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永历四年-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月,北海王元颢在陈庆之的保护下于睢阳称帝。四月二十,陈庆之攻占考城,歼灭北魏济阴王元晖业率领的两万羽林军,俘获其人。”

    “五月初一,陈庆之攻大梁,北魏大梁守军望白袍而降。陈庆之遂引师西进,剑指北魏都城洛阳。大梁陷落的消息传来,正在镇压青州邢杲起义的北魏上党王元天穆率军三十万回师勤王。”

    “三十万?”这个数字确实惊人,毕竟明太祖北伐暴元不过出兵二十五万。

    “无错,正是三十万大军。”陈文笑了笑,接下来才是后世网络上被称之为南朝第一名将陈庆之走向神坛的几次大战。

    “五月二十三,陈庆之攻陷荥阳,大破北魏南道大都督杨昱麾下七万人,生擒其人并都督元恭,荥阳太守西河王元悰。荥阳刚刚易手,北魏援军即至,于是陈庆之帅白袍军三千背城力战,击溃元天穆先锋尔朱兆骑兵万余。”

    “闻讯,北魏虎牢守将尔朱世隆弃城而走。这个虎牢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

    “哦。”

    见如此说果然更能让听众理解,陈文便继续说道:“虎牢关陷落后,下一个进攻目标会哪呢,有人知道吗?”

    听到这个问题,众人皆进入了思考,倒是那个被吴登科称呼为尹二狗的汉子反应迅速。“陈先生,是洛阳吧。”

    “正是,就是洛阳。两天后,元颢在陈庆之的护送下进入洛阳城,改元建武。”

    “陈庆之攻下洛阳后,元天穆再次来袭,先后攻克了大梁和睢阳,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同时又派赵平郡公费穆领兵两万攻陷虎牢关。”

    “面对这样的困境,陈庆之立刻回师迎战元天穆。元天穆见陈庆之至,连忙带着四万人渡河而走。随后,陈庆之收复了大梁和睢阳,而刚刚攻克虎牢关的费穆则率军投降。”

    “后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说,陈庆之一路行来,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皆克。”

    “这还不算完,更加匪夷所思的是,陈庆之的白袍军历经这四十七战几乎没有什么伤亡,只是在进攻荥阳时损兵五百。其结果是,陈庆之将荥阳守将杨昱军中除他之外三十七名军官全部处死,并且令蜀兵剜腹取心食之,以报此仇。”

    场下的众人目瞪口呆的听着这一连串耸人听闻的战绩,这个人战绩的夸张程度竟然比先前听过的王玄策还吓人,若不是陈文一口咬定史书上这么写的,任谁也不会相信啊。

    陈文很清楚,这个故事若是放任下去肯定会产生怀疑,而怀疑这种情绪对于他即将要做的事情会产生很不好的后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疑问出现前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我读书时曾经仔细研究过,最后得出了三个结论。其一,陈庆之麾下白袍军虽然一直得不到补充,但是却是七千战兵无疑,而北魏动辄数万、数十万大军,其实只有考城之战是面对两万战兵,其他各役虽然战兵应该也远远多于白袍军,但是多多少就不好说了。”

    “其二,由于尔朱荣之乱北魏的将领军士们对北魏朝廷离心离德,而陈庆之北伐的目的是护送北魏宗室登基,所以,战局一旦不利,北魏的军队就会投降陈庆之护送的北魏宗室元颢。因此,白袍军虽然得不到补充,但是也不需要分兵守卫城市和战略要地,每战都可以集中全力,而他的对手虽然兵力占优,却人心不定,这样以虎狼之师迎战乌合之众,焉有不胜之理。”

    “其三,陈庆之北伐之时,北魏权臣尔朱荣正在平定六镇之乱,而陈庆之出发时,山东爆发了聚众十余万户的邢杲之乱。北魏朝廷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先攻陈庆之,另外一个是先平邢杲,结果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觉得邢杲的人数多,陈庆之就七千人翻不了多大的浪。”

    “结果嘛……”陈文笑着摇了摇头。

    见众人纷纷流露出了恍然大悟的模样,陈文便继续讲了下去。

    “陈庆之一路北上的时候,那个先前提过的尔朱荣正在外镇压叛乱。结果一听说洛阳被陈庆之攻陷了,立刻带领他手下的大军汇合了元天穆的残部,足足有数十万大军,回师试图收复洛阳。”

