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打不垮的硬汉-海明威评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打不垮的硬汉—海明威评传》
作者:邢兆良【完结】

 

                              
   内容简介 
    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海明威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英雄,也是一个 说不尽的话题。他屡次大难不死,佳作迭出,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事业中创造出 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本书用明快、活泼的文字,阐释了世界文坛上的“海明威 现象”,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海明威的生平,描述了他的硬汉子性格、他的尚 武好斗、他的爱情和坎坷的文学创作之路,毫不隐晦地谈到了他的虚荣、自夸 和感情生活中的喜新厌旧。同时,全面、准确地评述了海明威优秀的代表性作 品,为读者阅读和理解海明威的作品,进入海明威的文学世界,提供了值得信 赖的指导和帮助。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 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 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 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 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 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 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 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 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 “道 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 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 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 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 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 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 6 辑85册,依类别分为:(一)国别、地区文学史,(二)分体文学史,(三) 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 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 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 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 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 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 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 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 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 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 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打不垮的硬汉 ──海明威评传 
 

                           他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我什么也不怕      1899年7月21日,芝加哥郊外的奥克帕克村,盛夏的天空,万里无云, 阳光灿烂。一位普通的母亲欢欣地记下了自己的长子出生的情形:小鸟儿唱 着它们最悦耳的歌来欢迎这个幼小的陌生人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幼小 的陌生人生下来身长二尺三,体重八斤六两,头发又浓又黑 (长大后变成赤 黄色),眼睛深蓝色 (长大后变成棕褐色),皮肤赤褐色,胖乎乎的脸颊上 一边一个小酒窝,出生后的第一声哭喊孔武有力。他就是日后在二十世纪的 世界文坛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神话”的厄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童年的海明威是幸福的。他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非常好奇,活泼好动, 顽皮可爱。他喜欢看图画册和听故事,喜欢给家人和他感兴趣的物件取各种 各样的名字,甚至于喜欢缝衣服。进入安尼小姐的豪斯·英格利赛幼儿园之 后,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加入了由他父亲组织起来的自然学习小 组,经常钻到树林中去采集标本,或到第斯普灵河两岸的灌木丛里识别鸟类。 五岁生日时,他的外祖父霍尔送给他一台显微镜,他对此爱不释手,用它认 真地研究自己采集到的岩石和昆虫标本。有趣的是,这时候的海明威完全被 盛装打扮成一个女孩形象。远在维多利亚时代,就有把男孩子打扮成女孩子 的风尚,具有英国血统并以此为傲的海明威的母亲,大概出于对这种风尚的 留恋,刻意把海明威和他姐姐马塞琳打扮成一对双胞胎,穿着绒毛篷松、镶 有花边的衣服,戴着花哨的帽子,留着长长的头发,直到六岁后,他才慢慢 改着男装。      海明威的母亲格莱丝·霍尔,是一位天才的女低音歌手。她金发碧眼, 肤色红润,性格开朗。尽管由于疾病 (七岁时患家族的传统病猩红热,有几 个月眼睛几乎全瞎了,成年后害怕舞台灯光)和婚姻,使得她未能在大都会 歌剧院的舞台上大放光彩,但她终生没有放弃艺术追求。她厌恶做饭、刷碗、 洗衣服、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活,全部精力都贯注在艺术活动中,忙于演出、 教声乐学生、绘画等等。      海明威的父亲埃德,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妇产科大夫,他一生中接生过大 约三千个婴儿,包括自己的六个孩子:1898年生玛丝琳,1899年生海明威, 1902年生厄休拉,1904年生马德琳,1911年生卡罗尔,1915年生莱斯特。 埃德精力充沛,活力非凡,不喜欢沉思梦想,讲求实效,热爱大自然和各种 户外运动。他讨厌杂乱无章,要求孩子们生活必须有规律,注意整齐清洁, 经得起一遍又一遍的检查。      母亲给予了海明威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艺术才华,父亲则给予 了他魁梧的品貌和高超的运动本领。从母亲那里,他学会了歌唱和拉大提琴, 从父亲那里,则学会了钓鱼、打猎、游泳和做木工活。      父亲的言传身教和祖父安森、外祖父霍尔 (两人都参加过南北战争并有 英勇非凡的表现)讲述的战争故事的熏陶,造就了海明威一生的特性:喜爱 渔猎,勇武好斗。两岁多一点,他就开始玩战争游戏,把拾来的木片、木棍 比作大口径短枪、长枪、来福枪、左轮和手枪等。五岁时的一天,他急匆匆 地跑进外祖父的房间,欣喜若狂地告诉霍尔,他赤手空拳单手拦住了一匹惊 马。霍尔为此大为高兴,对海明威的母亲说: “丫头,你听我说,这孩子总 
                                               

