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雾满拦江
【】
第1章 脸皮薄无以成大事
厚黑之学,厚字当头。那么什么叫“厚”呢?
“不薄曰之厚”,什么不薄才叫厚?脸皮不薄才叫厚。我们经常说某些无耻的人,说他们“脸皮比城墙还厚”,可见,人的脸皮,有薄厚之分,有脸皮薄的人,也有脸皮厚的人。脸皮的薄厚,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要面子”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太爱惜自己的面子,遭遇到对头的时候,必然要吃大亏。
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之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后人有诗赞孔明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这段故事说的是西蜀与曹魏对阵,曹魏阵营中王朗对蜀丞相诸葛亮展开了攻心之术,想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得诸葛亮自甘弃甲投降,却不料反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被诸葛亮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地一顿破口大骂:“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这话骂得也太狠毒了,把王朗所有的隐私,所有不可见人的龌龊老底全都扒了出来,袒露给众人看。王朗好歹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曹魏阵营向来受人尊敬,何曾被人如此羞辱过?气急之下,羞恼交加,竟活活地被气死了。
王朗虽然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但现实之中,遇上不痛快的事情,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丢了脸,一时想不开而活活被气死的人,并不在少数。
就拿春秋时代孔子办学的事情来说吧。孔子在当时的鲁国虽然有一点小名气,但终究只是一个无官无职的平民。办学的时候,来的学生多是贫贱子弟,贵族官僚之家是不屑于将孩子送到孔子这里来的。所以孔子办学之初,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堪称门可罗雀。
当时鲁国有一位实权人物孟僖子,他权势虽大,却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酒囊饭袋。有一年他陪国君鲁昭公出访楚国。当时楚国是蛮夷之国,而鲁国却是礼仪之邦,楚国怕丢了面子,就于郊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仪官们身穿朝服,神情恭谨地面向鲁昭公行礼,并高唱颂歌,然后等鲁君还礼。
可万万不曾想到,那鲁君竟然也是一个草包,面对楚国人的礼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能向孟僖子求助。可孟僖子更是瞠目结舌,冷汗直下。这来自于礼仪之国的君臣,竟然在蛮夷之国闹出了不懂外交礼节的笑话,这件事情传扬开来,鲁国君臣顿时沦为了诸侯的笑柄。
此事发生之后,孟僖子羞愧无地,无颜见人,大病了一场,最后竟然活活地羞死了。临死之前,孟僖子打听到当时鲁国中只有孔子最熟谙礼仪,就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孔子这里来求学,于是孔子的名声不胫而走,各国的权贵生恐自己也会遭遇到如孟僖子这样丢人现眼的事情,丢人事小,羞死事大,就纷纷将子弟送到孔子那里。从此孔子名传诸国,并最终成为了天下人的万世师表。
撂下孔子的事儿不说,单看这个孟僖子,本事虽然不大,但自尊心却比任何人都强,稍微碰到一点委屈的事儿,就会气闷于心,最后竟然想不开,活活把自己气死了,说到底就是脸皮太薄的原因。
脸皮太薄的人,大多无法成就大事,因为成大事要经历太多的磨难与挫折,而脸皮薄的人,稍遇挫折,听到人们的讥笑与嘲弄,就会羞忿于心,纵然不像春秋时代的孟僖子那样,活活把自己气死,也很难再有勇气尝试。
脸皮的薄厚,是相对而言的。这世上有像孟僖子、王朗这种丢不起脸,活活把自己气死的人,也就有脸皮赛城墙,锥子扎不透的人。比如说三国时代的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第2章 玩的就是皮厚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风云人物不知凡几,唯独曹操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得益于他的脸皮比任何人都要厚。而最能表现出曹操脸皮之厚的,当属赤壁血战之后的曹操“三笑”。
这曹操三笑,发生在曹操兵败赤壁,落荒而走,皇皇如丧家之犬,性命尚且难保的当口。任何人落到这种境地都会感觉到羞愧无地,耻辱难言,而曹操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反而连续三次发出哈哈大笑之声,竟尔是引来了三路伏兵。
曹操的第一笑,是彝陵之笑:
操只得望彝陵而走。路上撞见张郃,操令断后。纵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操心方定,问曰:“此是何处?”左右曰:“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诸将问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话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刺斜里一彪军杀出,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
彝陵之笑,惹来了常山赵子龙,曹操满不在乎,逃到葫芦口,又发出了第二次大笑:
行至葫芦口,军皆饥馁,行走不上,马亦困乏,多有倒于路者……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官问曰:“适来丞相笑周瑜、诸葛亮,引惹出赵子龙来,又折了许多人马。如今为何又笑?”操曰:“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前军后军一齐发喊,操大惊,弃甲上马。众军多有不及收马者。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操贼走哪里去!”
