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一样?”弗拉索夫愣了下,他不止一次来过列宁格勒,对这里非常熟悉,但是现在却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

    “是不一样了!”弗拉索夫点点头,“可这是为什么?”

    “因为被围困。”

    “被围困?”弗拉索夫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现在不是解围了吗?”

    “是解围了,但是列宁格勒城内大部分的人都和原来不一样了。”

    “不一样?”弗拉索夫看着街边站在的几个瘦骨嶙峋的人,心说:倒是瘦了不少……可除了消瘦之外,他们好像还是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弗拉索夫又问。

    “成分!”霍津叹了口气,“他们的成分出问题了。”

    “成分问题?”弗拉索夫愣了又愣,“成分怎么会有问题?”

    这不可思议啊,列宁格勒被包围了大半年,里面的居民就从工人阶级成分变成资产阶级了?这怎么可能呢?

    “是海外关系和***分子家属!”霍津压低声音说。

    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海外关系和***分子家属可都是比较麻烦的问题!有海外关系者是属于不受信任者,而如果这个海外关系是海外***分子那可就更麻烦了……

    “海……海外关系?***分子家属?”弗拉索夫一脸的讶异,“难道和围困有关系?”

    霍津点点头。

    这些弗拉索夫大将完全糊涂了。围困还能围出海外关系?还能围出***分子家属?

    霍津上将叹了口气,说:“还不都是因为没有吃的?列宁格勒被围困的时候城内的粮食储备并不多,而且城内又有200多万人,怎么都不够。不得已之下,列宁格勒州w和市w只得做出了严查***嫌疑分子和将不坚定分子驱逐出境的决议。前前后后一共驱逐了好几十万人……”

    “驱逐了好几十万?他们现在都……”弗拉索夫问候的时候额头上不知不觉就在冒冷汗了。

    “都投靠反动女皇成了白俄了!”霍津上将用仿佛报丧一样的语气说。“反动女皇收留了所有的人,给他们提供了果腹的食物。”

    “所以他们都是白俄了……”弗拉索夫大将顿时就有一种活见鬼的感觉,“那白俄的亲戚们都……”

    霍津指了指车窗外面的“瘦人”,说:“那些就是……因为驱逐的大多是无用人口,身强力壮的人不在驱逐之列。”

    好嘛,弗拉索夫心说:200多万列宁格勒人驱逐了几十万变成了白俄,还有一百多万都成了白俄的亲戚……这些人妥妥的***家属加海外关系!怪不得这座城市给人一种古怪的感觉呢,合着这里已经不是光荣的列宁格勒,而是***分子家属云集的彼得格勒了。

    现在如果进城的不是红军,而是女皇陛下的白军,这些街道上大概都是欢呼的人群了吧?

    “这可不行啊!”弗拉索夫摸出手绢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子,“都是***家属……这个城怎么守啊?万一有人暴动怎么办?得把他们赶紧从列宁格勒弄走啊。”

    ***家属当然没有资格拿列宁格勒户口了,这是全苏联人民都知道的规矩!

    “这个日丹诺夫同志和列宁格勒州w、市w都知道……”霍津苦苦一笑,“可是人数实在太多了,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有武器,是列宁格勒市的民兵。”

    “有多少?”

    “30万……”

    “30万武装的***分子家属!?”弗拉索夫大将顿时有种挨了一闷棍的感觉。

    他好不容易当上了大将和方面军司令员,结果下面的部队有一小半是***家属!而且保卫的城市里面到处都是***家属,这个司令员要怎么当啊?

    “斯大林同志知道这事儿了吗?”弗拉索夫马上问。

    霍津上将点点头,说:“日丹诺夫同志已经去莫斯科了,应该会汇报此事。”

    弗拉索夫点点头,眉头却越拧越紧了。这可是30万武装的***家属啊!而且还在位于前线的列宁格勒,要是处理的不好……

    ……

    “莫洛托夫同志,我是菲利克斯。尤苏波夫公爵,很荣幸能在瑞士和您见面。”

    日内瓦,白鹤饭店。正准备灰溜溜离开瑞士返回莫斯科的莫洛托夫,突然在他下榻的饭店的餐厅内遇上一位不速之客——俄国女皇奥丽加的亲信,近卫军司令官尤苏波夫。

    “你……你想干什么?”莫洛托夫有些紧张地四下张望——他这是在看自己的警卫人员,那些人不应该让这个自称是尤苏波夫公爵的中年男人靠近自己的。可是一番张望之下,他却绝望地发现,他的几个警卫人员身边都有两个绅士打扮的年轻人……显然都被控制起来了。看来这个尤苏波夫公爵不像是假的。