有一天会有名声的。如果他遇事多动脑筋,走正道,将来准能出人头地。但 若纵容自己,走邪路,将来坐牢也一定有他的份。”六岁时,他在学校的柴 房内,捆住了一条睡着了的豪猪,然后兴致勃勃地用斧头把它砍成了碎块。 同年,霍尔被战争中留下来的伤痛折磨得受不了,企图自杀,由于埃德偷偷 地把子弹卸下来了,因而自杀未成。幼小的海明威则认为,父亲不让受伤痛 折磨的外祖父自杀,是残忍而不可原谅的。      小海明威的好斗,甚至表现在和父母的可笑的对抗上。有一次,海明威 不满父母严格的生活规律,不管父母如何打他,他就是不吃蔬菜,造成便秘、 痔疮,一连九天都大便不通。格雷丝曾回忆说: “他常沉醉于射猎狼、熊、 狮和野牛的幻想中,也喜欢打扮成军人……他受挫失败时,往往大发雷霆, 又跳又踢。作游戏时他却又能忍受各种粗暴的对待……他从第一次在湖中游 戏起,就什么也不怕……当别人问他怕什么东西时,他兴致勃勃地大声嚷‘我 什么也不怕’。”      或许是父亲的遗传因子更多于母亲的遗传因子的缘故,海明威对母亲强 迫他学习大提琴极为不满。格雷丝坚持要海明威参加家庭的室内小型管弦乐 队,并主攻大提琴。海明威则自认为没有音乐天才,断言自己就是练一百年, 也成不了一个优秀的大提琴手。他埋怨母亲一年不让他上学,让他在家学音 乐。事实上,海明威的大提琴拉得还是不错的,在中学时,从低年级到高年 级,他一直担任学校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手,并且颇能胜任。更主要的是,母 亲灌输给他的音乐知识,帮助了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海明威自己后来也承认 这一点。在 《丧钟为谁而鸣》的对位结构中,我们能清晰地辨认出音乐技巧 的痕迹。      当然,海明威不仅仅是一个在沃伦湖畔和广袤的大草原中学习划船、钓 鱼、打猎的顽皮男孩,他也乐于博览群书。他的保姆回忆道: “每天晚上, 我为他收拾好房子,拿开所有的书,并安排他睡下,他也会甜甜地与我道晚 安,但是,第二天早上,你总会发现床垫下,枕套内,到处都塞满了书。他 那种什么时候都读书,什么书都读的情形是超越了他那时的年龄。”      博览群书使得小海明威喜欢给亲友和自己取一些有趣的绰号。他给外祖 父取名 “阿爸熊”,给祖母取各“爱德莱德·阿妈熊”,叫女佣人为“莉莉 熊”。他的这一嗜好甚至保持终身。他一生中曾给自己取名为 “威米兹  (Wemedge)”、“塔蒂(Taty)”、“斯泰因(Stein)”、“海明斯坦(Hemingstein)”、  “赫莫尔霍依特(Hemorrhoid,意为痔。)”、 “爸爸”(PaPa)等,除此 之外,他给几个妻子、孩子们和许多的朋友都取过滑稽的绰号。      海明威在整个小学时代都是非常出色的。他从小就爱动脑筋,想象力非 常丰富,喜欢编造故事,而且在每个故事中都把自己塑造成恃强凌弱的英雄 人物。他曾经登台表演节目,扮演罗宾汉式的绿林好汉。他甚至还试着做过 诗,描写幼年童子军的生活。                                  露天游戏                                (第一次试笔)                 我们做游戏,一次,二次,三次,                 童子军的生活丰富多姿。                 挥拍猛击,球儿飞跳穿梭。                 右边障碍已扫清。                 畅通无阻。 
 

厄内斯特·海明威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二日 
 

                        还没有人聪明胜过海明威      奥克帕克和里沃佛斯特市立中学是当时最好的中学之一,海明威在这里 度过的时光,是他青年时代的重要经历。刚进中学的时候,他曾经为自己身 高太矮而烦恼。个矮,体重轻,甚至于都不符合足球运动员的要求。幸好这 种烦恼并没有缠绕他太久,很快海明威的身高就奇迹般地向上猛长,成为一 个高大、英俊、孔武有力的美少年。     作为一个典型的美国男孩,海明威热爱所有的体育运动。在足球场上, 尽管他奔跑速度慢,踢球的脚又像跳舞时一样的笨,但倚仗着身材魁梧,斗 志高昂,最终还是穿上了校队的队服。此外,他组织田径队,参加游泳队, 并充任学校水球队的队长。      拳击是小海明威最痴迷的运动,也是后来海明威经常炫耀自己,在演说、 回忆录中夸夸其谈的事情。海明威的性格中,有虚荣、自我吹嘘的一面,他 后来编造的许多英勇的拳击故事,大都是子虚乌有的事。真实情况是,1916 年春,海明威迷上了拳击,并第一次参加拳击比赛。他经常在母亲的音乐室 和同学家里的地下室中,组织一大帮同学练习拳击,学习最基本的击打技巧。      上中学后的海明威依然象小时候一样,每年都急不可耐地盼望夏天的到 来,好和朋友一起作长途徒步旅行。