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替明-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各级将领明白总督大人的意图,当然也知道胜负的关键,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把手下全部往前面塞。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只要是人,就拿着武器排前面去,排得紧紧的。
陈奇瑜看着这一切,看着手下将领在贯彻自己的意图,心中多少有点欣慰。抬头看向叫天军的骑军,发现他们速度好像减缓了,顿时稍微一愣。
看来叫天军的骑军也不是傻子,看到厚厚的阵型,是对付骑军的有利手段,怕是知道自己冲不破了吧。
不行!陈奇瑜忽然想着,要是叫天军马上掉头逃跑,这合围还未成,岂不是被他们要逃回城里去?
正当他在焦急叫天军骑军是否看出自己的这个布局时,忽然发现叫天军竟然缓缓地在长枪阵前停下来,并不做逃跑。
那些不得已排在最前面的长枪兵一见,在松口气的同时心中也纳闷了,这叫天军是要干啥?
有经验的将领们马上吼叫了起来:“盾牌举起来,弓箭手准备还击,盾牌举起来,弓箭手准备还击……”
对哦,骑军的招数不是冲,就是射啊!想到这里,匆匆结阵的长枪兵就苦了。这是要挨射了啊!
因为匆忙,明军的弓箭手并没有很好在躲在长枪阵后面进行远程掩护。一时之间,那反应得过来。
然而,让明军长枪兵更绝望的事情,马上发生了。他们看到叫天军的骑军忽然分成两半,从中驰出七八骑,每一骑的后面都拖着一个大桶车。
这是什么东西?明军长枪兵们正猜测着,忽然就见到那几名叫天军士卒敏捷地翻身下马,把桶口对准他们,一边还拿出了火石。
这……这难道是火炮?明军长枪兵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这么大口径的火炮,太怪了吧?
忽然,他们想到了那轰天神雷,一时之间,所有能想到这一层的明军士卒的脸,顿时白了,腿脚发抖,那并不重的枪等武器也好似拿不住了。
就在这时,叫天军的一些士卒齐声大喊道:“明军兄弟们,不想死的赶紧散开投降,否则必死无疑!”
在说话的同时,以重甲铁骑为首的骑军开始重新跑动起来,只是都一个大圈,以提高速度,准备再次冲锋。
看到这个情况,听到那些话语,想起之前爆炸的威力,非血肉之躯所能抵挡。自己这边还排得如此紧密,岂不是……
没有哪个明军长枪兵敢往下想了,也不知道是谁发一声喊,长枪一丢,不管是否有军法队,径直往边上抱头就跑。
(未完待续。)
561 战事的关键
就算是明军的主帅,三边总督陈奇瑜,在明白了那大铁桶原来是那轰天神炮之后,便明白大势已去。
他不会幼稚到以为自己的手下纪律严明,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能用血肉之躯去阻挡叫天军,等到合围的完成。
因此,他的第一反应,便是一拉缰绳,拍马逃跑了,边上的亲卫自然也是赶上。
所以,胡广在榆林城头上,通过望远镜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明军的中军阵地上,好不容易排成紧密阵型的长兵器士卒和他们的主帅几乎是同时溃散。就如同用沙子筑成的建筑,被水一冲,便散掉了。
而这个时候,叫天军的骑军已完成兜圈,提高马速,直冲明军的中军,在此之前,有一门没良心炮发射,“轰”地一声巨响,落在明军阵地前面的空地上。
这一声音,犹如在明军士卒的屁股上扎了根针,刺得他们犹如被踩了尾巴的猫,一下就往远处,往远离叫天军主攻方向蹿开去。
“杀……”叫天军的骑军齐声大吼,气势如虹,响彻榆林城外上空。
明军阵地两侧的流贼军原本就溃散,好不容易被明军的骑军聚集了一些,见到这一幕之后,便再也拦不住,溃散得更厉害了,漫山遍野乱窜起来。
而明军的骑军因为要驱赶流贼,已经是分散了,看到这个情况,也没有谁还有勇气敢迎战。仗着马快,先一步比步军往远处逃了。
“二弟,这一下大局已定了!”胡宽看到城外战场上再没有抵抗力量,心中松了口气,脸色也好看了很多,大声叹道。
他作为原本边军中的夜不收。哪怕他曾在归化城那歼灭了五千多建虏。遇到朝廷三边总督亲率的十万军队,号称三十万大军来袭,而自己只有五千多人马的情况下,压力一直是很大的。
