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学祭酒
  官名。汉郡国文学官之首。《三国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言畿为河东太守,署乐详为文学祭酒,使教后进,河东学业大兴。

文学掌故
  官名。汉郡国文学官之一。武帝从公孙弘请,命郡守与诸王相选学行并佳之士,赴太常学习,一年后经考核,通一艺以上者,补文学掌故缺。文学掌故得补郡国属吏之缺。

文渊阁大学士
  官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秩正五品。清沿置,为正一品。

文妃
  辽妃嫔称号。

乌布
  满语差事之意。清制,各部郎中以下官,凡实际负责掌印、主稿等事者,皆称为乌布。

乌鲁古
  金官署名。汉语诸群牧所。清改译乌呼济库。掌群牧畜养蕃息等事。有提控乌鲁古及使与副使、判官、知法等官。

无涓
  汉皇帝侍妾称号。元帝定妾媵位号,从昭仪起,分十四等。前十三等皆一等一号,第十四号则包括无涡、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六号。无涓等禄秩相当于百石官。

五曹尚书
  东汉尚书分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但官名前不冠曹名。汉末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是为尚书加曹名之始。魏改选部为吏部,与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时曹数增至二十以上,曹设尚书郎司其事。五曹尚书之曹即后世之部,尚书郎所主之曹即后世之司。部曹(司)两级制实起于此时。

五城察院
  清官署名。属都察院。掌弹压地方。分中、东、西、南、北五城,每城各设察院,其长官称巡城御史或巡视五城御史,由给事国或御史中简派,满、汉各一人。初为半年更换一次,后改二年,各狱词案件,杖罪以下自行完结。徒罪以上送刑部定案。

五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级。高于二十等爵中第五、六、七级的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号为“大夫之尊”。《商君书·境内篇》谓五大夫有赐邑三百家。汉高祖规定从第七级公大夫起为高爵,得有食邑。文帝后,改以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然其待遇,仅本家得免役。

五坊
  机构名。唐有五坊,即鵰、鹘、鹞、鹰、狗,供君主狩猎时用。原属殿中省闲厩使管辖,后改属宣徽院,由宦官主管。

五府
  西汉指丞相、御史大夫、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府。见《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二年》胡三省注。东汉指大将军、太傅及三公府。其制起于和帝时,大将军旧在三公下,窦宪以外戚柄政,任大将军,公卿奏请宪位太傅下、三公上。自此沿至献帝前。

五贡
  清科举制度中五种贡生的总称。五南包括:恩贡、拨贡、副贡、岁贡、优贡,均系正途出身资格。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不算正途。详见“贡生”。

五官
  汉皇帝侍妾称号。元帝定妾媵位号,从昭仪起,分十四等。五官位于第十二等,禄秩相当于三百石官。

五官灵台郎
  官名。见“灵台郎”。

五官正
  官名。唐司天台属官有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秩正五品上,掌观测天象以定四时。宋司天监(元丰改制制后为太史局)、辽司天监、元太史院与明、清钦天监均沿置。但清制设官略异分时宪科五官正及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共为六人。明、清五官正分别为正六品与从六品。

五官中郎将
  官名。西汉沿秦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所统郎官为三署郎。东汉规定,郎官五十岁以上者属五官中郎将,余分属左右中郎将。掌宿卫殿门、出充车骑,东汉初又参与征战,又协助光禄勋典领郎官选举,有大臣丧事,则奉命持节策赠印绶或东园秘器。三中郎将本侍卫之长,汉末已无三署郎,而曹丕于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将,是则以此名义为丞相之副,后遂不置。

五官掾
  官名。西汉置。为各郡太守属吏。无固定职务。《续汉书·百官志》云:“署功曹及诸曹事”。其地位与功曹相近,可顾问各方面事和,而职责不如功曹繁剧。在祭祀时,又位居功曹之前。东汉、魏、晋、南北朝沿置。

五监
  隋大业三年(607),分太府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与都水监合称五监。

五均司市师
  官名。王莽改长安东西市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市的市长为五均司市师,掌五均内赊贷。

