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扇恕

16。24(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比较合适,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解析】孟公绰是孟孙家的人,早于孔子,孔子似乎对他很敬重。这句话中,“优”字有两种解说,一种是悠闲,另一种是优秀。大致,孟公绰是个比较大气的人,不适合在小国混。

【现实解说】性格决定一个人适合怎样的工作。

16。25(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

【解析】公叔文子是卫献公的孙子,比孔子稍长,是卫国著名的贤臣,也是卫国首富。当初公叔文子有一个叫做僎的家臣,因为很有能力,公叔文子把他推荐给国君,和自己一并做了大夫。孔子之所以赞扬公叔文子,主要是因为他破格提升家臣,孔子希望大夫们都这样做,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大有希望了。

公叔文子还是个很小心的人,一次,公叔文子上朝的时候邀请卫灵公去自己家里吃饭。退朝之后,公叔文子把这事情告诉了史鱼,史鱼大吃一惊,告诫公叔文子:“你家是卫国首富,而卫灵公很贪婪,他看见你家的豪华之后会怎么想?”公叔文子吓个半死,但是已经无法改变,还是请了卫灵公,不过席间非常小心。

遗憾的是,公叔文子去世之后,儿子公叔戌终究还是没有能够逃过宿命,被卫灵公赶出了卫国,万贯家财当然也就充公了。

从管仲到公叔文子,就算你再怎么贤能,作为国家的首富,要守到第二代都是很难的。

【现实解说】有什么好东西不要独享,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16。26(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的事情:“我听说公叔文子不说话也不笑,什么财物都不要,是不是这样啊?”公明贾说:“说这话的人太夸张了,公叔文子在恰当的时间说话,因此人们喜欢他的话;真正高兴的时候才笑,因此人们感受到他的真诚;不义之财不取,因此他发财人们也不会嫉妒。”孔子说:“这样啊,原来是这样啊。”

【解析】孔子到卫国的时候,大抵公叔文子已经去世或者身体不好,总之孔子没有机会认识他,因此向别人打听。结果发现,道听途说来的事情是不对的。

从公明贾的描述来看,公叔文子是个很谨慎很懂得保护自己的人,尽管很富有,却一点也不贪婪。

实际上,孔子最早的知识来自鲁国,但是随后的治理国家的学问多半来自齐国,而做人的学问则是在卫国期间从卫国的许多贤大夫身上学到的。孔子赞扬了很多卫国人,回到鲁国之后也还跟卫国的老朋友们频繁往来。可以说,孔子后期思想深受卫国文化影响。

【现实解说】为什么管仲和公叔文子很富有,而老百姓却很服气呢?不义之财不取,则老百姓不会仇富。

16。27(13。8)★★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说:“公子荆这个人善于处世。刚开始有点财产的时候,就说‘够用了’;财产多一些的时候,就说‘差不多了’;富足的时候,就说‘哇塞,我很满足了’。”

【解析】公子荆也是孔子在卫国结识的大夫,公子荆是卫灵公的弟弟,但是很懂得进退,一点也不贪婪。孔子的意思,是用来对照鲁国三桓的贪得无厌。

其实,孔子在卫国期间是很懂得交游的,所结交的都是公子公孙,而对于这些人,孔子也都是赞扬。

【现实解说】遗憾的是,“苟合”这个词现在用来表达男女不正当性关系。

16。28(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却并不据为己有。”

【解析】孔子盛赞上古的君主,认为他们很仁德。孔子似乎很是赞赏那些把江山让出去的人,不知这算不算一种民主思想的表现。

【现实解说】历朝都说《论语》好,哪个皇帝说这条?

16。29(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解析】歌颂古人,贬低今天的君主们。孔子的做法,实在跟如今的愤青没有区别。对当今世界绝望,于是缅怀古人缅怀得厉害。

【现实解说】所谓国学热,就是缅怀古人热吧?

