了反清干大事,要干大事自然需要很多钱粮,而罗定人口稀少,钱粮收入有限,搜刮那些普通百姓能支撑几日?因此必然要对这些大户下手,试问先生,在此情形下,士绅大户还会向着我们吗?他们不向着咱们,咱们又哪来民心可用?更何况在他们眼里,咱们的身份可是存疑的!”

    周士相竭力解释,差点就指宋襄公可不是什么南明永历朝廷任命的罗定知州,而是落草为寇的土匪!士绅听命于官府不假,可他们如何会听命于土匪!

    在他看来,宋襄公试图通过拉拢士绅大户来达到夺取民心的目的,未免一厢情愿了,甚至可以说是愚蠢至极,压根没有意识到他们还并未彻底控制罗定城!将希望放在一帮随时都可能反咬过来的士绅身上,岂不是将脖子洗得干净等着人家来砍吗!

    宋襄公听了无语,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些糊涂了,叹口气,道:“却是我糊涂了,不过我们只是向他们借些粮食而矣,他们未必就敢和咱们翻脸,多半还是要听咱们的,只要他们眼下听咱们的,这民心就在我们这边,还是能利用的。”

    “狗急了还咬人呢,换作先生,家里的粮食被咱们美其名曰借来,实际就是抢来,先生心头就乐意?就没有想法?”

    周士相从来不相信地主和商人会是善良的阶级、是一个被压迫而不会反抗的阶级。

    宋襄公却道:“没有外力,他们是不敢乱动的。”

    “这我承认,只要清军不打过来,这些人便不敢轻举妄动。不过先生有想过没有,一旦咱们有了兵马,首先就要应对清军的进攻,攘外必先安内,倘若咱们带兵出去,这帮士绅大户却在后面生乱,那这仗还用不用打了?”

    宋襄公沉默不语,兵马在外,后方生乱的后果是什么,他自然是清楚的。

    “为免日后生乱,我以为不但无须对这些人客气,更应该对他们狠些!”周士相目露凶光,“照我说,只有死人不会给咱们添乱!”

    “这。。。。不成,万万不成!”

    宋襄公吓了一跳,没想到周士相竟然打着要杀光城中士绅大户的念头,一时之间有些接受不了。

    “不杀光他们我这心便不安!不过眼下咱们还没有杀他们的实力,逼得急了,这些人抱起团来却也难解决,所以当务之急是马上招兵!”周士相知道眼下何轻何重。

    “招兵的事情,四海兄弟已经去办了,有银子发,城中青壮想必应是踊跃的。”

    周士相却提出一个问题,“那些青壮跟了咱们,他们的家人怎么办?我们管是不管?若是管了,养活他们的钱粮从何处而来?要是不管,这些青壮又如何还肯跟咱们?我们要干大事,便总不能一直呆在罗定,这万一要离开时,这些青壮不肯跟咱们走,又当怎么办?”

    “这倒是个麻烦。”宋襄公皱起眉头,看着周士相道:“你有何主意?”

    “主意我也是刚刚想好,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咱们便要行非常手段!”

    “何为非常手段?”

    周士相吐出四字:“全民皆兵!”

    “全民皆兵?”宋襄公一脸不解。

    “对,全民皆兵,我欲使罗定城这三千多男女老少皆为兵,老有老营,少有少营,女有女营,这样一来人人都是兵,人人又都是民。无论咱们到哪,这些人都会跟着,而不会因为亲人的缘故不愿离开故土。”

    宋襄公听后半响才反应过来,失声道:“这不就是裹挟百姓吗!”

第三十六章 裹挟

    宋襄公没有说错,周士相所说的“全民皆兵”,其实就是变相的裹挟百姓。

    什么老有老营、少有少营、女有女营,听着有模有样,可说白了还不是裹挟百姓,为了壮大自身声势而强迫百姓追随的罪恶手段!

    裹挟百姓不是没有好处,打个比方,如果周士相只能在罗定城征召三百青壮从军,那么在清军眼里他们不过是拥兵三百的小股明军,这点人马清军自然不放在心上,也不可能存在畏惧之心。可要是周士相手下有三千多人,不管其中的青壮究竟有多少,老弱又有多少,看在清军眼里,那也是拥兵数千的大股明军!

    三千多人行军肯定要比三四百人行军来得壮观,远远一看,黑压压一片,那声势能不大!

    面对人数比己方多得多的人马,兵力较少的清军自然不敢轻易出战,如果对方打到城下,他们多半也只能畏缩城池之中。如此一来,人多势众的一方自然可在城池之外的村庄,如蝗虫过境一般继续裹挟更多的百姓,获取更多的钱粮,从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直至成为真正一股不可轻视的人马。到时候,便不是小股流贼,而是大股流寇了!

    此方法并不稀奇,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多半沿用此法,远的不说,近的就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贼便在起事之初有裹挟百姓的劣迹,通过裹挟大量百姓从军,也确是让他们打败了无数前来围剿的明军,直至动摇明朝的社稷根本,因此也不能说这种办法全然没有用处。

    可是曾在闯营干过两年的宋襄公却对裹挟百姓的行径深恶痛绝,他坚决反对周士相采用所谓“全民皆兵”的荒谬手段扩大力量,因为过于吃惊和气愤,他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自古未有流寇能成大事的!闯贼前车之鉴不远,灭胡贤弟可不能学他,全民皆兵的法子太过荒谬,也不可取,万万做不得!”

    宋襄公言辞恳切,周士相却不为所动,反而道:“如果不裹挟百姓,我们如何能快速壮大力量,如果我们连自保之力都没有,还谈何干大事!”

    裹挟百姓自然不是长久之计,也弊端太大,易为人诟病,很容易就被视为流寇,从而失去人心,但眼下周士相却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了,况且他的“全民皆兵”和单纯的裹挟百姓壮大声势又有所不同,两者之间是绝不能浑为一谈的。

    更重要的是周士相现在面对的不是日后是否要建立根据地,有一块可以持续供给钱粮的地盘以支撑长期反清战事问题,而是罗定城这些青壮故土难离的问题!

    故土难离可是中国人几千年特有的情结,在交通不便和见识不多的前提下,让一个人离开他的家乡可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面对强大的敌人时。

    如果不能解决罗定青壮故土难离这一难题,那就是在罗定征召再多的青壮也无济于事。想要罗定的年轻人自愿跟随他周士相做大事,他就必须解决他们故土难离的问题,否则,他的一切努力就是空中楼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