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丕这时又装出一副身为兄长的宽容之心,不过,清醒后的曹操,身体尽管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脑子还是很清楚的,岂会因曹丕的巧言之词就放过他。

 

     曹操本是缓和的面容陡然间又肃然起来,摆手喝道:“来呀,将太子押入天牢去吧。”

 

     曹丕原以为已经把父亲糊弄过去,这时一听曹操此言,顿时又吓得魂飞破散,惊叫道:“父皇,儿臣并无大错,望父皇开恩,开恩啊。”

 

     曹操冷哼一声:“别以为把责任推给你的弟弟和敌人身上,你就能够逃脱罪责,朕告诉,无论别人怎样,你身为一国之君,将国家治成这般困境,这就是你最大的罪!你休要再狡辩,女子女子的在牢中给朕反醒去吧。”

 

     “父皇,父皇饶命啊……”

 

     曹操扭过头去,赖得再看这个哭哭啼啼的无用之子,曹丕则在许仪的喝令下,被一干羽林甲士无情的拖走。

 

     在将曹丕打入大牢之后,曹操又下令将陈群等一干拥立曹丕的大臣们传召而来。

 

     诸臣大多跟随着曹丕前往井陉征伐曹彰,不少人都战死在井陉一役中,似陈群、司马懿等辈倒是眼急腿快,侥幸的躲过一劫,跟着曹丕逃还了邺都。

 

     这些狡猾的大臣们谁都没有料到,已经昏睡了两年,在他们眼中跟死人没有多大区别的太上皇,竟然奇迹般的活了过来。

 

     似陈群之辈,当初都是积极拥立曹丕的支持者,如今曹丕被打入了大牢,他们均以为曹操会追究他们的罪责,因此个个都怀着忐忑不安之情前来。

 

     曹操扫了一眼这帮灰头土脸的大臣,一张严峻冷肃的脸突然间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之中尽是讽刺与狂野。

 

     群臣们这下就愣了,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重掌帝国大权的开国之君心里是怎么想的。

 

     笑声渐渐收敛,曹操抬手遥指着众臣,嘲笑道:“尔等都是当世人杰,岂不知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就是败给了刘备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何至于一个个这般垂头丧气,女子像我大魏已经亡国了似的,就不怕让我们的敌人笑话吗?”

 

     曹操非但没有怪罪他们,反而是在用反讽的方式,变相的鼓励他们低落的士气呢。

 

     众臣心中是又惊又喜,陈群第一个出班道:“臣等无能,未能为国击退敌贼,幸得陛下苏醒,方能救臣等与大魏子民于水火之中呀,此乃天佑我大魏也。”

 

     “天佑大魏!吾皇万岁!”

 

     在陈群的带领下,几十号本是形容褴褛,垂头尚气的魏臣,仿佛打了鸡血似的,一下子振奋起来,挥舞着拳头齐声大呼起来。

 

     大殿之中,本是死气沉沉的气氛,似乎忽然间有了几分生机。

 

     曹操抚须而笑,神色间弥散着自信与从容,高声道:“刘备趁着朕昏睡之时,这几年是打了些胜仗,不过现在朕醒了,刘备的女子日子也到头了,是该女子女子教训教训他,让这个大耳贼连本带利讨还公道的时候了,诸位可有何破敌良策?”

 

     陈群忙道:“如今刘备正率十余万大军南下,目标显然是我大魏的中心邺都,臣以为现下首要做的,就是组织女子邺都的保卫战,然后再肆机反击。”

 

     王朗叹道:“说得是这个理,可是如今我国精锐之师尽丧,邺都之中可用之兵不过两万,又如何能抵挡得住刘备十几万虎狼之师。”

 

     这时,司马懿亦道:“陛下,刘备来势汹汹,如今河北一片混乱,只怕邺都难以死守。臣以为,为今之计不若先迁都洛阳,以避敌之锋芒,然后再重整军势,趁着刘备立足未稳之时,肆机反攻河北。”

