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铉接过盾牌,入手十分沉重,至少重二十斤,他沉吟一下道:“突厥并不出产铜,生铁的产量也不大,这应该是来自西方的铜盾,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突厥军都准备,今晚从东面进攻我们的突厥骑兵就没有装备,这应该是突厥可汗的心腹军队,普通近卫军也没有他们这样的装备。”

    “确实如此,殿下请再看这件皮甲。”

    王君廓又拾起一件皮甲道:“这件皮甲竟然是双层牛皮,缝制得细细密密,非常坚固轻韧,完全没有一般双层皮甲的笨拙,这种缝制是汉人女子的手工。”

    张铉接过牛皮,第一感觉就是鞣制得非常好,轻柔而坚固,穿在身上比普通牧民骑兵的单层皮甲还要轻便,北隋也从铁勒部落那里买进了不少皮革,其中就有这种皮革,属于顶级皮革,半张牛皮便可值十张羊皮,这确实不是一般士兵能装备得起。

    张铉又拾起一根长矛和一把战刀,都是隋军的上好制式兵器,他点了点头道:“看来进攻唐营的这支突厥军非同小可,你们能将对方重创也是大功一件。”

    “多谢殿下夸奖!”

    王君廓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一场夜袭就让他们死伤了五千多人,他怎么向太子殿下交代?(未完待续。)

第976章 太原战役(十七)

    虽然突厥骑兵的偷袭没有能够成功,但如果隋军仅仅是感到庆幸,然后便将此事搁之脑后,其实也是一种失败,总结每一次作战的经验教训,便是下一次成功的基础。

    天刚刚亮,所有鹰扬郎将以上的将领都跟随着主帅张铉来到大营外的战场上,尽管王君廓和谢映登有很多急待处理之事,但两人还是主动跟了过来,这种机会不是能轻易遇到。

    战场上到处是正在清理善后的隋军士兵,搬运尸体,押送战俘,清点战马,一些受伤的战马也得到了细心地照顾。

    还有很多士兵赶着牛车在收集铁弩矢,这支铁弩矢打造一支就需要一贯钱,一次射击就耗费掉三万贯钱,再强大的国力也经不起这样的耗费,所以收回铁弩矢就是战后的首要任务了。

    张铉骑在一匹雄骏的青骢马上,这也是他的九匹爱马之一,从宇文化及手中缴获,也是原来隋帝杨广的珍藏宝马,名叫青雁。

    “我们这次遭遇偷袭的最大问题是斥候战术有误,当然,我并不是指责我们的斥候士兵,他们很努力,也非常优秀,无可指责,我是说我们的斥候战术出了差错”

    这时,裴行俨低声提醒张铉道:“大帅,有外人在。”

    张铉当然知道两名唐将也在自己身后,但他并不在意,他对裴行俨点点头,又继续对众人道:“我们从抓获的战俘口中知道,他们是五天前离开主营,那时我们正好从石艾县出发西进,而我们的斥候是三天前才部署到位,也就是我们抵达交城县之时。

    如果我们斥候能一直严密监视突厥大营,那么我们就能将计就计,进行全面部署,一举将来偷袭的四万突厥全部歼灭,这就是我们在斥候部署上的前瞻不足,这个教训我们一定要吸取,包括各位也是一样。”

    众人默默点头,张铉之所以不在意两名唐将在一旁,是因为他只谈表象,而不谈根源。

    根源在于他们的战略虽然已确定,就是将突厥军全歼在并州,但在具体战术上却有点举棋不定,是直接和突厥大军对决,还是坐等突厥军队粮尽,或许是等突厥军南下失败,正是这种战术的迟迟不决,才导致他们在军队部署上的迟缓。

    而再深一层的原因则是隋唐之间的互不信任,李渊想让隋军和突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张铉的内心又何尝不想借突厥之手攻下太原,他再来当救世主。

    只是突厥大军并没有攻打太原的意图,而在娄烦郡止步不前,才最终使张铉决定出兵北上。

    不过这些深一层的原因他就不想对大将们详谈了。

    这时,谢映登忍不住问道:“听说这次击溃突厥军是因为有了一种新式防御重弩,殿下能否介绍一下?”