    “尔朱荣回师后,陈庆之一看,对方几十万大军,死守洛阳肯定不行,于是他带着白袍军渡河守北中郎城,而由元颢领降军留守洛阳。尔朱荣围北中郎城三日,经十一战,被杀伤甚众,几欲退兵。结果有人献计,尔朱荣于是在统领大军继续围困陈庆之的同时,派少数军队渡河偷袭洛阳。”

    “结果让人跌破眼镜,重兵把守的洛阳一战即下,称帝没多久的元颢逃跑,后来被擒杀。陈庆之得到消息后,立刻帅军突围,准备退回梁国。”

    “陈庆之突围后,尔朱荣一路狂追,可是却拿他一点办法没有。就这样,陈庆之统帅白袍军一路南下,尔朱荣一路尾随,就仿佛是送客一般。”

    听到“送客”这个词,场下的部分人流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而参加围困和追击陈庆之的军队中有些什么人呢,我列举一下。首先是北魏,尔朱荣一家,贺拔胜贺拔岳兄弟。”

    “北魏后来分成了北周和北齐,北周方面,宇文泰一家,关陇贵族中的大柱国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李弼之弟李标,十二大将军中的侯莫陈顺、宇文贵;北齐方面,高欢、侯景、潘乐、蔡俊、叱列杀鬼、张宴之等人。”

    “这些人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时的北魏和后来的北周北齐的名将们,几乎全部参加了对陈庆之这支孤军的作战,而结果却是,这些名将们却拿陈庆之一点办法都没有。”

    大概是今天耸人听闻的段子实在太密集了,这些陌生的名将显然没有激起众人太大的反应。但是对于陈文而言,既然讲出来了,就需要让听者能够明白。

    “北齐方面且不说,北周的建立者宇文泰创建了一个新的军事制度,叫做府兵制。府兵制从宇文泰开始,一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废止,绵延四朝,甚至本朝的军户制度其实也是由府兵制转变而来的。”

    “啊?”见众人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陈文继而说道。

    “为什么府兵制能够绵延四朝,其实很简单,除了其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意外,这项制度出现的同时一个新的权利集团——关陇贵族也随之出现,从西魏、北周的宇文家,到大隋的杨家和大唐的李家其实都是关陇贵族的成员。”

    “宇文泰作为创立者不说,大唐的太祖高皇帝李渊乃是西魏掌握军权的八柱国之一的李虎的孙子,而大隋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则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中的杨忠之子。当然,除此之外,杨忠还有另一个身份,他在进入北魏军队前曾经是陈庆之那支白袍军的成员。”

    借着杨忠的出身,陈文顺利的将故事带了回来,见众人皆露出了惊愕之色,他便安下心来,继续讲述这个故事。

    “可是,眼看就到梁国地界了,山洪暴发,白袍军全军被山洪吞没,陈庆之仅以身免,后来他化妆成和尚才回到梁国。”

    “陈庆之回到梁国后,有先后帅军参加了几次对北朝的攻防作战,几乎全无败绩。”

    “在陈庆之死后数年,他的手下败将侯景杀过长江,侯景在江南杀得尸山血海,数年后才被平定,从此梁朝一蹶不振。侯景之乱后五年,平乱的梁将陈霸先取梁而代之,建立陈朝,也是南朝最后一个朝代。”

    故事已经讲完了,陈文很清楚陈庆之北伐失败其实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原因,只是他已经不打算再讲下去了。

    今天还有很多事要做,有机会再说吧。

第二十五章 编剧

    陈文沉默了片刻便宣布散场,在散场的人群中,陈文没有发现那个每天必来的台州汉子的身影,却又一次看到了李瑞鑫。

    明天下午再去找他好了,今天抓紧时间和李瑞鑫谈谈,若是能谈下来,便多了一员骑将。

    “李兄弟,今天可有时间?”

    李瑞鑫听到陈文的声音,立刻皱起了眉头,回答道:“陈先生乃是读书人,找我这等武夫作甚?”

    我哪里得罪他了吗?

    陈文想了想,微笑道:“不瞒李兄弟,我家世居北直隶,听说李兄弟乃是辽东人士,故而想要多亲近亲近。”

    同样是北方人的背景,在四明山这个浙江的地界,身边都是南方人的环境自然会更加亲切一些。

    可是听了这话,李瑞鑫突然激动了起来。“陈先生,我听人说过您讲的浑河之战,我也知道有些辽军做事情不地道。但是,希望您明白,不是所有辽人都是怂货,至少先父、先兄和我都不是,靖国公也不是!”

