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历四年-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根据陈文和孙钰以及部分文物官员的商议结果,临海伯府以下分为民政和军务两个部分。
民政方面,陈文做为武将是不方便直接管理的,只得由孙钰负责的府衙、县衙的行政体系和韩启正负责的各级提刑衙门相结合,继续以行政和司法分离的方式来限制文官的权利。
军务方面,设有从属于临海伯府的军令、参谋、监军、军需、军法、军工、卫所等七个司以及直接向陈文负责的军情司。军令司负责兵符的保管、发放以及军事命令的下达;参谋司负责对情报的分析、地图沙盘的制作以及军队作战部署计划的设计;卫所负责管理金华、衢州和处州三卫的事务;军情司顾名思义,而军需、军法、军工这三个司则是直接从金华镇的三司升级而来。
除此之外,监军司成立的同时,陈文也从日渐扩张起来的华夏复兴会中挑选了部分军官做为监军官,他们的职权则是在于负责保障和维护军心、激励军队的士气以及配合军法官保证军队的归属权。只不过,即便是只能覆盖到军镇、战兵的营一级的监军官,事实上现在大多也远还没有上任,因为除了部分经过陈文亲自考核的以外,其他的则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进修。
如此一来,军令、参谋二司负责协助陈文指挥战兵营和各地驻军作战,监军、军法二司负责保障军令的执行以及军队的归属权,而军工、军需和卫所这三个司则是从军需武备的生产、储存以及管理属于军队和现役士卒的田土上来加强军队的保障。
这些部门有一些原本是从属于金华镇,而卫所司的前身金华卫则是平行于金华镇而从属于陈文的部门。
这些部门建立后,金华镇与新成立的衢州、处州两个军镇则直属于陈文的临海伯府,军镇负责指挥的军队包括各地的驻军,以及受命接受镇总兵官指挥的战兵营。各战兵营内的各部们受临海伯府下设的各司领导,如营军需官受军需司管理、营监军官则受监军司管理,各地驻军亦是如此。
军队被完整的融于浙江明军的体系之内,任何一个军官想要把军队拉走都会受到不同部门的军官们牵制,以致胎死腹中。
从制度上,而非简单的针对他个人的忠诚上面消弭掉叛乱的可能,只有防止祸起萧墙才能心无旁骛的应对外来的威胁,这是陈文吸取了曹从龙之乱的教训后借着地盘的急剧扩大而进行的体制改革。
这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威胁到了监军文官的地位,而他们也是陈文利用制度来防备的对象。王翊殉国、王江被俘、曹从龙被软禁的今天,陈文自觉得永历朝廷肯定是会派出监军文官的。毕竟这支军队不像是大顺军、大西军或是福建明军那样的前流寇和前海盗的,浙江明军的前身是文官一手建立起来,浙江明军的统帅陈文最初也是监军文官的部将出身,换一个监军文官来施加影响乃是最为正常的事情。
新的监军官按照陈文的预计,应该是随着永历朝廷的宣诏使者一同抵达。可是现在,事情却已经超出了他的预计。
“大帅,朝廷那边已经接受了鲁王殿下的效忠,宣诏使者眼下已经进入金华府的境内,不出意外的话后天就会抵达府城。”
出现在陈文眼前的那个风尘仆仆的身影便是他此前的亲兵队长张俊,张俊在向鲁监国朝廷送交了奏折后,就在陈文和郑成功二人的心照不宣下暂时留在了福建。而这一次,也是由他负责引领宣诏使者穿越清军占领区回到金华府。
距离他出发的那时,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的时光,浙江明军天翻地覆的发展着实让他为之一振。只不过,刚刚回来,他却没时间去恭喜陈文,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这是他此行的关键所在。
商议过后,陈文对这支宣诏使者的队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张俊也从中套出了一些存在利用价值的内容。
到了后天,宣诏使者果然如期赶到了,而陈文,亦是率领浙江明军文武置香案、拜倒于前,聆听圣训。
“制曰:克叙彝伦,首重君臣之义,有功世道,在严夷夏之防;盖天地之常经,实邦家之良翰。
