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谋长尤苏波夫亲王进行一场有点艰难的会谈。

    会谈的内容是关于乌拉尔山脉以西战局的依照赫斯曼的说法,和布尔什维克的战争应该分成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把布尔什维克赶到乌拉尔山脉以东,收复俄罗斯帝国在欧洲的全部地盘。

    而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欧洲应该有一个休养生息和恢复生产的时期。因为长期的战争已经将半个欧洲变成了废墟,如果不恢复一下,让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没准苏联布尔什维克没有灭掉,欧洲这边又有别国的布尔什维克起来闹革命了,就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的情况一样。

    在欧洲恢复生产的同时,美国也需要压制一下。现在美国和日本正在夏威夷群岛鏖战,虽然日本人刚刚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祝捷庆典,不过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对此深表怀疑。非常担心日本人会在几个月后被美国击败!

    根据最新的日本方面的通报,美国人目前已经登上了尼豪岛的滩头,还被无敌的大日本皇军杀得损失惨重……但是损失惨重了快一个星期了,美国人好像也没被赶下海,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而美国人一旦在尼豪岛站稳脚跟,接下去就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和日本人的岸基航空兵拼消耗了,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赢的。在赫斯曼的记忆中有个二战美国飞行员(机组成员)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损失数据。在欧洲战场伤亡飞行员(机组成员)七万两千几百,在太平洋战场死亡两万七千几百。

    差不多就是欧洲死三个,太平洋死一个的样子。

    可是现在没有欧洲战场给美国飞行员放血了,虽然有个圭亚那…加勒比战场,但是这个战场到目前为止的作战规模比史上的欧洲战场小太多了,十分之一都没有,顶天就是5%上下,根本耗不死多少美国飞行员。

    所以现在美国可以用于太平洋战场的实力远远超过史同期,哪怕日本占有了夏威夷群岛这个天然的海上要塞,失败仍然是可以预期的。

    除非德国在初步击败苏联后转用兵力与加勒比战场,将美国的主要兵力从夏威夷战场拉回到加勒比战场。

    当然,赫斯曼现在和尤苏波夫说的这两大理由其实都是借口。真正让德国准备在帮助白俄拿下乌拉尔山脉以西后就停止进攻的原因,还是没有办法消化俄罗斯民族庞大的人口。(未完待续。。)

第1005章 俄国人的战争

    “明白,我明白。”看上去比几个月前苍老了不少的尤苏波夫亲王露出了一丝苦笑,“你们的战争只到乌拉尔,再向东就是我们的战争了。这将是非常非常艰难的!”

    在真正的当了几个月的俄罗斯陆军总参谋长后,尤苏波夫亲王已经深深感到了管理俄罗斯有多困难了。

    奥丽加女皇的《土改敕令》和融欧国策的确为白俄政权争取到了一些支持者。但这也不意味着gc主义战士们就此销声匿迹了……布尔什维克党花了二十年时间培养了一代gc主义新人,其中不乏伪信者,但同样也有无数真正相信gc主义的苏维埃人。

    这些真的gc主义者在德国入侵和白俄复辟前,湮没在了数量更庞大的伪信者之中,无法闪烁出红色的光芒。而当苏维埃祖国真正大难临头,伪信者纷纷撕掉假面具投靠白俄的时候。就是真gc主义者们挺身而出,捍卫理想的时刻了。

    所以白俄的复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了甄别gc主义信仰最好的试金石和史上的苏德战争不同,俄罗斯民族主义是不能给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增加什么力量的,所以坚定地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的都是真正的gc主义战士。

    这样的人在“白区”虽然不多,但是破坏性却不小(其实奥丽加女皇的坚定拥护者也不是很多,沉默的大多数才是主流)。而且这些真gc主义者的斗争方式也开始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不一定是暴力的游击战,也有非暴力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有些人还打出了社会民主党或是国家社会党的招牌蒙混视听。

    与此同时,奥丽加的朝廷在真正上台执政后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奥丽加在流亡期间依靠的力量是白俄军事贵族,这些人和德国的容克不是一回事儿,都是思想和知识非常落伍的家伙。他们对俄罗斯的认识还停留在十月革命前,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管理“苏维埃人”。

