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3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征苦笑着摇摇头,便将他出使隋军大营之事详细说了一遍,最后道:“张铉不肯见我,原因不言而喻,但他也知道我来的目的,所以才含蓄提醒我们,这个谈判应该是由两边朝廷来进行。”

    魏征还以为李建成会勃然大怒,没想李建成却沉默了,半晌,李建成才道:“如果张铉认为这是朝廷之事,我也没有意见,这件事烦请先生写一份详细的报告,到时我来交给父皇吧!”

    “那关于战利品分割之事呢?”魏征又问道。

    李建成有点不耐烦地挥挥手,“一并交给朝廷来处理。”

    魏征没想到李建成竟然这么轻易地放弃了,之前他可是坚决不听自己的苦劝,这里面一定发生了什么事,魏征便低声问道:“殿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李建成冷冷哼了一声道:“李仲文秘密向父皇上书,弹劾我行僭越之事,列举了一堆所谓的‘事实’,父皇的诏书十分强硬,估计也受到他的上书影响了,这个时候我就不再让某些人抓我把柄了。”

    魏征十分震惊,李仲文竟然敢弹劾太子,简直闻所未闻,他就不怕太子即位后遭到报复吗?

    一转念,魏征忽然意识到,李仲文恐怕是圣上刻意安排在太原监视太子,魏征后背一阵阵发寒,他也意识到问题有点严重了,这已经不是圣上对太子不满那么简单,而是快发酵到皇权之争的地步了。(未完待续。)

第1002章 渡黄之战(上)

    中河套也就是今天的乌梁素海以东的河套平原,黄河在从宁夏平原北上转弯时在这里分为两股,一南一北向东流去,两股黄河流淌千里后又合二为一,继续向东奔流,这两股黄河就像一个绳套,河套平原之名也由此而来。

    东河套是榆林郡,中河套便是五原郡,西河套则是灵武郡,这是黄河对西北地区的最大贡献,滔滔的黄河水滋养着这片辽阔的土地,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灌溉水源和充足的阳光,使这一带在两汉时期便成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但随着两晋南北朝的大混乱时期到来,生机勃勃的河套地区从此荒芜,逐渐成了游牧民族的放牧之地。

    数十年前,北周和隋文帝杨坚也曾陆续迁移部分关中及关内的民众前往河套地区垦殖,并在这里建立了丰州总管府,驻军两万保护河套地区的民众,经过三十余年的人口繁衍和土地开垦,五原郡的人口已渐渐增至十余万人,其中一半是士兵的家属,他们形成了军户。

    张文逊是隋军在河套地区的最后一任丰州总管,统帅着五原和榆林两郡,当天子杨广死在江都的消息传来后,为了保护五原郡和榆林郡十几万民众的生命安全,张长逊投降了突厥,被突厥封为割利特勒。

    但就是唐朝建立后不久,张长逊又秘密归降了李渊,被李渊封为五原郡太守,但张长逊唯恐突厥可汗震怒,引大军袭击河套,因此他并没有改旗易帜,城头上依然插着突厥的白狼头大旗。

    这次处罗可汗率领大军南征,张长逊也在密切关注着战局的进展,但他怎么想不到,隋军在剿灭了马邑郡的突厥大军后,李靖率五万大军开始西征,一举攻占了定襄郡和榆林郡,张长逊开始恐慌起来,向突厥求援似乎不现实,突厥大军被困在娄烦郡,似乎还指望别人救援他。

    向唐朝求援同样也不现实,唐朝军队刚刚被宋金刚击败,况且如果唐军军队能北上河套,为什么不能先灭了梁师都呢?

