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鲁迅评传-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鲁迅评传
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鲁迅看了以后说〃对于我有意义〃,认为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并因此写了一篇《随感录》,刊在当年的《新青年》六卷一号上,里面除了指明无爱情结婚的恶
果以外,并有一节说:〃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不肯把他们少的老的怪罪,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十年的旧账。〃①由此不但可以推知鲁迅对于旧式婚姻和朱女士的态度,而且可以看出〃无爱情结婚〃所给予他心灵上的创痛之深,否则他决不会为了一位不相识的少年的诗;竟激动得说是〃这对于我有意义〃了。
鲁迅就是抱着这种牺牲的心情,在那样凄凉的家庭和苦痛的婚姻下度着日子。在寂寞中,度过了悠长的二十年的岁月,直到一九二三年,他才认识了许广平女士,其时他已有四十三岁了。不过,笔者提醒读者,我们听信周建人的话不错,他说:〃欧阳凡海先生的文章,讲到鲁迅的婚事,颇有谴责他的母亲的话。那时候,主持家政的是鲁迅的母亲,说亲戚家族催迫鲁迅结婚,迫得鲁迅4神经衰弱起来'之类的话,也就不能不说是在责备他的母亲了。这话恐怕也不一定对。
鲁迅的好友之中,姓许的占着多数。一位是许季弗(寿裳、那是他的幼年朋友。一位是许季裳(丹),一位留学印度、研究佛经的学者,他的道义之交。一位是少年作家许欽文;一位是钦文的妹妹许羡苏,她是鲁迅的恋人。还有一位则是他后来的妻子许广平(景宋:)。鲁迅禀告母亲信中所提到的〃害马〃,就是她。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母亲姓宋,她因为景仰母亲,又自号曰景宋。她的祖父曾任浙江巡抚,她的长兄,清末留学南京,为鼓吹种族大义最力的人。她
在幼年时,即受革命思想的陶冶,她头脑清晰,勇于作事,性格极为刚直坦率; 与一般出身仕宦之家的小姐们的孱弱娇柔不同。在给鲁迅的信中,她自言: 〃自信是一个刚率的人。〃〃先生禀性豪直,故学生亦不免粗犷。又好读飞檐走壁,朱家郭解,扶弱锄强故事,遂更幻想学得剑术,以除尽天下不幸事。〃一九二三年,她到北京投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这样,她便和鲁迅相识了。
她对鲁迅的最初印象是这样的:〃当鲁迅先生上课的瞬间,人们震于他的声名,每个学生都怀着研究这新先生的一种好奇心。在钟声还没有收住余音, 同学照往常积习还没就案坐定之际,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
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4冲,字。一向以为这句话有点夸大,看到了这,也就恍然
大悟了。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差不多打成一片。手臂上衣身上的许多补钉,则炫着异样的新鲜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纹。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钉。人又鹘落,常从讲坛跳上跳下,因此,两膝盖的大补钉,也掩盖不住了。一句话说完,一团的黑。那补钉呢,就是黑夜的星星,特别熠耀人眼。小姐们
哗笑了:'怪物,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他讲授功课,在迅速的进行。当那笑声没有停止的一刹那,人们不知为什么全都肃然了。没有一个逃课,也没有一个人在听讲之外拿出什么来偷偷做。钟声刚止,大家还来不及包围着请教,人不见了。那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许久许久,同学们醒过来了,那时初舂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着人们,阴森森中感到一丝暖气。〃 那时,北方正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屠戮学生,封闭学校,正是一个