    李瑞鑫口中的靖国公并不是永历天子册封的前顺军将领袁宗第,而是弘光天子册封的靖国公黄得功。

    竟然是因为这个啊,陈文突然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

    见来听讲古的人群已经散尽,陈文的视线与李瑞鑫那忿忿不平的目光脱离了接触,转而仰望天空,若回忆状。

    “我记得第一次在这里讲古时,曾经说过,我年少时顽劣不堪,于读书一事全无兴趣,这并非谦辞,而是事实。”

    等待着回答的李瑞鑫莫名其妙的看着陈文,他丝毫不明白眼前这个人到底想说什么。

    “那时的我每日只知道和邻人、伙伴厮混,不求上进。开蒙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有一次更是趁着先生打盹的时候点火把先生的胡子烧了。”

    烧先生胡子的事情陈文没有做过,因为他上学时老师多是女性,不过终日玩闹之事却是有的,尤其是在接触电脑之后,旷课也曾偶尔为之。

    “八岁时的一天,先父告诉我,家里要来客人,会住上一段时间,要我老实一些。年少的我并不以为意,直到客人进门的那天我才知道,来的是先父的一位家住在高阳的至交好友和他的女儿,而他的女儿便是我指腹为婚的聘妻。”

    上学的时候,陈文就曾经喜欢过一个妹纸,而人家对他却没什么兴趣。不过,这并不妨碍陈文以着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李瑞鑫编故事。

    “那一天,她就站在我的面前,触手可及,可是我仿佛是呆傻了一般什么都说不出来。那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她懂得很多,能够引经据典,虽然大多不是很深奥的典故,却总能引来长辈的赞叹。可是即便如此,她却从来不会在我面前炫耀,因为她知道我不懂,她不想让我难堪。而在她面前,我第一次觉得自惭形秽。”

    李瑞鑫静静的听着这一切,没有丝毫转身离开的想法,虽然他依旧不明白陈文为什么要说这个。

    “第二年,她的父亲又带她来我家做客,她依旧站在我面前,依旧触手可及,而我依旧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虽然我知道从出生的那一刻她就已经注定是我的妻子,而她的父亲带她来我家也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培养些感情,但是我却觉得自己配不上她。”

    “那一年,在她走后,我开始发奋读书,可是但凡有关科举的读物我都丝毫读不进去。直到有一天,先生讲岳王的《满江红》时,我终于茅塞顿开,我读书识字,即便不考科举也可以读史书啊,这样我和她也可以有共同语言的。”

    在现代人印象中,中国古代礼教森严,男女之防极重。但是遍读史书,男追女、女追男的爱情故事却比比皆是,给予了后世的广大编剧们无穷的想象空间。而陈文的这个故事却是个大杂烩,因为对于爱情他也没什么经验。

    “又一年,我十岁,她也十岁,我们坐在后花园的小亭里谈天说地,在书房里畅谈至夜色将近。她告诉我,作为一个读书人,有比金榜题名更加荣耀的事情,那边是完成一部史书。她告诉我,即便考上状元也终有一天会被人遗忘,可是一部史料详实的史书却可以流传后世。”

    “从那以后,这就成为了我的梦想,为此我每天都在研读史书,而她,每年也都会来住上一个月。每到那个月,我苦思冥想、奋笔疾书,她素手研磨、红袖添香。我们知道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到崇祯十二年,因为那一年便是婚期,从那以后我们便会成为一体,直到永远。”

    每个人都有过梦想,哪怕它无法实现,每个人都有过爱情,哪怕它只是憧憬。陈文在后世的文学影视作品中看到,这两种美好的事物一旦融为一体,势必一加一大于二。

    “然而,这一切对我而言却只是一场幻梦。崇祯十一年,鞑子破关而入,高阳县驻防的军队闻风而逃,留下了一城百姓。很快,鞑子就包围了高阳县城。而那时,本来有机会逃到保定府的帝师孙阁老愤慨于官军的怯懦,毅然留下与百姓共进退,家岳乃是孙家的好友,便也留了下来。”

    “那一战,城头上没有哪怕半个官军,有的只是孙阁老的子孙、家人、邻居、朋友和高阳县的百姓,而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擂鼓助威的则是那位七十六岁高龄的孙承宗孙阁老。”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鞑子攻破了高阳县城,孙阁老被俘后义不辱身,而家岳一家男丁皆战死于城头,女子皆投井自尽。但是,我的聘妻却是个例外。”