尔临海伯陈文忠猷恺掣,壮略沉雄。方两浙之飞尘,痛金衢之鸣镝。披坚持锐,联袍泽以同仇,囓臂盟心,谢辰昏于异域。而乃披荆斩棘,转战千年,蜡表兴元,间行万里。绝燕山之伪款,覆虎穴之名酋。作砥柱于东南,繁遗民以弁冕。弘勋有奕,苦节弥贞。惟移忠以作孝,斯为大孝;盖忘家而许国,乃克承家。铭具金石之诚,式重河山之誓。
是用锡以册封为安远侯,其矢志股肱,砥修茅戟,丕建犁庭之业,永承胙土之庥。惟卿勉图。钦哉,特敕。”(未完待续。)
第四十九章 陷害
“臣,永服辞训。”
行过了叩拜大礼,陈文获得了侯爵的爵位,同时在阵营上也从鲁监国集团变成了永历朝廷旗下,完成了从鲁藩到桂藩的跳跃。
自效命于王翊旗下,陈文便是不折不扣的鲁藩武将,因为从王翊到王江皆是鲁藩旗下的经抚,身为部将自然也不能例外。而到了后来,他更是先后接受了大兰山总兵官和临海伯的爵位,更是在这一问题上板上钉了钉的。但是随着曹从龙之乱的爆发,双方的矛盾的彻底激化,陈文和鲁监国集团终于还是分道扬镳。
究其原因,其实也只有一点。陈文的战略目的是服从于保存自身实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扩充实力,为接下来的日子,时局愈加不利于明王朝的日子而做准备,从而实现恢复汉家河山的目的。相较之下,鲁监国集团方面,总体上是急需重返浙东,摆脱郑成功的控制。至于细化上,则是鲁监国需要保留他监国的地位,文官集团要将陈文的力量掌控在手以对抗张名振等勋贵,而张名振亦是看出了这一切才会极力阻止内阁首辅沈宸荃前往金华,因为沈宸荃的能力、经验比之曹从龙要强上太多,至少不会鲁莽到将矛盾彻底激化。
可是就在鲁监国朝从大到小,从内到外的各个势力的私心以及与陈文目标相左的作用下,曹从龙之乱爆发了,这场内讧不仅撕裂了金华明军内部,更是将陈文自身的势力与鲁监国集团之间的联系彻底撕裂开来。
从那以后,陈文事实上就已经不再是鲁监国集团的一员。而现在,随着册封诏书的下达,东南和西南的各路明军也全部聚集于永历天子的旗下,至少是在名义上是这样的。
只不过,现如今以中兴大明为旗号举兵抗清的各部明军之中,明廷原本的正规军却少之又少——以大西军为主体的西南明军、以大顺军残部为主体的夔东明军、前身为闽海海盗的福建明军以及义军出身的浙江明军。除了这四支以外,其他明军实力大多过于弱小,无法再局部战场上扭转败局,甚至就连山头林立,仅仅是以大学士文安之作为督师统领众将的夔东明军也好不到哪去。
地理上的过于分散且互不信任,这是明军各部之间最大的问题所在。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最可怕的却还不是这个。
清军南下,由于掌握资源的急剧下降,以及缺乏对军队的掌控,明廷的统治者只能借助于爵位来拉拢大大小小的军阀,导致了滥爵现象的发生。
一个国家,如果钱不值钱了,那么她的经济便即将破产了;一个国家,如果官职不值钱了,那么她的政治便行将破灭了;一个国家,如果连爵位都不值钱了,那么这个国家距离亡国的时间也就可以倒数了。
明初不提,明朝中后期,王阳明不过是一个伯爵,纵横辽东的李成栋也不过是个伯爵,而叱咤风云、吊打倭寇、北虏的戚继光更是连个伯爵都没捞到手。
可是现如今,明廷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册封的国公就有几十个了。根据张俊的汇报,此番郑成功也接受了漳国公的爵位。眼下即便是只拥有战辅兵和老弱妇孺加在一起不过几千人的军阀,都能受封个伯爵、侯爵、甚至是国公,他的这个侯爵其实早就不如以前那么值钱了。
现如今,南明不过是用这唯一还能对各地军阀有些诱惑力的东西换取一些忠诚,妄图借此翻盘。但实际上,南明能够支撑到现在,这些爵位比起夷夏之防来说根本就只是填头而已,即便是永历朝廷自身也是明白这个道理,否则也不会在诏书的一开头就来了句“克叙彝伦,首重君臣之义,有功世道,在严夷夏之防”。
虽然小小的侯爵他并没有太过放在心上,但是对于陈文来说,这一次的册封意义上绝非寻常,出于政治站队以及联合李定国的考虑,这个侯爵他也必须接受。除此之外,也不过是好听一些罢了。
然而,陈文瞧不太上的这个爵位在其他人眼里却是金贵非常,不光陈文的几个身在金华府城的部将,就连韩启正在内的几个文官都艳羡不已,只有孙钰还只是单纯的为陈文感到高兴。
