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鲍鹏山

【】

第一卷 泼皮太尉

第一章 开卷之人,发迹之路

高俅,有诸多技能傍身,又有渊博知识,为何最终不能成为有用之才?

《水浒》一百单八将中,可谓悲喜遭际,结局迥异。其中,鲁智深的结局是最好的,他一生轰轰烈烈,最后在杭州六和寺圆寂,获得了人生的真正大圆满;而相比之下,林冲的结局却算是最惨的:堂堂七尺男儿,既没有战死杀场,也没有册勋封赏,衣锦还乡,他一生追求,尽皆落空。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林冲风瘫,只有独臂武松照料,境况冷清凄惨,最终在六和寺中落寞死去,全没有了鲁智深圆寂之时的哀荣。

我们对《水浒》的解读,将以悲剧人物林冲开始。那么,作者笔下这个充满着神秘和复杂的人物——林冲,走过了一段怎样的人生之路?最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码下的字里行间,去深味林冲一生的跌宕起伏与无奈遭遇。

在开始解读林冲之前,那个一直横在作者笔下、第一个出场的关键人物——高俅是绕不过的。他和林冲的命运,甚至与整个梁水泊英雄的整体命运息息相关,并且贯穿始终。一个泼皮如何会飞黄腾达,旋即成为太尉;一个太尉又怎么会如此泼皮,一个高俅又如何会成为《水浒传》的开卷人物?

历史上,高俅是宋代实有的人物。但相关记载极其简略,宋史上没有他的专传。仅在《徽宗本纪》上有两条极为简略的记载,其中一条提到他在政和七年正月被任命为太尉。对其生平事迹,没有特别的褒贬揄扬,可见不是什么劣迹昭彰者。

《水浒传》中的高俅,大约脱胎于王明清的《挥麈后录》,王氏笔下的高俅是苏东坡书僮,精通笔札,颇风流儒雅,因而深得东坡赏识,后来,归驸马王诜(字晋卿),又在驸马府上遭际端王,升官发达。但发迹之后,仍然不忘苏氏之恩,可见也不是很糟糕的人。

但《水浒传》作者却把高俅与蔡京、童贯、杨戬并列为“变乱天下,坏国,坏家,坏民”的“四个贼臣”;人们习惯上又把高俅列为“六贼”之一。作者把历史上的高俅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乱自上作”的代表人物。

但《水浒传》却把这个人物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乱自上作”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说,《水浒》的作者只不过是借高俅这个人物来表示当时朝廷昏聩,流氓当政的现实而已。但是,《水浒》为什么单单选他来作这样的代表而不是比他更坏的其他人呢?

实际上,选择高俅,正是看中了他在宋史中没有专传,记载简略。可以让作者放手来编撰,因为这是小说啊。没有杜撰的自由,就不能充分展示作者的才华,更不能尽性表达作者的思想。所以作者不选蔡京,不选童贯与杨戬,正是这个原因。

而《水浒传》写高俅发迹的历程,十分深刻而沉痛。

《水浒》虽然开始自“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但那种怪力乱神的写法不过是一个幌子,正如《红楼梦》从女娲补天说起,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开始一样,都是“无稽之谈”、“荒唐之言”。《红楼梦》的真正开始是在姑苏城葫芦庙里。

《水浒传》的真正开始,也不是什么张天师、洪太尉,而是东京开封府汴梁的那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金圣叹把从此开始的文字称作第一回,而把此前有关张天师、洪太尉的文字等移作楔子,是颇有眼光的。

金圣叹还在回前总批中说出了这样做的好处:“一部大书……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者,则是乱自上作也。”

按《水浒》的写法,高俅原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脚好气毬,于是,京师人也就不叫他高二,只叫他高毬,发迹后,才把毛字旁的毬改为人字旁的俅。毛字旁的毬就是“球”,而这个单立人旁的“俅”,在汉语里也几乎没有什么意思,不能单独用,“俅人”,是我国少数民族独龙族的旧称,“俅俅”表示恭顺,还可理解为冠饰华美,但不能单独用(建议删除)。所以,我不知道宋代的这个太尉为什么偏偏起这个名字,按说他也是一个肚里有些墨水的人。

那么《水浒》写的高俅,在发迹之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水浒》是这样写的: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样样在行,而且还胡乱写诗书词赋,按我们今天一般人理解的素质教育要求,他还真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至少比《水浒传》中绝大多数的好汉有文化素养,梁山好汉中大概只有一个浪子燕青具备他的诸多技能。

可是,他既有诸多技能与多方面知识,为何最终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反而成为一个坏家坏国的人?

