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历四年-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领导下而坚决奋斗。”
说完这句话,陈文不无恶趣味的想到,后世写下这段话的作者乃是一位浙江绍兴籍贯周家子弟,而周敬亭的家族虽然在金华日久,但却同样来自于绍兴,只是不知道和那个人才辈出的周氏家族是否同祖同源罢了。
管他呢,虽然周敬亭并非是那等对陈文有着狂热信仰的人物,但是周敬亭对于儒家典籍的了解确实是陈文所需要的,暂时便让他将架子搭起来好了。
“纲领和一些组织学习材料,这些天就有劳周先生代为润色了。”
“爵爷既有所命,学生必全力以赴。”说罢,周敬亭突然想起了什么,继而问道:“所谓名正而言顺,敢问爵爷,这会社当如何称呼?”
名字,这是一个大问题,陈文曾经倒是有过在浙江组建天地会的想法,但是由于曹从龙借助于忠君思想而实现了叛乱,他必须防止“天父地母、反清复明”的口号会授人以柄。既然如此……
“驱除鞑虏,拯救斯民,光复汉家旧地,重建华夏文明。就叫华夏复兴会吧!”
政党的事情已经确定了下来,陈文便与周敬亭一同在大帐中商议个中细节,以便在搭起了架子,选取一些进行相关培训,再以他的名义下派各级“政治委员”,只要按照后世的工作方式来展开工作,应该就可以将军队彻底掌控在手中。
而且,那些“政治委员”同时也会起着洗脑扩音器的作用,只要让将士们觉得牺牲是有意义的,就一定能够建立起一支敢于牺牲的军队,而一支敢于牺牲的军队必将是不可阻挡的,就像最初的在大兰山上的那支绝大多数军官士卒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的南塘营那般,甚至更胜从前。
折腾了两天,总算是把基本的纲领和制度设计了出来,至于会旗、会标什么的陈文也设计完成,并且找人去进行制作,而他便是华夏复兴会的第一个会员,以及必然的会长。
以中高级军官为主的第一批会员陈文已经拟定好名单,文官方面陈文打算问问孙钰的态度,这是向文官和儒家士人阶级渗透的起点,陈文相信孙钰会支持他的。不过在他抽出时间去找孙钰前,韩启正那边也派人带来了消息,说是叛乱组织者和参与者们以及附逆士绅们的审讯和判决已经彻底完成,打算让陈文看看哪里还需要补充的。
基调他此前就已经定下了,而且韩启正的提刑官中也有陈文的眼线,这些提刑官并没有对叛徒有丝毫的姑息,刑罚都是从严从重。既然如此,陈文也不打算为此浪费太多时间,简单的扫了扫便确定了转天的当众行刑。
第二天一早,天公不作美,快到吉时便下起了阴阴细雨。陈文如期来到那座此前用以凌迟马进宝的会场,只是会场上的百姓极少,不只是对处置叛逆提不起来如杀马进宝时的那般兴致,还是畏于大雨倾盆的可能。
不过既然是处置叛逆,那么在职的各部军官、士卒、文官、小吏,甚至是工匠们都只得赶来,接受一波以处置反面典型的教育方式来威慑潜在的反对者。
叛乱的主使者浙江巡抚曹从龙拥有监军的身份,陈文若是擅自杀了他就会被其他统治阶级成员视为谋逆,无论是不是曹从龙发起叛乱,所以罪状陈文已经派张俊送去了福建,将曹从龙的生死交给鲁监国来决定。
除了曹从龙,原金华县主簿吕文龙串联了罗城岩白头军、军器司以及部分其他文官,以及在叛乱后期联络东阳县守将刘成的尽皆罪证确凿,只可惜他已经因为“发现了刘成的反间计”而被灭口,此刻只能将首级吊起来共示于众。
相比之下,陈文在衢州大营见到了刘成派去报信的信使,那厮因为害怕遭到叛军截杀而绕道才错过了他,所以陈文在确定了此人没有说谎后便暂且放弃了对刘成的追究,但是那份两面下注的怀疑却已经在陈文的心中生根发芽,于是乎刘成这个部将便不再可能独立领兵,还是安心在老营做个训练官冷藏起来为好。
在此之下,罪行最为深重的便是原本的那些军器司的官员,若是没有他们,曹从龙就算是有罗城岩白头军的支持也无法获取武器、铠甲,甚至是火炮,那就根本不可能击败守卫府城的驻军。
若是再加上隐瞒、藏匿军需,阻碍技术升级,贪污**等诸多罪状的话,韩启正最终定下的那个满门抄斩,女眷没入教坊司为奴的判决就显得不是那么严苛了,至少没有将他们凌迟处死已经让一些在叛乱中失去了家人的人们大为失望,尤其是原本金华府城的驻军的家属们。
