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替明-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广稍微抬头看了下天色,而后又看看大凌河上,越来越多的建虏躲在垒起的尸体后面向对岸推进,便没有再又有,当即下令道:“命令,发起第二阶段攻击!”
“轰”
“嘭”
又是一个灿烂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耀眼夺目。多铎一见,大吃一惊。他知道,叫天军打出这信号,肯定是又有手段要出。眼下的情况已经够糟糕了,再来什么手段,自己这边还能承受得住么?
他不顾危险,连忙在马背上站了起来,转首四顾。
天色已经暗了不少,多铎瞧瞧前面,大凌河的对战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身后的轰鸣声依旧,听声音还是在缓缓推进,似乎也没什么变化;南北两侧,在靠近大凌河这边,地势开阔,山上不多的火器基本上已没什么影响。
这情况让多铎有点愣神,而后就是越加的慌乱。他可以肯定,那个烟花很可能是催命的,越晚发现叫天军的手段,就越难以应对。
正当他心急如焚时,忽然身后的炮声停了,替而代之的是隆隆的铁蹄声。熟悉战场的他,一下便听出来,有大量骑军正高速冲过来。看着自己这边不成建制散成一地的手下,多铎的身子在马背上摇了摇,随即便跌下马去。
之前的火炮轰鸣声掩盖了骑军起步提速的声音,一直到骑军冲出炮兵的身后,开始加速冲击时,炮声一停,马蹄声才震耳欲聋。
这是刘大能的骑军旅,是南方面军的主力骑兵部队。铁甲重骑作为箭矢阵的箭头,冲在最前面。他们的手中,都平举着燧发三眼铳,沉稳的让人吃惊。就仿佛他们面对的不是穷凶极恶,让明军闻风丧胆的建虏,而只是一些待宰的羔羊。
在山上观察着的胡广放下了望远镜,后面的战况已经没有看得必要了。他转身吩咐侦察团团长程老鼠道:“战役的第一阶段马上结束,第二阶段顺利与否就看你的了!”
“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程老鼠来辽东后,就带着他的一营跟随在胡广的身边,一直憋着没动,早就等不及了,听到胡广的话,马上便大声保证道。
大凌河西岸,胡汉三看着对岸溃败的建虏,嘴角一撇,无趣地自语道:“还以为会来场刺杀战呢,这么快就败了,扫兴!”
他不知道,这场战事向世界证明了热兵器的巨大优势。只要运用得好,就算敌人再强悍,一样会一败涂地。因为热兵器不是靠悍勇,不是靠血肉之躯能挡的。
胡汉三在嘟哝完后,转身下令道:“传令,巡视河岸,不得放一名建虏过河!”(未完待续。)
640 废话少说
天色将近正午,高挂空中的太阳在这严冬带不来多少暖意。寒风呼啸声中,有一支军队出现在京师北门方向。
旗杆歪斜,人无精神,就连战马也是打着响鼻,无精打采的样子。但在队伍的最前头,有一老人却挺直着上身,穿着大红官袍骑在马上遥看京师,看不出一点精神不振的样子。他就是拒不交军权,一定要领兵回京面圣的内阁辅臣、蓟辽督师孙承宗。
其实,他的内心远不如表面这样镇定。这一路行来,越是靠近京师,他看到城头换成建虏龙旗的城池就越多。心中知道大势已去,就算崇祯皇帝没有降,怕也没有多大用处。
并不是每一个地方的封疆大吏都能和自己一样,一生就忠于大明。来京师见陛下最后一面,也算是有个交代吧!
孙承宗早已下定决心,他扫视了在自己边上的高起潜,见他离京师越近,脸上的喜气就越浓,不由得心中厌恶之极。
他正想转过头不再看时,高起潜反而注意到了他的目光,脸上露出得意地笑容道:“孙阁老,你其实不要那么犟,对你有好处。就算你心有前朝,但这天下注定是大清的了。”
说到这里,他拨马凑近一点,用商量的语气提议道:“要不,现在就把军权交出来,陛下说不定龙颜大悦,还会重用于你,毕竟你在辽东这么多年,陛下也知道你的能耐……”
说到这里,高起潜忽然说不下去了。因为孙承宗那双眼睛盯着他,就仿佛是一把冰冷的匕首,直刺他的内心,让他感觉到胆寒。
“老顽固!”高起潜心中大骂一声,也转头不再去看孙承宗。
没有拿到军权,让他有点遗憾。皇太极肯定不会让这支军队进京,甚至会做出很多限制,逼这支军队被大清掌握为止。
如果是一般的军队,都不用这么麻烦,自己鼓动下底下的将领,基本上有把握掌握这支军队。但眼下是孙承宗这个四朝元老,很多将领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军中威望太高,就没有办法了。
他正想着,忽然孙承宗转首大声对跟他后面的将领喝道:“都给老夫打起精神来,别让建虏把你们看扁了!就算要降也要让你们的主子看到你们的精气神,看到你们能当大用!”