《水浒》接着写到了,他会这么多,却偏偏有一样不会。哪一样呢?

“仁义礼智,信行忠良”。

这“仁义礼智”,才是一个人的本质素养。一个人的素质,决不在于是否身怀诸多技能和脑袋中知识总量的多少,而在于他是否有是非心,羞耻心,恭敬心与辞让心。可悲的是,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正是高俅式的教育,这是我不得不要指出的。

你看,特别看重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朴玩耍,诗书词赋,把这当成了素质教育,而严重忽略人格教育,忽略仁义礼智的品德教育,忽略是非判断力的培育,是不是今天很多家长的通病?我真担心这样的教育只会培养出高俅式的人物!

第二章 帮闲达人,破落人户

高俅的职业是什么呢?是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什么叫帮闲?

“帮闲”,就是有人闲,你去帮他如何打发这份闲,不是帮人干正事,而是帮人干闲事。用今天的话说,帮人休闲。

什么人才有这样无聊的闲,而且还需要并且有能力供养一些人来帮他打发这份闲?

只能是有权有势有钱之辈。既是有权有势有钱之辈,他们需要的帮闲就决不是陪着聊聊天、唠唠嗑这样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有一些文化含量,所以,必须是高俅这样的吹弹歌舞、诗词歌赋一应俱会的人才行。

但是,如果就这样了,他高俅此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做一个豪门清客或者地主狗腿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但是,阴差阳使,他又碰到了当时最大的帮主,使他“最是踢得脚好气毬”的绝活派上了大用场。

这个帮主是谁呢?

他就是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是特别喜欢帮闲之人的皇帝,他重用的人,大都是帮闲出身:蔡京以书法帮闲,当上了太师;蔡攸以演小丑帮闲,当上了节度使、少保;王黼以唱小曲帮闲,当上了太傅;李邦彦善踢足球兼会演曲艺,自号“李浪子”,当上了尚书右丞;朱勔帮着建御花园,指挥运花石纲,当了节度使。

高俅帮闲帮到他那里了,要不发迹也难。

但是,这高俅,只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下三烂而已,他怎么会帮闲帮到皇帝老儿那里去了呢?他有什么绝活呢?

这是一个曲折而有意味的过程。对高俅而言,这个过程充满人生的起伏跌宕,令人感叹造化弄人。

高俅最初也只是帮王员外的儿子使钱。王员外是一个做生铁生意的财主,家里有的是钱,却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王员外会挣钱,他儿子会花钱,不会花钱也没关系,不是有高毬这样的人吗?高俅可以教他如何花钱,并陪着你一起花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要花钱还不容易吗?北宋已经是一个花钱很容易的时代了,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知道,那时的休闲方式已经是五花八门。

但这王员外挣钱不易,眼看自己的儿子被高俅这个破落户泼皮带着到处吃喝嫖赌,简直要破落他的门户了。(“破落户”这个称谓,既有“破落之户”的意思,也有“破落人户”的意思。高俅不但自己是一个破落之家,流氓无产者,而且还要破落他人之家。)王员外岂能心甘?岂不心痛?岂不心恨?于是一纸状子告到开封府,告这个高俅坏人子弟,教唆人堕落。

开封府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什么叫脊杖?脊杖就是用特制的大杖杖打脊背。什么叫“迭配”?“迭配”就是流配,解送,在罪犯颈项上戴上重量不等的刑具——行枷,贴上封条,由专人押送至配所。这高俅被迭配出界,也就是说押送出东京,注销东京户口。

《水浒》写到这里,专门有一句:“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可见东京人对这个流氓无赖的厌恶。

高俅这次帮闲失败,乃是因为他帮错了人。他帮的是生铁王员外的儿子,而不是员外本人,儿子在老子还在时,哪里有权支配家产呢?所以,帮闲,一定要帮能自由支配自己产业的,有实权有实钱的人,这是他的教训,他后来再帮闲,就明白这一点了。

