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杀天-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势众皇帝无可奈何,不过在三司使这样重要的人事任命上皇帝还是头一次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时任三司使张方平,字安道,曾被人称为“天下奇才”,历任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直至两任三司使三司总领盐铁、度支、户部三事,经理帝国财赋、土木工程、百官俸给的出入,自从咸平六年三部合一之后,三司使位高权重地位仅次于执政,大殿群臣议事班位仅在宣徽使之下,而在通往帝国权柄执政大位的道路上,三司使亦是可以直接升任执政,又号称“计相”——在实权上,三司使已经有相当实力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了,不同于言官针对某个官员,这个“声音”是针对整个大宋帝国的,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皇帝和他的执政们在做出某项决定之前还要看看三司使的眼色,否则在财政上得不到三司使的支持很可能要碰一鼻子灰
张方平能被人称为“天下奇才”,他自身的学问自然是不错的,以制科考试的难度和取士的数量而言,如非迫不得已一般学子少有去考制科的,成绩最好的莫过于去年刚刚去世的参知政事吴育——他曾是贤良方正科的第三等次等而张方平在制举考试中成绩固然不如吴育,但他也创下过两次通过制举科考试的壮举,这份才情可谓是天下少有,估计后面也不会有哪个狂人如他一般这么考制举
去年京师榆林巷柳绿酒坊东家刘保衡积欠官府大批小麦酒曲折合现款多达一百四十多万贯,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吓人,不过若是放在十几年前这并不算什么,酒坊经营上就是如此短期欠款高的吓人,回款也快得很不过刘保衡的运气非常不好,正巧赶上帝国财政极度紧张,皇帝任命张方平为三司使就是为了解决朝廷财政用度紧张的,张方平这个快刀手四处出刀为朝廷补充财政,诸如酒坊之类正是他下手的目标,而刘保衡的后台又不够坚挺,这便被张方平穷追猛打只好廉价变卖家产抵债
“天下奇才”出手自然是不同凡响,张方平一边从朝廷的角度追讨欠款,另外一方面则是趁着欠款人急着还债压低价格收购欠款人的资产加上他下手的目标多是些软柿子,连店铺带后台一起打包清理,一时间三司政绩斐然,朝廷财政固然没有彻底解决困境,但总好歹是喘了口气只不过廉价收购欠款人的资产是张方平个人所为,包拯弹劾他就在“以权谋私”这一条上了
刘保衡哪里敌得过张方平的手段,只得将相当一部分家产廉价卖给了张方平,本来这个过程已经被张方平操弄的无比熟练,没成想中间却出了个小岔刘保衡的姑姑不知其中底细,见侄儿卖了店铺卖房子却没见钱便以为侄儿自己私吞了,于是向官府告了一状说侄儿非刘氏亲生有意败坏刘氏家业,这中间自然也就把张方平收购刘氏房产一节给牵连进去
若是普通的案子开封府出手已是足够,但这中间牵扯到了计相张方平就非同一般了,本来言官有“风闻言事”之权,更何况这白纸黑字的买卖契约有张大人的名号?!御史台迅速出手,阎罗老包亲自操刀“身举大计,而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无廉耻,不可处大位”
当张方平的快刀遇到包拯这把铡刀的时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当初是皇帝陛下为了缓解朝廷财政特意启用张方平,而张方平也确实不负众望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皇帝自然亲自出面向包拯求情,朝廷百官除了少部分看热闹的之外也多为张方平说话,而包拯强硬的态度再一次验证了“阎罗老包”的招牌,众人皆在老包的严词责问之下败退,“天下奇才”被贬出知陈州