    谢映登的这个问题让旁边一群隋军将领为之侧目,很明显,谢映登问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王君廓也觉得有点不妥,他轻轻咳嗽一声,提醒谢映登有些事情不能问。

    张铉却微微一笑道:“击溃突厥军队偷袭是因为我们房军师识破了突厥军声东击西的策略,使我们才得以先一步部署,所以如果论功,房军师应该排第一。”

    众将一起向房玄龄鼓掌,房玄龄欠身笑道:“大帅着实过奖了,军师就是该出谋划策,如果哪一天大帅说房玄龄上阵杀了敌将,那时大家再来赞美我吧!”

    众将轰然大笑,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几名士兵抬了一架蜂窝重弩,张铉拍了拍重弩笑道:“如果说房军师是首功,那么这具重弩就是次功了,没有它的出色发挥,进攻大营的一万骑兵不会那么快败退,突厥后军也不会当即决定撤军,所以研制这架重弩的工匠我要给予重赏。”

    王君廓和谢映登没想到张铉真把这具重弩拿出来了,而且事先已经准备好,丝毫没有半点避讳,他们二人心中都有点感动,一起和众人围了上去。

    这时,五名操纵蜂窝重弩的士兵也被带了上来,张铉笑道:“学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仅是大将的事情,同时也是每个士兵的事情,我们听听这几名军士的意见,看看这部重弩在哪些方面还略有不足?”

    一名火长躬身道:“这架重弩操作简便,而且用长杆铜棒上弦,也很省力,杀伤力就不用说了,如果说它还有不足,我个人觉得在一些细节上需要改进,比如更换箭筒是用木楔卡进去,在重力击打下,这种木楔很容易碎裂,导致连同箭筒一起射出去,如果改成铜扣件,像弩机一样,那么就更加耐用了。”

    另一名士兵也道:“后置的绞盘是平放,这样便导致上弦士兵和装箭士兵互相影响,只有上完弦后才能开始装箭,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如果绞盘是竖着放置,那么上弦和装箭就互不影响了,可以同时进行,节省了一半的时间,而且只要两人上弦就够了,三个人便可操纵这架重弩,比现在的五人减少两人。”

    再有一名旅帅道:“全木结构确实容易散架,每次射击的力道都很猛烈,虽然只发射了两次,却感觉架子要散了,卑职原来是操纵石砲,石砲就没有这个问题。”

    “石砲为什么没有这个问题?”张铉追问道。

    “启禀大帅,石砲主要连接处都是生铁,所以非常结实,虽然蜂窝重弩是全木结构,比较轻便,但如果用大车拉运,用生铁重了一百多斤其实问题也不大,但至少变得很结实。”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在总结一次战斗的经验和教训,王君廓在一旁心中感慨万千,他心中终于明白为什么北隋军能够屡战屡胜,所向披靡,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就他今天所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这一次因斥候不力吃了亏,那么只要及时反省,亡羊补牢,就不会再有下次。

    王君廓的心情沉重起来,一次作战总结不仅军队高层在做,而且普通的士卒也参与讨论,明明很强大的武器也被批得体无完肤,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不可怕?王君廓开始对唐朝的前景担忧起来

    回到中军大帐,房玄龄喝了口茶笑问道:“殿下今天怎么怎么会把两个唐军将领也请来?”

    张铉站在沙盘前静静注视着突厥大营,半晌,他淡淡道:“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相信他们二人在隋营中的一言一行李渊迟早都会知道。”

    房玄龄微微叹道:“殿下深谋远虑,一般人真的想不到啊!不少将领还在为让唐将参与讨论感到担心。”

    张铉笑了笑,回头问裴行俨道:“元庆担心吗?”