从我们这个角度看,高俅这次破落人家没有成功,以后破落国家却成功了,就是因为,这个生铁王员外对他的儿子有一个监督和约束。如果王员外的儿子没有了这个监督和约束,这王家的家业怕也早被他破落光了。而高俅后来竟然败国成功,因为宋徽宗上面再无监督和约束的人了。生铁王员外的儿子是王员外的儿子,宋徽宗是谁的儿子呢?是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王员外会管自己的不肖儿子,天却不管他的人间的这个混账儿子。于是,这个混账儿子就把天下弄成了一本混乱账簿。

第三章 群小相聚,奸人沃土

这个被注销东京户口遣送出境的家伙,到哪里去了呢?

高俅此时,上有官府判决出界流放的法令,下有百姓的人人喊打,他在东京是无处落脚了,只得去淮西,投靠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朗柳世权。你看,又是一个闲人,而且开着赌坊,有的是钱,并且,这次高俅有了教训,有了经验,不是帮闲柳大郎的儿子,而是帮闲柳大郎本人,所以,一举成功,一住三年。这柳世权的名字很有意思,它暗示的是,这是一个权宜的世界,一个苟且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有是非曲直、光明磊落的世界。所以,这是一个特别适合小人生存的世界。正是这个世界上讲原则的人太少,讲苟且讲权宜自保的人太多,才让高俅这样的小人步步为营,并且往往最终还一步升天。

中国的古代谚语里有害的有毒的所谓聪明太多,比如,有一句话叫:“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这是多么孱头自私不负责任的处世格言?大家都照这样去做,岂不造成一个君子吃亏小人得志的世界?信奉这样格言的人,岂不自己首先就已经成了小人?而且还造成了社会的小人文化,直至小人社会。

三年以后,宋哲宗心血来潮,玩大赦天下的游戏。古代皇帝常常在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之时,宣布天下大赦以示恩宠,这种大赦效力很大:一是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大,往往使在某一范围内的罪犯一律获得赦免;二是程度很深,它不仅免除刑罚的执行,而且宣布完全取消犯罪责任,取消犯罪记录,亦即不再作为犯罪前科。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玩这种大赦天下的把戏,一方面伪装自己的仁慈,一方面却是对法律公正的严重破坏,这种大赦对罪犯确实是一种恩典,但对受害者,岂不是一种嘲弄和严重的不公!

哲宗的这次德政,未见得对一般百姓有什么好处,倒首先解放了高毬这个破落户。他得到了大赦,要回东京来了!

柳世权除了给他一些盘缠之外,还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投奔自己的亲戚:开生药铺的董将仕。

董将仕一见高俅,又见了柳世权的来书,心中寻思:这样的人留不得。但又撇不过柳大郎的面皮,于是便假装欢天喜地留高俅在家歇宿,每日酒食款待,住了十余天,董将仕想出一个两全之策:拿出一套衣服,又写了一封信,打发高俅到小苏学士处去,话还说得好听:“小人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推荐足下与小苏学士处,之后也得个出身。”一番话把高俅说得欢天喜地。

这小苏学士,就是苏东坡,这显然是从王明清《挥麈后录》脱胎而来的。但是既是苏东坡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安得下这等小人呢?所以他心里也在盘算:“我这里如何安得着他?不如做个人情,荐他去驸马王晋卿府里做个亲随。他便喜欢这样的人。”于是,小苏学士又写了一封信,把他荐给王晋卿了,《水浒》把王诜称做小王都太尉,说他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这是错误的,王诜是娶了英宗的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应该是英宗的驸马,神宗的姐夫。王诜还真喜欢高俅这类人,所以,一见就喜。随即就收留高俅在府内做个亲随,出入如同家人一般。

这王晋卿王诜,乃是苏东坡的朋友。东坡先生与他的朋友王诜,一同入了《水浒传》,而且还是以这样一种不大体面的方式,在他们的官职前,加了一个“小”字,一个叫“小苏学士”,一个叫“小王都太尉”,与下面的“小舅端王”,形成“群小相聚”之势,也算是施耐庵对他们的一种调侃吧。金圣叹说,“小苏学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高俅即欲不得志,亦岂可得哉!”

