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金手指-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样,不为儒家所喜,其本身也不爽儒家。

    只怕江南的那些世家和儒家子弟,在背地里面,已经宣传秦国就是当年的暴秦化身了。

    扣除儒家的那些只会动嘴皮子的家伙,参与这次会议的百姓却是激动万分,热情被张弘斌彻底的调动起来。

    “如今,火铳和各种火器,已经开始成为了战争的主流。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战争模式之中,热武器取代冷兵器,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模式。故而,过去的军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在我大秦的武官一直讨论下,军制正式进行改组。详细的情况已经在《周刊》里面登发出来,我就不废话了。

    我要说的是,既然军制已经改变,那么新的制度也自然会应运而生。新的制度被称为军衔制,其作用是标明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而今天,我就要为将级以上的军官授予军衔,同时对于为大秦付出过的战士们,颁发勋章。当然,时间有限,仅颁发获得一二级勋章的军官,剩下的又各级主管军官进行发放。

    好了,大家也等不及了吧?我宣布,授勋仪式,开始!”张弘斌没有废话,直接宣布了仪式的开始。

    仪式的司仪由何陵主持,谁让他是议长?随着他按照名单,把军官的名字一个个念出来,李定国等人依次来到了首授勋台这边。在万众瞩目下,由张弘斌亲自为他们别上军衔,以及勋章。

    在何陵的口中,每一位获得勋章的将士,都会有一段简短的说明,告诉百姓他们到底为大秦付出过了什么,为此牺牲了些什么,是多么英雄般的存在。

    那一刻,他们就是大秦最闪耀的明星,他们就是大秦百姓们心中最向往的英雄人物。

    或许会有点不好意思,但每一个将领,都默默的带着微笑,领取了属于他们的荣耀。然后朝着张弘斌敬了一个新军礼,又转身向周围的百姓行了一个军礼,最后再默默地走下授勋台。

    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授勋仪式才算结束,但可想而知,所有与会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天。

第一百五十四章 崇祯的夺权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贵不可言。

    这类人可以是勋贵,可以是皇族,但真正能够在一个国家所有人头上的,只有皇帝一个。

    朱由检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是皇族出身,是泰昌皇帝的儿子,天启皇帝的弟弟。最初被封为信王,后天启帝驾崩,这位就顺势成为了新皇,改元崇祯。

    按说,成为皇帝的他,应该是这个国家最顶端的存在。只是他来到这个高度,才发现视野不同了的同时,真正意识到了当初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内阁制是多么的坑。

    其实最初朱棣建立内阁,属于一种文秘性质的机构。奈何弘治皇帝以后,内阁逐渐成为了臣权集中地,甚至威胁到了君权。最后尾大不掉,就连皇帝也奈何不了内阁。

    后世评论之中,有一个评论就言明:崇祯锐意改革是好事,他打算向天下证明,自己是有为之君。但是他错在一个地方,就是毫无节制的打压阉党,提拔东林党。在封建时代,一个没办法强势起来的皇帝,必须要学会平衡之道,平衡之道就在于必须要给掌权的一方臣子,制造一个对立方。

    阉党,原本就是东林党最好的对立方。两方互相斗争,阉党厉害则皇帝居于幕后帮助东林党打压阉党,当东林党强大的时候,皇帝则居于幕后帮助阉党打压东林党。如此游荡于双方势力之间,可谓是占尽好处,而两者为了得到更大的权利,却不得不巴结和讨好皇帝,于是政令下发就变得容易起来。

    崇祯让东林党独大,再加上他是打压阉党上位,继续扶植阉党自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以至于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泰昌帝和天启好不容易制造出来的平衡,直接被他毁掉。当他意识到这点,并且开始扶植浙党、闽党之类地方党派抗衡东林党的时候,才发现这些党派和东林党根本就是一丘之貉,为了一些共同的利益,他们可以互相妥协合作。

    扶持阉党?一则名声不好,二则阉党已经被打散打没了,就算重新提拔,如何能够比得上东林党等党派巨大?再则,已经把持了内阁全部权利的党派,哪里还容得了阉党的崛起?

