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欧美当大师-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华人们对周南的意见都非常重视,所有人都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把周南的这些建议都抄了下来,最后竟然抄了厚厚的一叠资料。

    在王宫住了五天之后,周南终于在离开荷兰之前,去参观了一下安妮一家当初躲避的房子。

    这栋位于西教堂附近的普通房子,已经被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回购了回来,准备建成一个纪念馆。

    比利怀尔德按照奥托的回忆,对这里进行了重新的布置,争取让这里恢复以前的模样。

    周南对这个如同工地一样的房子并没有太多的情怀,他来这里,也只是想让媒体和其他人看到,他这次来荷兰,并不是只为了享受王宫的豪华套房,也是为了“工作”的。

    三月二十一日,周南应荷兰王室的邀请,离开了阿姆斯特丹,前往海牙参加王室为朱丽安娜公主刚生的第四个孩子举行的庆典。

    朱丽安娜公主今年已经三十八岁,她将会在明年登上女王的宝座,并且将会成为荷兰未来最受崇敬的女王。

    为了稳定自己在荷兰的影响力,周南于公于私都不会错过跟她交好的机会。

    同一时间,赫姆斯特拉夫人从巴黎返回了荷兰,而奥黛丽也从卢塞恩来到了海牙,他们在海牙重逢在一起。

    荷兰王室一直是阴盛阳衰,朱丽安娜公主生了四个孩子,全部都是女儿。

    她的大女儿威廉明娜和她的母亲同名,也将会是荷兰以后的女王,不过那要到八十年代以后了。现在的她,还是一个不到九岁的小女孩。

    三月二十二日,在参加完王室的庆典之后,周南和赫姆斯特拉夫人,奥黛丽一起回到了阿纳姆。

    对这个城市,周南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在这里,他度过了三年多的美好时光,在这里认识了奥黛丽,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因为二战的巨大破坏,这个城市目前也还在重建之中。周南和奥黛丽以夫妻的名义,也向重建委员会捐赠了十万美元,用以修复被炸毁的奥黛丽曾经就读的中学校舍。

    这十万美元是阿纳姆收到的最大一笔私人捐款,市政厅为此还向周南他们夫妻颁发了代表荣誉市民的钥匙。

    而他们甚至还有意跟卢塞恩联络,与卢塞恩结为友好城市。

    奥黛丽对阿纳姆的感情却非常复杂,这里是她母族生活的地方,在这里她有过美好的童年,却也有过痛苦的记忆。她的外婆,两个舅舅,一个表兄,都在这里失去了生命。

    回到这里,她的情绪就陷入了低谷,看到这里的一切,总让她想起自己逝去的亲人们。

    不过,这次回来也有开心的事情,她的大嫂终于怀孕了,也让她快要升级当姑姑了。不论什么时候,新生命的诞生,总是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电影的筹拍还需要一段时间准备,最早也要到四月底才能开机。周南需要返回瑞士,去日内瓦参加两个国际会议,所以奥黛丽跟周南一起又返回了瑞士。

    这段时间,国际上发生的大事不多,最轰动的也就属联合国管理委员会颁布第47条法令宣布普鲁士这个国家正式灭亡。

    普鲁士作为一个联邦,在法律意义上正式灭亡,对于德意志人来说,仿佛被抽掉了脊椎,整个德意志都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

    德意志作为一个民族还存在,地域虽然被瓜分,但是也存在,却已经没有了德国这个国家。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

    这也成为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苏联和美国在二战之后短暂的平静,终于因为双方的诉求差距太大,变的越来越紧张。

    不过,这距离柏林危机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双方还没有真正撕破脸皮。

    返回了瑞士,周南只是在家里过了一晚,第二天就前往日内瓦,参加了红十字会成立约纳斯基金的庆典。

    约纳斯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周南的《人道主义》一书,这本书原本只是在西方世界卖的很好。但是在周南又加入了铁人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对人道主义的解析之后,这本书就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畅销了起来。