我们来看看高俅步步接近上层社会权力中心的过程。本来,他是一个过街老鼠,被逐出京师,东京城中的人民人人嫌弃,不许他在家宿食。他到淮西一呆三年,也就是个下层灰色人群中的一个小帮闲。

是什么给了高俅机会呢?

朝廷的大赦令。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细节。它暗示我们:是朝廷的政令,解禁了高俅这类邪恶人物,使他有机会飞黄腾达,然后坏家坏国坏民。

还不止这些。

当高俅得到大赦后,是柳世权的一封信,把他推荐到东京,使他在这个所谓的首善之区有了立足之地,董将仕并不是善恶不分的人物,恰恰相反,他的精明足以让他区分善恶,但他的精明让他更能区分利害。在判断了自身利害之后,他把高俅推荐给了小苏学士,小苏学士也一样,又把他推荐给了小王都太尉,他们或是本分的小生意人,或是朝廷里体面的官僚,但他们都在作善恶、是非判断之后,又接着作了利害判断。作善恶是非判断的是君子,作利害判断并把利害置于是非之上,就是小人了。他们知道高俅是个瘟神,但他们不是在自己手下解决了这个瘟神,阻断他的上升之路,而是恰恰相反,正如第十七回丢失了生辰纲的众军士所云,火烧到身,各自去扫,蜂虿入怀,随即解衣。他们从自身利害出发的考虑压倒了是非判断,个人的小算盘压倒了做人的大原则,小占了上风,大不见了,大人也就成了小人了,所以作者把苏学士写成小苏学士,把王都太尉写成小王都太尉,端王写成小舅端王。

人,也就从打个人小算盘开始,从大人变成小人的!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点要注意。柳大郎把高俅推荐给董将仕,董将仕是不高兴的;董将仕把高俅再推给小苏学士,小苏学士也是不乐意的,他们都把高俅看成是不祥之物,不洁之人。但当小苏学士把高俅这样为下层人民普遍厌恶的人推荐给小王都太尉时,他竟然是“见了便喜”,而且很快就“出入如同家人一般”。到此时,对这个处处惹人厌被人推的破落户,我们要恭喜他,他找到家了。

但这还不是他的最后归宿,他现在找到了家,他还会找到国呢。

第四章 鸿运当头,飞黄腾达

有一日,小王都太尉庆诞生辰,吩咐府中安排筵席,专请小舅端王。这端王是个什么人物呢?他与高俅的将来命运又会有什么关系呢?

《水浒》说,这小舅端王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十分聪明俊俏。可笑的是,他出身如此高贵,却是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这几乎又是一个高俅啊。

当日端王来王都尉府中赴宴,在书院里看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爱不释手。王都尉很会拍马,便说道:“再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却不在手头,明日取来,一并相送。”

次日,小王都太尉取出玉龙笔架和两个镇纸玉狮子,让高俅送去。高俅到端王宫中时,端王正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球,高俅不敢过去冲撞,立在从人背后伺候。我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话据说是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说的,高俅自身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句话的无比正确。当时,高俅站在观众后面,那个气球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俅身边。那高俅见气球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这一招一下子折服了端王。端王大喜,便问道:“你是甚人?”高俅向前跪下道:“小的是王都尉亲随,受东人使令,赍送两般玉玩器来,进献大王,有书呈在此拜上。”

端王此时哪里还要看什么玉器?眼前这个活的宝贝才让他惊喜。可见,这个端王,也是爱惜人才的呢,而且,他爱人才超过了爱钱财。

所以,端王不再理玉玩器下落,却先问高俅道:“你原来会踢气球!你唤做什么?”高俅叉手跪覆道:“小的叫做高俅,胡乱踢得几脚。”端王道:“好!你便下场来踢一回耍。”高俅拜道:“小的是何等样人,敢与恩王下脚!”端王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高俅再拜道:“怎敢!”三回五次告辞,端王定要他踢,高俅只得叩头谢罪,解膝下场。才踢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球就像粘在身上似的。端王大喜,那里肯放高俅回府去,就留在宫中过了一夜。次日,排个筵会,专请王都尉宫中赴宴。

