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蛇岛的秘密-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伍律
杨牧之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迄今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也是科学技术发展演进和日益显示巨大威力的历史:人们生产工具的改进,对自然之谜的破解,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一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高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正在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一个空前规模和意义深远的科教新高潮正在到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努力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素质。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国民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破除愚昧和迷信,批驳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歪理邪说,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中共中央及时颁发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新闻出版署把创作、引进、翻译和出版优秀科普图书,作为落实中央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并在制订国家〃九五〃重点图书规划时,专门设立了科普读物出版的子规划。《中国科普佳作精选》系列丛书的出版,就是这一规划的成果之一,并作为出版工作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
我国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长期以来在科普园地中辛勤耕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创作了许多科普读物。《中国科普佳作精选》所收入的作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佳作的共同特点,一是不只局限于对科学知识的阐述,而是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二是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做到了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的统一。作家们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渴求知识的广大读者的心田。
应该看到,我国的科普图书出版工作,不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与它所肩负的重任都还很不适应,任重而道远。希望《中国科普佳作精选》的出版,能为促进我国科普读物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1999年8月2日
蛇岛的秘密(一)
出发到蛇岛去
船驶离大连港的时候,刚刚升起来的太阳,把海面抹上一层灿烂的金色。机舱里发出的轧轧声,冲破了港湾清早特有的寂静。蛇岛考察队的汽艇正开出防波堤,向蛇岛驶去。
考察队的队员有的在甲板上散步,有的和水手闲谈,有的出神地望着海水,希望能看到一条大鲨鱼或者一个水母。身体魁梧的队长和老船长正站在船头讲话。我走近他们,只听得老船长大声说:
〃蛇岛,那真是个神秘的小岛。我在海上生活了30多年,到过的地方也不算少了,却从来没有见过有这样多毒蛇的小岛。有人说,那岛上有几十万条毒蛇呢!〃