黑暗时期。一九二四年舂季,女师大(即女高师改称)便发生了风潮。风潮之起因,由于学生们反对校长杨荫榆的贪污腐败。杨对这风潮的对策是收买和
威胁。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更主张采用严峻的手段来对付,首先便开除
了大批学生,后来又将整个学校解散,在这样的压迫下,学生们自然更感到愤懣和苦痛,国事校事,都使她们惶惶不安。于是许广平向鲁迅通信请教了。
她给鲁迅写信,开始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在信中提到女师大事件。鲁迅在当日即写了回信,说明〃学风如何,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
并教以〃壕堑战〃的战法。自此以后,书札往来,内容不只限于女师大风潮; 在一般人生态度,社会问题上,景宋也不断向鲁迅有所申诉或求教。鲁迅这时正想纠集一般思想进步,热心做事的青年们,来〃对根深柢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而景宋正愿作一个誓死不二的马前卒,就由于这种根本见解的投契,他们的通信逐渐频繁了 (鲁迅第一封信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其实那里会'立地成佛,,许多烟卷,不过是麻醉药,烟雾中也没有见过极乐世界。假使我真有指导青年的本领一一无论指导得错不错~~我决不藏惹起来,但可惜我连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倘若闯入深渊,自己有自己负
一,
十七
他的家族
责,领着别人又怎么好呢?〃①这段话,倒很切实重要的)。
鲁迅当然不是圣人,而且不想做伪君子。他和许广平的恋爱进程,也和一般人一样,把一颗砂石慢慢养成一颗珠子了。许广平初次到鲁迅家中去, 是在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二日。她那次访问的印象是这样:〃'尊府'居然探险
过了!归来后的印象,是觉得熄灭了通红的灯光,坐在那间一面满镶玻璃的室中时,是时而听雨声的淅沥,时而窥月光的清幽,当枣树发叶结实的时候, 则领略它微风振枝,熟果堕地,还有鸡声喔喔,四时不绝。〃②从那回以后,她大概时常到周家去,看见鲁迅总是很忙,她也帮着他料理一些小事,她自己的文章,也送给鲁迅斟酌修正,后来刊载在《妇女》周刊、《莽原》上。她从鲁迅的自奉的俭省,衣着食用的简朴,接待客人的坦直以及工作的勤奋上,更看出了鲁迅的伟大精神:〃寂寞的家,孤独凄凉的他,未能禁制心头炽热的烈火。〃她从心里深沉而细致地体会到鲁迅的〃孤独凄凉〃,〃如古寺僧人的生活〃,而予以深湛的关怀。她劝他休息,劝他戒烟,劝他戒酒,在床褥下搜寻传说中他准备用来自杀的短刀。两人的情谊,可说从这时已经开始了(恋爱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关于这件事,孙伏园曾经在追记文字中,提起了鲁迅《野草》中那篇题名
《腊叶》的散文诗。鲁迅对他说:〃许(指许广平)很鼓励我,希望我努力工作,
不要松懈,不要怠忽;但又很爱护我,希望我多加保养,不要过劳,不要发狠。
这是不能两全的,这里面有着矛盾。《腊叶》的感兴,就从这儿得来,《雁门集》
等等,却是无关宏旨的。〃我们看了这一段话,再去看原文,也就可以体会他俩
的情怀了。这是他对于〃爱我者〃的感激。我们把〃病叶〃看成作者,把作者的
口气转给〃爱我者〃,这样,好些关节自然解通了。
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六日,他们两人一同离开北京,同车赴沪。抵沪以
后,他们又分道而行:鲁迅赴厦门,任厦门大学教授;景宋赴广州,任女子师范训育主任。鲁迅到厦大以后,极为失望。学校没有计划,没有基金;教员食住,都极不便。再加上过去他所提携的一些文学青年,如〃狂飚社〃的高长虹等,这时又正在背后攻击他,使他感到十分的烦躁和悲愤。景宋在广州,环境
亦极复杂,时起风潮,工作又很繁忙。两人的牢骚,身边都无人可说,只有两地寄书,彼此予对方以最切适的慰安,问暖嘘寒;殷勤周至。她又怕他在厦大受不住气,独自闷着,无人从旁劝解。又竭力劝他应中大之聘赴粤去。他也