    裴行俨迟疑了一下,刚才军师那句话让他不敢轻易开口了,大帅的深谋远虑指的是什么?

    但既然大帅问了,他就不能不回答,踌躇片刻,裴行俨道:“回禀大帅,卑职确实也有点担心。”

    张铉微微一笑,“其实我心里明白,有些东西确实是机密,比如斥候部署的教训,比如蜂窝重弩等等都属于比较重要的情报,将来我们和唐军交战,这些情报或许他们都用得着,不过他们就算知道这些情报,就能战胜我们吗?”

    裴行俨想了想道:“我们斥候的规律他们摸索几次就能发现,蜂窝重弩就算亲眼看到也未必造得出来,大帅所说的所说之事虽然重要,但并非机密,所以让他们听听其实也无妨。”

    张铉还是摇了摇头,“你只说到了表面,没有说到骨子里,两军作战在于士气,两国争霸在于国力,我们和唐朝争夺天下,本质上就是国力之争,打个比方,我把蜂窝重弩的图纸送给唐朝,一千架重弩一次射击就要六万斤生铁,而且鉄弩矢极难打造,做三支铁弩矢才能成功一支,这里面需要消耗多少生铁,你觉得唐朝有这么大的国力使用它吗?”

    裴行俨缓缓点头,“卑职终于明白了。”(未完待续。)

第977章 太原战役(十八)

    唐军大帐内,谢映登忧心忡忡对王君廓道:“一叶可知秋,从今天张铉组织将领们进行战役总结,甚至连也士兵参与,便可知道北隋军为何能屡战屡胜,为何极少犯错误,相反还能常常抓住别人的错误,我现在算是知道原因了,君廓,唐军真不是对手啊!”

    王君廓半晌道:“张铉或许是在培养大将,所以才会召集将领来一起总结经验教训,我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不过让士兵来说重弩的不足,你不觉得是事先安排好的吗?”

    谢映登摇了摇头,“我并不这样认为,这种事情谁都能想到,关键是能不能做到,我谢映登也曾经考虑去征求士兵的想法和意见,但我做不到,因为面子放不下,但堂堂的齐王却做到了,这并不是第一次,听说在辽东水淹燕城,就是一个士兵出的主意,我觉得张铉会真的屈身去征求士兵的想法和意见,从这些小事就看出张铉的非凡之处,如果让我们天子和他相比,我更看好张铉。”

    “谢将军!”

    王君廓的脸沉了下来,厉声喝道:“你忘记自己的立场了!”

    谢映登一言不发,半晌才哼了一声,王君廓还想再说他,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在门口急声道:“启禀将军,齐王有紧急军令!”

    王君廓和谢映登同时一怔,发生了什么事?王君廓连忙道:“让传令人进来!”

    片刻,一名报信隋军士兵快步走进大帐,单膝跪下,举起一支令箭道:“大帅有令,唐军立刻召集军队,马上出发。”

    “发生了什么事?”王君廓和谢映登同时问道。

    “启禀两位将军,斥候传来情报,突厥大军开始向西转移,有可能是渡黄河西撤了。”

    王君廓点点头,“请转告殿下,我们知道了,立刻集中兵力西进!”

    报信兵起身匆匆去了,谢映登有些迟疑道:“这会不会是突厥人之谋,因为攻打大营艰难,便想把我们引出去,然后正面交战!”

    “或许有这个可能,不过我们已经没有选择,如果突厥大军真是西撤呢?”

    谢映登默默点头,站起身道:“我就去召集军队!”