接连遭遇到赵子龙和张飞,按说曹操应该吸取教训了吧?但是曹操这种厚脸皮,对别人的嘲讽与讥笑是免疫的,没有丝毫的感觉。所以又有曹操华容道第三笑,引来了关羽关云长:
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
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三笑,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厚脸皮,这种人视生死成败如儿戏,无论遭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多么大的羞辱,在他那里,最多只是付之一笑。
厚脸皮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厚脸皮的人与人世间的正常感情相互隔膜,能够将王朗、孟僖子生生气死的事情落在厚脸皮的人的头上,就如同苍蝇落在大象的屁股上,绝不会有任何感觉。
你无法用正常的人类情感打动他,也就无法抓住他的弱点,无法让他暴露出心里的脆弱,从而你就无法击败他。开创了西汉基业的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纵然是力能拔山举鼎的西楚霸王项羽遭遇到他,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彭越几次往返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为此深感忧虑。他做了一张高腿案板,把汉王的父亲太公搁置在上面,向汉王宣告说:“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汉王说:“我和项羽作为臣子一块接受了怀王的命令,曾说‘相约结为兄弟’,这样说来,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
这是《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一段记载。这里说,楚霸王项羽被枭雄彭越断了粮道,难以久战,就以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作为人质,胁迫说:如果刘邦不立即投降的话,就杀了刘太公。可是万万没想到,刘邦根本不拿自己父亲的性命当回事儿,浑不当回事地说:“杀吧杀吧,你杀了我爹,麻烦分一杯肉汤给我……”这反倒让项羽束手无策了。
这种心理素质,细想起来实在是可怕。而刘邦的心理素质之强,已经强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此人不唯是对自己的父亲妻子没有任何感情,对自己的儿女,也同样是感情淡漠,弃如敝履:
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西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又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
这一段同样是出自于《史记?高祖本纪》,写的是刘邦在逃命的途中,遇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女儿,就让孩子也上车一起逃,可当追兵追赶上来的时候,他竟然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去……老话说:虎毒不食子。世界上最残忍、最凶猛的动物是老虎,可就连老虎,在对待自己生育的小老虎的时候,也有着恩情与怜爱的一面。
诚如性善说所论,对于父亲、妻子与儿女的爱护,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大自然所有生物共有的本性,可是刘邦居然连这种最低级的动物本能都丧失了,分析这个人的成功之道,就为我们破解了人类的“厚脸皮”之谜。
第3章 什么叫“厚”