五军都督府
  官署名。朱元璋初起时置行枢密院。旋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设大都督、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佥都督等官,吴元年(1367),罢大都督,以左右都督为长官。明洪武十三年(1380),改都督府为中军、左军、右官、前军、后军五都督府,亦称五军都督府。每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所属有经历司,设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都督府各领其都司(都指挥使司)、卫所(见“卫指挥使司”、“千户”、“百户”)。军令权则属于兵部。永乐间在北京设行在五军都督府,后除“行在”字样,而在应天的五军都督府上加“南京”二字,分掌南京卫所。南京五军都督府设官之制仍旧,但不全设。

五口通商大臣
  清官名。雅片战争后,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通商,清廷初命两江总督耆英以钦差大臣名义兼管有关事宜。道光二十四年(1844),耆英调任两广总督,仍兼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此即所谓五口通商大臣。咸丰八年底(1859年初),清政府命两江总督何桂清兼任五口通商大臣。总理衙门成立后,五口通商大臣改属总署。同治五年(1866),改称南洋通商大臣。

五魁
  五经魁的简称。清习惯上称乡试前五名为五经魁为五魁。参见“经魁”。

五省
  隋开皇元年(581)规定,以尚书、门下、内史(中书改名)、秘书、内侍为五省。大业三年(607),以门下的尚食、殿内等司与太仆寺的骅骝署,合为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合称五省。内侍省改称长秋监。大业末,又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武德元年(618),改殿内为殿中;三年,复中书省原名。高宗时,曾改内侍监为内侍省,有六省之名。

五使
  北宋御史台,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祭神情祀则兼监察使。双有廊下使掌入閤监食,有监香使掌国忌行香,总称五使。元丰改制,五使之名均罢。

五台
  唐龙朔二年(662),改尚书省为中台,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秘书监为兰台,御史台为宪台,统称五台。

五条
  北齐所颁诏书,为剌史、郡守的守则。文见《隋书·礼仪志》。“一曰,政在正身,在爱人,去残贼,择良吏,正决狱,平舶赋。二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缺乏),其劝率田桑,无或烦扰。二曰,六极之人,务加宽养,必使生有以自救,没有以自给(死有丧葬之费)。四曰,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话,宜谨察之。五曰,人事意气,干乱奉公,外内溷淆,纲纪不设,所宜纠劾。”

五卫
  元枢密院所属京城五侍卫统称。中统三年(1262),初置武卫,至元元年(1264),改为侍卫。八年,改为左、右、中三卫。十六年,又以侍卫亲军创置前、后二卫。皆掌宿卫侍从,兼营屯田。各有都指挥使、副教都指挥使、佥事等官。

五校
  三国魏领军将军所统有五校、中垒、武卫三营。五校指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均汉武帝置。晋、南朝及北朝魏、齐,均有此五校尉。隋大业时亦置步兵、越骑两校尉。参见“八校尉”、“屯骑校尉”。

五院
  唐统称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监察御史、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之五官署为五院。

艺文监
  元官署名。天历二年(1329)置。掌以蒙文翻译并校雠儒家典籍、品定书画。有太监检校书籍事、少监同检校书籍事、监丞参检校书籍事、监书博士等官,所属艺林库,掌藏贮书籍,文成局掌传刻、印造经籍。


  高级官员的通称。商伊尹、黄尹这尹为官名。《殷虚书契续编》卷六第十七叶第一片:“其令多尹作王寝”。《殷虚文字乙编》第1155片:“令尹作大田”。《书·顾命》以“师氏、虎臣、百尹、御事”并提。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尹,最高长官称令尹。汉始以都城行政长官称尹,有京兆尹、河南尹。元州、县长官亦称尹。北洋政府时期有道尹。

尹氏
  西周时对史官之长的尊称。内史之长称内史尹,如《师兑簋》:“王呼内史尹册命师兑”。或称作册尹,如《师 鼎》:“王呼作册尹命师 ”。亦单称尹氏,《诗·大雅·常武》:“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又为太史的尊称,与太师同为西周的执政大臣。《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引见
  皇帝接见臣属、少数民族首领与宾客时,皆由大臣引导入见,称引见。清制,京官五品以下,外官四品以下,凡初授官、京察升调、保举、学习期满留用等,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引见皇帝,并以职名送鸿胪寺,定期传示带领谢恩。