他这话一说完,不管心中是什么想法的将领们,全都一下振作起精神,大声回应一声而后把军令传下去。
没多久,这支犹如病怏怏的明军,就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全都振作了起来。这让一直领兵跟在后面的多尔衮暗暗吃惊,他马上下令手下三千人马暗中戒备。毕竟这支明军好歹有三万多人,在明军中也算是有战力的一支强军了。
离京师越来越近,城头上的建虏自然也第一时间便发现了,很快派人过来,自有高起潜去说明情况。
很快建虏便把这边的情况飞报回京师,皇太极一听,当即放下手中所有事物,匆忙赶往北门城头。
孙承宗的威望够高,这支军队的数量又多,如果能劝降这支明军,那在京畿之地就真正成为大清的势力范围。不管那些还没有投降的城池中,到底是在看局势发展当墙头草,还是铁了心不想加入大清,就都无足轻重了。
和孙承宗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皇太极相信自己比那朱由检更了解他。这孙承宗一心为明国,要他降了大清的难度有点大。但幸好朱由检在自己手中,要是自己劝说无果地话,再让朱由检来劝他,说不定能劝降他。就算不行,交出军权肯定是可以的。
到了城头后,皇太极瞭望远处的明军,竟然看到这支明军比他想象的还要精锐一些,使得他的决心又大了一分。
“如果这支明军不肯投降,我们想消灭他们,估计会损失不少大清勇士。”济尔哈朗就站在皇太极的身后低声点评,从侧面给了皇太极一点建议。
皇太极点点头,随后叫过一名亲卫,吩咐了几句。
明军在离城门炮程之外停住,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卒,当他们清清楚楚看到京师的城头,飘扬着建虏的旗帜,站着一排排的建虏时,一个个又都黯然失神。
眼前这座城池毕竟是京师,是天下中心,大明几百年来最高贵的地方,是天子所在,掌控着整个大明。
虽然建虏强大,打起仗来己方胜少败多。可在这些武夫的骨子里,还是一样看不起这些蛮夷,战场上厮杀的经历,让他们对这些蛮夷有着不同程度的仇恨。
可如今,这些蛮夷竟然占据了大明最为高贵的地方,还要成为这里的主人,而自己也将要成为他们的奴仆。这样的结局,让这些刀口添血的汉子一时都有点失神。
不过如果事态正常往前发展的话,形势比人强,那些大官都匍匐在建虏的脚下,这些武夫就算心有不甘,那又能怎么样?
日子还是要过,生活仍将继续,最终大部分人在建虏的利益诱惑下,必然成为他们手中的一把屠刀。
在高起潜的带领下,孙承宗带着手下副将以上级别的将领驱马缓缓向前,离城头一箭之地的距离站住。
皇太极就站在城头,满面笑容地大声说道:“孙阁老的本事,朕是知道的。如今天下已为我大清所有,只要阁老能帮朕做事,朕为阁老准备了次辅的位置,其他有什么条件,也尽管开口便是,可好?”
眼下之意,只要孙承宗能降了建虏,不但能马上升到次辅,其他有什么条件,估计皇太极也能答应下来。
在如此多人面前承诺这些,皇太极自然是很有诚意的。否则想反悔的话,怕是丢不起这个脸。
孙承宗身后不少将领听到这番话,不由得都把目光投向他,不管能不能看到侧脸,都注视着看他怎么答复。
皇太极看着城下,忽然又大声许诺道:“其他将领一律官升一级,仍领旧部,只要为大清立下功劳,朕封其为王亦在所不惜!”
他的话音一落,别人还没来及有什么反应,就听孙承宗冷着脸,中气十足地大喝道:“废话少说,老夫要见陛下!”
(未完待续。)
641 东山再起
皇太极知道孙承宗口中的“陛下”绝不会是他,同时他也知道有此要求,便点头同意道:“没问题,不过朕希望你能好好考虑下朕刚才所说!”
