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历四年-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吃过晚饭,陈文回到西屋去拿今天讲古要用的稿子,这个故事他很熟捻,但是也要在讲之前复习一下,否则说错了的话就丢人了。
待他翻出了先前准备好的那份存稿时,陈文心中暗骂,自己真是被清军可能提前出发的消息冲昏了头脑,若是讲过这篇之后再去找吴登科等人摊牌的话,效果肯定要比现在强得多。
待陈文来到打谷场,现场已经是人头攒动,他二话不说,环顾一礼便直奔主题。“今天要讲的乃是本朝的一位英雄。”
“他祖籍南直隶,却出生于山东。”
“他任职于登州,却扬名于浙江。”
“他一生转战多地,却鲜有败绩。无论倭寇、北虏闻其人之名无不遁逃。”
“他一生斩首十五万余级,可是历次交战伤亡却从未过百,更是创造了零伤亡的神话。”
“他便是享誉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国朝第一名将,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总理蓟镇、保定、昌平军务兼蓟镇总兵戚继光戚少保。”
“好!”
从陈文开始描述,便已经有人模模糊糊的猜到。随着他娓娓道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激动万分的等待着他道出答案。直到那个辉耀古今的名字从他的口中说出的那一刻,场下无论是金华人、绍兴人、宁波人、台州人亦或者是来自其他地方的人们皆尽情的欢呼了起来。
这一刻,陈文心中不禁感慨,在现代,戚继光或许只是个名人,只是大家口中的民族英雄,只是影视剧所青睐的对象。可是在这个时代,戚继光是一位英雄,是每一个华夏子民的英雄,因为他一生致力于抵御异族侵略,护卫华夏苍生。
“我也一定会成为这样的英雄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在欢呼声中,陈文默默的向上天许下了承诺。
很快,打谷场再次安静了下来,因为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一旦过于吵闹陈文便会暂停下来,而不知道的人也在整体气氛的感染下自觉的安静了起来。
“戚少保生于嘉靖七年十月初一,据说因为是子时生人,等戚少保的老爹戚公景通得子的开心劲儿刚减弱一些,突然想起了还得起名字时,已经是破晓时分了,所以戚少保就有了继光这个名字。”
这时,场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
“戚公景通一生官运很好,从登州卫指挥佥事到大宁都指挥使,后来还做过京营的神机营副将,这个职位戚少保后来也做过。”
“虽然戚公景通不如其子那般惊才绝艳,却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也正是这样良好的品格,很好的影响了他的下一代,也就是戚少保,所以戚少保带兵秋毫不犯,去世后更是家无余财。”
“嘉靖二十三年,十七岁的戚少保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世袭军职,登州卫指挥佥事。而这个职务,还要从至正十三年开始说起。”
“至正十三年,本朝太祖高皇帝攻克定远,一个忠厚老实的汉子投效军中,成为了高皇帝的亲兵,他的名字叫做戚祥。戚祥虽然才具上不及当时的那些名将,却最是勤勤恳恳,上司交托的事情都会用心做好。到了洪武十四年,丽江王傅友德、凉国公蓝玉远征云南,戚祥英勇殉国。”
“战后,高皇帝接到了阵亡将士名单,在那上面他看到了这个熟悉的名字,从而想起了那个曾经跟随在他的身后,一生老实本分、兢兢业业的身影。于是,高皇帝在圣旨上写上了这样的一段话:授戚祥之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任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罔替!”
