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8月30日下午,赫斯曼和罗森堡一起,带着bmw…福克公司在里加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的计划书回到了柏林。在柏林的街上,他们再一次看到了让人忧心的场面——由于赫斯曼和罗森堡并没有穿着军服,因此他们刚一走出车站,就有人塞给他们每人一张传单。

    “为了德意志!”那人喊了一声,然后又匆匆离开。

    “该死的犹太人,那人是个犹太人!”阿尔弗雷德。罗森堡看了看传单,发现是反战宣传的内容,就骂骂咧咧起来了。

    “快点走吧,上面还等着看我们的计划书呢。”赫斯曼看了眼人头攒动的火车站广场,发现不少穿着打了补丁的西服的中年人,四下游动,他们手中都拿着一叠叠传单。

    很显然,德国反战分子又开始活动了!他们中间有一部分或许是犹太人,但是更多的还是日耳曼人。

    身为史塔西的局长,赫斯曼当然知道是什么人在反战——和俄国二月革命前的情况差不多,德国国内同样存在强大的社会党势力。虽然在战争开始之后,大部分德国社会党人也和俄国的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一样,采取了“护国主义”路线,只有一小部分左翼激进分子成立了德国***,和俄国布尔什维克一样比较坚决地反战。但是那些支持战争的社会党人,他们的态度并不是坚定的。而且他们对军方统治德国的局面同样非常不满,如果按照议会多数派组阁的原则,他们这些社会党人才是国家的领导者……

    如果战争进行的非常顺利也就算了,可现在偏偏败局已定。德国的社会党人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做,放弃这个可以让他们上台执政的机会?

    在赫斯曼的记忆中,魏玛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艾伯特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

    所以现在德国的“和平运动”,主要还是社会党人的支持者在闹——出头的不一定是艾伯特这样的大人物,但一定有他们在背后支持。

    不过今天火车站广场上的“和平人士”仿佛有些多了!而且赫斯曼也没有发现军事情报局指挥的军警……施莱彻尔的人都上哪儿去了?今天是特务休息日?没有接到通知啊。

    带着满腹的心思,赫斯曼和罗森堡上了一辆出租马车,半个小时后就抵达了大总参谋部。

    “中校,出了什么事?我在火车站遇上好多捣乱分子了。”

    在军事情报局的走廊上,赫斯曼看到了无精打采的治安处处长施莱彻尔中校。

    “是的,我知道!”施莱彻尔扫了赫斯曼一眼,叹了口气,“因为我的人不能出动,这是上面的命令……”

    “上面?”赫斯曼一愣,“上面”是谁?兴登堡?还是……德皇威廉二世?

    “到底出了什么事?”赫斯曼追问。

    施莱彻尔在走廊里面扫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闲杂人等,这才压低声音道:“上面已经通过秘密的渠道向协约国求和了,但是美国总统表示:协约国不能和一个军事独裁政权谈判!如果德国要求和,那就应该先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什么?美国人要我们成为民主国家?”赫斯曼的脸色顿时大变,经历过俄国革命的他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上面同意了?”

    “还没有。”施莱彻尔有些不确定,“但是态度应该有所松动,要不然我的治安处也不会无所事事。”

    ……

    “阴谋!元帅阁下,这是美国人的阴谋!”

    在兴登堡元帅的办公室里,赫斯曼大声疾呼:“如果军队放弃自己的责任,那么革命就将席卷德意志帝国……到时候绝大部分军队会丧失意志,我们将失去对外的抵抗能力。敌人将会把最苛刻的条约强加给我们!”

    对于一战中的德国是如何突然丧失抵抗能力,乖乖屈服于协约国,接受了根本无法履行的《凡尔赛条约》的问题。赫斯曼在后世也不甚了解,他只知道是奥匈解体在先,德国革命在后,德军最后崩溃。失去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德国自然就从张牙舞爪的猛兽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但是几百万军队瞬间崩溃,还是让人匪夷所思。要知道在德国战败之前,还没有一个敌人踏上德国的土地。西线战场还在法国和比利时境内。按照一战西线的打法,推进几公里得死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真要打到德国腹地,协约国怎么都得再死伤几百万。美国或许还能承受,法国和英国可就难说了。

    如果德国还有抵抗能力,和平的条件绝不会那么苛刻。

    不过现在,赫斯曼已经有点明白德国是怎么一步步陷入灾难的——同样的事情,他在后世见过太多了。想要民主来解决危机,结果却将原本不算太严重的危机,变成了不可救药的崩溃。

    实际上,俄国在二月革命后的崩溃,同样是由一场注定不会成功的民主化进程引起的——民主解决不了战场上的失败,而且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权力真空还会加剧军事失败的程度。俄国二月革命引发的民主化浪潮毁掉了俄军,让德国可以在军事上不断逼迫毫无抵抗能力的苏维埃政府。

    而现在,类似的灾难很快就要在德国上演了!

