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鲁迅评传-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巿场经济的产物,所以自由主义者只是想改造和控制利润制度,而丝亳无
意于改变乃至消灭私有制。
源于西方的自由主义被胡适等留学英美的知识分子移植到中国之后,逐
渐形成了它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则。其标志是:在价值取向上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反对传统的束缚和外力的压迫。在政治理念上,不顾中国囯情,力图
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将这种制度视为个人基本自由的保障。在行为方式上,强调对异己和少数的容忍,认为容忍是自由的根本和自由主义的基石。
在社会改革上,主张改良渐进,和平转移政权,点滴谋求进步,反对暴力革命以及由此引起的暴力专制。如果用以上理论观照鲁迅,我们就可以发现,鲁迅除开在崇尚个性,主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方面跟自由主义的精神相通之外,在其他方面跟自由主义是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的。鲁迅生前,瞿秋白撰写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这篇论文根据鲁迅的著名的〃打落水狗〃 的主张,反虛伪反中庸的立场,指出鲁迅的精神〃真正是反自由主义〃。这种意见为鲁迅本人所首肯。如果根据对本国文化历史传统的看法,对近世欧美文明的选择,以及对中囯文化历史进程的设想,将中囯近代文化流派划分为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大营垒,那鲁迅明明白白是属于激进主义阵营而不是属于自由主义集团。
曹聚仁在《鲁迅评传》中,还将鲁迅称之为〃坚强的个人主义者〃。笔者认为这一概括同样不妥。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个人主义跟追求个人正当利益性质上截然不同。它是以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 特别重视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直白地说,就是以个人为万物的尺度。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个人主义曾经是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思想武器。但个人主义把个人跟集体、跟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其消极作用又是不言而
喻的。
鲁迅的人生哲学跟西方个人主义是有原则区别的。他的〃人生计划〃是为民族,为大众,为社会,即使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我们承认西方个性
主义思潮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也承认鲁迅前期思想中存在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但鲁迅即使在他生平活动的早期和前期,也从来没有苟同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曹聚仁为了说明鲁迅是一个坚强的个人主义者,特别引用了易卜生致勃兰兑斯信中的一段话:〃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底事最要紧,其余的都算不得什么。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
