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玄本来是为救彭城来的,不过这时,他可一下儿明白了,秦军这一回来头儿不小啊,绝不是就只为占一个彭城。可自己手里只有1万多人,要是等彭超一会儿明白过来,把自己围在这地方,那可就糟了。于是谢玄救出戴逯,立即回广陵调整军队,准备迎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严峻挑战。

要说这故事讲出来,还是很简单,不过实际上,每一件事儿的办成,都并不那么容易。虽然谢玄用计救出了戴逯,但这中间,还有过一些周折呢,一位叫田泓的小将,就因此牺牲了性命。那还是在解围之前,谢玄想派人通知戴逯,援军已经到了,要千万挺住,然后一定会把你救出来。但城被围得严严实实,实在没有办法。这时,田泓就出来请命说,他愿潜水游过河去,密密跟戴逯取得联络。谢玄答应了他。但是,这田泓毕竟是个孩子,没什么经验,很快就被秦兵给抓住了。然后彭超就许他一大堆好处,让他进城去说,南方的军队已经被大秦给打败了,还是早点儿投降明智。田泓想了想,就假装答应下来。结果一见到城里的军队,他就说:“咱们的军队马上就到了,我一个人来报信,被他们抓住了,你们一定要挺住!”彭超这个气,就立刻把这孩子杀了。

最最危急的时刻

如果说,前秦和东晋的战争中,最危险的时刻是什么时候?不少朋友都会说,淝水之战,90万大军压境吗!但其实并不是这样。那个时候,这个“90万”大军,大部分还没有到前线,而且这个“前线”,也只是在淮河边,从淝水之战发生地——今天安徽的“寿县”,到南京,国道公路里程265公里,500多里地啊,还是现在的公路,那时候还不定什么样儿呢。其实,东晋最危急的时刻,是出现在这回的淮南之战中。

我们接着来看战况的发展:

谢玄回兵淮南,前秦的大军已经分两路全面推进了。说不上势如破竹,可也差不太多。俱难夺下了重镇淮阴,然后立刻向南推进。这时,苻坚又从西线把毛当、王显的2万人调到下游,合攻淮南。这样,前秦进攻下游的总兵力就达到了14万。14万人合兵一处,彭超、俱难很快又拿下了淮南另一个重镇盱眙。然后,并不停留,继续向长江逼进。彭超着急实现他“直取建康”的大计啊,很快带领6万人包围了三阿,而三阿,距离广陵只有100多里。这是东晋历史上出现的最严重情况。

再瞧朝廷这边,从皇上到百官,人人都惶惶地瞧着谢安,看他可怎么办。谢安不动声色,事情已经是这样,有什么可想的?兵来将挡,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防吧。于是,谢安下令沿长江严密布防,派弟弟征虏将军谢石带领水军,驻扎在涂中,沿江防御;派右卫将军毛安之等率领4万人驻扎在堂邑,一方面守卫建康,另一方面还可以接应一下儿谢玄。结果不成想,毛当、毛盛领了2万骑兵袭击毛安之,晋军一下子溃败了。

其实要说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畏秦”情绪太严重了。桓冲搬家到江南,不救朱序,因为“畏秦”;刘波不听命令,不敢出战,因为“畏秦”;现在毛安之这个没正经打就“溃败”,还是因为“畏秦”。其实秦兵真的那么可“畏”吗?一个朱序守襄阳,还能守快一年,多次打败苻丕呢!

不管因为什么吧,现在是真到了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谢安也终于打出了最后一张王牌:他指示谢玄,立即北上救三阿,切断秦军南下的通路,解除对广陵的威胁!于是,刚刚组建一年多的北府兵,这一回是真正地登场了。而从此以后,整个淮南的战局,也发生了奇迹一般的扭转……

第五章 勇夺淮南

无畏北府兵

谢玄领3万北府兵,从广陵北上,直取三阿。当时的北府兵,还没经过什么阵仗,也没啥名气,谁也不摸谢玄的底。其实不光彭超他们,就是谢安,估计心里也没数儿。这军队刚建了一年多,谢玄虽然管过七八年军事,但他毕竟年轻,能经得住这考验吗?可这是他手里最后的一张王牌了,如果谢玄顶不住,那后面的事……

