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刚经讲录-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等于书写经典一样。如果你写的字体很好,又很工整,别人看见你的字,就生欢喜心,你这个字写得特别好,有艺术价值,也可以引导众生,听金刚经。你能书写这部金刚经流通,又能受持金刚经的义理,读诵其文,又为他人解说此经的义理。这样不但自己能明心见性,也能让他人明心见性,这样你所得的福德,就更远远地胜过前面以无量身命布施的福德。
丁二、释义详示(分四)
戊一、约教理显德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以要言之’,就是最切要的说,‘是经’就是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这句要是顺著中国的文字来解释,就是加重语气,实际都是大数目,‘不可思议’是个大数目,‘不可称量’、‘无边’也都是大数目,总而言之,这部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戊二、约行果显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如来说法,是应机而说的。古德云:‘说法不应机,犹如闲言语。’金刚经为什么‘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会产生那么大的无量功德呢?因为这部般若经是‘为发大乘者,为发最上乘者’而说的法门。因为大乘行者,最上乘行者,才是真正的在修成佛的因。发心很重要,心一发,一切行持都将随著这个发心而起修。楞严经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维摩诘所说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才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随你发心的不同,你所解的道理就有所不同。金刚经属于大乘经典,你发了大乘心,你就是一个大乘行者;你发了最上乘的心,你就是一个最上乘的行者。这里有二个‘发’,一个是‘为发大乘者说’——这个大乘者,是指权教大乘。依教下所说,佛陀一代演教,总归纳为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等五个教法的范围。权教大乘,正是始教所摄;始教中有二部,一为空宗,二为相宗;这个空宗就是般若空宗。金刚经属于般若部,这是对著始教空宗而说的,这正符合权教大乘法。金刚经也是‘为发最上乘者说’——这个最上乘就是实教大乘。实教大乘通于终教、顿教、圆教。因为金刚经不只是讲二谛的道理,他连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都有。所以在解释那个三连句的时候,‘佛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如果用二谛的道理解释,就是‘为发大乘心’的弟子说。如果解释到中道第一义谛上,这种三谛的道理,就是‘为发实教的大乘菩萨’说的。顿教比终教更高一步,金刚经最高深的道理讲到顿教。因此中国禅宗的祖师,从四祖到五祖,从五祖到六祖,都用金刚经来印心。由此证明金刚经合乎中国顿教禅宗。另外新眼疏上,又说金刚经‘密通圆教’,因为他有中道第一义谛修行之法,所以才说他‘密通圆教’。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果你能依此经,如法的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自利利他,如来心中会知道你这个人,如来眼中会见到你这个人。知道什么?见到什么呢?知道你,见到你,都能成就这‘不可计量,不可称数,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些功德你一定都能成就。‘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凡是‘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的这个人,都叫‘如是人等’。这个人呀!‘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说的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你能自‘受持、读诵’又‘广为人说’,以此因缘,将能够引导一切众生,趣入成佛之道。因为般若为佛母,能出生‘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密’而成等正觉。如来成佛后,亦受持‘般若波罗密’。由此证实,‘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等同续佛慧命,传播佛种,引度众生成佛。所以说你即是‘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按世间法上打个譬喻,你如果是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子,就能够荷担父亲的家业,你父亲所遗留的这个家业,你能挑起责任给他负担下来。你如果是佛的好弟子,就要把如来的家业荷担下来。如来的家业,是什么家业呢?就是‘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如来出世,是为了要来弘法利生的。我们是佛的弟子,什么是我们的事业?什么是我们的家务呢?‘利生’是我们的事业,‘弘法’是我们的家务。你发心弘法,一定要受持经典的义理,读诵其文。你不能自利,又怎样去利人呢?你受持、读诵经典,一定要多多的深入经藏,多听佛法。对佛法一定要深信不疑,然后才能再进一步去发心弘扬佛法。你这样子做就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这就如世间上的孝顺好儿子,父亲交给他的家务,他能够主持,并发扬光大,这才是尽到作儿子的责任。