    所以,崇祯注定要苦b了,自己的政令甚至连北京城都出不去。

    只要一出京城,就直接变了模样,吃亏的最后还是自己。最糟糕的是,所有的人似乎都认为內帑很充足,不断要求皇帝打开內帑,似乎皇帝就占尽了天下的钱财一般。他们难道就不反思一下,他们不断截取上缴的税赋,瞒报漏报,长此以往扣除成本,內帑居然还出现亏钱的情况。

    一个直接垄断了天下盐铁交易的帝皇,居然还有亏钱的情况,简直是没天理。

    偏偏这一幕,就出现在了明朝。崇祯的內帑也随着时间一点点的缩水,甚至只能变卖前几代皇帝积蓄下来的古董字画来维持皇宫的开销。甚至还为了彰显自己的公正,不得不挤出一部分出去支援地方。

    都说皇帝出钱救灾,出了多少钱?三千两白银!

    谁都不知道,这背后,是崇祯在没人的时候,趴在皇后怀中无助的泪水。

    十六岁登基为皇,只求大明中兴,为何会到了如此田地?!

    难怪临死之时,崇祯不禁感慨:“皆诸臣误朕也!”

    这是历史里面的崇祯,却不是这个时空的崇祯。

    或许崇祯四年以前,一切和历史没什么变化,甚至为了平息天灾人怨,不得不发了一份《罪己诏》。实则也荒唐,臣子犯下的过错让皇帝认错,这样都不算荒唐还有什么比这更荒唐的?

    如今的崇祯,可是在黎落的建议下,把南京勋贵的嫡系子孙叫了过来,说是为太子侍读。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每朝每代都会安排一批人给太子侍读,这是给太子甚至是其他皇子积攒人手来了。只是这次范围是不是广了一些,不仅十岁以下的要来,十八岁以下的也要过来。

    不得不说,关键时刻,勋贵比皇族靠得住。再说皇族有祖宗法度,不能够离开封地,甚至不能够离开王府所在的城池,最关键的是不能够涉及政治军事,不管如何理由,都没办法将其拉在身边听用的。

    勋贵们的孩子来到了京城,立刻安排习文练武,有意思的是崇祯还抽空教书,直接不理朝政。

    大明皇帝多奇葩,有皇帝几十年没上朝的,阁老们也见怪不怪了。再说皇帝不早朝也有好处,至少他们处理政务的时候,没人在上面指手画脚。其实说不准,很多人还巴不得皇帝不早朝。

    最多,少数几个真正忠于皇帝,忠于大明的臣子,会痛哭一番吧?

    半年,崇祯完全没有闲着,甚至黎落也没有闲着。禁卫军、锦衣卫、城守军,三军的二十多个高级军官都秘密效忠了崇祯,并且写下了效忠书。这玩意若是暴露,他们不仅仕途堪忧,而且还会遭到所有臣子的一致打击。所以写下了这份效忠书并且交出去的将领,心里是真心跟着皇帝的。再说,若非心怀大明,心中有皇帝的,又岂会被黎落看上?

    公元1632年4月,正是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

    清晨四点多,很多臣子在梦中被仆人们叫醒,开始洗漱准备,毕竟今天是要早朝的。

    已经差不多不早朝了半年的崇祯,突然要早朝,很多官员真的很不习惯。但规矩就是规矩,他们不得不准备。

    “老爷……”刚刚纳的小妾发嗲,只想着老爷多陪她一下。

    “你继续睡,老爷我今天却是不得不参加早朝。”兵部侍郎崔皖也是心疼这个小娇妻,但却是不得不离开了。

    却不想刚刚走出房间不久,却是传来一阵躁动,还在想谁那么吵,不懂规矩。却不想一支部队直接杀到了他的面前,将其擒拿了下来。

    “你们是什么人?不知道我是大明兵部侍郎吗?”对于这些丘八,侍郎从来不畏。

    大明立国多年,早已不是重武轻文,如今三品参将看见七品的县太爷,也得乖乖下马问安。朝廷重文轻武,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状态。士卒的待遇非常的低下,卫所士卒几乎成为了农民,饶是这样文官依然觉得打压的不够。

    或许在他们的眼里,纯粹的武官不需要,这天下只需要儒将就可以了。文官天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儒家子弟占据了所有的官职,那才是儒家所提倡的天下大同啊!

    崔皖看不起军人,这也算是一个传统,本来没什么,甚至平时的话,这些还要看着他脸色吃饭的丘八们,已经是战战兢兢地呆到一边去了。但这次却不同,他们依然死死的压制着他。

    “告诉你,你的事犯了,等着受死吧!”为首的几个锦衣卫走了进来,得瑟的对他说道。

    锦衣卫这些年混得也不是很好,作为皇帝亲军最不受臣子们的待见。结果不管是东林党主政,还是阉党主政,他们锦衣卫都被压得死死的,仿佛过街老鼠一般。如今可好,锦衣卫出了一个优秀的指挥佥事,翻身之日到了!

