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的吹牛奉承,说明白了,就是降低自己的身段,努力克服自己灯塔式思维的弊症,在别人身上发现自己比不了的优点。实际上,到了这一步你已经不用拍马,你差不多已经有了帝王的智慧,还用得着拍别人吗?

还得拍。同样是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有趣的事情: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周勃、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这一段故事说的是,由于韩信的个人突破能力太强,引起了刘邦的忌惮,就在刘邦担心韩信将有可能成为后患时,不提防韩信却突然说出了刘邦真正的优点,让刘邦大大地吃了一惊。

难怪韩信的执行能力如此之强大,正是他十面埋伏,生生地把盖世英雄楚霸王项羽逼得别姬抹脖子。原来此人已经修炼到了能够克服自己灯塔式思维天然缺陷的程度,他竟然能够认识到刘邦的优点,只可惜这个觉悟来得太晚了一点,若然是韩信提早就能够做到这一步,只怕这争夺天下的活,还轮不到刘邦。

史书上说,韩信此人已经对刘邦构成了前所未有之威胁,然而刘邦却不忍心杀他,这是何故?莫非是刘邦心肠太软?

非也,刘邦此人,没心没肺,心狠手黑,心肠冷硬如铁石,绝不会心软。他之所以不杀韩信,只是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知道他的优点的人。所谓知音难觅,刘邦作为绝世帝王,太清楚人性的缺陷了。他知道,匍匐于金殿之下,翘着屁股冲他狂喊万岁的人们,实际心里都是充满了愤懑,根本就不承认他刘邦有什么优点。若然是他们知道了这一点,那么他们的人生成就,绝不会只限于翘着屁股喊万岁。

现在总算是找到了一个真正赏识自己优点的人,刘邦的内心是何等地激动,又怎么舍得杀掉这唯一的知己呢?

韩信这一次的奉承,基本上来说已经算是成功了。如果不是刘邦的身后,又突然冒出来一个同样熟谙帝王智慧的吕后,不由分说就将韩信宰了的话,韩信日后的人生成就,说不定就会再将刘邦掀翻取而代之。

尽管韩信死于吕后之手,但是他仍然成功地捧出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放着他这个成功案例在这里,此前此后,已经很难再有人超越他了。

第78章 “捧”的应用

捧之一字,有学问,有技巧,有崇高的境界,却与人性的本能形成冲突,所以真正愿意捧别人的人,极是难找。古往今来捧人成功的案例,也是非常地罕见。但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人性认知的规律,那么,也就不难发现捧人的法则。

捧人,要捧出对方真正的优点——这个优点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但也不排除是被捧之人自我人格认知的可能。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捧对方认可的事情,至于这个事情的真假有无,倒是无关紧要。事实上,捧人捧的就是对方的自大人格,要捧得对方心旌动摇,头晕目眩,唯此才能够达到让对方满意的程度。

而一个人的自大型人格,由内而外,由高而低,是由以下诸多要素所组成:

一是德性,人类的思维认知既然是灯塔式的,就必然有着上帝的错觉,以为自己一不留神闭上眼睛,整个世界就不存在了。而古代的帝王多有自己是民众的“救星”的错觉,自大到了以为没有自己,老百姓就会终日长年地生活在黑暗之中。所以高明地捧人,当从这个心理弱点捧起。

东晋年间,权臣桓玄想要当皇帝,就废了晋室,自己登基。可当他刚刚走到宝座前坐下,只听啪嚓一声,那皇帝龙座竟然下陷坍塌,把桓玄摔得魂飞天外,惊心不已。莫非这是老天爷生气了,不让咱当皇帝?正在惊恐之际,忽有一人越众而出,却是老臣殷仲文,就听他上前恭贺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今天这事儿,是主上圣德深厚,大地无法承受,所以才会哗啦一声。”此言一出,桓玄大喜,立即重重地赏赐殷仲文,车马器用,穷极绮丽,美貌伎妾,弦乐丝竹,给殷仲文的政治待遇,不亚于当了皇帝的桓玄自己。

捧人的第二个要点,是对方的品性。尽管我们知道古代能够成为君主的,莫不是有一个杀戮成性的恶习,但你绝不能这么较真地说出来,而是一定要扭着劲来,设法激发起对方人性中善的一面。诚如孔子所言:“谏者有五,吾从之以讽。”意思是说,劝说别人有五种方法,我老孔提议旁敲侧击,不能直来直去。