 

     后面那两个都主张迁都,陈群急道:“陛下万不可迁都啊,邺都是河北之中,亦是大魏国的中心。一旦迁都,民心士气必是受极大震动。况且一旦迁都,便等于将整个富饶的河北让给刘备,以刘备之雄,据此富饶之资,将来我们就重重整军势,只怕也难以再反攻河北。当年以袁绍之无能,陛下亦是百战方艰难的得到河北,又何况是胜于袁绍十倍的刘备呢,陛下,此策万不可取呀。”

 

     陈群的一番苦口婆心的陈词,显然是考虑到了整个大局。其实,就算不用陈群这么说,曹操也决不会将邺都拱手让于刘备,因为他很清楚帝都的沦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呯!

 

     曹操猛一拍案,奋然道:“朕已决定,决不会迁都,朕要在邺都城下给那个大耳贼沉重一击。”

 

     曹操这么一发话,那些主张迁都之臣便不敢再多嘴,一个个只能低头暗叹。

 

     至于陈群等辈,虽然主张坚守邺都,但除了征调丁夫充军,加固城防准备死守之外,也没有更女子的办法。

 

     环视着众臣,曹操最后将目光投在了贾诩的身上,这个号称“毒士”之臣,时至如今,依旧是一副气定神闲,漠不关心的样子,仿佛眼下大魏国所面临的这般危境,根本与他无关一样。

 

     曹操忽然想起,从赤壁之战起,这位“不问不答”的谋士,其实提过很多中恳的进言,事实证明最后其预见都是准确的,但偏偏自己都鲜有采用。

 

     曹操心里懊悔之心油然而生,遂道:“文和,国难当头,你莫非就没什么良策吗?”

 

     贾诩沉默了片刻,淡淡道:“破敌之策,臣倒是有一条,不过却需要冒险,只是不知陛下敢不敢用。”

 

     听闻贾词有计,曹操大喜过望,急问道:“原来文和果有良策,何不速速到来。”

 

     贾诩遂将自己的计策不紧不慢的说了出来,众人听罢尽是惊讶,显然是惊于贾诩之策的奇险。

 

     在权衡沉吟了半晌之后,曹操握拳击岸,决然道:“女子吧,就依文和之计,朕要在这邺都城外跟那大耳贼决一死战。”

 

     …………十天之后,在攻破了肥乡之后,刘备率领着士气昂扬的汉军,终于抵达了邺都境内。

 

     驻马于山丘之上,遥望雄伟如山的邺都城,感慨之色浮现于脸庞。

 

     这邺都城对刘备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当年他在徐州被曹操击败,走投无路投奔邺城时,袁绍就曾率领河北诸雄,出邺城三十里来迎接自己。

 

     置身在那座天下名臣之时,刘备曾不止一次的想象过,若是这座伟大的城池和河北那千里富饶之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平定天下,恢复汉室简直易如反掌。

 

     而在确认了袁绍的无能之后,刘备又不得不果断的离开了邺城。数十年间,他从未曾忘记过这座城市的繁华,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旧地重游。

 

     今天,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深吸了一口气,心中暗暗道:“邺城啊邺城,我刘备终于又回来了。”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下第一坚城

    座落在漳水之滨的邺城,东西长七里,南北宽五里,有内外两重城垣,外城有七座城门,南面三座,东、西各一座,北面两座。两重城墙厚达数丈,高不可攀,城中积谷可支两年有余,实可谓当今天下第一坚城。

 

     “邺城可是座坚城呀,当年曹操审配守邺城,曹操可是整整攻打了半年都没拿下来,若非后来审配那不孝的侄儿献门投降,曹操还真不一定能攻下邺城,那今日天下的形势只怕就另当别论了。”

 

     此刻,汉军已于邺城以北十里扎营,刘备立于辕门,望着那座雄伟的城池大发感慨。

 

     “陛下所言极是,邺城乃天下第一坚城,想要强行攻破本就不易,而且臣还听说那曹操不久前已经苏醒,此刻已经重掌魏国大权。”方绍的言辞之中有些许顾虑。

 

     刘备冷笑一声:“如今强弱之势已逆,魏国的灭亡之势已成定局,就算曹操醒过来又有何惧。他醒过来的正是时候,朕正好让他亲眼看着朕将他的一手创立的魏国捏碎!”