只不过,对于教坊司,陈文最初是没有打算如此的。连坐,这样的制度即便是女子只能作为家中男性附庸的当下,对于他这么个现代人而言也有些难以接受,毕竟这一句没入教坊司为奴,便是将那些女子一生的清白和幸福毁却。可是一旦想起了那些在叛乱中失去了生命的忠勇将士,失去了家人的家庭,以及这场叛乱造成的恶果,陈文的这颗复仇的心便愈加的坚定了起来,那些不合时宜的心软立刻被他丢弃在灵魂的角落中去。
除了军器司的这些文官以外,各县附逆文官中的典型也得到了这份待遇,其中便有东阳县的知县严之恒。
这是一个老资格的文官,不过陈文对他的印象却还是在四明山南逃的路上的那份迂腐和自私。只是当他的小女儿被衙役们推出来验明正身,陈文记忆中的那份善解人意也随之而来,尤其是王江的母亲和孙钰的妻子曾经生出过劝说严之恒将这个女子许给陈文为妻的心思,如果此事成真的话,想来严之恒大抵是不会选择附逆,而是起身维护他的女婿的权益了吧。
一切已经无法逆转,这个年轻女子一生的幸福已经彻底被她父亲的愚蠢短视而断送。这就是叛徒的下场,陈文和忠于陈文的文官武将们需要让潜在的反对者明白背叛的后果。
会场上,提刑官宣读过罪行,刽子手便举起大刀完成相应的刑罚,而那些女子也被粗粝的绳索捆绑,一个接着一个的送往新近修建起来的教坊司接受训练。
眼看着这一切发生在眼前,不只是那些前来“接受教育”的人们心惊胆战,就连其他排在后面的罪犯也多有想起了那些在此前被遗忘掉的美德,纷纷恳求陈文能够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为此不惜将头磕得鲜血直流。
只不过,此时此刻,为时已晚,声如泣血般的哭喊无法改写如钢铁铸就一般的判决,也同样无法改变那颗一步步走来,在排挤、屠戮和背叛中渐渐地变得已经开始如铁石一般坚硬的心。
过了良久,参与叛乱的文官、小吏以及附逆的军法官才处决完毕。天上的雨越加的大了起来,陈文不知道这是老天爷在为谁哭泣,是那些叛徒的悲剧,还是为他如今的铁石心肠而赶到了悲哀。但是当这场来的快,去的也快的暴雨过后,阳光重新穿透云层照耀在金华府城的会场之时,最后一个判决也已经下达。
“永康县生员丁慎言,擅自组建团练、杀害伤残将士、****良家女子、强夺抚恤田产、放火谋杀、勾结清军、抗拒王师等多项罪名成立。根据大明律,特判处丁慎言满门抄斩、抄没家产、家中女眷没入教坊司为奴,永世不得赎身。”
结束了,剪除掉了这些**的枝叶,这个大树上才会焕发新生。而陈文也坚信,未来的变革即便是充满了阻力,他也会竭尽全力的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这长久以来的牺牲。(未完待续。)
第三章 分地
处决了参与叛乱的官绅将吏,在经过了收复金华府、善后大借款以及凌迟马进宝,陈文在金华府的名声涨了跌、跌了涨,此刻随着那些擅自组建团练、为祸过甚或是拒不解散的士绅富户遭到了严苛的刑罚惩处,终于在一片兔死狐悲的哀鸣声中再度跌了下来。
无论是君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的思想,还是大明王朝优待读书人的传统,这些都使得宋明的儒家士大夫阶级出现了普遍性的蔑视普通百姓的现象,诸如“不做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更是背离了儒家理论中关于仁的核心思想。
陈文惩处士绅,在他们看来便是在残害士绅,因为这组建团练和允许自行征用荒地养兵乃是浙江巡抚曹从龙的军令,他们并不认为借题强夺普通百姓家产的行径应该得到惩处。当然,诸如丁慎言那等强夺军田的鲁莽行径也颇为本地士人所诟病,很多缙绅士人认为若非出现了这等过线的事件,护犊子的陈文的刑罚也不会如此严酷。
被处决的文官武将大多来自于曾经的那支大兰山明军,来到金华时日尚短,田产家业也还没有积攒起来。不过,从那些附逆的士绅富户家中抄没的家产,倒是为大批仓储在玉山镇被清军焚毁且大军在外征战耗用惊人的金华明军进了一回补。若是算上马进宝的宦囊和秋税,今年的军费开支和制度改革应该可以支撑下来。但明年就开始进入了借款的还款期,如果今年下半年如果拿不下富庶远胜金华的衢州的话,这支战兵即将破万的大军还是会把他彻底压垮。