    “我能坐下吗?”尤苏波夫亲王没有等莫洛托夫回答,自己就拉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接着将一个信封摆在了餐桌上,又推到了莫洛托夫跟前。

    “这是……”

    “女皇陛下的亲笔信。”尤苏波夫笑着说,“陛下很快就要复辟了,但是她和我们这些人离开俄国太久了,不知道应该怎么治理现在的俄罗斯。所以陛下需要有经验的苏联高级官员,而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您愿意投奔我们,陛下为封您做个公爵,和我一样。怎么样?莫洛托夫公爵?”

    什么?这就莫洛托夫公爵了?

    莫洛托夫翻了翻眼皮,这是怎么回事呀?那个反动女皇真要做大了还是在拿自己开玩笑?还有这个自称是尤苏波夫公爵的人到底是真是假?

    还有……这种该死的招降信奥丽加到底写了多少?

    作为忠诚的gc主义战士,莫洛托夫当然不会被一个什么公爵的偷袭收买,立即就严词拒绝了所谓的尤苏波夫公爵(其实这人不是真正的尤苏波夫,但是那封信的确是奥丽加的亲笔)。不过莫洛托夫并没有让“尤苏波夫”把那封招降信带走,这可是宝贵的证据——可以用来证明莫洛托夫的清白,所以莫洛托夫决定把这封信带回莫斯科,上交给斯大林同志。

    在“尤苏波夫公爵”走后,莫洛托夫也立即离开白鹤饭店,乘车去了远在苏黎士的苏联大使馆,准备用大使馆的电台向斯大林先汇报这事儿。

    可是他刚到苏黎士的大使馆,还没来得及给莫斯科发电报,就从柯伦泰夫人那里得到了一个更让人吃惊的消息。

    美国驻瑞士大使肯尼迪去了德国首都柏林!

    “什么?肯尼迪去了柏林?这是真的吗?”莫洛托夫听到这消息马上就紧张起来了。

    现在的世界大战就是一边打一边谈,不仅苏德之间在谈,美德之间也在私下秘密谈判。瑞士这个欧洲中立国,则是个秘密谈判的最佳场所。而苏联驻瑞士的大使馆和情报网,当然要负责监控美德之间的秘密谈判了。

    “知道美国人和德国人之间的谈判进行到哪一步了?”莫洛托夫追问。

    “不是很清楚,不过肯尼迪既然肯去柏林,一定得到了美国国务院的命令。”柯伦泰夫人说,“这说明,德国人开出了真正能让美国人动心的条件。”

    让美国人动心的条件无非就是出卖日本,而同时美国则出卖苏联……

    莫洛托夫脸色铁青,“立即把这个情况汇报给最高统帅部!另外,还要给最高统帅部报告一个情况,俄国女皇现在正试图拉拢我们的同志!”

    他的话刚说完,柯伦泰夫人似乎有想起什么,立即说:“对了,还有一个消息,德国皇帝邀请俄国女皇访问柏林了……以女皇的身份!”(未完待续。)

第890章 肯尼迪和霍普金斯(第三更)

    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这个时候正端坐着柏林的德国总理府的一间会客厅内,等候着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和总参谋长赫斯曼帝国元帅的出现。

    他对自己这一次的柏林之行是极有信心的,因为在他抵达柏林前还听说了俄国女皇奥丽加将以女皇的身份,正式访问柏林——这仿佛意味着德国的东方政策很有可能是灭亡苏联!

    而美国国务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于德国战争政策的一致看法是这样的:德国无力同时在大西洋和东欧大平原进行战争,因为德国目前控制的石油数量不足以同时维持可以和美国作战的海军,可以消灭苏联的陆军机械化兵团,以及相应的庞大空中力量。