在中国人眼中,无论自己是否成功,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功成名就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梦想的寄托。而戚祥的故事正应了这一点,虽然他没有惊才绝艳的才能,但是他凭借着努力为后人应得了施展才能的平台,这才有了他的后代戚继光名留青史的机会。
“嘉靖二十五年,戚少保被朝廷任命管理登州地方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于是,戚少保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渴望着有一天能够指挥大军,杀贼护民。”
“嘉靖二十八年,戚少保考中了武举人。第二年,戚少保去京城参加会试,准备拿下武进士,甚至是武状元的时候,庚戌之变爆发了,戚少保奉命守卫京师九门。这期间,他写下了《备俺答策》,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评价。庚戌之变结束后,朝廷下旨山东卫所参加防秋,戚少保历年皆有参加。”
“嘉靖三十二年,受刚刚复出的万历朝首辅张居正的举荐,戚少保晋都指挥佥事,负责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个备倭营及其下属的二十五个卫所,防备骚扰山东沿海的倭寇。”
“记得戚少保有一首诗叫做《过文登营》,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写下的,我特意把它抄了下来,现在念给诸君。”
说着,陈文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纸,开口念到。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两年后,满怀着驱除倭寇、保境安民之心的戚少保被朝廷调往倭寇作乱的重灾区浙江,并在嘉靖三十五年七月出任参将一职,负责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防务,我们现在身处的四明山,就是戚少保曾经护翼过的地方。”
“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倭寇直奔慈溪而来。于是,戚少保下令组织了一支上万人的卫所兵,以狮子搏兔之势去剿灭倭寇。到了龙山所时,终于与倭寇遭遇。可是刚一开战,上万明军的前锋就被只有千人的倭寇打的四散奔逃,就连中军也为之动摇。”
“眼见于此,戚少保当机立断跑上了战场上的一处制高点,拉弓便射。戚少保箭无虚发,连发三矢,每一箭都会射中倭寇的一个头领。倭寇也不傻,若是让山上那人一直射下去,岂不全军覆没了吗?于是,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逃跑!”
“倭寇转身一跑,刚刚还被追的抱头鼠窜的士兵们似乎是受到戚少保武勇的激励,立刻转过身去追倭寇,由此战局逆转,王师取胜。至于斩首多少,我不太清楚,不过唯一知道的一点是,如果戚少保没有力挽狂澜,估计这一万王师就得被倭寇计算斩首了。”
听完这段滑稽的龙山之战,场下的众人纷纷议论了起来,或言戚继光箭法精准,或言卫所兵战力低下,好不热闹。直到打谷场重新归于安静,陈文才开始讲述接下来那场更为滑稽的雁门岭之战。
“嘉靖三十五年十月,倭寇再次进攻龙山所,不过他们面对的将是后世被称为俞龙戚虎的史诗级名将组合。不出意外,戚少保和俞大猷率军猛攻,三战三捷,倭寇趁夜逃窜。发现倭寇逃跑,戚少保率军追击,结果追到雁门岭之时,遭到了倭寇的伏击。”
“遭遇埋伏,戚少保临危不乱依旧指挥士兵进攻,可是他那时的手下们却不听那个,转身就跑,反倒把戚少保甩给了倭寇。眼见于此,戚少保也只得跟着那帮怂兵跑路,倭寇则乘机乘船逃走。”
戚继光留在这个时代和后世人心中的印象,永远是那个战无不胜的身影,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人选择性的无视了英雄的失利。
见场下的众人再次议论起来,陈文也少有的解释一番,他大声说道:“英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惊才绝艳如戚少保,也曾经失败过。而正是因为这些失利,才促使他不断前进,最终成为了战无不胜的名将。”
“陈先生说得有道理,大伙都安静下,听陈先生继续讲下去。”
陈文向那个出头维护秩序的老者拱手示意,随后继续讲下去。“战后,戚少保向上司投书,要求编练新军。而他的上司直浙总督胡宗宪虽然很欣赏戚少保,但是却不认同戚少保的想法,他在回信中写道:浙江人要是能训练出来,我早就去练了,还用等你来?!”
听到这话,场下的众人颇有一些发出了嗤之以鼻的蔑笑声。
“嘉靖三十六年二月,戚少保再次提出编练本地新军的要求,其中说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矣。戚少保言辞诚恳,于是胡宗宪便于这一年的十二月将兵备佥事曹天佑的三千名士兵拨给戚少保训练。”
“嘉靖三十七年二月,胡宗宪集结了包括俞大猷和戚少保在内的两万精锐包围岑港,可是倭寇据险而守,王师损失惨重,形势胶着。同年五月,大批倭寇进攻台州,戚少保奉命驰援,可是到达是才得知倭寇见台州军民抵抗甚烈,转而进犯温州。于是戚少保率军追击,六战六捷,倭寇全军覆没。”
“好!”
“真不愧是戚少保。”
“谁说咱们浙江没有勇士了,那姓胡的不晓事。”
听着这些议论,陈文心中暗笑,戚家军还没出场呢,这些人不怕欢呼得太早会被打脸吗?