注意到这一幕,陈文突然意识到了筹功的必要,至少在这一次宣诏使者回去复命时,他肯定是要把报功的捷报和保举的文书准备出来。下一次宣诏,浙江明军之中或许还会再多出一批勋贵和地方高官,就像郑成功的福建明军那样。
接受了爵位,陈文算是上了永历朝廷的船。此番册封,除了爵位以外,还有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的都督府职、挂征虏将军印、太子太保的加衔、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使的赏赐、以及提督直、浙、赣水陆兵马援剿总兵官的职务和一把尚方宝剑。
时至今日,都督府职、挂印、加衔、荫封,这些其实都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更多的也只是好听罢了。
此番宣诏,除了政治意义外,提督直、浙、赣水陆兵马援剿总兵官的职务使得陈文获得了统领南直隶、浙江和江西明军的权利,哪怕只是在名义上。得到这个职务的原因,据张俊所说也不过是因为他的大军在衢州一线作战,有机会杀入南直隶的徽州和江西的广信府,所以提前给个名义而已。
至于尚方宝剑,则还是用来授予便宜行事权利的,因为明廷即便是不给,下面的这些军阀们也一样会各行其是,所以晚给不如早给,至少面子上说得过去。
接受了安远侯的册封,陈文便派人将宣诏使者送往驿馆休息,而同行的则还有郑成功派来祝贺的使者,张俊告诉他郑成功的使者可能还有些别的事情。但是出乎陈文意料的却是,永历朝廷并没有派出监军文官前来,具体情况以及西南如今的状况也还要再行打探一番才行。
所幸,宣诏使者还要在浙江呆上一段时间,估计也有着把浙江明军的大致情况搞清楚的任务存在。那些陈文想要知道得事情,这些时日想来也能彻底搞清楚了。
………………
陈文接受安远侯爵位的同时,此前自衢州出发前往江宁为陈锦谋求说项的李之芳一行也已经抵达了江宁府。
经过了那个有好友在马国柱幕中做事的老先生几天的运作,马国柱也答应了会为陈锦说项的事情,而今天也正是负责监管贿款的李之芳随众人一同前往江南江西总督衙门将携带的财货交给马国柱的管家的日子。
一切都已经商量妥当,马国柱也已经当着那位老先生的面写了奏折。昨天在客栈里得到了这个消息,李之芳的心也算是落了下来。
只不过,交割结束后,随着马国柱的管家挥了挥手,一队清军突然冲了出来,登时就将李之芳围在了当场。
“奉命捉拿前浙江金华府推官、浙闽总督衙门赞画李之芳,无关人等退避。”(未完待续。)
第五十章 设局
“奉命捉拿前浙江金华府推官、浙闽总督衙门赞画李之芳,无关人等退避。”
这句话一经从那个为首的绿营军官口中说出,李之芳全身登时就是一震,随即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所在。
在场多有陈锦的幕僚,却偏偏只抓他一人,李之芳与其他幕僚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并非陈文攻占金华前就在陈锦的幕中。这一年的时间,他在陈锦幕中可以说是极受重用,年轻气盛也不太知道收敛,无意间把这些小人给得罪了。
陈锦,他们是一定会尽可能为其脱罪的,这不仅是东主与幕僚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则是他们也需要把这份忠诚表现出来给他们的新主子看。
既然如此,把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便是最容易为陈锦脱罪的办法,毕竟陈锦是死守衢州为清廷殉国的,再有人来背一部分黑锅,陈锦的家人自然可以无恙。
想清楚了这些,李之芳突然萌生了另一个念头——或许从一开始,陈锦对他包容和力捧就是在为了若是是有不待,总有一个背黑锅的家伙来分担些责任,而他就是那个倒霉蛋!
一旦想到这里,李之芳登时如坠冰窖,就连那队绿营将他架走也全无反应。
很快,李之芳便随着这些清军来到了一座衙门的大堂,上面几个满清官员一看便可知道身份——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本应在苏州的江南巡抚周国佐、其他的则是布政使、巡按、知府之流的官员。
“下面的犯官,可是前浙江金华府推官、浙闽总督衙门赞画李之芳?”