    听到这里,李瑞鑫的心头不由得一慌,一个美好的故事最终成为了悲剧,但是他却不希望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悲惨,因为他家也是这乱世造就的悲剧之一。

    “高阳陷落后,我曾花费重金雇人去打探消息,一个月后,打探消息的人带着一个岳家侥幸逃出升天的家丁推着一具棺材来到我家,而那里面便是我的聘妻。”

    说罢,陈文以着他拙劣的演技转过身,擦了擦眼睛,然后深吸了口气,仿佛在抑制眼泪继续流出一般,随后重新转过身,仰望着天空。

    “她就躺在那里,穿着准备在大婚时要用的礼服,安静得仿佛睡着了一般。而她的胸口,一个由匕首造成的豁口分外明显,我想,那应该是我送给她的那把匕首造成的。直到这时,我终于知道了,城破之际,她为保名节,提前穿上了礼服,坐在梳妆台前,将匕首送进了心脏。”

    “第二天,在家族的祖坟我以正妻的名义将她风光大葬,而等所有人走之后,我把我们一起写过的史书拿出来在她的坟前烧掉,因为没有她,这个梦想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见李瑞鑫已经被自己编织的悲伤情绪所感染,陈文对李瑞鑫说道:

    “这个故事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即便是王经略也不曾知晓。李兄弟,是不是怂货不是靠说的,而是靠做的。我听说过你的事迹,也听说过你父亲和兄长的事迹,更清楚靖国公的忠贞不屈。我相信你们都不是那等人。”

    见李瑞鑫的脸色已有些缓和,陈文突然大声质问道:“但是你觉得这样子就够了,是吗?”

    在眼前那充满了震惊的目光中,陈文仿佛在释放怒气一般继续说道:“我知道你多年来一直找寻你母亲、嫂子和妹妹的事情,也知道你时常下山袭杀绿营兵的事情,难道你以为你这样做就能对得起你父亲兄长还有靖国公的在天之灵了吗?”

    “现在杀死靖国公的逆贼刘良佐还活着,出卖弘光天子的叛徒田雄、马得功也还活着,这群害得你家破人亡的混蛋还都特么的锦衣玉食的活着。或许你打算效法豫让刺赵襄子一般,等他们都想不起来这世上还有你这一号人的时候再找机会去杀他们。但是这样就够了吗?”

    眼见着李瑞鑫瞪大了眼睛,仿佛被猜到了心事一般。陈文心中不由得一惊,难道他真的打算这样做吗?可是史书上说刘良佐等人都是寿终正寝的啊,难道眼前这人也死在了一个多月后的那场浩劫之中吗?

    抛开了这些无谓的胡思乱想,陈文继续厉声问道:“刘良佐为什么要杀靖国公?田雄、马得功为什么要背叛靖国公出卖弘光天子?还有你们一家为什么背井离乡流落关内?这些年你特么到底想过没有?!”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看着李瑞鑫已经渐渐涌出泪水的那双满是激愤眼睛,陈文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只是他很清楚,此时此刻,却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不管你想没想过,但是我却想得很清楚。崇祯十年九月,鞑子破关而入,烈皇以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卢公象升督天下勤王军。卢总督乃是天下闻名的知兵之人,无论是面对鞑子还是流寇都鲜有败绩,这个任命可谓得矣。”

    “卢总督在进京面圣时在烈皇面前力主迎战鞑子,终为主和的大学士杨嗣昌所不容,于是那奸贼杨嗣昌便勾结兵部侍郎陈新甲和监军太监高起潜阴谋陷害卢总督。卢总督出兵后,高起潜领关宁军独走,而陈新甲则不予卢总督所领的山西三镇官兵粮饷。眼见于此,大同镇总兵王朴那狗贼立刻逃走。”

    “即便如此,卢总督依旧带领着宣府镇和山西镇的官兵追击鞑子。卢总督领军追至巨鹿,终于追上了鞑子,卢总督派遣兵部主事杨廷麟去求援,而这时,负责指挥关宁军的高起潜就在不到五十里的鸡泽帅兵劫掠百姓,对卢总督的求援全然不理。”

    “卢总督追至蒿水桥时,终被鞑子包围。及战,宣府、山西二镇总兵临阵脱逃,卢总督力战而死。卢总督死后,那数万关宁军也不战而溃。”

    “我曾经想过,如果杨嗣昌不陷害卢总督,如果陈新甲发放粮饷,如果高起潜带领关宁军随卢总督同行,如果宣大三镇没有离阵脱逃,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那么卢总督一定能够为高阳县城解围,无论是孙阁老还是岳家一家人都不会死于鞑子之手!”