刘邦与曹操,堪称厚脸皮之人。而春秋时代的孟僖子和三国时代的王朗,却是典型的薄脸皮。脸皮的薄厚,区别就在这里,厚脸皮的能够登基称帝,南面为王,而薄脸皮的却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活活气死。人都气死了,事业的成功,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然则,何以刘邦和曹操的脸皮就奇厚无比,而孟僖子和王朗的脸皮却是如此之薄呢?换一句话说,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脸皮厚,刀砍不穿,锥扎不透?而有的人脸皮却薄得连一点小小的刺激都经受不起呢?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解释:内心力量越是强大,越是自信之人,对外界的肯定性需求就会越少,而内心力量弱小,缺乏自信的人,他们必然地急切渴望着外界的肯定。而这种对于外界肯定的需求,就决定着一个人的脸皮薄厚。
脸皮薄的人,那是因为他们特别注重于外界的评价,如果评价是正面的,他们就会心花怒放,引其为知己。如果评价是负面的,就会进一步强化他们内心中的不自信,给他们带来极度的心理恐慌。所以,脸皮薄的人做事失败,或是遭遇到负面评价之时,若然不是逃避,就是反应极为激烈地与之对抗。
而脸皮厚的人,无论是做事失败,还是遭遇到来自于外界的负面评价,他们的反应都非常淡漠。这种负面的影响远不如他们内心的力量强大,所以他们才会泰然自若。
王朗会被诸葛亮活活骂死,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缺乏自信,希望能够从诸葛亮这里获得肯定,可是得到的却是对他彻底的否定: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种辱骂等于是将王朗的一生彻底地抹煞。偏偏王朗也认同这一点,却又无法正视自己,所以他才会气急交加,活活被骂死。
孟僖子羞死,那是因为他身居高位,虽然趾高气扬,但内心中却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是一个无能的草包,配不上这个位置。所以他时时刻刻需要部属的阿谀之辞,以弥补他内心那过于强大的不自信。但是陪同国君出使楚国,却居然连外交上最起码的礼节都不知道,这彻底暴露出了他草包的真面目,由于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所以他竟然活活羞死了。
曹操在赤壁遭遇到孙刘两家的联兵布围,火焚巨舟,一败涂地,而他还能够笑出来,而且是一笑再笑连三笑,那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同样也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他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赤壁虽败,但并无改于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这场战争虽然败了,但对于他来说无关紧要,最多不过是刘备和孙权偏安一隅罢了,所以他才会浑不当事地一笑再笑。而事实上,曹操果然也没有笑错,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最多只是敢击败他曹操,却不敢杀他,杀了他就意味着天下大乱,中原豪强就会蜂拥而起,反而对刘备和孙权的势力构成更为强大的威胁。所以这场战争对于曹操来说,不过是一场无关性命的游戏而已,他当然有理由放声大笑了。
而刘邦早在他矢志夺取天下、登基为帝的时候,就已经不再将父亲妻儿的生死放在心上。与炙手可热的帝王权柄相比,与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相比,父亲妻儿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不要说刘邦了解项羽的底细,知道项羽只是出言恫吓而已,就算是项羽真的当着他的面,宰杀了他的父亲的话,刘邦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的。
由此我们发现,这里提到的四个人,正是处在两个极端上。王朗和孟僖子是极端缺乏自信的人,所以外部世界的否定性信号,对他们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就算是他们当时不被骂死羞死,残活下来,也只是没有意识的行尸走肉。
而刘邦和曹操却是极端自信、目标极为明确的人。正是这种极端的自信,赋予了他们一种极端的心灵力量,使得他们能够在面对着常人所无法面对的困局之时,依然能够行之若素,不动如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脸皮的薄厚,源自于他内心力量的强弱,源自于他自信心的强弱程度。一个有着强大内心力量的人,在面临着失败、挫折、讥笑与嘲讽的时候,绝不会出现羞愧或是难堪的情绪。相反,一个缺乏足够心灵力量的人,当他遭受到挫折的时候,必然会感受到极度的羞愧与绝望。