    这时,王君廓也已经顾不得和谢映登争论隋唐之胜了,他也连忙起身向大帐外走去。

    与此同时,隋军大营内传来了轰隆隆的战鼓声,这是军队集结的信号,一队队士兵从大帐内奔出,开始迅速集结,从火到队,从队到旅,从旅到营,从营到团,乃至成军成卫,

    北隋士兵以十人为一火,五十人为一队,百人为一旅,三百人为一营,一千二百人为一团,五千人为一军,分别由火长、队正、旅帅、校尉、鹰扬郎将、虎贲郎将统帅,队以上有副职,分别为队副、旅副、副尉、鹰击郎将和虎牙郎将。

    北隋四十万大军又分为十一卫,不过每卫的人数皆不相同,或者会临时组合,每卫主将为将军。

    为了便于士兵们作战集结,北隋军在团上设立了团旗,以飞狮、飞虎、飞豹、飞狼、飞鹰、飞狻、飞熊、飞象等八旗,又有十二种颜色,使得每个团的旗帜都不一样,这样在大军作战之时,士兵便可以辨认并跟随着在自己所属的战旗。

    隋军大营内格外忙碌,十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各级军官将领都在大声地命令着,一面面大旗挥舞,指引着士兵前往自己的队伍集结。

    中军大帐内,士兵们也在忙碌地收拾,张铉负手站在沙盘前,久久注视娄烦郡的西面,娄烦郡以西是吕梁山脉的北部余脉,穿过吕梁山便是大片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却没有了崇山峻岭,但娄烦郡的最北面又是大山横阻,唯一的山口便是娄烦关。

    可如果过了黄河,北上虽然也是大山和长城阻挡,当关隘颇多,而且没有了隋军阻拦,突厥大军便可穿过大山北上河套,从河套返回草原。

    “殿下在想什么呢?”房玄龄走上前笑问道。

    “我在想,突厥军队到底有没有能力渡过黄河?”张铉沉声道。

    “这确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审问了很多战俘,他们也说不清楚,不过我个人估计,他们有一定的渡河能力,但这个能力绝不大,能不能渡过黄河都很难说,不过渡过突厥可汗应该可以办到。”

    张铉眉头一皱,“你是说,处罗可汗想抛弃他的军队吗?”

    房玄龄点点头,“在危急关头,他一定会这样做,此人生性凉薄,御下苛刻,在草原极不得人心,所以才不断有其他突厥贵族反对他,想谋他的汗位,从他怎么对待铁勒军队就知道了。”

    张铉点了点头,前天晚上偷袭隋军大营,处罗可汗不管两支军队的死活便北逃了,由此便可看出此人在关键时刻一定会抛弃突厥大军。

    “不管处罗可汗是想渡河北上,还是策划诱兵西进,和突厥大军的一战我们避免不了,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最好的策略。”

    这时,行军司马贾润甫走进大帐笑道:“大帅,就只剩下中军帐没有拆除了。”

    “好吧!我们去集结处。”

    张铉带领众人走出了大帐,向大营外的军队集结处走去

    吕梁山脉的北部由芦芽山和管涔山两座方圆数百里的大山组成,这一带森林茂盛,高山草原众多,沟壑、峡谷纵横,地形十分复杂,突厥大军偷袭隋军失败后,便改变了策略,转而向西进发,虽然偷袭损失近两万人,但突厥主力依然还有九万大军,有足够的军力和隋唐联军决一胜负。

    突厥大军从静乐盆地向西进发,两天后便进入了吕梁山区,如果突厥大军不去离石郡的话,穿过吕梁山的通道至少有五条道可选,突厥大军选的是中间的一条道,大约长一百五十里,需要走两天才能穿过整座山脉,两边是低缓的草坡,上方是茂密的森林,他由于突厥大军携带了大量牛羊,行军速度并不快,众多高山牧场也给了他们战马和牲畜丰富的食物。