16。30(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侍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解析】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周武王所说的十人,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是这个“妇人”是谁。其余九人是周公旦、召公姡А⑻ń⒈瞎摺⑷俟⑻撸蓉病⑸⒁松⒛瞎省!案救恕庇辛礁鏊捣ǎ皇俏渫醯哪盖滋Γ皇俏渫醯姆蛉宋浣ㄒ亟V芾瘢醪坏靡阅盖孜迹虼耍豢赡苁翘Α6葜芾瘢蚋疽惶澹芪渫跛坪跻膊荒芤砸亟肌S腥巳衔鬃诱舛位笆敲晔痈九衔九荒芰形瞬拧F涫挡蝗唬鬃拥囊馑迹渫跤胍亟蚋疽惶澹虼艘亟⒉皇侵芪渫醯某肌K裕舛位安⒚挥衅缡痈九囊馑肌M魑坛暮蟠词⒃拗艹目鳎鬃拥男鼗呈呛芎甏蟮摹

孔子讲历史讲人才,应当是上课的时候讲的。如果按照商礼,国君不仅不能把老婆当臣,也不能把老丈人当臣,那么太公望是周武王的老丈人,上面周武王的“乱臣”就只有八个了。

【现实解说】要做成大事,团队很重要。

16。31(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解析】对于大禹,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呢?想想当年,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道路也未必有,就这么扛着扁担走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时候还没有挖土机,甚至铁锹都没有。就这么愣是把大水给治了,那不是伟大至极了?≮我们备用网址:。。≯

【现实解说】怎么没有发动大伙学习大禹精神呢?这有点奇怪。

16。32(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过错,因此牢骚抱怨也就少了。”

【解析】看到别人的优点,忘记别人的缺点,就能少很多抱怨。这个道理,孔子早就明白了。这段话,可能是说给子张听的。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去世之后两人不肯继位,结伴出走。周武王伐商,两人曾经阻拦。后来周朝灭了商朝,两人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双双饿死。成语“不食周粟”就是讲他们的故事。按理说,他们是周朝的敌人,可是奇怪的是,周朝人普遍对他们抱有敬意。

【现实解说】善于忘掉别人过错的人,烦恼会少很多,朋友会多很多。

16。33(16。11和16。12)★★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解析】这是孔子晚年,因为一生失意,有了隐居的念头,可是最终下不了决心。因为有了隐居的念头,所以开始狂赞伯夷、叔齐。

绝大多数版本中,这一章分为两章,即,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为一章。“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为一章。不过,这两段显然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这里作为一章。

无得,就是实在找不到值得称赞的地方。既没有先进事迹,也没有雷锋日记,想称赞他都找不到借口。

【现实解说】隐居就隐居吧,饿死自己就不应该了。况且,孔子所推崇的隐居,也都不是饿死自己的那种啊。如今科技太发达,要隐居不容易,所以,大隐隐于市吧。

16。34(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解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回来奔丧之后又去了吴地,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泰伯和仲雍是吴国的开国君主,也是吴姓的祖先。

无得,就是实在是找不到恰当的词汇。太伟大了,现有的词汇都不够用了。

【现实解说】只见过不称职的官员死皮赖脸不肯辞职的,没见过主动让贤的。

16。35(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解析】商纣王无道,于是弟弟箕子进谏,被贬为奴隶,叔叔比干进谏,被杀。另一个弟弟微子知道这个国家要完蛋,于是远走东北而去。箕子的后人后来被周武王封在宋国,所以箕子是孔子的祖先。微子逃到了辽东,后来的朝鲜就是他的后代。

基本上,这三个人是三种选择:第一是离开,第二是进谏被贬为奴隶,第三种是进谏而被杀。与前面“邦无道”的三种选择相比,不知道孔子得出怎样的结论来。

【现实解说】仁不仁的,为了商纣王这样的暴君,不值。

16。36(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解析】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与这些人是一类。伯夷、叔齐属于不投降不屈服,绝食抗议的那种,最为高尚;柳下惠、少连属于不同流合污,但是也不直接对抗的那种,次一等;虞仲、夷逸属于逃避现实,闲云野鹤那种,又次一等。朱张呢?是孔子没说还是弟子们忘了记,倒也不重要。