所以,人生需要厚脸皮,只有一张足够厚的脸皮,才会对我们人生的成功有所助益。
第4章 人生需要厚脸皮
所谓厚者,说透了,是一种人生的执著,一种不为外界环境所影响,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地大步前行的魄力。任何困难、任何险阻、任何障碍,他们都不放在眼里。
这种厚,一旦厚到了极端,厚到了“性恶说”的领域范畴,那就是像刘邦这样的人,为了帝王基业,他不唯是不把自己的生命与荣耀放在心上,甚至连亲情友情一并泯灭,彻底地沦为了权力动物。
在厚的境界里,堪与刘邦比肩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刘备其人的脸皮之厚,已经突破了人力的想象,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盖世奸雄曹操曾经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对刘备说:“天下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你和我了──唯使君与操耳。”可见,就连厚脸皮的曹操,在刘备面前也只能是甘拜下风,望尘莫及。
说起那刘备的一生,堪称是颠沛流离,辛苦艰难。他出身低微,靠编织贩卖草鞋为生,书也没有读过几天,却素有大志,一心一意地想登基为帝。适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趁机结交千古英雄人物关羽和张飞,与这二人拜为结义兄弟,同取天下。
但是与关羽、张飞相比,刘备文不能写,武不能提,实在是不堪提起。按理来说,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是没有资格与关张二人平起平坐的。但是刘备却“志向高远”,他不仅要和关张平起平坐,还要压关张一头。也亏刘备脸皮足够厚,还真让他找到了这样做的理由。
《三国演义》中,刘备和张飞相遇,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谅刘备不过是区区一个草鞋贩子,竟然敢自称汉室宗亲,若非是脸皮足够地厚,这种牛皮根本无人敢吹。
大凡吹牛之人,普遍的规律是越吹细节越是丰富,越吹场景越生动,吹到最后,连当事人自己都信以为真,信誓旦旦。结果刘备遇到朝廷派来的督邮,终于被戳穿了牛皮。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情节:
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自涿郡剿戮黄巾,大小三十余战,颇有微功,因得除今职。”督邮大喝曰:“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污吏!”
在这段描写中,刘备丰富了牛皮的细节,已经将自己的“汉室宗亲”的出身细化到了“备乃中山靖王之后”的程度。却不想督邮见多了他这号骗子,当即毫不客气地予以戳穿。举凡吹牛之人,最恨的就是有人不解风情,戳穿牛皮,结果这个较真的督邮挨了一顿痛打,而刘备也只好逃之夭夭了。
此后刘备先去投奔曹操,不久因为瞒着曹操,与被架空了权力的汉献帝密谋,被曹操发现,刘备再次逃之夭夭,又依附了吕布,偏偏刘备是个祸胎,他逃到吕布处,不久吕布就死于非命。他又逃到袁绍处,袁绍也落了个江湖除名的下场。再依附刘表,刘表很快也死了,最后刘备不得不依附孙权,借孙权的势力与曹操相抗衡。
三国时代的战将之中,人格最低下的,是骁将吕布。因为吕布先依附丁原,后依附董卓,所以被骂为“三姓家奴”。可是刘备先后依附的人,比吕布更多,他甚至还依附过吕布,可知刘备的人格比之于吕布,更为不堪。幸亏他脸皮够厚,见人就放声大哭,让人想骂他都难以开口,这才躲过了必不可免的羞辱。
当一个人把事情做到了极端,人们就已经很难有理由责难他了。恰恰是这张厚比城墙的脸皮,让刘备夺得了西蜀天下,也赢得了天下人的尊重。没别的理由,只是因为他的意志太过于坚强,无论落到何种不堪的地步,也从未放弃过称孤道寡的信念。
夺取天下,没有一张厚脸皮,是万万不成的。而如果你胸怀大志,想要治理天下,安抚万民,同样也需要一张厚脸皮,薄了是万万不可以的。
同样地,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一番事业,无论这事业有多小,多么地不被人看在眼里,但你在奋斗过程中,尤其是遭遇到挫折之时,讥笑与嘲弄就会如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狂涌而来。如果你缺乏足够的心灵力量与之抗衡,脸皮不够厚的话,那就根本无法坚持下去,最终只能是放弃,沦为平庸之辈。