队长说:〃这也是咱们国家地大物博,无奇不有的一个证明嘛!就因为岛上蛇多,在旅大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说是很多年以前,岛上就住着一公一母两条大蛇和无数蛇子蛇孙。它们在那草木丛生的山沟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天,野心勃勃的公蛇忽然对母蛇说:
〃这个岛子太小啦,老住在这里没有什么意思。听说蛇游过了海,就能变成龙。我要游过海去,在大陆上称王称霸。到那时候,我回来接你们过去,大家一起在大陆上享福。〃
〃公蛇说完,就带领千百条蛇子蛇孙,辞别了母蛇,成群结队向大陆游去。正在海里巡逻的虾兵一看毒蛇大批来犯,赶紧回水晶宫报告海龙王。海龙王勃然大怒,立刻派绿海龟做元帅,章鱼做先锋,率领大队虾兵蟹将,把蛇群团团围住。龟元帅喝令公蛇赶快回岛,要不然就杀得它们片甲不回。公蛇哪里肯听,带领蛇子蛇孙妄想冲出重围。无奈它们生在陆上,长在陆上,不惯在水里作战,被虾兵蟹将打得落花流水,死的死,伤的伤,蛇血把海水都染红了。那公蛇也被绿海龟咬死,只剩得几条小蛇侥幸逃回岛上。母蛇听说公蛇被杀,十分悲痛,从此躲在很深的岩洞里,轻易不敢出来,还经常告诫子孙,不要再冒险过海。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相信蛇是过不了海的。如果哪一条船舱里带着蛇,也会触怒海龙王,发生翻船的危险。〃
老船长说:〃这个我倒不信。只要你们能捕到蛇,我保证给运回大陆。你们这次上蛇岛,就是为了捕蛇吗?〃
队长摇摇头说:〃不光是为了捕蛇,更主要的是要解决一系列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问题。譬如说,岛上的毒蛇为什么那么多?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在岛上吃些什么?是怎样生活的?岛上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岛上有没有吃毒蛇的动物?关于岛的本身,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这个岛是怎么形成的?有多高多大?它的地质构造是怎样的?跟旅大陆地有没有联系?岛上的土壤和岩石等等,跟毒蛇的生活有什么特殊关系?当然,到了岛上,我们还会发现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毒蛇是要抓的。抓回来养着,好更细致地观察它们的生活,研究它们的用途。〃
老船长越听越有兴趣,紧接着问:〃听说毒蛇可以用来治病,是真的吗?〃
〃是呀!〃队长回答说,〃用毒蛇来治病,要数咱们中国最早了。300多年前,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就记载得很详细,说毒蛇的皮能治疗肿恶疮;肉能治皮肤病和麻疯;胆能杀寄生虫;骨头烧成灰,能治赤痢;甚至毒蛇的粪便,也能用来治疗痔瘘呢!国外对毒蛇的利用,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苏联用毒蛇的毒液制成了止血药,疗效很好。民主德国利用蛇毒来治羊癫疯,得到很显著的医疗效果。其他国家,像巴西、日本、美国、印度,也有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想利用蛇毒来治疗更多的疾病。〃
队长说到这儿,转过头来问站在他身后的记者孙大光:〃记者同志,您见多识广,知道咱们国家有个专门出口蛇的公司么?〃
〃专门卖蛇的公司?〃孙大光半信半疑地说,〃倒没有听说过。〃
队长说:〃这个公司在广西梧州,专门出口蛇和蛇的加工品,卖给欧美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每年出口的蛇有十多万条,还有用蛇胆做成的成药,像蛇胆陈皮,蛇胆姜,蛇胆胡椒,蛇胆川贝和小儿风疾丸散等等,给国家换回了不少外汇呢!蛇胆真是宝,不仅能用来制药,据说就是生吃,或者用开水、用烧酒冲了吃,也能治小儿惊风、咳嗽、哮喘、瘫痪等各种疾病,对风湿痛还有特殊的疗效。蛇蜕下来的皮叫做'龙衣',可以治眼膜病,也是一种出口的药材。有人说,毒蛇全身无废物,这话不假。〃
〃原来毒蛇还有这许多用处。〃老船长说,〃怪不得党市委非常重视咱们这次考察。〃
〃是呀!〃队长说,〃咱们的党对科学研究一向是十分重视的。4月初,旅大市动物学会和地理学会提出了考察蛇岛的计划,马上得到党市委的大力支持。我们需要一艘有无线电通讯装置的、经得起八级大风的考察船,领导上就给调来你们这艘设备完善的快艇。为了我们的安全,空军和公安部门给我们拨来了皮手套和长统皮靴,消防队也把护身服装借给了我们。领导上还一再指示我们'安全第一',对我们真比慈母还要关心。被毒蛇咬伤了可不是玩儿的,咱们等会儿上了岸,要随时小心才是。〃
这时候,船上的汽笛忽然〃呜——呜——〃叫了起来,原来已经到了老铁山海面。这汽艇别看它小,却开得挺快,3个多小时已经走了将近40浬(1浬就是1海里,等于1,852米)了。
