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的,就做这样的准备吧!”斯大林对沙波什尼科夫的建议也非常赞同,“至少要有被围困18个月的准备,粮食、武器、弹药,都要尽快准备,城内的无用人口可以安排迁移。”

    斯大林说的都不是问题,因为战争爆发的时间比历史上晚一年,之前又有海量的美援到手。所以红军的准备非常充分,在明斯克和布列斯特本来就储备了足够的物资。现在分散一些去华沙和斯摩棱斯克就行了。至于疏散人口也不难,华沙和布列斯特本来就没什么居民,只有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需要疏散一下,但是这对布尔什维克党根本不是事儿。

    “总书记同志,我还有一个建议。”

    总参谋长和副国防人民委员没话说了,海军总司令员库兹涅佐夫又开了口:“我们应该要求美国向爱尔兰派出陆军。”

    “海军人民委员同志,”莫洛托夫笑着插话,“你以为我们没有提出过吗?我想英国人也一定提出过。但是现在大西洋的海权在德国人手中,物资运输非常困难。所以美国人根本不可能把大量的军队运往爱尔兰。”

    “不,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库兹涅佐夫说,“因为德国人的海权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制空权上的。真正让英美舰队害怕的不是德国的战列舰,而是ju288轰炸机携带的弗里茨x遥控滑翔炸弹。”

    其实库兹涅佐夫的话只对了一半,单是ju288和弗里茨x炸弹美国人不害怕的。问题是德国还有航空母舰,还有福克零式,还有许多新锐战列舰,还有4艘可怕的导弹巡洋舰!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英美在大西洋的海军变成了存在舰队,根本不敢和德国海军在北大西洋开战。

    “但是秋分一过,形势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库兹涅佐夫说,“因为地球角度的原因,秋分之后直到第二年春分间的时段里面,北极点一直是夜晚,而靠近北极圈的北大西洋航行上也是昼短夜长。而且气候也会变得非常恶劣,即使是白天也多风雪和大雾,德国人的飞机很难出动。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依靠双方的战列舰决胜负了。”

    “战列舰?”斯大林仿佛想到了什么,“我们有苏联级和喀琅施塔得级!”

    “一共有6艘!”库兹涅佐夫有些得意地说,“10月份全部能够出动。另外美国会有2艘强大的南达科他级,英国应该2…3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总共会有10…11艘超级战列舰!足够护送美军抵达爱尔兰了。”

    斯大林看了看莫洛托夫,后者马上说:“总书记同志,我马上去一趟伦敦和华盛顿。”

    斯大林点点头,补充道:“告诉美国人,我们已经完成了约定,现在该他们上了。”(未完待续。)

第714章 大包围…乌克兰人

    “帝国元帅阁下,我是党卫军第14‘乌克兰’装甲掷弹兵师狙击兵连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里琴科。”

    一个长得非常甜美,站姿和军人仪表却近乎完美的二十多岁的党卫军女兵大步走到赫斯曼跟前,啪的一个立正,然后向他行了德意志抬手礼,还用流利的德语自报家门。

    “什么?什么?”赫斯曼本来就瞪大了的眼珠现在几乎要掉出来了。

    一个党卫军女战斗兵,这个已经够让赫斯曼吃惊的了,现在他听到这个乌克兰女兵居然名叫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简直都要被惊呆了。

    这里真的是党卫军第14“乌克兰”装甲掷弹兵师的驻地吗?怎么会有一个苏联女英雄在这里?

    “帝国元帅,帕夫里琴科二等兵在利沃夫之战中表现卓越,在火线上奋战了46天,确认击毙了39名苏军官兵,已经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一枚。”

    西乌克兰首席大臣兼西乌克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莱茵哈德。海德里希陪在赫斯曼身边,帝国元帅今天跑来给党卫军第14乌克兰师的战斗英雄授勋就是他安排的。女英雄帕夫里琴科更是海德里希一手捧起来的典型。

    而帕夫里琴科所在的党卫军第14“乌克兰”师在利沃夫战役中的表现也和华沙战役中的党卫军第5“维京”师一样好,因此得以从步兵师升级为装甲掷弹兵师。

    在利沃夫战役中,党卫军14师也涌现出了一批战斗英雄,由海德里希“特批”入伍的帕夫里琴科就是其中之一。

    这女人居然打死39人……拿一级铁十字勋章是足够了,但是骑士铁十字勋章还差点,不过为了树立典型总要打点折扣价的。赫斯曼又打量了一下帕夫里琴科,发现对方正用崇拜中带点忐忑的眼神在看自己。于是就笑了笑说:“二等兵,你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

    “是的,我是一名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是在国立基辅大学加入党组织的。”

    帕夫里琴科居然成了纳粹……这世道真是给自己搞坏了。赫斯曼点了点头,从副官施陶芬贝格那里拿过一枚骑士铁十字勋章,亲手把它挂在女英雄帕夫里琴科的领口。

    ……

    “乌克兰人怎么样?”