“随后,戚少保立刻回军包围岑港,可是,直到七月依旧是久攻不克。至此,朝廷震怒,将俞大猷、戚少保等将领撤职,明令他们戴罪立功,一个月内必须攻破岑港。于是,王师对岑港展开了夜以继日的进攻,倭寇见状烧毁大寨,转移到了他处造船远逃,既而流劫福建。”
“岑港之战后,由于倭寇不仅没有被剿灭,反而流窜福建,朝廷追究责任,胡宗宪因为俞大猷和弹劾他的御史都是福建人,怀疑是俞大猷在背后使坏,就干脆把责任推到了俞大猷的身上,俞大猷则因此被逮捕入狱。”
“这件事给了戚少保极大的触动,他意识到自己手里的这只新军依旧不足以平灭倭寇,而一旦他再次失败,便随时有可能像俞大猷一样替人背黑锅。于是,戚少保再次投书,要求重新编练新军,而招兵的地点他已经选好了,便是金华府义乌县。”
第二十九章 星君(下)
眼见着戚继光即将前往义乌征兵,吴登科等金华人立刻欢呼了起来。而场下的其他人也很高兴,毕竟戚继光是要杀倭寇的,只是没有吴登科等人那般兴奋而已。
“嘉靖三十八年九月,戚少保携带着胡宗宪准许征兵公文与千总陈伯俸一同来到义乌县城,求见义乌县令赵大河。张榜招兵后,第一天并不大顺利,不过到了第二天,有感于戚少保的威名,义乌县出名的好汉如陈大成、吴惟忠、王如龙等人都带着乡邻跑来应征。”
听到了吴惟忠的名字,吴登科欣喜之情油然而生,两只眼睛仿佛要喷发出岩浆一般。
“与此同时,戚少保又从台州征集了包括后来的广东代总兵都督张元勋在内的台州乡勇一千人,合计四千,开始练兵。第二年二月,朝廷调戚少保镇守台州、金华、严州三府。也是在这期间,戚少保发明威震天下的鸳鸯阵。”
戚继光第一次征兵士卒的籍贯来源在后世说法很多,有的说是三千义乌人,有的说是四千义乌人,也有的说是一千五百义乌人和一千五百处州人外加一千台州人,还有说是三千义乌人和一千台州人的。
陈文并不清楚哪一个才是真相,于是他选择说出来的是最后一种,因为这样更符合他当前的利益。
“戚少保与倭寇交战多年,深知其擅长使用双手倭刀,以武勇见长,而卫所兵也农夫出身,不能力敌。是故,戚少保设计的鸳鸯阵以长牌、藤牌、狼筅、长枪、镗钯等长短兵器互相配合,每人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列阵之时十二人便如同一人,倭寇即使再勇武亡命,也绝非十二人之敌。”
听到这一番话,吴登科、尹二狗等在场的金华府人士很多都流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嘉靖四十年四月,两万余倭寇分兵数路进犯台州。戚少保改变了曾经的分兵防守的策略,转而主动进攻。第一支倭寇进攻的方向是宁海,戚少保立刻应援。可是刚走到半路,戚少保得到了一个消息,倭寇的另一部此时正在前往新河。”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军中的震惊,因为新河是戚家军的老营基地,将校士卒的家属都在那里,而且多是妇孺。新河若是被倭寇攻陷,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听到这里,场下的众人也纷纷紧张了起来,虽然他们大多觉得戚继光不可能丢了新河,但还是随着陈文的讲述纷纷紧张了起来。
“不过这个时候,戚少保却镇定自若,只是从容的传令留守海门的游击将军胡守仁领所部作为援军,而他自己却带领主力继续进攻宁海的倭寇。他为什么如此镇定,这个很简单,因为新城里有一个即便勇武如他也惹不起的人物,那个人就是他的正妻戚王氏。”
此言一出,旁人还好,只是以吴登科为首的几个金华人和前排的几个台州人脸色却开始变得不太自然。
眼见于此,陈文继续说道:“王氏出身将门,其父做到过总兵官,在嘉靖二十四年的时候嫁给了戚少保。为什么说戚少保惹不起王氏呢,因为王氏本人就是一位巾帼英雄。我们知道戚少保武艺高强,罕有敌手,在战场上也曾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可是和王氏比试,戚少保却根本不是对手。”
“啊?”众人长大了嘴巴,仿佛下一刻下巴就要掉下来一般,而先前脸色变得不自然的那些人却流露出了理所当然的神色。
而陈文则一想到他即将要讲到的话题,就立刻笑出了声。
“我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次戚少保和王氏吵架,吵着吵着打了起来,戚少保打不过就跑回了军营。到了军营,将校们一听说这么回事,立刻表示要给戚少保出头,于是他们就跟着戚少保回了家。回到家,戚少保让丫鬟把王氏叫出来,结果王氏直接就出来了,无视那些全副武装的将校们,问戚少保:你找我干嘛?戚少保一听这话,汗立马就下来了,灵机一动回了句:请夫人阅兵!”