说完之后,他便一挥手,自有人去照办了。
皇太极原本还想再说点笼络的话,却发现孙承宗冷着张脸,直视城墙,压根就没看他,又见祖大寿冷眼扫视着其他将领,使得那些将领没一个敢抬头面对自己。心中便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好打消了念头,自去箭楼里坐了,喝茶取暖等着朱由检到来。
说句实话,在皇太极的心里,这支明军中他最看重孙承宗和祖大寿。一如在原本的历史上,建虏在抓获孙承宗时用尽手段劝降不成才杀了他;而建虏对于祖大寿,更是容忍其几次假降,由此可见一斑。
紫禁城外的午门广场上,崇祯皇帝失魂落魄地回头注视着宫城,见那城头上飘扬着建虏的龙旗,站着一个个面目狰狞的建虏士卒,不由得心如刀割。
大明朝竟然亡于自己手里,一心中兴大明却最终断送了江山社稷,边荒之地的蛮夷窃据了华夏之鼎,以后九泉之下,如何面对历代先帝?
皇后以死谏之,是让朕忍辱负重学越王勾践,可那皇太极却不是吴王夫差啊!
崇祯皇帝正想着,忽然被人一推,一名建虏大声喝骂了起来。一边站着的曹化淳也在帮着说道:“你都已经是阶下囚了还恋恋不舍干嘛?走快点,不要耽搁了!”
“呜呜呜……”边上的两位贵妃和崇祯皇帝的几名子女见此,不由得都哭出了声。
崇祯皇帝怒视着翌日的心腹,正待破口大骂时,先前那建虏又上前推了他一把,嘴中厉声喝斥着,脸上露出一种病态的满足。
崇祯皇帝一个趔趄,后退几步眼看着要跌倒。这时,一双手伸出,一下扶住了他,同时向前一步把崇祯皇帝护到后面,怒声对那建虏大喝道:“不得无礼,你们主子可是交代过要礼待我大明皇帝的。”
紧接着,他又转过身,尖声怒责道:“曹公公,就算你想讨好新主子,也犯不着如此冷漠无情吧?没有一个主子是喜欢背主求荣、翻脸无情的奴才的!”
曹化淳被训得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他看着这个昔日的心腹手下,很想发怒让边上的建虏收拾他。可不知为何,心中感到发虚,又觉得他说得未尝没有道理。皇太极还要用到朱由检,利用完之前应该不会怎么他。自己要是太为难昔日的主子,怕也会被不喜。
想到这里,他便好言和那建虏说了几句,而后又对那人道:“王公公,主子传唤,还得早点过去为好,否则大家都难!”
崇祯皇帝注视着这个护着自己的年轻背影,直到此时,他才发觉竟然还有人在乎他这个阶下囚,不由得有点感动道:“承恩,扶朕上车!”
王承恩转过身子,恭敬地回答道:“是,陛下!”
其他人见崇祯皇帝配合了,便也没有再恶言相向,只是任由王承恩扶着他上了等候在边上的一辆马车。
崇祯皇帝坐定之后,忽然一把抓住王承恩的手,拦住了他想去扶贵妃皇子的动作,低声询问道:“你说朕还能像英宗一般东山再起么?”
他自从被建虏抓了后,一直浑浑噩噩,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如今王承恩的表现,赢得了他的信任,憋不住心中的想法,忍不住就想知道别人的想法。
毕竟明英宗也是被敌人活捉过,最后还是当了大明皇帝;有这样的例子在,崇祯皇帝就仿佛一个溺水的人,抓住了一个救命稻草一般。
可是,王承恩的眼睛中满是痛苦之色,带着一点凄凉的表情,只是回视着他没有回答他。
崇祯皇帝的手一下无力,松开了王承恩,垂头丧气的坐着发呆了。他又何尝不知道,自己这次被抓和英宗被抓,是完全不同的形势。
王承恩心中无奈地叹了口气,转身去扶贵妃等人了。没过多久,这些人便都被带到了京师北门。
通过跑马坡上了城头再拐进箭楼。这一路上,崇祯皇帝见到了一张张熟悉的脸。就在前些天,还会跪拜自己,山呼万岁,可如今看到自己,却一个个扭头视而不见;甚至有几个人的脸上,还有幸灾乐祸的表情,像是要看好戏一般。
崇祯皇帝的心很冷很冷,这些臣子又怎么会是亡国之臣,他们已是新朝之臣了吧!
这么多天过去,他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疯癫。此时的他,连开口怒斥他们都懒得了。只是跟着领头的建虏一路上了箭楼。
刚一进去,还没看清楚箭楼里的情况,边上持刀站着的黄马褂们便大声威喝道:“跪下!”
