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女攻略-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都笑起来。
十娘就笑着站了起来,高声道:“太夫人,我也要去!”
太夫人呵呵地笑:“好,好,好。”十分喜欢的样子。
五娘有几分迟疑,十一娘却笑道:“我还是看戏吧!也不知道那蔡伯喈会不会答应入赘牛丞相家里。”语气里一副意犹未尽很是向往的样子。
她觉得今天情况很复杂,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静制动,跟在大太太身边,在大太太眼皮子底下让她看着,总是不会出错。
太夫人听着点了点头,望向了林小姐。
林小姐微微地一笑,道:“我想去看看二夫人!”
十一娘就看见乔夫人、唐夫人、乔莲房和唐小姐都微微变色,望着林小姐的目光很是阴晴不定。
“上次来看丹阳表姐的时候,蒙二夫人青睐,送了我几张澄心堂纸。”林小姐在几人的目光下神色自若,优雅如昔,“我前几天得了一卷二王府本的《淳化阁帖》,想送给二夫人。”
太夫人喜不自胜,连声说“好”,还道:“那帖珍贵的很,给了怡真你怎么办?这样吧,我手里有幅夏圭的《松溪泛月图》。”说着,喊了魏紫,“你去拿了给林家小姐。”
林小姐听了忙站起来推辞:“怎能收了您的礼!”
太夫人已笑着摆手:“我这也是红粉赠佳人……我知道你喜欢画画。”
林小姐考虑片刻,大方地给太夫人曲膝行礼道谢:“早知道这样,就应该寻些法帖来和太夫人换画了。”
太夫人听了呵呵笑:“我也就这些老底子了……”后面的话却很突兀地咽了下去。
十一娘觉得有些奇怪,飞快地打量了三夫人和五夫人一眼,却见两人都笑吟吟地望着林小姐,并没有什么异样露出来。
或者,是自己多心了……
她思忖着,就看见乔莲房缓缓站了起来,笑道:“我陪林姐姐一起去看二夫人吧!上次她和我说可以用松花做饼,我回去以后试了试,却没做成……正好去请教一番。”
“好,好,好。”太夫人笑眯眯地望着她,“你们各自寻了各自喜欢的玩,宾至如归,我心里才高兴。”
她的话音一落,唐小姐也站了起来,笑道:“我和明远一道吧!说起来,我很久没有见到二夫人了。还记得她酿的”青梅酒”呢!”
“我也去看看!”五娘咬了咬牙,突然站了起来,“上次喝了二夫人泡得茶就一直惦着,现在听大家这么一说才知道,原来二夫人不仅会窨茶,还会酿酒,擅长书法。说起来,我也很喜欢书法。也想见识见识林小姐手中二王府本的《淳化阁帖》。”
大太太脸上的表情已有些僵硬。
十一娘恨不得上前捂住她的嘴。
你既想到去看一个寡居的二夫人,怎么就没有想到去看看自己卧病在床的姐姐呢!
十娘也察觉到了五娘的急切,她嘴角一翘,挽了甘家七小姐的胳膊,笑着问甘家三小姐:“甘姐姐,你是和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呢?还是和林姐姐她们去看二夫人呢?”
甘家三小姐忙道:“我自然和你们一起去放风筝。要不然,兰亭还不知道要闯出什么样的祸来!”
甘家七小姐踩着脚娇嗔着喊了一声“姐姐”,惹得大家一阵笑。
十一娘也笑,心里却道,原来甘家七小姐叫“甘兰亭”,不知道甘家三小姐叫什么?
甘夫人就叹了口气,望着甘家两位小姐无奈地笑道:“可不许惹事!”又叫了身边的丫鬟:“跟着两位小姐。”
丫鬟忙上前曲膝应了“是”。
这样一来,人就分成了三拔。甘家两位小姐和十娘一拔,去放风筝;乔莲房,林家小姐、唐家小姐和五娘一拔,去看二夫人;十一娘自个一拔,留在这里看戏。看戏的好说,坐在这里就行了,去看二夫人的也好说,让姚黄带上几个丫鬟好生服侍就是;放风筝的却有些麻烦,又叫开库去挑风筝,又要去花园找了适合的地方,还怕靠近水失了足……琐事很多。三夫人想了想,带着丫鬟、媳妇亲自去安排两位甘小姐和十娘三人。
厢房里安静下来。
太夫人就瞧着各府一直没有作声的奶奶们:“要不让丹阳陪着你们摸牌去?”
