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备虽强,但以淮之计,他一定会将东边那人当作最主要的敌人。陛下可派人前往长安与刘备讲和,使刘备专心与东边争战,如此一来,东边的自然就无暇针对陛下。陛下则可趁着那二人相争之时积蓄实力,待时机成熟再设法用兵。”
郭淮洋洋洒洒的讲了一通,曹彰听着却是眉色难看,待郭淮说罢,愤然道:“我们曹氏跟大耳贼乃世仇,朕就算实力不济,又岂能与刘备那厮讲和,朕绝不能被天下人所耻笑。”
“陛下,弱国生存之道,就在于左右逢源,有些时候必须要做适当的忍让啊,陛下岂不闻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么,他忍辱负重,最后终于灭吴,世人皆视其为英雄,又有谁敢耻笑于他呢。”
郭淮苦口婆心的劝解着,不过,这些话却从曹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位自恃骁勇的黄须儿,显然并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不必再说了,朕是绝不会与刘备讲和的,若他敢来入侵,朕就跟他拼个鱼死网破。”
曹彰断然的话语,犹豫一记闷棍,把郭淮一颗“赤胆忠心”敲打得是血痕累累。
郭淮的眉宇间不禁闪过几许失望之色,先前平阳的失利,使他和众多将士一样,对于曹丕都极为失望和不满,而当英武的曹彰突然出现,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马超之后,这位任城王俨然就成了他们心中的救星,在他的身上,似乎看到了当年纵横天下的太上皇的影子。
这时郭淮才意识到,这所谓的救星,与曹丕一样,根本就无法与太上皇相比,他充其量也仅是一个武夫而已。
郭淮失望了,后悔了,悔不该一时冲动,拥立了曹彰为帝,此时的他并未感到是幸运上了救生船,而是上了一条不归的贼船。
‘唉,骑虎难下,骑虎难下呀……’郭淮在心想暗暗唏嘘。
一场兄弟之争,在这金秋之时,在井陉关上演了。
事实证明,曹彰的的勇武并未达到所向无敌的地步,而曹丕在军事上的无能,也未坠落至一无是处的境地,对付刘备不行,对付他这个弟弟,曹丕还是有一套的。
双方在井陉关一线相持一个多月,其间曹彰屡屡率领着他的幽燕之军主动出击,虽然屡有斩获,但也未能达到一举击垮曹丕军的地步。而曹丕则依靠着人数和后勤上的优势,逐步的蚕食着曹彰为数不多的军队。同时,曹丕用其政治手腕,暂时稳住了幽燕各郡,令他们处于观望状态,从而避免了北面的威胁,可以集中精力攻打并州。
战事进入十月末时,曹彰粮草渐渐不济,兵力也减少许多,不得不发诏命往去往晋阳,令徐晃调拨粮草,强征兵员送往井陉前线支援。
黄昏将近,曹丕站在御帐之外,遥望着井陉关城,脸上洋溢着得意之色。
‘哼,二弟呀二弟,连三弟都斗不过我,你又算个什么东西。你反得正好啊,我还愁找不到借口除掉你呢,这回正好,我可以名正义顺的宰了你了。’
曹丕的得意是有理由的,经过一个多月的相持,曹彰的盛气完全被打压了下去,如今他已经被压制得龟缩于关城上不敢露头,而自己的兵马则逼城下寨,渐渐打出了气势。
曹丕仿佛已从平阳失利的阴影下走了出来,从刘备那里丢失的信心,他在自己这个大逆不道的弟弟这里又找了回来。
“陛下,陛下——”
慌叫着大步奔来的是刘晔,这位在曹操时代就负责情报的老臣,如今在曹丕这里同样受到了重用。此番征太原,曹丕留陈群与夏侯憞守邺都,又派了司马懿前去协助曹仁与曹真守许洛,刘晔则被带着随同出征。
刘晔的表情是那样的惶恐,曹丕敏感的意识到,这位老臣似乎是带来了什么不吉的情报。
“刘爱卿何必这般心急,随朕里边说话。”
曹丕拂袖入内,他是不想在外边听刘晔当众说出什么不好的消息,以免影响了军心。
当刘晔脸上挂着汗珠奔入御帐中时,曹丕已经端坐于龙案之前,面色沉静,眉色却又焦忧的注视着匆匆而入的刘晔。
“是不是有什么不利的消息?”曹丕调整好了心态,主动问道。
“是……是的,陛下,这是徐州方面传来的急报。”刘晔大喘着气,连脸上的汗都顾不上擦一下。
曹丕眉头一皱:“莫非是朕那族叔不肯就犯,胆敢不回京受审不成?”