愿意和景宋有常见的机会,说:〃我极希望也在同地,至少可以时常谈话,鼓励我再做些有益于人的工作。〃(^^!,即景宋)其实,北京已有许多关于他们的谣传,有人说长虹之拼命攻击鲁迅,就是为了这事。上海的友人,一见他们两人同车到沪,便也相信不疑。甚至说鲁迅已将景宋带到厦门的流言也有了;鲁迅却说:〃偏在广州,住得更近点,看他们躲在黑暗里诸公,其奈我何。〃又说:〃你知道的,单在这三四年中,我对于熟识的和初初相识的文学青年是怎么样,只要有可以尽力之处就尽力,并没有什么坏心思,然而男的呢, 看见我有女生在座,他们便造流言。这些流言,无论事之有无,他们是在所必造的;除非我和女人不见面。他们大抵是貌作新思想者,骨子里却是暴君、酷吏、侦探、小人。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后来他给韦素园的信中,追述到此事,他又说:〃川岛到厦门以后,他见'我一个人住在高楼上,很骇异,听他的口气,似乎是京沪都在传说,说我携了密斯许同住于厦门了。那时,我很愤怒。但又随他们去吧,其实呢,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
点,深恐辱没了对手。然而一到爱起来,气起来,是什么都不管的。
鲁迅从厦门到了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景宋也在中大任助教,除了职务上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上,他也得了她的许多帮助和关切。他初到时,道路不熟,语言不通,出入多由景宋作向导。她又恐校中饭菜,不合浙人口味,便常由家里送些菜肴去。这时,他们同在一地,同在一校, 接近机会既多,了解日益亲切,已进入结合共同生活的阶段了。 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八日,他俩从广州赴上海。十月八日,移居东横浜路景云里二十三号,他们开始了同居生活。自此以后,鲁迅在精神上,已有了最亲切的伴侣, 在工作上,也有了最适合的助手。家庭空气,也不再像北京那样的寂寞凄凉, 他自己也不再感到孤独了 。 一九二八年夏天,他俩和许欽文一同到杭州,一面是游览,一面是查考书籍,在夜车上,他们高谈阔论,鲁迅固然健谈,景宋的谈锋也不弱。他们的服装既不漂亮,又不阔绰,高谈之余,就在二等车上吃起
大菜来,牛尾汤的香气和他们的谈论,引起了宪兵的注意,于是说他们身边有
鸦片气味,而来搜查箱子,结果毫无所得的走了。到杭州后,他们在湖滨一家
旅馆里,开了一个长长的房间。三张床铺,各人一张。他们在杭州整整住了一个星期,才回上海。鲁迅一生是很少游山玩水的,这回,他俩真正过了〃蜜
月〃生活。
到了鲁迅晚年,景宋就成为写作的伴侣,她除了照料家务外,还帮助他抄
写、校对、整理,有时他也采纳她的意见,每次文章写完,总先给她看。她偶尔
供献些修改字句或意见,他也绝不孤行己意,依着她的话去修改了。 一九二九年九月二十七日,他们的男孩海婴出世了。他俩夫妇之间,生活感情究竟
怎样呢?景宋曾经有过如此的记述:
他的脾气,也并非一成不变。他并不过分孤行己意,有时也体谅到和他一同生活的别人,尤其留心的是不要因为他而使别人多受苦。所
以,他很能觉察到我的疲倦,会催促快去休息,更抱歉他的不断工作的匆忙,没有多聚谈的机会,每每牍罪似地在我睡前陪几分钟;临到我要睡下了 ,他总是说:〃我陪你抽一支烟,好吗?〃〃好的。〃那么,他会躺在旁边,很从容地谈些国家大事,或友朋往来,或小孩子与家务,或文坛情形。谈得起劲,他就要求说:〃我再抽一支烟,好吗?〃同意了,他会谈得更高兴。但
不争气的多是我,没有振作精神领受他的谈话,有时当作是儐眠歌般不到一支烟完了,立刻睡熟了,他这时会轻轻走开,自己去做他急待动笔的
译作。
他俩这对夫妇,感情也竟可说不错了 。
: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有一节是写他们的儿子海婴的。这孩子,幼
年时;也不见得特别聪明,但是,却因鲁迅晚年得子,他是特别宠爱他的,所谓传 〃回眸时看小於菟〃,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他在禀母的信中说:〃海婴的外套,
此刻刚刚可穿,内衬绒线衣及背心各一件;冬天衬衣一多,即太小,但明年舂天还可以穿的。他的身材好像比较的高大,昨天量了一量,足有三尺了,而且
是上海旧尺;倘是北京尺,就有三尺三寸,不知道底细的人,都猜他是七岁。
海婴很好,每天上幼稚园去,不大赖学了。他比夏天胖了一点,虽然还要算
國國。。1 —國,國、,國1 '…''…1 '…^'…1國」國、'1 '…,國1國國」國〃國國」'。〃^、1國—^〃^。一。 ^!