既然此番进了回补,坚信着“有恒产、恒业者有恒心”的陈文决定趁热打铁,将以田土养壮士和军功授田的政策和制度彻底贯彻下去。
按照分地的既定顺序,第一批乃是阵亡将士的军烈属以及因伤残而不得不退役的将士,伤残军官士卒中识字的无不在经过了训练后被陈文安插到了卫所和其他部门,但是抚恤的田土也还是第一批进行发放,以安军心。
除去这些非现役的军官士卒外,分地的顺序则是按照入伍的时间排序,首先的便是大兰山时代经历过四明山殿后战的那支老南塘营。而后则分为天台山时期、收复府城前以及在此之后入伍的士卒,以及最后的备补兵。
这项工作非常紧迫,因为夏收刚刚完成,夏种即将开始,虽然第一次的收获陈文不会去收取税赋,但是尽快完成才能在明年从那些军租田里收取到支撑继续作战的军粮储备。
作为分地的顺序中最优先的那一批,先前还在龙游县的伤病营里养伤的石大牛也在第一批的轮休人员回返府城后从老营里领到了分配的田土。
石家分到军田位于金华县的塘雅镇以南的一个村子,距离塘雅镇实际上并非很远,胳膊受伤的石大牛赶到塘雅镇的百户所后将自老营拿来的分田文书一交,没过一会儿就定下了今天一早卫所的军官和吏员前来协助分地的事情。
分地之事涉及甚多,所以往往会有所拖延,但是石家在那村子里已经分过一份田土,百户所的百户知道石家当初是两兄弟一起在大兰山上投的军,便提前做好了工作,只等石大牛回来。因为只有拿到了盖着老营大印的文书才可以向千户所缴纳回执,从而完成这项上峰三令五申的重要工作。
一大早,石大牛便起了身,顾不得去吃热腾腾的早饭便赶去村口等着。虽然是现役的南塘营伍长,但是石大牛可不打算在卫所的地盘上充大,不仅仅在于百户在军中的阶级远比他要高,而且毕竟是人家来协助自家划分田土,再说这世上县官不如现管,无端端的得罪了正管他们的卫所军官弄不好就会被人穿小鞋,所以此刻还是早早在村口等着为妙。
长久在军中养成的习惯,使得即便胳膊上有伤,石大牛也没有倚在哪,或是蹲在地上的打算,迎着阳光笔直的站在村口,一动不动,就仿佛是他还在军中轮值站岗那般挺立。
偶有村民自村口而过,看到他的站姿不由得赞一声威武,更有些到村外小溪去洗衣物的大姑娘小媳妇私下里交流着新近搬到村中的这户人家,不仅分到了大片的土地,而且还不必缴纳税赋,俨然是一户小地主模样。此刻见到一看就是老实本分人的石大牛,一些姑娘家装束的女子不由得小脸微红,不知在想些什么。
“大哥。”
听到了村中匆匆而来的脚步声,石大牛转身正好迎来了他的幼弟。石家人丁兴旺,他父亲那一辈人还都在绍兴那边且不提,他家中父母俱在,他是头大的儿子,除了已经阵亡了的二弟,家中还有两个妹妹和这个还不到十二岁的幼弟。当初若非是有幸从军,只怕不必等到清军围剿,就要卖儿卖女,否则仅靠着他和他二弟出卖劳力,这一家弄不好就会饿死人的。
因为满清苛捐杂税以及租种的那户缙绅借提高租子这双重打击下,失却了祖传的田土,石家一度走在了家破人亡的边缘。
所幸那段饥寒交迫的日子早已远去,自从当了陈大帅,现在的临海伯陈爵爷的兵之后,即便是在天台山那段日子,加上以工代赈,一家人也总能吃饱喝足,到现在更是分到了不必缴纳税赋的田土。只可惜他的二弟却在月前战死于府城的武库,否则这一家人该是何等的幸福。
他的幼弟提着一个竹篓,里面是石大牛没有来得及吃喝的早餐和水罐。摸了摸肚子,长期在军中按时吃饱饭,此刻也确实是饿了。石大牛拿起了饼子,就着腌制的小菜大口大口的吃着,脑子里却想起了军中的大锅饭,尤其是训练和作战时能分到的那份肉菜。
娘做的,比军中的伙夫做得好吃,可惜家中很少能吃到。眼下分了地,应该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个肉菜里面光是菜看不到几片肉了吧。
稀里哗啦的吃完,现在还只有一条胳膊能用的石大牛提起了水罐,仰头咕咚咕咚的喝了几大口水,打了一个饱嗝,只觉得浑身舒爽。
待他刚刚想起什么,想要和他弟弟说起,却看到远处来了一队大车上竖着书有塘雅镇百户所旗帜的队伍正在向村口赶来。石大牛知道这是卫所前来协助分地,赶忙迎了上去,而他的幼弟则赶忙提着竹篓往家跑去。