    如果德国决心灭亡苏联恢复俄罗斯帝国,那么德国(欧洲)的海上力量只能在大西洋上采取守势,甚至可能和美国达成公正的和平。

    这样美国就有可能集中全力对付日本,并且夺取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控制权。

    反之,如果德国和苏联达成和平,那么美国就很有可能面临两线开战的窘境。

    所以在“结合部会战”胜负已分之后,美**方和国务院的专家就纷纷建言罗斯福总统在“不完全放弃苏联”的情况下和德国议和。

    而“不完全放弃”的意思是美国可以保留《租借法案》并且向苏联输血,而德国同样也可以通过欧版的《租借法案》向日本输血。

    由于美国拥有更多的石油,而且苏联的实力远远超过日本,因此这一个“不完全放弃”的政策,对美国而言是有利的。

    不过在肯尼迪看来,所谓的“不完全放弃”不过是为了照顾美国的军火和工业巨头(这两种人现在几乎一体了)的利益罢了。

    要不然德给日本“断粮”,美国给苏联“断供”,世界大战在43年,最晚44年就能收场了,军火商们之前投资那么多建成的工厂怎么盈利?

    正在脑海里面谴责美国资本家的黑心,同时还在思考应该买入哪家军火公司的股票比较有“钱途”的肯尼迪大使的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皮靴敲打花岗岩地板的声音。然后就是:“嗨,希特勒!”的喊声。

    大使先生连忙站起身——他知道是德国总理希特勒来了。

    和希特勒一起到来的还有帝国元帅赫斯曼和一直负责美德谈判的赫斯。

    这次的会面虽然是非正式的,但是德国乃至欧洲共同体实权最大的两个人物同时出现,也让美国驻瑞士大使肯尼迪的心中多了几分把握。

    很显然,德国人对于同美国讲和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视的。如果自己能促成美德和平,那么未来在政治上的前途肯定不止于一个大使。

    ……

    “不,不,不……我们不是真的要同欧洲的纳粹分子讲和,更不会抛弃苏联。罗斯福总统和大部分的美国政治家都知道让德国完全支配欧洲的后果是什么,哪怕美国打败了日本,并且统治了太平洋,也不足以对抗一个融合了俄罗斯的欧洲共同体。”

    就在肯尼迪大使和希特勒、赫斯曼、赫斯等人会面讨论和平的时候,克里姆林宫也迎来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客人——总统特使哈里。霍普金斯。

    霍普金斯的来意很简单,就是解释美国的欧洲政策,同时替刚刚打了败仗的苏联打气助威。

    哦,还有威胁斯大林!

    霍普金斯看到斯大林的英文秘书巴甫洛夫将他的话都翻译成俄语后,又缓缓地补充了一句:“当然了,如果你们准备同德国讲和,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和德国继续打下去了……而且我们也不会再干涉欧洲事务,《租借法案》也会被立即废除,再也不会恢复,无论德国是否遵守和你们签订的条约!”

    这是**裸的威胁!而且……威胁的还很有道理!

    因为在出卖朋友的问题上,美国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德国固然强大,但也没有跨过大西洋攻击美国本土的力量。甚至连铜墙铁壁的加勒比海也打不进去,最好的局面无非就是在大西洋上压制美国。

    不过要达成这个目标也不容易,因为德国在大西洋的海权实际上是建立在ju288的高空、高速、大航程和遥控滑翔炸弹的大威力上面的。

    而随着“一次性喷火飞机”的逐步完善,现在美国已经有了打掉ju288高空、高速优势的杀手锏。除非在德国喷气式飞机的作战半径内(喷气式飞机在极高空的优势根本不是活塞式飞机可以对抗的),否则ju288就不再是一件难以对付的利器。

    在破除了ju288和各种遥控滑翔炸弹的威胁后,双方就是拼航母、拼战列舰了,而美国是有很大优势的。倒不是美国的造船业真能压倒欧洲多少,而是美国有2。6亿吨石油,而德国到45年撑死也就6千万吨油,只有美国一个零头。

    而德国控制的这点石油还得维持欧洲各国的开销,还得在东线维持庞大的机械化部队和空军,有能剩多少用在大西洋上?

    所以美国一旦彻底抛弃苏联,那么德国很有可能转过头来再灭苏联。

    而美国为了和德国议和,肯定是要废除《租借法案》的,而这个《法案》一旦废除了,再要想通过可就难如登天了。没有了《租借法案》,那么苏联就没有“免费”的美**火、粮食和原料,再失去左岸乌克兰的话,这苏德大战还怎么打?

    “可是苏联现在非常困难!”斯大林眉头紧皱,也不知道是在生美国的气还是在为苏联的前途担心,“我们现在是单独对抗整个欧洲共同体,而且我们内部还出了叛徒!”