“下官便是李之芳。”
“本官问你,顺治八年八月,逆贼陈文攻陷东阳县城,可是你下令放弃义乌县城、撤回围困罗城岩的绿营的?”
“是下官下的命令,可是那时……”
见李之芳欲求解释,那个声音立刻将其打断。“李推官,本官只问你是与不是,为什么本官自然知道,无须你来解释。”
去年八月底,陈文攻陷了东阳县城,将金华知府、东阳知县以及马进宝留在金华的守将马三省尽数擒获。当时府城的情况危急,守军不足以守卫城防,陈文一旦来攻陷落乃是必然之事。而义乌县城没有城墙,罗城岩那里容易被明军和罗城岩白头军里外夹击,与其留在那里等死,不如撤回府城协防。
这件事情本来是得到过陈锦称赞的,可是照现在看来,这些人既然不让他解释,显然是打算以此作为罪状!
“本官问你,顺治八年十一月,逆贼陈文击退浙闽总督标营、金华镇标营以及衢州、严州、处州绿营各一部。当时决定放弃金华府城一事,你可有参与?”
当时四府绿营损失惨重,督标营损失虽小,但是也无力再战,放弃金华之议有待商榷,可此时与他无关,乃是张国勋的意思,因为他急着要回防衢州,马进宝对此不置可否,而他和朱之锡考虑到放火烧城会把本地士绅推到明军那边则是表示反对,只是无济于事。紧接着传来的抚标营尽没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决定并非错谬。
可是现在,这些人有此一问,却分明是挑唆他与张国勋对质,其中龌龊甚多,李之芳这几年虽然没有把棱角磨去,但是所闻所见却也不少,其人又极其聪慧,自然能够想明白这其中的门道。
“下官记得,当时是马总兵提议放弃府城,下官是文官,说不他不过。”
马进宝已经死了,而且还是逆贼的身份,把黑锅交给他来背乃是再方便、稳妥不过的了。
见李之芳竟然立刻就反应了过来,堂上的马国柱微微一顿,随即便继续问道:“本官问你,你进入故浙闽总督陈锦的幕中后,可是你提议将金华沦陷贼手的消息传向福建逆贼朱成功占领区的?”
这个计谋虽然弄险,但是效果却显而易见,若是没有行此计策,只怕衢州早就被明军攻陷了。可是此刻他们有此一问,却显然不会那么简单。
“确是下官提议的。”
听到李之芳没有解释,马国柱不由得点了点头,竟突然对这个年轻的文官感到了一丝惋惜。只不过,久历宦海的他自然不会为这等小事去改变既定的计划。
“还算老实,那么本官最后再问你,浙闽总督陈锦勒令督标营编练鸳鸯阵一事,可是你提议的?”
“这……”
编练鸳鸯阵一事,确实是李之芳受了王升的唆使才联络朱之锡和季振宜说服陈锦的,当时陈锦表现得有些犹豫,但最终摄于陈文的威胁还是同意了下来。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正确无比,如果能多编练几支鸳鸯阵的话,以众凌寡之下惨败于明军之手的可能性也要小上很多,甚至一举击破也说不定呢。
李之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只得如实回答。而接下来,几个文官也再没有问他些什么,直接让人将他押了下去。
审问过李之芳,马国柱便回到了总督府,不过他并没有到大堂上去理事,也没有回去休息,而是直奔着府里面的一处僻静小院而去。
小院之中住着的并非是别人,正是前不久缺席了御前会议的大学士洪承畴。自接受了东南四省经略的职务后,洪承畴便求了密旨一路潜行而来,就连到任后的一系列布置也都是借助于马国柱的名义发布的。
之所以会如此藏头露尾,其目的便是设法瞒过陈文和郑成功,使他们尽可能晚的知道他的来到!