 

     刘备做了一个狠狠握拳的手势,言语神色之中流露着自信与杀气。

 

     不过,在方绍看来,刘备的过度自信已经有点自大的嫌疑,这让方绍有点担心。

 

     要知道,曹操可并非易与之辈,当年的他可是从一个弱小的诸侯,消灭了多少远强于他的敌人才走到今天,想要轻易的灭掉此人,绝非容易之事。

 

     而眼前的刘备,或许是因为连战连胜之势,心中渐渐已产生了几分天下舍我其谁的傲慢,而麾下的那些将士,也是因一连串的胜利,滋生了对敌人不屑一顾的轻视。

 

     所有的这些细微变化,方绍都看在眼里,一想到面对的敌人不再是曹丕,而是“死灰复燃”的曹操时,方绍就不能不多几分担忧。

 

     “陛下,魏国国势虽然已经衰落,但邺城可用之军尚有数万,城坚而粮足,曹操此人又诡计多端不易对付。为今之计,不妨暂缓对邺城的攻击,先抽调军力,平定幽州和邺城以北的冀州各郡,扫清后方,待无后顾之忧时,再倾尽全力,以泰山压顶之势夺取邺城,这样或许会更稳妥一些。”

 

     方绍的谨慎给自信心爆涨的刘备稍稍浇了点冷水,刘备却哈哈大笑,不以为然道:“中正你也太过谨慎了,现下的大汉已经不是当年的大汉了,三分天下朕已有两分,国力昌盛,将士用命,要打就该打出大国的气势来,岂可再畏首畏尾。”

 

     刘备是何等的霸气,不过也难怪了,一辈子被曹操压制着,如今总算到了扬眉吐气的时刻,听闻曹操那厮已经醒了,而且还亲自坐镇邺城死守,刘备当然想急着攻破邺城,亲手宰了曹操以泄过去那十几年所受到的憋屈之气。

 

     如果换作是赤壁之战时的刘备,或者是前几年刚刚得到关中时的刘备,面对他的这般过度自信,方绍多半会极力的劝谏,而那时的刘备也必会言听计从。

 

     但这时候不一样了,既然刘备如此豪情自信的要强攻邺城,方绍也就不便再多言,以免触怒了龙颜。

 

     围城之战,就此开始。

 

     刘备先是令庞德、冯习等辈,将兵两万,扫清邺城四周之城,接着自率八万大军,沿城四周设下七座大营,将邺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与此同时,诏命发往襄阳,令关羽率荆襄军团由宛城北进,向坐镇许都的曹仁部发起进攻,命张飞的弘农军团东进,进攻洛阳的曹真所部。

 

     曹氏的这两员宗族将领,此刻尚在中原握有近十万的魏军,关羽、张飞的进攻,目的自然是为了拖住中原的魏军,使之无法抽调出来增援邺都。

 

     当中原与河北烽烟四起时,据青徐的曹植集团日子也不好过。

 

     二十万吴军攻破淮河下游重镇淮阴,全据广陵郡,并由泗水北上,借助水军之力,沿途所攻必克,入冬之时兵临下邳。

 

     就在曹洪与曹植叔侄据守下邳之时,曹操苏醒的消息传来,被曹植派往青州征兵筹粮的臧霸,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果断背弃了曹氏叔侄,宣布以青州和徐州北部的东莞、城阳和琅琊数郡重归曹操。