    “我很清楚,就是这些见不得忠良用事的奸佞,就是这些劫掠百姓内行面对鞑子却只会望风而逃的狗官兵,就是这些杀千刀的鞑子,就是他们杀害了我的聘妻,就是他们使得我抛弃了梦想,也是他们扰乱了这天下,使得家父郁郁而终。”

    故事听到这里,李瑞鑫含在眼眶里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了。他不是为了陈文的遭遇而哭泣,而是为了这些年来的背井离乡,为了在这场乱世中身死和离散的家人,为了直到今天他依旧无法报仇雪恨而哭泣。

    他蹲在地上,抱着头大声的哭泣着,仿佛是在将这些年淤积在心中的悲痛和怨恨一口气释放了出来,在漆黑的夜色下,显得分外凄凉。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陈文知道他距离成功已经不远了。在现代很多人都知道,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就是同病相怜,而他也是知道的。

    最初,陈文认为他在这个时代没有档案和人际关系是极大的劣势,可是这些日子下来,他突然发现了自己这么个“黑户”其实更方便按照自己的需求编造履历。

    经过了这十余天的讲古,陈文发现他的口才比先前要强得太多,甚至比他做销售的那段时光还要强。他甚至觉得,如果在初上大兰山时便有现在的口才,他绝不会被王江那么容易就牵着鼻子走,说了那许多不该说的话。

    陈文知道,在现在而言,他所拥有的只有历史和口才,历史是资源,而口才则是途径和手段,而更好的发挥这些长处将是他独领一军之前最大的依仗。

    “烧掉那些史书之后,我便开始研习兵书,因为我要亲手终结这个乱世,将这些狗贼赶尽杀绝,为先父和那个我曾经深爱过的女子复仇。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得偿所愿,为此我愿意以身为祭!”

    从**战争开始,到抗美援朝以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势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国,中国人在那些年里承受了太多的屈辱,也付出了太多的血泪,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满清!

    陈文坚信,如果如果没有满清年复一年的屠杀和愚昧,以着中国人举世闻名的勤劳和智慧,几百年后的中国断不会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在四明山的这段日子里,陈文听到了太多这个时代的苦难。他相信,那辆出租车把他载到这个时代一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就是将由他终结后世的苦难。

    这样的使命感在陈文的心中点燃了一团早已准备好的篝火,他确信,如果能够终结满清的统治,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

第二十六章 理念

    看着依旧泣不成声的李瑞鑫,陈文坚定的说道:“李兄弟,以你的武艺不应该在此蹉跎岁月。和我一起走吧,去福建,那里才有未来,才是报仇雪恨、终结乱世的开始。”

    听到这话,李瑞鑫停止了哭泣,站了起来,满脸疑惑的问道:“陈先生,恕我冒昧的问一句,您为什么不愿意留在这里,这里距离南京很近,小人觉得,只要能够收复南京一切便大有可为。”

    南京!

    就凭着这句话,此人就不应该默默无闻的死在这里。

    陈文沉吟了片刻,轻蔑的说道:“我知道这里离南京很近,也正是因为太近,这里并不容易发展出足够抵定南京的实力。而且浙江王师如同一盘散沙一般,鞑子就靠着严我公的一条舌头就能动摇山海,此处实非成就事业之地。”

    无论是鲁监国行朝内斗频仍,还是这两年严我公劝降了众多的不稳定分子,都是李瑞鑫看在眼里的。听完这话,他也不由得流露出了赞同的神色。

    “而福建则不同,我准备投效威远侯军前,他占据海岛可以不受干扰的练兵,他拥有众多海船和水手,而我的计划则是利用数年的时间通过练兵和参与威远侯的军事行动来锻炼士卒、扩大军队规模,然后利用海运一口气将数万大军直接投放南京,一战定胜负。”

    李瑞鑫瞪大了眼睛,凭着他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海运的明朝人,又如何能够理解这样天马行空的想法。

    “这怎么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历史上郑成功不就是这么做的吗?而且他还成功了,若不是那场莫名其妙的南京之战,没准他就真的逆转未来了。

    陈文笑了笑,说道:“为什么不可能?唐末两浙第一名将顾全武就这样干过,而且成功了,虽然他只是从绍兴府海运军队到嘉兴,但是那时的海运技术能够和现在相比?我大明的海商既然可以靠海运每年往日本和马尼拉倒腾瓷器、蚕丝、丝绸等物,那我们为什么不能靠海运行军作战呢?”