这就是厚的价值所在。非厚,不足以立身。
第5章 如何获得一张厚脸皮
有着一张足够厚的脸皮,就能够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无惧于任何讥笑与嘲讽,大踏步地走向人生的成功。然而,厚脸皮乃造化所钟,如刘邦脸皮之厚,那是寻常人等修炼几百个甲子也无法磨炼出来的,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人,生来就是一张薄脸皮,与厚无缘,这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最早遭遇到这个麻烦,并考虑解决办法的,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
苏秦早年胸怀大志,不甘埋没于草莽之间,一心一意要出人头地。于是他发奋苦学,感觉到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就辞别家人,踏上了谋求富贵之路。去游说东周君,却不料出师不利,弄得个灰头土脸,狼狈而归。
回来之后,他遭受到了家人的白眼,嫂子对他恶言相加,只给他残羹冷饭。若是普通人,到了这地步自感羞愧无地,就会放弃了。但是苏秦却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所遭遇到的家人冷遇,只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导致受挫失败而带来的,除非他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否则的话,他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
一个人,要想弥补自己能力的缺陷,古往今来只有一个法子:读书。于是苏秦又开始了发奋苦读,读到疲劳处,会不由自主地打瞌睡,于是苏秦将一根绳子系在房梁上,系住自己的头发,不让自己瞌睡过去。这还不够,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他还用锋利的铁锥,不时地刺击自己的大腿。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苏秦下这么大的苦功,所读的书名叫《摩情》《揣意》,这两本书说透了,就是要揣摩对方的脸皮有多厚。要知道,在谈判桌上,对手脸皮的厚度就意味着其底线之所在,如果你的脸皮远不如对方之厚,那么你就无法知道对方的心理活动,在与人交手的时候,必然地要落下风。
苏秦学的是这么一门功课,只要你知道了对方脸皮的厚度,知道其心理的承受底线,知道什么是对手可以放弃的,你就可以从对方手中夺得这些。正是从这两本书中,苏秦获得了破解厚脸皮的诀窍——要想让你自己的脸皮变得足够厚,你就必须研究别人脸皮的厚度,除非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否则你就无法战胜他们。
于是苏秦知道,家人脸皮的厚度有限,他们最多不过给自己一个冷脸子,乱棍打出门去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只要厚着脸皮,继续在家里吃吃喝喝,家人就无可奈何。而列国诸侯君王的脸皮就厚得多,但其心理底线,也只不过是贪图眼前的权势高位,希望从别的诸侯国那里占到便宜而已。
弄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苏秦一跃而成为了当时天下脸皮最厚之人。他始赴秦,再去燕国,而后去赵国,去韩国,再去魏国,去齐国,去楚国,终于以他的一张厚脸皮,说得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心悦诚服,组织合纵之势,联合抗秦。而苏秦则以“从约长”的身份,一人兼任六国的相位,实现了他的快意人生、威武天下的愿望。
有些人读了《厚黑学》,往往就会不假思索地说:“难怪我以前做事总是失败,原来是我不够厚黑的缘故,那么从现在起我什么也不理会了,为了我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今天开始,我要变得厚黑起来……”如果有谁真的这样想,那么他就犯了不求甚解的错误,好端端的一个薄脸皮之人,突然变得厚黑起来,却又不知道对手的心理底线之所在。这时候的厚黑,只不过是一种心理崩溃情形之下的狗急跳墙,更是远离了人生的智慧。