    这一天,很多京官的家都有大量的军人闯了进去,上至次辅,下至翰林院的几个校书郎都被抓了起来。

    阁老周延儒等人战战兢兢的跪在大殿上,往日的嚣张气焰已经被压制了下来。

    大家都在看,看看崇祯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们等到了,等到的是崇祯意气风发的来到的面前,二话不说就宣布了一系列的认命。

    最突出的一个,就是锦衣卫指挥佥事黎落,担任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不足三十岁的年轻人,明显成为了大明新贵。

    同时,禁卫、城卫的将领遭到了清洗,胆敢反抗的,这几个月积攒甚至秘密购买来的火铳和火炮,就是结束他们罪恶一生的武器。所有被东林党掌控,或者和东林党纠缠不清却没有黎落保举的,都被清洗甚至处死。

    京官方面,所有党派的成员都被大清洗了一次,空出来的官职,由北上的南京勋贵子弟充任,这几个月的时间,他们秘密就是学习这些知识,哪怕一开始会出现经验不足的情况,但好歹是忠于皇帝的。

    “大明,也要变天了?”周延儒默默的听着一道有一道旨意,听着自己的部下或者自己的盟友,一个个被摘掉了乌沙,被查抄了家产,心中那是拔凉拔凉的。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至少可以肯定一件事情,那就是崇祯夺回了北京城。

    至少在这里,他是最高的决策者,谁也没办法忤逆他!

    对于黎落来说,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一刻。当看到秦国在张弘斌的领导下越来越强大,他非常清楚,一个优秀而且理智,尤其能够统掌天下大权的皇帝,才是让大明中兴的好皇帝。崇祯有这个资质,剩下的,又他来引导崇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只要几年的时间,他可以肯定,大明必然会中兴的!

第一百五十五章 后金要摸鱼

    五千火铳兵,纯粹的火铳兵外加一个炮兵营。

    是的,崇祯学习了秦国的军事编制,黎落和他说过,在未来的热武器战争之中,这样的编制最为合理。但是在他看来,合不合理不说,最重要的是这样编制可以减少不少的人数,人数少了军饷也会减少。

    钱他暂时不缺,但很多地方都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包括那些对朝廷阳奉阴违的地方。

    现在可不是一个圣旨,就可以直接去拿人的时代,地方军官和行政官已经有了足够的话事权,他们的士卒很多都是家丁兵带领的募兵。很多情况下,士卒们更认可他们的主子,而不是皇帝。

    崇祯夺回了北京的政权,这就意味着和天下儒家世家彻底宣战。

    仅三天时间,到处都是疯传崇祯受到小人蛊惑,枉杀朝廷栋梁的消息。崇祯算是吃到了愚民的苦果,百姓们更相信那些世家大族的谣言,不会相信他这个皇帝的说法。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快就会有人,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北上攻打北京了!到现在,他们依然没有忘记要把崇祯皇帝重新变回傀儡。当然,若是这样都失败了,他们会在南方某个地方,拥立地方的藩王作为新君,然后一致对外,矛头直指崇祯皇帝。

    所以,崇祯一则必须要加强火器的补充,二则必须要尽快筹集更多的粮饷。

    现阶段,他能够调动的部队,就是五千火铳兵,外加一个炮兵营。剩下还有五千多人的步兵,但完全就是摆设,根本构不成战力。结果被黎落简单编制一下之后,改为武装警察,负责北直隶的治安维持。

    同时,继续针对北直隶那些不付出皇帝,不断辱骂皇帝的世家进行查封。

    黎落完全表现出了一个酷吏的嘴脸,他充当反面角色,最大限度的为皇帝收刮钱财,为技术的革新奠基,为军队的扩张奠基。他甚至知道,若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自己这个‘佞臣’必然会成为背黑锅的那一个,但是他无怨无悔。

    一切,只是为了大明的中兴,为了华夏的崛起。

    近半个月的时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洪承畴和卢象昇,以及刚刚提拔起来的孙传庭愿意接受朝廷的指挥。他们从河南奔赴北直隶,在顺利改编之后,成为了新晋的两位师长。辽东的孙承宗也发来信函,表示只要老臣还活着一天,辽东就是大明的!