天气变得有点阴沉,风越来越大。海面像沸水似的翻腾着。浪头带着刺耳的啸声,一个跟着一个迎着船头袭来。浪花不断地冲上甲板,把水手的衣服都打湿了。怕晕船的人在栏杆旁边站不住,先后回到舱里去了。除了值班的水手,船上很少有人走动,似乎一切全被风声浪声掩盖住了。
紧跟着船尾飞翔的海猫,却显得更加奋勇了。它们顶着大风,一股劲儿往前猛冲,有时候轻轻地降落在海面上,可是一接触到浪花,便像受惊似的拍着翅膀飞了起来。风急浪高,海猫显得更加奋勇了。
船颠簸得厉害,却仍旧以每小时11浬的速度破浪前进。又过了一个多钟头,正在舵楼驾驶的张大副发现西北方海面上隐隐约约有一个小岛,立刻报告了船长。老船长仔细查对了海图,转过头来对队长说:
〃按方位来看,前面这个岛应该是蛇岛。〃
老船长命令大副把船头对准这个小岛驶去。岛越来越大,轮廓越来越清楚了。队长拿起望远镜一看,这个岛很像是露出海面的一座小山,峰峦起伏,悬岩高耸,山沟里还长着许多小树。我们的目的地——蛇岛,真的到了。这个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汽艇,船舱里马上热闹起来,有人大声喊道:
〃蛇岛到了!蛇岛到了!大家做好准备!〃
这是老韩的声音。他是我们队里个儿最高的一个,身强力壮,说话的声音特别宏亮。经他这么一喊,连最怕晕船的孙大光也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迫不及待地向窗外探望。他急忙掏出笔记本,把这个动人时刻记了下来。
队员们打开背包,取出护身服装。衣服是用帆布做成的,质地紧密,毒蛇是没法把它咬透的。保护头部的是个椭圆形的竹罩,前面镶着透明的胶片,可以防御毒蛇的袭击,又不会挡住视线。竹罩下边连着布做的套子,套在颈上用带子扣住,毒蛇即使落在肩膀上,也不可能钻进衣服里面去。小腿和脚被毒蛇咬到的机会最多。我们穿了里面衬着羊皮的长统皮靴,外面还紧紧地扎上厚呢做的护腿。手上先戴上白手套,再戴上衬绒的长统皮手套。大家穿戴好了,彼此望望,都不由得笑了出来。我们的打扮可真像陈列在旅顺历史博物馆里的古代武士。
船离岛已经很近了,不用望远镜,也能看清岛上的树木。为了观察地形和选择登陆地点,船长命令汽艇绕着蛇岛转了一个圈。这个岛的地势非常险要,只有东南角有一小片海滩比较平坦,其余的海岸都是几十米到100多米高的悬岩,没有特殊的攀登设备,是上不去的。船长和队长商量了一番,决定在那片小海滩上登陆。
汽艇缓慢地向海滩开去。不多久,在船头探测水深的水手发现水底有很多暗礁,继续前进就有触礁的危险。老船长命令汽艇稍稍后退,在离岛半浬多的地方停泊,用小舢板分批把我们送上岛去。
这里的海流很急,风浪又大,小舢板靠岸也很困难。水手费了很大的劲,好容易把舢板划近了海滩,却又被退下来的波浪冲了开去。只有在小舢板被波浪冲近海滩的一刹那间,才能跳上一个人去。如果动作稍慢,不是失去了一次上岸的机会,便会失足掉在海中。虽然这样,还幸亏有这么一片海滩,否则登陆就更加不容易了。
发现了第一条毒蛇
海滩很窄,从海边到山脚不过30来米宽,长也只有200多米,东头和西头都是露出水面的岩礁。除了靠近山脚有些灌木和杂草以外,整个海滩全是鹅卵石,光秃秃的,看不到有什么生物在活动'奇。书',也觉察不出有什么危险的迹象。队里的医生张大夫还不放心,和队长分头仔细地巡视了一遍,也没有发现毒蛇,这才让大家坐下来休息。队长还再三叮嘱大家尽量离开山脚远些,最好靠近海边坐。
休息了一会儿,大家不像刚上岛的时候那样紧张了。队长看了看表,已经过了12点。回到船上去吃午饭吧,又要水手划着舢板来回接送。张大夫建议午饭就搬到海滩上来吃。老韩和最年轻的小周自告奋勇,上汽艇去把干粮和开水搬了下来。队员们于是三个两个聚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说话,就像郊游野餐一样。老韩吃得特别快,不几口就吃完了一个大面包。他抹了抹嘴说:
〃谁说岛上毒蛇多,老半天了,连蛇影子也没见。传说嘛,可靠性本来就不大,恐怕……〃
〃不,〃小周打断了老韩的话头,使劲把嘴里的一块香肠咽了下去,〃毒蛇多,这没有问题。看这个岛的样子,草长石头多,是个长蛇的地方。可能是我们人多,把毒蛇吓跑了。〃
〃看您人小,说得倒有点道理。〃摄影师刘振山开玩笑地说,〃毒蛇要是肯出来,咱们就请它们来会餐,再一起照个相,留个纪念。大家看好不好?〃
〃好呀!〃小周笑着说,〃只怕毒蛇真的来了,你早给吓跑了。〃
正谈得兴高采烈,忽听得海滩东头有人在大声叫喊:
〃有蛇,有蛇!这里有蛇!〃
人们不约而同地奔了过去。原来在一块大石头上,盘踞着一条灰褐色的蛇。刘振山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照相机,张大夫抢前一步,已经用蛇叉子叉住这蛇的身子。老韩立刻张开蛇夹子,夹住了蛇的头颈。这蛇有两尺多长,三角形的头,细细的颈,胖胖的身体,短短的尾巴,一看就知道是条毒蛇。它的尾巴像鞭打什么似的,使劲向左右乱甩,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来。