这是后世一个非常有名的妻管严的故事,版本很多,不过基本上男女主角都是戚继光和王氏。
听完最后一句,立刻就是满场哄笑。待笑声过后,陈文才继续开讲。
“或许有人觉得这位王氏太过强横,并非是那等贤惠女子,其实则不然。戚少保虽然有世袭军职,但是大家都知道,卫所军官如果不去盘剥军户便会很穷,可戚少保又不是那种人,所以家里过得很不富裕。”
“有一次,家里买了一条鱼改善生活,等晚饭时端上桌时只剩下了鱼肉最肥美的中段,而戚少保吃饭时王氏却只是坐在旁边看着,一问才知道,原来王氏已经吃过了,她把鱼头和鱼尾没肉部分吃了,留着中段给戚少保。不仅如此,戚少保一向是个穷将军,王氏为了让戚少保有钱能跑关系获得更好的职务,更是曾把自己的首饰卖了。”
“这样的女子又如何不能称得上贤惠二字呢?”
本来陈文还打算讲王氏不孕不育,戚继光纳妾,王氏休夫的故事,仔细想想,还是算了吧。
“言归正传,嘉靖四十年四月二十五,倭寇进犯新河,王氏当机立断把武库里的军服兵器分给了城里的老弱妇孺,然后大大方方的带他们上城头摇旗呐喊。倭寇不明所以,决定等城头消停了再做攻城。”
“等到了拂晓时分,倭寇才发现是中了王氏的虚张声势之计,于是立刻攻城。就在这时,胡守仁将军的援军也赶到了。胡将军一看倭寇果然在新河城下,二话不说直接招呼,王氏也带人从城中杀了出来,两厢夹击,倭寇大败。新河之战,倭寇死伤两百八十余人,戚家军仅阵亡三人。”
“新河之战的同时,戚少保在宁海一举击溃倭寇,倭寇死伤两百余人,而戚家军仅一人轻伤。可就在这时,戚少保却得知,一支倭寇已经抵达了距离府城二十里的精进寺。”
“于是,戚家军立刻整装,一夜间奔袭一百一十里赶在了倭寇前到达府城。而这时,倭寇已经出现在了两里外的花街,戚少保当机立断命令煮饭,然后告诉将士们打败倭寇回来吃饭。”
“军令如山,戚家军的将士们忍着饥饿,又赶去花街,看见倭寇直接开干。是役,戚家军斩首三百零八,生擒二人,溺死不计其数,并救出五千多百姓,而己方仅阵亡三人,最夸张的是等回到府城时,饭还热乎着呢。”
“此战之后,戚少保连战连捷。至五月二十七,戚家军共计擒斩倭寇一千四百二十六夷,焚溺死者四千有余,而己方累计阵亡不到二十,史称台州大捷。”
看着场下欢呼的人群,陈文喝了口水,待重新安静后继续开讲。
“台州大捷后,戚少保升任都指挥使,戚家军增募两千人,达到六千之众。而倭寇在发现戚少保不好惹之后,立刻转而入侵福建。”
“嘉靖四十一年,戚少保受命前往福建抗倭。抵达福建后才知道,那里的情况比浙江还差,倭寇在福建数十人就敢侵扰地方,而当地军队却束手无策。有鉴于此,戚少保决定擒贼擒王,帅军进攻福建三大倭寇巢穴,而第一个目标就是横屿。”
“横屿是福宁州宁德县东北的一个小岛,离岸约有十里,和大陆之间隔着浅滩。涨潮时,海水将岛屿与大陆分开;潮退后,则满是泥淖。倭寇在岛上修筑防御工事,侵占已经长达三年之久。”
“眼见于此,戚家军在途径的地段铺上干草,随着戚少保的鼓声向前爬行。到达横屿岸边后,戚家军结阵进攻,倭寇大败。此战,斩首三百四十八级,生擒二十九人,解救百姓三千余人,而己方仅阵亡十三人。”
“横屿之战后,戚家军夜袭牛田,击溃上万倭寇,斩首六百八十八级,无一人伤亡。随后强攻林墩,在被汉奸出卖的情况下,斩首九百六十级,俘虏二十六人,溺死烧死三千余人,己方阵亡九十人。”
“三战之后,戚家军名震天下,福建倭寇偃旗息鼓。十月,戚家军返回浙江。十二月,朝廷任命戚少保为分守台、温、福、兴、福宁中路等处副总兵。”
“戚家军回返浙江后,倭寇气焰复炽,兴化府沦陷,福建震动。嘉靖四十二年二月,戚少保再赴义乌招兵一万人,其中包括吴惟忠的弟弟吴惟贤。四月,戚少保领军抵达福建。五月,福建巡抚谭纶以戚家军为中军,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进攻倭寇据点许家村,斩首两千余级,仅阵亡十六人。”
“此后数年,戚少保与谭纶、俞大猷、刘显、汤克宽等将领配合作战,历经大小五十余战,彻底消灭了侵犯福建、广东的倭寇和勾结倭寇的吴平等部海盗,到隆庆元年东南沿海倭乱平息。”
讲完了戚继光平定倭寇,陈文长舒了一口气。这个故事是从他第一天打算讲古开始就在准备的,期间又是四处借书,又是苦思冥想,总算是把稿子准备了出来。
而平海卫之后的很多数据,他自己已经记不清楚了。所幸如许多的数据冲击下,他玩了个春秋笔法,一笔带过,场下的众人也没有要求他详细的讲下去。