    张长逊发现自己举目无援后,他也只能自救了,他命令儿子张武率五千军死守郡治九原县,他自己则率一万五千军进驻永丰镇。

    永丰镇是九原县的东大门,也是渡黄河最便利之处,这一段的黄河水最为平缓,而且河床不宽,用皮筏子就能轻易渡过黄河,所以永丰镇也是著名的黄河渡口,小镇由此而兴旺。

    当张长逊得知隋军还在黄河南岸之时,他心中便燃起了一线希望,他已得到情报,隋军并没有携带榆林县的船只,斥候也没有发现隋军携带皮筏子的迹象。

    要知道黄河南岸并没有树木,隋军根本无从伐木造船,或许他们真能将隋军拒在黄河以南。

    或许刚刚入夏的缘故,黄河南岸也是沙漠边缘,毒日当空,天炎热得仿佛将一切都烤干了,但到了夜里气温又变得很凉,这使得隋军行军速度很缓慢,昼伏夜行,一天只走四五十里,天刚亮,隋军就驻地休息,天黑尽了才拔营行军,足足走了十天才进入五原郡,但距离郡治九原县至少还有三百里。

    虽然李靖像旅行一样走得悠悠哉哉,但他手下的将领们却有点着急了,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抵达九原县?但隋军等级森严,下属绝不能质疑主将的决策,无奈之下,众人只得推举曹嗣宁代表他们去和主将谈一谈。

    虎贲郎将曹嗣宁是所有将领中资格最老的一个,早在张铉参加第三次东征高句丽战役时,曹嗣宁便是张铉手下的校尉了,他也一步步积功升为虎贲郎将,但因为本身能力限制,使他最终无法像裴行俨那样成为独当一方的将军,但就是这样,他也是虎贲郎将中爵位最高者之一,被封为朱阳县公。

    中午时分,骄阳似火,五万隋军士兵驻扎一片山崖之下,陡峭笔直的山崖遮住了火一般的烈日,给岩壁下的隋军士兵带来一点点阴凉,刚刚吃了午饭的士兵们用竹笠遮住脸庞,躺在山崖下睡觉,而山崖上却有百余名骑兵斥候巡哨,警惕地监视着四周的情况,防止被敌军偷袭。

    李靖的行军帐也在山崖之下,曹嗣宁快步来到大帐前,对帐外亲兵道:“我有要事和主将商议,请替我禀报!”

    亲兵进帐了,片刻出来道:“将军请进吧!”

    曹嗣宁走进大帐,只见李靖负手站在地图前沉思,他躬身行礼道:“参见主将!”

    “曹将军有什么重要之事?”李靖笑问道。

    “卑职有一个渡河的建议,希望将军能采纳。”

    “你说说看!”

    “我们没有带皮筏子,也没有渡船,又带了无数辎重,渡黄河将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当时能把榆林县的船只带上”

    不等他说完,李靖便果断地打断了他的话,“我明白曹将军的意思,但现在说这些话也没有意义了,请曹将军直接说好的建议吧!”

    曹嗣宁当然不能说是众将质疑主将的行军策略,特地推举他来反对,那是北隋军绝对不允许之事,他只能委婉劝说,以渡河为借口比较好。

    “卑职听说永丰镇是河套一带最大的渡口,那里必然有众多渡船,卑职愿意率一支骑兵疾速赶到渡口,夺取渡船。”

    李靖笑了笑道:“曹将军想法很好,不过稍微晚了一点,张长逊几天前已经率大军进驻永丰镇,所有的渡船都在河北岸,黄河岸边没有一艘渡船。”

    曹嗣宁愣住了,他心中大急,结结巴巴道:“我们走了数百里,沿途看不见一颗树木,向西走也不会有树木,又没有携带皮筏子,那我们我们怎么渡过黄河?”

    面对曹嗣宁质问的语气,李靖并不生气,笑着解释道:“将军何必着急,要着急也是我这个主将之事,可我并不着急,胸有成竹,这说明了什么,难道曹将军还看不出来了吗?”

    李靖的一番话让曹嗣倒有点疑惑起来,想想也对,如果渡不了黄河,作为主将的李靖不急得跳脚才怪,他却十分从容,难道他已经暗中有安排了吗?

    “主将莫非另有安排吗?”

