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刚经讲录-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算一个佛世界,一个佛世界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世界,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算多不多呢?’‘甚多。世尊!’须菩提回答说:‘这个佛世界太多了,世尊!’这下面就说到:众生多,众生的心念也多。‘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尔所’二个字,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世界,用‘尔所’二个字来代表,‘国土’就是世界。‘尔所国土中,’就是说有如‘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就有无量数之多,如果讲到‘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里面的众生,简直是多得不可思议了。在多得不可思议中,每一个众生的心念都是千差万别的,他的妄想心,也是念念不停息的;他一时想这,一时想那,这些众生的心念千差万别;而且有无量数那么多的众生,他们的心念差别总和,那就根本不可思议了。但是‘如来悉知’,这不可思议的心念差别,如来通通知道,这叫‘佛知’。这些多到不可思议的众生,他们的心念差别为何如来通通知道呢?‘何以故’呢?‘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因为如来他懂得‘三谛’的道理,不但懂得,他还亲证过。这个‘诸心’就是众生的心,有那么多的‘诸心’。‘皆为非心’——这又怎么说呢?如来所知的‘诸心’,就是众生妄念分别的这个心,如来通通知道。因为这个心本非实有,当体都是空的,所以才说‘皆为非心’,如来知道众生念念分别的,是缘生缘灭,当体即空,如来所知的这个‘杂念心’是经过如来‘五眼圆照’过后,所以知道他是‘非心’,因为是佛知佛见,所以才能澈底的见到,多到不可思议的众生的心。‘是名为心’在如来份上,他证到中道第一义谛,这才叫‘是名为心’。说个比喻,如来证得的‘大智慧’,把他比喻为一个‘大圆镜子’,众生都在这个镜子上起分别,而那个‘大圆镜子’就像尽虚空、遍法界那么的大。这个‘大圆镜子’大到,就像周遍‘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世界那样的大。这里面的众生,虽然多到‘不可思议’,但都在‘大圆镜子’那儿起分别、打妄想,而‘大圆镜子’并没有‘起心动念’要去了解他,但是众生的一举一动,在打什么妄想,在‘大圆镜子’上面都自动的现出影子,所以如来不起分别,就能‘悉知悉见’,全部知道全部见到。按道理上讲,众生有千差万别的心,这是按‘世俗谛’上讲,说明他‘有个心’;按‘真谛’上讲,只是‘假名为心’而已。如来已证得‘中道第一义谛的心’,所以你的妄想心,都在如来的‘真心’里面显现,如来他怎么会不知道呢?下面再加以解释把他总结起来。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里推众生的杂念心,没有个真实可得。为什么说众生的心‘即为非心’呢?因为众生的心是个妄想心,这个妄想心,他念念不停,轮转于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分别这三个时际。但在这三个时际中,要去找这个众生分别心,真正停留的处所都找不到。因此才说:‘三际求心,不可得。’‘心印疏’上有‘三际求心,不可得’的偈颂:‘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我们把这偈颂念熟了,还要去思惟;要闻、要思、要修,才能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意思。‘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际’就是时间。这三个时间,‘过去心不可得’,因为‘过去’已‘灭’,这个‘过去心’就是我们的妄念,已经过去的一切,你再对他起种种分别,这叫‘过去心’,‘过去心’他已‘灭’了,没有了,你要上那儿去得到这个过去心呢?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他不停,也叫‘不住’,他不停住;这一念中具足九十刹那,一刹那具足九百个生灭。众生的心念,他念念不停,不会停住,你想得个‘现在心’,他已经过去了,你有个念头,想要得到他,他又过去了,非常的快。因为‘现在心’不停,所以说:‘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又怎样呢?‘未来心’他还没生出来,才叫‘未来心’。因为他还没生出来,所以说:‘未来心不可得’。