    ——

    求收藏,求推荐

第六十一章 玩火

    “赫斯曼中校!德意志军队并不是要放弃自己的责任,这是不可能的……”兴登堡元帅脸色阴沉,眼睛里面布满血丝,看上去非常憔悴。“但是现在的情况非常糟糕,西线战场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奥匈帝国形势不稳,而保加利亚又有可能在下个月退出战争!”

    西线打不赢,奥匈国内的********又日益激化,本来就是同盟国一边打酱油的保加利亚又想退出战争。形势已经很明朗了,拖延下去对德国非常不利。所以大总参谋部和德皇威廉二世都希望可以通过政治改革取得协约国的谅解,同时也化解国内的危机。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做些什么,创造一个可以进行和谈的条件。”兴登堡元帅靠在椅背上,脸色前所未有地凝重。“不过军队是不会瓦解的,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事情,绝不会在德国重演!”

    元帅的语气斩钉截铁,不过以他的身份居然向赫斯曼这个中校解释,恐怕就已经说明问题了——他不是要说服赫斯曼,而是要说服自己。因为欧洲历史发生过太多因为匆忙实行政治改革而引发的混乱。政治改革这种事情,一旦开始就很难刹车,欧洲发生过太多的类似事件了!

    所以,兴登堡元帅和威廉二世并不想马上启动改革。他们只是想稍稍放松一下高压统治。释放一些政治f,放松一下舆论管制,做个样子给协约国看看。

    “元帅,这是福克飞机公司和bmw公司在里加合作建设工厂和实验中心的计划书,请阁下过目。”赫斯曼知道自己阻止不了第二帝国的沦陷——不过没有第二帝国的崩溃,何来第三帝国的崛起?他刚才的一番话只是在尽人事。

    “先放在这里吧。”兴登堡元帅看了眼赫斯曼送上的厚厚一叠卷宗。工厂和实验中心建设计划是非常复杂的,不仅要迁移设备、人员、库存的零部件,还要在里加寻找厂房重新开工,还要有大量的基础建设。

    “少校,现在是时候启动《库尔兰计划》的第二预案了。”兴登堡元帅说着话就叹了口气,“如果德意志真的要遭遇不幸,那么我们至少要保住波罗的联合公国……这是我们在这场战争中唯一的收获,为此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一个褐色的文件袋被兴登堡元帅从自己的抽屉里面取了出来,放到了赫斯曼的面前。里面应该就是《库尔兰计划》的第二预案和启动这个预案的命令。

    和大总参谋部制定的大部分计划一样,《库尔兰计划》也是由多个预案所组成的。其中的第二预案就是建立以奥加丽。尼古拉耶夫娜女大公为君主的波罗的联合公国——这意味着要放弃由梅克伦堡…什未林公爵弗里德里希。弗朗茨四世出任大公的第一预案了!

    如果第二预案再行不通,那么就只能采取第三预案……那就是放弃爱沙尼亚自治邦,让库尔兰自治邦加入波兰联邦。真的到了这一步,形势可就非常不利了。毕竟库尔兰自治邦没有独立国家的主权,而且波兰人也不是好相处的民族。另外,和爱沙尼亚的分离也意味着波罗的德意志地主会失去大量土地,而爱沙尼亚的油页岩、磷矿和石灰石等资源都不能为库尔兰德意志人所用。

    执行第二预案的第一个难点,在兴登堡看来就是会不会引发同布尔什维克的战争。

    让奥丽加女大公上台,协约国一方应该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毕竟尼古拉二世才是波罗的地区合法君主——如果协约国想要利用沙皇去团结四分五裂的俄国白卫军的话,他们就得承认沙皇是俄罗斯帝国的合法君主。而根据史塔西的报告,俄国境内白卫军的三大领袖,高尔察克、邓尼金和谢苗诺夫都是保皇党,他们和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很难合作,只有沙皇才能领导他们。

    所以奥丽加女大公如果从沙皇那里取得波罗的联合公国君主地位,协约国只能捏着鼻子承认。而且,协约国也没有理由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国家当成战败国对待。这就让波罗的联合公国成为德国突破《凡尔赛条约》的最佳突破口。

    可是,波罗的联合公国拥立沙皇之女担任君主,也就意味着和布尔什维克敌对!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和苏俄的合作肯定会出些问题。甚至还会引发和苏俄的战争!