瘦,却很长,刚满六岁,别人都猜他是八九岁。他有细长的手和脚像他母亲的。今年总在吃鱼肝油,没有间断过。他什么事情都想模仿我,拿我来做比,
只有衣服不肯学我的随便,爱漂亮,要穿洋服了 。〃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得意与宠爱的神情。(景宋说:〃海婴生下来了 ,每个朋友来到,他总抱给他们看; 有时小孩在楼上睡熟了,也会叫人抱他下来的。他平常对海婴爱惜,总会不
期然地和朋友谈到他的一切。
景宋生育海婴,那是很危险的难产;她产后体力很差,照医生的意思,希望雇一位奶妈,再三催促,而且善意的劝告。但鲁迅一定不同意,定规要自己
来照料。可是他们两个人既没有育儿的经验,而别人的经验,他是未必一定
相信。最认为可靠的,除了医生的话之外,就请教于育儿之类的书籍。这么一来,真是闹了许多的笑话,而又吃足了苦头。首先是哺乳的时间,按照书上是每三小时一次,每次若干分钟。有的说是每次五分钟,有的说是每次哺一只奶,留一只第二次,交换哺乳较为丰足。然而人不是机器,不会这样规律化的。小孩也真难对付:有时吃了几口 ,就睡熟了,推也推不醒,有时是醒了, 未到时间也不许吃,一任他啼哭。而她自己呢,起先不等到两小时就觉得奶涨潮了 ,毛巾也几乎湿透。如是之后,再到喂奶时,已经是低潮期了;还是让小孩饿了肚皮照时间吃;于是就时常发觉小嘴左转右动,做出觅吃状态。这使她不安起来,和他研究一下,他说瘦些不要紧,没有病就好了。到了两个多月,患些感冒,去看医生,量了量体重,医生说这不对,孩子的重量,只够两三个星期内;于是研究生活状况,由医生教他们在新鲜牛奶里面加粥汤、滋养糖等,分量照月份增加;这之后,才逐渐肥胖起来。其次是洗浴,在医院时, 每天由护士小姐抱来抱去,怎样洗浴,他们从未参观过,待到十二天后回到家
十七
中,她稍稍能够起床了,于是商量给孩子沐浴。他是特别小心,不许用未烧过的水,更不愿意假手别人。在一只小面盆里盛了半盆温水,由她托住小孩的身体,由他来洗。水既不大热,经过空气一吹,小孩受冷到面孔发青,小身体在发抖。他们也狼狈不堪,草草了事。但小孩立刻有了反应,发寒热感冒了好容易医好之后,从此就几十天不敢给他洗浴。而且因为几次伤风,天气逐渐冷了 ,又怕他再感冒,连打开他的衣服都不敢了。据鲁迅的意思,叫她每小时看一次孩子的尿布。他总箅学过医的,她自然不好反对,但结果小屁股被湿污所浸而脱皮了。没法子只得又去看医生。由医生介绍看护每天来给小
他的家族
孩洗浴。这才知道应该让小孩卧在温水里,并且在水里放有温度表时常留意水的温度,不断添上热水。这样,小孩在水里就一声也不响,看来像蛮舒服的样子。看护小姐也时常提议叫他们自己学习自己动手,但是他们吓怕了,有
点气馁。鲁迅说:〃还是让她洗罢,我们洗病了,不是还要花更多的钱吗?我多写两篇文章就好了。〃以后,小孩是每天请看护洗浴,一直洗到海婴七个多月。这些小故事是有趣的。鲁迅这样一位思想家、大作家,而其生活若干方面,也还是这么幼稚,天真可笑的;鲁迅也毕竟不是圣人。
鲁迅这只勒莫所宠爱的〃小於菟〃,鲁迅自己希望他不要做空头文学家, 大概不会成为文学家了吧,毕竟文学是不世袭的,以许广平的教育方针来说, 她也大概不会把他教育成一个文学家了 。
笔者说到〃老年得子〃的变态心理,我曾在几位老师如单不庵、朱芷春的生活中看到过,鲁迅虽是一代作家,也还是逃不过于宠爱的一关(笔者自己也是如此,不过,我有了三个儿女,就不像鲁迅那样把儿子看作掌上珠了)。海婴的小名是小红象(因为林语堂曾誉鲁迅为白象,乃有此名)。他每晚值班看护这个宝贝的儿子,他口中所唱的催眠曲是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红红,小象红;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鲁迅最怕的是小孩子生病,本来提心吊胆在招呼他,如果一看到发热伤风,就会影响到他的工作。他在日记中,也不时提起海婴的病。遇到了,他几# 乎是〃眠食俱废〃(这和前人所说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又有什么分别〉。
他在日译《中国小说史略》序中说:〃一妻一子也将为累了 。〃景宋说鲁迅时常
传对她说:〃有了你和海婴的牵累,使我做事时候比较地细心,时常有更多的顾
虑。〃(鲁迅夫妇,也颇神经过敏,其实,他们在上海并没有危险)
景宋笔下所写的鲁迅宠爱海婴的情形,和其他父亲溺爱幼子的情形,
也并没有多大分别。而一般孩童的好奇心理,也并不在海婴之下。她和鲁迅也并不曾养出天才来。她说鲁迅反对小学教师的鞭打儿童,但有时