    而后来投靠奥丽加的布尔什维克党叛徒又都是一些信仰破灭的家伙,对罗曼诺夫王朝也没有什么归属感,很多人都抱着捞一把再去巴黎、伦敦过舒服日子的打算。

    这些失去信仰的前gc主义战士在很多时候表现的居然比“老白男贵族”还**奥丽加和她的老白男们虽然不知道该怎么治理“苏维埃人”,但是丢过一次江山的他们知道“水能覆舟”的道理,现在好不容易咸鱼翻身,当然都是比较珍惜的,所以不大敢放手捞钱。

    因此奥丽加的朝廷现在出现了老白男煳涂和gc主义叛徒**两大顽疾。甚至在由原白俄流亡军队和苏军叛徒组成的俄罗斯陆军中,也出现了管理混乱和**成风的问题。

    另外,老白男和布尔什维克叛徒这两类人,现在并没有融合在一起,成为团结的俄罗斯保皇党,而是隐约分成了两个官僚集团,相互之间都视对方为政治上的竞争对手。

    这一系列的问题,搞得奥丽加女皇和尤苏波夫亲王非常头疼,同时也让白俄政权的战斗力大打了一番折扣。如果没有德国和欧洲的全力支援,目前的白俄集团是很难战胜红俄的。

    而要改变这种“煳涂”+“**”的组合,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整合和治理的。

    而且,由于白俄统治区大都是经过一番血战后才易手的。除了彼得格勒等少数地方外都是满目疮痍,经济遭受了重创,根本无法为白俄政权和军队提供税赋。

    所以现在的白俄军队和政权是依靠欧洲共同体的补助维持的,而随着白俄统治区的扩大和军队数量的增长,欧共体需要提供的补助也越来越多!

    这笔巨大的开支,日益成为了法德两国的负担(英国本身的经济也在恢复之中,因此1944年还不必承担援助俄罗斯帝国的责任),也让希特勒政府和贝当政府感到非常头疼。

    想要用“好的政策”争取俄罗斯的民心可不是没有代价的!

    “亲王,你能理解真是太好了。”赫斯曼点了点头,跟随他一起抵达彼得格勒的国防军总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兼第二作战官施陶芬贝格少将,这时从一个大号的公文包里面取出了厚厚一个文件袋,放在了会议桌上。

    “这是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第二阶段作战方案的草案。”赫斯曼指着文件袋说,“莫斯科的外围由德军和法军负责解决,完成包围后由俄军进攻市区。如果……你们感到困难,还可以进行围困。”

    巨大的莫斯科市现在已经变成了兵营和堡垒。那里的情况和之前的列宁格勒类似,居民大多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拥护者,如果要强攻必然会损失惨重强攻一座有一百几十万gc主义战士保卫的要塞化的城市,对进攻者而言绝对会是一场噩梦,上百万人的牺牲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而用围困的办法夺取莫斯科也不容易,因为有了列宁格勒的教训,现在莫斯科城内早就囤积了巨量的食品。根据情报,足够150万gc主义战士吃上2…3年!

    所以制定计划的赫斯曼和古德里安一开始就排除了用德军去强攻的选项从1939年9月开战至今,德国这边死于战争的总人数,如果不包括波兰人、乌克兰人、立陶宛人等“附庸民族”的话,还不到30万人。

    如果一个莫斯科战役就让德意志民族失去100万生命,那么打完苏联的欧洲部分,德国人民差不多也该厌战了,哪儿还有心思去加勒比海打美帝?

    因此赫斯曼和古德里安干脆把攻坚的任务推给了俄罗斯人,德军负责用虎式坦克和e…50坦克打打外围就行了。

    根据以往2年的经验,德国装甲集群在野外作战中的优势是非常强大的,就算苏联人装备了js…2重型坦克,也是必败无疑。毕竟德军现在也有了强大的e…50a重型坦克了。

    如果白俄军队啃不下莫斯科,那么干脆围困饿饭,哪怕围上两三年也比死亡100万德国人要划算。

    赫斯曼接着说:“如果莫斯科需要围困解决的话,那么在完成对莫斯科的包围圈后,我们还将发起进攻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或高加索石油产区的作战。”

    除了莫斯科之外,苏联还有另外一个“死穴”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

    在失去了东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之后,苏联大致还剩三个工业区,分别是莫斯科周围地区;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工业区。

    其中莫斯科和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的重要程度远超西伯利亚,另外苏联第二个石油中心第二巴库也在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而高加索石油产区生产出来的石油,也必须由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的炼油厂加工(巴统的炼油厂在二战初期被炸后,斯大林就把巴统的炼油工业迁往了第二巴库)。

    所以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一旦落入德军和白俄之手,苏联的持续作战能力将会大打折扣,而白俄的实力则将大大增强。

    尤苏波夫亲王想想了想,问:“我们要从哪里向伏尔加…乌拉尔地区进攻?”

