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永历四年-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良佐接过了证据,上面的图案他是有印象的。如今岳乐战死,伊拜看样子也是凶多吉少,他已经可以预见到接下来的命运走向。

    沉吟了片刻,刘良佐也知道,就算他派人设法让家人逃离,就算真的能够逃出去,难道还逃得出满清的天罗地网吗?

    为今之计,只有设法立下功勋才能保全性命,哪怕是被发配宁古塔至少也比死要强,只要活着就一定还会有翻盘的机会,而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这一刻,在北京城里养尊处优多年的汉军镶黄旗旗人刘良佐不在了,而当年的那个诨号花马刘的南明军阀广昌伯刘良佐却又回来了。

    “继续收拢溃兵,只要汉军旗的。算上咱们的人,凑够了五六百,本帅自有脱罪的办法。”

    ………………

    五六百人,根本算不得兵强马壮,满清或是陈文要是能被五六百兵的军头吓得不敢动他那却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刘良佐有办法用这区区五六百的汉军旗溃兵创造出什么奇迹出来,不过怎么看这等想法都像是痴人说梦。

    当天傍晚,溃兵开始大量的逃回到杭州城,同时也将清军惨败的消息传播开来。闻讯,城中的官吏士绅士绅惶惶不可终日,与那些深知此间即将要沦为战场的百姓们一般,想方设法的试图逃亡出城。

    然而,各处城门早已被杭州驻防八旗残部以及城守营接管,十座城门紧闭,就算是溃兵逃回也只能在瓮城里接受审查和重新组编后才能入城,其他人更是即不许出也不许进,摆明了就是要杜绝一切明军细作入城的可能。倒是城门外的市集、街巷里的百信没了这重堵截,但是在逃往乡下的途中却也免不了要为城外的家宅担忧。

    城里面人心惶惶,满城里更是哭爹喊娘,如今岳乐、伊拜、刘良佐等高级军官都没能活着回来,就连杭州驻防八旗的那个蒙古固山额真也没了影子,满城里面自是六神无主。所幸,杭州巡抚萧启元也是旗人,虽说只是个汉军旗,但巡抚的官位摆在这里,总能稳定些人心。而刚刚的那些应变,自也是出自萧启元的手笔。

    巡抚衙门,如今已成了满清在杭州的“城防司令部”,城里面无论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旗人,还是出自提标、抚标、城守营的绿营兵,亦或是各级衙门组织起来的衙役、丁壮,俱是要听从萧启元的指挥。

    “各牛录的旗丁都要动员起来,补充到各牛录的战兵当中。城守营弹压各门,由杭州驻防八旗的军官带着八旗兵监督。满城是关键,但打起来各顾着家小也就打不赢了,还是让那些补充了过多溃兵的牛录防守,也防着他们临战丧胆。提标和抚标,你们和余下的八旗军各处应援,哪里吃紧就去哪里。”

    “南面的浙匪的苦力营大伙都听过吧,进去的没有人能活着出来。莫说是旗人,绿营也是一样,否则姓陈的哪可能在减轻徭役的同时兴建那么多的堡垒和军事设施,全特么是用命填出来的!”

    萧启元的耸人听闻,至少在表面上激起了城内清军众将的斗争和决心。如此一来,守军皆在,官府则负责后勤及组织辅兵、民夫,制造守具等要务,全城很快就动员了起来。

    按道理来说,明军今天刚刚进行了一场上万人规模的野战,总要休息个一天半天才回前来攻城。明军的主体和依仗是步兵,杭州也是一座坚城,

    深夜,原本是要在营中待命的提标营主将,以副将的身份临时管理浙江提标的徐信偷偷摸摸的从后门进了他侄子徐磊的宅子。

    身边没有旁人,这间密室更是再隐蔽不过的所在,就连徐磊的正妻于氏都不知道。眼见于此,二人自然也没有任何保留,直言不讳的提及到了如今的处境。

    “野战都是以惨败告终,萧巡抚还说能守住城池,这是骗鬼呢。”

    “正是如此,那位殿下攻城、守城的本事不下于他野战的能耐,就算大伙都齐心合力的死守,也扛不住那些巨炮啊。”

    “就算守得住又能如何,死了一个王爷啊,和硕亲王,皇上最信得过的堂兄,只怕坚守城池的嘉奖送到之日,就是我等授首之时。”

    “二叔,事情已经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别再犹豫了,也不能再犹豫了。”

    徐磊此言一出,徐信登时就是一个寒颤,整个人也变得畏畏缩缩了起来,似乎是想起了些什么令人感到恐惧的事情。

    二人相顾无言,沉默了片刻之后,他才压抑着声带,颤颤巍巍的问道:“你确定这事情能成?”