唐家的那位大奶奶就笑道:“看您说的。我们又不是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只知道玩;也不是不谙世事的大小姐,说了柴米油盐都是个”俗”……我就喜欢这个。听听戏,说说闲话,快活似神仙。”
太夫人笑起来。
十一娘却由衷的佩服。
这些笑眯眯坐在那里不做声的奶奶们,只怕没有一个好惹的。
瞧人家唐家大奶奶这番话,既点了甘家的两位小姐只知道玩,又点了林家的小姐不知世事。既打击了甘家,又打击了林家……实在是厉害!
※
第四十五章看戏(中)
戏“钪钪戗戗”开了锣,唱的是第四折《寻夫》。
婆婆、公公去世了,赵五娘一路乞讨去京都寻找蔡伯喈。路上遇到下雪,赵五娘拿着破碗,哆哆嗦嗦的在一座破庙里,憧憬着与丈夫团圆的美好未来。
与越剧的婉转内敛不同,赵五娘唱词深情大胆,唱腔热情奔放,就是唱到自己的窘境时,虽然悲伤,却不幽怨……这就使不同剧种间各自的魅力吧!
十一娘大感兴趣。
据说,燕京除了戈阳腔还流行昆山腔、余杭腔,不知道这昆山腔和余杭腔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听三者的名字,都是以地名命名,应该与发源地有关。说起来,昆山和余杭同属江南,自己在罗家的时候却没有听说过……或者,因为罗家在孝期,所以自己不知道……
她胡思乱想这,有小丫鬟跑进来禀道:“太夫人,四夫人来了。”
屋子里的人全怔住,大太太第一个站了起来,“这孩子,身体不好,凑什么热闹!”嘴里抱怨着,人却往屋外走去。
十一娘立刻起身跟了过去。
就看见文姨娘、陶妈妈等人簇拥着一架肩舆过来。
太夫人走到了厢房的门口:“快抬进来,快抬进来。”
肩舆就一直抬了进来。
日光下,元娘的脸色呈现出一种冰冷的蜡黄。
太夫人就嗔道:“有什么是让人带个话就是,怎么还自己来了?”
跟在她身后的几位夫人也七嘴八舌的附和:“就是,你这样折腾,小心又折腾出病来!”
元娘神色怏怏的歪在肩舆上,吃力的露出一个笑容,“几位夫人都来了,我怎么也得来请个安。”
“又不是外人。”黄夫人快人快语,“讲这些虚礼做什么!你只管静心养着,自己的身体要紧。”
那边戏台上看见这边喧闹起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都停了唱。
院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就是为了这事啊!”太夫人嗔道,“你好好养病才是正理。这屋里又没有外人!”虽然语带关切,但不像提起二夫人,笑容就从脸上一直到了眼底深处,也不像提起五夫人,带着纵容与溺爱。
这屋里没有一个糊涂人,谁又听不出这其中的区别来。
大太太脸色微僵,气氛就有些冷。
五夫人忙笑道:“今天天气暖和,四嫂出来走走也好,免得天天关在家里,没病也能闷出病来。”
“是啊!”元娘笑道,“还是丹阳知道我的心思。”直呼五夫人的名字,很是亲昵的样子。
大家说笑了几句,侧身让了道,让元娘的肩舆抬了进去,停在了左边的短塌旁,抬肩舆的媳妇退下,自然有人招呼不提。
几位奶奶纷纷上前和元娘见礼,元娘勉强应着,大家都知道她身体不好,自然不会见怪。一圈应酬下来,元娘额头汗水淋淋。文姨娘忙拿了帕子给她擦拭。
五夫人亲自给元娘斟茶,“四嫂,正唱到第四折,还赶得及。”
元娘由文姨娘拖着手接过了茶盅——好像连端茶的力气也没有了。
“第四折《寻夫?……”沉吟道,“正如弟妹所言,我来的还不算晚。”
大家捧场似的笑了来气。
元娘就问道:“怎么不见其他几位小姐?”