当然,与此相伴随的是钓鱼和打猎。值 得一提的是,这两样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爱好,给海明威带来乐趣和裨益的同 时,也给他带来过麻烦。十六岁生日过后的一天,海明威和妹妹一起驾着小 汽艇到湖边去郊游野餐。他们到洼地之后,一只蓝色的大苍鹭受惊、从又高 又密的芦苇丛中鸣叫着飞起,海明威一时兴起,一枪把它打了下来。不巧的 是,此事让一位湖边的巡逻员发现了,小海明威因为在禁猎区偷猎而平生第 一次在法庭受审,并被罚款十五美元。海明威对此事耿耿于怀,若干年之后, 他还十分夸张地经常谈起这次少年时代所遭受的最大的挫折。     在禁猎区打死苍鹭,只能说明海明威的冲动、鲁莽和好胜,并不能因此 而说海明威是个坏孩子。相反,海明威也曾有过侠肝义胆、奋不顾身的救人 壮举。1917年2月3日的《橡树叶》报(奥克帕克地方报)曾报道说:“奥 克帕克中学餐厅的三个女服务员正在乘坐送菜的升降机时,突然发生故障, 非常危险,海明威看到后,他立即跳上去,抓住缆链,一个人赤手空拳地吊 住滑轮,直到另外四个男孩跑来一起帮忙,才将那几个女服务员救下来。”     海明威活泼、好动,而且算得上多才多艺,他还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队, 大提琴拉得还算出色。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戏剧演出活动,并且在台上笨 拙地扮演各种角色。此外,他有了第一位女朋友朵拉斯·戴维斯。从此,他 生命的旅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女性面孔出现,作为朋友、情人或妻子。      除了五花八门的体育运动之外,海明威还沉迷于写作。他在这方面表现 出来的非凡的才华和天赋,使他成为英文教师们最喜爱的学生。他给学校的  《特拉伊兹》周报写了许多的通讯报道,讲述一些文化艺术动态和社区活动。 在体育报道中,他有意模仿一些著名的体育专栏作家快节奏、口语化的独特 文风,并且不吝笔墨地夸耀自己不太出色的运动业绩,以至于他在学校体坛 上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一些本校的体育明星。     海明威最早的三个短篇小说都发表在学校办的杂志 《书板报(Tabaja)》 上。 《对马尼图的判决》描述了一个名叫彼尔的印第安人认为他的白人朋友 偷了他的钱包,于是他在那位朋友经常往来的森林里的道路上布置了一个陷 
 

阱,企图谋杀那人。但后来他发现他的钱包其实是被松鼠拖走了,他赶紧飞 奔前往搭救他的朋友。但悲剧已经发生了,他的白人朋友已经被饿狼吞噬。 彼尔极度震惊和悔恨,纵身跳进陷阱里自杀。这种骇人听闻的双重死亡故事, 显然从著名作家吉卜林的小说 《通道的尽头》中得到了启发。《关于颜色的 问题》是一个老拳击手给年青人讲述的一个幽默的故事。这个老拳击手给一 次拳击比赛做裁判,比赛双方是白人蒙塔纳·唐摩根和黑人佐·甘斯。他断 定唐摩根能赢,下了大笔赌注,并雇佣毕·斯卫德躲在拳击场一边的幕布后 面,等佐·甘斯退守到这个角落时,就用垒球棒将他打倒。但斯卫德这次却 打错了人。他一棒打倒了唐摩根,使老拳击手失去了一大笔赌注。老拳击手 事后训斥他: “你怎么搞的,要你打黑人,你却打了白人?”斯卫特恶狠狠 地回答说: “我得了色盲症。”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无疑带上了小说大师 欧·亨利作品的影子。另外一个短篇 《塞皮·静岗》则是借鉴杰克·伦敦的 冒险故事,描述了一起野蛮报复事件。      尽管海明威醉心于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他的学习成绩还是非常优秀 的。具体地讲,英文、历史、法律和代数成绩非常出色,动物和化学也不错, 只有几何和拉丁文比较一般。对此,奥克帕克中学年鉴上明确记载道: “还 没有人聪明胜过海明威。”同样,因为海明威出色的成绩和文学天赋,在中 学毕业典礼上,海明威被大家一致推荐上台演讲。      毕业典礼上的精彩演讲所赢得的掌声和欢呼,并没有抹去临毕业前的海 明威心中的阴影:他差一点又一次被送上法庭。毕业前不久,海明威和朋友 杰克·潘特科斯特与莫斯曼在第·普灵斯河岸边露营,凌晨两点钟时,他们 突然遭到一群 “暴徒”的偷袭。这群人吼叫着砍断帐篷的绳子,抢走他们的 东西,并向树林里逃去。海明威和杰克惊醒后奋起反击,海明威抡起斧子就 向其中一个砍去,差一点把那人的脑袋砍开了。当“暴徒”把狂怒的海明威 推进满是泥浆的河里后,他才弄明白这是一场恶作剧, “暴徒”全是奥克帕 克的学生,他们在无聊中演出了这场差一点酿成大祸的恶作剧。这件事,海 明威永远也没法子忘记,他常常想,要是他那一斧子真的把那人的头砍掉了, 事情该如何了结? 
 

                           