看到二弟谈笑风生之间,便布置出了对策,逐步化解了明军数量上的优势。还保持住了叫天军为老百姓做主的口碑,胡宽的心中由不得不佩服。
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一直担心有什么环节可能考虑不到,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打输了正式入关的第一战。
如今战事已是尘埃落定,高兴之余,一时忘形,本来很注意分寸的他,开口叫出了“二弟”的称呼。
胡广听到大哥的感慨。只是笑笑,反应并没有胡宽那么大。对他来说,这样的局面,只是在他的意料之中而已。
这次战事的难点,只在于如何不伤及到被当作炮灰的普通老百姓。在城内砌墙隔离这个做法,虽然没出事,其实危险性还是有不少的。只要里面有一部分随炮灰一起进来的流贼精锐或者明军士卒的反抗意识够强,就很可能会造成城里的混乱。
不过事实证明。不管是炮灰还是所谓的流贼精锐,或者是那些明军士卒。他们都不怎么想打仗。加上自己这边的宣传之策一直在做,因此才没出事。
这种事情,只能来一次,下次要还用这种策略,那肯定是不行的。
就比如说这次,如果陈奇瑜能第一时间知道城内是采取这种措施。他就不会先派炮灰和普通的流贼精锐来消耗了,直接派出手下将领们的家丁部队。
这部分人的作战意志会相对来说强一点,想立功的意愿更大。不需要太多人,只要混进一两千人,夹在几万人里面。随便一闹,一煽动,估计城内肯定要乱。
对于大哥胡宽担心的问题,胡广却一点不在意。自古以来,兵书上都有说过,兵贵精不贵多。这句话就眼下榆林这场战事,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还有一点,对于明军的战斗力,胡广的内心其实是不屑的。就陕西这边来说,正常情况下的边军就比辽东那边的边军要弱一些,更何况此时的陕西,精锐早已被各地巡抚抽调去勤王了,留下来的这些明军,对付灾民转变过来的流贼还可以,但想对付一直是走精兵路线的叫天军来说,显然是不够看的。
关于这一点,建虏那边其实也有给出例子。就如建虏都可以用很少的军队,往往能打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辽东边军,然后一路追杀,明军尸横遍野。
胡广心中想着,看着城外的叫天军在很好的执行自己的命令。即骑军不管其他,直追着帅旗所在突进。要能擒获或者杀了明军主帅,那是最好了。
不过就算这个打算不行,让明军主帅没时间去重新组织溃散的军队,有多远赶多远也成。
胡广在扫视了城外的战场之后,放下了单筒望远镜,转头对胡宽微笑着说道:“大哥,欢呼吧!”
胡宽得令,微笑了下后,转身向在城头留守的野战军和地方部队下令,让他们按照事先的吩咐,尽情的欢呼。
不用说,这种胜利的欢呼,是鼓舞士气的好手段,还能提高叫天军的荣誉感。在此时,更是为了让城内将近五万左右的流贼和明军普通士卒知道,更方便革命党人安抚稳定他们。
或者是受到胜利的传染,或者是把自己已当作叫天军的一员,校场上的所有人,在叫天军的欢呼声中,慢慢地也跟着欢呼起来。
这欢庆的声音之大,仿佛要把天都震塌下来,把玉皇大帝从皇座上震下来,震出一个新的天下。
胡宽的脸上再也装不出严肃认真的神态,一脸的微笑,由衷地说道:“首长,这仗打完,朝廷在陕西对我们就再没有威胁了,至少陕北肯定是。以后,陕北就是我们叫天军的天下,总算可以松口气了!”
谁知他的话落之后,胡广却是摇摇头,不过脸上还是带着微笑回答道:“还不是松口气的时候,接下来,还有一场更严峻的战役在等着我们呢!”
胡宽一听,顿时失态,一脸的愕然,不知道二弟这话是什么意思?
陕北这边的战事算是刚结束,战败的消息自然不可能那么快传到京师。不过就算传到了京师,这也不算重要的了。因为此时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已经先一步传到了京师。(未完待续。)
562 掘了祖坟
原来在几日之前,流贼王嘉胤部忽然从东躲西藏中冒出来,大肆进攻中原重镇洛阳,号称要抓了福王千刀万剐他。
而后流贼又抽调了各部精锐,以李自成为首昼伏夜行,趁着大雾弥漫之际,突袭了明国中都凤阳城。
在不到半天的时间内,就全歼了守卫凤阳的两万官军,击毙守将朱国正等人,俘获了凤阳知府颜容暄后处死,并驱赶百姓砍了皇陵的几十万株松柏,还拆除了周围的建筑物和明太祖出家的龙兴寺,然后掘了皇帝的祖坟等等。
凡此种种,如何能触怒崇祯皇帝,如何能让天下震惊,就怎么来!