小周觉得很奇怪,就问:〃队长,它的尾巴怎么会响的?〃
队长说:〃尾巴会响,表明它和响尾蛇是同一类的毒蛇。响尾蛇生活在美洲,尾巴上有一串角质环。它爬行的时候,角质环一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来,比这一种蛇还响得多。据说别的动物一听到声音,就远远地躲开了。〃
队长用竹竿指着蛇头,接着说:〃你们看,这蛇的头是三角形的,嘴尖不向上翘。头顶上的鳞片很大,成对排列,很像乌龟壳。眼睛前面有一个小小的凹窝,后面有一条黑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断定,它是毒性很强的蝮蛇。〃
老韩听说这是很厉害的毒蛇,不自觉地把蛇夹子紧了一紧。蛇大概被夹痛了,扭转头,张开大嘴,上颌的一对又长又尖的牙齿也露了出来,现出咬人的姿态。
队长说:〃你们看这对毒牙,看起来很细,中间却是空的,就像管子一样。它头部的两侧,有两个毒囊,毒囊就和毒牙的基部相连接。咬人的时候,毒囊上面的肌肉一收缩,就把囊里面的毒液压人毒牙的管道,注射到人的身体里去了。这毒液跟着血液散布到人的全身,人就会中毒。所以咱们要穿上这么厚的护身服装,要是薄了,就有被毒蛇咬伤的危险。〃
小周挤上前去仔细看了看蝮蛇的牙齿,有点不相信似的说:〃牙齿才这么一点点大,真有那么厉害?〃
〃厉害不厉害,倒不在乎毒牙的大小,主要是看毒液里含的什么毒素。各种毒蛇的毒液,里面所含的毒素是不同的。蝮蛇的毒素主要是出血毒,人畜中毒以后,皮下会出现大片的淤血斑,厉害的时候,脑膜和内脏的粘膜也会出血,最后就会死亡。蝮蛇的毒素毒性很强烈。一克毒液虽然只有花生米大的一点儿,却能毒死几百只兔子,或者几万只鸽子。拿咱们人来说,只要有十分之几克的毒液进人血液,就会丧命。现在正是蝮蛇最活动的季节,咱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在岛上决不要单独行动,至少要有两个人在一起。这样可以互相帮助,避免发生意外。〃
这条毒蛇的出现,使得大家刚刚放松的心弦又绷紧起来。张大夫把捕到的第一条毒蛇装进蛇笼子,从药包里拿出急救用品和蛇药,发给每人一份。他看大家的神情有点紧张,便说:
〃被毒蛇咬伤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也用不着害怕。对付毒蛇就像对付任何敌人一样,既不要怕它,又要随时注意防范。万一被毒蛇咬伤了,也不要惊慌,先用绷带扎紧伤口的上方,越快越好,再用小刀把伤口割开一些,挤出毒血,用1%的过锰酸钾溶液洗涤伤口。这样边洗边挤,尽量把毒血挤尽,把伤口洗干净。然后在伤口旁边注射奴佛卡因止痛,用消毒纱布把伤口包扎好。被咬伤的人应该安静地躺着,多喝温开水,同时吃蛇药,由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来减轻毒性,必要的时候还得输血。〃
张大夫表演了一番急救的操作,我们也学着做了几遍。他看大家已经学会了,才说:
〃毒蛇的确是很凶恶的动物。全世界每年受它害的,总有10来万人。单是巴西一个国家,每年便有2万多人被毒蛇咬伤,中毒死亡的约占其中的1/4;印度的情况也和巴西差不多。这些数字听起来很可怕,但是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只要我们仔细研究毒蛇,掌握了它们的活动规律,就能变有害为有利。对我们医生来说,最有兴趣的当然是怎样利用毒蛇来治病了。其实除了做药,毒蛇身上还有许多有用的东西:蛇皮是制造三弦、二胡等乐器的主要材料,也可以用来做皮鞋、手提包、裤带等日用品。至于蛇肉和蛇蛋,那更是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食品,吃过的人都说比鸡肉鸡蛋还好吃。五蛇羹就是用五种毒蛇和无毒蛇做成的名菜。你们听说过没有,广州有一家全国闻名的蛇菜馆,叫'蛇王满',就是专门用蛇来做大菜的。〃
孙大光一听说吃蛇肉,连忙插嘴说:
〃张大夫讲得完全对,蛇肉的味儿,那真是什么肉都比不上。前年,我到广州去采访,有个朋友约我去吃五蛇羹。我不敢吃,又不好意思不吃,勉勉强强尝了一口,可是这一尝,却尝上了瘾了。广东人上馆子吃蛇肉,就像我们吃鸡似的普遍。菜馆门口的笼子里养着活蛇,什么金环蛇啦,银环蛇啦,眼镜蛇啦……客人可以随意挑选,就像我们点菜似的。〃
经孙大光这么一说,小周有点跃跃欲试了。可是他还有点儿害怕,就说:〃好吃是好吃,吃了不会中毒吗?〃
张大夫笑笑说:〃这个不必担心。我们吃的是蛇肉,蛇肉并没有毒。毒蛇头部的毒囊是用来制药的,不会给我们做菜吃。蝮蛇的头,听说过去有人吃过,吃了并没有中毒。但是只有一个例子,还不能下结论。小周,您可别尝试啊!〃