都尉随即上马,来到端王府前,下马入宫,来见了端王。端王大喜,称谢两般玉玩器。入席间,端王说道:“这高俅踢得两脚好气球,孤欲索此人做亲随如何?”王都尉答道:“殿下既用此人,就留在宫中服侍殿下。”

高俅自此遭际端王,每日跟随,寸步不离。

我们又要恭喜高俅,他终于找到组织了。

一般人大概是不会想到,一个堂堂的端王,后来那个圣德巍巍的皇上,竟然也是一个“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无一般不爱”之人,原来,那时的上层社会,却原来是这样的所在,这一点高俅大概也没有想到。

但高俅更不会想到,更大的红运在等着他。

第二卷 灾星当头

第一章 螟蛉之子,花花太岁

没权的老虎,不过一个病猫;有权的老鼠,顶得上一只狮子。当权力因素加进来之后,一切都失去了重量。

上回讲到高俅这个泼皮破落户,因为品行不端,东京普通百姓人家不容,董将仕不留,小苏学士推托。但是,奇怪的是,到了驸马那里,就高高兴兴地留了,到了端王那里,竟然主动要了。这一段叙述大有深意啊,深在哪里?深在它向我们展示了,像高俅这样的民间垃圾,越往上层社会走,越受待见,越往上层社会走,人们对他的态度也逐渐从暧昧转为明目张胆的赏识。

然而,高俅的红运还没有到头。还有更多的好事在等着他。

两个月不到,哲宗皇帝驾崩,无有太子,文武百官商议,册立端王为天子,这就是宋徽宗。现在,高俅的帮主成了皇帝,成了国家的领袖,朕即国家,国家即朕,我们又要祝贺高俅:他终于找到国了。

前面说过,这赵佶皇帝有一大爱好,谁能陪他玩,陪他消磨时光,他就让谁做大官,他以前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玩琴玩棋玩书画,现在开始玩国玩家玩人民。

徽宗皇帝登上宝座不到半年,就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这太尉一职,有两种观点,一种说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一种说相当于国防部长。但不管怎么说,实事是一个人见人嫌的泼皮破落户,摇身一变,成了执掌国家军事大权的大物,成了人五人六的上层人物。

但这徽宗皇帝是宋代的无厘头,特别会搞笑:这高俅,你让他做个大宋国足球协会主席多好啊!却偏要他当国防部长。他能保家卫国吗?我看他这个国防部长,应该把防字改为妨碍的“妨”,他是在毁我长城啊。

他是怎么毁我长城的呢?

足球运动健将高俅一当上国防部长,就要杀武艺高强的王进王教头。王进算是明白人,当机立断,带着母亲出逃边关。王进是《水浒》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是一个突然而来又突然而去,并且自从与史进分别,一去即杳然不见的人物。《水浒》把他写成一个忠臣孝子的形象。所以,金圣叹说,“高俅来,而王进去。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这就直接揭示出了,一百八人与高俅的关系。

高俅上任后迫害的第二人,便是又一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迫害王进,是因为王进的父亲曾经把他一棒打翻,他要官报私仇。而迫害林冲,又为了什么呢?

高俅迫害林冲,其原因更是令人发指:他的养子高衙内看中了林冲的老婆。

说起他这个养子高衙内,倒也是好笑:原来却是他的叔叔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叔伯弟兄。因为自己没有亲儿子,就把这叔伯弟兄收做干儿子,辈分乱了。这当然是《水浒》作者的杜撰,故意把这小人写得毫无伦理。其实,历史上的高俅是有自己的儿子的,据《宋会要辑稿》卷79记载,高俅至少有三个儿子:高尧康,高尧辅和高柄,并且都因为老子权势而做了大官,就是没有什么干儿子。所以,我们说,《水浒》中的人物,在宋代,有不少都是实有其人,但其事往往是出于虚构。

《水浒》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与《三国演义》不一样,《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史实占了重头,并且必须基本符合事实。所以,要讲《三国演义》必讲历史,而《水浒》则仅仅借了历史上一些人物的名头和大致事迹,主要都是作者凭空设想结撰出来的。就大的背景言,当然是反映了那个时代,但就具体人物、事件而言,则可以也应该完全抛开历史不论。