    “肯定能成!”

    相较徐信,徐磊的信心显然要更足。只是不知道,他的这份信心到底来源于何处,是真的有这份信心,还是在如今的绝境中强逼着自己去相信。

    “好吧,那就这么办了,成不成总要赌上这一回。”

    既然如此,二人便开始将他们此前提及过的那件事情重新缕上一边,确定了没有什么问题,徐信临走时才对徐磊说道:“是死是活就都看他了,只是这终究不稳,你确定他不会翻脸不认人吗?”

    “不会,一定不会。小侄已经有了完全的准备,定可以将这里面的隐患排除掉。”说罢,徐磊眼中流露出的嗜血的目光,就连他的叔叔在这一瞬间都感到不寒而栗。

    第二天,明军抵近城下,在福建明军展开的江宁围城的同时,杭州这座省会城市也陷入到了江浙明军的包围之中。(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三章 宿命(上)

    杭州,浙江的省会,古曾为吴越国及南宋的都城,来是商贾云集的大都会,与苏州一起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在明朝,虽不及苏州那等时尚指向标,也是百万人口级别的大都市,手工业极其发达。

    奈何,城里面毕竟地域狭小,再兼有满城圈占土地,城外虽没有城墙保护,但却并不妨碍百姓在城外繁衍生息,街巷、市肆遍布城外。尤其是武林门外的北关夜市,更是杭州十景之一。如明时的诗作写道:“北城晚集市如林,上国流传直至今。青苎受风摇月影,绛纱笼火照青阴。楼后饮伴联游袂,湖上归人散醉襟”,自有着一番运河文化独到魅力所在。

    只不过,对于此时此刻的陈文而言,魅力他是强行看不见的,他关注的是这些街巷要不要移平了,否则攻城时受到的阻碍和局限太大。

    大军抵近城下,杭州的城门却是早在昨天就已经尽数关闭了。城头上站的密密麻麻的,都是八旗和绿营的清军,旗帜招展,铳炮齐备,煞有一番介事。

    “大帅,鞑子浙江巡抚的使者求见。”

    “还没开打呢就先派人过来,这是在逗我?”

    攻城战开始前,攻方劝降,总要走个流程。就像后世的个说法,说是“人还是要有个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一样,万一守军不战而降了,那不就省得动刀兵了嘛。只是此番攻方尚未劝降,守军却率先派人出来谈判,却弄得陈文尴尬的不行。

    笑着摇了摇头,陈文便让人将那使者带上来。来者一共三人,为首的是个白发的老者,另外两个则是中年人,三人俱是儒生的打扮。

    进了大帐,三人躬身行礼,陈文也没有挑为什么不下跪的礼节问题萧启元既然选了儒生为使者,肯定是都是有功名的,见官不跪也免得降了自家威风,在谈判中落了下风。

    果不其然,这三个人皆是有功名在身,而且还都是明朝的功名,一个当过官的进士,两个举人乡绅。

    “尔等既是我大明的读书人,何故为虏廷张目?”

    此言一出,那三个儒生二话不说,也顾不得什么优待了,直接就跪倒在地上,口口声声的都是萧启元用他们全家老小的性命相威胁,他们才不得不出来帮那个“恶贯满盈”的“禽兽”带口信的。一个个以头蹈地,到也有几分可怜样。

    “起来吧,说说那姓萧的汉奸有什么要说的?”

    三人千恩万谢的爬起来,那个为首的老者便躬身说道:“回禀殿下,萧贼自称是想要归顺大明,声称虏廷有律法,坚守城池三十日,降亦可不牵连家人。所以萧贼想求殿下缓攻三十日,时日一到,必率全城将吏归顺。”

    这说法有点儿耳熟,但陈文并不在意,只是冷笑道:“本王大破虏师,岳乐、伊拜尽皆授首,他有什么资格与本王谈条件?”

    陈文如此,帐中众将亦是如此,唯有那三个使者却是一脸的苦痛,看样子都快急得哭出来了。

    “殿下有所不知,那萧贼丧心病狂已极,不光是我等三人,那贼说只要殿下不肯应允,他就让满城的八旗旗丁和城里面的八旗溃兵屠了杭州。他说那些八旗兵都知道落到殿下手里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都想着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还赚一个,黄泉路上不怕寂寞。”

    一座上百万人级别的大都会啊!