    第二天中午,突厥大军的后军约两万人在一个小盆地内停脚休息,数里外都是大片森林,士兵们点燃了上百堆篝火,纷纷围在火边炙烤羊肉,说说笑笑,热闹异常。

    在不远处则卧伏着上千头骆驼,这就是突厥军队的后勤物资运输队了,每头骆驼都背负着沉重的物品,因为只是暂时休息,骆驼背负的物资都没有卸下,便于随时出发。

    这些物质却不是帐篷,帐篷由士兵们自己携带,这些骆驼有一半都背负着大将们的私人物品,光处罗可汗的各种物品就需要三百头骆驼背负,另外一半骆驼则背负着渡河的皮筏子。

    不管是高官可汗们的私人物品,还是渡河皮筏子都是十分重要的物资,所以突厥军队也部署了重兵护卫,专门有五千士兵护卫这千余头骆驼。

    这时,在北面数里外的一片森林内,一队隋军斥候出现在森林边缘,借助林木的掩护远远观察着这支突厥军队。

    隋军斥候约五十人左右,为首一名二十七八岁的将领,正是郎将孙英。

    前不久发生了大营被突厥军队偷袭,尽管主帅认为这是斥候的军队部署出了问题,和斥候士兵无关,但隋军上下还是将责任压在了斥候军的身上。

    这次应对突厥南征,沈光和他的斥候卫主力并没有出战,他们留在北隋各地进行内部防御,随战的斥候只有两千人,便是由鹰扬郎将孙英统领,偷袭战给孙英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耻辱,他发誓要洗掉这个耻辱。

    孙英便亲自带队深入敌军驻扎处探查情报,这一次孙英主要是探查突厥军的羊皮筏子,这是关系突厥军西进的真正目的,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情报。

    孙英昨天已经探查了突厥前军和中军,都没有发现羊皮筏子,而今天探查后军,终于发现了一千头背负重物的骆驼。

    (未完待续。)

第978章 太原战役(十九)

    “将军,那些骆驼身上会是羊皮筏子吗?”一名手下低声问道。

    孙英也不能肯定,不过他出发之前特地找了几名精通皮筏子的士兵跟随,他回头问两名士兵道:“你们认为呢?”

    两名士兵观察了片刻道:“突厥人没有用布遮住,而是直接绑在骆驼身上,一定是皮筏子没错,而且从卷曲的大小来判断,大多数是小皮筏子,还有十几只骆驼是中筏。”

    “小皮筏子能运几个人?”孙英又追问道。

    “一般的河流能坐十个人,如果骑兵的话,最多也就三人三马,但黄河水流太急,小筏子很容易翻掉,不过黄河也要看地段,河套那边小筏子可以正常渡河,秦晋大峡谷这边肯定不行。”

    “中筏呢?”

    “中筏子可以走黄河,一次运输二十五人没有问题,骑兵是五人五马。”

    “那么像大船一样的大型筏子,这里有吗?“

    两名士兵对望一眼,都笑了起来,“将军,中筏子只比小筏子大一号,但将军说的大型皮筏子真不是一回事了,它折叠起来就像屋子一样庞大,做工也完全不是一回事,光底部绷的牛皮至少要五层,非常结实,水底的石块也很难划穿,不是多少小皮筏子就可以拼接而成,到现在为止,我们根本就没看见有这么大的皮筏子,就算中筏子也没有多少,不过小筏子倒可以拼成中筏,四个拼一个,他们渡过黄河可以,但他们这点筏子的运量太小,十万大军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运往。”

    孙英又回头注视了骆驼队片刻,光这样说也只是猜测,最好能搞到一头骆驼,手中有了实物,那什么都好说了。

    只是对方戒备十分森严,大约有五千人在看守这些骆驼,没有一点机会。

    这时,孙英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远处突厥大军在烤肉吃饭,这五千军队不可能一口不吃,然后就出发,他们必然也要吃午饭。

    孙英心念一转便明白过来,突厥军队必然是轮流吃饭,等会儿会有军队替换这五千军队,那么替换之时会不会就是机会呢?