    李靖捋须微微一笑,“把话说透了就没意思了,就这两天答案就会揭晓,不过曹将军倒提醒我了,我给曹将军三千骑兵,就像刚才曹将军的建议,立刻赶赴永丰镇夺取渡船。”

    “可主将说,渡船全部到河北岸了。”

    “装装样子也不错嘛!”

    曹嗣宁若有所悟,便点了点头道:“卑职遵令!”

    当天晚上夜幕初降,曹嗣宁便率领三千骑兵向西疾奔而去,李靖依旧不急,直到天黑尽后才命令士兵起身出发,大军不紧不慢地继续向西进发。

    ......

    天刚亮,张长逊便在数百亲卫的簇拥下来到黄河码头前巡视,张长逊年约五十余岁,关中扶风郡雍县人,世家出身,他长得身材魁梧,脸如紫铜,使一把七十斤重的虎牙刀,武艺十分高强。

    他虽然坐镇河套多年,但他野心不大,没有像梁师都、刘武周那样自立为帝的想法,虽然始毕可汗有心封他为河套王,但他坚决不肯接受,只愿做一地都督。

    或许是在河套多年的缘故,他对这片十分挚爱,对民众也十分厚待,从不征收一文税赋,军纪严厉,不准士兵扰民,因此他深得河套民众的爱戴,不过他是关中人,又和独孤家族有很深的关系,他出任丰州总管,就是独孤顺的推荐,独孤家族就是他的后台,所以当李渊建立唐朝后,他便理所当然地投降了唐朝。

    就在张长逊眺望对岸之时,一名斥候骑兵从远处飞奔而来,奔到张长逊面前抱拳禀报道:“启禀大将军,对岸斥候刚刚发来鹰信,一支三千人左右的隋军骑兵正对这边疾奔而来。”

    张长逊捋须冷冷一笑,果然在他的意料之中,大军故意磨磨蹭蹭行军,却派骑兵疾速赶来,不就是想抢夺渡船吗?想法倒是不错,可惜隋军失算了………(未完待续。)

第1003章 渡黄之战(下)

    两天后,数万隋军抵达了永丰镇黄河对岸,在黄河对岸扎下了营帐,虽然这里的黄河水势确实很平缓,也是最狭窄之处,但它毕竟是黄河,河面还是宽达一百五十丈,没有船是无法渡过大河。

    大军刚刚驻扎下来,李靖便命三千士兵分赴方圆五十里寻找树木,他们显然没有皮筏子,只能靠伐木造船。

    很快,张长逊便得到了消息,他来到黄河边注视着对岸的隋军大营,冷笑一声,对身旁的大将高静道:“隋军以为这里到处是森林,可以轻易伐木造船,可他怎么也想不到黄河南岸竟然是沙漠,百里内寸草皆无,看他们去哪里找树?”

    高静是唐朝的右武侯骠骑将军,被李渊派到五原郡协助张长逊统领军队,高静曾跟随李叔良进攻过河北,他比较了解隋军的情况。

    他便对张长逊道:“隋军作战的特点一向是情报优先,而且这个李靖曾率军远征岭南,一举收复了泉州和岭南,是个十分厉害的名将,他既然已经攻下榆林郡,怎么会不知道这边的情况?如果连渡河的准备都没有,这样人张铉怎么会派他西征,将军说对不对?”

    张长逊想了想,确实也有道理,李靖派骑兵赶来渡口夺船,显然很不现实,但李靖还是这样做了,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有点在装样子。

    “难道隋军是在故作姿态?”张长逊犹豫一下道。

    “我不敢肯定,但至少李靖很清楚,如果没有事先准备,是绝对渡不了河。”

    “那他现在是什么意思?”

    张长逊心念急转,猛地想起一事,虽然这里没有树木,但如果继续向西走,走出两百里后便是灌溉区了,那边可是有大片树林,绝大部分是汉朝时种下的树木,都是参天大树,造船就不成问题了。

    “会不会他们的一支军队已经向去了,从西面灌溉区渡河?”