待石大牛到近前才看明白,不只是有卫所的百户和小吏,还有一队穿着明军军服的备补兵,想来是弹压可能的反对份子之用。另外还有耕牛以及大车上的农具,先前已经送过一份,而今天这份才是他的。
与那百户见过礼,石大牛便表示先到家中吃些早饭再作划分田土。眼见于此,那百户知道上面严禁协助分地时的吃拿卡要,连忙表示还是先分了地再说,于是这一众人,连同赶来的石大牛的父母便一同前往村外的田地。
石家分到田土原本属于本镇上的一个生员,数日前刚刚因为组建团练时强夺民田致人死亡,连同着豢养的豪猾之徒和极为作恶的叔伯兄弟一同被斩首示众,家产也被充公,只有部分家人幸免于难。只是没了田土这一家子立刻变了赤贫,只能到镇上做些账房、教书先生之类的营生,而百户带来的这队备补兵便是防着那户人家可能出来捣乱的。
来到了村外紧邻小溪的那片田地,那小吏便带着备补兵划界、标记。新分到的这片田土与石家前两日刚刚分到的那片地紧邻,但是小吏还是按部就班的让备补兵们把分界的石碑树立好。因为地虽然都是石家的,但一片是烈士石二牛的抚恤田,另一块则是现役伍长石大牛的军田和军功田,自然不能混为一谈。
在百户与石大牛联络军中情谊的期间,小吏和备补兵们很快就将工作完成。石二牛的抚恤田有足足四十亩,他生前任职的军需司除了烧卖的银子,还特别发了一份奖金以嘉奖石二牛的尽忠职守。相比之下,石大牛刚刚划分的这片田土,有十亩他作为现役的军田,以及二十亩强渡灵溪加上本队斩首算在一起的军功田,算来反倒是比他弟弟的要少一些,只是一想到那片土地是他弟弟用命换来的,石大牛便不由得叹了口气。
地分完了,耕牛和农具也交给了石家,确认无误后,在军中参加扫盲而学会书写自家姓名的石大牛便在回执上歪歪扭扭的写下了名字,并在上面按下了手印,才交给为首的百户。
那百户是老南塘营伤退下来的老兵出身,虽然四明山殿后战时是在侧翼战场上的辛哨,与主战场上的石大牛并不认识,但是共赴沙场的情谊却并没有减少。工作既然已经做完了,石大牛便邀请百户到家中吃酒,并私下表示会有一份表示,希望百户日后能够对他家有所照顾。
这是应有之意,但是分地前在千户所的那一幕三令五申却记忆犹新,只得表示下午还有工作,不好在此吃酒,而且他和石家兄弟乃是同袍,有所照顾是应该的。随后便带着众人离开,而石家则干脆从家中装了大量的饼子、腌菜,还给百户带了一坛村酿。
这些东西不值什么钱,都是自家吃用的。百户见没有银子,才安心的分了下去。
石家的田土分配完成,他下午也确确实实是有工作要做。还是分地的事情,而且还要忙上好一段时间。因为除了这些烈士和战兵外,随他同来的备补兵要要分配军租田,所以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比他还高。
目送着这众人离开,石大牛随着他的父母去见了那群等在家中小院里的佃户,这些佃户以前租种的便是石家分到的这两片田地。石家现如今没有足够的重劳力进行耕种,除了石老爹自种的几亩菜田外,剩下的土地只能招来佃户收取租子。既然如此,他们便找了那些以前在生员家租种的佃户,都是这个村子中的乡民,也算是不断了他人的营生。
石大牛按照他老娘的要求,在众人面前表明了他南塘营现役军官的身份,在众人敬畏的目光中算是完成了立威,随即便由他老爹宣布租子的比例。
只是听过之后,原本还有些担忧的佃户们纷纷流露出了惊喜的神色,因为石家的租子比生员家的要低了将近一成,有没有耕牛、农具的都因此而受益,对于这户迁来的外乡人的敌意也削减了不少。
分地的工作在明军占领区广泛的展开,不仅仅是民间分到田土的军户,就连南北两线军中随时要面对大批清军的战兵们也是一片的欢腾,士气远胜于前,就连这支明军的几次大捷都未能有此刻的士气更高。
因为田土,乃是古代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财产,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有了田土,就意味着会拥有繁衍生息的安稳可能。
分地进行的同时,陈文也收到了来自于军工司的报告。一份是关于轮契式枪机的,而另一份则是颗粒化黑火药的。这两项军事科技革新一个来自于陈文的记忆,另一个则在明朝是就已经开始使用,只是普及上并没有覆盖到大兰山明军罢了。