说来说去,还是在说“邦无道”时候的选择,与卫国三君子相同,伯夷、叔齐相当于史鱼,柳下惠、少连相当于宁俞,虞仲、夷逸相当于蘧伯玉。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句话最有意思,说了半天,孔子说我不一定。既然跟他们都不一样,说他们干什么呢?老年痴呆症状。

【现实解说】老妈对孩子们说:“西红柿很好,维生素丰富,西红柿炒鸡蛋很好吃;胡萝卜也很好,维生素丰富,胡萝卜丝炒肉丝也很好吃。孩子们,今天中午咱们吃干煸四季豆。”得,所有铺垫都等于没说。

16。37(18。11)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骐。

【译文】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骐。

【解析】关于这八个人,历来的解释其实都是牵强附会,谁也不知道这几个人究竟是谁,有些什么事迹。不过单从名字看,应该都是周人。有趣的是,伯仲叔季各有两人。

【现实解说】周有八士,今有八婆。

16。38(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解析】周朝初期,周公在周朝中央服务,大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国。赴任之前,周公给儿子讲了很多治国理念和方法,这是其中的一部分。

鲁国治国的基础是周礼,但是人事原则是“亲亲上恩”,就是亲近亲人,提拔故旧。总的来说,就是任人唯亲,靠宗族血缘来统治国家。所以,周公要对伯禽这样交待。

从当时的情况看,鲁地属于东夷的地盘,伯禽率领周族征服这里,人生地不熟,确实需要一个超强的凝聚力。但是,这样的做法固然提升了国家的统治力,同时也损害了国家的生产力,对于国家的发展没有好处。相比较是齐国,姜太公的方式是主动融入当地,与当地人成为一家。历史上对两种方式褒贬不一,但是现在看来,都是形势所迫。对于伯禽来说,保持高压是不得已;而对姜太公来说,他能带来的周族的兵力有限,高压很难实施;另一方面,姜太公本身就是东夷人,懂得怎样与当地人打交道。

后来的发展是齐国强大而鲁国落后,但是,姜太公的后代在春秋末期就被外姓取代,而伯禽的鲁国直到战国末期才被灭掉。从家族利益来说,鲁国的方式是正确的;从国家利益来说,齐国的做法更好。

鲁国人重亲情的传统后来成为整个中国的习俗,几千年来,这种习俗让一个个家族轮流坐庄,却让整个中国没有进步。

显然,孔子认同鲁国的理念。

【现实解说】注重亲情,很好。但是,把亲情凌驾于法律和正义之上,就大大地不好。在公平和亲情之间,我们宁可要公平。

16。39(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解析】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人,因为周公是周礼的设计者。年轻的时候,孔子经常梦见周公给自己上课,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到后来颠沛流离,克己复礼基本上没有可能实现了,孔子梦见周公的时候就少了,证明他对周礼的痴迷程度低了。

至于说到老了梦不到周公,有很多原因,譬如岁数大了觉少,做梦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再者,老了之后,孔子成了道家,就算做梦也是梦见彭祖、老聃等人。

表面上在说做梦,实际上是说人老了,就没有什么理想了。

【现实解说】人老了,精力不行了,还是让那些有梦想有精力的年轻人继住开来吧。

16。40(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解析】周公是什么人?简单介绍一下。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文武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

周公的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唐代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自此以后,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在教育上则有“周孔之教”的概念。总之,言孔子必及周公,这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况。这种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种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则反映了古人对西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视,以及对周公这位伟人的真诚敬仰。

周公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教育开创时期的杰出代表。孔子和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渊源关系,在教育实践上也存在着继承关系。周公生活于三千多年前,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作用。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奠基人,那么周公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开创者。