    高静笑了笑,“将军在对岸部署了那么多斥候,如果有军队向西去,将军怎么会不知道?”

    张长逊想想也对,黄河以南是一望无际沙漠,隋军如果有先遣军不可能从沙漠中走,只能沿着黄河西进,正如高静所言,自己一定会知道。

    张长逊更加困惑了,那么隋军到底是什么企图?

    第二天,一个惊人的消息从九原县传来,一支万余人的隋军已经杀到了县城之下,这个消息惊得张长逊目瞪口呆,隋军是从哪里杀来?是怎么过的黄河?

    但他已经来不及寻找答案了,他不由惊慌失措,急问高静道:“我们该怎么办?”

    高静此时已经醒悟过来,隋军一定有渡河船只或者皮筏子,只是他们放在后面,一万人从后面渡了河,从北面绕到九原县,前面主力为诱饵,将他们吸引在永丰镇,一万隋军就从后面杀到了九原县。

    尽管高静也感到大势已去,但他还是安慰张长逊,“将军不要着急,我们军队人数多于隋军,可以前后夹击,击败这支偷袭隋军,我们就还有机会。”

    话音刚落,一名士兵仓皇跑来禀报:“将军,有船!河面上来了一支船队!”

    张长逊和高静急忙赶到黄河边,眼前一幕让两人都惊呆了,只见河面上出现了上百艘体型狭长的船只,浩浩荡荡颇为壮观,在为首一艘大船上,高高飘扬着一面青龙赤旗,这是北隋军的战旗。

    对岸隋军一片欢呼,大将们都惊讶万分,隋军蚰蜒船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这时,李靖走上前笑着对众人道:“这是从娄烦郡过来的战船,因为过来需要时间,还要运送我们后军渡河,所以我们只能尽量缓慢行军,将敌军拖在永丰镇,我们的一万后军已经变成前军杀到了九原县,攻下县城就在眼前。”

    众人心悦诚服,一起躬身道:“李将军之谋,我们远不及也!”

    李靖笑着摆摆手,“大家收拾一下,今晚大军开始渡河!”

    当天晚上,就在对岸敌军刚刚撤走,数万隋军便开始加快速度横渡黄河,由于九原县形势危急,张长逊已经率军赶回去救援县城,一夜之间,数万隋军毫无阻碍地渡过了黄河,天刚亮,数万隋军便浩浩荡荡向九原县杀去

    永丰镇距离距离九原县约八十里,大军急行军的话,一夜之间便可以杀到。

    张长逊率领一万五千士兵星夜赶赴九原县,九原县不仅是他的老巢,所有粮食物资都囤积在九原县,更重要是大部分士兵的家眷都住在县城内,每天在县城外耕田种地,早出晚归,县城外辽阔而肥沃的土地足够他们耕种,就算一年一熟,所出产的粮食也能使他们衣食无忧。

    正因为有足够的粮食来源,张长逊也是各地军队中粮食最充足的一支军队,仓库里常年保持着三十万石的存粮。

    但一夜之间,三十万石存粮似乎已经换了主人。

    五更时分,张长逊军队在距离县城还有二十里时,迎面来了一支军队,有士兵前来禀报:“将军,是公子的军队!”

    张长逊心中猛地一沉,他儿子可是驻守九原县,儿子的军队出现在这里,是不是意味着县城已经

    这时,张武被士兵领了上来,见到父亲便跪下痛哭道:“孩儿无能,未能保住县城,辜负了父亲的期望,愿受父亲严惩!”

    张长逊无法责怪儿子,是他自己判断失误,中了隋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和儿子无关。

    他忍住心痛问道:“隋军是怎么攻下县城?”