可是随着审讯的展开,陈文也从提刑官的报告中得知了这两项军事科技革新之所以没有成功,乃是因为军器司的文官的阻挠,他们试图借此来将军器司的权柄继续掌握在手中,防止陈文借悬赏为名进行渗透和架空。
得到了那份报告,当时的陈文可谓哭笑不得,他将军器司置于金华镇旗下确实有着侵蚀文官权利的心思,但却从未打算把那些在王翊在世时就主持武器制造的专业文官们架空,甚至不仅没有打算架空他们,还打算对军器司进一步扩大,同时提升部门的级别和文官的官职。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既然他们非要在至关重要的武器革新上作死,那么就让他们全家一起去死好了。
只不过,陈文没想到前脚处死了那些文官,这两项军事科技革新竟然会如此迅速的就得到了进展,一时间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为好。
所谓轮契式枪机乃是燧发枪的一种枪机,陈文按照记忆画了出来,反复核对数次后才送去悬赏,可没想到还是被人算计了一手。刚刚得到的报告中表明了需要对部分零件进行调整才能使用,对此陈文当然没有什么不同意的念头,当即前往军工司,在验证后亲手将赏银交给了那位原本在俞国望帐下的鸟铳工匠,换来了那位工匠的千恩万谢。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轮契式枪机的生产速度还是提不上去,想要大量装备部队还需要漫长的技术积累。
这一点毋庸置疑,陈文也知道燧发枪的普及化历程充满了坎坷。所幸颗粒化火药的技术难度很低,连同定装药包一起马上就可以进入批量生产,唯有原材料可能会影响到生产速度,具体如何提高原料获取陈文觉得还需要拿些手段出来。火器是武器的发展趋势,陈文必须设法保证原料的获取,不过有些东西却是可以提前开始研发。
另外,既然物质已经开始过硬了,那么精神上当然也要过硬,因为战场上胜负的关键还是作战意志,信仰和宣传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未完待续。)
第四章 七月初四
原材料的问题陈文已有成算,只是分地的摊子现在铺的还有点大,对衢州方面也还处在战争状态之中,这些成算暂时也只能是想法而已。
不过随着新近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每件火器之间差异开始缩小,定装药包也提上了生产日程。经过了对新近生产的火铳的几轮实验,军工司很快就得到了一个足以保证火铳发射的量,并且以此填装药包。到了战场上,火铳手只要咬开或是撕开纸质的药包,直接导入火铳即可,无须再在激战中再分心估量导入的数量,降低了火药不足或是炸膛的可能。
只不过,轮契式枪机的批量生产还是个问题,陈文暂时也只得将生产出来的安装在威力更大的鲁密铳上。额外根据扩编和损耗需要而生产出来的其他鲁密铳,则依旧使用老式的火绳枪枪机。至于鸟铳,因为对于击破清军装备较多的打造精良的棉甲存在一定程度的威力不足的问题,则不再继续生产,各部的鸟铳也开始进入轮换淘汰阶段。
纯以物质上的力量开始得到提升,基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常识。永历六年的七月初四,在这个注定铭刻于青史的日子,华夏复兴社在金华府府城内的一座改建的宅院中宣告成立,这一天也正是第一批会员宣誓入会的日子。
华夏复兴会的纲领和章程陈文琢磨了几天,又与周敬亭熬了两个晚上,总算是折腾了出来。当然,主要还是要感谢年少求学时的思想政治课,纲领和章程,很多都是抄自共和国时代的党章,只是根据这个时代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此时此刻,一面红底绣着竹简与春秋样式古剑交叉于上的会旗悬挂于大厅的主位,其下乃是一个供桌,供奉着一手托着竹简,另一只手扶着佩剑的轩辕黄帝的塑像。既然是复兴华夏,那么自然要供奉轩辕黄帝。陈文当着第一批即将入会的会员恭恭敬敬的上了三炷香,随即便开始宣读开幕词。