比如说,春秋年间的陈国国君,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愿望,修筑了一座高台,因为有工匠进谏,国君大怒,就命人立即将工匠推出砍头。偏巧这时候孔子来了,登上高台,极目远望,兴致勃勃地对陈国国君说:“真是世上最完美的观景台啊,这么美丽的风景,也只有像你这样最仁慈最善良的国君才有资格登临,你说是不是啊?”陈国国君只好点头:“没错没错,也只有我这种善良人,才有资格登高临远。”一边陪孔子聊天,一边悄悄吩咐人快点下去把工匠释放了。

捧人的第三个要点,是对方的智慧。尽管我们对别人的智慧打心眼里持否定态度,可是这正是灯塔式思维认知的特点,居高临下俯瞰苍生,悲悯之情顿生的同时,也产生了英明神武的错觉。这种错觉导致了这样一条规律:所谓的蠢人,特指那些自认为很聪明的人。因为蠢人认识不到自己的愚蠢,倘若认识到了,那他就迅速地进化成聪明人了。每个人都有犯蠢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愚蠢的心态,所以吹捧对方的智慧与英明,不失为一个通往成功的便捷通道。

清道光年间的大臣穆彰阿,就是一个精谙人性的智者,此人一生惯做高官,出任清朝军机大臣,但在道光皇帝面前,从来不敢自作主张,不管皇帝说什么蠢话,在他这里就一句:“是,是,是,陛下天纵英武,我辈万万不及……”人们不齿于他的为人,写了一副对联讽刺他:“着,着,着,主子洪福。是,是,是,皇上圣明。”单从这副对联来看,此人应该是一介无才无德的庸碌之辈。然而临到穆彰阿晚年,突然向朝中群僚发请帖,言称他某年某月某日死,请大家赴宴。大家不知他搞什么鬼,到了日子就赶了去。就见穆彰阿迎出门来,请大家入席,观其颜色,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压根就没有死的迹象。然后众人入席开吃,穆彰阿谈笑风生,说着说着,到了他请帖上的即定时辰,就听他说:“我该走了……”话音落下,他的人霎时间成了一具冷冰的尸体,骇得众人莫不是惊恐交加。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惟其是那些脸皮巨厚,能够放下身段奉承别人的人,才是彻悟了人生规律的大智者,穆彰阿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捧人的第四个要点,是捧对方的威权。不过这个捧法难度比较大,因为威权这个东西属于身外之物,尽管掌权者认为单凭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就应该获得权力甚至获得更大的权力,但才能与智慧才是掌权者内心中最为嘉许的。所以吹捧对方的势力威权,一般来说没什么意思,历史上,稍微有点情趣的,当属大唐时代的法琳和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还说得过去的成功案例。

大唐年间,唐太宗李世民考虑选择道教为国教,因为道教的始祖老子也姓李,名叫李耳,天下姓李的是一家嘛。可是当这项决定公布之后,立即引起了佛家的强烈抗议,一个名叫法琳的和尚考据说:“李世民的李,是陇西李,老子李耳的李,是代北李,两家虽然都是李,但根本不是一家李。”最可恶的是,法琳和尚还考据出,老子的父亲是一个乞丐……这下子惹火了李世民,就将法琳和尚抓起来,说:“你们佛家不是说,只要念上七天七夜的观世音菩萨,就可以刀枪不入吗?现在我给你七天的时间,你给我念,七天之后,咱们拿刀子捅你几下试试。”眨眼工夫七天过去了,法琳和尚被从监狱里提出来,李世民问他:“你念了七天七夜的观世音菩萨,现在咱们来试试刀子能不能捅进去。”这时候法琳说了一句话,他说:“陛下,这七天我没有念观世音菩萨,我念的是陛下您啊。”

法琳和尚的话,让李世民登时傻眼了。法琳和尚念了七天李世民,如果李世民还要杀法琳的话,这意思岂不是说,念他这个堂堂的唐太宗屁用也没有吗?念了唐太宗还要被杀,这就明摆着是李世民否定自己的价值了。他不能够否定自己,只好饶过法琳不杀。

捧对方的威权,往往是极尽危险的时候,不得已而为之的。但正常情况下,所有的掌权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所以捧对方的身心健康,就是捧人时所需要注意的第五个要点。

比如说武周时代,武则天抢了李家的江山,有朱前疑上书,曰:“臣梦见陛下活了八百岁。”于是朱前疑立即被加官晋爵。

捧人的第六个要点,是捧人的才情,要经常对人说:你太有才了……说的时候必须要真心诚意,心悦诚服。盖因天下之人,哪怕是不识字的文盲,也只是认为他不愿意识字而已,若然是他愿意,那这世上就没李白杜甫等名家的事了。