五夫人笑道:“林小姐、乔小姐、唐小姐和罗家吴小姐去了二嫂那里;甘家三小姐、七小姐和罗家是小姐去花园放风筝了……”又指了十一娘,“这个倒和我一样,是个喜欢听戏的。”
元娘微微的笑,对十娘的突然出现并没有露出异样的神色,这让十一娘不禁猜测,她早就知道十娘来了!
说了几句笑话,大家坐下,五夫人叫了身边的妈妈去招呼戏班重新开眼。
大太太端了锦杌坐在女儿身边,十一娘只好立在她们的身后。
台上赵五娘声泪俱下:“……不幸家乡遭慌旱,粮米欠收少吃穿。头一年不分昼夜织布纺线……”
身后唐家奶奶和乔夫人窃窃私语。
声音或高或低,却正好能让她听到只言片语:“……也不好好歇着。这几年都是三夫人帮着掌家……非要在亲眷故交面前出这风头,也不想想三夫人的立场……”
十一娘不由打量元娘。
元娘歪在银红色七彩团迎枕上,双眼微闭,好像睡着了。
又侧脸去看大太太。
眉头微蹙,脸色紧绷。显然是听到了两人对话。
十一娘在心里暗暗叹了一口气。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元娘这样,的确容易给人气量狭窄的感觉。不过,这不是自己能说的话,不如老老实实站在这里听戏。
心念一转,她把注意力放在了戏台上。
蓝色缎面的百衲衣半掩粉面,妙目转动,凄婉悲切。赵五娘强腔调高亢:“那东邻西舍都全然借遍,卖了纺车又卖了衣衫……”
“十一妹,”身前的人突然唤她,声音微弱却柔韧,“你在家时,住哪里?”
十一娘微怔,片刻才回过身来——元娘在跟她说话。
“回大姐。”她恭敬地道,“我住绿筠楼。”
“绿筠楼啊?”元娘已睁开了眼睛。
看着戏台,目光平静而清明,“在什么地方?在娇园附近哪个地方?”
“在后花园。”十一娘尽量清晰明了的向她说明,“从芝芸馆的后面门出向东有卷棚,除了卷棚向北有回廊,下了回廊,是片黄杨树林,绿筠楼就修在那树林西边。”
“西边!”元娘回忆道,“我记得那里有个暖阁的。怎么?把暖阁拆了重新绿筠楼吗?”
“没拆!”十一娘笑道,“就在那暖阁前面不远。”
元娘点头。
戏台上一幕唱完,锣敲突然静了下来
她并没有察觉到,依旧和十一娘闲聊:“我小的时候时常在那暖阁里看书,现在那暖阁做什么用了?”
满屋的人都听到她的声音。
十一娘压低了声音:“冬天下雪了,母亲会让人点了地火,我们姊妹都会在那里做针线。又明亮又暖和。”
元娘笑起来,转头对一旁坐着的几位夫人道:“我精神不济,就陪大家听这半折。算是我的心意。”
丫鬟们轻手轻脚的给众人欢茶。
大家纷纷到:“正当如此,你快去歇着吧!”
元娘笑道:“听说晚上还要放烟火,我等会也去看看热闹。”
太夫人和大太太都露出犹豫之色,但太夫人毕竟是婆婆,有些话不好说。大太太则直接些,问道:“你身子骨能撑得住吗?”