反观苏秦的成长历程,我们就会明白过来,一个人,要想“厚化”自己的脸皮,靠赌气任性是不行的。你必须要研究人的本性,研究别人的趋利模式,研究别人的心理底线,不了解人性而希冀于靠“厚黑”去战胜别人,只能是缘木求鱼,钻冰取火,让你离自己的人生成功越来越远。
除非你知道别人的脸皮有多厚,否则你绝不会厚过他——这才是厚脸皮的心法诀窍。
第6章 不黑是不行的
如果说,厚是求之于内,是我们一种做人处世的人生态度的话。那么,黑就是求之于外,是我们做人处世的一种方法。
非厚无以黑,无黑不成厚。厚黑学将厚与黑并为一体,那是因为厚脸皮与黑心肠,是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成名的法门。同样地,一个人如果缺少了必要的厚黑,脸皮太薄,心肠太软,那就难免要吃大亏。
秦末年间,英雄四起,自陈胜吴广树义旗而后,各地豪杰纷纷起兵,拥楚怀王的孙子为义帝,群雄会师,兵取咸阳。义帝说:先入关者,王也。意思是说,最先攻入咸阳,灭亡暴秦的那一路英雄,就可以封王。
各路人马之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其为人也,目生双瞳,力能拔山举鼎,天下无人可与之匹敌。所以项羽认为,入关称王者,必定是他。可不曾想,兵至巨鹿,遭遇了秦军的主力,项羽这边人马稀少,数量不足,三军畏战,于是项羽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地跃入秦军阵营之中,挡者披靡,所向无敌。可万万没有料到,正当他与秦军主力殊死血战的时候,那大滑头刘邦,却趁咸阳空虚,蹑手蹑脚地溜了过去,抢先一步进入了咸阳。这差点把争强好胜的项羽气疯了。
于是项羽设下鸿门宴,邀请刘邦前来,想在酒宴上杀掉这个大滑头。可是临到刘邦来了,项羽却又突然犹豫了起来,竟然沉吟不决,举棋不定,最终让刘邦安然逃脱。
项羽为何举棋不定?曾经当过他帐下侍卫的韩信,对项羽的性格看得清清楚楚。韩信评价项羽,不过是八个字:妇人之仁,匹夫之勇。意思是说,项羽这个人,心肠特别地软,最怕别人在他面前哭鼻子抹眼泪,刘邦一装熊,项羽就不好意思再下手了。
不好意思,说透了就是脸皮太薄,厚度不足。
而匹夫之勇,说的则是项羽爱逞英雄,自以为天下无敌。凡是这种人,都不会有太狠的心肠,只要对手认了输,服了软,他就会得意洋洋,陶醉在人生的荣耀感之中。这样的人,最好糊弄。
后来项羽遭到了刘邦的十面埋伏,垓下惨败。有人劝他快点渡江而走,项羽却说:“我带了三千江东子弟来到这里,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人,还有什么颜面再回去……”于是自刎乌江,自己替刘邦解除了心腹大患。然而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仅仅就因为“不好意思”,就主动放弃了这场争战,他也不想一想,刘邦被他击败的次数,不知凡几,落荒而逃的次数,更是多不胜数,若然是失败了就要抹脖子,那刘邦有多少颗脑袋,也不够他自己割的。
相比于刘邦,项羽无论是论脸皮的厚度,还是论心肠的黑度,都远远地落在下风。所以他虽然是英雄盖世,可最终也奈何不得刘邦这种死皮赖脸的纠缠,与其说他是败于刘邦的手下,莫如说他是败于刘邦的厚与黑。
人生是一场长线的投资,帝王的争战,更是比拼双方忍耐力的过程,说白了,比的就是谁的脸皮更厚,心肠更黑。楚汉时期的项羽成为了这场竞赛的失败者,三国时期的袁绍,也是这样一个人物,只是他的失败,比之于项羽更为难堪。
袁绍青年时代,也是一个脸厚心黑的人物。最初他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做事。不久,何进因为密谋诛除宫内的宦官,结果被宦官抢先一步,将其诱入宫中杀掉。得知这个消息,袁绍当机立断,率手下人杀入皇宫,收捕宦官,不论老小,格杀勿论。有些没长胡子的朝官也被当做宦官杀掉,其余的朝官们唯恐被错杀,吓得全都脱掉了裤子,露出自己的生殖器官,以证明自己不是宦官。当屠杀停止的时候,皇宫中已经血流成河,倒伏于地的尸体超过两千多具。
如此一个狠辣的人物,是没理由不称雄天下的。然而,到了曹操崛起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的时候,虽然袁绍这边兵强马壮,以其七十万人马之众,对曹操的二十万之众。实力明显在曹操之上,却反而被曹操轻易击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丰即引孙乾入见绍,呈上书信。只见绍形容憔悴,衣冠不整。丰曰:“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