这头儿彭超一瞧,哈哈,这个名士出身的小帅哥,这回是要硬碰硬啊,当初自己一不小心中了他的计,根本就没打,让他把戴逯救走了,心里正窝火呢。好啊,那就正好给你点儿颜色看看。于是,谢玄还没到三阿呢,他就派出了秦军里最精锐的骑兵,让大将都颜率领,当道迎击。前秦的骑兵厉害啊,当初就是2万骑兵,把个毛安之吓得“溃败”。谢玄兵进白马塘,一下儿就跟都颜撞了个迎头。

别看这骑兵能把毛安之吓跑,但却没吓了我们谢玄将军啊。一场对决就在白马塘展开。谢玄带的这3万人,无考是什么兵种,但肯定也是北府兵中的精锐。秦军这一看,这些晋军不但个个武器精良,甲胄坚固,而且还人人身手矫健,最可怕的是,这些人哪儿是打仗啊,那简直就是在拼命!管你什么骑兵不骑兵,精锐不精锐的,就是天兵,我们也不怕!这可是秦军进攻东晋以来,从来没见过的,当时就有点儿蒙。但就这一愣神儿,晋军却已经势不可挡地杀上来了。

白马塘这一战,谢玄大败前秦的骑兵精锐,当场斩杀了都颜。这秦军一路南侵,就没碰到过什么像样儿的抵抗,现在一瞧,忽然有点儿害怕了,原来东晋还有这么厉害的军队啊……

其实,北府兵所以能这么无畏,也是因为,的确再没有退路了。谢玄知道,叔叔虽然什么都不说,但心里可是急得不行。整个朝廷都在眼巴巴地看着他呢。

这里,我们也恰好可以看到谢家人的这种特质:

也许这件事儿,我并不喜欢干,但我一旦选择了干,那就一定会把它干好,无论多艰难,就算拼上性命,我也要顶住。谢安不愿当官儿,但一旦当了官,他就把这个官儿当得磊磊落落,无愧天下;谢道韫不喜欢王凝之,但一旦认了给王家当媳妇,那就当得又得体又大度,一生不堕家风;我们谢玄呢,其实他骨子里,也不想当个勇武的将军,他更喜欢做个风流名士。但既然做了这将军,又担起了这么大的责任,那就要对得起这个将军的名号,宁战死杀场,也不能退缩!所以,谢氏家族一直到了南朝,都一直被人们钦服地称为“德门”。不可否认,这也是得益于谢安从小对他们的熏陶啊。

勇夺淮南

白马塘这回首战告捷,真是意义重大。北府兵出战前,差不多是人人“畏秦”,就算谢玄出征时,他心里也要掂量。但这一来,打败了他们最厉害的骑兵,还斩了他们的大将,秦兵哪儿有那么可怕!北府兵的志气一下子就更加高涨了。消息报到建康,谢安虽然不会欣喜若狂,但暗地里,也该欣慰地笑一下儿吧。

那么,我们谢玄将军收复淮南的战役,就开始打响了。此后,他一路追击秦军,四战四胜,直到把秦军赶回了淮河北岸。那么就来看看,这四场精彩的战斗:

再胜秦军:攻克三阿

谢玄毫不停留,乘胜进军,直抵三阿。

这时候,彭超、俱难都在三阿,有10多万秦军把守。谢玄就这3万人,别无选择,一个字儿,拼!这彭超、俱难还没回过神儿来呢,晋军的犀利进攻已经开始了。彭超赶紧调兵迎战,可这时,北府兵的势头几乎就是挡不住了。两军混战一处,北府兵是个个以一敌三,把个秦兵杀得人人晕头转向,又是吃惊又是害怕。再想,真是打不过啊,还是赶紧逃跑吧。结果这一战,谢玄还是硬碰硬,大败彭超、俱难,前秦十几万人,被这3万北府兵打得丢盔弃甲。谢玄一举收回了三阿,解除了对广陵的威胁。

三胜秦军:攻克盱眙

现在,彭超和俱难一路败退,就退到他们不久前刚刚拿下的盱眙。谢玄一鼓作气,直上盱眙,打得彭超是根本喘不过气来。这俩好不容易稳住了军心,准备要在这儿死守,可是还没坐踏实,谢玄的追兵又已经兵临城下了。这时候的秦军是又疲惫又害怕,但人家可不管你这些,谢玄和手下田洛一共带了5万人,乘势就向盱眙发起了猛攻。

彭超是硬着头皮,跟谢玄又打了一仗,他本来刚刚站住脚,打算要守住盱眙,所以就得打呀。结果这一仗,又被杀得大败。全军士气这个低落,不至闻风丧胆,[wrshu]可也差不多了。然后继续败退。现在淮南就只有一个据点儿,那就是淮阴。无路可走,赶紧一路就逃向淮阴去了。