洪承畴的能力人尽皆知,郑成功是他的同乡自然是会更加防备;而陈文,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马光辉将天津卫和青州的官员驱赶得都要集体自缢了,却始终找不到这位明军大帅的记录,无论是天津右卫及其前身的青州左卫,还是都督府的记录里都没有陈文的祖宗陈三四和陈有弟的记录,就更找不到这个世袭百户家庭的余丁到底有什么亲戚还在清军占领区了。
这个问题让洪承畴嗅到了危险的信号,在他看来陈文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假的,亦或者根本就不是什么世袭武将家庭出身。之所以会如此行事,很可能其家族中有成员就在满清的朝廷之中,而前年据那个叫做王升的降将从冯京第口中得到的情报,陈文是带着浙江清军围剿四明山的机要情报登上的大兰山,这里面意味着的事情着实让他感到不寒而栗。
为了应对陈文、郑成功以及他出发前还在广西的李定国一旦联手所产生的威胁,洪承畴可以说是殚精竭虑。
陈文攻势正盛,浙西南的清军却无法进行反攻,于是他便用马国柱的名义勒令浙闽总督标营、福建左路总兵标营死守江山县到仙霞关一线,又调来了江西提督刘光弼和徽州绿营协防常山和开化二县,并由九江总兵杨捷策应,以防止陈文攻陷三县后威胁到邻近的省份,造成更大的连锁反应。
这样一来,江西自然是空了,他除了借顺治的圣旨勒令阿尔津死守南昌以外,还从河南和江南抽调了部分绿营进行协防。至于赣西,暂时也只能任其自生自灭了。
陈锦留下的烂摊子实在太大,但是洪承畴以着他卓越的经验和战略眼光还是看出了东南战局的关键在于陈文,必须先行限制住其扩张速度和范围才能腾出手去做其他事情。况且“今天下财赋,半出东南。而东南要地,莫如苏浙”,浙江太过重要,也必须从此间开始着手,至少起手的前两步必须用在这里。
如今金华杀不进去,衢州方面则是守有余而攻不足。处州,本来他是不想放弃的,但是处州十县有城墙的实在太少,再加上处州绿营损失惨重还不利于协防,他也只得勒令其部死守青田县,防止明军杀入温州,获得出海口。
他与马国柱之间虽然关系一般,但是为了满清皇帝的大业,在此番行事上却已经有了默契。
出于保密的目的,马国柱一般是不会过来的,至少在他的三板斧用完,正式发布其东南四省经略职务之前确实是这样。眼下第一步的三县协防刚刚走完不久,马国柱却有此一来,想来应该是第二步已经有消息传来了。(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
第五十一章 青田
负责处州战事的副将陈国宝在得到援军的补充后,立刻启程沿着瓯江而下,奈何处州绿营在撤离时已经把船只全部带走,带不走的也进行了焚毁,眼下他们只得一路步行,目标便是情报显示的由处州绿营驻守的青田县城。
“处州十县九无城,唯有青田半条城。”
事实上不只是青田,处州的府城也是有城墙的,而这也是清军为何会选择只在这两个地方进行抵抗的最大原因。而根据陈国宝的情报显示,温州绿营似乎也集结了大军前来协防,这么一来他要面对的对手就是这两支残兵败将了。
对此,陈国宝可谓是毫无压力,出发前陈文就对他负责指挥的那半个东阳营进行了伤亡的补全,而此番增援的部队,也足足有两个步兵局外加两百骑兵以及配套的炮兵和工兵。如此一来,超过了一个战兵营的兵力,对上即便是在数量上都无法超越明军的那些残兵败将,应该是可以手到擒来的。
满怀着信心,陈国宝率领着这支东进的部队出发,于十二月初三便抵近到青田县城的城下。
青田城墙的分布不似绝大多数城池那般的四边或是多边形,而是犹如一个三角形,这便是被人称其为半条城的原因。其底部为后世的临江路,西城角在大埠头上行约百米左右,而东城角就在行春门一带,制高点是太鹤山试剑石,城墙全长3312米,建造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御敌,后来也兼顾了防洪的作用。
陈国宝抵达城下,便派人喊话劝降,虽然清军表现得并非是那么坚决,但最后还是拒绝了明军的劝降。
眼见于此,陈国宝便帅军退后扎营,打造攻城器械。直到第二天一早,明军便兵临城下,再度劝降无果后便开始了攻城战。
陈国宝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蚁附攻城,有着职业工兵指挥民夫打造出来的攻城器械远比清军想象中的要多,所以当明军刚刚把阵势摆出来,青田守军就连忙点燃了烽火。
探马早已撒了出去,陈国宝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发起进攻,但是为防清军袭扰,却还是留下了两个步兵局保持警戒。