    特别是苏联和东欧,这本书几乎是以行政手段被明令要人手一本,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这本书的销量远超西方社会。

    这也让约纳斯基金的基本储备金,远超最开始的期望。基金会的资金非常充足,等于是他们一开始所构建的计划就要扩大。

    如果这些资金只是针对一部分人道主义者奖励,那么奖金有些太高了,扩大纳入人数,却又会降低这个基金会的门槛和逼格。

    就像诺贝尔奖一样,为什么出名,是因为他们每年就只挑选一到两个人奖励,最多也不会超过三个人。

    如果这个基金会每年就评选上百人出来,自然会降低人们对这个基金会的期待感。

    所以,经过红十字会的慎重考虑,他们决定不仅对个人进行奖励,每年也会评选三到五个机构进行奖励和扶持。

    对于这些决定,周南没有任何意见,他的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受惠范围越大,他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这对他是有好处的。

    在日内瓦,周南也见到了从非洲回来的施韦哲,他如今也是这个基金会的理事之一。作为世界头号志愿者,他的名声对于宣传这个基金会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次,他会在瑞士停留一个月的时间,主要就是为了完善这个基金会的运转职能和评选标准。

    因为他高超的钢琴水准,周南诚挚邀请他到自己的家里做客,他也愉快地接受了周南的邀请。

    在日内瓦,周南还跟英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人进行了会面,因为英国的经济恢复情况不容乐观,他们已经无力再对希腊和土耳其进行经济援助。

    但是美国也不肯接下这个负担,目前他们这几个国家还在进行密切的磋商,争取解决这个难题。

    不援助是不可能的,因为希腊和土耳其是西方世界抵挡红色大潮的前线,如果这两个国家不稳定,红色大潮将会直接扩散开来,那个时候,西方国家就要着急了。

    (我有罪,昨天原本还承诺今天加更的,但是酒醉,没有睡好,今天状态很差,精力根本无法集中。我争取双更,明天再加更,对不住大家了。)

第二十九章 权力的交替

    英国现在很穷,二战将他们的家底几乎打空,现在虽然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但是想要看到效益,最少还要等几年。

    一个人生病,都要还一段时间的恢复期,一个国家生病,想要走回正轨,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他们不仅无力再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就连在亚洲,他们也削减了无数计划和开支。

    但是这一切不是周南愿意看到的。

    因为英国的这种衰落,只造福了一个国家,那就是美国。

    虽然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加拿大是英联邦国家,但是实际上因为英国的衰落,后来这两个国家更像是美国的附属国了。

    也是从二战以后,美国接收了太多英国在全世界的势力范围,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

    但是美国不是英国,不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底蕴的强国,而完全是一个暴发户,他们玩起强权来,比英国要不要脸太多。

    英国人还喜欢晚一些绥靖政策,还喜欢给自己的脸上抹一层叫正义的化妆品,但是美国人却不会这么做。

    在他们势力还小的时候,他们奉行着孤立主义,实际上,这股潮流一直到现在都还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但是二战以后,他们接收了太多英国在全世界的基地,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甚至到加勒比海。英国的据点一点点转给了美国。

    这个时候的美国当然还没有以后的霸权主义嘴脸,但是也已经开始觉醒了。插手日本事务,遏制苏联,就是他们在境外的最大试验地。

    因为苏联的强势,在六十年代之前,美国还在战战兢兢。因为这个时期的苏联,虽然在许多轻工业基础上比不上美国,但是军事实力远超美国。

    一直到了六十年代以后,欧美经济全部发展起来了。并且利用工业转移,在世界范围内拉拢了太多的支持者,这个时候的美国,已经从下风站到了跟苏联对抗的上风。

    纵观美国在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国际政策,就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美国还是一个新手,他们在国际上还闹出了不少的笑话,许多政策今天确立,发觉行不通,过几年又变。