四胜秦军:决胜淮阴

谢玄一看现在这局势,彭超在淮南就剩一个淮阴啦,秦兵虽然还是不少,但已经被打得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这可是消灭他们的最好时候。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派参军刘牢之领一路人马,去攻打秦军在淮河上的浮航和白船,然后又派督护诸葛侃带领水军,夜里乘潮而上,烧掉淮河上的桥。这明明就是要切断秦军的退路啊,谢玄这是打定了主意,要把他们全部歼灭。

刘牢之和诸葛侃果然都是厉害角色,很快就都办成了。于是,谢玄发起总攻,就在淮阴,和彭超、俱难展开了决战。秦军被逼得背水一战,损失这个惨重,大将邵保,又被晋军临阵斩杀。彭超、俱难是想尽办法,带着剩下不多的残兵败将,逃过了淮河,这才歇了口气。

全歼秦军:大胜君川

这时的秦军好不容易渡过了淮河,已经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了。谢玄一看,这要不追,那可真就不对了,于是立即起兵,带着何谦、田洛,一路追击,到了君川这地方儿,赶上了秦军。这一回,那就真是毁灭性的打击了,秦军是被杀的被杀,逃跑的逃跑,结果最后弄了个全军覆没,一个没剩。彭超、俱难拼了命地逃,才得幸免。

这里还出了件小事儿:本来已经败得一蹋胡涂,大家就都别说什么了,一块儿回去请罪吧。结果彭超、俱难俩人又打起来了。俱难就说这回大败都是彭超造成的,然后一气之下,就把彭超好不容易逃回来的司马柳浑给杀了。

苻坚一听败得这么惨,这两人还互相推委,立刻勃然大怒。派人推着囚车就去拘捕彭超,要把他抓进监狱。彭超一看,自己的宏图大计一下儿成了泡影,要说也没什么错儿啊,就这么,被一个年纪轻轻的谢玄打得一败涂地。他越想越觉得丢人,又害怕苻坚处置他,结果竟然就自杀了。俱难被苻坚抓回去,免为了庶人……

我们回头来清点一下儿,这一次淮南大战的战果:

投入兵力:前秦14万,东晋5万

战斗经过:大小战斗一共5轮,东晋5战5胜(有时也把淮阴和君川看成一回)

前秦战果:最远推进到距离广陵100里的三阿,威胁建康;战后退回淮北,但取得了重镇彭城

东晋战果:歼灭前秦14万人;斩杀秦将都颜、邵保;致使前秦名将彭超自杀、俱难被废;北府兵威震江淮,使秦兵望而生畏,为后来淝水之战的获胜在士气上打下了基础;把前秦势力控制在淮河以北,使首都脱离了威胁,从此后,东晋与前秦划淮河为界

随着淮南之战的结束,前秦和东晋的战争也暂时告一段落,双方都进入了调整状态,苻坚也忙于分氐族人到各个方镇去了。对于东晋来说,那么这个时候,才是一段真正难得的太平岁月……

第七卷 乱世中的太平岁月………宰相风流

第一章 谢与马;共天下

这淮南一战,可是我们谢玄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一下儿挽救了大局啊。那么,立了这么大的功,自然就得行赏。于是捷报一传来,司马曜就立即下旨,加封谢玄冠军将军。又搭上我们那位“后父”王蕴一再地请求辞职,司马曜一看,正不想指望你呢,于是就把王蕴的徐州刺史也加给了谢玄。让王蕴去当会稽内史,继续管他的“江南军事”。王蕴目的达到,心里这个乐(东晋时就是有一批像王蕴这样儿的名士呢)。这一来,徐兖两州终于又恢复正常啦,重新成为了一个方镇。谢玄就从此成了建康最可信赖的保护人。

这是谢玄,那么谢安呢?谢安荐贤有功,居中指挥,调度有方,自然也要赏。司马曜又加拜谢安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他像桓温那样儿,有了自己的公府,可以招收主薄、长史等等属于他的手下了。(其实谢安开府显得有点儿晚,司马曜拜他为司徒的时候,他一直不肯拜,不然他就该以司徒开府,而不是卫将军)。谢安这一开府,召的第一位手下,就是他最喜欢的王献之。王献之也是欣然前往,谢安这位长辈兼上司,也是他的朋友,跟他一块做事儿,根本不必理会那些礼节,倒正合了这位风流公子的胃口。后来王献之和谢安的关系一直非常好,他从谢安这里做起,一直当到了中书令这样的高官,在当时琅玡王氏的子弟里,是很有出息的了。