现在先解释:‘三际求心,心不有。’过去心已灭,心不有;现在心不停,心不有;未来心未生,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我们众生是个攀缘的心,有能缘就有所缘;能缘的是我们的妄想心,所缘的是虚妄的境界。能缘所缘都叫‘妄缘’,都是虚妄不实在。你这个时候‘三际求心心不有’,如果到了‘心不有处,’你观想到‘心不有了’,妄缘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妄缘无’。你要把能攀缘的妄想心给他观空,妄想心观空了,他还能去攀缘心外面的妄想境界吗?所以能缘的妄缘没有了,所缘的妄缘也跟著没有了,这就称为‘妄缘无’。这个‘妄缘无’,就是已把‘妄缘’‘观空’了,妄缘没有了;因此也不打妄想了,也没有执著心外面的境界了;已经把妄缘通通抛舍得干干净净,这叫‘妄缘无’。到了这个时候,他并没有落入‘断灭’。‘妄缘无处即菩提’,烦恼妄缘虽然灭了,但是‘菩提智慧’永恒存在的;这个时候,‘菩提智慧’发生了,‘菩提智慧’是人人本具有,各各不无,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也不是释迦佛给我们的,那么,我们的‘菩提智慧’怎么不现前呢?就是给‘妄想心’障碍了,覆盖了。释迦佛初成正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说过这样的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你现在把‘妄缘之心’‘空掉’了,‘菩提智慧’就生出来了。这个‘菩提智’是从那儿生的呢?‘菩提智’是众生本来具有的。‘菩提智’一生,就是证了‘菩提智果’。成佛有二个果,一个叫‘菩提果’,证‘菩提智果’是个怎样的境界呢?‘菩提智慧’他所缘的是‘平等’境界。因为‘生死涅槃本平等’。佛法最难了解就是大乘佛法,尤其是最上乘佛法。而我们众生不明自己的生死之苦,佛说法度生先说‘四谛法’,先说‘苦谛’要我们知道苦,让我们知道六道轮回的生死大苦,你知道了生死大苦,就会害怕生死之苦。你要出离生死之苦,你就得去修行用功,去求证‘涅槃’。‘涅槃’是梵语,此云:‘寂灭’,意思就是把烦恼断尽生死都‘寂灭’了,就会证得了‘涅槃’。这是对小乘人说的。对大乘权教菩萨来说,虽然他了解生死‘涅槃’本空,但是他想到我有个‘大乘涅槃’可证。我所了的生死,比二乘人还了得、究竟。我不但要了脱分段生死,也要了脱变异生死。因此权教菩萨他还是有个著相在。但是到了最上乘法,他认为生死跟涅槃只是对待的假相。这是因为你有个妄想心,所以才能分别知道有生死。你怎么知道有涅槃呢?因为你的妄想心执著,认为有个生死之苦,必须要入‘涅槃’才能解脱这个生死之苦。所以你才执著有个‘涅槃’可得。但是你这个认为还是‘妄想’的功能。你现在‘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那个能攀缘的妄想心没有了,‘菩提智’就发生了,在‘菩提智’中无有生死去来可得,因为在‘菩提智’中生死本空,对著「生死’才说‘涅槃’。生死都空了,那儿来个‘涅槃’可得呢?所以才说:‘生死涅槃本平等’。你懂得了这个深奥的妙理,你就懂得最上乘的大乘佛法了。但是你可不要粗心大意,一粗心大意,你又会落入‘豁达空’。假使你认为‘生死’本空,就认为没有生死可了,‘涅槃’本空,又何必修行用功去求证‘涅槃’呢!你以为这样就是了解最上乘的佛法,其实你已经落入了‘豁达空’,古人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祸殃。’你虽然在‘理’上‘悟’到‘生死涅槃平等’,但是你还没有达到真实的‘涅槃生死平等’的境界,所以你还要脚踏实地去修行,去求证。须菩提尊者已‘深解义趣’,他是真实的开悟。开悟了,他还要起修,不修行又怎么能证得‘佛果’呢?所以佛法难学就难在这里,因为一时说‘有’,一时说‘空’,所要研究的就是这些道理。既然讲到‘三心不可得’的偈颂,现在我引证一个公案来讲。
中国大乘的顿教禅宗,最初由达摩祖师把他带入中国。因此达摩祖师便成为东土禅宗初祖。他游化到了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就在那里落脚安居下来。后来遇到慧可大师来亲近他,他看出慧可大师是可成就的法将,心中欢喜此禅宗顿门心法有所承传。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名神光。神光由达摩传法后才改名为慧可。慧可二字含有‘智慧足够了,善根可以了。’神光本是讲经法师,深通教理,求法的精神,甚为精进。他听说有位从印度来的达摩祖师在传‘禅宗顿门心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他就立刻去亲近达摩祖师,学习此法门。这个公案的内容是:禅宗二祖慧可禅师,侍初祖达摩,因立雪断臂,求初祖安心。初祖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初祖曰:‘与汝安心竟。’慧可遂彻悟,嗣二祖位。现在将此公案解释一下。