开幕词乃是周敬亭的手笔,华夏复兴会的本身便是以儒家提倡的夷夏之防所代表的古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为宗旨,所以周敬亭书就的开幕词以及纲领和章程也都是自儒家经典中引经据典,穿凿附会而成的。
在陈文的那个时代,儒家思想传承两千年,至清末随着本土学说无法实现国家富强,人们纷纷开始师法他国,儒家思想也开始逐渐被舶来货取代。儒家思想虽然没有彻底灭绝,但却也不再是社会思想的主流。但是在这个时代,儒家思想依旧占据统治地位,即便是蛮王夷君以要将自身在儒家所说的正统上面包装一番,才方便借着君臣伦理强化其统治。
在这个时代,中国人还没有被西方打到在地,彻底抛弃儒家思想、以不知名的外来思想作为宗旨是百分之百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陈文不知道他以重申夷夏之防,以儒家核心的“仁”与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相融合的方法是否能够成功,也不知道会对未来造成何种影响。
但是,既然当下的儒生已经不再是先秦儒生那般遵循“仁”的核心思想,而陈文也需要信仰的力量来强化自身,那么借助于夷夏之防来创建信仰就成了他所能想象到的唯一选择。
至于未来,陈文知道随着满清的铁蹄踏遍九州,明末的儒生中也出现了很多诸如“夷夏之防大于君臣之伦”之类的强调华夷大防的思想。日后若是能够延揽到如黄宗羲、顾炎武、朱之瑜、吕留良、王夫之之类的大儒或是其他得到了启发的儒生,完全可以再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事实上,陈文根本就不相信这世上存在着万世不易之法,大明王朝的兴衰就是最好的例子。况且,若是无法赢在当下,也就不再有什么未来。至于以后的事情,自然有后人去操心,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开幕词意简言骇,处处引经据典,不过这会场上的第一批会员除了孙钰、周敬亭、顾守礼和齐秀峰以外,再无任何一个士人,几乎都是仅仅完成了初步扫盲的中高级军官,是否能够领会其意,陈文并不敢保证。
或许,下一次的开幕词应该用白话文。
所幸接下来的入会誓词,陈文没有费力不讨好的去翻译为文言文,直接照着思想政治课上的《入党誓词》简单修改了一番。那些都是千锤百炼的文字,陈文在将参加宣誓的入会人员名单进行了宣读后,便转身面相会旗和轩辕黄帝的塑像,右手握拳悬于太阳穴,大声开始了诵念。
“我,陈文志愿加入华夏复兴会,拥护会社之纲领,遵守会社之章程,履行会员之义务,执行会社之决定,严守会社之纪律,保守会社之秘密。对会社忠诚,积极工作,为实现驱除鞑虏、拯救斯民、光复汉家旧地、重建华夏文明之伟大事业而奋斗终身,时刻准备着为会社和华夏生民牺牲一切。如有背叛之行为,天厌之,天厌之!”
誓词其实这些人早已能够倒背如流,即便没有陈文领读他们也能够一字不落的背完。毕竟在他们看来能够进入到这个劳什子的华夏复兴社便是进入了陈文抗清集团的核心圈子,反倒是那四个士人心怀着更多的信仰——来自儒家思想的信仰。
按照各自的名字将宣誓词一个接着一个的宣誓完毕,每每完成一个宣誓,陈文便拿出了一个使用同一模具铸造出来的由竹简与古剑交叉而成的徽章,郑重其事的将其钉在该会员的胸口衣服上,随即便行了一个平胸礼,紧接着也迎来了同样的回礼。
陈文此前在军中废除跪礼的打算由于监军文官的存在,只得选择了放弃。但是在会社之内,陈文还是把跪礼废除了,会员与会员之间只需行平胸礼即可,称呼也一律使用同志,即拥有共同志向之人。哪怕这更多只是形式主义,陈文也坚信它们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会员,将平等自由之类的思想根植其间。
完成了宣誓,接下来就是新近会员向会社表决心,直到闭幕词完毕后他们才会离开。不过明天还有组织会议,他们依旧需要前来参加,为扩大组织、收录更多的会员做准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