    孙英急向四周观察地形,在那群骆驼的东面不远处就是一片森林,距离最近的一头骆驼大概一里左右,地上的草和灌木长得很茂盛,他心中立刻有了一个主意。

    虽然很冒险,但想到突厥偷袭给他们带来的耻辱,孙英一咬牙,无论如何他要试一试。

    孙英立刻将手下聚拢,向他们交代了几句,众人纷纷点头,分头去行事了

    果然如孙英所料,小半个时辰后,一批大约三千人的士兵已吃饱喝足,在大将的喝令下,懒洋洋向骆驼队这边走来,骆驼队这边的守军早已饥渴难耐,不等替换的士兵走来,便纷纷起身向远处的篝火奔去,羊肉堆放在地上,还有不少,士兵们自己有食盐和香料,每人还拎着一袋马奶酒。

    新守卫未到,老守卫便已离去,这便是最好的机会,就在这时,十几名穿着突厥军服的隋军士兵从灌木丛中跳起,每个人背着几袋高奴油奔进了骆驼群中。

    守卫们并没有发现,骆驼群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忽然,骆驼伏卧周围的灌木丛开始噼噼啪啪燃烧起来,紧接着,骆驼群中也莫名其妙燃烧起来,黑烟滚滚,格外地刺鼻。

    千余头骆驼顿时受了惊,纷纷起身四散奔逃,躲避烟熏和烈火。

    突厥士兵们大吃一惊,一起奔跑上来,拉住受惊骆驼,现场一片混乱。

    混乱中,谁也没有注意到一头满载着羊皮筏子的骆驼已经离开了队伍,两名穿着突厥军服的士兵拉着它向一里外的树林奔去,只片刻便奔进了树林中,现场一片混乱,浓烟遮住了视线,竟然没有人发现一头骆驼进了树林。

    后军主将正是处罗可汗的心腹大将温木铁,他只率领不到一千士兵突围成功,回到了突厥大营,处罗可汗对他十分愧疚,便提升他为后军主将,统帅两万大军。

    温木铁奔过来大喊道:“先灭火,用土来灭火!”

    四处找水的突厥士兵顿时醒悟,数千人一起动手挖土灭火,不多时便将两片大火扑灭了,这时,受惊的骆驼群也被安抚平静下来。

    温木铁脸色铁青,狠狠给了五名千夫长每人一记耳光,大骂道:“晚一点吃饭会死吗?一个个像饿死鬼一样,居然起火了,是谁放的火!”

    五名千夫长都不敢说话,其中一人战战兢兢道:“没人敢放火,这火就莫名其妙燃烧起来了。”

    怎么可能自己燃烧起来,一定是有士兵饥不可耐地拿着火折子,不小心就烧起来了。

    温木铁虽然这样猜测,但他还是有点怀疑,他快步走到最初先起火的灌木丛边上,这里已被火烧得一片漆黑,到处都是泼洒的泥土。

    忽然,温木铁在地上发现了一些细碎的黄色晶体,他蹲了下来,小心翼翼拾起几颗豆大的黄色晶体,用手指轻轻捻着,又放在鼻子嗅了嗅,他的瞳孔蓦地收缩成一线,这竟然是硫磺。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奔过来大喊道:“将军,少了一头骆驼!”

    温木铁顿时明白过来了,他拔出战刀大吼道:“周围有隋军斥候,给我搜!”

    数千士兵纷纷上马,奔向四面八方的森林内去搜寻隋军斥候,一名千夫长率领一千骑兵,向距离骆驼最近的一处森林奔去,他们在森林边上发现了骆驼的脚印,便大喊大叫,沿着着骆驼的脚印向森林深处狂奔而去。

    突厥骑兵奔出二十余里,前面是一条宽达数丈、深十几丈的沟壑,吓得突厥骑兵们纷纷勒住战马,这时,一名骑兵指着沟壑下面喊道:“快看,在那里!”