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就应该负起责任,来担当起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并加以宏扬。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为什么说,这个‘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的人,就是荷担如来的大乘家业,最上乘家业呢?因为‘乐小法’的人,他著了我等四相之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我等四相,前面讲过有三种。小乘中的声闻、缘觉,他已把‘我执’的四相空掉了;‘法执’的四相没有空。这里的四相,就是指著「法执’的四相。他没有空掉这个‘法执’的四相,因此你叫他去度众生,弘扬佛法,他不发心。‘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你叫他听,他也不喜欢听。闻大乘经典,要深信不疑,须要有大乘善根的人,才能得闻。法华经上有明文记载,释迦如来,要开讲法华经,还没有讲,就先有五千退席,有五千个阿罗汉不要听。他们说:‘我们已经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还听啥?’都走了。‘好乐小法者’他闻都不来闻;不来闻此经典,又怎么能受持、读诵呢?他自己不能受持读诵,又怎么能为别人解说呢?所以‘好乐小法者’的人,对释迦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的金刚经,他闻都不闻,所以不能受持,亦不能为人解说。因此就可证明前面所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的这个人,他所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他就是荷担如来大乘家业的一个好弟子。这就证明‘好乐小法者’的人,做不到‘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事业。下面再说金刚经所在之处的功德。
戊三、约依处显德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金刚经的这个处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要恭敬供养。当知此经所在之处,即等于是如来真舍利的宝塔,所在的地方。因此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赞叹,应该带香花来这个地方供养。
对金刚经恭敬、供养、作礼、围绕、赞叹,必得开智慧,增福报。何以故?因为你恭敬、供养‘般若波罗密’,即是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正是演说‘般若波罗密’的法门,所以你恭敬供养此经,就有无量的功德。诸佛也是恭敬供养‘般若波罗密’的。到此为止第十五分讲完了。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戊四、约功用显德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是在说明,金刚经能够成就,消业障的功德力。佛再进一步告诉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金刚经,‘若为人轻贱’,‘轻贱’是个总名词,里面包括了很多被辱的逆境,也就是碰到这种逆境,你不要生退道的心。前文说过,你‘能受持读诵’金刚经,所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现在,这个末法时代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什么不但不得人家的尊重,反而受到别人的‘轻贱’呢?佛就给我们解开这个疑惑说:‘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所谓‘罪业’就是身、口、意起了恶的行为,所造的业,叫‘罪业’。‘业’总括来说,分为二种;三界以外叫‘无为业’,三界以内叫‘有为业’。三界内的‘有为业’又分为三种,即善业、恶业、不动业;上二界,他所修的‘四禅八定’叫不动业,这是‘禅定之业’;在欲界中有二种业,一是善业,一是恶业。这经文里的‘罪业’就是恶业。这是他前世造了罪业,本来应该去受罪业的果报,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受苦。因为他这个恶业还未成熟,这个业力暂时没有牵引他去受三恶道的苦报,但是他前世也造过善业,所以就先转生为人。刚好他又碰到金刚经,又发心受持读诵,这是善业,是善因善果,据理来说应该得到好的果报才对。可是为什么反而会受到人家的‘轻贱’呢?‘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这是由于你,受持金刚经,读诵金刚经,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功用,给你消掉过去所造的罪业。因为你前世所造的罪业,马上就要成熟了,接著就要去受苦报了。但是由于你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起了不可思议的力量,才使你过去世的恶业,转变为‘重罪轻报’,才会受到人家的‘轻贱’。这个‘轻贱’包括了,忌妒障碍,甚至欺负你,压迫你,骂你,打你。但是这种苦,比那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中所受的苦,那真是算不了什么啊!可是你受过了这个‘重罪轻报’的苦头后,就可以把‘应堕三恶道’中受重报的苦果给他转掉了,这叫做‘重罪轻报’,所以才会受到人家的‘轻贱’。