元娘望了五夫人:“正如丹阳所说的,我总关在家里,没有病也闷出个病来,何况是有病,正当多动动。”
五夫人笑吟吟地连连点头。
大太太还要说什么,元娘已笑道:“娘放心,我就在隔壁院子里歇着,能行就出来陪陪大家,要是不行,我就在院子里看看……到时候大家别怪我失礼。”
众人纷纷应“好”。
太夫人就叫了刚才去给甘家小姐和十娘开库那风筝的杜妈妈:“你带几个人去打扫打扫,然后留在身边服侍。四夫人要茶要水,也有个使唤的人。”
“多谢娘好意。”元娘委婉地拒绝,“我身边有文姨娘、陶妈妈。您身边也不能缺了人。”说着,顿了顿,看着十一娘,“妹妹也过去陪我说说话吧。”又望了望太夫人,“我有什么事,再叫杜妈妈也不迟。”
“也好!”大太太帮元娘掖了掖身上搭着的薄被:“十一娘向来沉稳,有她在你身边,我也放心了!”
太夫人见了,不好再多说,点了头。
五夫人送元娘过去,出了厢房门就被元娘劝了回去,“……满屋子的人,我来就是添麻烦,又想来看这热闹。弟妹帮我在娘面前尽孝就是。”
那边锣鼓已经起了个音。
五夫人看着把元娘团团围住的十一娘、文姨娘、陶妈妈以及大小丫鬟媳妇,笑着点了点头,送到穿堂门口就折了回去。
进了穿堂,元娘示意放了肩舆,“让十一娘扶我走走。你们就在这里歇了吧。”
“那怎么能行?”陶妈妈立刻反对。
元娘摆手,面露毅色。
大家都噤了声。
文姨娘则笑道:“要不,我去帮您把屋子收拾收拾吧?那边一向没有什么人住,虽说天天打扫,浮尘却也是少不了了……”
“不用。”元娘笑道,“我只是找个地方和十一妹说说话。”
她再一次的拒绝,让大家都留在了穿堂。
十一娘半架着元娘出了穿堂,漫漫进了小院。
那太石湖高过屋檐,挡住了进门的视线,迎面是婆娑摇曳的绿竹,身后热闹的锣敲声隐隐传过来,让小院的环境更显静谧。
“我以前天天吃药,人肥得跟猪似的。”她自嘲的呵呵笑,声音却冰冷,“现在连你都扶得动我了。”
元娘比十一娘搞了半个头。
“以前是虚胖吧!”十一娘声音温婉,“停了药,自然就瘦下来了。”
元娘停下脚步看了十一娘一眼:“你还挺会安慰人的!”她眉角挑了挑,有股凌厉之气。
十一娘微微的笑了笑。
却在心中暗暗思忖,她没有生病的时候,恐怕是个很锐利的人吧。
她神色自若,自由落落大方的从容。
元娘见了眼底不由掠过一丝惊讶,然后嘴角微翘,低头朝前走。
长期生病卧房的人总会生出几分别人不能理解的怪脾气,不管元娘为何惊讶,只要真诚以待,想来也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十一娘笑着架了元娘,绕过太湖石朝正屋去。
第四十六章看戏(下)
十一年扶着元娘慢慢朝着正屋走。
路上,十一娘感到元娘的身子越来越沉,不由慢了脚步,柔声道:“要不要歇歇?”
元娘侧脸笑望她,眉角轻挑,嘴角却一撇,表情很怪异:“别做声!”
十一娘有些奇怪,但还是顺从她的话,不声不响的架着她上了正屋的台阶。
正午门扇虚掩,东西两边的窗棂半开,好像在敞开透气似的。
她一手扶了元娘,一手去推门。
指尖刚触到门上,突然听到一声男子的怒喝,“谁在门外?”
十一娘心中一惊,手一颤,就拍在了门上,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屋里有女子低低的惊呼声传来。
有人!
这是闪入十一娘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
而且是一男一女!
这是闪入十一娘脑海里的第二个念头。
她愕然,继而心里隐隐升起一股不妙的感觉。
一直有气无力的靠在她肩头的元娘此刻却站直了身子,大声道:“谁?谁在里面?”说着,动作敏捷的扶了门框,抬脚就走了进去。
十一娘看着元娘步履踉跄,犹豫片刻,急步赶上前扶了元娘,就看见一个男子龙行虎步地从西厢房走了出来。
他身材高大挺拔,相貌英俊,穿了件月白色中衣。看见元娘,他表情微讶:“元娘?”语气满是不可置信。
元娘却是张口结舌:“侯爷?您,您怎么在这里?”