    众人纷纷探头,只见在沟壑中,一头骆驼血肉模糊地倒在一堆乱石上,血流满了一地,但骆驼背负的物资却不翼而飞。

    千夫长急令手下四处搜索,搜了片刻却一无所获,千夫长无奈,只得率领士兵返回了大营。

    事实上,孙英早有准备,就在骆驼刚刚被牵进森林,众人便一起动手,将骆驼背负的皮筏子卸下,驮在马背上带走,而两名士兵则继续赶着骆驼前行,以吸引突厥骑兵的追击,直到二十几里后才将骆驼摔下深沟,两名士兵从另一边迅速撤离了。

    此时,十余万隋唐联军已经过了静乐县,正向吕梁山口进军,隋军同样携带了大量粮草辎重,行军速度也不快,和突厥后军保持着一天的行军距离。

    由于突厥大军尚有九万大军,同样可以将隋唐联军全歼,所以张铉比较慎重,他派虎牙郎将孙长乐率三千军为先锋先行五十里,又派出数百名斥候在前方盯住突厥大军。

    这样双管齐下,张铉就能控制住局势,不会被敌军伏击,也不会让敌军轻易逃走。

    上午,联军主力进入了山口,两边是起伏的大山,山极为高大,但并不险峻,山坡很缓,山坡上是大片大片的草地和森林,张铉位于队伍中部,他一边打量山势,一边催马缓缓而行。

    这时,前方奔来一队骑兵,为首骑兵抱拳道:“启禀大帅,斥候郎将孙英紧急求见!”

    “让他来见我!”

    片刻,士兵将孙英领了上来,孙英躬身行礼道:“卑职参见大帅!”

    “你有什么急事见我?”

    “启禀大帅,我们发现了突厥军的羊皮筏子,由五百头骆驼托运,我们侥幸偷到一头骆驼,搞到了羊皮筏子。”

    张铉大喜,这可是一个十分重要情报,他急令亲卫去把军师房玄龄找来,不多时,房玄龄匆匆赶到,笑问道:“殿下有羊皮筏子的情报了?”

    张铉点点头,对孙英令道:“你说吧!”

    孙英便将他们发现了羊皮筏子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最后道:“我们抓住守卫交换的机会,通过制造火情偷到了一头骆驼,不过骆驼带不来,我们只把骆驼托运的羊皮筏子带来了。”

    说完,孙英向身后一挥手,“抬上来!”(未完待续。)

第979章 太原战役(二十)

    不多时,几名士兵抬过来黑漆漆的一大卷物什,士兵解开绳索,将物品平坦拉开,果然是羊皮筏子,一共有四条,叠放在一起。

    张铉翻身下马,完全拉开皮筏子,一条皮筏子长约一丈,宽六尺,是一条小皮筏子。

    “一头骆驼就只背负四条皮筏子吗?”张铉问道。

    孙英连忙道:“回禀大帅,皮筏子虽然不重,但体积很大,很占地方,卑职仔细观察过,每头骆驼背负的皮筏子大小皆差不多,所以四条皮筏子是极限。”

    “可你刚才说有一千头骆驼。”张铉又问道。

    “确实有一千头骆驼,不过另外五百头骆驼背负都是箱笼等物品,不是皮筏子,而且它们是分成两支骆驼队,卑职可以肯定只有五百头骆驼背负皮筏子。”

    张铉回头看了看房玄龄,“先生怎么看?”

    房玄龄走到皮筏子前仔细看了片刻,又让十名士兵坐上皮筏子演示一下,他这才对张铉道:“这种小皮筏子载十名士兵绝对过不了黄河,更不用说还有战马,就算中型皮筏子也载不了战马过黄河,除非他们丢弃战马,倒是可以坐中型皮筏子过黄河。”

    张铉点点头道:“我与军师所见略同,突厥人之所以能使用皮筏子,是因为草原河流水势平缓,波平如镜,但中原河流则完全不同,黄河河底暗流激荡,莫说皮筏子,就算百石船只在河上航行都非常危险,这种小型皮筏子太小太轻,肯定无法渡河,中型皮筏子虽然勉强可以载人,但还是非常危险,如果处罗可汗以为凭借这种皮筏子就能渡河逃走,那他只能是自取灭亡。”

    张铉和房玄龄对望一眼,他们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