两个贵妃和皇子皇女们在以前那经历过这种场面,被抓的这段时间内更是一直惶恐不安,一听这威吓,便吓得腿一软,不分东南西北地跪下了。
不过崇祯皇帝没有跪,他只是打量着箭楼内的情况。
只见箭楼主位上坐着一个大胖子,身上带着一种凌冽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是位果断狠辣,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人。自己与他比起来,就只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感觉。
崇祯皇帝不用猜,看他所坐的位置和所穿服饰也能猜出来,这个就是大明最大的敌人,奴酋皇太极了!
他打量着皇太极,同时皇太极也在看着这位已清醒的原明国皇帝。就在这时,边上的亲卫见崇祯皇帝没有跪,又大喝着上前推他,喝令他跪下。
但崇祯皇帝倔强地站着,就算是被踹了脚弯也咬着牙又站起来。那亲卫见了,又准备踹他。
皇太极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情,他随手一挥,让那个亲卫退下。并不是他体谅崇祯皇帝那颗倔强的心,而是根本懒得与崇祯皇帝计较。
在他看来,这位已经清醒后的崇祯皇帝,也不过是一个乳臭未乾,被他自己的臣子摆弄于股掌之间的小子而已。
此时的皇太极,只在乎城外的孙承宗和祖大寿,以及城外那几万明国兵马。早点解决外面的事情,这才是头等大事。就算要在朱由检身上找乐子,也要等此事了了之后。(未完待续。)
642 劝降
只见皇太极的胖脸上挤出一丝笑容,算是微笑地对崇祯皇帝说道:“这段时间来,朕下旨不得骚扰于你,就算是后宫,也是闲杂人等一律不得入内。对于敌国的亡国之君,朕也算是礼遇有加了吧?”
“你待怎样?”崇祯皇帝听到“亡国之君”四个字,顿时就激动起来,红了眼脱口而出道。
“呵呵!”皇太极一笑,用手一指地上跪着的贵妃和皇子皇女道,“如果你识时务,朕可以让你和你一家人,一辈子都享受荣华富贵,再也不用为国事操心,被臣子所气,如何?”
崇祯皇帝听了,转头看了下带着一脸惶恐之色的贵妃及子女,马上又转回头,带点愤怒地用手一指外面吼道:“朕已经是阶下囚,外面那一大堆见风使舵的臣子也早已出卖朕,投靠了你,朕还能如何识时务?是要羞辱朕,让朕给你当狗么?”
说着话的时候,他脑中充满了愤怒,完全忘记了是否要当越王勾践地想法。
京城被破,建虏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满朝文武,包括内侍差不多都投降了建虏。一个光杆皇帝又有何用,完全可以架空后自行其是。这一点,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
皇太极见他这样子,顿时就沉下脸,一股上位者的威严气势显露无疑,冷声喝道:“你知道就好!不过朕不会把你当狗来羞辱,但这天下朕是要定了,顺着生,逆着亡!听朕的话,就保你荣华富贵过完这辈子;不听朕的话,嘿嘿……”
说着,他用眼扫视了下地上跪着的人,而后继续道:“朕就不会客气了!朕的有功之士也对后宫仰慕已久,朕自当论功行赏!”
言外之意不言而喻,要是崇祯皇帝不答应,那些贵妃什么的,甚至后宫所有女人,都会被建虏糟蹋。至于崇祯皇帝的下场,自然也可以预见绝不会是好下场。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脑海中一下闪现出那些熟悉或者不熟悉人的悲惨,顿时就涨红了脸;但马上又想起几乎所有臣子都背叛了自己,做皇帝做到如此的地步,还真是悲哀得很,脸色又顿时变白。两种情绪夹杂,使得崇祯皇帝一下楞在了那里。
皇太极见他情绪波动很大,忍不住心中不耻,没一点城府和手段,又如何坐得稳皇帝宝座!
他稍微等了会,见崇祯皇帝还不说话,便有点不耐烦了,直接说道:“孙承宗就在城外,你去劝降了他,朕就能让你们一家人享受一辈子荣华富贵!”
见崇祯皇帝听到这话露出一丝诧异,皇太极马上接着加重语气喝道:“实话告诉你,这是你唯一还有用的地方。一会要是让朕不满意,朕一定会让你生不如死!你还年轻,何去何从该有个明知的选择!”