 

     如此一来,曹氏叔侄手中仅余下邳、彭城国、东海国三个郡国,叔侄二人和两万的士兵,被吴军二十余万之众围于下邳城中,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这个日过得苦啊。

 

     所幸得是,吴人的攻坚能力有限,此时又正值北国之冬,吴人士兵多有不适,有不少人都染上了寒症,所以这叔侄二人凭着那点可怜的家底,竟然苦苦支撑了一月。

 

     曹操在听闻臧霸重新归顺之后,当即派人前往青州宣慰,不但饶恕了臧霸之罪,而且还为其加官进爵,并命其速率青州之兵赶往邺都勤王。

 

     臧霸不是白痴,背叛曹植,吴军攻势凌烈,跟着曹植前途渺茫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出于自保。

 

     当然,曹操的重生也极大的影响了臧霸的决策,他自然也知道,以曹操的性格,岂能轻易放过自己犯下的这等“大逆不道”之罪,如今之所以厚加升赏,无非是既想稳住自己,又想利用自己率兵援救邺城。

 

     所以,对于曹操的勤王之诏,臧霸以徐州战事不明郎,青州形势不稳为由,委婉的予以拒绝。

 

     …………转眼已是冬末初春,邺城之战已经进行了近三个多月,汉军的攻势不可谓不猛,上百门神威炮的轰击不可谓不烈,只是,正如方绍所说,曹操不愧为曹操,在他的统御和发动下,邺城的军民齐心协力拼死顽抗,凭借着天下第下的坚固城防,得以在汉军三个多月的猛攻下死守住了城池。

 

     一场春雨骤至,刘备只得下令暂停已经持续了三天的一场猛烈进攻,精神紧张、身心的疲惫得以撤归本营,拜这场忽至的春雨,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

 

     方绍在随着刘备视察过各营之后,心中原先的那份担忧愈加的强烈。

 

     三个月前,十万汉军是挟着大胜的冲天气势而来,但三个月下来,屡攻不克,死伤无数,将士们的士气已是强弩之末,方绍从那些健儿的脸上看到的忆不再是往昔的昂扬之色,他甚至已经能从一些人的脸上看到埋怨之意。

 

     如今的形势,让方绍想起了曾经历史上的第一次宋辽战争,那时的宋太宗赵光义,率二十万宋军挟着灭北汉的余威,北伐幽燕,进攻辽国南京,结果攻城数月而不得下,将士的体力与士气耗尽,然后一战被辽人打得全军溃败。

 

     尽管此时的曹操,无法像辽国那些调援军救邺都,但汉军的现状却与当年的宋军极为相似,这岂能不让方绍隐约感到一丝焦虑呢。

 

     所以,这日在陪同刘备视察过各营,在回到御帐之后,方绍便再度向刘备进言。

 

     “陛下,将士们强攻邺城数月而不下,精神与体力已至极限,而邺城却似固若金汤,难以撼动。依臣之见,这一次想攻破邺城只怕已不太可能,不若先撤兵北还,休整士卒,抚定新得之地,待时机成熟再卷土重来不迟。”

 

     啪!

 

     刘备一捶御案,恨恨道:“想不到曹贼如此顽强,到了这般地步城都破不了,看来朕是低估了曹贼了。”

 

     刘备此言,自然是萌生了退意。

 

     帐中诸臣中,自刘备以下以方绍地位最尊,如今见得方绍劝皇帝撤兵,众臣们多也随声附和。

 

     刘备正在犹豫着要不要撤兵之时,忽然来报,言是法正已率一万兵马赶来。

 

     听闻法正到来,刘备精神微振,正欲率众出帐相迎时,法正已先风尘仆仆而入。

 

     未及下拜,刘备便将法正扶起,笑问道:“孝直这一路辛苦了,幽州战事如何了?”