刘晔极力的平伏下胸中的波涛,长吸了一口气,默默道:“曹洪和臧霸已经拥立济北王在下邳称帝了。”
那一瞬间,仿佛时间凝固了一般。
然后,石化的曹丕感到胸中似乎有无数条毒蛇在噬咬着他的五脏六腑,那是一种生不由死的痛,痛得最后他几乎麻木得觉察不出自己还活着。
“陛下,陛下……”
刘晔的呼叫像是一根救命的绳子,将曹丕从绝望的深渊中拉了上来,在登上山崖的那一刻,曹丕只觉胸中翻江蹈海一般巨荡,“啊”的大叫一声便吐出一枝血箭。
“陛下你怎么了,快,御医何在!”刘晔惊得大呼小叫。
曹丕赶紧示意刘晔不要激动,这一口血吐出去之后,曹丕的精神反而像是回复了几分,他擦干净嘴角的血渍,有气无力的说道:“朕没事,不要叫御医,朕怕动摇了军心。”
刘晔苦叹一声:“可是这件事终究是包不住的,很快就会人尽皆知,这军心动摇是无可避免的。”
“刘爱卿,你向来受父亲信任,朕也一向仰慕你的足智多谋,你告诉朕,朕应该如何应对如此的乱局呀。”曹丕一把抓住了那位须发斑白的老臣的手,用祈求的口吻问道。
看着曹丕这副可怜相,刘晔心中颇为不忍,他强定下自己纷乱的心神,沉吟良久,方道:“为今之计,陛下必须急派人去往许洛,稳住中原的形势,使河南各州郡不至于为贼所惑,然后再想办法派兵将叛贼尽数剪除。”
曹丕耷拉着一张苦瓜脸,苦焉焉道:“如今二弟与三弟尽反,西面又有刘备虎视,朕现在是四面楚歌,如何能同时应对这么多的敌人啊。”
“陛下千万要沉住气,依老臣之见,形势绝非如陛下所看到的这般严重。济北王虽叛,但曹臧二人所握之兵不多,一时片刻难成气候,陛下不若派人前往东吴,策封孙权为吴王,约割徐州于孙权,如此一来,便可令东吴出兵牵制住济北王。至于刘备那边,他眼见我魏国烽烟四起,有分崩之险,多半会选择坐观成败,然后再坐收渔人之利,所以刘备这一路暂时也不必担心。这个时候,陛下便当集中精力,先平定任城王之乱,然后趁着东吴与济北王厮杀之际,率军南下将之扫灭。如此,则内乱皆平,便可趁势与东吴和好联手,共同对付刘备这个大敌。”
刘晔不愧是从乱世“苟延残喘”至今的“老不死”;在这样混乱如麻的局势中,竟然在片刻间的功夫,便曹丕设计好了一套起死回收,扭转局势的方略。
时值如今,曹丕已是彻底的乱了心神,有人能他出这么一个“听起来很美”的计策,他就该谢天谢地了,所以,曹丕根本来不及细细琢磨,当即道:“好,就依爱卿之计,你速速去办吧。”
…………关东的乱局,俨然又回到了董卓时代的群雄割据,而关西之地,却是一派太平祥和。
平阳之战结束的很及时,十几万的军队回到关中之后就地解散,府兵们得以赶在秋收之前回到自己的田间,秋收并未因战争而受到多大的影响。而且老天眷顾,这一年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秋收结束之后,各地空荡荡的粮仓又满了起来。
喜获丰收,刘备的身体也因这丰收的喜悦而好了不少,于是他便在皇宫之中设下盛大的宴席,一者庆祝大丰收,二者也为表彰在伐魏之战中有功群臣。
这一次,方绍尽管不是功臣中的主角,但因为渑池一战,以及奇谋助张飞袭宛城之功,依旧如往常一样风光十足。
其余诸臣,各得其赏,自也是人尽欢欣。当魏国阴云密布之时,大汉国却从上得到下的一片欣欣向荣。
“陛下,如今我国喜获丰收,全国上下一片振奋。而魏国之内又是一片大乱,曹彰与曹丕两兄弟争斗不休,陛下何不趁此时机,再次发兵东进,必可一举灭魏也。”
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法正用他的话给宴席添了几分杀气。
刘备这个时候也动了发兵的念头,而诸葛亮却道:“曹氏兄弟之争还未到你死我活的时候,臣以为陛下妨再静观一段时日,至少也得等到曹彰将兵马尽数东调,晋阳兵马空虚之时再发兵不迟。”
诸葛亮话音刚落,内侍便将一道由关东发来的急报送上,那是魏国济北王曹植在徐州称帝的消息。
这个消息,自然是令在场的大汉君臣无不惊异。
谁也没有料到,继曹彰之后,连曹植也称帝了,这曹家兄弟们可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呀。
“陛下,既然曹植也称帝了,那臣以为,我们该当迅速的发兵灭魏了。”诸葛亮马上又改了口。
刘备奇道:“丞相,你为何忽然又赞成立刻伐魏了?”