    看着这些人一个个在向自己表忠,崇祯终于笑了,他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奋斗。

    他依然贯彻着秦国的各种方针政策,从政治到军事,甚至民生工农也在积极模仿。但是他和黎落注定没办法通过模仿来实现大明的中兴。因为他们没有外挂,发展速度比不上张弘斌;他们没有足够的工业技术积累,所以他们比不上张弘斌;他们甚至没有张弘斌的头脑,对政治制度的发展的远见性,所以注定是要悲剧的。

    但不能否认的是,现阶段,随着《大明周刊》的发布,崇祯也开始学着秦国发动了舆论攻势。地方办起了国营养殖场,甚至行政方面就算没有变,也加大了监察机构的投入力度。东厂和锦衣卫无时无刻都是监督着臣子们,不要让他们有任何不法的行为。进步的是,每个人的薪俸提高了。

    内阁成立专门的物价审核司,确定大明的物价和金银的购买情况,并且经过审核后,每月汇报给崇祯。当然,这个机构也负责审核当年的财政预算,某个救灾工程的预算经费等等。本来这是户部的职权,算是被直接分了出来,直接向崇祯皇帝负责,但却在监察机构的监督之下。目的很简单,就是确保不会出现‘漂没’和‘火耗’之类的贪污现象。

    用黎落的说法:“朝廷高薪养廉,而且也没有限制你经商,只是商税稍微改革一下。这样还要贪污,那就是作死的节奏了。”崇祯对此也是深以为然,尤其看到今年度大秦的商税收入,他才觉得自己之前真的被臣子坑惨了。

    新的商税和农税被制定出来,并且广告天下,甚至还开了海禁,表示要重开市舶司,正式收取贸易税和关税。

    结果这个诏令发出去,却没有在北直隶以外的任何地方张贴出来。下面的人,居然根本不知道有这条诏令。

    何也?

    这是涉及到世家根本利益的问题,只要不傻或者不想每年的收益下降五成以上的,都不会同意这条诏令的发布。甚至可以说,这条诏令,直接把皇帝和地方世家官员,推到了对立面上去。

    湖南率先表示脱离中央自治,推荐襄阳王朱翊铭为新皇。同时整兵征粮,准备北上清君侧,废暴君。

    随后,除了永镇云南的沐王府代表代表云南拥护崇祯皇帝;四川秦良玉带领四川军民拥护崇祯皇帝;辽东孙承宗率领辽东将士拥护崇祯皇帝以外,崇祯在一瞬间就没有了大半的江山。所有的省份都是纷纷自治,或者联省自治。

    “呵呵,当皇帝当到我这个份上,当真是前无古人了!”崇祯得到军报之后,颓废的笑了笑。

    “非也,昔日汉孝景皇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时期,也因为要废除地方藩王的权力,结果搞得藩王纷纷造反。最后景帝不得不杀了晁错,汉武帝不得不杀了主父偃来平息藩王的怒火。”黎落拱手笑道。

    他的意思很明确,想要让他们安静下来,杀了他黎落就好。

    “我不是景帝武帝,他们也反不成!我要看看,他们有什么能耐和我作对!”崇祯却很快恢复了自信。

    “臣誓死相随!”黎落当即跪下表忠。

    同一时间,辽东盛京。

    “崇祯小儿,根本就是自掘坟墓!”黄台吉收到情报,顿时哈哈大笑。

    “如今崇祯只有北直隶和其他几个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地盘,税收收不上来,辽饷只怕是没有着落了。如今辽东将士只怕大有怨气,战斗起来只怕也不会用心。最重要的是,我们一旦突破辽东,便可直接包围京师。到时候可没有人会再来勤王了!”多尔衮也是非常的兴奋。

    “只要打下北京,我们的前方就是一片坦程。再加上地方各地为政,我等完全可以各个击破,逐步蚕食天下。一个不好,说不定我们大金还能够成为中原之主!”黄台吉已经为未来的美好陶醉起来了。

    很多人都向往着那一天,而且他们还知道,就算打不过,抢掠一番再走便是。

    各自为战的华夏,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止大金的铁蹄了!再说,大金的火器也不弱!

    “征兵待战,随时听候我的命令,南下巡狩!”黄台吉终于决定了,要趁着水正浑,南下摸鱼!