明军的攻城器械滚滚向前,掩护着抬着云梯的步兵向城墙抵近,城头的火炮远超想象,想来应该是那些从各县城头搬走的,最后都送到了这里。只不过,处州一向是个穷府,山间矿匪虽然不少,但是各县的驻军也用不上口径稍大的火炮。时至今日,城头的火炮数量确实不少,可也大多都是些小型的虎蹲炮,更有不少明朝中前期铸造,比清军太爷爷辈分还高的碗口炮、盏口炮之类的过时货,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扒出来得。
这一番,在放弃了整个处州之后清军显然是决心死守这里,由于处州副将此前已经被明军擒获,此间更是竖起了温州副将胡来觐的将旗。然而,清军火器虽多,但大多也都是打石子、铁砂的小炮,明军在攻城器械的掩护下很快就推进到了城下。可也就在这时,明军的探马却也传来了消息。
青田县城呈三角形,一面临瓯江,另外两面与之形成夹角,明军攻城的方向就是临近上游的那面城墙,而留下另外的那面城墙其原因无非是“围城必缺”这句兵家至理。
根据探马的报告,明军位置以东的方向,一支打着台州绿营旗号的清军正在急行军赶来,想来是此前潜伏在那里的山之中伺机而动,见青田守军点燃了烽火才大举向明军而来。这支清军在行进之间其军容整肃远胜处州、温州的绿营,虽然比起明军还差上不少,但是唯恐被清军夹击,陈国宝只得暂时减缓了攻势的力度,转而集中力量破坏城头的守具,而他则亲领着负责警戒的那两个局东进迎战。
很快,两支大军就碰撞在了一起。陈国宝虽然并非陈文或是陈文麾下的那几员大将,却也并非初出茅庐的角色,自永历五年就开始追随陈文,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他已经对鸳鸯阵的使用了如指掌。而他的对手,虽说是陈文一向重视的台州总兵马信,但是台州绿营本就不过两千兵马,除去留守台州的以外能够随行的本就不多,而且由于上一次偷袭玉山镇得手尝到了甜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军队依旧还是老一套的战法。
接下来,不出预料,在明军列阵整齐的长枪阵杀手队和鸳鸯阵杀手队,以及炮兵、火器队的配合下,马信的大军也只是比预想的稍微多撑了一会儿就全军溃退。甚至可以说,若非马信反应够快,毅然决然的壮士断腕的话,他的这支千余人的军队根本不会像现在这样仅仅抛下三百来人的前军就撤出了战场。
摧枯拉朽般的胜利并没有让陈国宝感到丝毫喜悦,因为攻城战由于主将率领大军迎战援兵而宣告失败。明军在破坏了一些雉堞后便丢下了大量的攻城器械撤退,因为长期的作战且距离春节愈加的近了使得他们归心的亦是日盛,而侧后威胁的存在更是导致他们远没有野战时的那份战意。
击退了援军,但是攻城器械全无,陈国宝只得重新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来打造攻城器械,直到初六才再度兵临城下,而城头上则更是多出了马信的旗号。
从今年的四月开始第一次进攻衢州开始,到现在已经八个月了,虽然中间有过几天的轮休,但是此前的大战的功赏很多没有进军处州的部队都已经下发,这支偏师早已归心似箭。况且浙江明军的军功田大多在金衢盆地上,处州多山不说,刚刚收复也还没来得及整理,士卒们对于收复青田乃至温州的**远不如回到金华去过年来得要大。
对此陈国宝很是清楚,他也知道,这一战无论如何都会是今年的最后一次大举进攻了,毕竟这军心欲归之下,强行出击作战只会适得其反,弄不好就连刚刚收复的处州府都保不住。
成与不成尽皆在此一举,陈国宝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令攻城。可是随着城内烽火的再度点燃,视线被城池阻隔的起点处,一艘艘清军战舰在纤夫的拉拽下出现在了明军的眼前。随之而来的,更是一声声火炮的怒吼。
这个距离,清军是根本不可能炮击到明军阵型的,但是眼看着清军又一支援兵的抵达,麾下士卒的眼神也将他们无心再战的念头表现在了陈国宝的眼前。无奈之下,明军只得向处州府城方向撤军,放弃了进攻青田的计划。
青田城头,马信和胡来觐心有余悸的看着远去的明军。小小的青田县城里云集了来自处州、温州和台州三个府的绿营兵,哪怕全部都只是一个营,甚至不到一个营的编制,但是怎么说也有两千余人。可是对于城外的明军,他们却全无胜算。事实上,若非台州水师的这十几艘战舰按照计划出现在了战场上面,只怕他们也只有败逃温州这一条路。
马信很清楚,昨天胡来觐在心中肯定腹诽过他与明军野战的行径,可是不亲自对抗一番,他又如何能够看出来这支明军为何会能够将浙西南的清军吊打个遍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