诸葛亮淡淡道:“曹植这么一称帝,魏国东南必然一片混乱,这个时候东吴绝对会借机北伐,料想青徐之地可轻易而下,以吴公那份贪心,介时他必定会不顾先前的中分天下之约。所以,我们一定要赶快出兵,与东吴抢着时间瓜分魏国之地。”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四章 五国之战
诸葛亮说得没错,东吴占据了淮南,整个徐、豫二州将直接暴露在其兵锋之下,吴军以淮水为依据,水军可自由从淮水中延伸出的各条水系深入中原,而依靠着水军的支援,即使是曾经铁板一块的魏国,也未必能抵挡得住吴人水陆攻势,更何况是拥兵自立,割据青徐的曹植那一隅之兵。
吴人进军中原的阻力,显然要比汉军要轻松的多。
这时,庞统也道:“陛下,丞相所言极是,如今曹彰那小子正在井陉关同他那废物哥哥厮杀,晋阳之兵不过万余,如果陛下此时挥军再攻并州,臣料想晋阳城可轻易而下。晋阳一陷,我军再顺势灭掉曹彰,一举从井陉杀入河北平原,曹丕那厮焉能抵御陛下天威。”
庞统也发话了,方绍便跟着站出来表示出兵。
曹植的称帝自立,推动了刘备再度伐魏的决心,这位鬓发斑白暮年帝王,沉思良久,慨然下达了伐魏的旨意。
于是,动员令再度下令,刚刚回家完成秋收的大汉健儿,将再度集结于关中。
…………寿春,吴王军府。
孙权负手踱步于空旷的大殿当中,欣赏着这华丽的殿宇,脸上徘徊着的是得意的笑容。
这原本是魏国扬州刺史府,这座规模庞大而魄丽的殿认,它的建造时间还要追溯于十几年前。
当年的袁术坐拥淮南富庶之地,兵精而粮足,在极度的自大之下,公然建号称帝,在这寿春城兴建了这座规模庞大的皇宫。
曹操灭袁术之后,本来是打算烧毁其伪皇宫的,但在听闻了这座皇宫的瑰丽之后,便放弃了这个打算。后来这座皇宫的一部分便改建成了扬州刺史府,而如今,孙权重新开启了这座曾经的皇宫,将之作为自己的吴国公府。
‘袁术这厮还真是会享受啊,只可惜是个废物,大好的淮南之地,却生生的败给了曹操。哼,若是当年坐在这里的是我孙权的话,嘿嘿——’
孙权环视着这华丽的宫殿,对当年曾是他们孙氏恩主的那个人极度的鄙视。
眼前这宫殿,远比自己在建业费尽人力物力兴建的军府要华丽得多,江东偏僻之地,果然是没法跟北方相比。
孙权站在殿门,目光延伸向了更远的北方,许都、洛阳、邺都……那才是真正的王者该坐拥的城市,与这些高门大户相比,建业那种小地方简直就是穷酸的乞丐。
沉稳而矫健的步伐响起,孙权斜目望去,却见吕蒙正与诸葛瑾并肩而来。
“国公,徐州回来的细作已经探查无误,曹植那小子确实在曹洪等人的拥立下称帝了。”吕蒙先行说道。
孙权嘴角一斜:“嘿嘿,曹孟德的这几个儿子还真是有意思,一个个都这么想当皇帝,有意思,越来越有意思了。”
“曹丕的使者刚刚已到,国公如果知道曹丕所为的话,一定会觉得更加有意思。”诸葛瑾诡笑得有点夸张。
“子瑜,孤还是喜欢你老实憨厚的表情。”孙权哈哈笑着走入大殿。
诸葛瑾愣了一下,赶紧跟了进去,“国公,曹丕的使者此番前来是想跟咱们东吴讲和,而且他还想以魏国皇帝的身份,册封国公为吴王。”
“竟有此事?”孙权显得微有点意外,摸摸如藤条般爬附在两腮的紫髯,惊讶的神色很快隐褪下去,“曹丕他是怕了,怕被他这两个好弟弟两面夹攻呀,所以才想拉拢于孤,替他收拾了曹植这小子。”
吕蒙道:“蒙以为眼下淮南初下,当休养士卒,安抚百姓为先,暂时不宜再兴兵。如今魏国大乱,咱们不妨就坐山观虎斗,等曹氏兄弟们斗个你死我活的时候,我们再兴兵北上,必可所向披靡。”
“嗯,子明言之有理,孤可不能给曹丕那小子当枪使。”孙权点头道,目光又转向了诸葛瑾,“子瑜,你以为呢?”