唐时有个叫雍陶的人,官任简州牧。他不喜欢客人,凡是登门告贷之人,无一例外地会受到羞辱。有一天,一个叫冯道明的穷书生找上门来,声称:“我跟雍员外是旧相识,请给通报一下。”守门人带冯道明进来,雍陶毫不客气地大声斥责道:“我与你素昧平生,你在哪里认识我的?”冯道明回答说:“我每天都诵读你的诗,敬仰你的德行。我在美妙的诗句中天天与你相逢,怎么能说是素昧平生呢?”说完,冯道明随口吟出雍陶的两句诗:“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江声秋入寺,雨气夜侵楼。闭门客到常疑病,满院花开不似贫。”雍陶听了,大喜过望,立即吩咐家人摆酒设宴,热情地款待起冯道明来。

捧人的第七个要点,是捧对方的领袖能力。比如说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国主石勒大宴群臣,问大臣:“你们看看某家,可以和古代的哪一等君主相比?”大臣回答道:“陛下的神武谋略,超过汉高祖,天下没人能与您相比。”石勒虽然听得眉开眼笑,但他的脑子还是很清醒的,就笑着道:“你快拉倒吧,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还不了解我自己?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肯定是他手下臣子,我最多可以与韩信、彭越并肩而坐。不过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的话,我倒是可以跟他比画比画,说不定鹿死谁手呢。”

石勒是个明白人,所以他才成为了后赵国主。在聪明人面前,吹捧过分没什么好处。但这世上的聪明人少,糊涂人多,遇到糊涂人的时候吹捧过分,肯定没什么坏处。

捧人的第八个要点,是捧对方的涵养与气度。涵养与气度这个东西,是很难捧的,因为这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较为陌生,绝大多数人活一辈子,也不晓得啥叫涵养,啥叫气度。也正因为如此,一旦捧对了路子,就会立奏奇效。

晚清年间,曾国藩和左宗棠同为中兴之臣,这两个人明争暗斗,相互不忿。这种竞争彻底把曾国藩的幕僚们推入了火坑,因为他们不能够太过于贬低左宗棠,这有违曾国藩的为人忠厚之风。可如果不贬左宗棠,又如何高抬曾国藩呢?没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大家都是尽量回避。

这时候有个年轻人来求见曾国藩,席间谈话,无意中转到了对曾国藩和左宗棠的评价上来。只听年轻人说道:“左宗棠凛然正气,人不敢欺。曾帅您却是真诚待人,人不忍欺。”此言一出,曾国藩大喜过望,立即安排这个年轻人督造炮台。可是第二日,这个年轻人就揣了一千多两银子跑路了,众人不忿,纷纷要求追赶,曾国藩却叹息道:“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这个人还年轻,拿走的银子也不多,就由他去吧。”

单只是一句人不忍欺,曾国藩就不忍再把拐走的银子追回来,可知年轻人这一捧,恰如其分地捧到了曾国藩的心里。

捧人的第九个要点,是捧对方的审美能力。相对来讲,这个吹捧要点,主要是落在女性的身上,如夸奖女人有超品味的选择眼光,赞美女性的生活优雅诸如此类。对于那些情商高而身居高位的掌权者来说,选择这一点作为突破口而吹捧,同样也会让对方眉开眼笑。比如说唐玄宗就喜欢让人吹捧他的音乐造诣,而五代时的后唐庄宗却喜欢人吹捧他的表演艺术绝佳,大明末年的明熹宗喜欢别人夸奖他木匠手工超一流。总之就是要找准对方最喜爱最擅长的事情,吹捧起来才会显出效果。

捧人的第十个要点,是捧对方的相貌风仪。要知道,官场是权力集中之所在,权力是男人的青春剂,掌握了权力的男人,很容易获得女性的青睐,这样就让权力执掌者产生一种强烈的错觉,认为自己的外表倾动天下。如后周时期,武则天养了两个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其中犹以张昌宗外表极为出色,他的小名叫六郎,于是众臣奉承道:“六郎容貌,好似莲花般可爱。”这时候有一个大臣腾地跳了出来,振臂一呼:“谁说六郎貌似莲花?我看应该是莲花貌似六郎才对。”于是张氏兄弟大喜,武则天自然也大喜。

但是,在官场上称赞对方的容貌,实为过于轻佻之举。须知捧人乃是桩科学而严谨的工作,讲究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激发对方心里的邪恶欲念。而吹捧对方的容貌,却是极易撩起对方心中隐藏的人性之恶。你一旦把对方变成恶人,到时候不仅不会得到好处,反而会让对方咬一口,因此这一条务须慎之又慎,非处于极端情境之下,不可滥用。

第79章 “恐”的意境

相比于捧,官场之上,鲜少有人敢于尝试这个“恐”字。

为什么呢?