当然了,对那个时代,光“加官”也还不够,“进爵”也是必须的。淮南之战后,谢家三人同时受封,谢安加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谢石封兴平县伯。

这真是和桓温那时候一样,一个家族的潜在力量真的强大的话,那就是根本挡不住的。不同的就是,桓温的爵位是通过吓唬朝廷要来的;谢家的爵位却是通过为国家做事儿换取的。其实要说起来,无论哪种方式,皇上的心里都不会太好受。只是现在司马曜要依靠谢安,他得指着人家给他撑住这个天下呢,所以不得不给,甚至还有那么点儿讨好的味道。还好谢安一向非常知趣儿,不会让他很难受,要说比起两位先皇,司马曜也真是运气不错了。

如果说4年前谢安录尚书事,是开启了东晋的“谢安时代”的话,那么现在,谢安为相,居中掌控国家大局;谢玄为将,在外手握重兵,作为谢安执政的有力后盾,这就已经是东晋很典型的“当轴士族与司马家共天下”的局面了。谢氏家族的辉煌和荣耀,也将接近极顶,那么这个时期,对于东晋来说,就已经是——“谢与马,共天下”。

第二章 道家政治;成功于无形

既然是说一位被人们赞誉了一千多年的宰相,那么我们只说他的政治手段、气度胸襟,其实还是不够。对一位宰相来说,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这就是他到底有哪些政绩?他在任期间,到底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那么这里,我们就来说说——谢安的治国大计。

第一:为政7年

大家说起来谢安执政,可能还以为他这个宰相当了多少年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从他公元376年录尚书事,总理朝政开始,到淝水之战,正是7年,淝水之战后,这个“尚书事”,就是他和司马道子“共录”了,然后一年多,他又主动放弃了中枢的一切大权,出镇广陵,亲自去指挥北伐。其实,谢安执政,就是从376到383这7年。要说起他的政绩,弄清这个时间还是很重要啊。

第二:执政纲领

要说每一位成功的宰相,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治国方针,而这套方针呢,又都是建立在他的执政纲领上。想起谢安隐居时,就说他最喜欢《诗经》里的这一句,“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把宏伟规划审查制定下来,把远大的谋略传达给众人”。现在来看,他果然就是这么干的。关于谢安的治国纲领,史书上都有明确的记载,估计他肯定是在朝会上就传达给百官了,让他们接着往下贯彻,说不定就跟我们现在“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之类差不多。

他这纲领是:镇以和靖,御以长算。不存小察,宏以大纲。

前两句是指对外政策:北方乱成那样儿,但是我们要沉得住气,不能慌乱,万事从长远打算,先把自己强大起来,不能意气用世。

后两句就说的是对内了:不实行严苛细密的法令,让百姓安心,不太多地扰乱他们,大局上要把持住,细节上要宽松。

真是十分典型的黄老政治思想啊。这一点,他和王导的思路是如出一辄。不过关于治国之道是优是劣,这一评论起来就太多啦,我们只以结果来看看:

整个东晋最安定的两个时期,一个是王导执政的时候,另一个就是谢安的这段时期。历代史学家都把王导谢安看作是东晋的顶梁柱,这也是原因之一。前有王导,后有谢安,如果不是他们俩,就不会有东晋这个百年王朝。《晋书》评谢安执政时说:“德政既行,文武用命,威怀外著”……

再引个南宋陈亮的评论:“(王)导(谢)安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王夫之的评论:“(谢)安之宰天下,思深而道尽,复古以型今,岂一切苟简之术所可与议短长哉?”

……

史学家的评论大略如此,总之,谢安的清静宽简之政,对于当时大局刚刚稳定下来,国力仍十分虚弱的东晋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在他执政期间,官吏们也都理顺了心气,没有一个官员因为触犯条律被处死,而我们的老百姓们,也因此过上了一段安心平静的日子……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看看这个东晋,从公元317年建国,到现在不到60年,本来一开始就不强大,中间还经历了王敦和苏峻两次内乱,又老得跟北方作战,国家穷啊,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别提了,现在能不人心惶惶,踏踏实实种地,就已经求之不得了。

谢安接手时,国家就是这个样儿,那怎么办?没得说,“发展就是硬道理”。他376年执政,当年就调整了税法。规定:第一,把以前的按田纳税,改成按口纳税;第二,王公以下,一视同仁,有户口的,全都交税;第三,服兵役劳役的,为国家作战的,就不用交。