缓解了朝廷财政压力的“快刀手”张方平被贬出京师之后,三司使这一重要职位自然是一天也不能空下来的,皇帝拟任命端明殿学士知益州的宋祁包拯再次出列反对——曾经右司谏吴及就对宋祁在定州不治纵家人贷公使钱数千贯,而在益州更是奢侈过度,这就使得包拯对宋祁没有半点好印象,直接就是一个“游宴无度,非主计之才”,随后更是抛出其兄宋庠(xiang,音同“祥”)是执政,兄弟两人分掌政、财,则“权任太重”
“伯丈莫要为此伤了精神,三司使一职位高权重,人人皆知三司使显耀荣光,却少有思之其危境重重,稍有不慎黯然去位者甚多……”王景范笑着摇摇头说道
韩绛左手轻抚茶几案面,眉头皱成一个“川”字,白天大殿议事之时,自诩见过不少风浪的他也不禁为之心悬张方平与他有旧,不过这份交情未必有多深厚,且张方平在柳绿酒坊上栽了跟头亦不能全怪罪在包拯的头正如王景范所言三司使位高权重乃是通往两府执政的捷径,多少人都瞪大眼睛看着呢,尤其是自以为有能力升任三司使的家伙,若是张方平办的首尾干净自然不会有人跳出来,可是一旦出事相信他们都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只是各自都会在出手前掂量一下能否承受得住操作此事的后果
相对于张方平,宋祁被包拯弹劾就涉及到韩绛的利益了——宋祁不仅与他私交深厚,更是与欧阳修关系非常,两人共同撰修《新唐书》,且侄儿韩宗彦更是欧阳修的长女婿韩绛处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正是向上奔发的时候,人人皆为三司使通往两府执政捷径,他韩绛何尝不想由此步入执政?只是韩绛对自己的仕途有着自己的小算盘,现在往上一步就要直接面对韩琦等人,这些大佬不退他韩绛是没有出头之日的在韩绛眼中宋祁升任三司使对他而言是最有利的局面,凭借宋韩两家私交,在一些事情上很容易让韩氏家族受益,可惜这步好棋让包拯给断了
看着王景范略显不屑的笑容,韩绛倒是知道包拯对这个侄女婿另眼相看,心中一冷说道:“见复以为包希仁能坐得稳这三司使一职?!”
白天大殿百官议事,包拯上书弹劾张方平得手,接着又否了宋祁,这在旁人身上自然是令人惊骇不已的,不过想当年阎罗老包有着比这更辉煌的“战绩”——当年宠妃张美人的伯父张尧佐从“三司使”到“节度使”再到“宣徽南院使”,每一步都被包拯力行阻击,虽然这三个官称中只有“三司使”才是最实在的,但正是因为包拯毫不含糊的进谏终于迫使皇帝罢免了张尧佐的官职相对于张尧佐,张方平被老包盯上迟早会被贬官真正让韩绛感到心冷的是皇帝居然任命包拯为三司使,而包拯居然答应下来!
已经近五十岁的皇帝坐在御案之后,在他身前不过一丈多远便是低首恭立的包拯刚才包拯弹劾张方平力拒皇帝说情之时,皇帝非常不自然的将身体往后缩了缩——身为大宋帝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经历过刘太后垂帘听政,见识过诸多惨烈的政治阴谋,但在他内心中还是有些惧怕言官,尤其是那种真正不怕死仗义执言的家伙,而眼前的包拯正是他内心中少数这么两三个有资格让他“害怕”的言官
“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数月之前包拯铿锵之言犹在皇帝陛下的耳边回荡,饶是将“虚伪”当做家常便饭的皇帝亦是不禁动容