这要从这个“恐”字所蕴含的文化说起了。恐之一字,是由工字、凡字和心字所组成的。

先来看这个凡字,这个字又是由一个几字,和一个点所构成的。在这里,几字象征着人类的身体,而中间的点,有文字专家解释说那是一个“屁”字的简化,意思是说,我们都是凡人,只不过是心中憋着口气,一旦那口气放出来,这大活人也就完蛋了。总之凡字的意思,是特指人类的脆弱,经不起磕磕碰碰,经不起摔摔打打,更经不起重力敲砸。

正是因为人类如此之脆弱,所以才需要工务精求,结合工字与凡字,成为一个巩字。巩是巩固的巩,意思是说,要加固过于脆弱的人,千万别让他一碰就散板哗啦了。所以这个巩字,特指人类的勉强支撑,之所以要勉强才能支撑,那只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过于虚弱,实在是不堪一击。

巩字再加上心,成为一个恐字,则是用以表示我们灵魂的脆弱,我们经常说人处于惊恐状态之下,魂飞天外。这个意思就是说,恐字标志着我们内在的自我人格,在外界的强大压力之下,摇摇欲坠,行将坍塌。

一个处于极度恐慌的人,自然会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不管对方要求什么,只要能够将他从这种恐怖的状态中解脱出去,一切都在所不惜。那么只要抓住对方的恐慌,你就可以如愿以偿地达成你的目的。

南宋年间,金兀术提重兵大举南犯,南宋虽然拥有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名将,却不敢迎战。因为一旦南宋反击,金兀术就会立即释放被俘的宋钦宗,扶持他在开封登基。倘若出现这种事情,则意味着南宋的辛苦经营将付之一炬,整个国家就会瞬间被撕裂,陷入到内战之中。所以宋高宗赵构强忍屈辱,连发十二道金牌强迫岳飞撤兵,任由金兀术攻城掠地。在取得了绝对的军事优势之后,双方开始了和谈。

谈判之后,南宋赵构疑心统兵之将张俊不可靠,因为张俊其人,作战远不如岳飞、韩世忠那样忠勇,而是一味避战。这种人,若然是宋钦宗真的在开封登基,只怕他会第一个投奔过去。

于是宋高宗就派了枢密副使王庶,前来解决张俊。解决的办法也非常之简单,就是将张俊手下的将领们统统提拔,提拔到和张俊平起平坐的高度,这样张俊就没有了手下,也就闹不起事来了。

却不料,张俊其人既然能统兵千里,当然也非易与之辈,他发现王庶此来竟然是要解决掉他,张俊大怒,对人出言威胁道:“你替我告诉姓王的,他还能够在朝廷里待几天?还能吃几顿饱饭?竟然敢找我的麻烦,不想活了是不是?”

果然,就在张俊发出了这个恐吓之后,王庶很快被朝廷罢了官,而张俊却晋升为太师。

单只是一句虚言恐吓,就将对手削官为民,而且还让自己获得晋升,张俊这一番运作的奥秘,究竟何在呢?

事实上,张俊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唯是他的恐吓,恐吓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他掌握了王庶所不知道的信息。文人小说下载

张俊之所以在与金兵对阵的时候畏敌避战,那是因为他知道金兀术心里的想法,一旦南宋较了真,把金兀术打得大败亏输,让金兀术下不了台的话,那么金兀术就会狗急跳墙,撕破脸皮,立即释放宋钦宗,以此为撒手锏来分裂南宋。

而被朝廷派来解决张俊的王庶,脑子却是稀里糊涂,根本就想不到这一层。他只是以为宋高宗不满意张俊的表现,所以才想解决掉张俊的军权。这样他在对时局的判断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与张俊较量起来,岂有赢的道理?