第一百五十六章 华夏国战诏

    后金准备了一个月,趁着春末夏初,发动了对辽东的攻击。

    或者说,他们其实是打算绕过辽东的几个关键据点,直接杀入北直隶。只要崇祯到了他们的手里,辽东这些忠于崇祯的将领大臣们,也是不得不投降了。

    辽东的一举一动,自然瞒不过辽东的军人,更加瞒不过据守在这里的锦衣卫探子。

    锦衣卫如今在黎落的控制下,发挥了国防间谍的高效率运转。哪怕是偏僻荒凉的辽东,也无时不刻在锦衣卫的监视下。后金的一举一动,只要到达监控范围,就别指望能够瞒得过探子。

    于是,仅三天时间,后金出动的消息,就来到了崇祯的御案上。

    “爱卿,关于这份军报,你有和感想?”崇祯此刻真的很郁闷。

    军政刚刚有了起色,刚想要去山东找那些乱臣贼子一些麻烦,奈何却接到了这份东西。

    本来按照他的意思,是把山东收服,然后有了出海口可以利用海贸来换取更多的利润。他已经看过了黎落提供的今年度地方世家海贸的收入记录,结果发现仅海贸一项的收益,就抵得过大明以前三倍的税收。

    如此庞大的钱财,就这样一分钱都不需要向大明朝廷缴税,何其荒唐!

    真亏得那些臣子,居然还好意思说祖宗规矩,要自己不断禁海禁海的,看看他们在这背后都干了什么好事?!

    看到海贸有那么高额的利润,崇祯自然不打算放弃。北直隶周围,自然只有山东是最好的出海口,再则那里距离北直隶也靠近,不拿那里下手拿哪里下手?

    只是军队还在准备阶段,就等到了这个消息,崇祯如何能够不郁闷?

    要知道后金入侵那可不是地方的小战役,而是类似国战级别的大战役。但目前,崇祯能够控制的地方只有那么一点点,远一些的甚至没办法派人过来勤王。仅靠那么几支部队和对方拼斗,到底能不能行,崇祯真的没底。

    毕竟按照以前的战报,每杀死一个后金鞑子,都要付出三十多个军人的生命。若非那么难杀,何以需要开出那么丰厚的赏格?就因为这样,之前孙承宗在辽东打了一场大胜,结果自己可得为此支付了不少的赏格。

    如今自己麾下的人那么少,真的能够对抗得了后金鞑子?

    再说战争打就是一个持久性,北直隶本来没多少产出,其财富主要还是依靠地方世家抄没的银钱来维持。要不然崇祯如何那么迫切的要打下山东?如今若是要和后金开战,且不说武器装备是否可以够钱打造出来,就算钱有了,材料没有的话,那也是白折腾。火器再好,没有弹药也是直接白废了。

    “陛下,若是需要弹药的话,只需要十万两银子,臣可以立刻帮忙买到支持我们打赢这场战役的份量。但我们北上攻打后金鞑子,如何保障南方那些宵小不北上是一个问题,他们北上了我们要拿什么来应付又是一个问题。若是不把后面这个问题解决掉,我们出兵就算打赢了后金,最终也得被南方的宵小围攻致死。”黎落据实禀报道。

    “那爱卿你可有妙计?”崇祯最近真的有点太依赖黎落了。

    “若陛下可以退一步,承认后金乃是一个国家,那就可以!”黎落想了想回答道。

    在当时,后金在汉人的眼里依然是一个大型的部落,还不算是一个合法的国度。理由很简单,没有行政框架,没有文人执政,整个政权采用的是一种军事化管理,所以说是一个国家还如说是一个大型的部落,或者一部大型军事机器还像样。

    “区区鞑子,有什么资格可以称之为国?”崇祯自然是不爽承认其为国家的。

    “若是称其为国,那么与之对抗就是国战,非征讨不臣。再则,后金多次侵犯我国属国高丽,我们也有足够的口号发动一次国战。顺带一提,伪秦张弘斌常常把国战挂在嘴边,他常说宋朝对辽国、金国和蒙古国,之所以失败,就是百姓不了解国战和内战的区别。

    内战者,我华夏子民之间的争霸。不管最后结果是谁,统治华夏的依然是我华夏子民;但国战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对战就是灭国亡种的区别。故而蒙元不能称之为改朝换代,而是华夏的亡国,我大明一朝乃复国之功臣也!如今后金以外国势力的身份入侵我华夏,不管结果如何,其目的都是在要灭亡我华夏,让我华夏子民亡国灭种。

    所以说,对于这样的战斗,那是全民性的,谁也没办法逃掉。否则,以汉奸罪论处。在伪秦,汉奸是要夷灭九族的重罪!”黎落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是了,以国战为口号,号召天下一致对外。就算不对外,那也不能够对内。胆敢趁着崇祯对抗后金,私下攻打崇祯的,那算什么?那自然不是什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辞,而是为后金充当汉奸!