    “会兵分两路,一路从哈尔科夫…顿涅茨克地区东进,先夺取伏尔加河下游的斯大林格勒,然后在沿伏尔加河北进夺取中伏尔加州(古比雪夫)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州。”

    “一个1200多公里的大迂回?”尤苏波夫亲王心算了一下,得出了由顿涅茨克向中伏尔加州挺进的大致距离。

    赫斯曼点点头,又说:“另一路由莫斯科东进,走弗拉基米尔州…下诺夫哥罗德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在伏尔加河畔同南路军会师……这一路如果从莫斯科城下开始计算,需要挺进700…800公里。”

    一路1200多公里,一路700…800公里!而且不是骑马走路,是机械化集群开进,光是燃油消耗就是个天文数字了。不过这笔开支也是必须的,要“光复”俄罗斯欧洲部分,怎么可能不打伏尔加…乌拉尔?

    而打下伏尔加…乌拉尔后,不用说……让希特勒同志最头疼的“斯拉夫大老爷”又得多出上千万!

    不过赫斯曼现在不是总理,不必去考虑希特勒的难处,所以只管谋划怎么把乌拉尔山脉以西拿下。

    他接着对尤苏波夫说:“伏尔加…乌拉尔战役和莫斯科战役是一样的,主要是俄国的内战……欧洲军队只是来助阵的,并不是主力。所以野战还是由德军和法军来打,占领和攻坚由俄罗斯人自己解决。怎么样?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当然了,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尤苏波夫亲王没有二话,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现在进行的毕竟是俄罗斯的内战,白军当然是主力炮灰了。”(未完待续。。)

第1006章 假的纳粹

    赫斯曼和尤苏波夫商量着要怎么覆灭苏联红色的江山的时候,苏联红军同样在准备一场出其不意的反击。

    而将要在这场代号为“赤色卫兵”的作战行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部队,却是由希特勒同志的同胞,金发碧眼的德意志超人组成的红色旅!

    “即使人们不再忠诚,我们仍然忠诚。

    我们的队伍永远屹于这片土地。

    对于更好时代的描绘警惕了我们的青年。

    一个存有美德和以牺牲为荣的时代。

    我们永远与汝一起,永不屈服。

    请相信我们如同相信德意志的橡树和日月……”

    伴随着高亢、雄壮,让人热血沸腾的音乐声,党卫军军歌《当人们不再忠诚》在斯大林居住的孔策沃别墅的草坪上响起!

    这真是很难让人置信的一幕啊。

    将近1500名穿着者笔挺的德国武装党卫军军服的男人,在草坪上排出了整齐的方阵,并且在军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唱起了党卫军的军歌。

    而孔策沃别墅的主人约瑟夫。斯大林则在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陪同下检阅了这支看上去仿佛是纳粹党卫军的部队。

    “嗨!希特勒!”

    “嗨!希特勒!”

    当歌声嘎然而止的时候,1500名党卫军官兵又整齐划一的向斯大林行了德意志礼,还高唿……嗨!希特勒!

    斯大林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些“纳粹”的表现非常满意。

    “看上去和真的一样,”斯大林对身边的罗科索夫斯基说,“不过,他们为什么要扮成党卫军而不是普通的国防军?”

    这些党卫军当然是假的,要不然苏德战争这会儿就该结束了。

    “因为扮党卫军比较像,”罗科索夫斯基解释道,“虽然德国党卫军也是国防军的一部分,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军官。德国国防军的军官大多有一些贵族气质,很难模仿,而党卫军的军官大部分来自中下层。”

    德国国防军传承自普鲁士陆军,是“老欧洲”的劲旅。而“老欧洲”的军官都是贵族化的不一定是贵族,但是看上去要像贵族。

    因为“老欧洲”的军官讲究养成教育,想要成为军官往往要十来岁的年纪就进入幼年军校,接受严格的训练和熏陶,而且还要学习各种贵族礼仪,基本上就是按照军事贵族的要求培养的(这样做也是为了提升军队和军人的荣誉感)。所以长大后看上去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贵族气质。而要让大多是无产阶级出身的德国国际主义战士去装贵族,那是很容易露馅的。