诸葛瑾面色沉吟,似乎并不太赞同吕蒙之计,“咱们东吴以往的方略,多是坐山观虎斗,再收渔人之利,不过瑾以为,这一回的形势却与以往大不相同,只怕不能再这般坐等了。”
孙权神色微微一变:“子瑜何出此言?”
“瑾担心的不是曹魏,而是西边的刘备。”诸葛瑾的语气充满了忧虑,“以刘汉之国力,就算不依靠我东吴,单独出兵灭魏也不成问题。瑾是在想,如今曹魏大乱,以刘备之雄才,必会趁此时机发兵灭魏,魏国之沦陷,只怕就在顷刻之间。而我东吴若徒坐观望,就会错过了瓜分魏国之地的大好时机。虽然我们与刘备有中分天下之约,但以刘备之性情,当年借了荆州都可以赖帐不还,将来也定不会按约出让多占的魏国之地。所以瑾以为,国公万不可再等,一定要抢在刘备之前出兵。”
在战略上,诸葛瑾显然要比吕蒙的眼光要深远得多,孙权听罢沉思良久,点头道:“子瑜的分析深得孤之心意,不错,孤不能再等下去了。”
见得孙权改变了主意,吕蒙顺势便道:“我军此时趁机北伐也不无道理,不过蒙以为,关于曹丕封王之事,国公倒不妨借机应下。”
孙权眉头微皱:“要孤接受曹丕的封王,那岂不是要孤臣服于他!”
“国公受封有两好处,其一,曹植虽然称王,但其手下青徐之士民,必有诸多不服,被迫屈从者,国公若是受曹丕之封,便可名正言顺的讨伐曹植,到时青徐之士必然会蚁附而归。这其二嘛,曹刘二人,都是先称王,再称帝,如今国公若受封于王,便与九王之尊只一步之遥,正好算是为下一步的称帝做铺垫。”
吕蒙说得可都是**裸的摆在眼前的好处,孙权听着如何能不怦然心动。
既然有诸多的好处,牺牲一点名份又如何呢,况且,这牺牲的名份,很快便会加倍的拿回来,称王,然后再称帝,哈哈……孙权刚刚准备一口答应,诸葛瑾却马上泼了一瓢冷水:“国公,瑾以为,子明所言实在是不可取呀。”
“子瑜为什么这么说?”吕蒙显得有点不悦。
诸葛瑾紧锁着眉头道:“子明之计确是有利可图,但将来灭魏之后,天下只剩我们吴汉两家,从长远来看,国公若用了子明之计,却会得罪到刘汉,于将来只怕会不利呀。”
诸葛瑾还是从两家和好的动机来考虑,吕蒙却不屑的冷哼道:“子瑜也考虑得太多了,想他刘备借荆州不还,就没想到过得罪国公吗?凭什么我们总是让着他刘备。再者,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将来灭魏之后,吴汉反目成仇是注定之事,无论这时我们如何忍让,将来刘备都不会跟我们和平共处。与其如此,何不想方设法抢夺土地,争夺人口,充实我东吴的国力,以为将来跟刘汉之间的反目做好准备呢。”
要说这吕蒙眼光不远吧,他又想得更远,连跟将来灭魏之后与刘汉反目都想到了。
吕蒙的话再一次勾起了孙权对刘备的仇恨,他拍案而起,断然道:“子明所言极是,刘备才是孤最终的敌人,现在是时候准备将来的报仇雪恨做准备了,就依子明之计行事吧。”
…………下邳城,皇宫。
高高在上的龙座上,那翩翩美男子孤独的坐着,他头戴玉冠,身着龙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等的尊荣,但他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帝王应有的威严与得意。
仅有的,只是落寞与阴郁而已。