这些事情,当初李自成提出来的时候,王嘉胤都不敢做,自愿成为吸引天雄军注意力的靶子,而李自成却有胆子敢做,也一下便出了名,比叫天军的名头还要大,传得还要广。
崇祯皇帝当时正在文华殿和内阁辅臣商议抚宁战事,听到这个消息时,气急之下,一口气缓不过来,当时就昏了过去。
原本内阁首辅也想晕的,可崇祯皇帝先昏了,无奈只好先救君了。所有人都能预感到,国朝前所未有过的事情发生,必将引发剧震。
崇祯皇帝晕过去也不是假的,他一心想成为中兴之君,为此以太祖为榜样,不近女色,勤政不息,付出不可谓不多。
即位之初,虽然天灾**,流贼不断,建虏更是攻进京畿之地。可有也先和俺答汗先后兵临京师城下,自己也不算是有多糟。只要努力下去,崇祯皇帝的内心还是坚信,皇天不负有心人。自己一定能中兴大明。
可是,眼下竟然被掘了祖坟,这就算换在普通人家,那也是天大的灾难。如今可是帝王的祖坟被掘,一般也只有王朝末世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难道自己的一腔心血不但白费,甚至连祖宗社稷都要断送在自己手里么?崇祯皇帝醒过来后。不甘心地在心中狂问自己。
此时此刻,就算平时敢于和皇权唱对台戏的文官集团,也不敢大声喘气。
自古以来的观念,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这句话到眼下,虽然只是个门面而已。可眼下这奇耻大辱,没有人敢不在乎。
崇祯皇帝第一时间穿上丧服,跑去太庙放声大哭。朝廷文武官员。勋贵皇亲也都素衣素食,歌舞酒宴全部停办。
当然了,这么大的事情,没有人顶罪是不行的。内阁经过紧急商议后,首辅成基命、兵部尚书梁廷栋都上表请辞。另外凤阳知府已死,但凤阳府的巡抚和巡按御史难逃罪责,问罪当死。
比较有争议的是,负责围捕中原流贼的卢象升。责任肯定是有的,但该定何罪?
事情发生时。卢象升刚上任没多久,正在山东和河南这边组织协调各地兵力,压缩流贼的活动空间。而后又要应付流贼攻打洛阳之举。这种情况下,换了任何人,都不可能想到流贼竟然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暗度陈仓去掘皇帝的祖坟。
一般情况下。卢象升这种情况,种种理由都不是理由,问罪当死。就如同原本的历史上,当时是张献忠干得这事,最终拖累已被革职闲住的五省督师都被拉出来定了死罪。
但眼下。全国精锐都勤王在抚宁这一带和建虏打仗。而中原各地的地方军队在流贼的肆虐下,只有自保而无还手之力。
就在中原局势将要彻底糜烂之际,卢象升以普通知府的身份,横空出世,连破流贼。朝廷上下一致认为,眼下这情况,要想剿灭流贼,非卢象升不可。
不过讨论的最后结果,卢象升最终还是被抓进了天牢,待秋后开刀问斩。毕竟这事实在太大,只能先问成死罪。以后是否真要杀,就看到秋后这段时间内,朝廷上下的舆论如何再决定了。
处置了一批官员后,谁也没有想到,崇祯皇帝竟然下了罪己诏。
他是大明第一位下罪己诏的皇帝,一位一心想中兴大明的青年皇帝,于血气方刚之年,以皇帝之尊,向全天下认错,下罪己诏。
有一些臣子听到这个消息,听到罪己诏中字字悔恨血泪,体会当时崇祯皇帝亲笔写下此等诏书时无不淘淘大哭。其中之一者,就有卧病在床的徐光启。
他再次上书,恳请朝廷兴修水利,推广土豆等高产农作物,安抚民生,以为根本之道。
然而,像徐光启这样的官员还是太少了,更多的那些文官武将,表面怯怯,内心却是看戏。否则的话,崇祯皇帝迫于财政困难号召捐钱时,也不会敷衍以对了。
徐光启的奏章递上去后,犹如一块石头丢进了大海中,根本就没有得到重视。反而是经过一番问罪后空缺出来的职位,引起了各方的觊觎。
内阁首辅成基命下台,有神童之称的周延儒接替了他的位置。兵部尚书梁廷栋被问罪,永不录用,以知兵闻名的边臣张凤翼接任兵部尚书之职。
而张凤翼又推荐了同为代州人的孙传庭,说他剿贼方面颇有建树,在代州已是保得一方平安,可接任卢象升之职,继续剿匪的重任。
不过因为孙传庭在辞官回乡之前只是五品的稽勋郎中,引起了一部分文官的攻击,也让崇祯皇帝有点顾虑。毕竟在之前,可不是显名于兵事的。
就在犹豫之中,又有八百里加急传到京师,说贼首闯将李自成,携掘皇陵之威,挥师南下,接连攻克庐州、安庆、和州、滁州,一直沿长江打到江苏的仪征,一路所向披靡,严重威胁到了钱粮重地的江南。
这一下,江南这一片的文官就都急了。还争啥,孙传庭不是对贼人有一手么,赶紧上啊!