    从党卫军第14“乌克兰”装甲掷弹兵师的驻地返回利沃夫市区的途中,赫斯曼问海德里希。

    “他们都是很好的战士,忠诚而且可以信赖。”海德里希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德国人,或许也不如西欧、北欧的志愿兵,但是比波兰人可强多了。帝国元帅,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参加过利沃夫作战的乌克兰军人再视为防卫军了,而应该将他们看成国防军。”

    “国防军?”赫斯曼似乎有了些兴趣,“他们能像国防军一样作战?”

    在如今德意志帝国的军事板块中,防卫军相当于民兵,武器装备和训练要求都比国防军差了一大截。另外,防卫军的使命是本土房防卫,原则上不会出境作战的。

    “或许还差一些,”海德里希一笑,“但是乌克兰人的热情很高,他们都想收复失地,愿意为我们而战。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动员组织了60万人的军队!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一线战斗部队,很多人都经历过利沃夫血战的洗礼。”

    利沃夫血战的激烈程度虽然比不了华沙战役,但也是一百多万人参加的大阵仗,的确能把新兵锻炼出来。

    “布施上将和豪塞尔上将怎么看?”赫斯曼接着又问。

    恩斯特。布施上将现在是德国国防军第4集团军司令官(不是第4装甲集团军),而保罗。豪塞尔上将则是西乌克兰防卫军总司令。利沃夫之役就是在他们两人的合作指挥下打出来的。

    “他们也有同样的看法,”海德里希告诉赫斯曼,“他们二位认为,如果我们能给这些防卫军配属上一些法国炮兵、突击炮部队和卡车,就能将他们改编为国防军,让他们在白俄罗斯方面的决战分出胜负后展开右岸乌克兰作战。”

    “在泥泞季节和冬季展开右岸乌克兰作战?”赫斯曼挑了下眉毛。

    用乌克兰人解放右岸乌克兰的计划是有的,但是在那个计划中乌克兰人不是主力,而是打下手的。现在布施和豪塞尔可能在利沃夫战役中认识到了乌克兰人的战斗力,因此想让他们打主力,而且还想在泥泞季节和冬季进军。

    “乌克兰的冬季和泥泞是挡不住乌克兰人自己的,因为他们属于这块土地,而且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也都会拿出他们的全部来支援自己的子弟兵。”

    乌克兰的冬季当然冻不死乌克兰人,泥泞和寒冬真正的威胁是后勤运输困难。但是只要右岸乌克兰人民愿意支援乌克兰人组成的德国国防军,那么后勤补给的困难就会大大减轻了。

    海德里希最后信心十足地说:“只要我们能在白俄罗斯取胜,并且做出进攻莫斯科的姿态,就能调动乌克兰之敌北上,再出动由乌克兰人组成的国防军,就一定能在右岸乌克兰取胜。”

    如果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听到海德里希的话,一定会嗤之以鼻的。因为他就是一个右岸乌克兰人,他出生在靠近罗马尼亚的敖德萨,但是他却百分之一万拥护苏联,拥护布尔什维克党。

    对于他的那些不识好歹的同乡在利沃夫的殊死抵抗,他是感到非常痛心的,而且也充分认识到了在右岸乌克兰人中间,还存在着许多反动分子。

    “书记同志,敌人很有可能会在不久之后攻入右岸乌克兰,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右岸乌克兰很可能会变天。”

    灰溜溜回到基辅的铁木辛哥和西南方面军新任政委,同时也是乌克兰党z央第二s记的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尔米什坚科说话的时候,声音沙哑而低沉。

    “变不了天的!右岸乌克兰永远都属于苏维埃政权。”布尔米什坚科倒是显得很有信心。保卫右岸乌克兰的斗争对他而言也是意义非凡的,因为他是一位非常年轻的高级干部,今年只有40岁,和白俄罗斯的第一s记波诺马连科一样年轻。这样的年龄当上乌克兰的二号人物,前途自然不可限量。而且他现在还幸运的取代了乌克兰的第一s记赫鲁晓夫当上了西南方面军的军事委员。