    “中校,苏俄那边。。。。。。不会出什么问题吧?”兴登堡元帅有些不确定地问。

    “元帅阁下,”赫斯曼斟酌着说,“只要我们让波罗的联合公国在未来保持中立,并且让这个国家拥有一定的自卫能力。在苏俄击败外国干涉和波兰之前,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将来要修复两国关系,恐怕还得把女大公请下台。”

    赫斯曼当然早就计算好了,苏俄击败协约国干涉和国内的白卫军就得到1920年了,至于苏波战争。。。。。。苏联似乎是战败的。到那时,英法干涉苏联和波罗的事务的劲头应该耗得差不多了,波罗的再“闹个革命”,推翻奥丽加的统治,换一块共和国的招牌。应该就能修复和苏联的关系。

    “最好还是能签署一个秘密的条约,以保证波罗的在战后的独立和不受侵犯。“兴登堡元帅摸了摸白胡子,然后又道,”条约未必可靠,但是总比没有的好。“

    这是一道给赫斯曼的命令。赫斯曼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思索了半晌,才缓缓点头。“阁下,我尽力去办。不过。。。。。。可能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让步,才能确保秘密条约签署。”

    “其他方面?”

    “可能和布尔什维克向巴尔干输出革命有关。”赫斯曼说,“俄国的情报显示,布尔什维克正在筹建第三国际,目的是输出他们的革命。”

    “哼!”兴登堡冷哼,“还想输出?怎么和沙皇那时候一个德行?”

    “不过这对我们也有好处。”赫斯曼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中欧有个短命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应该就是第三国际支持起来的。”奥匈帝国很可能难以持久,如果在奥匈帝国的土地上再出现一个或两个苏维埃国家,相信协约国会将布尔什维克视为头号威胁,那么我们德国所面临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

    兴登堡摸了摸头上的白发,苦笑着说:”我有一种玩火的感觉。。。。。。。布尔什维克这把火是我们自己放的,现在已经有越烧越旺的苗头,将来不知道会不会烧到我们自己?“他顿了下,有些勉强地点点头。“好吧,去和列宁谈谈,这总归是条出路吧?我们或许可以利用一下革命的形势来挽救德国。”

第六十二章 导师遭报应了

    波罗的联合公国是德意志人的家园!

    皮尔堡男爵宣称:每一个波罗的德意志人都要准备战斗!

    赫斯曼是和卡尔。豪斯霍费尔一起抵达里加的。在火车站,他们看到站台上到处都张贴着波罗的地方自治政府的标语和大幅的征兵广告。卡尔。豪斯霍费尔对赫斯曼说:“呵呵,从柏林到里加,仿佛是从1918年回到了1914年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

    赫斯曼努力在脑海中搜寻关于1914年时的记忆,非常美好!那时人人都相信德意志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无敌的陆军和海军。刚刚从军校毕业的赫斯曼少尉更是带着中了头彩的心情前往柯尼斯堡的军营报到,柏林和柯尼斯堡的大街上到处都是欢呼的人群,每一个征兵点前面都排着长队。而赫斯曼当时则幻想自己可以在战争胜利后成为少校,并且赢得一位贵族少女的青睐——幻想倒是大部分成真了,除了战争没有打赢!

    一股从里加湾里吹来的带着咸味的寒风扫过站台,将赫斯曼从美好的回忆中拉回了现实。他冲着卡尔。豪斯霍费尔苦笑:“至少我们还能保住波罗的联合公国……也不算一无所得吧?说不定,这个德意志人的国家会成为我们赢得下一场战争的关键。”

    “下一场战争?”卡尔。豪斯霍费尔摇摇头,“恐怕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了,普法战争后太平了40年,这场战争后应该会有50年的和平吧?”

    实际上只有20年!赫斯曼心说:如果再打败,你我都得一命呜呼!除非在战争结束后放弃一切,回家种地……

    “走吧,今天还要跑不少地方……”卡尔。豪斯霍费尔说,“咱们可得争分夺秒!”