    但是,当苏联这个瘸了一条腿的庞然大物逐渐衰落,并且最后轰然崩塌的时候,美国成为了唯一的世界霸主。

    那个时候,美国的强权意识就开始苏醒,并且开始在国际上推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

    苏联现在虽然强大,但是他们的国家是建立在一种虚妄的政策环境下的。**虽然好,但是那只能是未来的目标,而不是强行教条主义地推行。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他们虽然很强,但是最后还是把自己给玩死了。

    因为民众教育程度越高,越会清楚认识到,**最起码在目前阶段,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周南从来没有把苏联的威胁放在眼里。

    但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却擅于吸纳人才,两次大战吸纳的人才足以让他们可以享受几十年的发展红利。

    他们的政体虽然看似迟缓,臃肿,牵制太多,但是却能保证他们的政策能够一直缓慢推进,加上他们庞大的国土和人口资源,成为霸主在所难免。

    周南没有想过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但是却可以在欧洲继续鼓吹欧洲中心化的思想,让欧洲的经济恢复快一点,也让美国少捡一些便宜。

    在周南看来,美国强盛胜过苏联强盛,而欧洲强盛胜过美国强盛。

    苏联强盛,对于祖国来说就是家有强邻,恶邻。美国强盛,他们又会几十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祖国当做打压遏制的对象。

    但是欧洲强盛,他们不是一个国家,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在打压自己祖国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心齐。

    他不能改变这一切,但是却能够让欧洲少走一些弯路,不至于让美国一家独大,最后变得肆无忌惮。

    比如英国在亚洲的势力,就不该那么轻易地就转给美国,如果不是有了那些基地,美国后世的岛链封锁,就不可能有那么严密。

    荷兰现在的动作也是英国现在要学习的,因为他们已经无法维持印度的稳定。

    去年的7月7日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单方面撕毁协议要求重新谈判,这导致了***联盟退出建立统一印度的计划转而寻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该协议的撕毁直接导致了印度不同种族之间的第一次大屠杀,而无力维持和平的印度总督韦维尔子爵制定了名为“疯人院行动”的撤侨计划。

    今年二月初,以协调能力见长的蒙巴顿子爵接替韦维尔子爵成为印度总督后,一开始仍然致力于维持印度的统一并留在英联邦的内部。

    但统一的构想在民间已无基础的情况下,蒙巴顿总督只能寄希望于印度的政治派别的支持。蒙巴顿与***领袖真纳多次会晤后无法获得支持,只能放弃建立统一印度的计划并成功寻求甘地对分治的支持。

    由于印度境内反对英国的风潮愈演愈烈,英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印度的控制。就连原本忠诚于英国的知识分子和军队,都开始起来造反了。

    还不仅仅是印度,包括缅甸和马来亚在内的英国殖民统治地位,都已经被动摇。

    英国从一开始不支持印巴分治,后来却看到了分治的好处,转而开始支持这一计划。

    一个强大的印度已经不符合英国的利益,而把印度分裂成三四个有矛盾的国家,更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利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的特使团竭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进行挑拨离间,制造分裂。由于英国特使团的破坏,印度***联盟同印度国大党之间的仇恨进一步加深。

    时间进入47年以后,印巴分治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但是,英国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美国人勒索的对象。他们在加勒比海,在印度洋,在非洲,在亚洲的军事基地,都成为了美国勒索的对象。

    光是从二战结束到六十年代的十五年期间,他们就有超过三十处军事设施被美国人索要或者是租借,在东南亚地区就有七处。

    实际上,这个时候,因为有了东印度群岛的例子,印巴分治并没有另一世那么让人疯狂和绝望。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也掀起了一股各民族建国的风潮。

    缅甸这个国家也是非常奇葩的,在二十世纪初期,这个国家是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人均gdp达到了八百美元,在全世界也排的上号。