    赫鲁晓夫似乎很不走运,本来在利沃夫战役后,西方面军军事委员换人,该轮到赫鲁晓夫了。可是斯大林偏偏在这时候想起来要设立方向总司令部,伏罗希洛夫元帅当了西北方向总司令,搭档的是政z局委员日丹诺夫。而布琼尼元帅则当了西南方向总司令,自然也要配个够资格的军事委员了,于是就把赫鲁晓夫从基辅调去和布琼尼搭档了。于是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就“幸运”地落到了年轻的布尔米什坚科身上。

    “对了,西方军和白俄罗斯方面军现在都在准备保卫华沙、布列斯特、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我们西南方面军是不是要准备保卫基辅呢?”

    铁木辛哥和布尔米什坚科聊了几句,突然话锋一转,提出了准备基辅保卫战的问题。

    “保卫基辅?”布尔米什坚科愣了愣,“司令员同志,您在说什么呀?基辅距离利沃夫有500公里啊,敌人怎么可能打到基辅?而且现在已经是8月下旬了,10月份就是泥泞季节,11月就会入冬,基辅怎么可能有危险?”

    布尔米什坚科说的也有道理,但是铁木辛哥总有点不大放心。他的西南方面军现在状态不好,从利沃夫撤下来后就士气低落。又调走了3个拥有大量机械化部队的精锐集团军,兵力也显得薄弱。

    而且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西南方面军的主要任务是监视利沃夫之敌,同时掩护白俄罗斯方向,并且防卫和罗马尼亚的边境,防止敌人从罗马尼亚入侵乌克兰。

    也就是说西南方面军必须用不到90万人的军队,去同时完成3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同时,他们的背后还存在极大的隐患——现在的右岸乌克兰到处都是潜伏的反g命分子,他们正蠢蠢欲动,预备在德军入侵时予以配合。而这些乌克兰反g命分子,也是布尔米什坚科不愿意大张旗鼓在基辅进行备战的原因。

    因为在基辅备战就等于承认红军面临失败,这会大大鼓舞乌克兰的反g命分子(其实就是右岸乌克兰不明真相的群众了),说不定还会闹出点起义暴动什么的。要是闹大了,他这个乌克兰第二s记的脑袋也是说搬家就搬家的。实际上,他之所以可以年纪轻轻就当上乌克兰的第二s记并不是特别受斯大林的喜爱,而是因为乌克兰(指左岸乌克兰)是大清洗的重灾区,在乌克兰党z央乌克兰族的高级干部都没有了,而为了维持民族自治的招牌,就轮到布尔米什坚科这样的年轻干部飞黄腾达了……(未完待续。)

第715章 大包围…大纵深

    “犀牛”原来就是一门“苦力炮”,谁拥有了它就注定要在战场上没日没夜的卖苦力了。

    这是战后古斯塔夫。施瓦辛格少校对“犀牛”坦克歼击车的评价。在他看来,“犀牛”根本不是什么坦克歼击车,而是一门能打坦克能打步兵能打工事,如果把10毫米的钢铁顶盖拆掉说不定连飞机都能打的万能炮。

    其实“犀牛”坦克歼击车上安装的88毫米stuk36l/56型主炮就是从一门高射炮改进而来的。这门大炮和虎式坦克现在使用的88毫米kwk36l/56型主炮完全一样,只是装在坦克歼击车上,所以用了stuk(突击加农炮)的名号。

    实际上就是给一门虎式坦克的主炮配备了一定的装甲和4号坦克的地盘。现在4号坦克能去的地方它就能去,4号坦克打不了的目标它多半也能打掉。而且“犀牛”在设计的时候就特别考虑到和4号坦克的零部件通用性,所以能修4号坦克的坦克修理连也能修“犀牛”坦克歼击车,实在是一种价廉物美的机械化兵器。

    因此装备了“犀牛”坦克歼击车的党卫军第5坦克歼击营很快就被拆成了零碎,分配给了党卫军第5装甲师下面的各个装甲战斗群。这些战斗群通常由一个坦克连、两个装甲掷弹兵连为核心,然后加上一个装甲侦察连、一个装甲工兵连和一些辅助单位,最后再加上几门(通常是6…8门)“犀牛”苦力炮所组成的。