    “用全城百姓来要挟本王!好贼子,他就不怕降顺过来,本王也会找机会把他宰了吗!”

    陈文勃然大怒,那三个使者登时便吓得跪倒在地,甚至就连陈文的口气并非是问话也没有来得及听出来,一个中年儒生就颤颤巍巍的说道:“回禀殿下,那贼说他不怕死,但他要为族人考虑,所以不得不如此。”

    “他不是不怕死,他是算好了本王不敢杀他!”

    假设萧启元真的投降,那么他将是第一个投降陈文的督抚级大员,千金买马骨,便是为了日后北伐,也要留着他用来给各地的满清督抚以彰显自身的宽厚仁德。毕竟陈锦是被家奴刺杀的,洪承畴则是个无人不切齿的货色,而蔡士英和宜永贵则宁死不降。

    沉吟了片刻,陈文重新抬起头,厉声向那三个使者喝道:“回去告诉姓萧的,我陈文信不过他,让他先把鲁王西宫妃和世子交出来,剩下的再谈。”

    鲁监国朱以海的西宫妃荣氏和世子留哥,皆是在舟山之战中被俘的。按照旧例,化名为陈氏的荣氏被金砺配给了他女婿的家奴丁守财为妻,世子留哥则被送给了一个叫做孙应科的人,成了此人的儿子。后来鲁监国得到消息,曾派人暗中持银来赎,结果被人揭发,反被押解到江宁处死。

    这件事情由于金砺的命运被彻底改变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所影响,西宫妃荣氏和世子留哥收丁有财这个跟着金砺守寡的奴才的牵连,于前不久暴露,被关进了杭州的大牢。只是案件还在审理,而陈文在杭州的密探从一些渠道得到了这一消息。

    三人没有多说,互相看了一眼,那个为首的老者便应下了这个差事,表示回城之后一定会向萧启元转达。不过陈文却还是特别提了一句,要他们务必一字不落的告诉萧启元。

    “告诉萧启元,本王幕中可不是没有见过西宫妃及世子的,叫他少跟老子耍花样。”

    ………………

    “陈文是在拖延时间!”

    “拖延时间?”

    身边的幕僚平日里只负责财计上的事情,而负责军务的幕僚则并没有开口现在,把出风头的机会留给上司,这是为人下属最起码的职场智慧。况且若是说的不对,也免得落人话柄。

    萧启元自是明白幕僚们的心思,但是好为人师是士大夫所免不了的,哪怕他还是个汉军旗的旗人。

    “趁野战大胜而兵临城下,但杭州如此巨城,陈文的大军总是需要时间准备的。别的不说,没有攻城器械,也是很难破城的。”

    “东家明鉴万里,学生拜服之至。”

    “听东家一言,胜读十年书啊。”

    马屁接连响起,但萧启元也只是微微一笑。“来人,把那几位牛录章京请来。”

    城里的清军分为五部分,其一,杭州驻防八旗残部;其二,援军溃兵;其三,重建的提标营;其四,重建的抚标营;其五,杭州城守营。

    各部清军,保存最完好的是杭州城守营,未经与江浙明军交战,清一色的老兵,也曾镇压过杭州的小股义军和抗税百姓,战斗力绝对要高于衙役。而提标和抚标,原本都是满清在长江以南少有的绿营精锐,可是几次三番的被陈文击败,老兵越来越少,对上江浙明军的畏战心态也越来越重,反倒是变得与城守营这样的部队五五开。

    这三支清军皆是绿营,总体数量也比较多,足足有上万的大军,但战斗力和可信程度却完全不能和那两支八旗军相比,哪怕是这两支八旗军都是陈文的手下败将,一个落到明军手里没有活路就足够他们拼命了。

    人已经去请了,其中的一个幕僚却向萧启元问道:“东家,那鲁藩的西宫妃和世子还放吗?”

    “放!当然要放,不过只放那个荣氏,世子还要留在咱们手里。”

    两个幕僚对视了一眼,登时就明白了萧启元的意图所在。西宫妃终究是女流,而且清白被下面的奴才玷污了,远不如世子有价值,尤其是在此子还是鲁监国存活着的最年长的儿子的情况下。

    “会不会是城外的那位想修复与鲁藩之间的关系。”

    “不好说,没准是为了把那个世子握在手里也说不定。”

    “二位先生说的都有可能,所以就更要把世子控制住了。不过,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设法拖住城外的明军。”说到这里,萧启元想了想,继而补充道:“另外,还要盯住了徐家叔侄。他们给本官的感觉,不对!”