    而党卫军的军官成分就非常复杂了,三教九流都有,而且大部分都没接受过长期的军官养成教育,没有那种让人讨厌的贵族气质。

    另外,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布尔什维克党其实是有渊源的,两者都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支派。所以在很多术语和“切口”上都很接近,让布尔什维克去冒充纳粹难度要比冒充普鲁士贵族军官容易多了。

    因此,比较熟悉德军内情的罗科索夫斯基就决定让红色旅战士装纳粹,而且还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了为期10天的特训,而今天就是“汇报演出”的日子。

    听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介绍,斯大林又点点头,然后转身向别墅走去,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也跟着斯大林一块儿往别墅大楼方向走去。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一走进屋子,斯大林就问身边的两个红军元帅。

    “初步选择在4月5日。”朱可夫给出了确切的日期,“天气预报说,从5日开始一直到10日,加里宁州将会有持续的雨雪天气。然后气温将逐步上升,冰雪将会大面积融化。”

    也就是说,4月5日…10日是最佳的进攻时间,10日之后泥泞季节就会来临。

    “4月5日……”斯大林思索着说,“列宁是1917年4月回到俄罗斯的,然后俄国革命就引来了全面转机,我希望今年4月能够成为卫国战争的转机。”

    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互相对了下眼色,朱可夫说:“4月份一定会有转机的,我们至少可以达成拖延莫斯科保卫战发生时间的目的。”

    在朱可夫看来,这就是转机了。

    “对!”罗科索夫斯基回答,“美国在夏威夷群岛的进展非常顺利,现在已经控制了半个尼豪岛,工兵也上岛开始建设机场了。一旦机场建成,美国强大的岸基航空兵就能抵达夏威夷群岛,日本必将会遭受惨败。”

    罗科索夫斯基是按照美国人通报的口径在说夏威夷群岛战役,虽然美国人在尼豪岛上陷入了可怕的血战,但是他们通报给苏联盟友的消息还是一派乐观的苏联人实际上知道尼豪岛血战的情况(有国际主义战士通风报信),不过按照苏联的标准,美国在尼豪岛上的损失根本不算什么。

    为了这么个要紧的岛屿,就是死上10万红军也是值得的,而美国人苦战多日所付出的代价还不到3万(伤亡和失踪),估计最后死伤个五六万也就拿下来了。

    而拿下尼豪岛后,布置上足够多的p51、p47、a…36(p51的俯冲轰炸版)和b…25啥的,就能去打瓦胡岛了。

    至于死伤,往多了算也就三五十万,在斯大林、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这些人眼睛里,这些损失根本不是问题,哪怕再翻一倍,只要能拿下瓦胡岛也值了。

    所以苏军统帅部对夏威夷群岛战役那是一片乐观啊。

    ……

    “帝国元帅。”

    新任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莫德尔元帅在彼得格勒皇村的司令部里面向前来视察的赫斯曼行了个抬手礼。

    “瓦尔t,”赫斯曼回了个礼,然后又和莫德尔握了下手,“前线的情况怎么样?”

    他和莫德尔的私交是很不错的,两人的年纪都差不多,在少年军校时就认识。在间战期间,莫德尔也是“施莱彻尔…赫斯曼一伙”的人。世界大战爆发后,赫斯曼也没少提拔自己的这位老朋友,不仅让莫德尔升到了元帅,而且还让他替代屈希勒尔出任了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

    “非常平静。”

    莫德尔一边和赫斯曼一块儿向金碧辉煌的叶卡捷琳宫(莫德尔的司令部设在这里)走去,一边回答说:“平静的有些不大正常。”

    “不正常?”赫斯曼问,“你认为苏联人在准备反击?”