二祖求达摩祖师安心说:‘我是真心为求法而来,我修道修了这么多年,我的心还是不能安定下来,求老和尚慈悲,给我一个安心法门。’达摩祖师慈悲怜愍,就说了一句法语:‘将心来,与汝安’意思是说,把你的心拿来给我,我才能帮你将心安好。神光便去找自己的心,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向内一观,就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那个不安的心,我寻觅了整个内心,竟然找不到那个不安定的心。达摩祖师又说了一句法语:‘我已安汝心竟。’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神光当下豁然大悟,心中就明白过来,心也就安下来了,而得到了初祖的传法。
从这个公案,我们可以把他合到金刚经的‘三般若’来研究。金刚经他是教我们要先去‘悟到’:‘实相般若’的道理,再去‘证入’:‘实相般若’的境界。你要怎样去‘悟’,怎样去‘证’这‘实相般若’呢?你要依著「观照般若’,从闻、思、修的‘观照’上先把‘般若’的道理研究通,这样才能依‘文字般若’去起‘观照般若’。中国的顿教禅宗,他不跟你讲一些解释道理的文字上的理论,怕你只在文字上分别而不去实修,他有他的一套接引众生的方法。如初祖度化二祖,他就说:‘你将心来与汝安。’这一句话就是‘文字般若’,一句话虽只有一句,他也是个语言相,写到书本上还是文字,那就是‘文字般若’,因为初祖说这一句话是应机而说的,不是为了说明‘事理’,解释道理的文字,而是接引二祖入‘实相般若’的‘文字般若’。这个时候,神光慧可大师在他的‘观照般若’上就‘觅心了不可得。’这在宗门下叫做‘回光返照’,一般人都‘往心外看’,尽著心外的尘境,不能把心收回来。应用‘回光返照’来照自己的内心。慧可大师这时候,他能‘回光返照’去寻觅他自己的心,这个‘回光返照’的功夫,就是‘观照般若’现前了。依著这个‘观照般若’的‘妙慧,返照’这个‘妄想心’,念头过去的已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的心,他不停住,‘现在心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没生出来,‘未来心不可得’。‘三际求心,心不有’,慧可大师就回答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这就是应用‘观照般若’,‘观照’到‘觅心了不可得’这里。这时达摩祖师就说:‘我已安汝心竟’,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慧可大师言下大悟,这就是他亲自悟到‘实相般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就是‘慧可大师悟道’的公案。
你受持读金刚经,一定要起‘观照般若’,要从闻、思、修,下手;这个‘思’就是‘观照’。你不去起‘观照’,光是会讲会说,也只是在文字上分别而已,根本就没有讲到心里去。一定要用功,用到心里去,这才是真正用心,因为‘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释迦佛的心就是‘菩提智慧’,‘菩提智’现前,叫做‘佛心’,‘佛心’‘悉知’‘三心不可得’,所以一定要脚踏实地去用功修行,在‘观照般若’上,道理要先去悟到,再去证入,你连悟都没有悟,又怎么能证入呢?所以要先有个悟处,再去证入。在宗下的顿教禅宗,他是以悟为期,你要了生死,必须要先求开悟;了脱生死的门路都没有悟清楚,又怎么去了生死呢?‘开悟’这回事不是‘依文解义’可以解释清楚的。下面还有一个公案,可以给我们作一个参考。就是你‘依文解义’,解得再好,如果碰到真实境界,还是用不上。就是‘德山吃点心’的公案。德山禅师他是四川人,他研究金刚经研究得最好,也讲得很好,而且自己注了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金刚经疏钞’,也叫做‘金刚经青龙疏钞’,有一百二十卷那么多。他在四川讲经说法,大转法轮的时候,听说中国南方有顿教禅宗出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德山禅师听了大光火,认为这还得了,这一定是,狂妄之徒来扰乱佛门的正法。