那么就来说说这个“口税法”的作用:

==繁荣经济,增强国力==

其实,“口税法”的意思就是:从现在开始,除了封了王、公这样高爵位的,不管你是不是贵族,也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只要你是国家的公民,就要交税。

原来,国家又按土地收税,士族享受特权,不用交,而且士族家家都有大片土地(谢家也不例外),那政府又能收上多么来?再看平民这边儿,一家子人,总共就这点儿地,俩人种就行了,剩下的就闲着。

现在好,这些闲人也都被调动起来了,国家里有的是事儿等着大家干呢。这样儿,种地的就会更加用心地种地,有余力的,就去开垦新地,首先农业得到了发展;那不想种地的呢,就去经商,贩运,开小作坊,这样商业也能活跃起来;如果还不行,你就是笨,就是什么也干不好,那就去投军服兵役吧,还有军队在接着你,一来就不用交税了,二来国家正等着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呢。反正是,这几条路,随你挑,政府就一个原则,你不能在那儿闲着等救济。让老百姓都开始动脑子干事儿,这样,国家经济才能繁荣起来啊。

这回改革,对于个人来说,交的税到底是更多了,还是减少了,现在说法儿不一致,有人说多,有人说少。但是,对整个国家来说,这个财政收入,可无疑是增加了。那么东晋虚弱的国力,庞大的军费支出,也能改善一下儿了。

这样一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能够得到好处。那为什么会是“双得”呢?因为经济发展起来,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呀。可分的东西多了,大家才能都过得更好。

==珍惜土地,抑制兼并==

这个“口税法”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它能更好地抑制一直让东晋政府头疼的土地兼并问题。

那时,不管是士族还是庶族,这些地主们变着法儿地收买吞并农民的土地,而且是屡禁不止。穷人把地卖给了地主,变成佃农,就不用交税,所以不得已时,就常常把地卖了。但一实行“口税法”,农民却一下子珍惜起自己这个饭碗来了,没了地,我也得交税呀,那我干嘛还要卖给你?我还嫌地少呢。于是,地主们再想轻易从农民这儿弄走土地,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顺利推行,业绩斐然==

“口税法”从谢安执政当年开始实行,虽然是剥夺了士族的一些特权,但在谢安的坚定推动下,一直都实施得很顺利,没有引起任何社会波动。整个太元年间(从376年之后),东晋的经济渐渐地恢复了起来,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变好。其实这段儿时间,正是东晋最好的小康时期了。

《宋书》这样记载当时老百姓的生活:迄于太元之世,……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晋书》的描述:至于末年,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

历代的史学家们,也对谢安在这时实行“口税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就不一一例举了。倒想起,淝水之战是在太元八年(383年)发生的,恰恰就是在东晋的这个时候,所以前秦的大多数朝臣,才会劝阻苻坚,不要在这时攻晋啊。

最后回头瞧一下儿这个政策:

它其实很简单,就三条儿。并没有一大堆规定,没有去命令老百姓,你必须如何如何,否则就如何如何。它只是改变了一些方式和关系,然后很多结果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没有拿着鞭子去逼迫,而是让老百姓自己主动地去做。现在,连征兵这件事儿,都比以前顺当多了吗。

这里正体现了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噢。正像老子所说:最上乘的君主治理国家,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百姓并不感到是你给他们带来了好处,反倒认为,这些好日子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这样的君主才是最高明的呀。

第三章 用人之道:先人品;后才能

上面,我们说了谢安在国家大政方面的作为,这里,就来说说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用人之道。这也是自古以来评价宰相政绩的标准之一啊。

一说起用人,大家肯定就会想起“用人唯才”这个词儿,如果哪位宰相能做到这一点,就肯定会得到人们的称赞。不过,要说起谢安的用人,还是有些不同的。应该说,在这个“唯才”之前,还必须要加一个“唯德”。也就是说,他提拔官员的时候,第一件事儿,不是看你的才能,而是看你的人品。如果你真是“德才兼备”,那当然最好。如果你人品不错,却没有什么干实事儿的能力,他不会任用你,但却有可能和你成为朋友,他不认为一个人没实际能力是什么缺点,他甚至还乐于替你去摆平好多事儿。谢安的朋友里有一批这样儿的人物呢。但是,如果你品质不好,就算你有天大的才能,对不起,他也不会用你,而且也不会同你交往。