    莫德尔点点头,说:“其实我认为他们的反击早就应该开始,比如在冬天的时候就开始。”

    “他们或许在等待js…2重型坦克吧。”赫斯曼说,“这种坦克可以对付虎式。”

    因为叛徒的报告,德国现在对js…2重型坦克的情况比较了解。而且也有了对付的办法e…50坦克就因此增加了5吨重量,把正面装甲变成了130mm/50度倾角。理论上,130mm/50度倾角的装甲相当于202mm的垂直装甲,哪怕是均质钢板,这个厚度也足够抵挡苏联的122mm口径(js…2的主炮)破甲弹了。

    “有这种可能。”走进了一间设在叶卡捷琳宫内的地图室时,莫德尔对赫斯曼说,“也有这样的可能……苏联人在等待泥泞季节。”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名将直觉”吧?反正莫德尔已经从眼下战场的平静嗅到了一丝威胁的味道。

    随着彼得格勒的完全光复,苏联红军已经到了垂死挣扎的地步,斯大林想来也不可能坐以待毙,干等着北方集团军群和曼施坦因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发起钳型突击的。

    “赫斯曼站在一副巨大的地图前,看着地图上一大堆密密麻麻的部队番号和箭头,“瓦尔t,你认为苏军可能在泥泞季节反攻?”

    “存在这种可能性,”莫德尔有些忧虑地说,“因为苏军反击的目的并不是打垮我们,而是迫使我们推迟既定的进攻时间。以达到拖延战败时间的目的……如果他们能拖过日本,或许就有转机了。”

    “他们拖不过日本人的。”赫斯曼摇摇头,“日本人顽强的很!”

    “但苏联也很顽强,”莫德尔稍稍皱了下眉头,“而前线的白俄和波兰人,都有点混乱和低迷。如果苏军要反击,估计会从白俄或波兰人的阵地上突破。”

    “有这种可能。”赫斯曼是个很能听取他人意见的统帅(他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瓦尔t,你准备怎么防御?”

    赫斯曼知道莫德尔在另一个时空可号称防御大师的,现在手里面有那么多兵力,肯定不怕红军反击的,所以他并不怎么担心。

    “苏军很有可能会孤注一掷发起勐攻,所以我准备让第6装甲集团军收缩主力,”莫德尔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趁着泥泞季节没有到来,先把装甲部队后撤50…100公里,这样就能有效保持装甲集群实力了。”(未完待续。。)

第1007章 舒拉和潘菲洛夫

    莫德尔将装甲部队后撤的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怕装甲部队在泥泞季节撤退时丢失大量装备虎式h型坦克和e…50a坦克都是重型车辆,最怕陷进烂泥地,拖都拖不出来。

    如果苏军不顾一切集中兵力进攻某一段,那么德军进行后撤是难免的,面对js…2和t…34/85组成的坦克海,哪怕有e…50a也不能保证一寸阵地不丢。而且二战的机械化战争都是机动作战,寸土必争那是一战的打法,二战没有这样的。

    可虎式h型和e…50a这种坦克在泥泞季节的行动能力都是个悲剧,即便能开走,机器的磨损也会让设备提前大修。总之麻烦得很,不如提前后撤个50…100公里。把前沿阵地全部让给装甲掷弹兵,他们装备的88mm反坦克炮和“犀牛”反坦克歼击车只要运用得当,一样可以重创js…2和t…34/85。

    至于“犀牛”坦克歼击车和德国装甲掷弹兵师装备的4号坦克还有灰熊突击炮现在都是烂大街的货,根本不怕损失。而且“犀牛”和4号坦克的重量相对比较轻,在泥泞季节中的机动性也相对较好,容易转移。

    不过莫德尔的战场直觉再好,也不可能猜到一向在战场上显得笨手笨脚的苏联红军,这一次居然能打出非常精彩的渗透和奇袭了。

    ……

    莫斯科时间,1944年4月4日。现在距离计划中苏军中央方面军在加里宁州方向发起总攻的时间,已经不到24个小时了。

    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帅气的武装党卫队少校军服的奥托。布劳恩同志走向一辆重型轮式装甲侦察车的时候,整个人紧张得有些发抖。

    今年44岁的布劳恩参加过一战,后来又在1918参加过巴伐利亚的武装起义,1926年还被捕过一次,因此也算是久经考验了。

    不过和以往的那些考验相比,这一次的任务危险了至少10倍大概也只有去卢比扬卡2号交代问题比冒充德国党卫军渗透敌后更危险了。

    虽然这一次的任务危险到了极点,但是布劳恩等人却没有足够时间接受必要的训练短短10天的特训只教会他们使用德国的装备,认识一些德国纳粹的大头目和唱几首德国歌曲之外,还有就是一再告诫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自杀!