于是他动起护法之念,就发了一个大愿,要去降伏他们。他把自己注解的‘金刚经疏钞’一百二十卷,一下子,就担起一大担来,离开四川,要到中国的南方去降伏他们。那时候交通不便利,都用步行的,肩上挑起了疏钞,就上路了。在路途中,正好遇见一个卖油滋点心的老太婆。油滋点心是什么点心呢?就是用粘米作成的饼子,搁在油锅里面煎,再抹一点糖,这么就可以吃了。德山赶路,肚子也饿了,正好有这个点心可以充饥一下。他就把担子放下来,要去买这个油滋点心。这可说是他因缘好,碰见了善知识,这个老太婆来历不简单,就问德山说:‘你这位出家师父啊!你担这一大担,是什么东西呢?’德山回答说:‘这是佛经的注解,叫做“金刚经疏钞”。是解释金刚经的注解。’老太婆说:‘这样说起来,你一定是一位法师了,依我看来,金刚经的注解有这样多,那么,这位注解的人,一定是饱学佛法,请问法师,这是什么人注解的呢?’德山说:‘这是我自己注解的。’老太婆说:‘那更了不得,看来你对金刚经一定很有研究,我对金刚经有一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如果法师答得出来,我的油滋点心,免费供养法师,要是法师答不出来,你给我钱,我也不卖。’这个德山禅师一想,我今天应该受你的供养了,你问别的经,我可能答不出来,现在你问的是金刚经,我是研究金刚经的专家,经上的道理,我已摸了很久了,那有答不出来的道理呢!德山就开口说:‘你问吧!’老太婆就说:
‘金刚经上,是不是有这么的三句,叫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经上是有这么的三句,这叫做“三心不可得”啊!’
‘这三心既然都不可得,那么法师,你今天要买点心,你要点那一个心呢?’
这一问把德山禅师问得开不了口。因为他这一百二十卷‘青龙疏钞’里头,没有解释到‘实相般若’真实境界上,他只是‘依文解义’的在文字上分别而已,他自己没有亲证过‘实相般若’的境界,因为你‘依文解义’都是人家的,所以被明眼人一问就问倒了。他做梦没想到,老太婆会问出这一句,就被难倒了。所以说‘依文解义’都是人家的,抄人家的注解,都是过去古人的,不是自己的。这就是为什么,宗门下要你自己去‘明心见性’,要你自己去开悟,原因就在此。也只有这样经过‘观照’而‘悟’到的,这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德山禅师被老太婆这一问,答不出来,当下惭愧了。就说:‘你真是了不起!你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你问的问题,我答不出来,我很佩服你,我自己感到很惭愧,老太太!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跟那一位善知识学的呢?’老太婆说:‘我们这里附近,有一间龙潭寺,里面有一位龙潭禅师,我是向他学了一点点的道理。’于是德山就去找龙潭禅师。龙潭禅师是宗门下‘明心见性’的善知识,比‘依文解义’的法师高明得多了。一交谈之下,德山他越谈越有趣,就住下来向龙潭禅师这位善知识亲近。有一天,他去龙潭禅师的方丈室请开示,谈到已经天黑了,龙潭禅师就说,今天太晚了,回去休息吧,德山就告辞。一出门,天黑看不见,龙潭禅师说,我给你一个纸灯,好让你照路,点燃了以后,德山禅师刚刚接过来,龙潭禅师突然间,向纸灯一吹,‘噗’一声,灯熄了,这下一吹灭,德山禅师当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为什么吹灭纸灯就‘明心见性’呢?这个公案是要你去‘参’。如果用文字的道理来解释,恐怕会误了别人,你用解释来‘解’他,你以为你开悟了,其实不是。‘解’还是‘依文解义’,只有到‘文字般若’这地方而已。我们学教的人,都是拿一个纸灯,用他来照照路,纸灯在心外头,心里面本来有光嘛!你把你心里的光放出来看看,放不来所以要吹灭纸灯,目的就是要你放下‘文字障’,不要执著。你以为‘依文解义’解得好,就认为你懂得佛法,实际上那些都是佛的,不是你自己的。吹灭了纸灯德山法师就大彻大悟,后来,才出了一个德山禅师,大宏禅宗顿教,成了一代的大禅师。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丁二、住心无住(分二)