由此我们知道,当我们需要运用“恐”字一诀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我们要掌握到对手所不知道的信息,又或者,我们在对信息的分析与判断上,能够比对手更突显出智力上的优势。否则的话,这个“恐”字,还是不要用为好。

之所以要对恐字慎之又慎,那是因为恐之一字,会激发人心中无尽的悲愤,让当事人感受到最大程度的羞恼,即使是当时被迫屈服,一旦事易时移,就会立即采取报复手段。

北宋权臣丁谓,在做宰相的时候,舌尖上突然生了一个疮疔,疼得他死去活来,而且无法上朝理事。于是就找来一个大夫医治,那大夫果然好手段,一剂药下去,就见丁谓舌尖上疼痛大减,勉强能够说出话来了。正等大夫再施妙手时,却不料大夫突然跪倒,向丁谓替他的一个亲戚请求一个官位。当时丁谓心里羞忿已极,可又担心不答应对方的话,对方不给自己治好病,那样只怕连自己的前程也完蛋了,只好忍痛点头。

等丁谓的病彻底好了之后,他就秘使人搜集大夫的私隐,得知他和一个朝宦的小妾有苟且之事,就派了人跟踪,出其不意地将大夫在偷情时捉住,拖到衙府,杖了四十大板之后,流放到了岭南。

可见,恐之一字,用之不妥,就会带来极大的后患。如果真要动用这个恐字,就必须要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动用这一技巧之时,绝不能让对方感受到屈辱的情绪,只能够激发他的恐惧心情,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感激而有愤怒,那就失去恐字的意义了。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恐吓对方之后,让对方只产生感激,而不产生忿恨呢?

这就需要将对方所惊恐的事情,设置为与己无关的情形,恐惧不能是自己带来的。因为你是求官之人,是有求于对方的,在这个过程中你让对方反过来求你,那就必须要解决第三方的麻烦,而不能是你自己的麻烦。

运用这一手段最为精巧的,当属南宋时的京兆尹韩彦古。

当时宋孝宗非常欣赏韩彦古,准备重用。谏议大夫范仲西却知道韩彦古其人心术不正,绝不可用,于是就准备进谏。韩彦古获知消息之后,心生一计。

范仲西为官清廉,家世贫寒,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耿直忠臣。但这也难不住韩彦古,他拿了一只滑溜溜的白玉小盒,里边装满大北珠,封在一只大盒子里,重金贿赂范仲西的一个老家人,吩咐他在范仲西的妻妾在场的时候,再把礼物拿出来。老家人贪图厚利,就这样做了。范仲西见了礼物,大骂老家人,喝令他立即将礼物送还。这时候范仲西的爱妾却看着那盒子好奇,非要打开看看,说只是打开看看,又不是收下人家的礼物,怕什么?范仲西拗不过爱妾,就让她打开了。打开大盒子,发现里边还有一只玉盒,爱妾更加好奇,用手往外一拿,却不想韩彦古诡诈,那玉盒光滑溜手,只听哐的一声,玉盒从爱妾的手中滑脱,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溜圆的大北珠滚了一地。

竟然把人家的礼物给弄碎了,这礼物,范仲西不收也得收了。可怜这老头一世清名,竟然毁于一只滑不溜手的盒子上。气急之下,范仲西当时就中了风,身体瘫痪动弹不得,从此朝廷之上,就任由韩彦古为所欲为了。

范仲西之中风,固是惊怒而致,但若非是韩彦古精心设局,也不会出现这种局面。所以但凡沾上一个“恐”字,就离不了苦心的设局。

第80章 “恐”的应用

东汉安帝时候,尚书职位出现了空缺,于是皇帝下令,凡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均可以参加考试,选择考试的第一名,出任尚书。圣旨颁下后,君臣摩拳擦掌,都想碰碰运气。如果不论运气,单以实力而论,朝中有两个官员,一个是侍中翟酺,另一个是太史令孙懿。此二人论及策术才干,不分上下,因此成为了此次夺标的热门人选。

于是侍中翟酺就想:“这样不行啊,有孙懿这么一个对手,到时候万一临场发挥不佳,这么好的一个尚书就归了他了。不行不行,这样不行。可是,还有什么办法呢?”