这是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把那个罪业消掉了。你应受三恶道的果报可免掉了,反过来还会得个好的果报。得个什么好的果报呢?‘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得’就是当来要得到,当来就是未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果,这样,你不就成佛也有份了吗?这就是说,因为别人‘轻贱’你,但是却帮了你一个大忙。帮了什么大忙呢?第一,他帮忙你,把过去所造应堕三恶道的罪业,给你消灭了。第二,你可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先得个‘菩提法’,依之修行,以后再得个‘菩提果’。这么说这‘轻贱’你的这个人,不是也帮了你一个大忙吗?在佛法上讲,‘轻贱’你的这个人,他也是你的善知识;他是什么样的善知识呢?叫做‘逆境的善知识’。就像提婆达多,处处障碍释迦佛一样;释迦佛说:‘他是成就我修忍辱度的善知识’,但是却是‘逆境的善知识’。我们既然了解了这个道理,再看前面第十五分的道理:‘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我们的心,一定要死心塌地,完全的相信佛语,不可以起怀疑。前面也有讲过,只要你能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这个‘一念’的功德,就超过你亲近承事、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那个福德。‘一念清净心’,时间虽短,但是这个清净心,我们到底生了没有,还不知道。所以那个超过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福德,有没有得到,我们还不知道。可是这句‘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这一段经文,可说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我们是得到了这个功德。我们听到这部经,能够信心清净,信受而不违逆,讲到那里,信到那里,这个时候,我们马上就得到无量恒河沙数的福德,这是绝对得到的。
既然‘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就有那么多的福德,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落在薄地凡夫位呢?整天都在苦苦恼恼呢?受持读诵金刚经又受人‘轻贱’呢?一想到这一连串的逆境和遭遇,信心难免就会有所动摇。现在就是要来分析这个道理,叫你绝对不要生怀疑。因为福跟罪,是对待而立的:有福就没有罪,有罪就没有福。有些人是福与罪,夹杂在一起,或者是福多罪少,或者是罪多福少。我们要相信,宿世一定有点善根,不然的话,没有善根,你根本就遇不到金刚经,对金刚经也不会‘信心不逆’。为什么你会生到这个末法时代呢?一定是罪业深重,将来罪业成熟了,就会牵著你去受苦报。要怎么样来消掉这个罪业呢?你能‘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就能消掉这个罪业;你再进一步的去‘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此金刚经,以此功德力,就可以把这个罪业消掉了。经文有明文为证:‘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结果你就增加了福业,你在自利利他中,不但增加了‘有为之福’,也增加了‘无为之福’。有这个善因在,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成佛,这是佛说的话,有经文为证:‘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在十六分看到。释迦佛说,我们凡夫,虽然还在苦恼里面,但是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发心讲金刚经,就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虽然你受到人家的‘轻贱’,但是这是在给你消罪业,你不要因此而退失道心,慢慢的罪业消了,福业自然会增多,逆境就会转好过来,渐渐的变成顺境。这就是教导我们,遇到逆境现前时,不要‘生心动念’。为什么我天天念金刚经,没有一点感应呢?不是没有感应,其实是有感应,你受到人家‘轻贱’,嫉妒障碍,种种欺负,这些都是感应,但是你要这么观想:他就是在消我的罪业,这时候你一定要把十六分所说的道理用上去,你的道心就不会退失。
现在我拿我道源的切身经历和事实来证明,使诸位同学相信,‘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此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虽然有一些微少的智慧,但是福报一点也没有。我这个人前生前世可能当过讲经法师,就是不晓得培福,执著这一点点小智慧,没有培福那来福报呢?所以一点福也没有。好在我碰到了慈舟大师,他是我的善知识,纠正我的错误知见。告诉我说:‘修行也要有修行的福报,你出家不久,在佛门中要先培福报,有福报了,修行障碍才会少一点。’所以他叫我‘要多培福’。当时我没有听他的话,也没有用心去培福。在我闭关阅藏经的时候,我还跟他辩论培福的事,论到最后,我没有接受他的意见,我还是固执我的见解,照样是向求智慧这方面进行。心中常常这么想:要求智意,就要深入经藏。因此我准备把大藏经看三年,第一步先看‘大般若经’,结果,‘大般若经’最后的二百卷,却没有,就没办法看下去,只好把他放下;就先研究‘俱舍论’,‘俱舍论’是小乘的智慧论,一名‘聪明论’,看‘俱舍论’时,还研究不到三分之一,就得了个吐血病,差点把命给丢了。就放下经典,先把吐血病治好。把吐血病治好了以后,却不能看经了,一研究起注解!头就疼起来,这下子,我突然间才领悟到慈舟大师,为什么特地到关房来看我,叫我先培培福报。