    但是这个国家越折腾越穷,到了八十年代,美元大幅贬值了,这里的人均gdp还不到五百美元了,成为全世界极度贫困国家。

    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这里的gdp才上千,但是这个含金量跟一百年前相比,是完全不能比的。

    这里的民族问题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没有能解决,更别说现在了,所以在针对缅甸的问题上,周南的建议是尽量多划分几个国家。

    马来半岛却不一样,那里的局势更加复杂,也因为华人众多,所以周南只是提出了一个大概框架。

    马来亚总共不到一千万人,华人的数量大约三百五十万,并且控制了那里的经济。

    虽然那里的华人族群的日子现在还算好过,但是因为后来的马共和五一三事件,纯血统的华人逐渐被当做二等人。

    知道未来的历史,周南当然是希望英国能在马来也成立一个华人国家,甚至两个。但是英国人会怎么做,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周南故意站在英国的立场考虑,认为英国在亚洲的军事基地应该是英国的核心利益。

    虽然他们现在经济有问题,但是如果因为经济问题放弃了对亚洲的军事影响,只会让英国以后的经济影响力下降。

    所以,英国要做的不是放弃这些军事基地和据点,而是暂时削减人员,甚至以委培,训练当地士兵的方式,来换取一些军费。

    周南也承诺,如果英国方面肯在马来建立一个华人国家,他愿意帮助说服华人,承担一部分英国人的军费,保持英国的影响力。

    这些动作周南不怕美国人知道,这是阳谋,不是阴谋。即使美国人知道这些,也无法怪罪到周南身上。毕竟周南是英国的顾问,当然要替他们出主意。

    当然,美国人不喜欢周南那是肯定的了。

    在日内瓦住了两天,周南都是住在让诺德的别墅里。经过了周南为他的重要调养,他的身体变的健康了许多,最起码脸上多了一些自然的红润,不再是渗人的青白色。

    光是为了这个原因,现在的让诺德对周南几乎是言听计从,从不反对他的任何决定。

    不过,他已经习惯了酒池肉林的中欲生活,在女色上从不收敛,即使有周南的调理,也不知道他当地能活多久。

    三月二十九的晚上,周南带着施韦哲一起回家过周末,同时也会见了另一帮来自英国的客人。

第三十章 新书计划

    斯托克霍姆是英国皇家农业学会的农业专家,去年八月,周南在伦敦跟他就学术合作进行了会谈,他这半年来,就一直在收集地球农业物种的传播与演化。

    跟周南琐事缠身不同,农业学科的研究工作一直是单调和无味的。如今的基因学科还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发展起来,农业研究成了一门吃老本的学科,大部分研究人员根本看不到以后的道路。

    能够跟周南合作,将农业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扩大农业在人文学科的影响,对霍姆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他非常珍惜这次的合作。

    这半年来,他按照跟周南的约定,将人类历史上影响范围超过百万人的农作物全部统计了一遍。

    这里面包括了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这四种粮食农作物,也包括了土豆,甘蔗,茶叶,烟叶这些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农作物。

    还有咖啡,可可,剑麻,橡胶等经济作物,这每一个物种的出现,被人类利用的开端,发展史,都能写厚厚的一本书。

    周南现在却不能单纯地被看做一个学者,他现在做的一切,与其说是一个学者,更不如说他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思想家。

    虽然周南现在并不专心一志,但是这样却更受霍姆的重视。因为周南的影响力越大,他的作品也就越受社会的关注。

    短短一年的时间,周南的《世界通史》奠定了他学术的基础,《人道主义》体现了他丰富的人文思想,《欧洲复兴计划》则从现实问题证实了周南的敏锐触角。

    哪怕是一本《安妮日记》的小说,竟然也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无人不被周南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体现出来的人文情怀所感动。

    这些还不算,他的一套音乐唱片,已经成为了如今最畅销的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数百万套,这是任何一个学者都无法做到的。