    陈文的这段话在李瑞鑫的脑海中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这样匪夷所思的战略战术实在是让他大开眼界。李瑞鑫觉得,这样的战术既然自己想不到,那么满脑子骑射无双的鞑子也一定想不到吧。

    看着李瑞鑫的神色,陈文觉得胜利距离他已经近在咫尺了,于是乎他决定再扔出一个爆炸性的理论,把这扇门开得大一些。

    “或许李兄弟你心中会疑虑,我陈文凭什么相信自己一旦到达威远侯的麾下就可以受到重用。”

    这句话正是李瑞鑫此刻心中所想的,再绝佳的战略战术也需要有实行的资本,否则不过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曾经很奇怪,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名将都要读《春秋》,而我所见过的武将里大多却连字都不认识?”

    这个问题的出现一下子引起了李瑞鑫的兴趣,虽然他没有考虑过,但是听听总会有进益的,就像听陈文讲古一样。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李卫公问对》中有对用兵的正奇之论,相应的对武将也有类似的划分,他说武将分为两种,一种是守将,而另一种是斗将。所谓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

    “守将易得,斗将难求。事实上绝大多数合格的武将都是守将,因为只要规规矩矩的用兵便不会有大错;但是斗将则不同,斗将好用奇兵,胜则一战功成,败则全军覆没,是故,奇正皆得,国之辅也。而这些国之辅弼便是历史上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名将。”

    把论点带回到名将这个概念之后,陈文继续讲了下去。

    “《孙子兵法》讲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从古至今,我华夏诞生过很多名将,他们其中的一些或许在后四种德行上更为明显,但是你仔细回忆下,即便是这些正奇皆得的名将中又有哪个不是智力超绝之人?”

    “说到现在,问题又回来了,为什么名将们都要读书?这很简单,这世上只有很少的人天生就才智过人,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通过读书,一个常人也可以增广见闻,提高智力,所以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的名将们才会去读书。”

    “也正是这个原因,文官大多不知兵,但是真正知兵的文官反而比武将更善战,比如熊廷弼。萨尔浒之战后,熊廷弼代替杨镐经略辽东,期间重整军备、安抚流亡,屡次击败老奴。后来就连那些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在辽则辽存,去辽则辽亡。”

    发觉自己好像有点扯远了之后,陈文立刻把话题转了回来。

    “每个人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余自九岁开始读史书,到崇祯十二年始读兵书,两年后再读史书。直至今年,自觉小有所成,方才南下投效王师。”

    说到这里,陈文话锋一转。“李兄弟久历战阵,又曾在靖国公帐下效力,想必也知兵之人。在下斗胆请李兄弟参详则个,可好?”

    “不敢,陈先生乃是大才,小人聆听受教就是了。”说着,李瑞鑫躬身一礼。

    “如此在下就献丑了,李兄弟可知道庙算一词?”

    “庙算?”听到这词,李瑞鑫面露轻蔑。“那是文官的事情。”

    文官领兵就个笑话,尤其在武将眼里,更是如此,而陈文要的就是这份蔑视。

    陈文笑着摇了摇头。“上古之时,庙算就已经存在,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这个词是指战争开始前在庙堂占卜的仪式。”

    “到了今天,就像李兄弟说的,那是文官的事。而据在下所知,绝大多数领军文官看来,所谓庙算就是对着地图或者干脆连地图都不去看就凭空设想一个计划,然后叫武将去实施。不过,我要说的也和这个没有半点关系。”

    明朝中后期,随着文官在地位上彻底压倒武将,出现了一种三驾马车的指挥体系。即文官负责战略运筹、监军太监负责军需的发放和分配、而武将则负责克敌制胜。

    这样的体系对于文官来说有着极大的优势:打了胜仗,文官功劳最大,其次是监军太监,而武将的军功就只能去算斩首;打了败仗,就是武将执行不力,如果武将力战而死,那么就肯定是那些阉竖贪墨了军饷导致战败,反正锅用不着文官来背。

    “《孙子兵法》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