引进使
  官名。宋始置,掌臣僚及外国与少数民族进奉礼物诸事。辽南面有引进使。金属宣徽院。

予告
  官吏休假称“告”。汉律,二千石官员有政绩,连续三次考绩上等,准予休假,称予告;病满三月本当免职,皇帝特准回家治病,称赐告。成帝时,赐告不得回家,和帝时,予告与赐告皆绝。后世大臣因老、病准予休假回家,亦称予告,以示优礼。

予虞
  官名。王莽改水衡都尉为予虞。参见“水衡都尉”。

元丰改制
  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宋初,官称与实际职务脱离,官称仅用以定其品级傣禄,称寄禄官;另有差遣,方为实际职务。故宋初设官,名为沿袭唐制,而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朝廷各机构皆无定员,无专职,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虽有正官,非有皇帝敕令,并不主持本部门事务,另由皇帝指派他官主管,称为差遣。致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参预政务,六部尚书、侍郎不管本部事务,给事中不封驳,中书舍人不起草诏令,谏议大夫不规谏,起居郎与起居舍人不记注,司谏、正言非有特旨,亦不任谏诤。神宗元丰三年(1080),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杂取唐及宋初旧制,以原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等定为二十四阶,用以取代原寄禄官中书令、侍中等等,以阶易官,用为确定官员傣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成新寄禄官,而原寄禄官之朝廷各机构正官依其官称主管本部门事务,官称与实际职务相符,成职事官。次年,又定新选格,改革铨选制度,授官铨注,皆归吏部,并规定凡除授职事官,皆以寄禄官品高下为准,五年,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

元侯
  周称诸侯之和为元侯。《左传·襄公四年》杜预注:“元侯,牧伯”。《国语·鲁语下》韦昭注:“元侯,大国之君。”

元候
  先秦官名。《国语·晋语七》:“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韦昭注:“元候,中军候奄。”候奄亦作候正, 为军中谍报侦察之官。

元帅
  官名。源出《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作三军,谋元帅。时元帅意为军中主将,非官名。后周、隋置行军元帅统兵征伐,元帅始为官名。唐置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与行军元帅等,为战时最高统帅,常以皇子、亲王担任,文武官任统帅则称总管。五代与北宋有天下兵马大元帅。金设都元帅府,置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元帅。辽北面实际情况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以太子、亲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大元帅府以大臣为大元帅、副元帅;南京都元帅府有都元帅、大元帅。元在各行省置都元帅府、元帅府或分元帅府,以元帅为辖地长官。

元随傔人衣粮
  宋文武官员傣禄外加给的一种。在京任宰相、执政及在外任使相至正任刺史以上有随身,余只傔人。按不同等级规定给其衣粮,自宰相、枢密使七十人至录事、令史一人不等。

元妃
  妃嫔称号。本为“元配”之意,指第一次娶的嫡妻(正夫人)。《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杨伯骏注均作此解。辽、金二代以为妃子名号。金有元、跚、淑、德、贤五妃,均当于正一品官,以元妃为诸妃之首。

月选
  元、明、清吏部铨选官吏制度。元从七品以下官归吏部注拟,流外人员一皆一月一次铨注,称月选,明、清选法分双月大选、单月急选,初授官及考定升降归双月大选,改授、改降、丁忧、候补归单月急选,统称月选,所选之官称月官。

云和大夫
  金教坊散官名。章宗明昌三年(1192)置,从五品中。元废。

云和署
  元官署名。属礼部仪凤司。至元十二年(1275)始置。至大二年(1308)拨隶玉宸乐院。掌乐工调音律及部籍更番事务,有署令、署丞等官。

云纪大夫
  金司天散官名。从五品上。元废。

云骑尉
  武散官名。隋文帝时置。炀帝时罢,详见“武骑尉”。唐置勋官十二转,其二转为云骑尉,当于正七品。宋、金沿置。明正六品。清为世爵名。乾隆元年(1736)改拖沙喇哈番,汉名云骑尉,在骑都尉下。

云韶大夫
  教坊散官名。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始置,从四品上。元升从三品。明废。