    他们是来里加参加一个秘密会议的——因为启动了《库尔兰计划》的第二预案,许多事情要进行调整。参与《库尔兰计划》的各个方面自然要开个碰头会。

    另外,赫斯曼在参加完这个秘密会议后,还要以俄德公司总经理的名义前往莫斯科和列宁进行艰苦的谈判。

    两人很快走出了里加火车站,在车站出口的地方有两个背着步枪的德国兵检查了他们的证件,然后就立即放行了。

    火车站外面的戒备森严,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里加城从几个月前开始就一直处于戒严状态。这是根据史塔西的建议实行的。同时还有对各种俄国和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革命者的无情镇压!而德意志的革命者们则遭到了拘捕和驱逐。舆论也被严格管制起来,只有史塔西认可的报纸才能发行,上面都是一些鼓吹战争的内容和关于俄国的可怕事情。

    登上出租马车前,卡尔。豪斯霍费尔买了两份里加当地的报纸,给了赫斯曼一份。上车后,赫斯曼就打开报纸看了起来。报纸的头版上,用加厚和加粗的黑字赫然登着耸人听闻的消息:彼得格勒再次发生大逮捕,超过2000人被捕,其中1000人未经任何审判就被处决!

    “又抓了2000人,仅仅在彼得格勒一地!”豪斯霍费尔摇了摇头。“要是让这同样的疯子在德国上了台,我们都得挨枪子儿!”

    历史上,在一战末期和稍后几年中,出现赤白对抗的欧洲国家很有一些。但是却没有再出现第二个苏联(匈牙利倒是差点成功),苏俄内战中布尔什维克的心狠手辣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像卡尔。豪斯霍费尔这样的阶级敌人都警惕起来了!

    “是啊,”赫斯曼收起报纸,“这可是性命交关的事情,不过对咱们来说,也是个机会。”

    “什么机会?”

    “当然是利用苏俄保持德国元气的机会……我想,协约国的那些大人物,也不希望看到整个欧洲都出现赤色革命的浪潮吧?”

    “这是当然的。不过……德国绝对不能出现赤色革命的苗头!”卡尔。豪斯霍费尔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不允许的!谁敢那么做,就得准备去死!”

    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真准备这么干!赫斯曼心说,所以他们很快就要死了。

    “当然不是德国,是别的国家,我想这次可以去和列宁讨论一下……给协约国多制造一些麻烦也是好的!”赫斯曼和卡尔。豪斯霍费尔说话的时候,马车已经在一幢巨大的黄色城堡幢房屋前停了下来。这里是德军在波罗的地区的驻军总部。

    ……

    波罗的防卫军的总司令吕狄格尔。冯。德。戈尔茨上将看上去非常严厉,五官好像是用花岗岩雕刻出来一般,目光尤其犀利,就像一个真正的领袖。他在1918年上半还干成了一件大事——帮助芬兰白卫军打败了赤卫队!

    这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被认为是保卫波罗的联合公国的合适人选。在历史上,他也负担了同样的使命,不过却因为准备不足,而且拥有的实力有限而在爱沙尼亚败北(在已经拿下了拉脱维亚的情况下还人心不足,否则历史上就真的有个小东德了)。不过在这个时空,赫斯曼的《库尔兰计划》中准备用10万大军保卫波罗的联合公国。而且,赫斯曼还打算让波罗的联合公国同苏维埃俄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给这个波罗的共和国再上一道保险。

    “上将阁下,这是让波罗的联合公国和苏维埃俄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命令。”赫斯曼将一个黑色的,有着铁十字标记的文件夹打开,里面是兴登堡元帅签名的绝密命令。

    和苏俄建交签约是《库尔兰计划》中规定的,不过这件事情不是波罗的外交部能推动的,只能有赫斯曼来干。而且也不是奉德国外交部的命令,而是直接由总参谋长下令。这是由目前俄德之间秘密合作的形势所决定的。

    戈尔茨上将的目光扫过兴登堡的签名,然后抬起头,紧紧盯着赫斯曼的眼睛:“中校,你真的认为波罗的联合公国有必要和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签订这样的条约?我想你已经知道他们在俄国做了些什么吧?”

    “是的,上将阁下!”赫斯曼用肯定的语气回答,“目前波罗的联合公国和苏维埃俄国都不容于协约国,这将是两国合作的基础。至于布尔什维克的所作所为……我认为他们只是在做必须要做的事情!”