    ………………

    杭州围城开始,福建明军也展开了对南京的围城。自城头上观望,明军浩浩荡荡,哪怕只是号称,但是怎么看却都有着十几万大军的架势。

    城里的清军战战兢兢,绿营还差着,但所剩无几的江南江宁左翼四旗的八旗军却是恐惧的就差自杀来一了百了了。满城中的八旗家眷不是在哭天喊地,就是在求神拜佛,而那些八旗的兵丁和余丁们也打起了一万分的精神,一方面要保护满城,一方面还要监督城里的绿营,可谓是疲于奔命。

    导致了他们落到如今处境的首先自然是郑成功,不过份数敌国,清军杀明军,明军反过来杀清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由此一来,管效忠立刻就变成了人人唾骂的过街老鼠,尤其是还是个丧师辱国的死老鼠。

    南京城墙外郭号称一百八十里,实际有城墙的也达四十几里,而内郭环绕内城,亦有六十几里之巨。郑成功的大军抵近城下,各部便对其展开了围城,不过城池过大,若是将大军分散开来,就成了一盘散沙,无论内外皆可各个击破,所以郑成功的布防依旧是以各部分散出去作为支点,以作为主营的掩护。至于其他地方,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众将安营扎寨之时,主营的大帐内,参军潘庚钟向郑成功进言道:“大王,细观城内,必然空虚。可令四面攻击,齐倚云梯,此城必然可得。”

    潘庚钟是郑成功幕中重要的文官,与冯锡范的父亲冯澄世、陈近南的原型陈永华等人尚在伯仲之间。

    这个提议得到了郑成功的认同,可是正待他下令各部开始打造攻城器械之时,亲兵却前来报告,说是郑成功此前的手下败将管效忠,那个南京满城里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派人来求见郑成功。

    来人入帐,见郑成功高踞帐中,前脚刚刚进了大帐就一下子拜倒在地,四肢并用的爬了过来。

    “小人今日得见大王,实乃三生有幸啊。”

    使者的表现,郑成功和帐中的众将、幕僚们都很满意。郑成功前不久刚刚大败了管效忠,其人丧胆不说,就算是坚守下去,清军也未必有足够的兵力和坚守的意志。此间使者如此,必是纳款请降无疑。

    “禀告大王,小人的家主说了,王师到此,败将自当开门延入。奈何朝廷有例,守城者过三十日,城失则罪不及妻孥。现今城内各官眷口悉在北京,伏乞大王宽三十日之限,即当开门迎降。”

    果不其然,正是请降一事,只是这个条件却很是新鲜。不过,郑成功对此却是一副深信不疑的样子,下令厚加赏赐了使者,又对其威吓道:“本藩大军攻此孤城,不过是抬抬脚尖的事情。你家主人既然来降,本藩姑且准了其所请,乃是为了取信于天下。若是到了日子又违约的话,大军攻入之际,寸草不留!”

    甜枣加大棒,使者连忙下跪磕头,应诺了此事必告知管效忠,才返身离去。使者走了,待到没了外人,潘庚钟不由得将心中忧虑说了出来,只是郑成功对此却并不在意,并非是他看不到潘钟庚的疑虑所在,而是有了镇江一战后左近府县不战而降的前例,他需要考虑更多全局上的问题。

    “古者,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今既来降,又准其约,若骤然攻之,彼心不服。俟其不如前约,然后急攻,莫谓城内人心悦服,且使天下皆知我行仁义之师。况太祖皇陵在此,亦不宜震动也。”

    急攻转为等待请降,郑成功却并没有放松警惕,发令与各部严加防守,日则望、夜则伏路。不过没过几个时辰,下面就抓到了一个清军的求援信使,身上带着一份江宁清军发往各地的求援文书。

    “海师二十余万、战船千余艘,俱全身是铁,箭射不透,刀斩不入。瓜、镇二战,败回者魂魄犹惊,策战者鞠缩不前。现攻下镇江、太平、宁国等府,浦口、**、丹涂、繁昌、句容、浦江等县,滁、和等州;况浙匪观望在南。现在攻围南都,危如垒卵,乞发大兵南下救援扑灭,免致燎原焰天……”

    看过了文书,郑成功不怒反笑,其中城内清军畏战之心、求援之切无不溢于字里行间之中。仔细一想,江南江宁左翼四旗尽没,周遭已经没什么可以威胁得到他的清军,即便是求援其援军又从何而来,显然是惶恐无助已极,自无需再有什么忧虑。