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不好评价,但他就是这么做的。不过有一个好处倒是显而易见,这就是,这样一来,国家的政治就会很清明。

就比如:一个单位里,这些人普遍人品都不错,那污七八糟的事儿就特别少,有人碰到困难,别人都会出来帮一把,大家都用好的东西去对待别人,这样,不但工作能完成得又简单又顺利,大家的心情也都很舒畅。但是,如果这个环境里有那么几个人品不咋的,一门心思踩着别人往上爬,暗地里动心眼儿耍手腕儿,那就糟了。这就会一马勺坏一锅,他们能搞出各种各样的花样儿,把所有的事儿都弄得又复杂,又阴险,有时为了一点儿小利益,就掐个没完。而时间一久,这种风气就会形成,好人总是吃亏,于是也就变得不好了。

所以,谢安执政这一段时间,史书称“德政既行,文武用命”,史家评“政治清明”,还是跟他这个用人“先德后才”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正面反面都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先来说说正面的:

徐邈:这位是京口人,从小就人品端正,举止有度,勤奋地读书、做学问,很有见识。谢安了解后,十分欣赏他,这就属于“德才兼备”型的呀,于是谢安就把徐邈推荐给了孝武帝司马曜,后来做了中书侍郎。徐邈也的确不负谢安的希望,在中书一干10年,为官清简宽宏,为人稳重缜密,从不参与后来皇室那些阴险的权谋。司马曜欣赏他的学识,又敬重他的为人,一有疑问,就去向他请教,要不是一不留神被张贵人弄死了,他还想任命徐邈担任更重要的官职呢。

范宁:这一位,跟徐邈相比,就有个性得多了。他最大的个性就是——刚正不阿。范宁也极有学问,而且,他还有个极大的爱好,就是开学校。从前桓温当政时,范宁受到了压抑,桓温死后,他才当了个余杭县令。当县令的时候,他就大办学校,召收四方的学生,讲授儒学,一时间,就连这一带的社会风气,都因为他的大力办学,好转了不少。谢安十分欣赏他,也举荐他当了中书侍郎。他跟徐邈,一起辅佐司马曜,本来挺好,但范宁为人太刚正了,结果那个谗佞的王国宝就容不下他,最后被排挤出了中枢。后来范宁当了豫章太宋,接着大办乡学,招收四方学生,甚至自己出钱给学生当费用。百姓们也都特别拥戴他。到了清朝时,余杭、扬州一带的百姓还给他塑像,把他看成和韩愈一样的先贤呢。

说到这里,就有个挺有趣的问题了,这两位,都是很得谢安爱重的,也的确是“德才兼备”型,不过,他们俩可都是“儒学”名士啊,跟那时的风流玄学人物,根本不是一个路数儿。谢安自己,也是一个极典型的玄学名士吗。那么他为什么还会这么看重他们呢?这里头的原因,应该有两个:

一个,谢安的治国之道,是道家思想无疑,但很多方面,他其实也融合了一些儒家思想的。我们历来成功的政治家,其实大多数都是外儒内道型,只不过,不同的人,儒道所占的比例不一样罢了。谢安应该算是道家比例极高的一位了,但是他也并没有完全扔了儒家。

另一个,这很可能是出于他的长远打算,他希望司马曜长大以后,不要像他老爹司马昱那样,“当个名士真不错,可怜不幸做君王”,毕竟这天下是司马家的,他谢安这个位置不可能长久,真要长久这事儿就不对了。所以,他是做了一系列振兴皇权的事,这个后面还会说到。向司马曜推荐正直博学的儒士,也是他要“振皇权”的一个步骤。当个名士,逍遥山水间,这没问题。但当个皇上,却整天清谈,啥实际事儿都不会干,那可不行啊。

说完了正面儿的,我们就来再看看这两个反例。

不过说起这两位,那可真是了不得,个个尊贵无比,而且还跟谢安关系极近。这两位就是——谢家自己的女婿,琅邪王氏的王珣,太原王氏的王国宝。

有才无“德”的王珣

首先说,这里这个无“德”,是指谢安的想法。其实王珣这个人,就是比较热衷于仕途,也颇有心机,懂得相时而变,在谢安去世后,他通过自己的经营,当了尚书令这样的大官呢。其实要说,这也是琅邪王氏的一个特点,“狡兔三窟”的王衍,“善处兴废”的王导,都有这个味道。王谢这三家大族,琅邪王氏是比较会为自己家打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