皇帝知道包拯在来京师之前先回了一趟老家,不是为了养病更不是为了省亲,而是为了布置自己的坟墓——包拯在老家建造了几个坟墓,他没有厚实的家底不可能建造诸多防止盗墓花样的复杂坟墓,便建造了几个空墓来迷惑盗墓贼包拯得罪的人太多,更要命的是上到皇亲国戚,下到贪官污吏,中间有多少人等着将包拯挫骨扬灰的人多的数不胜数对于这样一个大臣,高高在上的皇帝心中也不禁心存敬重,官场上人人都知道所谓的言官不过是皇的一把刀,所谓“七斗王逵”、“四弹张尧佐”之类都在皇帝陛下的容忍范围之内,况且前者有官逼民反,后者则是外戚自重,无论是史书上写的还是皇帝陛下亲眼见过的,眼前这个包拯在他的眼中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帝国大臣这么简单了
垂拱殿是大宋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开封本是大唐的一个节度使所在,大宋立国于此直接便将原来的节度使府邸扩建成皇宫,皇宫的格局本身就先天不足,而垂拱殿更是如此,其气度格局远不如大唐帝国垂拱殿的格局是如此的小,反倒是成全了这些当臣子的——皇帝不会高高在上,平日办了惹怒公愤的事情难保没有“耿介”之臣上前对皇帝“动手动脚”,十五年前七斗王逵包拯便是在这里给皇帝“洗脸”的
不过此时的垂拱殿似乎只剩下了皇帝和包拯两人,其余百十号人似乎直接变成了空气没有十五年前的激愤言辞和巧言开脱,更没有君臣之间如同市井商民一般拉拉扯扯,包拯略显佝偻的身躯和皇帝陛下阴冷凌厉的眼神使得这座并不大的宫殿如同凝固一般
慢慢的包拯的身躯挺立起来,皇帝的沉默和大殿中这诡异的气氛让原本以为是一次普通的进言感到有些意外,他抬起头看到对面的皇帝铁青的脸色,心中“咯噔”一下,但瞬间便又平复下来看着包拯平静如水的目光,皇帝暗自叹了口气自己站起身来,而旁边的太监则是被刚才的气氛给吓傻了半天没反应过来
最终太监还是醒悟过来,将头低的更低,将腰弯的更低,双手及时的搀扶皇帝的手臂,顺着皇帝的力量引领其绕过御案皇帝缓缓的走到包拯身前,这短短的距离让两府的执政们脑门上都渗出了一层白毛汗
皇帝的目光依旧冷峻让人不堪直视,在他漫长的皇帝生涯中也就两三个人能够撑得住他这样的打量,显然在这座帝国的权力心脏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包拯一想到这里皇帝心有些伤感,但是他处在帝国权力顶端时间已经太久了,生命中除了日夜期盼有个儿子继承皇位之外已经没有什么能够让他的表情有一丝改变的事情了
皇帝慢慢的转过身扫了一眼他的大臣们,转身在太监的搀扶下走向文德殿就在所有人都心中不禁长舒一口气的时候,已经走到门口的皇帝突然出口缓缓而又有力的说道:“你看别人都不行,你来干!”
第六集 第八十章 彼何人斯
第八十章彼何人斯
第八十章彼何人斯
“这算是圣裁么?!”垂拱殿中的众臣心中都不禁画了个问号,还没等所有人反应过来,皇帝早就没影了!一时间原本鸦雀无声的垂拱殿立刻变成了菜市场,有人对皇帝的决定感到过于轻率,这么草草的决定三司使这样的重要职位太过儿戏;有人觉得包拯实在是手段高超,弹倒了一个三司使,否决了一个继任者的任命,居然自己迈上了这个通往执政的捷径;更有人心中捶胸顿足,这三司使又没有机会了,等包拯把这个萝卜坑空出来,至少也要一两年这中间还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
自始至终,包拯都是直立在御案之前,对于耳边充斥的各种声音他显得极为漠然,半天之后转身便在众多大臣的评论声和复杂的目光下,缓缓的走出垂拱殿……
王景范自然是在朝会之后便得到了这个“惊人”的消息——他手中那本堪称逆天的《全宋词》因为包拯不显文名遂并没有录入包拯的小传,他所知道的包拯全部都是父亲生前口述的9vk因为包拯在千年之后的后世依旧影响力巨大,用父亲的话来说包拯已经被“封神”了,所传事迹十有**都是虚构的,正是包拯不畏权贵是以百姓将他的事迹都神化塑造成了一个为民做主的断案高手