    至于杭州那边的重兵集团……

    “与那些士绅说的恰恰相反,陈辅仁绝非是卑鄙小人。从他来的行止,更当是至诚君子无疑,必不会坐视虏师北上的。而且……”

    说到这里,郑成功沉默了片刻,才继续自言自语道:“而且,虽然多年来从未有幸相见,但他却给我以一种老友的感觉,就仿佛是我们就应该是朋友一样。哪怕,彼此间的矛盾依旧存在……”(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四章 宿命(中)

    将求援文书掐头去尾,郑成功很轻松的就将其改成了招降书,直接让人射进了城中。第二天,管效忠立刻就派了那个使者前来解释,郑成功对此也没有借此来进一步的讨价还价,反倒是表现出了一副宽厚的做派来。

    郑成功围城江宁,此前在镇江时还在军中的李之椿和贺王盛二人却早已离开。

    身为直浙经略,李之椿自是要动员江南的各路义军,其中苏州和松江的钱应魁就是此前他专门联络过的,不过今番是去还是不去他却有些犹豫了起来。

    “此事可是千真万确?”

    “整个太湖都传遍了,还能有假?”

    与李之椿对话的是一个苏州府的儒生,叫做平源。说是儒生,现在却是支抗清义军的首领,只是他这支义军人数有点少,男丁就几十口子,还都是些同乡同族,平日里在太湖打鱼为生,找到机会就去找落单的清军或是满清官府催科的衙役干上一票,和不少小股义军其实也没什么两样。

    因为是儒生,所以李之椿很是看重,此番专门前去动员钱应魁的途中特意过来一趟,结果谁知道却听到了这么大的一个噩耗。

    “要说会稽郡王就是与众不同,与延平藩说定了就能派出南塘营那样起家的老营头出动,跨海过来打苏松水师,结果还打赢了。南塘营啊,那可是会稽郡王从大兰山上带下来老营头啊……”

    平源一脸的憧憬,李之椿的脸色登时就不好看了。不提前通知陈文,这是他告诫过郑成功的,因为陈文比起浮海而来的福建明军有着近水楼台之便,可郑成功居然还是告诉了陈文。最可怕的是,不光是郑成功告诉了陈文,陈文居然还派出了军队北上帮忙牵制,显然是此前他的那些挑唆根本就没有被郑成功听进耳朵里。

    郑成功如今收复南京的大势已到,陈文还要面对杭州的八旗军,起码江南的大部分地区是无法染指了。南京上游有张煌言,那是个士人,李之椿相信总能让此人听进去一二,但是郑成功摆明了是自家的主意更大,弄不好这一次只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了也说不定。

    此番引郑成功大军北上,他们为的就是在陈文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开始席卷江南之前把这个对士绅不够友好的武夫堵在外面。现在他们对郑成功的影响力显然是很小,日后郑成功打出北伐的旗号,大军向淮地蚕食,财货的需求自然是少不了的,无法向南发展,弄不好还得从东南士绅们的身上割肉,谁让他们拖欠的实在太多了呢。

    除此之外,钱应魁,这可是他此前多次前去招揽的义军首领,结果现在却跟陈文的那个部将马信混在了一起。这意味着的事情,只怕对他们来说就更是不利了。

    李之椿的忧思,显然是没有影响到平源。此时此刻,儒生对江浙明军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丝毫没有注意到李之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今天一早,学生还听说,会稽郡王在杭州大败安亲王岳乐,阵斩其人……”

    “你说什么?!”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平源只当是将坊间传来的流言说给李之椿听,岂料李之椿却一下子就站了起来,脸色煞白,犹如急病袭来一般。可到了下一秒,李之椿的面色却突然转圜了回来,甚至隐隐还露着一丝喜色出来。

    ………………

    李之椿一路南下,是要借着郑成功镇江大捷的势头把整个江南的抗清运动炒热起来。相较之下,贺王盛离开郑成功大军不过十来天就重返了回来,更是带着一支义军准备堂而皇之的在南京城下安营扎寨。

    这些天,贺王盛其实始终就在南京和镇江奔走,此前他联络过的平一统,还有张冲甫、吴永功、眭本等人也都很快就到齐,若非那些私下联络或是组建起来的义军实在花费了些时日才组织起来,早就来到了南京城下。