侯爷?永平侯徐令宜?
十一娘眼角一跳,不由打量对面的男子。
看上去二十五六岁的样子。皮肤白皙,一双丹凤眼,既大且长,炯炯有神。眉宇间那种久居上位者的端凝,让他有着超越年纪的沉稳干练?
她颇为意外。
没想到徐令宜这样年轻。
他凝望着元娘,没有回答,眉头却微微蹙了一下。
元娘看着冷冷地“哼”了一声,推开十一娘,跌跌撞撞的经过他身边进了西厢房。
徐令宜看着她进了屋,既没有扶,也没有拦。
十一娘想到了刚才听到的那声女子的惊呼……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十娘的事情还没有解决,自己现在又进了不该进的地方。
她蹑手蹑脚的朝后挪着步子,想躲进墙角,变成无人注意的高几……如果能变成尘埃,她也没有任何意见!
可这个时候,想不被注意也成了奢望。
有一道凌厉的目光落在她的身上。
“你是谁?”问话的人眼中有寒光闪过。
花骨朵一样的小姑娘,眉目精致,穿着低调却华丽,举手投足间落落大方,气质娴静,一看就是哪家的小姐。
十一娘不由在心底叹了口气。
该来的总会来!
“妾身罗氏十一娘。”她屈膝给徐令宜行了个福礼,声音平静而温和,“问侯爷安!”
徐令宜微怔:“罗家?”
十一娘微笑:“正是!”
徐令宜颔首,正要说什么,元娘已经冲了出来,手里还拿着挑月白色绣竹梅兰襴边挑线裙子。
“徐令宜,”她潸然泪下,“我还没死呢!”
一句憎恨的话,却带着悲凉的调子,让人听了心酸。
徐令宜凝望着元娘,一言不发,表情认真,让十一娘心中生出异样之感。
元娘伤心欲绝,本就瘦削的身子瑟瑟发抖,摇摇欲坠。
十一娘忙上前扶住了元娘。
徐令宜神色自若的转身坐在了堂屋里的太师椅上。然后沉声对十一娘道:“你先出去,我和你姐姐有话要说。”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
十一娘不敢多想,不敢多看,垂了眼睑,姿态恭顺的屈膝行礼,应了一声“是”,转身就要出门。
谁知道,西厢房内却突然冲进来一个穿着桃红色裙子的女子来,差点撞着十一娘。
十一娘本能地朝后退了一步,眼角却扫过那女子的脸……然后如遭雷击般地呆在了原地。
“您误会了……我和侯爷真的没有什么!”声音柔美动听:“我的衣袖刚才在花园里刮破了,只是想借这里换件衣裳罢了!”她拉了拉元娘的衣袖,苦苦哀求,“真的,不信您可以去问甘家七小姐,我刚才和她在一起放风筝来着。”
元娘站在那里冷笑。
她泪眼婆娑的转身去求徐令宜:“侯爷……”走了两步,又觉得不妥,手足无措的停在了原地,“我真的不知道您在这里……真的不知道……”说着,掩面嘤嘤哭了起来。
十一娘一个激灵,这才清醒过来。忙低下头,轻手轻脚的走了出去。
竟然是乔家六小姐乔莲房!
她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不,是元娘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她连十几年没见的母亲来探望都没有出门迎接,却为了几个通家之好的夫人到了点春堂……
十一娘轻轻关上了门。
又想到刚才来的时候,门是虚掩的,窗是半开的……
她刚站定,就看见文姨娘目光闪烁的走了过来。
身后的门内有元娘悲愤的声音和乔家小姐低低的哭泣声。
十一娘叹口气,高声道:“文姨娘,您怎么来了?”
身后突然间就静了下来。
她已心如明镜——元娘并不想把这件事闹开……
文姨娘已经上了台阶,“亲家小姐,你怎么在这里站着?”
十一娘微微的笑:“大姐说有点累了,想歇歇!”
文姨娘踮了脚,目光从她肩头掠过朝里张望,有些心不在焉的道:“要不要我给姐姐倒杯茶?”