云韶府
  官署名。如意元年(692)由教坊改置。

云需总管府
  元官署名。党守护罕罕脑儿(今在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行宫及行营供办事务。仁宗延祐二年(1315)置。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等官。

云麾将军
  南朝梁已有此号。位第十八班(最高为二十四班)。唐、宋为武散官名,从三品上。唐为武官第七级,宋为第六级。

支度使
  唐官名。掌计度军资粮仗。初置于边军,渐及于内地。常由节度使自领。

支使
  官名。唐节度使、观察使属官皆有支使,位在判官下,监察侍御使巡按州县时,如事务繁重,亦置支使。

支应局
  官署名。清后期,各省督、抚可就地筹款,应会特殊用途,通常设置支应局,为非正式的财务机构。职掌可繁可简,滥支冒领之弊亦因而丛生。

支应所
  金官署名。属太府监。掌言中财政出入及皇帝支赐金银币帛。大安三年(1211)废。

中才人
  晋代妃嫔称号。武帝置,位于美人、才人之下。东晋明帝时省去北魏女官也有此号,相当于外廷的四品官。

中常大夫
  金宦官散官名。从五品上,为宦官第七阶。

中常侍
  官名。秦置。西汉沿置,作为列侯、将军以至郎中的加官。任此官者,出入宫廷,侍从皇帝。员额无定,多可达数十人。东汉改用宦官充当。秩本为千石,后增至比二千石。以在皇帝左右,担任传达诏命等事,而权力颇大。曹魏时罢中常侍,改设散骑常侍,用士人任职。

中从事
  官名。即治中(全称治中从事史,亦称治中从事)。《北史》、《北齐书》避唐高宗李治讳,省作中从事。

中大夫
  官名。秦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大夫,掌论议。东汉于光禄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递减。《宋书·百官志》叙此,“太中大夫”作“中大夫”,应系误书。北周依《周礼》设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汉后的九卿、尚书等官。北齐始再有在大夫,与上大夫同为王国官。唐置为文散官第九阶,从四品下,宋为从四品,元丰改制后,以换秘书监,后定为第十二阶,金从四品上,元为从三品升授之阶。明为从三品。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为第五秩,简任,五年七月废。

中都官
  汉指京师诸官。《汉书·宣帝纪》本始元年:“赐吏二千石、诸侯相,下至中都官、宦吏、六百石爵,各有差”。颜师古注“中都官,谓在京师诸官也。宦吏,诸奄官也。”

中二千石
  汉官秩,《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云:“其称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又《外石油传》颜注云:“中才千石,实得二千石也。中之言满也。”按中二千石秩次于万石,为汉官秩之第二级,年俸合二千一百六十斛御史大夫、九卿、执金吾等享此秩。又梁武帝曾定第二、第三品秩为中二千石。

中奉大夫
  文散官名。宋为文散官第七阶,正四品。元丰改制后停用。徽宗大观二年(1108)又置,为文官第十三阶,金为从三品。元升从二品。明亦从二品。

中更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级。详见“左更”。

中宫
  皇后别称。卫宏《汉旧仪》:“皇后称中宫。”相传古代天子之后有六宫,中宫即后之正寝,因以所居之处为其别称。

中宫黄门冗从仆射
  官名。东汉有中宫黄门见从仆射,秩六百石,由宦者任职。属大长秋。为皇后宫黄门冗从之长。参见“中黄门”。

中宫仆
  官名。东汉有中宫仆,秩千石,由宦者任劳任职。掌为皇后御车,属大长秋。

中宫尚书
  官名。东汉有中宫尚书五人,秩均六百石,由宦者任职。属大长秋。主皇后宫文书。

中宫私府令
  官名。东汉有中宫私府令,秩六百石,由宦者任职。属大长秋。主皇后宫所藏币帛等物。

中宫谒者令
  官名。东汉有中宫谒者令,秩六百石,由宦者任职。属大长秋,主报皇后章章奏事。所属有中宫谒者三人,秩均四百石。

中官正
  官名。掌司四时之官。唐至清皆置,隶司天监(台)、太史院或钦天监,详见“五官正”。

中贵人
  皇帝宠信的宦官,或称中贵。

中和殿大学士
  清官名。顺治十五年(1658)置,为诸殿阁大学士之首。乾隆十三年(1748)省。

中候
  官名。秦于将作少府下设此官。西汉沿置,阳朔三年(前22)省。又中尉(执金吾)所属有式道左右中候。凡皇帝还宫,式道候持麾到宫门,宫门乃开。东汉亦省。东汉另有*北军中候。唐天授二年(691),又于十二卫中置中候,左右各三人,正七品下。与司阶、司戈、执戟合称“四色官”。