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对于易卜生敢于攻击旧社会,敢于独战多数的精神,鲁迅是十分敬仰的,但并不同意他的个人主义主张。在《坟,从胡须说到牙齿》中,鲁迅说得很清楚,他〃并非遵了胡适教授的指示在研究室里用功〃,〃更不是依着易卜生博士的遗训正在'救出自己,〃。I 在行将结束这篇序言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坦率指出,曹著《鲁迅评传》中! 还有一些错误的史实,不妥的论断,以及跟鲁迅本人意见相背离的提法。书中说许钦文之妹许羨苏是鲁迅的〃爱人〃〃恋人〃〃几乎成为他的夫人〃,是没有根据的,至少是一种讹传。他又认为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真能继承〃鲁迅风〃的只有周作人一人。事实上,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提倡个人主义和趣味主义的〃言志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内的传
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又丧失民族气节,在汪伪政府担任要职。他的散文呈现的是〃隐士风〃,而鲁迅散文呈现的是〃斗士风〃。显而易见,在中囯现代文化史上跟鲁迅处于两极的周作人完全不可能成为〃鲁迅风〃的唯一继承人。曹著《鲁迅评传》断言:〃我以为鲁迅的观察深刻与眼光远大,并不是由于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论据,而由于他的科学头脑以及尼采超人哲学的思想。我们不必阿附时论,替他戴上一顶不必有的帽子的。〃其实,说
唯物史观为鲁迅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望远镜与显微镜,这并非什么〃时论〃,而
是鲁迅本人的深切感受。鲁迅在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二日致韦素园信中明
传确表示:〃以史底唯物论批评文艺的书,我也曾看了 一点,以为那是极直捷爽
快的,有许多昧暧难解的问题,都可说明。〃再如曹聚仁认为张定璜在《现代评论》杂志第一卷七一八期连载的《鲁迅先生》一文〃是一切批评鲁迅文字中最
好的一篇〃,但鲁迅本人对这篇文章是有保留意见的。鲁迅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致许广平信中,就认为自己并不像张定璜所说〃第一个,冷静,第二
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李霁野在《在北京时的鲁迅先生》一文中也回忆遒:〃鲁迅先生有时也谈到别人对他的批评。他不欢喜不中肯的赞誉, 也不重视不相干的指责。真能了解他的作品的文章,使他感到喜悦,仿佛是遇到了知己。误解了他的精神的评语,往往使他叹息。我记得他说孙福熙关于《示众》的短文,写得是中肯的。张定璜说他的特色'第一个是冷静,第二个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他提起来就摇头。〃(《鲁迅先生与未名社》,一九八
四年七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所以,读者对曹聚仁在《鲁迅评传》中的观点应该持一种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粗暴否定,也不应曲意盲从。
作为一个后辈,一个后学,我对曹聚仁先生的《鲁迅评传》坦陈了以上意见,感到有些僭妄,也感到十分心虛,好在我的看法只是一个普通鲁迅研究者的一己之见,发表出来,只是为了引起同行和本书读者的进一步思考而已。如果能通过集思广益把鲁迅研究向前推进哪怕是一小步,那也就达到了笔者的初衷。〃毋求备于一夫〃^曹聚仁先生推崇的这一评人衡文的原则,当然也会适合于对我这篇小文的批评。
序寒山碧
毋求备于一夫〃一一读曹著《鲁迅评传》7陈漱渝
一引言
二绍兴一鲁迅的家乡门
三他的童年
四少年时代的文艺修养
五在日本
六辛亥革命前后
七民初的潜修生涯 乂32 八托尼学说I力
九《新青年》时代I ^ 十在北京 〃,
一《阿0正传》
十二《北晨》副刊与《语丝》义59 十三南行一在厦门
十四广州九月义70 十五上海十年间 I 75 十六晚年
十七《死》
十八印象记 /114 十九性格》119 二十日常生活
鲁迅评
二十一社会观
二十二青年与青年问题
二十三政治观
二十四〃鲁迅风〃一他的创作艺术
二十五文艺观
二十六人生观
二十七他的家族
二十八他的师友
二十九闲话
附录一鲁迅年谱
编者小言
小引
幼年
少年
曰本留学
辛亥革命前后
在北京
五四前后
南下
在上海I 333 十、病逝
十一、鲁迅研究述评
附录二 鲁迅生平和著述年表