    一个汉奸有资格成为华夏之主吗?自然不行,有这个借口,谁都可以去讨伐他,到时候就算暂时坐了江山,也不会长久,必然会灭绝于其他势力的攻伐之中。

    所以,只要以国战为号召,那么崇祯北上抗衡后金,后方就没人敢轻举妄动了。

    “真没想到,爱卿居然能够相处如此妙计!”崇祯不得不佩服。

    “微臣也是学习别人的招数,算不得精妙。”黎落谦虚到。

    “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人才啊!”崇祯赞叹道。

    不多时,一份名为《华夏国战诏》的诏书,就由锦衣卫张贴到了全国各大城市之中。诏书的编写者,自然是崇祯皇帝,而诏书的内容则是一致对外,共抗后金,如今已经是华夏民族的国战时刻也!

    诏书张贴出来,首先是被地方势力撕掉,谁知道不多久又出现了大批的复制品。

    到最后,就算他们想撕掉也来不及了,全国的百姓都看到了,都知道了这份诏书的内容。

    或许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做国战,同样的,他们也不懂什么叫做亡国灭种。大明是怎么建立的,或许很多人都忘记了,但说书的人不会忘记,他们加班加点整理出明太祖灭元的剧情,一次次的在酒楼茶馆说道说道,结果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是的,凭着个说辞,这几个月他们也算了个盆满钵圆。很多人了解到了大明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把压迫百姓的蒙古鞑子,驱赶出华夏国土的。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那篇《华夏国战诏》,都说崇祯暴君一个,但在抵抗异族入侵的情况下,倒也英雄了得。

    舆论开始朝着崇祯那边进行引导,最后开始有了民间的呼声。

    要讨伐崇祯可以,但必须要等国战完毕。谁都知道你们是不敢北上和后金打仗的孬种,但也不要阻止别人当英雄!

    百姓崇拜英雄,故而自然不能够容许小人在背后作祟。

    当**被调动起来,胆敢压迫**的,必然会被**所摧毁。

    湖南襄阳王就镇压了抗议的百姓,结果李自成趁机煽动民变,不仅把湖南据为己有,而且还把襄阳王给烤了分食。其他几个地方的原流寇也不傻,二话不说也是纷纷起来造反,结果虎踞一方,重新复起。

    他们或许也想要北上攻打崇祯,但是他们是裹挟**起家,故而对于国战,他们不敢造次。

    他们必须要妥协,妥协的底线就是在崇祯大胜而归或者大败而归之前,不会北上北直隶。其实说到底,他们也要蚕食周围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地盘才对。直接北上北直隶什么的,本来就不在现阶段他们的计划之中。

    眼看周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北上作祟。崇祯还是欣慰的笑了,至少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第一百五十七章 大变革之战

    公元1633年,始皇历1853年,后金趁明朝分崩离析之际,动员五万精锐南侵。

    大明崇祯皇帝广发《华夏国战诏》,举二万大军即两个师北上支援辽东,归老将孙承宗调配。两个师长分别为卢象昇与孙传庭,洪承畴则作为总参谋长随军征战。

    自山西被擒,洪承畴也不好意思说自己能力卓著,最重要的是他的兵都给灭光了,也硬不起来了。

    之前是以副将的身份,在卢象昇麾下,如今改组之后,自请结束军职回归文职。奈何如今大明的文职已经满员,而且洪承畴的军事素养也是毋庸置疑的。故而经过黎落提议,崇祯首肯之后,洪承畴出任总参谋长一职,算是属军旅文职体系。但就权利而言,仅次于卢象昇和孙传庭,算得上是三号人物。

    甚至在关键时刻,就连二者也不得不听从洪承畴的战略部署。

    “你们就是最近崛起的三大名将?”孙承宗是第一次看到这三位新秀,自然要好好亲近亲近。

    他也不年轻了,说不定就是这两年驾鹤西去,以后大明的安危,到头来还是要交到这些后生身上。辽东那边的将领,也属于中老年时代,也需要后起之秀去补充。满桂在大明花费十万两银子之后,在大秦那里赎了回来,他正值壮年倒也可以多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