    “必须要做?枪毙那么多手无寸铁的贵族和平民也是必须的?”戈尔茨上将很不以为然。他是一个传统的贵族军官,当然对俄国贵族被布尔什维克杀害的事情非常反感,同时也鄙视任何杀害平民百姓的行径。

    “为了自保而已,”赫斯曼道,“那些被杀死的人大多是和布尔什维克作对的旧贵族和资本家,如果不对他们彻底镇压,布尔什维克就可能会失败。上将阁下,我想您知道芬兰白卫军是怎么对付赤卫队的吧?”

    “哼,那些人活该!”

    赫斯曼看着眼前这位目光犀利的上将,用无比认真地语气说:“如果您在波罗的联合公国失败,几十万德意志人就会成为他国的奴隶,波罗的防卫军的勇士们也会如芬兰赤卫队员一样,被杀害被逮捕。到时候伍德罗。约翰逊、乔治。克莱孟梭和劳合。乔治也会说用最恶毒的言语攻击我们的勇士……所以,手段毒辣不是问题,问题是必须要胜利,哪怕像布尔什维克一样行事!”

    “呵呵,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激进,没有多少士绅风度了。”戈尔茨上将突然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容,“不过坏事做多了说不定会遭报应,那位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就遭报应了,你的任务恐怕很难完成了。”

第六十三章 革命者来

    列宁遇刺了,三颗罪恶的子弹射入了伟大导师的身体,其中一颗击中了他的脖子,只要再偏离一毫米,列宁的生命就会被夺走——苏维埃俄国的《真理报》上是这么写的。全世界的反革命分子看到这里,肯定都会大呼一声“可惜!”除了来自德国的女伯爵克洛伊。冯。海因斯贝格。

    因为克洛伊当时就在莫斯科,苏维埃俄国的首都在1918年3月就迁往了莫斯科。因此俄德经济促进公司的俄国总部也随后迁往了莫斯科。在列宁遇刺的消息传来后,克洛伊就立即前往克林姆林宫,而且在第一时间见到了“死里逃生”的列宁同志。

    “我是晚饭时见到他的,还和他共用了晚餐,他的一条手臂好像受了伤,缠着纱布,不过没有伤到骨头。当晚他的胃口不错,气色也很好,饭后还和我谈了德国可能爆发革命的问题,之后他是自己走着离开餐厅的,没有让人搀扶……”

    9月2日,在俄国普斯科夫的火车站,克洛伊详细地向赫斯曼描述了她在列宁遇刺当晚的所见所闻。

    一个身中三枪,还有一枪打中脖子的人,肯定是不会这么生龙活虎的。赫斯曼心想:列宁遭的报应显然不大,多半是被“气枪”打中的,《真理报》上又在胡扯了。

    “好的,列宁没事就好。除了他,咱们在俄国可指望不上别人。”赫斯曼揽着克洛伊的纤腰,和她一起向火车站外走去,一边走还一边低声说话。

    “对了,这段时间莫斯科一定成了世界革命的中心了吧?”

    “世界革命的中心?哦,好像有这么回事儿,的确有不少外国革命者到莫斯科来。听说列宁还计划成立一个第三国际,作为领导世界革命的总指挥部。”

    “也有德国的革命者吧?”

    “的确有一些,不过大部分德国社会党人都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你知道的,我们德国人在这方面比较理性,早在俾斯麦亲王执政时期,已经有了王朝社会主义一说。所以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在德国是没有市场的。”

    “这可不好说。”赫斯曼挽着克洛伊,一边往车站外走去,一边在充当一位细心的观察者。普斯科夫火车站和里加火车站一样,也到处贴满了标语,秩序也非常不错,还有很多戴着古怪的尖顶军帽的士兵在站岗。而且,进出车站的旅客也非常多。

    随着芬兰内战爆发和乌克兰形势日益恶化(战争形势对德奥不利,乌克兰的苏维埃和中央拉达都在准备打仗),现在普斯科夫就成了“合法”进入苏俄的唯一通道了。赫斯曼看见车站海关的检查通道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很多人想来,更多的人想走。”克洛伊低声对赫斯曼说。“普斯科夫火车站海关的检查非常严格……离开的人只能带走很少的行李,而且不能带太多值钱的东西,一旦被发现就会遭到没收。不过我们的人有特权,想带走多少东西都行,甚至可以带走俄国姑娘。”

    “俄国姑娘?”赫斯曼哼了一声,“没准是契卡的人……机关的人没有违反规定吧?”