一引 言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
方去。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一九三三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鲁迅先生在我的家中吃晚饭,一直谈到深
夜。他是善于谈话的,忽然在一串的故事中,问了我一句:〃曹先生,你是不是准备材料替我写传记?〃他正看到我书架上有一堆关于他的著作和史料。我说:〃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适当的人,但是,我也有我的写法。我想与其把你写成为一个'神',不如写成为一个'人'的好。〃接着,我们就谈到路德维希
的《人之子》(耶稣传记、路德维希把耶稣写成为常人,并不失其为伟大;说圣玛利亚是童贞女,由天神给她孕育这么一救主,也不见得增
加耶稣的光辉。老老实实说玛利亚这个可怜的女孩子,给罗马军官强奸了, 孕生了这样一个反抗罗马暴政的民族英雄,也不见得有什么丢脸。因为是
人〃,所以不免有〃人〃的弱点。这一方面,鲁迅比萧伯纳更坦白些,他并不阻止我准备写他的传记(当晚,我并不想到他很快就老去了,所以许多关于他的
史料,不曾向他探问明白。这一部分的缺憾,而今已经由周作人写了《鲁迅的
故家》和《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来填补起来了 :)。我们又谈到孙中山传记问题,
那时,中山文化教育馆正在征求《孙中山传记》的稿本;有人希望我也动手写
写看,我说我不能,因为你们要奉孙中山为神明,而实际的孙中山,也只是一
个凡人,平凡得很的人,叫我怎么写呢?最后,我说:〃你是写《阿0正传》的人,这其间,也有着你自己的影子,因为你自己也是中国人。〃说鲁迅是阿0, 也并不损失鲁迅的光辉,他毕竟是创造阿0的人。
那时,我们那一群人,相约不说〃我的朋友胡适之〃的,我也并不想说〃我的朋友鲁迅〃,我也不是他的门徒。有人以为我到上海卖文,是借着鲁迅的光的;抱歉得很,鲁迅是一九二七年到上海,那时我在上海报刊写稿巳六七年了
鲁迅评传
我承认邵力子、陈望道二先生是汲引我的人,却不是鲁迅〉。前些时香港一
些论客,深以我是鲁迅的朋友为恨;我也有这么一种牛性,他们要来〃饮定〃的
时候,我偏要他们看看《鲁迅书简》,使他们哑口无言的。十年前,宋云彬先生
在桂林医院中养病,他从头至尾,把《鲁迅全集》看完了 ,辑出了一本《鲁迅语
录》。他对我说:〃为什么鲁迅文章中,没有骂你的?〃(他看见鲁迅骂过许多
人,连郭沫若、郑振铎、傅东华、徐懋庸都在内,不独对陈西滢、梁实秋那么剝毒的)其实,鲁迅对朋友并不那么刻薄的,许多人不曾受过他的讥剌,连对易
培基都不曾有过微词,大家可以意会的了。我和他之间,有一段极机密的交游,我此刻并不想说出来,留着将来,作为〃逸话〃罢。
一九三四年冬天# ,为了群众书局出版《海燕》的事,我和丫君闹得不十
分愉快(丫君^为了此事,一直在骂我,却不曾把真相说出来、鲁迅先生写信给我,劝了我一阵,说
自己年纪大了 ,但也曾年青过,所以明白青年(指丫君)的不顾前后,激烈的熟情,也了解中年的(指笔者)怀着同情,却又不能不有所顾虑的苦心孤诣。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
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或成仇的人。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
此略小节而取其大①(这是鲁迅对我的暗示,要我不计较丫君的坏脾气、
一九三六年十月间,鲁迅去世了。当时,我就着手整理史料,准备写传
记,工作进行了一半,而淞沪战争发生,除了一部分史料已在《鲁迅手册》刊
出,这本鲁迅所预料的鲁迅传,迄今并未出版。我也期待了许广平、许寿裳、
孙伏园诸先生的鲁迅传出来,尤其期待周作人所写的。谁知忽忽二十年,依
然没有影子。坊间,只有王士菁的《鲁迅传》,那简直是一团草,不成东西,而郑学稼的《鲁迅正传》,更是胡闹,不仅侮辱了鲁迅,也侮辱了读者。因此,我
雙,
此处作者有误,实为1936年2月21日的信。^ 丫君即聂绀弩。
①《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7页。以下引文皆出于此版本。
早气
、^ ?
要试写这一部《鲁迅评传》一不是鲁迅所预料的〃传记〃。
目前所见的写〃鲁迅传〃的人,都是没见过鲁迅,不了解鲁迅的人,而和鲁迅相熟,了解鲁迅的人,所写的都是鲁迅传记史料,并不是鲁迅传, 这也可见鲁迅传之不容易写。不容易写的因由有二:一、鲁迅本人的言行,并不合乎士大夫的范畴的,所以画他的都不容易像他。二、中共当