断案如神固然能够在某个阶段成为一个人升官的助力,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对一个入仕之人的禁锢,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发展将会极为有限王景范只知道包拯秉持公心判案,但是审理案件的手段上可未必算得上是登峰造极倒是父亲曾言“只要百姓一日被权贵欺压,黎民百姓便一日离不开包拯”一言甚得王景范的心思,午夜梦回之时思量一番亦是别有收获
父亲对于包拯的经历知道的虽然并不是非常精确,但大体上还是非常可靠的——包拯是死在任上的,最高的官职似乎是枢密副使但很快便去世了,结合其仕宦生涯整个都在当今皇帝主政时期,尽管并不清楚包拯到底是哪一年去世的,但细细想来也不过就是这么两三年了
王景范在听过这个消息之后也只是虚应了一下那个有些略显兴奋的同僚,在回到家之后便接到了伯丈韩绛的邀请韩绛将白天垂拱殿议事的经过细细说了一遍之后,王景范才明白自己那个同僚就是一根废柴,罔他也算官场中人,包拯受命的是“权三司使”而非“三司使”,虽然三司还是今后以包拯为龙头,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是大得很——庆历三年(1043年)叶清臣以知永兴军、翰林学士再入三司,他接受的官职便是“权三司使”,这可是当时的执政有意压制叶清臣,自那以后三司的长官就分为三司使、权三司使公事、权三司使三个等级,甚至这权三司使位在翰林学士之下
“包希仁能否坐得稳这个权三司使位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认为他是适合三司使的人选……朝中议论纷纷,不少大臣都言明要上书反对,然以景范而言,这次三司的风波终究算不得什么,陛下虽是年事已高然并非糊涂之人,这也是君臣相知吧……”
王景范并不在乎韩绛的脸色,对于这个伯丈说起来他的观感并不是太好诚然在做了韩氏家族的女婿之后,王景范受了不少恩惠,一些事情因为有韩家女婿的招牌而顺畅了不少,尤其是在自己产业经营上他更是省去了不少心思不过毕竟是老牌权贵世家,王景范在韩氏家族的长辈面前还是无时无刻的感受到一种压力,这其中尤以韩绛为最,而韩家二代的领军人物韩宗彦亦有此种倾向
韩家更看重的是王景范这个状元身份,在韩家二代子弟只有韩宗彦一人挑大梁的情况下,吸收新鲜血液稳固家族的政治地位就显得极为迫切了今年韩家又有两个子弟参加科考,再过半个月也就出榜了,王景范可以预料若是这两个人高中进士的话,那自己在韩家的地位毫无疑问的会下降——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世家力量可以借用但不可以倚重,自己又不是没有这个能力发展起来,何必太过在意韩绛的看法?况且只要自己的眼光在,韩绛也要倚重自己!
“哦?”韩绛轻咦了一声说道:“君臣相知?陛下此举未免有些太过……”
王景范说道:“包希仁曾历任户部判官、转运使、户部副使、都转运使等职,若以三司而言包希仁入三司并不唐突,陛下也不会轻易的将三司交给他,权三司使要成为三司使自然要看包希仁如何去做,是否符合陛下的心意……”
韩绛略微点点头,包拯的言官威名实在是太盛,推倒的对手也太强太多,这样的经历使得所有人都有意识的回避了包拯的其他方面的才能不过仔细的算起来包拯的从政经历他的言官经历并不是最主要的,如王景范而言的包拯的那些任职履历,要是入主三司已经是足够了
一想到这里,韩绛心中不禁一突,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过来王景范所言的“君臣相知”是什么意思所有人都看到了包拯的弹章威力,甚至有“包弹”的威名,而只有皇帝陛下一人才注意到了包拯的任职经历,而包拯这样的人皇帝是肯定看过其所有的奏章的,韩绛自然也是看过一部分,除了“包弹”之外更多的是涉及一些帝国运转改进方面的谏书