    “你们不是单独对抗,”霍普金斯说,“你们还有我们这个朋友。为了支援苏联人民的抵抗,我们将会在大西洋上采取主动。”

    “在大西洋上主动?”斯大林轻轻哼了一声,“这真是太好了……你们早就应该这样做了。”

    “不,我们不能太早出手,”霍普金斯摇摇头,“因为我们需要时间积攒力量。舰船需要建造、人员需要训练,还需要开发能对抗德国先进高空轰炸机的舰载截击机。”

    这个时代美国的陆军当然不能和德国相比,无论战役组织还是战术水平都差了一大截。但是美国海军的水平却不低,绝对是个很难对付的敌人。虽然在开战初期让日本一棍子打得有点懵,后来又因为硬着头皮援助英国而吃了不少亏。

    但是自从丢掉了英国本土这个包袱,美国海军的战略自由度就大幅增加,没有必要为了援英去打无把握之战了。

    而且,没有了援英和反攻欧洲两大战略目标之后,美国恐怖的战争工业几乎有80%完全为海军服务。这使得美国不仅可以全力以赴建造航空母舰,而且还有充足的资源可以加快建造战列舰和重巡洋舰。

    根据计划,衣阿华级战列舰的3号舰和4号舰在1943年内都能开始海试,5号舰和6号舰则会在1944年内服役。

    而被美国人寄予厚望的5艘蒙大拿级战列舰,现在也都以最优先的级别在进行建造。在1945年内应该可以全部服役!

    另外,6条标准排水量2。7万吨的阿拉斯加级战列巡洋舰,目前也在全速开工建造,其中的首舰阿拉斯加号在1943年内就能加入美国海军,5号舰关岛号将会在1944年初加入美国海军。

    也就是说,到1944年初,美国的新锐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将有华盛顿号、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威斯康星号、密苏里号、阿拉斯加号和关岛号一共7艘,绝对会成为欧洲联合舰队的劲敌。

    而且,美国海军的目前在大西洋上计划还不是和欧洲联合舰队进行正面决战。

    “你们准备进行舰队决战吗?”斯大林问,“是不是需要我们出动苏联级和喀琅施塔得级配合?”

    4艘苏联级和2艘喀琅施塔得级目前还没有开到太平洋去,按照计划它们会在43年夏季走北冰洋航线去太平洋。

    “总书记同志,”霍普金斯笑了笑,“我们当然希望恢复同盟国大西洋联合舰队,不过目前我们不会和美国人决战。因为决战没有把握,我们的海军专家认为,我们应该和德国人打一场海上消耗战。”

    “海上消耗战?”斯大林感兴趣地问,“消耗什么?船只还是人命?”

    “消耗燃料。”霍普金斯说,“根据我国海军专家的计算,德国人根本无法向欧洲联合舰队提供可以维持全年高强度作战的燃油。所以我们只要把欧洲联合舰队主力从港口引出来,让它们在大西洋上不停转圈,我们就达成目标了。估计以目前的规模,欧洲联合舰队主力在海上一天,就起码要消耗2万吨燃料,而德国人在大西洋上多烧掉2万吨油,那么他们在俄罗斯的大平原上的陆军就少了2万吨油!”(未完待续。)

第891章 盟友是用来出卖的(第四更)

    “总理先生,帝国元帅先生,我们两个国家完全可以瓜分世界……大西洋就是分界线,我们美国统治大西洋以西,德国统治大西洋以东。我们美国狠狠收拾日本,而你们则去消灭万恶的布尔什维克。这就是我们美国人心目中战后的世界格局,如果你们同意,和平立即就会出现在大西洋上。”

    德国总理府,会议室内,美国驻瑞士大使肯尼迪先生正滔滔不绝地向希特勒、赫斯曼还有鲁道夫。赫斯描绘着一个让人愉快的未来世界新秩序——至少在希特勒和赫斯看来,这个新秩序还是勉强可以接受的。

    当然,两个纳粹头子之间还是有一点分歧的。鲁道夫。赫斯的意思是立即出卖日本和美国议和,然后集中力量灭亡苏联。而希特勒在是否出卖日本的问题上还非常犹豫……出卖盟友这种事情太不道德了,身为一个品质高尚的纳粹,希特勒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干。除非美国有足够的诚意和德国讲和……这样的话,希特勒还是愿意昧着良心把裕仁天皇卖掉的。

    而衡量美国和平诚意的最大标准自然就是石油了。

    希特勒问:“肯尼迪先生,据我所知,英国在委内瑞拉的石油生产中拥有很大的份额。如果美国和我们停战了,是不是意味着委内瑞拉的石油可以源源不断运往英国本土?”