局,要把他当作螅磁跗鹄矗虼耍蠹乙欢示妥璋芏唷从幸皇逼冢逞冈桓锩难Ъ遗卸ㄎǚ炊ㄎ难У模夷值煤芫谩V茏
人曾在《关于鲁迅》中以调侃语气说:〃不久,在中国文坛上,曾起了《阿0 正传》是否反动的问题。恕我记性不好,不大能记得谁是怎么说的了,但是当初决定《阿0正传》是落伍的反动的文学的,随后又改口说,这是中囯普罗文学的正宗者,往往有之。这一笔'阿0的旧账,,至今我还是看不懂,本来不懂也没有什么要紧,不过这切实的给我一个教训,就是使我明白这件事的复杂性,最好还是不必过问。^现在鲁迅死了,要骂的捧的或利用的都巳失了对象,或者没有什么争论了亦未可知。〃这段话, 今曰的周作人,已经不敢再写了;而鲁迅的朋友中,年纪一大,都明白这件事的复杂性,抱定了〃最好还是不必过问〃态度,那是必然的。而捧的骂的或利用的都未失去了对象,也是使大家不敢动笔的因由之一〉。
中国的士大夫,自来有三种意愿:一种是希圣希贤,宋明理学家,一开口
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他们把颜渊当作模范人物,要寻求孔颜乐处在哪里。一种是要做英雄豪杰,像项羽那样,要学万人敌,读兵法,要做〃彼可取而代之也〃的大梦。又一种则是酸风溜溜,要做八斗才的才子,吟风弄月;诗酒傲王侯。而写传记的人,胸中先有这几种轮廓,就在规矩中做起文章来。可是,这些帽子都不合乎鲁迅的头寸,那些捧鲁迅的,一定要把鲁迅当作完人来写的, 要让他进孔庙去,那当然可笑的。然而鲁迅虽进过水师学堂,如他自己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他也毕竟不像一个海军上将,他也不想立赫赫之名。鲁迅也会做做旧诗词,他的駢倆古文,也做得不错。但他并不带一点才人的气息,也不想做空头文学家。他是道道地地地在做现代的文艺作家,比^:其他作家,他是超过了时代的。他那副鸦片烟鬼样子,那袭暗淡的长衫,十足的中国书生的外貌,谁知道他的头脑,却是最冷静,受过现代思想的洗礼的。我曾对朋友们说:〃我们都是不敢替鲁迅作特写的,因为我们没有这份胆识,所以替鲁迅写印象记,如马珏〈马衡的儿子)是个小孩子,如吴曙天,是个初出茅庐的女孩子,如阿累,一个电车卖票员,他们不知天之高地之厚,才敢来动笔。而且,他们敢写得真实,才显得亲切有趣。还有那位攻击他的陈源(西滢〉,也着实抓到了痒处。
鲁迅是谁?何凝(即瞿秋白)曾引用过一段神话:〃亚尔霸,龙迦的公主莱亚,西尔维亚被战神马尔斯强奸了,生了一胎双生儿子,一个是罗慕洛,一个是勒莫;他们两兄弟一出娘胎就丢在荒山里,如果不是一只
母狼喂他们吃奶,也许早就饿死了!后来,罗慕洛居然创造了罗马城,并且乘着大雷雨飞上了天,做了军神,而勒莫却被他的兄弟杀了,因为他敢
于蔑视那庄严的罗马城,他只一脚,就跨过那可笑的城墙。〃(勒莫的命运
比鲁迅惨得多了 ,这也许因为那时代还是虛伪统治的时代)勒莫是永久
没有忘记了自己的乳母的,虽然他很久的在孤独战斗之中找寻着那回到故乡的道路。是的,鲁迅是勒莫,是野兽的奶汁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
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罗曼蒂克的革命家的浄
友,他从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怀抱!这样的譬喻,颇有意义,鲁迅之
为鲁迅,并不一定要把他当作战斗的英雄的。
当年我准备替鲁迅作传记,着手搜集材料之初,首先想写成的乃是鲁迅
年谱。我承认我的治史方法和态度,很受胡适、梁启超的影响,我的《鲁迅年
谱》,假使写成的话,也就是《章实斋年谱》那一类的史书。章实斋,这一位近代大史学家,他最能赏识年谱的重要,曾说:〃文人之有年谱,前此所无。宋人
为之,觉有补于知人论世之学,不仅区区考一人文集而已也。盖文章乃立言之事,言当各以其时,同一言也,而然后有同受,则是非得失,霄壤相
悬。前人未知以文为史之义,故法度不见,必待好学深思之士,探索讨论,竭尽心力,而后乃能仿佛其始末焉。〃胡适认定年谱乃是中国传记体
的一大进化,最好的年谱,如王懋竑的《朱子年谱》,如钱德洪等的《王阳明年谱》,可算是中国最高等的传记。而他所写的《章实斋年谱》,更可以算是进步的新传记。
他把章实斋的著作,凡可以表示他的思想主张的变迁沿革的,都择要摘录,分年编入。
章氏批评同时的几个大师,如戴震、汪中、袁枚等,有很公平的话,也有很错误的话。他把这些批评,都摘要抄出,记在这几个人死的一年。这种批评,不但可以考见实斋个人的见地,可以作当时思想史的材料。