    “回禀父亲,隋军是在夜里攻城,我们士兵没有受过夜战训练,十分混乱,最后被隋军攻上西城,孩儿只能从东城撤退。”

    “还剩多少军队?”张长逊又追问道。

    “还剩约两千人,阵亡数百人,也有不少人投降,但大部分人都在城破时逃回家了。”

    张长逊心中沮丧之极,回城之路断了,后面隋军也应该渡过了黄河,他该何去何从?

    这时,高静在旁边道:“将军可撤去永丰县,等待唐军前来救援,我已派人去向朝廷求救,相信圣上不会坐视不管。”

    高静唯恐张长逊生出投降之心,连忙劝他去永丰县等待援军,尽管他也知道援军并不靠谱,但至少给了张长逊一线希望。

    张长逊已经无路可走,隋军有一万军队,以他们目前的兵力不仅无法攻下九原县,而且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严重局面,除了另觅他途外别无选择,好在永丰县也有点粮食,驻兵一两个月没有问题,他便点了点头,“好吧!我们先去永丰县。”

    两支军队合兵一处,立刻向永丰县赶去

    中午时分,李靖率领的大军抵达了九原县。

    九原县是一座大县,它是在两汉时期修建,是河套移民最先聚居之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屡经重建,九原县已经成为河套地区仅次于灵武郡郡治回乐县的第二大城,城池周长二十余里,人口十余万人,城墙高大坚固,四面有护城河,正是这样一座可以坚守的城池,却因为守军不擅夜战而被隋军一举攻下。

    数万大军开进了九原县,县城内已经戒严,家家关门闭户,由于县城内一半是军户,大部分人家的子弟都跟随张长逊逃去了永丰县,所以军户人家尤其紧张,不知他们将遭遇什么样的命运,整个县城内笼罩着一种不安的气氛。

    李靖首先去视察仓库,对他而言,五万隋军的粮食补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要以河套为根基向南发展,那么首先就要保证军粮供应。

    仓库已经被隋军接管,九原县的仓库是一座仓城,四周有高墙护卫,相当于一座城中之城,占地数百亩,三千隋军护卫着仓城内的数十座大仓库,防御极其严密。

    李靖刚走到仓库后,后面便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靖回头,只见一名送信兵疾奔而至,送信兵翻身下马,单膝跪下禀报,“启禀将军,大帅紧急手令!”

    士兵将一卷手令呈上,李靖打开看了一遍,顿时大喜,大帅率领一万骑兵已经抵达了榆林郡,正沿着黄河北岸向九原县疾速赶来。(未完待续。)

第1004章 争取民心

    张铉率领一万骑兵在两天后抵达九原县,这是他第一次踏上河套平原,河套平原的战略意义对他而言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要亲自来这里巡视。

    拿下河套平原,将是他关陇战略的第一步,经过几年的努力,将这里建成南下的战略基地,一步步向南向西挺进,最终完成他的天下霸业。

    两天后,张铉率领一万骑兵抵达了九原县,李靖率领众将和一群文官出城迎接主帅的到来。

    众人行了礼,李靖拉过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介绍道:“这位是五原郡郡丞崔行枢,有他在,九原城保持了稳定。”

    崔行枢连忙行礼,“下官崔行枢,参见齐王殿下!”

    张铉听他口音是博陵郡一带,便笑问道:“听口音,崔使君似乎是博陵郡人?”

    “下官确实是博陵崔氏子弟,大业二年进士,不过博陵崔氏不太知道我这个族人。”

    “为什么?”

    “下官是偏房庶子,从祖父一代就在家族中就没有什么地位。”

    张铉微微一笑,“那就勤勉做官,积极有为,一步步做到相国,让崔家天天吃后悔药去。”

    崔行枢心中感动,又深深施一礼,“殿下之言,下官铭记于心。”

    张铉又和其他人打了招呼,这才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九原县城。

    县城内的戒严已经取消,隋军军纪严明,并不扰民,县城便渐渐恢复了从前热闹繁华,而且士兵带来大量购买力,店铺纷纷开业,卯足了劲做隋军士兵的生意,城中各家酒肆、青楼的生意十分火爆。

    齐王张铉的到来,使得城中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上香案,伏身叩首迎接北隋君主的到来,张铉没有逛城,随即进了郡衙,这里也是李靖的临时军衙。

    二十余名虎牙郎将以上将领以及十几名参军从事一起参与了会见,李靖向张铉简单介绍了九原县的情况,尤其告诉主公,仓库中还有三十万石粮食,这是大军能够在河套长期驻扎的关键。

    张铉点点头问道:“张长逊的情况如何?”