    这次来瑞士,霍姆和他的助手带来了整整一箱的资料,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周南的影响力,能让他这个农业教授也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奥黛丽却对施韦哲的到来高兴不已,除了跟自己的妈妈学习钢琴,施韦哲可以说是她第一个正式老师。

    而且施韦哲可不是浪得虚名,他的钢琴水准即使不能说是大师级,也绝对是世界一流,有这样一个老师,奥黛丽也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不给自己的老师丢脸。

    从个人条件上来说,不管是周南,还是奥黛丽,都有比一般人更好的基础条件。

    周南是天赋异禀,十指修长,比一般人的手指能多两个键的跨度。施韦哲对此就羡慕不已,认为周南跟他家的前一个住客拉赫玛尼诺夫一样,都是属于上帝垂爱之人。

    拉赫玛尼诺夫就是钢琴界的天才,他的手比常人要大,所以他的钢琴曲往往只有他能弹,他的许多作品都被誉为最难钢琴曲。

    巧合的是,他曾经在塞纳尔别墅住了十年,在他之后,周南才买下了这里的房子,变成了自己的家。

    所以音乐节有许多人士一直对周南充满了期待,认为周南只要认真学习几年,绝对也能成为一位钢琴大师。

    不过周南需要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一直没有能够沉下心来在钢琴方面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奥黛丽的条件也不错,她的爸爸妈妈都身材高大,前世在青春期经历了大饥荒,给她造成了一生的伤害,但是她的身高仍然有170。

    这一世,她一直被周南照顾的很好,如今的身高已经长到了172。虽然她已经十八岁了,很难再长,不过这个身高已经足够了。

    她的身体修长,骨架纤细,在女人里面,她在钢琴表演方面也有很大的身体优势。不过这种优势相对于男人来说,就不太明显了。

    真正的钢琴大师,几乎全部都是男人,这是因为男人的身体优势要大于女人。

    施韦哲就一直觉得遗憾,要是他早几年认识周南,他一定能把周南培养成一个钢琴大师。

    但是,如今的周南已经在其他方向有了更大的成就,注定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钢琴上面了。

    这一晚,众人在周南家里的小客厅里面,倾听了一场施韦哲和奥黛丽联手奉献的钢琴音乐会。

    《安妮日记》剧组的制片人克伦特威尔,也向周南提出,将《寂静之声》钢琴曲作为《安妮日记》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

    周南的第一套唱片可谓是经典之极,里面的每一支乐曲都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寂静之声》这首钢琴曲虽然不是周南演奏的作品,在技巧上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是掀起的波澜一点也不小。

    这首音乐旋律飘缓低迷,充满了一种幻觉般的意境。静静倾听,似乎能感受到对人生的迷茫和无助。

    这首曲子因为充满了一种年轻女孩的懵懂和无助,加上旋律简单,所以格外适合女孩子弹奏。也是因为这样,奥黛丽作为弹奏者,不仅没有受到批评,还获得了许多音乐人的喜爱。

    用这首曲子当整部电影的背景音乐,那是再合适不过。

    周南直接答应了下来,甚至连多少钱都没有谈。这些事情,他就直接交给了海尔德来处理,她是绝对不会让自己吃亏的。

    或许是因为心里太激动,霍姆这天晚上开始睡不着,睡着了之后睡的非常香。第二天早上,他被助理的敲门声惊醒,发觉已经快八点了。

    第一次来别人家里做客,竟然起床晚了,这可是相当失礼的行为。

    他急匆匆地起床洗漱,等到下楼来,发现施韦哲已经从外面跑步回来,他虽然已经六十二岁了,但是身体健壮的如同一个小伙子。

    “早上好,施韦哲先生。”

    “早上好,霍姆,睡的还不错吧!”