三、向来的传记,往往只说本人的好处,不说他的坏处,他这部年谱,不但说他的长处,还常常指出他的短处。
我理想中的《鲁迅年谱》,也就是这么一部史书。其实,王士菁所写的也
就是这么一部传记,就因为他不懂得史学,不善剪裁,不会组织,所以糟得不成样子。而许广平不懂得史学,不独不会修正,连批评也不中肯。但,我毕竟放弃了鲁迅年谱,固然因为抗战时期,奔波南北,无暇及此。最主要的,我要写一本通俗的鲁迅传记,而不是一部专家的著述。在今日,写鲁迅年谱最容易,因为关于他的史料太充分了 ,比曾国藩的传记还充分些,就看鉴别史料有没有眼光,组织史料有没有能力。
我对于传记文学的兴趣,近十五年间,很快就从梁胡二氏的典型跳过,进入新的传记文学的圈子中去。我所仰慕的乃是路德维希(德莫洛亚(法八
『^)和斯特莱基(英II ^!:^〃^)。路德维希的《耶稣传》、《俾斯麦传》,
可说博大精深,自是大史家的手笔。德国人的著作,总是那么精深的,他的传
记,直透到传主的灵魂深处。莫洛亚所作的传记,如《少年歌德之创造》、《密查郎支罗传》、《伏尔泰传》、《雪莱传》、《提斯雷利传》、《拜伦传》,都是带着生动活泼的法国作风。斯特莱基的《女王维多利亚传》,取材之丰富,断制之谨严,文字之简洁,不愧是晶莹的艺术品,我们可以用得上〃叹观止矣〃的赞词了。他也不愧是英国史学家,一个敦容的绅士风格。魏华的先生译莫洛亚的《雪莱传》,曾于序文中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文化界发生变化的事件很多,传记也是其
中之一。过去的传记,有的只是引证、笺疏、书目等的堆积;由于是纪念
的、颂赞的、教训的,其中所描写的人物,只是英雄的雕像,美德与成功充
分的扩大,内心冲突与失敗,尽量的隐匿,结果他已不是人,只是至善的
画像,全是光明,毫无半点黑影。现代的传记,就不同了。就一般而说吧,每本分量较少,题材较为连贯,结构上较富于戏剧性,形式上类似小
说,只为的使读者欣赏传神,不是强读者作枯燥的研究。人物是有美德, 也有瑕疵的,具有血和肉的生物。最要紧的是传记家写传记,就是制造一件艺术品。
我所写《鲁迅评传》,当然不敢追迹斯特莱基和路德维希,如能写得像莫
洛亚的《雪莱传》,在我已经十分满意了。一九三九年秋天,我们在绍兴城中逗留了一个多月;虽说是战时,那儿的
朋友,贺扬灵、胡云翼、孙福熙,还有印西法师,大家对于文艺的兴致都很好。我们就拿鲁迅的小说和随笔小品作蓝本,到城内城外追寻鲁迅幼年时代的生
活。鲁迅的老家,在绍兴城中东昌坊口周氏新台门内;他的外婆家,在城外安
桥头,那是他幼年时寄食的去处。我们有时走路,有时坐乌篷船,史迹散布的
所在,差不多都到过了。
鲁迅的小说,一看就知道是拿绍兴作背景的;《呐喊》和《彷徨》,其中十之
六七为他本乡的故事,其他无非鲁镇、未庄、咸亨酒店、茂源酒店;其人物则无非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单四嫂子、王九妈、七斤、七斤嫂、鲁八一嫂、闰土、
豆腐西施、阿0、赵太爷、祥林嫂;其事则无非单四嫂子死了儿子而悲伤,华老栓买人血馒头替儿子治痨病,孔乙己偷书而被打断腿,地方色彩非常浓厚的。不过,我们应该接受周启明的说法:鲁迅对于他的故乡一向没有表示过深的怀念,这不但在小说上,就是《朝花夕拾》上也是如此。大抵对于乡下的人士最有反感,除了一般封建的士大夫以外,特殊的是师爷和钱店伙计〔乡下叫作〃钱店倌〃),这两类气味都有点恶劣。但是对于地方气候和风物,也不无留恋之意。如《在酒楼上》,他坐酒楼上望见下边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在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照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
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的干,大风
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下文吕纬甫说到回乡来迁葬,也说:〃这在那边哪
里能如此呢?积雪里会有花,雪地下会不冻。〃他在这里便在称颂南方的风土,那棵山茶花更显明的是故家书房里的故物,这在每年春天总要开得满树
國圍國圍國圍、圍國
鲁迅评传
通红,配着旁边的罗汉松和桂花树,更显得院子里满是花和叶,毫无寒冻的气味了。关于乡土的物品,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上也有一节云: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