他是曹植,曾经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曾经一度为着帝国的储君之位与他的哥哥明争暗斗,曾经无数次在梦中将他的哥哥从龙座上踢下去,代替那个文采拙劣的家伙统治这个新生的帝国。
如今,如愿以偿的坐上这无数人艳羡的位子,可他却没有半点喜悦,相反,心中尽是恐惧与焦虑。
龙座之下,他的族叔曹洪正在涛涛不绝的向他上奏着治国的方略,如今,这个拥立自己登上帝位的曹氏宗亲,正以大司马的头衔,替他统御着这个帝国。
只不过,盖有他印玺的圣旨,从邳城而出,南不及淮水,北不及黄河,西不及谯郡,区区青徐之地,还有不少郡县尚心怀不服。
这与他梦想中的权力风光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在曹植看来,他的这位族叔完全是疯了。
正当曹洪涛涛不绝的描述着他的宏图大略之时,大将军臧霸匆匆入得殿内。
“臣见过大王,啊王,见过陛下。”臧霸一时还改不过口来,毕竟大魏国一下子出现了三个皇帝,对谁而言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大将军来的正好,我方才正与陛下说咱们的治国方略,你正好来参详参详。”不等曹植说话,曹洪便抢着说道。
“大司马,等度过了眼前一劫,再谈你的治国方略吧。”
曹洪神色一怔,有点不知所云。
“我刚刚收到的情报,孙权已接受了北边那位所封的吴王,目下已提兵二十万,向我徐州杀奔而来了。”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五章 晋阳和徐晃
“果真……不出所料。”
曹植只轻叹了这么一句,似乎吴人的出兵本就在他的意料之中,或许这也是他在这这张龙座上坐不住的最重要原因。
他的那位哥哥,曹植并不害怕,曹植很清楚,他的兄长玩政治、搞阴谋是个高手,但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下,以他的那点可怜的兵谋,曹植根本就无所忌惮。
真正让曹植感到恐怖的,是南边的那位东吴之主。
当初曹洪等人将身为济北王的自己劫持,并道明了要拥其为帝的意图时,曹植就明确的表示过不同意,他的理由很简单,在这个时候称帝,除了会令风雨飘摇中的大魏国雪上加霜之外,还会给吴人绝佳的可乘之机,孙家几代人谋图的攻取青徐,再夺中原的梦想,那个孙仲谋是绝不会放弃的。
事实正如曹植所料,孙权出兵了,他不顾淮南初下,士民未附的不利因素,亲提二十万吴军而来。
“朕早就说过,一旦朕称帝,吴人必定来攻,现下好了,二十万吴军,你们说该怎么办?”
曹植怒问着殿前那些拥立的众臣,包括曹洪在内,在场的诸臣这会都哑火了,他们很清楚,眼下他们手头能凑齐的兵马,不会超过五万,而其中精锐之军,无非是当初从寿春逃出来的一万多兵马,以这点兵力对付二十万吴军,任谁也没有这个胜算。
“子廉,你说该怎么办?”曹植将目光投向了“罪魁祸首”的大司马曹洪。
“这个,这个嘛……”
曹洪一时间也慌了阵脚,当初他拥立曹植为帝,主要是为了逃避曹丕的迫害,形势急迫之下也来不及太多周密的考虑,他和臧霸天真的认为孙权会在旁边看热闹,孰不料以东吴目前的实力,鲸吞魏国的野心都已有,还怎么会玩只有弱者才会用的骑墙观望策略。
曹洪的无言以应令曹植愈加的恼火,他又将目光移向了同样惊惶的臧霸身上,厉声问道:“臧宣高,你可有应敌之策?”