    如果面临被俘,自杀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奥托。布劳恩是没有资格享受战俘待遇的。不仅因为他身穿着德军军服,不具有合法交战人员的地位(根据《日内瓦公约》规定),严格意义上算是间谍。而且还因为他是德国人,而不是苏联人。

    无论是叛国罪还是间谍罪,都可以经由军事法庭审判后处决。

    所以被俘就是必死!

    因此负责“红星行动”的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就非常好心的给每一个红星突击队员准备了自杀的毒药。据说可以没有痛苦的结束生命,现在毒药就装在奥托。布劳恩的上衣口袋里面。

    除了毒药是可靠的之外,奥托。布劳知道这次准备的非常仓促的行动就别的什么东西是可靠的了。

    他们不知道将要渗透的地段的守军番号和虚实;他们没有可以乱真的证件也不知道任何敌人的口令;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支德军部队……

    虽然红星突击队员都是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但是所有的人都离开祖国多年,对德国和奥地利的情况根本不了解,敌人只要稍加盘问,红星队员们就会露馅。

    最夸张的是,扮演党卫军少校的奥托。布劳恩甚至不知道德国党卫军少校拿多少马克的薪水,可以吃什么样的“特供”特供就是特别供应权,苏联和一切实行配给制度的国家都拥有类似的规定,会给有一定地位的人物提供高于普通人的配给标准。

    在苏联这边,布劳恩就是个“吃特供”的干部,在他想来党卫军少校相当于苏联内卫部门的少校,官阶不低,也应该有一份不错的特供吧?可是完全没有人告诉他这方面的信息。

    布劳恩心说:这种不严谨的作风,在纳粹德国那边一定是不允许的。

    “嗨!希特勒!”

    几个站在重型轮式装甲侦察车旁的假纳粹看到布劳恩走来,全都有模有样地向他行抬手礼这几位虽然都是红德,但毕竟是德国佬,办事比俄国人要认真多了。

    “嗨,希特勒。”布劳恩也像一个德国党卫军少校一样行了礼,然后一个背着mkb42自动卡宾枪(突击步枪)的党卫军给他拉开了车门。

    布劳恩看了眼排在眼前这辆装甲车后的一长串车辆有一辆/2美洲狮装甲车,有一辆装甲通讯车,还有几辆安装了火炮或机关枪的半履带车,另外还有几辆摩托车。

    不过没有1943年底前才出现在德军装甲侦察兵中的“小豹”侦察坦克这种坦克的外观有点像“虎”式(这个时空的虎式外观和黑豹差不多),不过个头小了很多,速度也很快,还安装有一门kwk39/60倍口径50mm坦克炮,在使用一种特殊炮弹(脱壳穿甲弹)的时候,甚至可以威胁到kv…1型这样的重型坦克。

    “出发吧!”奥托。布劳恩收回了目光,向着装甲车上的通讯兵下达了命令,然后就一头钻进了车厢,在一张坐起来非常舒适的座椅上坐下,闭上眼睛开使回忆自己过往的幸福生活了。

    车辆很快被发动起来了,马达的声音比任何一台布劳恩乘坐过的苏制车辆都要轻,当车辆向前行驶的时候,布劳恩又发现这台8**型装甲车非常平稳,都快赶上苏联自己生产的小轿车了。

    坐在车厢内的布劳恩忍不住有些感叹:看来德国的工业实力,真是远远超过苏联,怪不得轰轰烈烈的世界革命会革到现在这样的地步……

    ……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当舒拉。科斯莫杰扬斯科夫中士听见从公路边列队通过的从哈萨克斯坦调来的近卫步兵第8师的战士唱起《喀秋莎》的时候,他想到的却是比自己大2岁的姐姐卓娅。

    卓娅参加了参加了游击队,在42年下半年离开家乡莫斯科后就音讯全无,据说已经壮烈牺牲,死在了万恶的纳粹匪徒的枪口之下实际上卓娅在43年秋考取了国立彼得格勒大学的俄罗斯语言和文化系,现在正在全俄最漂亮的大学里面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准备在未来报效反动的俄罗斯祖国……

    不过她的弟弟舒拉并不知道这些,和1942年时的卓娅一样,舒拉现在也是一个坚定信仰gc主义的苏维埃人。

    在世界革命变成伟大的卫国战争之后,舒拉和他班上大部分的男生一样,都报名参加了红军。

    但是让他感到沮丧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