中护
  唐官名。高宗龙朔二年(662),改东宫官左右庶子为左右中护。咸亨元年(670)十二月,复原名。

中护军
  官名。汉末曹操置。魏、晋、南北朝时为重要军职。唐后期神策军亦置中护军,位次于护军中尉,参见“护军”。

中黄门
  汉宦者名。《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中黄门,奄人居禁中在黄门之内给事者也。”秩比百石,后增至比三百石。又有中黄门冗从,平常担任宿卫,直守门户,皇帝出行时,骑马随从。其长官称中黄门冗从仆射,秩六百石。中黄门、中黄门冗从仆射之官,北魏、北齐尚置,此前各朝亦或置。

中极殿大学士
  明官名。世宗时由华盖殿大学士改。

中将
  民国军衔。陆海军官佐分三等九级,上等为将官,分上将、中将、少将,中将为第二级。北洋政府时期与国民党政府时期相同。

中军
  一、主将的代称。春秋时期,行军作战分左、右、中或上、中、下三军,主将在中军指挥,后世遂以其称主将。
  二、官名。汉、晋将军中有此名,或主军事,或总宿卫,不常置。南北朝亦置,用以安置权臣。清各标统领官之称。督标中军由副将充任,抚标中军及提标中军由参将充任。

中军将军
  官名。汉武帝以公孙敖为之(《汉书》作“中将军”,此据《宋书·百官志》。魏、晋、南北朝,中军、镇军、抚军三将军,地位常仅次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隋避杨忠讳,改称内军将军。唐不置。

中郎
  官名。郎官的一种。即省中之郎,为帝王近侍官。秦置,汉沿置。秩为比六百石,属于光禄勋(秦及汉初为郎中令)。中郎之长为中郎将,习称中郎。中郎将有五官、左、右三人,故所属郎官习称三署郎。东汉除三署外又分属虎贲、羽林中郎将。曹魏仍有中郎将。晋、南北朝又有从事中郎,则为将帅之幕僚。

中郎将
  官名。秦置。西汉沿置,分五官、左、右,分领三署之郎。宣帝时增置羽林中郎将,为羽林郎之长。平帝改期门为虎贲郎,又增置虎贲中郎将,汉末又有东西南北四中郎将,为领兵征伐之官,与将军同,与五官等为侍卫之长者不同。东汉又有使匈奴中郎将,任监护南单于之职,则为戍边之官。建安中,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为丞相副职。其时无三署郎,仍依旧例设左右中郎将,魏、晋、南北朝仍有中郎将,但名号多寡不一,如魏无五官,晋省左右而增平越、司金等。唐只在诸军诸卫设中郎将、郎将为主将助理。宋曾以各卫中郎将为虚衔,旋省。

中垒校尉
  官名。汉武帝置。中垒本中尉(执金吾)属官,有令、丞、两尉。中尉所掌为备京师盗贼之事,中垒所掌当同。武帝以中垒进为校尉,为新置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掌北军垒门之内,而又外掌西域。清王念孙谓“西域”应为“四城”之误,中垒校尉所掌乃北军垒门内外及四城之事。今人陈直引《汉书·赵充国传》“有诏将八校尉……”等文,以证八校尉皆有从军西域之职现,谓“西域”二字不误。《宋书·职官志》谓中垒校尉掌北军营。东汉省,别置北军中候,掌监屯骑等五营,《续汉书·百官志四》谓“旧有中垒校尉,领北军营垒之事,”此可与《宋书》互证。曹魏领军将军所统亦有中垒一营。

中良大夫
  金宦官散官名。初名“中亮”后改。正六品上,为宦官第十阶。

中亮大夫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为八阶为中亮大夫,以代旧官客省使。

中亮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二十阶为中亮郎,以代旧官客省副使。绍兴(1131-1162)时改为第二十八阶。