戊一、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读诵了十九分的经文后,首先,你要注意的是,这段经文不是用来较量持经功德的文。这段的经文不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来与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乃至为他人说的功德,相较量的文。这里所讲的是‘持金刚经’而‘行布施’的这个人,这是第一点,你要注意的地方。第二点,你要注意‘以是因缘’这四个字。这个地方释迦佛问,拿那么多的七宝以用布施,‘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就答说,‘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问的是‘以是因缘’得福多不?答的是,‘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这上面的‘以是因缘’这四个字要注意到。还有第三点要注意的,就是这第十九分是再发挥前面第四分‘无住行施’的道理。先把经文的来源找到了,弄清楚了,这样才好解释。现在解释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若有人’是指‘无住行施’的这个人,他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多呢?这段经文跟前面第十一分那段‘较量福德’,‘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经文,多了‘以是因缘’这一句。以什么‘因’,以什么‘缘’呢?这里昭明太子的分科是把他割开了,其实经文还是连著前面第十八分过来的。就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以这个‘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作‘缘’。是以这样的因缘去行布施的,他虽然行布施,但他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所以,他没有著相。这是‘略明’‘住心无住’的道理。你在‘事相’上修行,要怎么样才能安住真心呢?当你去行布施时没有住相,真心就能够安住。讲到第十八分已澈底的把内心的相空掉了;‘三心’既然‘不可得’,就不要以‘有所住著的心’去行布施,不去‘住著布施相’,这才是‘实相布施’的福德。这里是‘略明’‘住心无住’的智慧。这个‘无住行施’的众生,他以‘三心不可得’为‘因’,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为‘缘’,而去行布施,这个人得福多不多呢?‘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是的,世尊!这个人,他以如是‘因’,以如是‘缘’而行布施,得福实在太多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再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这个‘缘’来布施,而成就了‘无住行施’的圆满功德;‘因’不可思议,‘缘’更是殊胜,所以他所得的福德,实在太多了。下面释迦佛,再跟著解释这个道理。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上段文所问的以‘七宝布施福德多不?’须菩提尊者回答说:‘如是,世尊!’佛了解须菩提已经是‘深解义趣’了。又恐怕后来的众生听不懂,所以再加以解释。在前面第十一分的经文‘较量福德’上,先讲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著相布施’的那个人所得的功德与‘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人说’那个法施的人所得的功德,较量结果是后者所得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因为你以宝施所得的福德,是著相,是属于有漏福德相,而‘受持读诵’金刚经,又‘为他人说’是法布施,这是无漏的功德,这是无为的功德,这种功德就如虚空,不可限量。现在回到我们讲的经文上;这段经文叫我们要‘无住行施’,教我们要以‘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这一来,就会有人问:既然‘三心不可得’的‘心相’都‘空’了,‘能行布施’的‘心’当然也‘空’,‘所行’的‘布施相’当然也是‘空’了,怎么又能得到那么多的福德呢?针对这一点,如来就解释说:因为他‘三心不可得’,他悟到‘一切法空’的道理,所以布施时,就不会生出执著,才说:‘得福甚多’。‘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假使‘福德有实’,这个‘实’就是有一个实在的数目可以计算的话,你行布施,就会执著于‘福德果报’上,这样的福德是一个有限的数目字范围而已,这是著相布施所得有漏的福德相,所以‘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要注意‘以福德无故’的‘无’字,就是空的,没有实实在在的福德之相。