     他极为好胜 
     中学时代常和海明威一起作徒步旅行的刘易斯·克拉拉汉,曾经这样评 论他的朋友: “海明威极为好胜,对任何人包括他的朋友在内均如此。他从 不让任何人,包括其家庭和学校,来约束他的行动自由……他总是雄心勃勃, 富于竞争性,想干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高中毕业后的海明威充分地显示 了这种自主自立、不受任何人约束的独特个性。因为他出色的学习成绩,奥 克帕克中学保送他进入伊利诺伊大学,他的父母亲也极力劝告他到他姐姐玛 丝琳正在就读的奥柏林学院学习。但此时的海明威所心醉神迷的,不是上大 学,而是惨烈的战争,是正在欧洲打得热火朝天的战争。为此他曾多次应征 入伍,但每此都因为视力不合格而未能如愿 (海明威曾多次抱怨他的眼睛不 好是因为母亲的遗传,甚至吹嘘过他的眼睛是在拳击比赛中被打坏的)。正 在这时,不想上大学,又极想摆脱家庭束缚,一个人外出闯荡一阵子的海明 威,在著名的堪萨斯城 《星报》得到了一份工作,于是,年轻的海明威雄心 勃勃地闯进了堪萨斯城。      在堪萨斯城,海明威是一个脾气好、心地善良的大男孩,同时也是一个 精力充沛、勤勤恳恳的新闻记者。他负责采访报道一些突发性的、有影响的 社会治安之类的事件,跑派出所,采访刑事案件,搜集社会名流和一些可疑 人物的花边新闻,报道凶杀、暴力、事故和其它的死亡事件,等等。他一天 到晚在外边疯跑,无论什么地方出了什么事,他都要跑去看看。甚至新闻编 辑室有时也无法同他及时取得联系。      中学时代,海明威就给学校办的报纸和刊物写过报道和短篇小说,现在, 海明威的写作才能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和发挥。 《星报》曾经培养了许多优 秀的新闻记者。报社内有一个文学部,专门摘录、搜集报刊杂志上一些优秀 的文章和新闻资料供记者们和读者阅读。在报社内部发行的工作手册上,指 导记者们 “如何避免陈词滥调,如何写得生动活泼”,指导他们“写好新闻 报导的关键是文句要简短,要以简短的段落开头,用词恰当,语气有力,作 文流畅,从正面着笔。”对此,海明威曾深有感触地说: “这是我在学习写 作上,得到的最好锻炼,也是写作的重要原则,我永远不会忘记它。”此外, 报社里一些出色的记者和编辑也为海明威的新闻写作提供了知识和经验。      海明威喜欢搞特写,内容大都是犯罪、暴力、拳击、自杀、吸毒、卖淫、 英雄行为和死亡事件等等,这实际上已经预示了他今后小说创作的独特风 格。其中后来被发现并重印的代表性报道是 《战争、艺术和舞蹈熔于一炉》。      在堪萨斯,海明威的侠肝义胆又一次得到了出色的表演。有一天,他因 事匆匆忙忙到火车站去,发现一个天花患者发高烧倒在地上,周围的人因害 怕传染都躲得远远的,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海明威毫不犹豫地走上前 去,背起他走出车站,雇了一辆出租车,把病人送进了医院,并由 《星报》 付了所有的医疗费用。而且,这位大夫的儿子还特意嘱咐出租车司机,建议 他对汽车进行消毒。      海明威在学习写作的同时,关注并向往着欧洲大陆上烽火连天的战争, 他的兴趣始终在于如何杀上前线去。然而,视力不好始终是海明威赴欧参战 的最大障碍。他在给姐姐玛丝琳的信中写道:“我们都像母亲,眼睛有毛病。” 但接下来他又写道: “不过,即使这样,我还是一定要到欧洲去。我不能因 
 

为眼睛有毛病,就放弃我去欧洲的愿望。”      机会终于来了。海明威从 《星报》的一位年青同事那里,找到了参军的 途径。这位二十二岁的黑发青年叫赛奥多·布伦伯克,上大学时,一个高速 飞行的高尔夫球打中了他的眼睛,使他的一只眼睛变成了玻璃做的假眼睛, 但他成功地应征参加了美国陆军,并在法国战场上度过了极富传奇色彩的四 个月。他的办法是参加红十字车队,因为车队对救护车司机的视力要求不高。 海明威立即效法布伦伯克,报名参加了陆军的红十字车队,成为一名救护车 志愿司机,对他来说,虽然当司机不如操枪冲锋陷阵过瘾,但毕竟可以赴欧 参战了。      海明威兴高采烈地盼望着奔赴战场。有一天晚上,他喝着红葡萄酒,捧 着勃朗宁夫人的诗集,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一个通宵。