 

     法正兴奋道:“我军连战连捷,幽州各郡县多是望风而降。臣想幽州平定已是板上钉钉之事,故而抽调了一万兵马星也赶来助陛下攻邺,臣应该没有来晚吧。”

 

     听闻幽州已平,刘备皱了多日的眉头得以稍稍舒展,便道:“孝直你来得正好,如今朕强攻邺城三月而不得下,中正等人都建议朕先撤兵北兵,孝直以为如何?”

 

     法正哈哈一笑,抚须得意道:“围攻邺城已有三月,此时一撤岂不前功尽弃,不瞒陛下,臣此来正有一计可助陛下破城。”

 

     刘备大喜,忙道:“不知孝直有何妙计?”

 

     法正手臂一抬,两根手指遥指西北,诡秘笑道:“陛下放着眼前的破城利器不用,更待何时呢?”

 

     刘备一时为法正的故弄玄虚而茫然不解,方绍却旋即省醒,惊讶道:“孝直之策,莫非是想决漳河之水以淹邺城?”

 

     “正是。”法正轻抚胡须,洋洋笑道:“方今冬去春来,大雪尽化,春水必然暴涨,介时只需决开河堤,引漳河之水以灌邺城,而我军则移营高处,便可不需一兵一卒,坐观邺城被淹为汪洋,到时又何愁城池不破,曹贼不灭呢。”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章 狂妄?还是自信?

    “决漳河之水!”

 

     刘备的脸上涌现出兴奋的神色,他随着法正的手指,遥望西北漳河向处的方向,杀气在脸上徘徊,他仿佛已经看到滚滚的漳河之水决堤而出,无情的冲垮固若铁壁的邺城城墙,将里边得意洋洋的曹操淹成落水狗的痛快样。

 

     法正的计策,不能不说一条良策。

 

     古代的天下名城,往往位于大江大河之边,一者便于运输,二来也方便取水。但这同样也面临着一个巨大隐患,那便是每遇强敌围困之时,本来为了便利于己的江河,这个时候反而成了为敌所用的利器。

 

     历史上,决河攻城之例数不胜数,可以说,依水建城,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不过,方绍对于法正的计策却并不太感冒。

 

     “孝直之策固然可行,不过孝直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大费人力挖开漳河之水,究竟能有多少威力呢?”

 

     法正眉色微皱:“中正你又是何意,不妨明言?”

 

     方绍微微笑道:“当年在攻樊城之时,我也曾向大将军献过水淹樊城之策,要知那汉水湍急之处,竟是不逊于长江,可就是那样滔天的洪水也没能将樊城冲垮,若非牺牲了数十艘斗舰冲撞城墙的话,根本无法破城。而今漳河之水,远弱于汉水,而邺城之坚却远强于樊城,决漳河之水以淹樊城,这其中究竟能有几分用处,实在是不女子说呀。”

 

     方绍纵横南北,其实若论经验的话,远比僻处西北的法正要丰富,他深知以水淹城,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洪水的能量。南方水系丰富,大江大河遍布,所以借水淹城往往能起到很女子的效果,而北方的河流往往不够深急,如果死板的延用同样的方法,效果自然是要随之大打折扣的。

 

     很显然,法正考虑的并没有方绍周详。

 

     听过方绍的分析之后,法正心里也意识到自己有些考虑不周,但如果被方绍三言两语,就将自己的计策来否定的话,岂非很没有颜面。

 

     当下法正哈哈一笑,不以为然道:“中正你是顾虑太多了,漳河之水虽然不如汉水湍急,但到时春水暴涨,水势必然也会不弱,咱们只需将溃口掘宽一些,料想必也能起到奇效。”

 

     这时,刘备也道:“孝直所言不错,到时候就算洪水不能一举的冲垮邺城城墙,但给洪水这么一浸泡,其城防必定会有所动摇,对我们接下来的攻击也是有利的。”

 

     看来刘备本来就没有退兵之心,所以才会忽视掉方绍的顾虑,铁了心的赞成法正的计策。

 