因缘生法,无有自性,那里有个实实在在的福德之相?有数目字著相布施福德的‘多’,不叫多。如来所说的‘多’,都是按无相之法所说的,就是说你布施时‘无所执著’,你行布施,不会去执著「布施’的‘福德相’,这样的福德,当然就尽虚空,遍法界,这样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这是无为的法性功德,所以是不可限量的,是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现在我们回头再来看前面第四分的这段‘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的经文。他是教我们对一切法都不应当执著,这叫做‘住心无住’。一定要‘应无所住’才能‘安住真心’。教你去行布施不要住相,对一切法都不要住相。这‘一切法’不出于‘六尘’境界。所以才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六尘而行布施’。这样的去行布施,就修对了,所得的福德就多了。第四分如来再说譬喻,‘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由这段经文,我们知道,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大得跟十方虚空那样不可思量,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他遍满了尽虚空,遍法界。你读诵第十九分的经文时,把第四分的经文,一对照,你就容易懂了。懂了以后,还要再深进一步去了解,第四分,他是不住著「心外’的‘六尘’境界,‘空掉心外之相’,第十九分他是不住著「心内之相’,经文中‘以是因缘’,就是‘三心不可得’的‘心’,‘三心不可得’把‘心内住著之相’给‘空掉’。‘空掉’了‘心内的住著’后,再去行布施,这样子就与整个法界合在一起了。所以功德就等于尽虚空,遍满整个法界那样的不可思议。
前面已讲过,我们在读诵金刚经第十九分时,要注意三点,现在做个总结。第一点,就是要我们,用‘住心无住’的功夫,去修行去用功。现在依金刚经上的般若妙理,要怎么来起修呢?昭明太子所分的‘妙行无住分四’就讲过,你想要入‘不可思议’的‘行门’,你一定‘不要住相’。你去修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在你行布施时不要住相,你的真心就安住了,妄心也就降伏了。这第十九分的经文,不是用来较量福德,而是说明布施时,要应用‘住心无住’的功夫。你这样去修,你就是‘大菩萨行者’你就是‘摩诃萨行者’,所得的福德才会无可限量的。第二点,就是如来问‘以是因缘’,须菩提回答也是‘以是因缘’。你一定要特别注意‘以是因缘’这四个字,要把他的‘妙处’,深入的去研究,不要随便把他忽略了过去,一定要剖出他的用意。到底以什么‘因’什么‘缘’呢?这段文是承接第十八分来的,就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以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作‘缘’,这么样的去行布施,所得的福德才是真正的无尽,无可限量的多。第三点,就是这第十九分的经文要跟前面第四分‘妙行无住’的经文对照,就容易了解。‘住心无住’要怎样的‘住心无住’呢?你在行布施时,不要住相,这就对了。第四分是教我们不要住境界相,经文上说得很明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六尘’,他是‘心外的境界’,这第十九分,并没有说出‘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但是他以什么心‘不住相’呢?他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成就了‘不住’的功夫。以‘三心不可得’的智慧为用,就能把‘内心之相’给‘空掉’,而去行布施,这就与法界的整体相合了,功德就多了,就遍满整个法界了。这三点你把他研究清楚了,道理就会明朗过来,这个‘略明’‘住心无住’的功夫就得到了。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戊二、详示(分四)
己一、见佛无住(分二)
庚一、见身无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住心无住’这一科分二小科,戊一、略明就是第十九分,经文说:行布施而不住相,就是‘住心无住’,与前面第四分者同。戊二、详示,就是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