    所以施瓦辛格少校这个第5坦克歼击营的营长当了十来天,临到要上战场的时候,都没认全自己下面的排长,因为这些排长都在各个装甲战斗群里面呆着。

    而施瓦辛格少校本人,也在8月25日,也就是昨天得到了一个属于他的“施瓦辛格营级战斗群”,而今天他就要指挥这个战斗群上阵去和苏联红军厮杀了。

    轰轰轰……

    隆隆的炮声传到了施瓦辛格少校耳边,那是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炮群在轰击当面苏军防线上的目标。等到炮击结束,施瓦辛格少校就要带领他的战斗群发起进攻了。

    根据作战计划,进攻的初期应该是很顺利的。因为苏联红军在立陶宛当面采取的是大纵深防御,一线兵力不多,还是很容易突破的。

    而党卫军第5装甲师因为作战经验丰富,而且掷弹兵和各辅助部队的编制都很大。所以就被第4装甲集团军的霍特上将派了个探路先锋的苦差事,分出6个营级战斗群(都有1000…1200人)向明斯克方向挺进,一边攻击一边寻找苏军的装甲集群。在和苏军装甲集群遭遇后,就准备苦战,等待后续的德国坦克海赶过来。

    因为早就查明了苏军一线的兵力薄弱,因此炮击的时间也不长。仅仅轰击了90分钟就嘎然而止了。

    “同志们注意,我是施瓦辛格少校,现在命令发动车辆。党卫军战士,前进!”

    施瓦辛格少校是乘坐一辆半履带装甲指挥车进军的,在炮击停止后,他就立即命令早就摆出战斗队形的战斗群的全体车辆发动。然后就跃出了出发阵地,沿着榴弹炮和火箭炮开辟出来的路线,向着苏军阵地轰隆隆的压了过去。

    ……

    “司令员同志,第29集团军报告,德国人的进攻开始了。”在明斯克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部,红军白俄罗斯方面军参谋长利亚平少将用非常镇定的语气向司令员华西列夫斯基报告了刚刚收到的消息。

    “好的,终于开始了。”华西列夫斯基也显得不慌不忙,因为这场进攻早就在最高统帅部的预料之中。否则预备方面军也不会被调到白俄罗斯还换上了白俄罗斯方面军的番号了。

    而为了应对德军将要发起的攻击,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兵力在过去的半个月中一直再加强。

    除了原有的第24、第25、第26、第27、第32、第33和突击第1集团军等7个集团军之外,还从西方面军获得了第37集团军、第9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28集团军等4个集团军,使得总兵力达到了11个集团军。

    另外,白俄罗斯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内务部队也根据斯大林的指示组成了10个内卫师。明斯克、维捷布斯克、莫吉廖夫、戈梅利(都属于东白俄罗斯)、斯摩棱斯克等地还以军分区为骨干组建了12个民兵师。

    如果再算上直属方面军司令部的炮兵、空军、后备部队以及其他一些单位。现在白俄罗斯方面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30万!在人数上和正与之交战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几乎不相上下。

    而且,白俄罗斯方面军现在还拥有强大的装甲打击力量。第37集团军、第9集团军、第4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第4个从西方面军调集而来的集团军下属共有6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

    此外,白俄罗斯方面军还拥有新组建的第1突击集团军,这是一个由2个坦克军和1个骑兵军组成的快速集团军。该集团军装备了大量的t…34/57坦克(每个坦克团都有一个营装备t…34/57,同时取消了kv系列坦克的编制),是白俄罗斯方面军手中的王牌。

    不过拥有强大兵力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并没有把一百多万大军都摆在一线。而是采取了大纵深防御的战术,在第一线的兵力不多,采取以空间换防御的战术,将机械化部队分别集结于布列斯特、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三地。其中的王牌部队突击第1集团军就摆在明斯克城外,因为苏联最高统帅部估计,明斯克就是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最可能的主攻目标。

    ……

    施瓦辛格少校现在正向明斯克挺进的途中,苏联人的判断不错,德国人的主攻目标就是白俄罗斯的首都。那里华沙…莫斯科铁路沿线上距离德军的后勤补给中心维尔纽斯最近的地方。从20年代起就是苏联的边防重镇,如果不拿下或是包围明斯克,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在未来的一两个月里面,肯定会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的。

    “让犀牛炮开火!用高爆弹去轰炸那个村子!”