    在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消耗的石油主要出自委内瑞拉,每年总有上千万吨的供应量。而这些石油如果运往英国本土,也就意味着德国可以支配的石油数量一下子增加了25%左右。

    “这个……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肯尼迪耸耸肩,“我想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达成停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让英国人得到属于他们的东西。”

    “每年1500万吨委内瑞拉石油!”赫斯曼马上补充说,“在签署停战条约后的1个月内,我们就要得到第一年的全部份额。”

    肯尼迪听见“停战条约”,心中大喜,马上拍着胸脯保证:“没有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实际上我们自己的石油都是过剩的,美国根本用不完2亿吨石油,如果你们愿意支付现金,我们完全可以向你们出售美国的石油,每年至少可以提供1500万吨。”

    啊?真的假的?

    听到这个回答,赫斯曼和希特勒都愣住了……这个肯尼迪的派头真大啊,1500万吨石油一口就答应下来了,而且还同意出售1500万吨的美国石油给德国!

    这是真的要出卖苏联了?

    “帝国元帅,怎么样?”希特勒这时听了鲁道夫。赫斯的翻译,显然也动了心思。“如果我们能得到3000万吨额外的石油,能消灭苏联吗?”

    赫斯曼想了想,回答道:“至少能拿下乌拉尔以西的欧洲部分。”

    德国如果和美国议和的话,就是单线作战,集中全欧洲的力量专打苏联了,而且还有白俄带路党。以实力论是足够压倒苏联的,唯一制约欧洲联军发挥实力的因素就是石油不足。如果美国愿意额外提供3000万吨,那么德国在未来一年内可以支配的石油数量将会超过7000万吨!

    这对德国而言可是个天文数字啊!历史上德国一年勉勉强强就1000万吨油,也差点把苏联推倒。现在有了7倍的油,理论上就会有7倍的坦克和飞机(现在整合了大半个欧洲的工业,而且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动员,坦克和飞机的产量还有兵力都不是问题了)。斯大林能扛得住才是见鬼了,所以赫斯曼说拿下半个其实是很保守的,而希特勒听了这话儿却马上动了心思。

    “拿下乌拉尔以西就足够了,”希特勒点了点头,笑呵呵地说,“这样更容易消化。”

    希特勒是很喜欢俄国欧洲部分这块地皮的,只是讨厌斯拉夫人……如果能驱赶一大部分去乌拉尔山以东,他倒是觉得非常不错。

    最好在俄国的欧洲部分就留个几千万人,而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再保留一个可以和“西俄”对抗的“东苏”。这样德国东部就能安稳无忧。而且“西俄”为了生存也必然会依附德国,实际上就是德国的资源和农产品提供地了……这就是变相的经济殖民地啊!

    这个方案虽然比不上把“西俄”变成德国真正的殖民地,但肯定比赫斯曼现在主张的在夺取左岸乌克兰和东白俄罗斯后同苏联议和要强多了。

    “总理先生,美国人多半在欺骗我们!”

    刚刚送走了肯尼迪,赫斯曼立即就开始怀疑美国人的诚信了。

    “只要罗斯福在台上,美国绝不会眼睁睁看着我们吞下俄罗斯。”赫斯曼说,“因为那将意味着欧洲再主宰世界几百年!”

    那可是后世的大欧盟和俄罗斯还有一堆从苏联分裂出来的小国合体了,而且这个大欧洲还控制着非洲、中东和印度……妥妥的千年帝国!

    鲁道夫。赫斯马上反驳道:“罗斯福只是个民选的总统,他主宰不了美国……而且他的任期还剩下一年多,到45年1月份就该换人了。如果他不想留下一个烂摊子给下一任美国总统,那他一定会在自己的任期内解决日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和我们讲和。”

    希特勒点了点头,说:“也许是真的……总归要试试,不过我们也不应该完全相信美国,毕竟现在的美国总统还是罗斯福!”

    “试试是应该的,”赫斯曼想了想,也同意了希特勒的话,“可以让荷兰人出面从美国进口燃油……进口300万吨c3级别的燃油。”

    c3级别的燃油是指辛烷值高于100的高品质航空燃油,在美国可是最严格的出口管制物资之一。如果美国人肯卖300万吨c3燃油给荷兰(实际上是给德国),那么说明罗斯福是真心要卖苏联了——300万吨可不是小数目!