    只不过,此番带着这支几十个能说的上话的小头目赶来,浮现在贺王盛眼前的却是一座座与镇江时截然不同的军营,以至于贺王盛一度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江边,成群结队的福建明军拿着简易的钓竿和渔网,在江岸和岸边的小船上捕捞着江鱼。在他们身旁或是身后,一个又一个或半大,或只有几岁的孩童面露期待,每当有江鱼被钓上来,或是被网上来,无不会引起那些孩童们或是欢唿,或是艳羡的情绪。

    每到了这个时候,那些身上半件铠甲和兵器也无,却一看就是战兵的明军汉子们便会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尤其是看到孩子们指着竹篓或是木盆里的鱼儿发出那一声声稚嫩、天真的童音之时。

    这里面,倒也有一个例外的,那个汉子反握着一柄标枪,挽着裤腿下了江岸,看样子在搜寻着什么。站定了片刻之后,随即一枪扎进了水中,再举起标枪时,一条硕大的江鱼正插在枪尖上面。

    “好手段!”

    江边上的垂钓、捕捞固然是吸引了不少熊孩子的注意,但更多的熊孩子们却在大营与江边的空地上玩起了打仗游戏,乍一看上去纷乱非常,全无章法,可仔细瞅了瞅,似乎还是在有意模仿前不久的镇江大捷。

    熊孩子们追跑打斗,其中有几个更是与贺王盛擦身而过。这群孩子跑了过去,一个吊着两个鼻涕罐儿的熊孩子紧追在后,很快,他的身后就传来了一声喝骂。

    “臭小子,风寒还没好就出去疯跑,今天老娘不把你打得下不了床的!”

    远处的妇人抄着扫帚追来,贺王盛嘴角微微一颤,却也没有说说什么,只是带着这一行人继续照着刚才问过的那个半大小子所指继续向着远处的军营前进。

    很快,贺王盛一行就抵近到营门左近。比起江边,此间更是热闹,大营外不少小商贩在贩卖着货物,自然也少不了各家主妇的讨价还价,只是一边是江南土话,一边是闽南语,鸡同鸭讲,往往还要用上手势。

    营门边上,一个卫兵懒懒散散的依着营门犯困,另一边却是空无一人,反倒是那些鹿角丫杈和木制的营墙上挂着不少男男女女的衣衫,似乎是在等着晾干了好穿。

    走到了营门前,那个卫兵似乎已经站着眯着了,贺王盛上去咳嗽了一嗓子,那卫兵抬起眼皮,看了贺王盛的官服一眼,问也没问就不耐烦的来了一句。

    “求见大王的别往里面走,绕过去再问别人。”

    说罢,眼皮再度垂下,看样子又眯瞪了起来,也不知道昨天晚上这厮到底做了什么体力劳动,以至于今天站岗放哨都提不起精神。

    贺王盛在崇祯朝是太仆寺少卿,如今更是永朝廷在册的兵部侍郎,眼见着这个小兵颇有些不敬,身边的义军头目作势就要理论一二,反被贺王盛拦下。

    别人的地盘,况且代表东南士绅利益的他们如今与郑成功还处在蜜月期,自然没有必要为了些许小事如何。就连贺王盛也只当是最近那些致世或是隐居的明朝旧官来的多了,才会如此,只是这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却着实让他有些看不懂了。

    “这是延平藩在向城里的鞑子示敌以弱,好引蛇出洞?”

    “不像啊。”

    确实不想,沿途所见,完全不像是一座军营,反倒是更像简易、破败的镇子拔地而起,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妇人和孩童存在呢。

    更何况,一路行来,除了刚刚进入到福建明军探马的搜索范围内的时候碰上过一些不耐烦的探马上前询问外,这一路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对他们的身份提出质疑,最多也仅仅是一些疑惑的目光闪过,随即就被诸如妻室、妾室、孩子或是生计之类的事情将注意力转移而去。

    “怎么才过了十来天,镇江的那支军纪森严、令行禁止的威武之师就变成了这么一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鬼样子了啊?!”

    ………………

    贺王盛带着满心的疑惑绕过了前锋镇的大营,奔着郑成功的主营而去。只是此刻的他并不知道,他的疑惑如今正是郑成功忧心且无奈的所在。

    “士卒家眷想要吃鱼,让辅兵去抓不就完了吗,用得着战兵去吗?”

    郑成功很生气,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天了,前两天户官杨英巡营,结果就看到了余新的前锋镇战兵擅离职守,跑去江边抓鱼。当时他把余新叫来臭骂了一顿,然而这几天过去了,前锋镇还是那样子,别的营也同样是如此,好像没了这口长江的江鱼家眷们就活不下去了似的。

    自五月初九前锋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