“陛下此次任命并非是心血来潮,当然若不是包希仁连续参倒了两个三司使让陛下一时间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陛下也未必会如此下旨,毕竟三司繁琐总领我大宋财政朝廷可以缺几个参知政事,但三司却不可一日无主……”王景范淡淡的说道
王景范所言“三司不可一日无主”的道理韩绛心中自然很清楚,而王景范所言的“参知政事缺和不若三司使缺”他也是赞同的文人自然侈谈货利,偏偏三司就是干这个的,这多少成为文人眼中的“脏活”,不过这“脏活”要是有空缺保证九成九的文人都会打破头的往里挤,只是大多都没有这个资格罢了
三司的地位仅次、枢密院,但是三司设立的初衷便是分割宰相财权,有了财权开路,三司的影响力和实际的权利日益增大,它的职权范围不仅浸入了传统六部事务,甚至连言官系统的职权都有很大的发言权,更可怕的是它的系统向着垂直化发展——各地方州县所有的财政事务三司都能插上一脚甚至是全权包办
“包希仁难道就不怕外议喧然么?”韩绛不屑的反问道
那天皇帝陛下离开之后,除了众多大臣的议论之外,就连比较亲近包拯的吴奎等人都对此非常担心,至于包拯的老对手欧阳修更是放言要弹劾包拯庆历三年正值“庆历新政”始端,欧阳修与包拯在论列按察官“争为苛虐“的问题上进行过一次交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范仲淹的《十事疏》中关于“择官长”的一次政治斗争,欧阳修自然是打着新政人物的标签,而当时正任监察御史里行的包拯却没有任何倾向,倒是新政的成败与具有建言和纠察之责的台谏官有着密切的关系欧阳修太过乐观不切实际的主张自然被包拯先后两次上书驳斥的完败,不过双方的政治分歧也就埋下了根子
王景范也同样不屑的笑着反问道:“欧阳永叔能梳理的好三司么?”
韩绛心头微微一怒,随即便想到眼前这个侄女婿与欧阳修之间的恩怨也便放下了韩绛没有欧阳修这么高尚,科举考试干系甚大,虽说进士和状元都是进士,但谁也不会傻到有状元不取取个普通的进士,更何况按照朝廷新的章程这状元和普通进士的差距更大了——欧阳修断王景范的状元路这是大仇,任谁都不会轻飘飘的放过,就算王景范做了韩家女婿从而与欧阳修有了一定的亲戚关系,这个仇怨是怎么也抹不了的,更要命的是欧阳修声望高,官位高,但王景范年纪实在是太年轻,有头脑精权术,要是这个侄女婿心胸狭隘真是对欧阳修记了死仇,后果不可预料……
韩绛下意识的摇摇头,对于欧阳修他是非常了解,欧阳修做个御史中丞哪怕是参知政事也是没有多少问题的,但三司这样机构欧阳修肯定不能胜任,甚至可以说这种地方就是欧阳修的死地
“包希仁总是要在乎群臣同僚的议论的,久而不下必是自行请辞……”
“陛下认为包希仁胜任三司则必能有办法使其从之,中间固然有所波折亦不碍于大局……”王景范答道,父亲曾非常肯定的告诉他包拯担任过三司使,父亲对于大宋的官制了解固然下了一番功夫,但距离王景范可是差的太多——这就说明了包拯不仅在三司站住了脚跟,还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让他成为真正的三司首领
包拯德高望重,即便是他的政敌也对他的人格品质感到钦佩不已,不过大宋帝国的士大夫很讲究避嫌和士风淳厚包拯弹劾了时任三司使和皇帝提名的三司使,自己却接受了这个任命,尽管所有人都不认为这是包拯为了自己当三司使这么做的,但十年、二十年、百年之后的后人们可没有这么理解包拯,他们不会听过包拯的事迹,恐怕了解包拯也仅能从墓志铭记载来看了王景范自然清楚包拯去世才是他一生传奇的开端,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自己的名声能够抱有这么强的信心的,避嫌和士风淳厚便成为一条隐隐的规则
韩绛听后却摇摇头,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人言可畏……”