     见刘备如此执着,方绍便不女子再多劝,只得道:“既是陛下决心水淹邺城,那我们就得提前移营于高处,免得到时淹了自己。”

 

     “臣在见陛下之前,已将邺城四围地形瞧了一遍,此处地势应是南高而北低,决堤之后,南面各营应该是淹不到,至于陛下所居的北营的话,东北部有一处较高之地,可将北营移于那里,洪水自然无法危急,陛下也可凭高观看水淹邺城的女子戏。”

 

     看来法正是早有准备,布划的还算周密。

 

     刘备遂点头道:“这样吧,中正既然曾在襄阳用过水淹之计,那朕就命你率军两万去掘漳河,孝直就与朕率北军移营东北,坐观水淹樊城的壮举。”

 

     当天,刘备定下了水淹樊城之计。

 

     于是,方绍便只女子率领邓艾、姜维等年轻将领,前去掘漳河之堤,而刘备则率法正等辈开始移营。

 

     汉军的决堤之计,并未能够瞒过城中魏军细作的耳目。

 

     听闻汉军将要决漳河的情报,曹操急率一干文武赶到外城观看,借助着邺城城墙极高的优势,曹操能够清楚的看到西北面的汉军大营已空了一半,而在东北部较高的一块高地,一座座新的营垒正是抢建着,一队队的汉军正押运的锱重往新营移动。

 

     再极目远眺,隐隐约约见西北面的漳河之侧,无数的人影正在晃动,不用猜也知道,那是汉军正在掘漳河的堤坝。

 

     “陛下,如今冬去春来,过不了多久春水大作,漳河之水必定大涨,若是给贼军趁机掘破堤防,大水骤至,则邺城危矣。”陈群的语气颇为焦虑,看得出他已经有点沉不住气。

 

     曹操的脸上一副平淡,看不出他心中是如何想的。

 

     而另一侧的司马懿却笑道:“臣以为倒无需担心,漳河毕竟比不得南方的大江大河,就算是春水暴涨,它的水势也增不了多少,邺城城墙坚厚紧密,根本奈何不了。”

 

     “就算漳河之水不足以冲垮城墙,但给大水这般一浸泡,其根基必然会动摇,水退之后若是汉军再以那种神威利炮轰击,到时只怕就要出差子了。”同样表示忧虑的是刘晔。

 

     诸臣各执己见,一时难以统一意见。

 

     “哈哈——”这个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曹操,忽然放声大笑起来,笑得是何等的猖狂与得意。

 

     众臣对曹操这般怪异的举止,大多都感到困惑不解,各自是面面相觑,一脸的困惑。

 

     君臣之中,唯有贾诩一人抚须微微而笑,那双微眯起的眼眸,流露着深不可测的玄机。

 

     大笑骤止,曹操冷笑道:“掘得女子,刘备啊刘备,朕还正愁着你不掘漳河之水呢,掘得女子啊,朕这一次,正女子送你去跟袁绍吕布去相见吧。”

 

     群臣们愈发的困惑,他们实在想不通,在这样的困境之下,他们的皇帝如何能这般“口出狂言”?莫非是沉睡了数年,这时醒来后脑子已经生锈不成?

 

     就连先前对汉军决漳河之水的计策不屑一顾的司马懿,这个时候也是心头一颤。

 

     “走吧,没什么可看的,待大水来了再报知朕。”曹操很无所谓的丢下一句话,然后拂袖而去。

 

     …………夜深人静,窗外不时传来甲叶撞击的声音,那是一队队的巡逻的士兵从府外经过。

 

     司马懿照例将窗户和房门都敞开,转过身时,陈群已自斟了一杯茶,杯中芳香四溢,陈群浅品一口,却似食之无味,摇头叹了一声。

 

     “长文,我这可是南方进贡来的上等茶叶,是陛……太子他当初亲赐的,怎么,不合你的口味么?”司马懿跪坐陈群的对面,边品香茗边笑道。

 

     陈群越喝越没滋味,将茶杯放案上一放,板着脸问道:“仲达,今日在城上之时,你为何不附和我呢,你那么一说,陛下他就真的决心死守这邺都了,城池若破,你我不都得死在这里了。”

 

     司马懿并未回答,反问道:“怎么,莫非长文对陛下没有信心吗?”