休息了片刻,陈文又开始讲述戚继光北上守御蓟镇的故事。
“隆庆元年,先前在戚少保考武举会试时来捣乱的俺答数犯边地,而土蛮亦同时入寇,进犯蓟镇,北疆形势开始严峻。十二月,戚少保奉命北上练兵,到京师不久,便上《请兵破虏四事疏》。”
“隆庆二年二月,戚少保出任神机营副将。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否。开篇时我曾说过,这个职务戚少保的父亲曾经坐过,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隆庆二年五月,朝廷任命戚少保总理蓟、昌、保练兵事务,节制三镇与总督同。隆庆三年正月,朝廷破例以戚少保总理兼任蓟镇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
“期间,戚少保屡次上书,修缮长城,并增设三千余个空心敌台,极大的加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
“隆庆三年二月,在谭纶和戚少保的要求下,已经升任为蓟州东路副总兵的胡守仁将军奉命带三千义乌兵到蓟州。第二天阅兵,突降大雨,众军尽散,唯三千戚家军立于校场。时暴雨如瀑,戚家军将士站在雨中纹丝未动,北方边军惊骇。”
“同年,戚家军北上蓟镇兵力增至约一万,到了隆庆六年已至二万。戚继光以这批部队为骨干,编练蓟镇官兵,有效的提高了北方边军的战斗能力。”
“隆庆二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领三万鞑子入寇,戚少保以车营抵挡,并亲率八千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全歼朵颜部三万人,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得董狐狸扣关请罪。”
“这里的朵颜部就是成祖皇帝靖难时从宁王那借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卫骑兵中的那个朵颜卫。”
陈文一直觉得,明成祖朱棣将北京行都司让给朵颜三卫的行为是他一生中有限的败笔之一,因为北京行都司的失去,蓟镇由内地变成了边墙,北京城也因此暴露了出来。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朱棣常年与蒙古人作战,又怎么可能信任朵颜三卫的蒙古人会忠心耿耿的替他和他的子孙守卫边墙的。
“隆庆五年,蒙古土默特酋长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投降。俺答既想要回孙子,又摄于戚少保威名不敢入寇,于是和议开启,朝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开设互市,此后长城内外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种”
“万历三年正月,董狐狸的弟弟长秃领铁骑五万入寇,戚少保再次率八千铳骑出塞包抄,全歼五万蒙古鞑子,活捉长秃。而后,朵颜部请罪投降,并且在戚少保在蓟镇的日子里再没有入寇过。”
“北虏见戚少保坐镇蓟镇不敢招惹,于是转而入寇辽东。万历七年十月,戚少保奉旨援辽。时北虏进攻山海关,戚少保诱敌出战,大败之,追杀百里。万历八年十月,戚少保再度援辽,与辽帅李成梁配合作战,再破北虏。”
“至万历十年,戚少保守卫蓟镇十六年。加固长城,筑建炖台,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的战术,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多次击退北虏,被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看着场下兴奋的人群,陈文决定把先前制定好的结尾修改一下。
“万历十年二月,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病逝,戚少保受到了朝廷内部清算张居正的影响,被调到广东任总兵官。戚少保调往广东后,先前请降的朵颜部再次入寇蓟镇,朝廷震怒。”