    “启禀大帅,张长逊还有一万七千军队,目前驻守在永丰县,我们军队在攻城战中和他们交过手,战斗力并不强,当然,或许和他们不擅夜战有关,至于装备,都是隋军制式兵甲,和我们披挂完全一样,只是头盔上刷一块白色,据说这是突厥的标志。”

    “骑兵有多少?”张铉沉吟一下又问道。

    “骑兵不多,只有不到三千人。”

    “这是为什么?”

    张铉有点奇怪,在河套地区居然只有三千骑兵,这让人有点想不通。

    旁边崔行枢道:“回禀殿下,这个问题下官可以回答,最初是没有必要建立骑兵,我们没有敌人,刘武周不会西征,我们和梁师都又隔着沙漠,后来突厥人愿意赠送两万匹战马给我们,但张将军拒绝了,他的借口是士兵不擅骑马,所以后来不想让突厥人多心,便一直没有全部设为骑兵,只装备了三千骑兵。”

    “原来如此!”

    张铉点点头,又对众人笑道:“大家先回去吧!今天暂时到这里,明后天我们在大帐内再商议如何出兵。”

    众人纷纷起身走了,张铉对李靖和崔行枢使了个眼色,两人会意,便留了下来。

    这时,大堂内只剩下他们三人,张铉便道:“我想知道怎么歼灭张长逊,想必你们都有方案了,说说看吧!”

    李靖笑道:“启禀大帅,其实歼灭张长逊并不难,永丰县城池薄弱,无法抵御大军攻城,一击可破,我们军队三倍于张长逊的军队,全歼他们易如反掌,我们之所以没有立刻出兵,是因为大帅到来,我觉得有必要再和大帅商议一下。”

    “商议什么?”张铉问道。

    李靖看了一眼崔行枢,崔行枢忧心忡忡道:“启禀殿下,张长逊手下一万七千人都是军户子弟,他们家人就生活在九原县,亲戚朋友,一大半五原郡人都和他们有关,这一万七千士兵就是河套长治久安的基础,如果北隋大军将他们都杀死,隋军就会在河套彻底失去人心了,请殿下三思。”

    张铉沉吟一下又问道:“崔郡丞在河套呆了八年,应该很了解张长逊其人,郡丞觉得他会投降北隋吗?”

    崔行枢叹了口气,“如果他愿意投降北隋,他就不会去永丰县了,我觉得他投降的可能性很小。”

    “为什么他不肯投降?”张铉不解。

    “殿下,他是关中人雍县人,他投降李渊后,便将父母妻儿送回了雍县老家,只有长子在他身边,这是其一,其次便是他的后台是独孤家族,他实际上独孤家族培养出来,没有独孤家族的同意,他不敢投降唐朝的敌人,还有第三个原因,他身边的副将叫做高静,是唐朝将领,名义上李渊派他来协助张长逊,但实际上是监视他,不准他再生异心,所以我说他不会投降北隋。”

    李靖也苦笑道:“这就是矛盾之处,一方面,我们想劝降张长逊,保住一万七千士兵的性命,而另一面他又坚决不降,确实有点难办。”

    张铉笑了笑道:“我在榆林郡听了汇报,我认为你拿下榆林郡的手段非常高明,完全可以在五原郡故技重施,说不定我还能助逆一臂之力。”

    “殿下的意思说”

    张铉笑着对崔行枢道:“烦请崔使君召集城内的名望大户,我要和他们谈一谈!”