可以说,在孔子心目中,周公地位至高无上。如此完美的一个人,如果骄傲而且吝啬,也就没戏了。因此可见,孔子对于骄傲和吝啬是多么的反感。

那么,孔子在说谁?综合来看,似乎在说季康子。

【现实解说】如果一个人谦恭而且慷慨大方,就算没什么本事,大家也会喜欢跟他交往。《水浒传》里的宋江就是个例子。

16。41(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解析】这一段,几乎都是抄用古本,大致是《舜典》《商书》和《尚书》,对于孔子来说都是古文。基本上,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圣王的执政思路:把功劳归于上天,把福利归于人民,把罪过责任自己来承担。宽厚、诚信、勤敏、公平,于是老百姓都心悦诚服,最终达成和谐社会。

【现实解说】执政为民就是这个意思吧?要让老百姓心悦诚服,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第十七部分 论学

孔子是个老师,这是孔子最重要的标签。事实上,孔子一生,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教育,最成功的也在于教育。

孔子的最伟大之处不在于知识的丰富,而在于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们。关于因人施教,前面已经说了很多。那么,关于学习方法本身,孔子的领悟同样超卓。孔子的许多话成为格言,千古以来流传下来,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深远。即便是五四运动之后批判孔子的人们,往往也要引用孔子的话,这证明孔子的思想对所有中国人的影响。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17。1(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什么样的人可以当老师?懂得归纳总结,懂得从已有的知识中得出新的领悟的人,这样的人就能当老师了。孔子的话是正确的,只会死读书的人缺乏创造力,又怎么能启发学生呢?这样的人当老师,只能一蟹不如一蟹。所以,每当学生们有了新的感悟的时候,孔子总是特别高兴,这就是他特别喜欢和子夏和子贡谈话的原因。

温故知新,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如今当老师不需要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故就好了。按照教学大纲来讲课,以考试为目的。真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要到硕士研究生这个阶段了。但是每个人经过填鸭式教育十几年,温故知新的能力早已经衰减到了原始阶段。

17。2(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解析】所以,既要学习,又要思考;既要思考,也不能放弃学习。学习而又思考,这是好学生的标准。孔子一向就非常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所发挥,而不是死记硬背。当初孔子以为颜回就是死读书的人,后来发现他还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感到欣慰。不过,仅仅有自己的思想还是不够的,孔子还希望学生能用自己的思想与自己交流甚至争论,这样自己也会有进步,而孔子之所以喜欢子夏,就是因为子夏具备这样的才能。

【现实解说】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本身就不是孔子的思想。现在的教育,学生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知道学到了知识用去哪里,对未来迷惘无知,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们的思想。

17。3(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析】这是学习知识的不同台阶,最低一层是懂得;高一阶是爱好,这样既会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内涵;而更高的层次是乐在其中,那么就是整个身心都在其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领会其中的精神。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两个人进入了乐之者的行列,颜回是对老师的学说乐在其中,而公西华是对周礼乐在其中。

孔子乐在什么?乐在周礼。

【现实解说】所谓发烧友,大致就是乐之者了。大致最完美的成功者,就是自己“乐之”的事业成为了自己职业。譬如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他们都是“乐之者”,他们乐在创新。每个人在闲暇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乐在哪里?

17。4(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害怕追赶不上那样,又像担心已经得到之后又丢失掉。”

【解析】这是孔子在讲自己的学习态度,总是担心学不到新的知识,还总是担心学到的知识被忘记掉,因此总是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温故知新。当然,这是孔子在给弟子们上课的时候说的,希望弟子们能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渴望。

【现实解说】学习就好像是追女朋友,一方面渴望得到,另一方面害怕失去。

17。5(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解析】前面是讲学习的态度,现在开始讲学习的方法。孔子的意思,学生如果自己不想学习,就不教;自己不努力寻求答案,就不教;自己不动脑子,就不教。所以,孔子的学生都必须学会自己动脑子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教育方式很现代。

这就是启发式教育。

发愤、启发,这两个常用词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启发式教育的关键在于什么?在于正确的引导,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来。但是,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