中列大夫
  金宦官散官名,正五品上,为宦官第四阶。

中领军
  官名。汉末曹操置。魏、晋、南北朝时与中护军同为重要军职,品级较领军将军、护军将军稍低。参见“领军”、“护军”。

中牧监
  唐养马的牧场,因马数多寡分上中下三等,详见“上牧监”。

中卿
  官名。周诸侯国有上、中、下卿。详见“上卿”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九秩,中卿居上卿、少卿之间,为第二秩,特任。加秩者称同中卿。五年七月废。

中瑞司
  元官署名。属中政院。掌奉宝册。有卿、丞、典簿等官。

中散大夫
  一、官名,简称中散。王莽时置,或作东汉光武置,掌论议政事,员额三十人。历代沿置。唐、宋为文散官,正五品上,为文官第十阶。宋元丰改制后,以换光禄卿至少府监各官。后定为第十四阶。元废。
  二、金、元宦官散官名。均宦官最高官阶,金从四品上,元升为正二品。

中尚
  官署。掌宫同营造杂作。秦有尚方令,属少府,汉因之。汉末分尚方为中、左、右。魏、晋沿设,东晋、南朝或置一尚方,或分设左、右尚方,惟梁分设中、左、右三尚方。北齐为太府寺所属,亦分中、左、右。隋炀帝时,仍隶少府。唐始去“方”字,分中、左、右三尚署。中尚署掌供器玩服饰、金木齿革羽毛等物;左尚署掌供车辇扇伞及宫中蜡炬等件;右尚署掌供马辔皮毛纸笔胶墨等物。元朝有中尚监,掌制毡等事,供内府陈设及帐房帘幕、车舆雨衣之用。

中尚监
  元官署名。掌大斡耳朵(成吉思法第一宫帐)位下怯怜口事务,并管领资成库毡作,供内府陈设帐房、帘幕、车舆、雨衣等用。至元十五年(1278)置尚用监,二十年废。二十四年,改置中尚监。三十年,分置两都、滦河三库怯怜口杂造等九司局,由中尚监总管,至大元年(1308),升为院,四年,复为监。有监卿、太监、少监、监丞等官。所属有资成库掌造毡货,原隶太府监,至元二十三年始归中尚监。

中舍人
  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置。以舍人中才学优秀者充之,与中庶子同掌太子宫文翰。南北朝沿置。北齐属门下坊,在本坊位仅次于左庶子。隋避杨忠(隋文帝父)讳,改称内舍人。唐仍旧我,改属右春坊(典书坊改名),秩正五品,为右庶子的副贰,与之同掌侍从,献纳、启奏。高宗永徽间,一度以避太子忠讳,改称内舍人,太子被废后复旧。亦称太子中书舍人。龙朔(661-663)中,曾改称右赞善大夫。辽南面官亦有此官名。宋亦置,不隶春坊。

中使女生
  北魏女宦官名。地位相当于外廷四品官。

中式
  一、北魏妃嫔称呈。太武帝曾置。
  二、科举合式被录取称中式。

中士
  官名。周制,卿大夫以下为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中士与下士合称官师。《礼记·祭法》:“適(嫡)士二庙,官师一庙”,郑玄注云:“適士,上士也;官师,中士、下士。”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各官府均置中士。中士之秩为正二命。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九秩,中士为第八秩,委任,加秩者称同中士,得署委任,五年七月废。

中侍大夫
  阶官名。宋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七阶为中侍大夫,以代旧官景福殿使。金为宦官第三阶,从四品下。明为宽慰官第二阶,从四品。

中侍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九阶为中侍郎。绍兴(1131-1162)时改为第二十七阶。

中侍上士
  官名。北周禁卫武官,秩正三命。隋讳“中”字,记载或改作“内侍上士”。金甲执长刀,掌御寝之禁。

中侍中省
  官署名。北齐置。掌出入宫廷门閤。有中侍中、中常侍中、给事中等,均用宦官。隋改为内侍省。

中书监
  官名。三国魏始置。文帝任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同堂机密。至明帝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