    施瓦辛格战斗群在8月26日上午8点的时候遭遇到了苏军的抵抗,地点是在白俄罗斯的奥什米亚内境内,靠近立白边境(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大约10公里,是一个由集体农庄居民点改建而成的据点。这里在1个小时前挨过猛烈的炮击,周围都是弹坑,居民点里面的房子仿佛也塌了大半。

    不过守卫在这里的红军第254师的一个步兵连并没有撤退,而且还拒绝了一个老白男的劝降,还用狙击步枪把这个可怜的白胡子老头爆了头——其实这个老白男也命苦,他劝说的是由莫斯科地区内卫人员组成的部队,人家都可都是拿莫斯科户口的契卡战士,对gc主义事业忠诚着呢!

    “轰轰轰……”

    施瓦辛格少校一声令下,6门“苦力炮”立马就开始怒吼,把88mm口径炮弹非常精准的砸到了这个居民点外围红军的火力点上面。集体农庄的房子可不比大城市里面用钢筋混凝土堆起来的坚固建筑物,哪里挡得住88mm炮的轰击?没过多久就被轰成了一片废墟,然后装甲掷弹兵们一个冲锋,就把一百几十个被大炮轰得晕头转向的契卡战士变成了革命烈士或反g命分子。

    不过拿莫斯科户口的契卡战士还是有不同于普通红军战士的觉悟。他们的连长临当俘虏之前还用电话向营部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称遭到了一个拥有“重型坦克”的德军装甲团的猛攻,现在已经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绝大部分战士已经壮烈牺牲,弹药几乎耗尽,还活着的战士们也已经下定决心,要背着反坦克手榴弹德国坦克同归于尽!

    “司令员同志,6个装甲团,也许是6个团级装甲集群。”第29集团军的参谋长茄拉廖夫上校在统计了前方通报的情况之后对集团军司令员什韦佐夫少将说,“而且全都拥有虎式重型坦克(由于德国人自己的宣传,苏联方面已经知道在华沙战场上让他们大吃苦头的重型坦克名叫虎式坦克)……看来第254师和第256师面对之敌是2…3个精锐的德国装甲师。”

    “其他方向是有发现德国人的装甲部队吗?”什韦佐夫少将问。

    他的第29集团军现在就在扮演炮灰角色,下属的第245、第252、第254、第256师沿着立白边境展开,拉开一道非常淡薄的防线。不求阻挡敌人的突破,但求查明敌人的主攻方向,同时迟滞德军进攻。

    “没有发现大量是4号坦克和虎式坦克,只有3号突击炮和另外一种轻型突击炮(黄鼠狼2号)。”

    什韦佐夫少将点了点头,说:“情况看来和预料的差不多,德国人的主攻方向果然是明斯克。”(未完待续。)

第716章 大包围…生命线

    “6个团级装甲集群,目前沿着维尔纽斯通往明斯克的几条道路齐头并进,已经打掉了我们十六个连级据点……攻击的相当犀利啊!”

    8月26日夜晚,利亚平少将也相信有6个团级装甲集群在向明斯克挺进了。

    因为在26日白天的战斗中,这6个“团级装甲集群”可以说是势如破竹。非常轻松的就扫清了红军第254师和第256师的16个步兵连守卫的据点,还向前推进了25…30公里。其中2个团级集群还从第256师师部和1个步兵团驻守的奥什米亚内市两侧突了过去,帮助跟随的步兵(党卫军第5装甲师的装甲掷弹兵)包围了该市。

    “司令员同志,”利亚平少将对顶头上司华西列夫斯基说,“这6个团级装甲集群应该属于2个装甲师,多半是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尖刀!如果我们不想办法重创它们,德国人就会很快推进到明斯克城下了。”

    “重创它们?”华西列夫斯基看地图上面6个齐头并进的大黑箭头,眉头皱了起来,“它们或许只是6个装甲师的先头部队。”

    由于苏联空军现在已经失去了战场的大部分制空权,因此很难侦察到德军身后的情况。而且侦察部队和游击队的报告也五花八门。

    有的说德军的车辆在公路和旷野上排出长队,一眼望不到边。

    有的则说跟着这6个装甲集群背后的部队都是步行开进的步兵,同样数量惊人,队伍排到了天边。

    “现在肯定不是反击的时候,”华西列夫斯基想了一会儿,笑道,“德国人仅仅推进了30公里,他们还没有远离自己的后方,我们还可以把他们放近点。放到莫洛杰奇诺或是扎斯拉夫尔再打也不迟。”