韩绛似乎也有些明白王景范的处境,一个才华罕见的年轻人以进士第一人出身娶了世家大族的女儿,即便他本身也很努力却不受待见,这种郁闷的心情韩绛多少有些了解不过了解归了解,对于王景范的才学、能力乃至人品,韩绛还是非常欣赏的,他也认为韩氏家族招了这个状元女婿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其在大宋政治版图上的地位,但韩家的政治地位终究要依靠自己——他们八兄弟中有五个孩子才学品格最好,而其中除了已经出仕的韩宗彦之外,宗道、宗师、宗武、宗文都参加了这次科考,若是能够有两三个取了进士,那韩家的声名就更上一层楼了
王景范将手中的茶碗轻轻放下:“人言固然可畏,然皇帝陛下的意愿更为固执,除立储一事之外,朝中大小事务无论困难与否、无论人言可畏与否,最终都尚能全陛下之意,景范以为这次亦不例外……”
对于这位史上第一“仁宗”皇帝,王景范父子可是曾下了很大的功夫,最终却得到一个非常意外的结果——皇帝陛下可不是什么软柿子,他想要做的事情除了生个皇位继承人这种非人力不可为的事情之外,几乎最终都能达到他想要的目的,就算是“生死两皇后”这样令人惊骇的事情他都能做得出来,这样的皇帝怎么看都不想是一个被大臣“欺负”的皇帝,相反却是一个非常立场非常强硬的皇帝
张方平是皇帝陛下用来救场的,当初朝廷财政一塌糊涂,就需要张方平这样既有能力,更有手腕的大臣来摆平乱成一锅粥的大宋账本眼下大宋财政压力已然趋缓,张方平的手腕和吃相未免太过难看,皇帝嘴上不说心中总是会记得的——大丈夫在世无非是“财”“权”二字,张方平为了摆平一百多万贯的朝廷欠款将一个身家数百万贯的富商逼到如此份上实在是手腕太过,皇帝心中总归是不喜,既然包拯盯上了他便遂了包拯的心思至于“红杏尚书”宋祁学问人品固然不错,但三司这种地方不是养词臣的好位置,为今环顾朝野包拯的人品和能力倒是更符合皇帝的心思,宋祁被弹劾而退出执政之路皇帝对此就更不在乎了
韩绛听后沉默良久,最终还是觉得包拯面对纷纷反对声还是要估计的,这个三司之位的角逐绝对不会因此而画上句号
“自己还有机会!”韩绛心中细细思量,当然他要的可不是包拯的权三司使,他自己已是翰林学士,这个位置对他而言几乎是仕途的倒退,弄不好会因此成为自己仕途上的一大败笔,要争也要争三司使或是权三司使公事
这样的谈话实在是太过沉闷,王景范和韩绛两人都没有再继续谈下去的兴趣,只是略微的探讨了一下先前更加热门的今科取士,便草草的结束了这次会面
今夜绝对不知是韩绛一人睡不安稳,京师开封权贵林立,执政之位对于所有人而言更是比财帛动人心——张方平败走麦城一事对于很多人而言是假公济私,但对于更多人而言则是权力带来财富的典范之作当年白居易有“居长安大不易”,现在的开封比之当年的长安犹有过之,为了权力、为了财富,很多人都不会这么甘心的,包拯为权三司使绝对不是终点,更多的人想要将此任命变成一张废纸
“夫君,三伯刚才的脸色有些……”马车上韩慕雪依偎着王景范轻轻的问道
王景范轻轻的拍拍娇妻的肩膀,微微笑着说道:“没什么,官场上的事情哪有这么多顺心顺意的?我的建议有些不受三伯的待见罢了,这是平常事无甚可担忧的”
“三伯跟爹爹不同,在家里我们都是怕三伯的”
“怕三伯并不代表三伯是对的,三伯仕途畅达时间长了难免有些心高气傲泰山大人温文谦和,三伯正直凛冽,至于王禹玉倒是与泰山大人的性子相仿,真是不知道他们如何相处的来……”王景范不以为意依旧笑呵呵的打趣的评价道
韩慕雪哪里听过这么评价长辈的同辈人?他们韩氏子弟见了三伯个个都如同老鼠见了猫一般,就算是大哥韩宗彦也是一般,现在韩宗彦也算是仕途中人了,但在韩绛身边总归是有些放不开夫妇两人成婚时间不长正是恩爱之时,很多事情上夫君都是洒脱从容的很这与父亲倒是很相似,不过偶尔评价个人也是够凌厉丝毫不弱于三伯,哪怕就是三伯夫君也不放在心上的
王景范感到自己肋下微微一麻,知道自己评价有些惹着娇妻了,自己这么评价对方长辈终究是有些太过,便拍拍韩慕雪的肩膀说道:“三伯是做大事的人,持身甚正,只是朝中的事情哪里有什么道理可言?”