这个由叔伯兄弟改造成的干儿子,高俅竟然特别爱惜他,这小子也仗着这个叔伯大哥兼养父的势要,在东京专一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谁敢与他争执?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花花太岁”。

“衙内”这一词,原来是唐朝禁卫官的简称。这类负责保卫皇宫的禁卫官一般由贵族子弟担任,所谓自己人,信得过。也因此,后来就把有权有势的高官子弟叫做衙内,而古代高官子弟品行优良者不多,衙内一词就带有很大的贬义色彩,逐渐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反面形象。我们举几个元杂剧中的衙内出场时的自我介绍看一看: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普天无处不闻名,则是我权豪势宦杨衙内。

高文蔚《燕青博鱼》:花花太岁我为最,浪子丧门世无对。满城百姓尽闻知,唤做有权有势杨衙内。

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闻着名儿脑也疼,只我有权有势庞衙内。

你看,这些衙内,其最大社会功能,就是让别人“丧门”,让别人家破人亡。这儿说的是杨衙内,庞衙内,却也就是高衙内。京剧《艳阳楼》中有一个高登,可能就是高衙内的原型。高登出场也有四句自我介绍:我父在朝为首相,亚赛东京小宋王。人来带马会场上,顺者昌来逆者亡。

李少春《野猪林》第一回,高世德高衙内自我介绍:我父权威似首相,威风凛凛在朝堂。人来带马会场上,顺者昌来逆者亡!

一个小衙内就能让人顺者昌来逆者亡。顺者昌,逆者亡,是权力的基本特征,在这样情形之下,逆者亡了,剩下的自然都是顺民。所以,鲁迅先生曾说: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培养的是奴才,是顺民,是看客。甚至当我们亡国之后,我们留给占领者的,除了子女玉帛,还有听话的顺民,让他们统治起来很顺心。

有一天,这花花太岁在酸枣门外岳庙里,见到了来上香的林冲娘子并其使女锦儿,他那惯常色迷迷的小眼就直了。按他一贯的做事风格,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更何况此时这小娘子身边只有一个丫鬟,天赐其便,他二话不说便上来调戏,纠缠着不放,一定要拉林冲娘子上楼去。这小子是个畜生,做事是直奔主题,连情调也不讲。

一边是太尉衙内,一边是两个弱女子。衙内身边一帮帮闲的流氓,弱女子身边只有一个使女。岳庙前当然有不少人,但有谁敢于出面制止?看来,林冲娘子今日在劫难逃。

但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锦儿在高衙内及其帮闲们的眼皮底下溜走了。其时林冲刚刚在邻近的相国寺菜园里结识鲁智深,二人一见如故,当即结交为兄弟,正在饮酒。锦儿慌忙来报知林冲,林冲撇下鲁智深,慌忙赶到岳庙,远远的就看见一个男人的背,正拦住他的老婆纠缠,一定要拉她上楼。林冲怒火万丈,从背后扳过那人,大喝一声:“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特重男女大防,调戏有夫之妇,是大罪,所以林冲大喝此一声时,是义正辞严的,是有所依仗的,他依仗的,就是法律,就是法律背后更强大的中国传统道德。

与《水浒传》中的英雄故事出现大约同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善行及恶行记分的表格。其中特别注意的就是性行为。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认为,这是因为蒙古军队驻扎在内地,内地汉人注重保护自己女眷的原因。所以,这类表格出现于元代,以后由明代学者编成,共有两种功过格。第一种也是最为详细的功过格是《十戒功过录》。其中讲到奸淫良家妇女,计为500过。第二种功过格是《警世功过格》,对此更为严苛:“败一良家妇女节”,记为1000过,“千过”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死罪!

所以,林冲绝对拥有道德和法律的强大支持!他可以狠狠地教训这个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自己老婆的恶棍!

但是当他准备下拳打时,却先自手软了——因为他认出了这人乃是高衙内。是他顶头上司的养子。反而是高衙内对他大喝一声: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

在大街上公然调戏妇女,还气焰嚣张,他凭借的是什么呢?

林冲凭借的是道德与法律,不用说是他自己的老婆,即使是他不认识的人,他也有权力对高衙内的行为予以制止。

但高衙内气势汹汹质问林冲,也有他的凭借。他的凭借就是他那大堂兄兼养父高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