说完之后,他便不再多言,一挥手让人领着崇祯皇帝等人,前往城头去劝降孙承宗。而他自己,则踱步到箭楼窗口,注视着外面的动静。
崇祯皇帝有点木然地走着,脑中闪现出孙承宗的身影。他没想到自己被叫来城头的目的,或者说自己存在的意义,只是劝降还未投降建虏的臣子。
再次走过那些昔日之臣所站立的过道,他扫视着那一个个曾经是那么熟悉的身影,耳边又回荡起皇太极的威胁之话。
“这天下朕是要定了,顺着生,逆着亡!”
“朕的有功之士也对后宫仰慕已久,朕自当论功行赏!”
“一会要是不让朕满意,朕一定会让你生不如死!”
“……”
想到后面,崇祯皇帝忽然脸色惨白,悲极而大笑道:“哈哈哈,中兴大明,中兴大明……”
那些投靠了建虏的臣子,见到他这个样子,有极少数不忍再看,转头扭到了一边;而更多的臣子则是露出不屑之色,一脸讽刺地看着他。
孙承宗听到了城头传来的声音,自是认得崇祯皇帝的声音,听到那声音中夹杂的情感,顿时就激动了起来,驱马便往城下靠近,同时大声悲呼道:“陛下,老臣救驾来迟,老臣罪该万死啊……”
对于一名真正的儒臣而言,君辱臣死是一种刻入骨子里的意识。一如历史上卢象升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
城头上,崇祯皇帝露出了头,看他那惨白的脸色,披头散发地样子,昔日的君主变成这个样子,孙承宗立刻便泪如雨下。
祖大寿见了,也是悲从心来。他虽是一名武将,却深感君恩。不说以前如何,在跟随袁崇焕领兵勤王那事上,自己后来私自领军而回,可谓是犯了死罪。
后来孙阁老把自己劝了回去,崇祯皇帝也信守他的诺言,决不事后追责,依旧让自己担任着总兵之职。就凭这点,自己就愿意为孙阁老的马前卒,为大明效力一辈子。
他见孙承宗驱马向前,一方面是当心孙承宗的安全,另外一方面,他也是要近距离拜见崇祯皇帝,便也跟着孙承宗向前。
崇祯皇帝只是往外看了一眼,便大概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孙承宗和祖大寿见到自己出现的真情流露,想起身后那些无情无义的昔日臣子,一时感慨万分,也是动了真感情,更为坚定了他内心的一个想法。
就在这时,忽然西边隐隐有马蹄声传来。所有人闻声都下意识地转头望过去。
密集的马蹄声,无边无际的旗帜浮现,稍微一看,竟然是又一支明军出现。
城头箭楼上,皇太极瞭望了下,却忽然大笑道:“真是天佑大清,如此时刻,他洪承畴竟然刚好出现,正好一起解决了!”
他见城头上紧张起来,便轻松传令,让洪承畴领兵靠近,来见见他以前的君主,同时也是要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
皇太极很放心,如果洪承畴识时务,直接降了大清那是最好;如果他死心眼和孙承宗一样,那也无妨,自有他们昔日的主子来劝降他们。把大明北方最精锐的军队统统收归大清,这将极大地加快大清吞并明国领土的步伐。
(未完待续。)
643 临阵脱逃
领军在明军身后侧监视的多尔衮,原本还轻松的神情,在见到远处滚滚而来的新一拨明军,特别是看到那旗帜是属于洪承畴所部时,终于脸色严肃起来了。
他比任何人都知道洪承畴这支明军,乃是和他对持了几年明军中最精锐的一部分。虽然他并不怕这支明军,但也明白要想打赢这支明军,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何况眼下明军远胜于己方军队的数量,必须小心才好。
不过此时就在京师城下,大清的军队就驻扎在城内,就算有什么事情,也能第一时间支援,倒也不怕明军会攻击自己。
多尔衮正一边注视着远处滚滚而来的明军,一边想着这些事情时,却从后方被一骑探马打断了。
只见那探马在这大冬天也是汗流不止,疲惫的神情一下便能看出他是不分昼夜,疾驰而来的。
“报贝勒爷,山海关急报!”探马一边禀告着一边呈上带来的信筒,整个人摇摇欲坠地在坚持。
多尔衮一听大吃一惊,这个时候怎么会有山海关急报?看这样子,好像不是好事。可多铎驻守在山海关,兵力也充足,不可能会出什么事情啊?