至此,历史因为胡广的出现已经大变样了。明王朝的处境变得更为艰难,东南西北中,没有不闹乱子的,其统治已是摇摇欲坠。
在京师的事情,由安贵飞鸽传书给胡广时,陕北的战事也被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京师,再一次严重地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者们。
(未完待续。)
563 后顾之忧
不过,陈奇瑜的这份急报写得有点不一样。他在奏章中,并没有说他领十万大军前往攻打榆林镇,最终却被叫天军追杀几十里地,连夜逃回延安府才得以歇息。
陈奇瑜只是向崇祯皇帝说明,他已经成功把陕西全省聚集起来的十多万流贼,借叫天军之手除掉了。如今的陕西,暂时没有了流贼祸乱,治安为之一靖,百姓为之安居乐业。
至于占据了榆林重镇的叫天军,并没有被驱赶回草原。很大的原因是延绥巡抚前去京畿之地勤王之时,走得太匆忙,没有布置好防御,以致被叫天军钻了空子,几乎所有的榆林防御措施全都完好,让他吃了个亏。
陈奇瑜在奏章的末尾着重强调,叫天军是能歼灭五千多建虏的强大军队,但陕西却被抽调了各地精锐,剩下的边军实在无法完成驱除叫天军的能力。这是实力相差太大,非战之罪。如果朝廷觉得所说不实,他甘愿领罪,并静待更有本事的官员来完成这个任务。
文华殿内,君臣看了这封奏章后,相对无语。总得感觉来说,好像陕西的情况并不糟糕。或者说除了榆林周边之外,其他地方的情况都有好转。如果能除掉叫天军,那就是真得非常好了。
可是,叫天军的战力摆在那里,歼灭五千多建虏的高度,怕是谁也达不到。就眼下在抚宁,调集了全国的精锐和建虏在打生打死,也差不多只是来回拉锯地僵持着,远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如果那叫天军占据了榆林重镇后,就不再有别的企图,那也就是算了。就眼下来说,也不是大事。
可叫天军要是在得胜之后。攻击陕西全境的话,那陈奇瑜可是说过,手中无精锐之兵,他是打不过叫天军的,谁有那本事谁去。如此一来,很可能陕西的局势就会变得非常严重起来。特别是叫天军万一在攻占陕西后又伸手到山西、四川、河南等邻近省份,这可是要争夺天下的了!
文华殿内安静了一段时间后,疲惫不堪的崇祯皇帝略微恼怒地开口问道:“诸位臣工,尔等就没有一点办法来替君分忧么?”
说话间,他的眼睛是盯着首辅周延儒的。崇祯皇帝隐隐感觉到自己这个新任首辅,好像诗词歌赋俱佳,但治国一道却经常犹如哑巴一般,很是有点不满意。
周延儒自然感觉到了来自崇祯皇帝的压力,自己作为百官之首。其他人可以装聋作哑,自己却不行。
因此,他出列奏道:“臣以为,可遣人前往抚宁,征询孙阁老之意见,可否派延绥巡抚领兵回去平乱?”
一般情况下来说,榆林丢了,延绥巡抚是第一责任人。可洪承畴是来勤王的。并且成为了勤王军中的中坚力量。要是追究他这个责任的话,以后京师有事。皇帝有事,又有哪个臣子敢带精兵良将前来勤王、救驾了?