    崔行枢欣喜万分,连忙起身道:“下官这就去安排!”

    下午,一百多名九原县的望族、大户以及长者齐聚郡衙,众人又是期待又是紧张,齐王殿下亲自和他们共商九原未来,令他们无比期待。

    这时,崔行枢快步跑了走进来,双手向众人示意起立,众人纷纷站起身,只见李靖陪同着一名年轻英武大将走了进来,他头戴黄金盔,身穿紫金铠甲,腰束九龙玉带,肩披一件镶有金边的黑缎大氅,这是天子的装束,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谁来了。

    “臣民拜见齐王殿下!”一百多人纷纷跪下磕头行礼。

    张铉笑着摆摆手,“各位父老乡亲免礼,请快快起身,我们随意一点。”

    众人纷纷起身,崔行枢又向张铉介绍了几名五原郡名望人士,张铉和几人一一寒暄见礼,这才请大家坐下。

    “今天崔郡丞安排我和大家见面,我感到十分荣幸,可以说正是诸位在河套坚持垦荒,数十年农耕不缀,河套才没有变成突厥人的马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诸位是大汉民族的有功之臣,请大家接受我的敬意!”

    张铉跪下向众人深深行一个大礼,众人吓得纷纷跪下回礼,齐王的大礼谁敢接受,但众人也很感动,齐王把他们的地位抬得很高,充分肯定了他们数十年三代人戍边垦荒的艰辛,每个人心中都生出一个共同的念头,这才是真正的君主,胸怀天下,深明大义。

    这时,张铉又高声道:“我首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突厥处罗可汗率三十万大军南侵,经过北隋将士数月的浴血奋战,已经将三十万突厥军全歼在并州,处罗可汗也战死在娄烦郡,我们获得了抗击突厥的大胜!”

    现场顿时一片欢呼,很多人激动得拥抱起来,没有人比他们更在意这个消息,也没有人比他们更明白这个消息的含义,三十万大军全军覆灭,处罗可汗身死中原,这就意味至少二十年内,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里,突厥大军都不会再大规模南侵,河套将迎来长久的和平时期。

    众人再次跪下,含泪给张铉磕头,一名长者激动道:“河套苦突厥久矣!突厥骑兵年年南下骚扰,抢夺财物人口,朝廷也拿他们无奈,但殿下的铁和血终让他们有了剜心之痛,相信他们不敢再来河套侵袭,殿下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无以为报,请再受我们一礼。”

    “请殿下受我们一礼!”

    众人再次感激地给张铉行了大礼。(未完待续。)

第1005章 诛心之战(上)

    见面会的效果非常好,所有人都一致支持张铉的方案,不管张长逊肯不肯投降,但将士们不能再做无谓的牺牲,必须放下兵器回家,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写信给军队里的孩子。

    军户们纷纷动员起来,在军队的协助下,三天时间写了近两万封信,劝说自己的孩子放下武器投降。

    数万北隋大军随即拔营西征,浩浩荡荡向永丰县进发。

    永丰县是五原郡仅有的两个县之一,位于九原县以西三百里,是一座中县,人口约三万余人,由于它在五原郡处于从属地位,长年不受重视,城墙已经近七十年没有修缮,非常老旧单薄,甚至还有五六处坍塌。

    张长逊率军抵达永丰县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兵力修补坍塌的城墙,也就是将已经坍塌腐朽的部分城墙清理掉,重新用沙袋堆砌,建立一个简单的防御体系,与此同时,张长逊又命令儿子张武对士兵进行夜战守城训练,防止九原县的悲剧再一次重演。

    尽管张长逊心里也清楚,他们远不是五万隋军的对手,但他没有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对抗到底。

    这天清晨,张长逊和往常一样在城墙上视察防御准备,张长逊负手望着远方的原野,茫茫的田野里,小麦已经长成了绿油油一片,河套地区虽然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阳光也很好,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