“夫君这么相信包大人一定能坐三司?”
王景范笑呵呵的说道:“用不了两年就该叫包省主了,咱们的三伯怕是要接过包大人的缺升御史中丞了……”
韩慕雪听后不禁哑然,愣了半天却不知道该如何说,只觉得额头一凉,便如同鸵鸟一般红着脸把头埋进王景范的胸中
“这些事情你不用太过思量,三伯的前程远大器局也非同一般……不说三伯,就是文若、持正也是才学出众,以为夫看来应能榜上折桂而归……”王景范笑着说道
韩宗道字持正,是二伯韩综的儿子;韩宗武字文若更是韩缜之子,王景范的大舅子这两人都是颇有文名留下过词作,小传添过一笔——他们都是嘉佑四年这一科的进士,要不然王景范可没有这么大的把握预言这两兄弟能够高中
韩慕雪一听王景范非常推崇她哥哥,认为其能金榜题名心中自是高兴,对于夫君的眼力不光是她极为信服,就是心高气傲的三伯也常是赞许有加,心中虽是高兴莫名但还是说道:“科场上的是不到发榜哪里做得了真?”
王景范笑言:“为夫便做得了!怕是我们的欧阳大人还要闹个大笑话……”
这次殿试是欧阳修主考,虽然会试尚无张榜,且从王景范那一科开始殿试无黜落——只要进入殿试环节就是进士出身不会有黜落,这是入仕的金色通行证比当宰相的爹更有用欧阳修上次主持会试尽黜太学体闹出大乱子,这次皇帝干脆将其任命为殿试主考官,不管欧阳修看不上谁的卷子也不可能彻底堵了考生的进士路,不过欧阳修还是扬言“除恶务尽”——他这是要憋足了劲头抓刘几呢!
*j9vk
第六集 第721章 青莲古灯
深深吸了口气,让淡淡的天灵之气在自己体内走上一趟,清理一下自己胸怀中其他杂乱的气息。
周宇站在符阵之中,从怀中拿出一物。
这个物品好像是一个小小的灯罩,上面刻画着十分古老的符箓,让人感到了一种荒古,无尽的气息。
这物品,正是那青莲古灯的灯罩,是那位妖族先人唯一拿出来的物品。
周宇运转妖族心法,淡淡的妖气进入灯罩之中。
倏地一下,那灯罩上面的符文就亮了起来,淡淡青色的妖气弥漫在上空,出现了一尊古灯的虚影。
这尊古灯,正是妖族圣物,青莲古灯。
周宇站立在符阵中心,开始引动符阵,突然之间,周围的天地灵气都翻涌起来,似乎受到符阵的牵引,疯狂的朝他的身体注入。
特别是严茹,她的脚步都开始站不稳,感觉到身上的妖气不由自主的冒了出来,有一种流逝的现象。
就连周龙等人,也是感觉到身上的神力不断地流逝着,似乎是给符阵吸收过去。
“这是?”洪天威脸色狂变,这符阵竟然如此霸道,他感觉到身上的神灵之气都不受控制,汩汩的涌了出来。
他是真正的神灵,身上神灵之气都是蕴含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