这一下,倒把小周逗得不好意思了。
岛上的树为什么这样矮
吃过午饭,谁也不愿意再休息了,都想早点去探索岛上的秘密。队长指定几个人留下来搭帐篷和办伙食,其余的全部出动,沿着海滩东头的山坡前进。
队长拿着蛇夹子走在最前面,老韩背着蛇笼子紧跟着。后面是张大夫,他左肩背着急救箱,右手拿着蛇叉子。小周和我走在一起,都拿着一根竹竿,上山好当拐杖用,碰到毒蛇也可以防护自己。记者孙大光和摄影师刘振山等紧跟在我们后边。押队的是地理学家李雄。论年纪,全队数李雄最大,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他劲头十足,爬起山来比年轻人还快,真不愧是一个锻炼有素的野外工作者。
岛上的树木不算少,却没有高大的。栾树本来是一种几丈高的乔木,在这里却成为矮小的丛生的灌木了,一般只有两米多高,很少有超过3米的。它是岛上最繁盛的树木,开着美丽的黄花,从山脚到山顶,到处都是,可以说是满山春色,几乎使人忘记了这儿是毒蛇的王国。除了栾树,樱树和酸枣树也很多。这些树也很矮小,因而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为什么这里的树都这样矮小呢?〃小周第一个提出了这个问题。
张大夫刚想开口,老韩抢着回答说:〃这有什么希奇!岛上岩石多,土层薄,树木长不大,这是理所当然的。〃
小周摇摇头,表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把手里的竹竿用力插进土里,对老韩说:〃您看,这么厚的土层,还能说薄吗?土也是黑黑的,挺肥沃。照您说的,这里的树木应该长得比别处高大才对,但是事实恰好相反。〃
队长听见他们争论,回过头来对张大夫说:〃这很有意思,值得谈谈。在达尔文以前,这个问题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呢!〃
张大夫说:〃队长说得对,你们争论的,的确是个很不简单的问题,但是早已解决了。〃
〃早已解决了?到底怎样解决的?〃小周迫不及待地问。
〃那就说来话长了。〃张大夫说,〃100多年前,英国出了个有名的生物学家,名叫达尔文。他年轻的时候曾周游世界,采集标本,观察各地的动物和植物。有一次,他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跟咱们这蛇岛倒有点相像,所有的树木都匍匐在地上,长得很矮,最高的也不超过1米;而岛上的昆虫,只有翅膀很小的和没有翅膀的。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呢?达尔文当时也解释不了。在周游世界的航行当中,他经常想这个问题,并且逐渐注意到,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的动物和植物,种类也是不同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他也弄不清楚。
〃5年以后,达尔文回到了英国。当时英国的畜牧业很发达,家养生物的品种很多,单是鸽子,就有100多个品种,而这许多不同品种的鸽子,都是从一种野生的岩鸽变来的。达尔文把这个事实和他在航行当中所看到的许多现象联系起来,得出了一个结论:完全一模一样的生物,在世界上是没有的;虽然是同一种生物,这一个和那一个相比,多多少少总有些差别。达尔文把这些差别叫做'变异'。生物为什么发生变异呢?达尔文认为,变异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例如甘蓝,在温带是包心的,移植到了热带,就不会包心;绵羊在较冷的地方饲养,皮毛便会变厚。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发生的变异是很微小的。
〃那么这种很微小的变异,怎么会使家养生物形成许许多多差别很显著的品种的呢?达尔文发现,家养生物的各个品种,都有符合人们需要的特点。例如奶牛,特点是产奶量特别大;莱克亨鸡,特点是蛋生得特别多;各种金鱼,都是色彩鲜艳、体形美丽的;各种白菜,都是叶子肥大、滋味鲜美的……根据这些事实,达尔文认为,家养生物的不同品种,是经过人的选择而产生的;——哪个个体具有人所需要的特点,人就很自然地把它留下来做种;没有这些特点的个体,就逐渐被淘汰了。拿我们家里杀鸡来说吧,总是先杀那些蛋生得少的鸡,而把生蛋多的鸡保留下来。经过这样一代又一代的选择,就得到了一年生300多个蛋的莱克亨鸡。可是鸡的祖先——原鸡,一年却只能生十几个蛋!〃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小周却有点不耐烦了,他打断了张大夫的话:
〃张大夫,您怎么越说越远了。莱克亨鸡生蛋多,这跟树的高矮有什么关系呢?〃
张大夫笑笑说:〃您怎么这样性急。达尔文为了解释岛上的树为什么这样矮,足足花了20多年的时间哩。而且我方才讲的,跟你们争论的问题关系还非常密切。达尔文就是发现了人工选择的作用,才有可能进一步来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这样千差万别的。达尔文想:家养生物的品种所以这样多,是人工选择的结果;那么在自然界中的生物,是谁在对它们进行选择的呢?经过长期的深人的研究,达尔文发现,对生物进行选择的原来是生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比较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的个体就要死亡。这样一代一代下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就有了不同种类的生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你们争论的问题和达尔文在岛上所看到的现象,用自然选择的学说就很容易解释了。原来海岛上经常刮狂风。——咱们都知道,树大招风,容易被狂风吹折,甚至连根拔掉。经过很多年代,岛上高大的树木越来越少,最后完全被狂风淘汰了。而矮小的树木受狂风的影响较小,它们仍然能够传种接代,生长得很茂盛。用达尔文的话来说:这些矮小的树木经过狂风这种自然力量的选择,被保存了下来。昆虫也是这样,翅膀大的昆虫在飞翔的时候,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去。经过了许多年代,翅膀大的昆虫渐渐灭种了,生活在岛上的只剩下翅膀小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了。反过来说,也就是矮小的树木和翅膀小的、没有翅膀的昆虫,适应了海岛上经常刮大风的生活环境。生物的这种适应性,在达尔文以前也是没有人能解释的。〃
小周听了这番话,表示十分满意。老韩也说:〃我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没想到还有这么一番大道理!〃
〃真是大道理呢!〃张大夫说,〃这自然选择的学说,是达尔文最伟大的贡献。在达尔文以前,西方的人们大多相信,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在开天辟地的时候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奇……書∧網那么世界上永远只能有这许多种生物了。但是实际上,生物的种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说明了自然界中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是生物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这样一来,就把上帝创造生物的谎话给彻底打垮了,使许多西方人的思想,从宗教迷信中解放了出来。再说咱们这次到蛇岛来考察,一定还会遇到许多奇怪的生物现象,必须用自然选择的学说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就跟岛上的树木为什么这样矮小的问题一样。〃
腹蛇怎样捕食小鸟
结束了岛上的树木为什么这样矮小的谈论之后,我们继续前进。山坡越来越陡,我们一步一步向上走,感到有点儿吃力,有的地方要用竹竿支撑着才能上去。回头看看李雄,他年纪比我大得多,行动却挺灵活,上这么陡的山坡也一点儿不气喘。相比之下,我不禁有点恨起自己来了,为什么我平时不经常注意锻炼身体呢?
这一带岩石比较多,有的重叠成堆,像倒塌的石塔似的,有的形成天然的石级。岩石之间是一丛一丛的杂草,石级旁边偶尔也看到一些匍匐的野葡萄藤。
我们越过一个大石堆,向草丛走去。在我前头的刘振山突然大叫一声:[小说下载网Jar电子书下载乐园—QiSuu。Com]
〃有蛇,有蛇!〃
我上去一看,原来在他面前的草丛里,盘踞着两条蝮蛇。幸亏他眼快,连忙后退了几步,没有踩在蛇身上。张大夫听到叫声也赶来了。他悄悄而又敏捷地用蛇夹子夹住了那一条大的。老韩立刻拉开蛇笼子的门,让他把蛇放了进去。张大夫又去夹那条小的,我忽然看到他的脚跟后面,还有一条蛇在爬行。这条蛇没有来得及逃走,也成了我们的捕获物。
一刹那间出现了3条蝮蛇,队长因此再一次提醒大家:必须百倍警惕地注意周围的一切,不仅下脚的时候要当心,更要留意保护双手。尽管手上已经戴上两双手套,但是还不够厚,是我们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