他疑惑地接过信筒,验过记号便马上打开看了起来。至于那探马,自有人扶走安排。
多尔衮边上的将领也差不多有和他一样的疑惑,纷纷注视着他,心中暗自猜测着可能性。
不过就算他们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但一个个的神情都没什么担心的。不说他们知道山海关底细,知道就算出事也不会是大事,光是眼下大清已经占领明国京师,这一路走来,还看到不少城池也是大清的了。这些都让建虏有足够的底气,使得他们有恃无恐。
可是,这些将领马上看到他们的和硕贝勒,年纪虽小却一向沉稳的多尔衮,脸色大变,就仿佛被人突然打了一闷棍,惊慌之余还有一点恐惧。这让他们大吃一惊,一个个马上脸色严肃起来。
叫天军驱使汉奴在辽东腹地翻江倒海,盛京危急,甚至都有失陷可能。多铎已亲率大军回援辽东腹地,山海关空虚……
这一系列的事情,每一件都可能会导致建虏的重大损失。就算多尔衮再沉稳,那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因为那些严重的后果他承当不起!
他充耳不闻滚滚而来的铁蹄声,略微一思量,便马上下令道:“全军即刻回转山海关,无需保持建制,最快赶回山海关!”
“什么?”有将领听到后不敢相信,急忙问道,“贝勒爷,我们已经到京师城下,这些明军怎么办?”
在又有明军赶来京师城下的关键时刻,这支军队就这么突然离开,是不是有点不妥,就算再急,是不是等到这边的事情结束之后再回比较好?
建虏将领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可马上就被多尔衮否决了,只听他暴怒道:“没时间解释,违抗军令者杀!”
说完之后,他一边调转马头,一边命令亲卫道:“把此信联通送信人绕道其他城门送给陛下。”
他心里明白,辽东腹地是绝不能有失的。大军远征在外,知道家园被毁,亲人被杀,会严重动摇军心。
而要救援辽东,则必须保证山海关不失;如果山海关万一有问题的话,只有绕道蒙古草原回援辽东,那时间太久,肯定救援不及。
虽然多尔衮不认为山海关会有多少问题,但谨慎的性格,让他不敢放任空虚的山海关不管。毕竟眼下在京师有十万大军,如果这些明军想不顾一切地攻打京师,那只能是自找灭亡。
在他的想法中,明国京师已失,皇帝被抓,这支明军的结局基本上也只有投降大清。自己领军监视孙承宗到京师城下,已算是完成任务了。
城头箭楼上,皇太极注视着洪承畴所领之明军,心中不无得意地对闻声赶到他身边的济尔哈朗道:“看,这支明军显然是匆忙赶回,旗帜凌乱,兵无士气。只要好好敲打下洪承畴,顾全下他的名声,让他有台阶可下。朕以为,我们大清很快就有一支精锐的马前卒了!”
不管是他,还是济尔哈朗,都是久经沙场之人,对于一支军队的战力,只要稍微看看,就能估计个大概出来。洪承畴所领这支军队的状态,他们也是能一目了然。
“陛下说得是!”济尔哈朗深以为然,也是笑着道,“要想吞并明国,光靠我们大清自己的军队还不够,要是这样的明军能投靠我大清,那就无忧了!”
占领京师后,他一直是建虏军队的指挥者。就这些天来,他隐隐察觉到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就是他发现骁勇善战的手下在京师,特别是得到赏赐、掠得财富后就有点不愿再打仗的苗头。
济尔哈朗有一种直觉,就是大清军队南下攻城略地的话,很可能大清本部人马会不尽心,会担心没了性命,没法再享受好不容易得来的富贵。
不过他也明白,占领了明国京师后,如果不对手下进行赏赐的话,必然会闹起来。反正赏赐和不赏赐都会削弱大清军队的战斗力,这点是由于自身从贫瘠的辽东走出来的必然后果。
也因此,大清控制京师后,最好还有一支另外的军队替大清征战天下,而大清勇士则只需在后方监军,既能控制伤亡,又能作为一支威慑的力量存在。基于此,他才向皇太极提了这个说法。
皇太极微笑,老奸巨猾的建虏第一人,自然也明白这道理。他正想自己的打算时,却忽然发现城外好像有什么不对。
仔细一观察,忍不住勃然大怒道:“多尔衮搞什么鬼,只是多了一支明军而已,他竟然未得军令转身就跑?”
济尔哈朗也注意到了,脸色也有点愕然。不过他了解多尔衮,眉头一皱马上道:“陛下,这里面必有蹊跷,他不是那种临阵脱逃地人!”
皇太极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