忽然之间灵光一闪,他就想出来一个绝妙的好主意。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伪造了一本古图文谶书,然后就带着这本书去拜见孙懿。两人见面之后,翟酺一眨不眨地盯着孙懿的脸,忽然之间落下泪来。孙懿吓了一大跳,问:“你怎么了,干吗突然流泪啊?”翟酺说:“你看看我手里这本书,我是不相信的,不过我们是朋友,我要是知道这事却不跟你说,那未免太不仗义了。”孙懿满腹狐疑,心说什么书这么神秘?拿过来一看,顿时变了脸色。

原来,那本书是假托上古圣哲所著,书中预言说,就是到了这个年头,将会有一位名叫孙懿的官员,才智过人,聪明绝顶,却因为朝臣忌恨,将其加害。看到了这里,孙懿的心里登时害怕起来,心想这不正是说我吗,要怎么才能避过这场灾难呢?有了,我就先躲起来吧,不去参加这场考试,别人想害我也找不到机会。于是孙懿就躲了起来,临到考试的那一天,翟酺没有对手,轻而易举地夺得头名,抢到了尚书的官位。

这个故事里,奸诈的翟酺利用了官场中人易于迷信的弱点,准确地击中了对手的软肋。但这个恐吓的计策极是粗糙,是很容易被识破的。可是要知道故事发生在东汉年间,那时候佛教还没有进入中国,道教也没有开宗立派,如果向后再推几百年,翟酺大概会花钱雇一个和尚或是老道做帮手。但话又说回来,再过几百年,人们的智慧见识也增长了许多,想以此恐吓别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然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尚。等到了大唐帝国时代,忽然之间流传起剑侠的传说。有一本书,名叫《唐宋传奇》,在这本书中,唐代传奇中的主人公多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侠客,来无影,去无踪,夜行千里,快意恩仇。推究起来,这些剑侠的传说之所以流传深远,是因为晚唐时期藩镇乱政,割据一方,为了清除对手,就暗中训练刺客杀手,刺客杀手们多了,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刺客文化。

于是恐吓之术,就因应着这种刺客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崭新局面。当时有一个节度使高骈,年轻的时候也曾纵横天下,剑气长鸣,但临到晚年,却不幸沦落为剑侠文化的牺牲品。

高骈手下有一员爱将,名叫吕用之,这厮心眼极坏,他发现上司对流传甚广的剑侠传说比较感兴趣,就声称自己正是一名传说中的剑侠,隔三差五,就会有天下知名的剑客飞檐走壁,前来和他称兄道弟,这引发了高骈的浓厚兴趣。

有一天,吕用之匆匆找到高骈,告诉他一个坏消息,有人聘请了剑术高手,要于夜深时分来此,摘下高骈的脑袋。高骈闻之大惊,急忙请求吕大侠出手相助。吕大侠犹豫了好久,最后说:他决定请他的大师兄张守一前来相助,那张守一幼年时候,被天下知名的女剑客聂隐娘拐走,扔到了一口枯井里,逼迫他苦练飞剑之术,十年乃成,破井而出,如今天下已无对手。

大师兄张守一虽然厉害,可对方也非易与之辈,所以为了万全起见,吕用之建议高骈还得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于是高骈就听从了吕用之的劝诫,快到晚上的时候,穿上女人的衣服,躲进了小妾的床下面,因为极度的恐惧而瑟瑟地颤抖着。

等到了半夜,吕用之和他的朋友张守一酒足饭饱,从屋子里出来,先拿一块铜,不停地在地面上拖动着,听起来铿铿锵锵,就好似有几个人飞来飞去,还不时地发出剑器的撞击之声一样。折腾了好一番,两个人又往地上洒了滩猪血,就各自回房睡觉去了。等第二天早晨起来,就听见高骈嚎啕大哭,正跪伏在他们两人的床前,叩谢昨夜的救命之恩。

从此高骈对吕用之、张守一言听计从。于是就有人不辞辛苦地跑来要官,先来的是一个叫萧胜的。吕用之问他:“你想当个什么官?”萧胜回答说:“我想当上盐城的郡监。”吕用之答应了,写了任命书,拿去让高骈签字。不承想,高骈脑子虽然糊涂,可一遇到行政事务,却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回答说:“提拔干部,首先要看政绩,这个萧胜从来没当过官,怕他干不了。”

吕用之一听这话,顿时就火了,威胁道:“提拔萧胜出任盐城郡监,这也是为了天下苍生百姓,你要知道,在盐城的盐井之下,有一条毒龙,此毒龙昼伏夜出,吞食生灵,非大侠萧胜,不足以降服。”

什么?原来萧胜也是一名剑客?高骈又吓糊涂了,立即签字,任命萧胜为盐城郡守。萧胜到任后,抢男霸女,胡吃海塞,之后就去街头买了把旧匕首,用一只匣子装上,给吕用之送来。吕用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