对海婴也会加以体罚,那是遇到他太执坳顽皮,说不清的时候,要打的时
候,他总是临时抓起几张报纸,卷成
水
筒,照海婴身上轻轻打去,但
样子是严肃的。海婴赶快就喊〃爸爸,我下回不敢了〃。那时,这位父亲
看到儿子的楚楚可怜心软下来,面纹也放宽了。跟着这宽容,小孩子最会体察得到,立刻胆子大了 ,过来抢住那卷纸筒问:〃看看这里面有什么
东西?〃他是要研究纸里面包藏些什么东西来打他。看到是空的,这种研究的迫切心情,引得鲁迅笑起来了。紧跟着父子之间的融融洽洽的聚会,海婴也会小心拘谨一些时候。有一次,海婴也会发表他的意见了,他说:〃我做爸爸的时候,不要打儿子的。〃鲁迅问他:〃如果你的儿子坏得
很,你怎么办呢?〃他说:〃好好地教他,买点东西给他吃。〃鲁迅就笑了。他以为,他自己最爱孩子,但是他的儿子的意见,比他更和善,能够送东西给不听话的孩子来做感化工作,这不是近于耶稣的被打了右脸再送左脸去的忍耐了吗?实际却未必能真做得到罢(笔者也曾和鲁迅讨论过这一问题,我是主张可以打孩童的;但打孩子有几个附加的条件:(一)自己脾气不好时,不要打,所谓不迁怒。(二)全家不一致的不要打,一个
打,
水
劝,
水
去安慰,那就不必打;打的后果比不打坏。(三)没有预
期的成果,不要打。所以,鲁迅打海婴,常是失败的)
七
景宋有一段描写海婴在书房捣蛋情形,十分精彩。〃小孩子在我们房间, 女工来了,也会不知所措。在写字台±,海婴欢喜立在椅子上拿起笔来乱涂, 鲁迅是很珍惜一切用具,不肯随便拋弃小小一张纸的;但对于海婴索取纸张时,就是他最喜欢的,给他乱涂,也是满心愿意的。〃这又是一幅〃爸爸不在时
候〃的漫画
在我们眼中那个活着的鲁迅,毕竟是一个常人;他虽说是世故老人,有的举动,却也幼稚得可笑。他的笔锋那么尖刻,对人却相当厚道。他的见识非常远大,却也神经过敏。有一件小事,说起来,大家未必相信。他的儿子海婴,当他逝世时,已经八岁了,却一直不知道他的父亲是鲁迅。这也有小小的因由:那时文网甚密,谣言甚多,也难怪他们都十分敏感的。有一回沈雁冰
住在沪西,他的儿子在X X小学读书。有一天,那孩子看见他们的老师正在
看茅盾的《子夜》;大声叫道:〃这是我爸爸做的。〃那老师也许是好奇,那天下午,放学回家就跟在那孩子后面走了一大截路,沈雁冰究竟住在那里;这可
他的家族
把沈雁冰一家吓坏了,连忙搬了家。还有郁达夫和王映霞的孩子,也是在杭州某小学读书,一路在墙壁上涂着他俩的姓名,指路牌似的把旧交新知引到
家中去的。这一类的故事,提醒了鲁迅的警觉,所以海婴就不知道他的父亲是鲁迅了。
许景宋所记鲁迅教育抚养海婴的故事中,大多是平凡得不值一提的。我
觉得鲁迅之为人父,倒像巴金《憩园》那小说中的主人公姚国栋,并不怎样高
明的。只有他对孩子的性教育倒是开明合理。她说他对于孩子的性教育,是
极平凡的,就是绝对没有神秘性。赤裸的身体,在洗浴的时候,是并不禁止海
嬰的走出走进的。实体的观察,实物的研究,遇有疑问,随时解答,见惯了双
亲,也就对于一切人体都了解,没有什么惊奇了。他时常谈到中国留学生跑到日本的男女共浴场所,往往不敢跑出水面,给日本女人见笑的故事,作为没
有习惯训练所致的资料。所以有些外国社会,不惜在野外男女赤裸,共同跳舞的练习,也正是以针对中国一些士大夫阶级的绅士们,满口道学,而偶尔见到异性极普通的用物,也会涉遐想的;变态心理的亟须矫正于从孩子时代来开始了。她又说鲁迅对于儿童普通知识的灌输,并不斤斤于青年的研究,他随时随地作常识的晓谕譬解;其中对于电影教育,也是在娱乐中取得学识的一种办法,他是尽着机会去做的。鲁迅自己对旧式的背诵,似乎很深恶痛绝。对一般学校的教育制度,也未必满意,他是主张〃顺其自然发展〃的(我看鲁迅对于这一问题,也矛盾得很的)。
景宋的回忆文字中,有这么一篇写鲁迅与家庭的,颇有点意思。她说
她曾经遇到一位旧时代的官僚亲戚,他每回到家里来,就像一只猫走到一个老鼠窝里一样,立刻声息全无。偶不小心,就听到训斥的告诫说: 〃我是掌舵的,船怎样走要依我。你们是坐船的,没有我不行,你们不许
做声!〃这真是专制家长的口吻。鲁迅却相反,不但不像掌舵,倒像坐船的,一任她们意思。自已能动手的就做,没有空,她帮他也可以,但绝不勉强,总要看她的能力而定。对于女工,鲁迅从来是没有呼喊责备过一声的。遇到她不在家,要泡茶了,他就自己捧着茶壶走下楼梯,到厨房去,要他自己动手烧水也可以的。
她说,鲁迅对于日常生活用度的支出,绝不过问;他自己的买书账是记下来的,鲁迅的衣着很随便,却要她多买点衣着。这都是他的通人情之处。他这个家长是容易相处的。孙伏园说:〃鲁迅先生的房中总只有床铺、网篮、衣箱、书案这几样东西。万一什么时候要出走,他只要把铺盖一卷,网篮或衣箱任取一样,就是登程的旅客了。他从来不梦想什么是较为安适的生活。他虽是处在家庭中,过的生活却完全是一个独身者。