    “机关”是指史塔西。俄德公司的雇员也不都是史塔西的人,他们当然能从俄国带个老婆回家,哪怕她们是契卡派出的女特务——赫斯曼知道,她们每一个人都是特务!不过不可能是契卡的正式特工,而是“线人”,或者用史塔西的说法是“合作通报者”。

    相比史塔西,契卡在使用线人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史塔西主要使用“雇佣”和“说服”这两种方式发展线人。而契卡可以直接扣押发展对象的家属充当人质!

    所以从普斯科夫离开的俄国资本家和知识分子之中,一定有许多人在为契卡输送情报!

    另外,即将成立的第三国际也可以算是个情报组织。全世界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它的支部。通过这些支部,第三国际可以取得许多他们需要的情报。还可以将许多外国人发展成苏俄情报组织的特工,这又是一个史塔西所不可能拥有的巨大优势。

    “我们可以走特别通道,不用排队,也不需要接受检查。”克洛伊已经多次从普斯科夫火车站出入俄国,对这里非常熟悉,直接就把赫斯曼带去了“特别通道”。

    特别通道就是原来的贵宾通道,不过现在的苏俄讲平等,所以“贵宾”就成了“特别”。

    “克洛伊!咱们又见面啦!”就在特别通道的入口,一个银铃般的甜美嗓音突然传到了赫斯曼耳边。这应该是一个少女的声音。

    赫斯曼顺着声音看过去,看见的是个有着令人惊艳的面孔的少女。眉毛弯长,鼻梁高挺,睫毛弯弯翘翘,眼睛大且明亮,眸子的颜色是碧蓝。双唇柔艳而性感,唇角微微上挑,带着一丝令人捉摸不定的笑意。少女的身材也相当吸引眼球,虽然没有克洛伊那么丰腴,但也相当丰满,个子也很高,几乎和赫斯曼不相上下(赫斯曼身高1米76)。

    真是个相当出色的美人儿。赫斯曼在心里面赞了一声,然后就将目光收回,看着自己的克洛伊。仿佛在问:她是谁?

    这时少女已经走了过来,她一只手举着块牌子——上面写着匈牙利语,仿佛是欢迎什么人到来。她身后还跟着几个穿着粗劣西装的男人,年纪都很轻,应该是匈牙利来的革命者吧?

    克洛伊低声对赫斯曼说:“她是个波兰人,名叫娜塔莉。列辛斯卡雅。大约二十一二岁,革命前在彼得格勒念大学,二月革命后参加了区联派,去年七月转为布尔什维克党员。现在是布尔什维克外国中央同盟的接待人员。”

    布尔什维克外国中央同盟可以算是第三国际的前身。在布尔什维克拿下俄国的时候,国际上只有俄布一家布党(那个啥党的是敏感词,就用布党代之吧)。马上成立第三国际和社会党主流对抗也不够声势。

    于是布尔什维克就开始帮助外国社会党左pai组织布尔什维克党,至于建党的过程就和后来中国的革命电影《开天辟地》里面一样。先是在俄布(后来第三国际)帮助下建立许多个布尔什维克小组,然后再开大会成立布尔什维克党。而这个布尔什维克外国中央同盟就是干这事儿的。按照后世资本主义的说法,就是输出革命!

    “你怎么认识她的?”赫斯曼疑惑地瞟了娜塔莉一眼。很漂亮的毛妹,这在俄国并不罕见。但是可以进入布尔什维克外国中央同盟,而且还是接待人员,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

    “她负责接待过我们的工程师,”克洛伊回答,“在布尔什维克外国中央同盟成立之前,她在工业人民委员部工作。”

    ——

    求收藏,求推荐

第六十四章 得要有人去拉仇恨

    这时,名叫娜塔莉的少女已经带着几个疑似匈牙利革命者的人走上来和克洛伊搭讪了。

    “克洛伊,这位是谁?能给我介绍一下吗?”娜塔莉用俏皮而又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赫斯曼。

    “路德维希。赫斯曼,我的未婚夫。”克洛伊并没有说那个象征贵族身份的“冯”。在苏俄,贵族可是不大吃香的存在。

    “路德维希,她是娜塔莉。列辛斯卡雅,我的朋友。”克洛伊道,“她在布尔什维克外国中央同盟工作。”

    “您好,列辛斯卡雅同志。”赫斯曼微笑着伸出右手和娜塔莉握了一下。

    娜塔莉则露出了迷人的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