再说了,要是能把洪承畴抽出来的话,陕西乱成那样子,早就派他回去了。中原之乱的时候,也早就派一支精锐前去剿匪。搞不好就没有凤阳之祸了。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条。建虏占据了山海关,随时兵临京师城下,勤王军实在无法抽调得出来。
因此,听到周延儒说出一番废话。崇祯皇帝心中很是失望。加上祖坟背挖,史无前例地下了罪己诏,心情很不好,不由得冷声威胁道:“你这个首辅是干什么吃的,要是做不来事那就换个人来做!”
“微臣罪该万死,请陛下息怒!”周延儒吓得赶紧跪倒在地,俯首请罪道。
其他人见到这个情况,虽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表面上却是一个个都眼观鼻,鼻观心,犹如老僧入定一般,半个眼神都不往崇祯皇帝身上瞄,就怕被崇祯皇帝看到也来问一次。
坐在御座上的崇祯皇帝一直在关注着底下的臣子,希望有人在这个时候能站出来替自己分忧。可是,看到他们一如既往的表现,心中的失望、愤慨之情不由得溢于言表。
都说国难出忠臣,为何自己就没有发现有一个忠臣呢?底下站着的这些,一个个尸位素餐,只知满口仁义道德,要求朕该怎么做怎么做。如今国家危亡,就不能为朕分忧么?
谁也没有再说话,文华殿内重新安静了下来。一边的宫女宦官更是连气都不敢喘,气氛相当的压抑。
在僵持了好一会后,一直伏在那里的周延儒忽然抬起头来,开口奏道:“陛下,臣这有一事,有关闯将李自成的,臣需单独奏对。”
他实在是逼急了,没办法才不得不出此下策。自己这首辅的位置才坐了没几天,要是真这么就下去,身后那些人就白忙活了。他们怎么可能甘心付出那么多,却什么也没得到。官场之上,有得时候,也是身不由己啊!
边上站着的那些文官一听,都不由得拿眼瞄他,心中暗自纳闷:眼下是在商量叫天军的事情,这承担了皇帝怒火的周延儒却扯了别的事情,还要单独奏对,这是算什么事?
不过也好,他既然这么一说,正好有个台阶可以走了。
于是,一众文官,纷纷以此为借口告退。崇祯皇帝也是无奈,留着他们反正也憋不出一个屁来,就且看看周延儒有何事要单独奏对吧!
谁知,等文华殿内的文臣都走完之后,周延儒竟然还要宫女宦官也回避,真是到了彻底的单独奏对了。
他越是这样,崇祯皇帝就越是好奇。不知道大明首辅要说那贼人李自成的什么事,竟然选择如此做法?
带着这个疑问,等宫女宦官刚回避,崇祯皇帝就忍不住马上问道:“周卿,所奏何事?”
这个时候,周延儒已经恢复了正常。不过他表现得很认真,直视着崇祯皇帝的眼睛道:“陛下,对于眼下的局势,其实朝廷是有良策可解,只是这些良策都可以会遭受御史言官攻击,或难容后人,因此才没有人提议。臣有一策,可解此后顾之忧!”(未完待续。)
564 和抓阄类似
次日一早,崇祯皇帝在考虑再三之后,无奈接受了周延儒的建议,召开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侍郎以及都御史以上级别的言官及六科给事中参与的朝会。
这次朝会上,崇祯皇帝没有让朝臣发言,直接让轮值太监曹化淳宣布目前朝局的种种困难,包括东南西北中所有的问题:祸乱中原的流贼,虎视京师的建虏,雄霸草原,探出爪子到榆林的叫天军,西北、西南的土司造反,广东、福建沿海的西夷和海盗之乱,江南的水涝,北方的旱灾等等。
把所有问题再次揭开之后,直接询问是否有能臣有办法替君分忧?
当然了,结果也不出崇祯皇帝的意料。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平时能说会道的文官没一个给力的,都当了庙里的泥菩萨。
于是,崇祯皇帝按照计划开始了第二步,向朝臣宣布道:“这些事情急需解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朕也不难为你们,再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回去想……”
他一边说着一边注视着底下这些朝中基本上是最高的文官,没发现他们有一丝表情变化,知道这些都是老奸巨猾之辈,不得不接着继续道:“明日一早,每位卿必须交一份解决问题的奏章出来,可以不记名。到时候看诸位臣工所献之良策最多,朕就采用那种良策,其他人不得非议!”