他的师友
鲁迅评传
笔者写下这一个题目,颇有不知如何着笔之感。因为鲁迅心目中的朋
友,究竟哪些人?我也无从去替他决定的。他有一回写信给我,说:〃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 就成友成仇的人。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可以说他是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的。这儿,姑且从他自己所供给的材料中来写这一篇罢。
他在晚年,写过一篇很好的回忆文字,题为《我的第一个师父》。他是周家的长男,父亲怕他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他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他的师父,他不知道他的法名,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
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对他也很和气,
不教他念一句经,也不教他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
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 ,〃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
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由他看起来,他不过是
一个剃光了头的俗人。因此,鲁迅又有一位师母,就是龙师父的老婆。论理,
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他的师母在恋爱故事上,却有些不平常。
听说龙师父在年轻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
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去替他们敲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应该念经拜忏
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 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有些勇士,还有进攻之势,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逼得他只好慌张的躲进一家人家去。而这人家,又只有一位年轻的寡妇。以后的故事,连鲁迅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
来是他的师母。
鲁迅因此有了三个师兄,两个师弟。大师兄是穷人家的孩子,舍在寺里
的。其余四个,都是师父的儿子。大师兄只有单身;二师兄也有家小,但他守着秘密。三师兄比鲁迅大十岁,和他的感情极好。他说:〃出家人受了大戒,从沙弥升为和尚,正和我们在家人行过冠礼,由童子而为成人相同。成人愿意'有室,,和尚自然也不能不想到女人。以为和尚只记得释迦牟尼或弥勒菩萨,乃是未曾拜和尚为师、或与和尚为友的世俗的谬见。寺里也有确在修
行,没有女人,也不吃荤的和尚,臂如我的大师兄即是其一,然而他们孤僻、冷酷、看不起人,好像总是郁郁不乐,他们的一把扇或一本书,你一动他就不高兴,令人不敢亲近他。所以我所熟识的,都是有女人,或声明想女人、吃荤,或声明想吃荤的和尚。我那时并不诧异三师兄在想女人,而且知道他所理想的是怎样的女人。人也许以为他想的是尼姑罢,并不是的,和尚和尼姑4相好', 加倍的不便当。他想的乃是千金小姐或少奶奶,而作这'相思'或'单相思, 〈即今之所谓单恋也)^的媒介的是'结',我们那里阔人家一有丧事,择七解结,解结并不是如世俗人所推测,个个解开的,倘有和尚以为打得精致,因而生爱,或者故意打得结实,很难解散,因而生恨的,便能暗暗的整个落到僧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