文姨娘是徐令宜的妾,和元娘好比上司和下级的关系……
念头一闪,十一娘已笑道:“那就有劳姨娘了!我正想去给大姐倒杯茶。地方不熟,没敢乱走。”
文姨娘听着一怔。
她没有想到十一年真的会指使她。
十一娘把她的表情看得分明,索性笑吟吟地望着她,“有老姨娘去帮着沏杯茶来。”
文姨娘脸色微沉,目光一转,又笑起来:“我我去给姐姐沏杯茶了。”
转身下来台阶,还回头望了一眼。
如果有其他人来,自己肯定挡不住的。
不管这件事的真相是什么,元娘是自己的姐姐,徐令宜是自己的姐夫,外面还坐了一圈贵妇……
十一娘看着文姨娘的背影消失在了眼前,然后疾步跟了上去,在太湖石旁朝着穿堂探头,看见一个小丫鬟在台阶上,忙对着那个丫鬟招了招手。
丫鬟是元娘屋里的,很是机灵,立刻跑了过来。
十一娘笑道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丫鬟笑道:“奴婢叫文莲。”
“哦,文莲。”十一娘笑的亲切,“我有点要紧的事,你偷偷帮我叫了陶妈妈来,别让人知道了。”
说着,笑容里就有了几分羞怯。
难道是要上净房?
文莲猜测着,笑着应了,忙转身去叫了陶妈妈来。
十一娘拉了陶妈妈道院子中央。
“侯爷、大姐和乔家六小姐都在屋里。”她一边言简意赅地对陶妈妈说,一边观察着陶妈妈的表情。
陶妈妈微微有些吃惊的望着十一娘,却并不感到震惊。
十一娘心中有数,忙嘱咐她:“千万别闹起来……那可是丑闻。乔家小姐固然没个好下场,大姐这是几年贤德的名声也就完了。烦请妈妈悄悄告诉太夫人一声,之说姐姐不舒服,想见她一人。其他人千万不可漏一点的风声。就是母亲那里,也暂时别说。”
陶妈妈用一种陌生的目光望着十一年。
事已至此,再畏畏缩缩没有任何意义。
十一娘微微的笑,坦然的接受陶妈妈的目光,再一次告诫她:“妈妈快去吧!刚才要不是我拦着,文姨娘就冲了进去。我能拦一次,可拦不了两次。”
陶妈妈脸上这才有了几分急切,她客气地跟十一娘说了声“劳烦您了”,转身小跑着出了穿堂。
十一娘抬头望着被分化成四方块的碧蓝天色,长长的叹了口气。
不一会,文姨娘来了,雕红漆海棠花茶盘里还托了个天青色旧窑茶盅。
十一娘接过托盘,笑道:“有劳姨娘了。”
文姨娘站在那里,笑望着十一娘,好像在待她进屋自己再走。
十一娘却捧着托盘站在哪里,笑望着文姨娘,好像在待她走后自己再进屋。
一时间,两人僵持在了那里。
文姨娘笑容满面,眼中却闪过一丝锐利,“亲家小姐,我服侍姐姐也有十几年了。我待姐姐如亲生,姐姐待我也很尊敬。”
意思是说十一娘对她太失礼了。
十一娘笑容温和:“只是姐姐久卧病榻,不免多思多虑,我们这些她身边的人,理应多顺应这点才是。姨娘也太急切了些。”
意思是说文姨娘见元娘病了就对元娘的话不听从了。
文姨娘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我是怕亲家小姐不知道姐姐的习惯、嗜好,我也好在一旁提点提点。说起来,你们毕竟只见过三面。”
十一娘笑容灿烂:“正因如此,大姐才会拉了我到这里来说些体己话。”说着,露出几分怅然,“大姐不说,我都不知道我住的绿筠楼是大姐出嫁以后才建的。还有绿筠楼后面的那座暖阁。余杭不像燕京。木炭十分难得。母亲又怕我们姐妹冻着,下雪的时候常点了地火,我们姐妹们就在暖阁做针线。我家十二妹常常抱怨说不如燃火盆,这样就可以烤红薯和板栗吃了……”竟然要长篇大论说一通的架势。
第四十七章余音(上)
文姨娘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有了几分郑重。
这位十一小姐,年纪轻轻,前两次看她低眉顺眼十分老实,没想到却是这样不好缠。
想到这里,她不由起了忍让之意。
元娘不会无缘无故的拉了自己只见过几面的妹妹在这里说话,陶妈妈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守在门口只准进不准出……还有侯爷。小厮说早就回了。偏偏正屋那边奉了元娘之命用雄黄粉杀虫,谭哥早就跑到太夫人屋里和贞姐儿作伴去了,屋里的丫头、媳妇子全都避开了,秦姨娘那边没人。至于“半月泮”,甘家两位小姐和罗家的一位小姐在那甬道里放风筝,侯爷就是想去也去不成。
这样大的一个府邸,她竟然找不到侯爷!