一听这话,所有文臣都微微变了脸色,或拿眼瞅瞅崇祯皇帝,又或个别人若有所思地看向内阁首辅周延儒。
崇祯皇帝自己在说完之后站了起来,面无表情地宣布道:“今日朕累了,明日等着诸位臣工的良策。”
说完之后,一甩袖子。不再理殿内的所有文臣,罕见地不处理政务,直接转回后宫去了。
皇帝都走了,再留着也没什么意思,殿内的文臣们根据自个的关系,三三两两地也一边走一边讨论。很快也散了。
崇祯皇帝的这个法子,其实就是一些正确但不好说的政策,用了无记名方式投票解决,和崇祯皇帝用抓阄来决定内阁辅臣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真要说起来,如果所采取的政策到最后还是非常让人难堪的,最终承担的后果虽然是不记名,但崇祯皇帝却是逃不了的。只不过有一块遮羞布而已,多少心理能有点安慰。如果不是逼得无路可走,崇祯皇帝也不会考虑了一晚后就答应了周延儒的提议。
不说崇祯皇帝的话在京师引起了多少波澜。又有多少文官悄悄地互相串联通气,最终的结果在时间到了之后还是出来了。
对于大明天下如今的困难局势,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第一种是和建虏议和,尽量满足建虏的要求换回山海关,而后就可以腾出精锐的勤王军,到时候不管是中原的流贼,还是西北、西南的土司,或者是草原上的叫天军和海盗都有力量去对付。搞不好就能收拾破山河,重新回到天启年间的局势。再徐徐图中兴。
第二种是迁都金陵,把已经乱成一团的北方让给流贼、叫天军和建虏去祸害、去抢,而朝廷则在南方学勾践,卧薪尝胆,依据南方、特别是江南的繁华重振精锐之师,以渔翁之身坐收鹬蚌相争之利。必然也能中兴大明。
第三种则是招安战力最强,态度比较暧昧的叫天军,然后驱使叫天军从草原上去攻打辽东,最好和勤王军夹击山海关,如果有可能。一举光复辽东,解决大明最大的祸害,而后流贼、土司以及海盗都不是问题,很容易剿灭之。
当然,还有其他建议,只是个别人有提出,就忽略不计了。
而在以上三种建议中,第三种得票最高。不过这其实也不难猜,至少崇祯皇帝在估计了一天之后,也已得到这样的结论。
因为第一种建议里,任何人都能预测到,对于满足建虏交出山海关的代价将会非常大,大到朝廷很可能没法满足。因此虽然一些人有提出,但大部分人并没有考虑这条。
而第二种建议,则是因为地域的关系,那些出身北方的朝廷官员自然不会同意南迁。光是这些不投票,就不可能让这种建议得到多数票。
最后这第三种建议,崇祯皇帝在之前就有过这个想法了,只是被文官劝住了。如今对他来说,最多开一个口子,让那些造反的贼人有了榜样,以为闹大了后可以被招安得到高位和荣华富贵。
这种事情,其实也只是说说而已。还有那个反贼能做到像叫天军这样厉害的,崇祯皇帝是不会相信的。事实上,对于叫天军真这么厉害,他心中多少也还是有点怀疑的。
这第三种建议,其实比较顾忌的还是那些文官,就怕叫天军被招安后,和崇祯皇帝的通气中,把不该说的说了,以后就不好糊弄皇帝,搞不好能放出厂卫。
不过这事不是不能解决,只要处理得当,到时候就算叫天军那首领胡广真得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份子,那他也会成为厂卫的对头,自然不会乐意看到厂卫重新被崇祯皇帝用起来。
因此,就这么几个方案,最终以招安叫天军胜出。在商议过几天后,招抚使和底线的条件都有了定论。一道八百里加急的圣旨,经过内阁和六科给事中这种正常流程而非中旨的圣旨发往陕西固原的三边总督府。
当陈奇瑜接到圣旨时,大出他的意料之外。原本他打了那么个大败仗,虽然玩弄笔头,写得好像不是他的责任。但实际上,他作为三边总督,又确实是打了败仗,受处罚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这处罚是大是小而已,毕竟他在朝中也是有对手的。
但没想到,这次的圣旨中,只是让他以功补过,只要能招安叫天军,则他打败仗和丢城失地的责任可以不计较。
于是,不管是为自己的前途,还是为了大明王朝的未来,陈奇瑜不得不再次亲自北上。(未完待续。)
565 忙
不过还没等他到榆林,胡广就已经知道招安的事了。但他也没那闲心去管,随后就放脑后了。
因为招安这事,并不是叫天军主动,也不需要有什么招安。叫天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推翻现阶段的明王朝,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朝代,由胡广自己能规划的朝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