    莫洛杰奇诺距离立白边境有一百零几公里,而扎斯拉夫尔在明斯克城外十几公里,距离立白边境则更远,超过了150公里。由于苏联人早就打定主意在白俄罗斯战场上打大纵深防御,因此尽可能对道路和桥梁进行了破坏(道路被破坏的问题不大,因为白俄罗斯是大平原,要绕过被破坏的区域不难,但是桥梁被炸毁还是挺麻烦的),这150公里的路并不好走。

    而且红军还会在德军挺进的道路上设置据点,安排伏击,一路削弱德国人的力量,以便为最后的决战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

    “司令员同志,我们可以效法德国人在华沙战役中所采取的短促突击战术。”利亚平少将接着提出建议说,“我们不必追求给予敌人歼灭性的打击。6个齐头并进,而且彼此距离不远的德国团级装甲集群是很难歼灭的。但是我们可以用瓦图京中将的突击第1集团军给予他们迎头痛击,力争歼灭5000名德军,击毁300辆以上的坦克及各种装甲车辆。”

    “靠突击第1集团军不够,步兵太少了。”华西列夫斯基想了想说,“再加上拉库京同志的第24集团军的第52军。先让52军去拉斯扎夫尔以北布防,给予敌装甲集群充分消耗,然后再让瓦图京同志指挥突击第1集团军打击敌人的侧面!”

    ……

    在华西列夫斯基和利亚平筹划反击的次日下午,在里加的北方集团军群指挥部里,曼施坦因和参谋长蒂佩尔斯基希中将在研究前线发回的战报。

    进展出人意料的顺利,特别是担任主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该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党卫军第5装甲师在第一天就推进了30公里,在27日上午又推进了10…15公里。

    “大将,非常顺利啊,看来苏联人不想和我们在边境地区决战。”

    “那是当然的。”曼施坦因一笑,“和我们打了2个多月,俄国人一定已经知道他们的装甲部队打不过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以空间换防御的战术是完全正确的。而且立白边境有什么啊?一大堆集体农庄而已,丢了也不要紧。”

    “但是俄国人一定在准备反击。”蒂佩尔斯基希中将说道,“华沙战役的时候苏联人已经有了可以对抗虎式坦克的t…34/57坦克。现在又过了一个多月,以苏联人粗制滥造的本事,一定有了更多的t…34/57坦克。”

    现在德国(欧共体)和苏联在机械化装备生产方面对比大概是这样的:坦克产量苏联占很大的优势;飞机的产量双方基本持平;汽车的产量德国(欧共体)一方具有很大的优势;船舶产量也是德国(欧共体)一方拥有极大优势。

    之所以会这样,和德国在战前没有庞大的拖拉机制造产业有关。一方面德国在间战期间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制约,不能大搞拖拉机产业;另一方面德国也没有这个需求,农用拖拉机产业的基础是大农业,当时西欧的家庭小农场用不着多少拖拉机。

    而苏联和美国都有大片的土地需要耕种,苏联又发展了农业集体化,对农机的需求很大。所以苏联能够发展出四大拖拉机制造基地,积累了大量能够生产拖拉机的技术工人。

    因此苏联的坦克产能根本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只是质量。

    另外,57mm炮虽然很难加工,但是历史上苏联也造了将近10000门!

    在大炮兵这块儿,苏联人相对德国一国也有产能上的优势。不过现在法国这个盛产大炮的国家倒向了德国,所以在大炮产量上是欧共体占有优势。

    当然,这都是拿苏联去和欧共体比,还没算上美国这个民主兵工厂呢。

    而对美国来说,产量不是问题,质量也不是问题,美元更加不是问题。问题只是怎么把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飞机、大炮和坦克运去苏联。

    在原本的历史上,美国人有四条援苏航线:北大西洋航线,北太平洋航线,地中海航线和印度洋…伊朗路线。

    而现在印度洋…伊朗路线肯定是没戏了。苏伊士…红海…波斯湾航线已经被打通,欧洲联合舰队也多了个印度洋分舰队,而且日本海军也有一支舰队进入了印度洋。英国属地印度的对外交通都被封锁了!

    另外,印度洋…伊朗航线中的伊朗现在受德国保护,隆美尔的军队还驻扎在伊朗呢。

    在原本的历史上,老美通过印度洋…伊朗这一路运了四百多万吨物资去苏联,现在是彻底没有了。

    至于地中海航线就更别指望了,美国人的船连直布罗陀海峡都过不去。历史上这一路一共运了68万吨物资去苏联,对苏德战争而言,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北大西洋一路在历史上的运输量仅次于印度洋…伊朗这路,总共运了不到400万吨的东西去苏联。现在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