“臣……臣……”这位青徐的地头蛇结结巴巴半天,忽然间强敛慌容,咬牙道:“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吴人擅长的只不过是水战,如今舍舟而登岸来争夺徐州,正是自取其辱也,臣请陛下速下一道圣旨,征发青徐男丁入伍,全国上下齐心抗吴,定能叫吴人有来无回。”
青徐二州地广人多,强行征丁入伍,自然是能迅速的拼凑起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但用这些从未经过训练的农民组成的军队,其战斗力和意志与正规军相当自然相差甚远,而且强征兵丁自也会引起百姓的不满,稍有不慎,不但会在军事上失利,其内部也会陷入怨声四起,人心离散的境地。
臧霸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此危局之时,为了应对眼前的困境,也只有如此了。
曹植长叹了一声:“罢了,走一步算一步了,这么办吧。”
时年十一月,东吴二十万大军北攻徐州,十日之后,汉国二十三万大军进军太原郡。
…………并州,晋阳。
并州之地形,北部雁门等郡地势险恶,自古多有雄关要塞,是抵御北部胡人南下的天然屏障。越往南的话,地形则渐渐趋向于平坦,山脉也越为低缓。
历史上,由北部攻打并州十分艰难,而由南部攻打并州由要较为轻松。
至于这并州的刺史部所在晋阳,则与成都、洛阳、长安这等著名的四塞之城很相似,同样是建于平坦的开阔地带,守这样的城池,就必须要守其四面之险要之地,阻止敌人深入平坦之地进行围城战。
多少的历史中,潼关失守,则长安不守,剑阁失陷,则成都投降,如此例子比比皆是。
当曹彰与他的大哥在井陉关僵持不下时,二十三万汉军迅速的进入太原郡境内,刘备以王平率军三万,抢占了榆次县,此地乃是太原通往井陉的必经之路,占据了榆次,便等于切断了晋阳通往井陉关的正面大道。
黄忠、马岱、费观等辈率军三万,由晋阳北上,奉命攻取并州北部的新兴、雁门二郡,以阻断晋阳与幽州方面的联系。
与此同时,在方绍的推荐下,邓艾、姜维等新生代将领,也得以参加了攻打太原之战,此番奉命各统其军,扫荡晋阳周围大陵、阳邑、阳曲等县,以彻底断绝晋阳城与外界的联系。
七天之后,汉军完成了对晋阳城的全方位包围,十五万汉军所面对的敌人,是徐晃所统率的仅仅一万五千人的守城魏军。
时已近冬,天气渐寒,但晋阳城却如火炉一般,城内城外皆弥散着烈烈热血。
在城南汉军阵地上,方绍正在亲自指挥着汉军,将一门门巨大的神威炮搬运至射击阵地上来。
眼前的这神威炮,近有两层楼那么高,需要八头牛才能拉动,这般庞然巨物往阵前这么一放,不但令城头的敌人胆寒,就连汉军将士们瞧见了,也不勉为其可怖的躯形而惊动。
这种神威炮是经过方绍二次改进,可以叫做神威炮3。0版,在方绍看来,这个版本的神威炮,无论其规格还是威力,已经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最高工艺水平。
由于这种神威炮的体型过于巨大,其制作过程也相当的耗时,其实早在平阳之战前就开始动工,但至平阳之战结束时才制造了不过十门,而且未来不及赶上那场大战。
在经过数月的休整之后,这一次,方绍得已带着近三十门这般得意之作,来到晋阳城下,拿这座天下坚城来作为他的宝贝的处子秀。
在一阵阵的呦喝声中,三十门神威炮正对着敌城屹立于三百步外,敌城之上一般肃然,本军阵上也是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准备瞧瞧这些庞然大物究竟有何威力。
“先装一枚石弹试射下发吧。”方绍于马上挥鞭令道。
于是,两名身强体壮的军士,用扁担肩挑着一块水缸大小的石块,迈着沉重的步迈,吃力的将石块安放在了投置装置上。
周围的军士尽皆乍舌,别的不说,那石弹光看着就应该有一两百多斤重,如此重的石弹抛置出去,会造成什么样的毁灭力,众人实在难以想象。
随着吱呀呀的梢杆扭动声,士兵们的神经也跟着绷了起来,无关之人都不自觉的往旁边退开,他们是生怕梢杆被石弹的重量压断,自己倒霉的被绷出来的木屑碎石伤倒。
“准备就绪。”炮手高叫了一声,等待着号令。
方绍驻马阵中,举目遥望着巍巍的晋阳城,望着城头飘扬的书着“徐”字的大旗,徐晃口阿徐晃,我跟你没仇,说实话,我对你还挺欣赏的,没办法,谁让咱们阵营不同呢,好久没发明东西了,我这最新的发明,就当是给你做见面礼了。
“发射。”马鞭一挥,方绍一声清喝。
嘣——咻———…………城头的徐晃,此刻正凝眉而立,默默视着着城外的汉军,大摇大摆的,很嚣张的将传说中的神威炮立架在自家门前。
看着那些不屑一顾的敌人,徐晃很有一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