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 ,也不过如此,惟独有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
留存。它们也许要哄蹁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其实,〃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酱太淡薄,本来3城人是不懂吃辣的〃,也就
是一种蛊惑八
绍兴是水乡(李慈铭所谓:〃橹摇橹跃际,都是故乡音。〃〉,坐着乌篷船,卧听打桨摇橹声,自有深致。鲁迅以中年人的窭落情怀;对于秋冬间的原野,另有所感受。他那篇以《故乡》为题的,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我躺着听舱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②这都勾画得很真切、很有神的。
周启明说:《故乡》是一篇小说,读者自应去当作小说看,不管它里边有多少事实。我们别一方面从里边举出事实来,一则可以看著者怎样用材料, 一则也略作说明是一种注释的性质。还有一层,读者虽然不把小说当作事实,但可能有人会得去从其中想寻传记的资料,这里也就给予他们一点帮助, 免得乱寻瞎找,以致虛实混淆在一起。这不但是小说,便是文艺性的自叙记录也常是如此。这话正可以说是写给《鲁迅传》的王士菁听的,因为那本传记实在穿凿得太离谱了。
在陈源〔西滢)和鲁迅闹口舌的当儿,西滢写信给徐志摩说:〃前面几封信里说起了几次周启明先生的令兄:鲁迅,即教育部佥事周树人先生的名字。
《鲁迅全集》第2卷,第340页。
《鲁迅全集》第1卷,第344、356、357页。
这里似乎不能不提一提。其实,我把他们一口气说了,真有些冤屈了我们的启明先生。他与他的令兄比较起来,真是小巫遇见了大巫。有人说,他们兄弟俩都有他们贵乡绍兴的刑名师爷的脾气。这话,启明自己也好像曾有部分的承认。不过,我们得分别,一位是没有做过官的刑名师爷,一位是做了十几年官的刑名师爷。〃①这段讽刺的话中,有着一句大家所承认的话,即是说周氏兄弟的性格与文章风格,都是属于绍兴,有点儿刑名师爷的调门的。
说到绍兴的人物,其实不必远攀舜、禹、严光和孝女曹娥的(虽说大禹墓在绍兴,也不一定和后来的绍兴人有什么血缘关系的、最和鲁迅的思想路向相同的,倒该说到东汉末年的王充,他所著的《论衡》,便无视孔、孟、墨、道各家的思想权威,一一剥去他们的外衣,暴露他们的弱点的。《论衡》的尖锐战斗风格,也可以说是开出后来绍兴师爷的先河。绍兴师爷究竟起于何代?我们还不曾确凿考证出来,以我的研寻,盖与蒙古人入主中国有关,因为蒙古人主政,大权都在蒙古人与回人之手,他们都是游牧社会的豪杰,汉化的程度很浅,不懂得推行政务;因此,各级政府的政权,都落在幕僚之手(:主管政务的蒙古人,只是盖印批行就是了;)。这种幕僚制度,经过了明清两代,形成了一种特殊阶级,也可说是一种政治集团,成为支配中国政治的幕后力量,迄民国还是存在的。幕僚之中,分刑名、书启、钱谷各专业,刑名主法律,在朝便是法官,在野便是讼师,书启主文牍,便是后来的秘书,钱谷主财政,他们可以说是
中下级的政治干部。这样便成为专业,也有江苏的常州、苏州人主其事的,大部分却都是绍兴人。因此,绍兴师爷成为绍兴读书人的谋生大道之一。刑名师爷,可以运用法律,却也可以玩弄法律,深文周内,入人于罪,玩弄文句,规避刑法,这都是他们的特长。若说绍兴的文风,冷隽尖刻,则明末的徐文长、张宗子(岱),清代的章实斋、李慈铭,都有着绍兴师爷的刀笔吏的风格的。周
启明谈《阿0正传》,说讽刺小说是理智的文学里的一支,是古典的写实的作品。他的主旨是憎,他的精神是负的。然而这憎并不变成厌世,负的也不尽是破坏。在讽刺里的憎也可以说是爱的一种姿态。〃摘发一种恶即是扶植相当的一种善,在心正烧的最热,反对明显的邪曲的时候,那时他就是近于融化
在那哀怜与恐惧里了。据亚里士多德说,这两者正是悲剧的有净化力的情
①陈漱渝主编:《一个都不宽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18页绪。〃这当然是他们接受了西洋文学以后,更进一步的了群。但就绍兴文士的见地说,他们的确能够跳出世法的圈子对世俗予以冷静的批评的(绍兴师爷, 处于政治的幕后,也正使他们变成了玩世的态度,他们明白所谓政治就是这
么一种玩意儿。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