    如果美国不肯卖或是拖拖拉拉的不利索,那就说明是在忽悠德国。

    “好的,就这么办。”希特勒点点头,然后又对赫斯曼说,“帝国元帅,在我们和美国达成和平之前,日本也是必须要安抚的……即使我们和美国讲和了,日本也最好能持久抵抗,直到我们拿下乌拉尔山以西地区。”

    提到日本,赫斯曼就忍不住要皱眉头,这段时间他虽然忙于对苏作战,但是也分出一些精力在过问援日问题。所以他知道日本人现在继续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虽然日本人也知道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将要丧失,日本必须开始全面布防。但是他们并没有听取赫斯曼的建议——用死守夏威夷群岛加自杀式攻击的战术去守,而是寄希望与舰队机动防御。

    在太平洋上几个重点岛屿布防的同时,他们还在着手扩大舰队规模,并且寻求所谓的“先进”战斗机,希望用航母舰队决战不断杀伤美军有生力量,最后迫使美国求和。

    另外,据赫斯曼所掌握的情况,日本目前还通过苏联和美国进行秘密谈判——这帮昭和参谋估计也被斯大林和罗斯福两只老狐狸忽悠的够呛。

    离开了德国总理府后,赫斯曼就把“援日”的问题抛在了脑后。因为在他看来,美国人根本不可能将300万吨宝贵的c3燃油卖给荷兰……肯尼迪的那些承诺多半是罗斯福的阴谋。

    而现在对德国而言,尽快迫降苏联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稳妥的胜利路线。

    “帝国元帅,刚刚收到了北方集团军群的求援报告。”

    赫斯曼刚刚回到措森的大总参谋部,古德里安就给了他一份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发来的求援报告。

    现在西线的三个集团军群中,中央集团军群和西南集团军群的情况都比较理想,唯有负责包围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群在过去的几天内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苏联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拥有的兵力远远超过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而且在装甲兵力方面也占据优势。又在大卢基…普斯科夫一线打了个奇袭。虽然没有拿下大卢基,但是也给北方集团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所以北方集团军司令部在不得已之下,只能遵照总参谋部的指示部分解除了列宁格勒的包围。不过屈希勒尔仍然不甘心从列宁格勒城下撤退。因此只是将列宁格勒包围圈北部(涅瓦河…芬兰湾北岸一线)撤除,但还是守着涅瓦河…芬兰湾南岸这个半包围不放,同时也卡住了莫斯科…列宁格勒的红十月铁路,让列宁格勒和城外的交通很不顺畅。

    不过也正因为守着半个包围圈,造成了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捉襟见肘,有点应付不了苏联两个方面军的攻势。而且,由北方集团军群负责的波罗的邦东部的防御现在有点空虚。

    “现在有什么部队可以调上去?”赫斯曼放下报告,问古德里安。

    “我们还有许多后备部队,”古德里安笑着回答,“不过我认为现在应该让波兰防卫军出动了……这可是个让波兰人报仇的机会啊。”(未完待续。)

第892章 波兰炮灰(第一更)

    利用卡廷森林事件煽动波兰人去和苏联交战的计策是很容易想出来的,不过真的要执行也不大容易。

    因为德国对波兰的野心也是路人皆知,虽然目前只是共君,但是波兰变成德国的一部分,波兰人变成德国人的前景却是非常明确的。

    而对于这种必然灭亡的前途,波兰人又大致分为两种意见。

    一种是反对,这是主流的意见,或者说是波兰知识分子中的主流意见。他们的波兰民族意识异常顽固,一心想让国家摆脱德国的控制,恢复独立自主。

    一种是迎合,这是非主流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民族意识比较单薄的原波兰布尔什维克分子,或是被苏联人“教育过”。。。。。。被夺走家园的布格河东岸的波兰人——吃过失去灵魂的苦头,才知道失去自由并不算什么。

    而在如今由波兰人组成的军队中,也按照“反对”和“迎合”两种意见分成了两类。

    持反对融合(和德国)观点的波兰军人组成了向波兰国王(就是德皇威廉三世)效忠的波兰王家防卫军。而持迎合德国观点的波兰人则大多加入了党卫军波兰志愿师。

    前者是波兰王国的军队,后者虽然名为党卫军,但却是德国国防军的组成部分——这个时空的党卫军只是个名号,意思是最初的参加者都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党徒。

    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