“万历十三年十一月,兵部给事中张希皋再度弹劾戚少保,戚少保因此遭到罢免,终于万历十六年十二月十二病故于登州。”
“几十年过去了,有人说戚少保曾经重贿于张居正,也有人说张居正奔父丧时戚少保曾经以军士为其护卫,甚至戚少保的好友王世贞也也说他赠送过美姬于张居正。”
“这些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一点兴趣也无,我只知道戚少保一生驱除倭寇,抗击北虏,解救华夏生民于危难,我只知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甚至在他百年之后,他所建立的军队和提拔的将领依旧在捍卫着我大明的尊严。”
“万历二十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出十五万大军侵略朝鲜,并计划在吞并朝鲜后入侵我大明。万历天子在接到朝鲜国王求援后,下旨出动辽东和戚家军等部王师援朝。”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王师围攻已经被倭寇占领的朝鲜重镇平壤。吴惟忠将军奉命领戚家军进攻易守难攻的牡丹峰,交战之中,吴将军胸口中弹尤死战不退,为进攻他路的王师做出了强有力的牵制。此役,王师斩首一万五千余级,而负责牵制的吴将军所部就斩首超过两千。”
“万历二十五年二月,丰臣秀吉不甘失败,又从本土调集十四万大军,再度入侵朝鲜。”
“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主帅杨镐集中两万三千王师,七千朝鲜兵围攻蔚山。至二十三日,攻入蔚山城,倭寇死伤大半,余部退守岛山。而后,倭寇已五万大军来援,王师转攻为守。”
“万历二十六年正月初二,倭寇再次派出万余援军,与城内倭寇呈两面夹击之势,主帅杨镐临阵脱逃,王师大败,吴惟忠将军及领河南兵的游击将军茅国器断后,其余王师方能幸免。”
“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王师攻入岛山,时奉命援朝的陈蚕将军等率领新到的浙军所部到达,倭寇无心恋战,为王师所破,焚溺死者万余。”
“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残余倭寇逃匿海岛,王师奉旨回朝。显皇帝接受百官朝贺,祭告太庙。次月,下平倭诏昭告天下,曰: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至此,万历朝鲜战争终以王师大获全胜为结束。”
“万历四十六年,建州老奴**哈赤叛乱,全辽震动。至天启元年,戚少保之侄戚金将军统领新编练之戚家军援辽,于沈阳浑河之畔与建奴血战,杀伤甚重,终因援军不至而全军覆没,更无一人降虏。”
见场下众人皆面露激愤之色,陈文高举手臂,大声喊道:“戚少保,壮哉!戚家军,壮哉!”
“戚少保,壮哉!戚家军,壮哉!”
“戚少保,壮哉!戚家军,壮哉!”
“戚少保,壮哉!戚家军,壮哉!”
“……”
场下的众人皆学着陈文的模样,挥舞着手臂不停的呼喊着,声振群山!
而此时,身处人群之中的孙钰却猛然间想起了,那一日陈文和他讲述破军星君故事时最后说出的那段话。
“本朝立国百年,武曲星君降世,扫荡倭寇鞑虏,并留有战阵兵书传世。只是后世秉政领兵之人,多是贪婪无耻之辈,吃空饷喝兵血以养家丁。是故,星君所留下之战阵兵法再不得用,星君所建立之无敌雄师亦不复见于世。”
那一刻,恍然大悟的孙钰竟有些痴了。
第三十章 救赎
夜深了,山呼海啸般振臂高呼的人们直到精疲力竭才依依不舍的散去。
陈文和孙钰结伴走在返回孙家的路上,二人很有默契的一言不发,直到进了家门,孙钰将他正在装模作样读书的弟弟轰到了北屋,才准备和陈文说些什么。
陈文一如既往的开始了铺垫工作,这样的顺序对于他而言绝对称得上是驾轻就熟这四个字。从当年刚毕业做促销员开始,他就是如此工作的,因为他相信与其去告诉别人自己的商品如何如何,不如设法让别人自己相信效果会来得更好。
经过了这些日子的洗脑,陈文相信孙钰应该不会对前往福建太过反感。只不过他还没有铺垫完,孙钰的一句话就彻底打乱了他的思路。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