她想来想去,这点春堂旁的小院原是侯爷的书房……所以才跟了过来的。
如今这十一娘这样大的胆子拦在这里,难道是侯爷和元娘在这里不成?
如果是这样,有什么话是不能说的。却偏偏拦了自己?
她越想越不安。
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没有做过几件不如侯爷的事……侯爷一向尊重元娘,内宅之事全部交与元娘做主,元娘看上去和善,脾气上来却是不饶人的。不如等晚上去找侯爷……有什么事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拿定了主意,文姨娘脸上立刻换上了热情的笑容,“看我,关心则乱,忙糊涂了。我还不放心亲家小姐不成……”
意思是她之前的言谈举止都是因为关心元娘。
是与不是,十一娘并不和她计较这些口舌,她只要能把文姨娘拦在屋外就成!
见文姨娘不再坚持,十一娘决定和这个文姨娘说几句好话。
只是她还没来得及开口,院门口传来陶妈妈的声音:“太夫人来了!”
两人不又扭头朝穿堂那边望去。
就看见太夫人由五夫人和陶妈妈一左一右的搀着从假山边拐了进来。
看见十一娘和文姨娘站在正门屋檐下,太夫人脸上闪过一丝惊讶。
两人忙上前给太夫人行礼。
“起来,起来!”太夫人笑盈盈的望着她们,“怎么站在这里?”
文姨娘望着十一娘,一副“我不知情,得问十一娘”的样子。
十一娘的目光充满了担忧:“回太夫人话,大姐突然说有些不舒服,像一个人静一静。我们看着大姐脸色不好,心里惶恐,没了主张,所以请了太夫人来。”
太夫人点了点头,笑道:“既然如此。丹阳,你在这里等我,我进去看看。”
五夫人屈膝应“是”,十一娘上前叩了一下门,低声道:“大姐,太夫人来了。”这才轻轻推了半扇门。
太夫人深深地看了十一娘一眼,这才抬脚进了屋子,然后反手将门关上。
这家里果然没有愚蠢的人!
十一娘此刻才松了一口气。
转身却看见五夫人似笑非笑的望着她。
聪明人一看就知道这其中有蹊跷,可是没有证据,蹊跷就永远是蹊跷!
十一娘笑的从容:“五夫人,戏唱到哪里了?那赵五娘可曾找到了蔡伯喈?”
“在唱第五折《相见》。”五娘笑道:“蔡伯喈也思念着赵五娘,在书房里弹琴抒发幽思,被牛氏听见,知道了实情,告诉了父亲……”
十一娘“哎呀”一声,上前挽住了五夫人的胳膊,笑道:“那牛丞相知道了,会不会派人去捉了赵五娘然后逼着她和蔡公子和离?”
五夫人笑道:“牛丞相一开始是气愤,后来被牛氏说服,派人去接那蔡公子的父母、妻子一起来京。”
“那就好!”十一娘亲切的玩着五夫人往前走:“他们那腔调我听得不十分懂,要是能印个小册子,把唱词都写在上面就好了。”
五夫人微怔:“你这主意好。我告诉五爷去。他定十分的欢喜。”说着,脸上露出笑容,隐隐透着几分真切。
十一娘想到了五爷那画了一半的花脸……
她决定和五夫人为着这个话题交谈。
“我听说燕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