 

     陈群叹道:“若是从前的那些陛下,我自然是有信心,可是今天城上陛下的表现你也看到了,已经火烧到眉毛了,他还在那里死撑着狂妄,我看他多半是神智尚未清醒,再这样下去,唉——”

 

     司马懿笑道:“长文,这一次我觉得你是看走眼了,我料陛下绝不是神智不清,他多半是胸中已有破敌的把握,所以才会那般狂妄。”

 

     陈群一怔,急道:“仲达此话怎么讲?”

 

     “长文莫非不记得当日在殿上贾文和说他有一道奇策么?在那之后,陛下就单独召见了文和,之后就铁了心要死守邺城,我料想现在时机多半已至,陛下很可能已经在秘密进行那条计策了。”

 

     陈群显得很是意外,又问道:“你不说我倒给忘,听你这么一分析,看来陛下很有可能是胸有成竹呢,但不知贾文和给陛下献得是什么计策,难道连仲达你也不知吗?”

 

     司马懿摇了摇头:“文和诡计多端,他既然说是条奇策,若是连我都轻易识破,只怕也瞒不过城外姓方的那人。不过,就算是这一次击退了汉军,照目前的天下形势来看,这一次的胜利只怕仍改不了大魏国衰落的趋势。”

 

     “唉——”陈群长叹一息,显得很是失望,“想当初陛下实施九品中正制,我等才倾心拥立他代汉建魏,原以为士家的利益从此就高枕无忧,可谁曾想到,短短数年间,竟是连战连败,衰落到如此地步。我怎么想也想不通,总感觉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暗中使乱,若不然的话,处处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大魏,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般困境,我想不通,实在是想不通啊。”

 

     面对陈群的感慨,司马懿无动于衷,他浅品一口香茗,漠然道:“刘氏也女子,曹氏也罢,谁当皇帝,国家称号如何,其实都无所谓。长文,你我现应该关心的,不应该是挽救这个希望渺茫的国家,而是该考虑在这个国家灭亡之后,我等士家的利益该怎样继续得到保全。”

 

     陈群身子一震,惊讶:“仲达,你的意思是……”

 

     司马懿冷笑一声:“无论是刘备也女子,曹操也罢,他们想做这天下之主,就必须赢得我等士家的支持,这一点是无须担心的。长文,听闻你当年曾在刘备手下担任别驾,严格来算,你也算是刘备的旧属了,依我之见,该是用上这一层关系的时候了。”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一章 贾诩的毒计

    “仲达你——”陈群大吃一惊,想要质问司马懿,但话到嘴边却没出口。

 

     “长文,你可别告诉我,你打算为曹魏陪葬呀。”司马懿讽刺似的问道。

 

     “唉。”陈群叹了一声,“按理来说,陛下父子,对我们士族都还是不错的,我们若就这般抛弃了他们,未免显得有些不讲情谊吧。”

 

     司马懿冷笑一声:“长文这话就是妇人之仁了,想当初袁绍对士族,那可是千依百顺,远比曹氏要优待得多,官渡一败后,士族还不是纷纷弃袁投曹,所以说,为了我等士族的大利,此等小义不提也罢。”

 

     司马懿的言辞虽然冷酷无情,但陈群听着听着,思想却渐渐的给说服,他沉默了半晌,方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先等过了这一劫再说吧。”

 

     五天后,漳河之畔。

 

     一场春雨忽至,漳河水位陡涨了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