    “是的,来到这安静的农场,整个人似乎都放松了下来。”

    施韦哲驻足四周看了一圈,忍不住叹道:“瑞士是被上帝垂青的国度,而约纳斯农场更是瑞士秀丽山水之间最精华的地方。就连我,也为这里的景色所迷惑,有一种不想离开的念头。”

    霍姆笑着说道:“昨天听你跟约纳斯的聊天,你似乎还要在瑞士停留一个月,可以尽情享受这里的山水。”

    施韦哲笑着摇了摇头:“我怕在这里会消磨掉自己的意志……我先去洗漱了,约纳斯在树林那边,看来他对当一个农夫很有兴趣。”

    听到他这样说,霍姆也有了一丝兴趣,既然约纳斯这个主人都没有在主宅那边,他也不用急着过去主宅了。

    沿着客房旁边的一条小路,穿过了树林,就能看到大片的牧场。在牧场的北边山脚下,有两栋新建的古色古香的瑞士民居,此时正冒着缕缕炊烟。

    那里似乎是约纳斯的助理施托尔科和海尔德的家……这个约纳斯对自己的助理还不错。

    绕过了沼气池的小房子,霍姆才看到在沼气池的旁边,开辟了一块菜园。菜园不是很大,总共大约有五六百平米,有一半的面积奢侈地用玻璃搭起了一个暖棚,另一半面积是露天的,这个时候已经被细致地耕了一遍。

    周南穿了一身农夫的吊带裤,正在这片土地里面搭着木架,奥黛丽跟在他的身边,不时把木条和铁丝递给他。

    两个人在这安静的早上,显得像是画中的人物一样美丽而迷人,他们的存在,也给这安静的农场增加了几分人气。

    “嗨,约纳斯……”

    周南他们回过头来,看到霍姆和他的学生斯科特走了过来。“霍姆教授,昨天睡的好吗?”

    “非常好……你这是给什么搭的架子?”

    “西红柿,还有一些是给几种瓜果搭的架子,不过今天显然是做不完的。”

    霍姆走近了观察了一遍说道:“这个架子搭的相当专业,约纳斯,你以前也学过这些?”

    “从小在远东,我们家里就种了自己的菜园,这些我都是跟我卡洛琳妈妈学的,算不上专业。哦……霍姆教授,你就不要来帮忙了,我们也该回去吃早餐了。”

    霍姆看了看自己崭新的皮鞋,也没有坚持,站在菜园的木栅栏旁边说道:“约纳斯,新书的计划已经准备好了吗?”

    “是的,霍姆教授,今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生物种类在人类历史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实不应该一直被忽视。亲爱的,把东西收拾一下,上午你跟施韦哲老师学钢琴,可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

    奥黛丽抿嘴笑道:“当然不会,你先跟霍姆教授回去,我把东西收拾好。”

    走在幽静的林中小路上,周南把自己完整构思告诉了霍姆。

    实际上,这本新书也算不上是周南的原创,而是借鉴了他曾经看过的《枪炮、病菌和钢铁》。当然,他不会照着原著来抄,而是只利用原书的思路,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来。

    他找霍姆合作,就是有这方面的想法。否则的话,他自己搜集一些资料,直接把原书抄出来就可以了。

    但是那样,他不认为那是自己的书。

第三十一章 自己的理念

    从结构上来说,《枪炮、病菌和钢铁》是一本很有新意的人文巨著,开创了一个历史研究的学科。

    在许多问题上,戴蒙德用他天才的想法对许多历史事件给予了有理有据的回答和解析。

    但是这本书里面的错误其实也很多,特别是在对东方的描述上,他显然受到了许多错误的引导,或者说,他干脆就是以西方优越论的中心思想在分析历史。

    所以,在周南看来,这本书除了新意,其实学术成就并不高。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这是一部富于惊人新发现的著作,即使是在向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时,也会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

    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这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粮食生产从这些最早的中心向外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这与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其他特点——如各大陆不同的面积、位置、甚至形状,都有很大关系。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理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

    正是这样的一些族群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扩张。人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

    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

    但是其实在此之前,许多人不太熟悉的类似的人口更替,在更早的时候便已在东南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主展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