在这种兴奋难耐和狂热 的等待中,海明威对父母玩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幽默。他在家信中宣布自己与 有名的电影明星梅·玛莎订婚,声称玛莎答应等他从战场上归来后就结婚, 这个消息使海明威的父母非常伤心,他们没有想到海明威在婚姻大事上不与 他们通气便自作主张,而且他们担心这位电影界的女妖会毁了海明威一生的 幸福。后来,海明威的解释是,这仅仅是一次幻觉,一个玩笑而已。这次幽 默造成的震荡在其父亲埃德的信中可以看到: “你半小时前来电话解释这只 是开了一场 ‘玩笑’,我听到后,得到了安慰。你这个小小的‘玩笑’,却 使你母亲和我连续五个晚上失眠。我希望你尽快给你亲爱的母亲写信,安慰 她破碎的心。”      穿着高领高襟上衣和灯笼裤,戴着军帽,衣领和帽子上缀着红十字徽章, 身上佩挂着少尉军衔的海明威,在志愿军行列里接受了威尔逊总统的检阅之 后,奔赴欧洲,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七个多月之后,当他的父亲和姐姐流 着眼泪高兴地在芝加哥火车站迎接他归来时,海明威已经大不一样了:穿着 军装,披着意大利军官的黑色斗篷,领口扣着银色花钩,脚蹬西班牙式高统 皮军靴,带着几十个伤疤,带着残留在大腿上的碎弹片,带着三枚银十字军 功章,带着缴获的奥地利钢盔、左轮手枪和信号弹枪,活脱脱一个从战场上 凯旋归来的青年英雄形象。稍为不如人意的是,因为伤痛未完全康复,走起 来两腿硬梆梆的,而且一步一瘸。      在意大利战场上负伤后载誉归来的海明威,受到了家庭、亲友和新闻界 的热烈欢迎。堪萨斯城 《星报》、《美洲芝加哥报》、《奥克帕克报》、《纽 约太阳报》都详细地报道了海明威的战功、受勋、康复以及他回到家乡的情 况。为了表示对这位仪表堂堂、高大魁梧并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青年英雄的 感激和景仰之情,芝加哥的一些意大利籍的社团成员,为他组织了两次聚会。 一些学校、俱乐部和教堂纷纷请他前去讲演,而每次讲演,在血迹斑斑、弹 痕累累的裤子和战利品的烘托下,均能赢得热烈的欢迎。      激情总是短暂的,欢迎的热潮过后,海明威感到了莫名的孤独。从前的 朋友们都各有各的工作,他就好象 “被关在一只密封的大匣子里的人”(玛 丝琳语)一样,依靠朝天打照明弹来驱散无聊的感觉。随着爱情的失落,海 明威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海明威受伤后,在米兰的战地医院治伤和疗养期间,和护理他的护士阿 格妞丝建立了爱情,尽管他只有十九岁,而阿格妞丝已经二十六岁,他们还 是真诚地相爱了。但海明威回国后,情况就变了。刚回国时,他们的通信还 情意绵绵、缠绵悱恻,但不久阿格妞丝就来信说她与一个那不勒斯的美貌青 
 

年相爱了。那是一位富有的公爵继承人,自然比 “毛头小伙子”海明威更适 合于托付终身。      海明威愤恨、恼怒、惶恐不安,直至持续高烧,大病一场。对他来说, 女人的背叛是无法容忍和接受的,而解除痛苦,恢复精神的办法除了不停地 喝酒之外,就是打猎和创作。      打猎总是狂放不羁的,而海明威的狂放中,又常常被抹上了一层与法律 开玩笑的色彩。一次,海明威和同样是从前线归来的詹金斯以及另外几个朋 友一起去北部森林狩猎。他们带着从奥地利人那里缴获来的卡宾枪和足够的 子弹,开着一辆破旧的旅行车,按计划钓鱼、打猎、露营、野炊、喝酒抽烟、 放声高歌。或许是太兴奋了,在经过波恩镇时,海明威出了一个有趣的馊主 意。当汽车开过路灯下时,开枪把灯泡打碎。在卡宾枪的狂扫下,有五、六 个灯泡在子弹的呼啸声中碎裂了。不久,他们就受到了从后面追来的警察的 盘问。幸亏警察没有发现他们就是灯泡事件的主角,否则,海明威恐怕又得 上法庭。      这段时间,海明威创作了 《匹克斯·麦克卡蒂冲过去渥皮安的道路》、  《滔滔双心河》、《结局》、《风,刮了三天三晚》等各方面都稍嫌粗糙的 小说。与创作有关的一个重要事件是,海明威于1920年1月中旬应邀到多伦 多一位商店经理的家中做了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辅导一位瘸腿的孩子。这 家的主人拉尔夫·康纳布尔和 《多伦多之星周刊》的主编克兰斯顿等人非常 要好。在他的引荐之下,尽管克兰斯顿并未感觉到海明威 “有可能发展成为 不平凡的人物”,但还是安排他在周末娱乐版写一些通俗人情味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