才知道慈舟大师真是一个现代的活菩萨,他看见我还有这么一点点的善根,特地来点醒我,加被我,他说:‘你没有福报呀!是求不到智慧的。’终于使我觉悟出这个道理:你要看经求取智慧,你还要有福报的;没有福报,经不让你看,你研究教理,没有福报,不能研究。从那时起,我就返过来要求福,就开始忏悔。我所闭的关房,叫‘阅藏关’,准备看藏经看三年,结果就改了,改为‘拜佛念佛关’。三年后,从关房里出来,福报是否有增加,自己不知道,但是我这个身体却是变好了一点。再拿我自己做一个例证,我受持金刚经,得了好的善报。我廿几岁时,天天生病,病得要死不活的,我就求三宝加被我,让我活到三十岁,我就满足了。但是到了三十岁,我却没有死,所以才去闭关,到现在为止,我已活到八十岁了,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现在想起来,如果那时在三十岁就死了,也还是冤枉,还是短命而死。现在怎么会活到这么大把的年纪呢?这就是我‘受持读诵金刚经’,‘讲说金刚经’的功德,把那个罪业给消掉了。我年轻时,就知道办佛学院,培养僧才,我知道这个功德是大得无量无边。但是我的经济能力不够,时常自己忏悔自己的福报不够,不能为三宝作一点事;但是别人请我去办,我就马上去办,经济方面,别人会负责,所以我就少掉了很多操心。你有福报,经济上自然很顺利,我晓得我的福报很薄,所以在年轻时,就一直的在培福,一点点一点点的培福,不敢舍掉,努力惜福,一直培到现在。民国卅八年以前,我在大陆上讲金刚经,到底讲了多少遍,我已记不起来,也算不出来;但是在台湾,我讲金刚经讲到现在为止,连这一次是第十三遍了。现在是不是有点福报了呢?我想大概有一点了。譬如这回办佛学院,经济就由我来负担,在三宝的加被下,大概也算是顺利的办下去。回想当年,我想要到台湾来,那时身上一个钱也没有,蒙三宝的加被,突然就有那么一个信徒,供养我一张飞机票,我就来了。你看,这不是太不可思议吗?我讲这些话,不是在自赞自己的功德,自已贡高我慢,而是要坚定诸位的信心;要你们不论遇到什么逆境,都不要退道心。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照样的修下去;念诵金刚经的人,每天就继续的念下去。你研究金刚经的道理,就尽量的去研究。讲说金刚经的,就尽量的去讲,‘广为人说’,有缘就讲,去广说此经。你们一定要深信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这样,不论你遇到什么逆境现前,你就认为这是给我消业障的,消罪业的,这么一来,你遇到任何障难,就可迎刃而解了。
丁三、引因较量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段经文,释迦佛引证自已因位时的行持,拿自己的功德,来跟这个受持金刚经的人来比较,来较量。‘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阿僧祇劫’是一个很长劫数的时间,我回想过去因地中,已离现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长时间,这个时候是在然灯佛以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得值’就是遇到了。‘那由他’翻成中国话,叫做‘亿’,意思就是‘亿亿’。这段经文就是:‘遇到了八百四千万亿亿的诸佛。’‘悉皆供养承事。’遇到这么多的佛,我每遇到一尊佛,我就供养,遇到佛就给佛作事,当佛的侍者,奉侍佛陀。‘无空过者。’没有一尊佛所,让我空过而不去供养承事;凡是有一尊佛出世,就去供养承事。‘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现在就要来较量这个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如果有人,乃至到了末法时代的这个人,能受持读诵金刚经,这种自利所得的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他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就比我前面所供养承事诸佛的功德,大得太多太多了。我所得的功德与持诵金刚经那个人,较量较量,我所得的功德一百分,也赶不上那个持诵金刚经的功德一分;乃至千分,万分,亿分,用算数来譬喻,都比不上那个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这是佛亲口所较量,由此你就知道,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有多么大啊!这种功德,不但胜过前面那个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布施,用生命布施的功德;就连释迦佛在因地行持中,供养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的功德,也赶不上。由此证明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是多么的大啊!这是引因行较量经功德,自利的功德就有这么大,何况又去‘广为人说’,那个功德,简直是不可思议了。
丁四、总以结叹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这里又重说一句,‘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这里为什么又重说一句‘于后末世’呢?这就是真正要来应我们这个末法时代众生的机,教我们注意听。你发心读诵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我释迦佛还没有完全说出来呢!‘具’——是完全,具足之意也。‘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要是完全具足的说出来,定会有人听到之后,势必造成他,高狂知见,惑乱自心。‘狐疑不信’不敢肯定这个功德,又不敢否定说没有那么多功德;心里头疑来疑去,疑则不信。为什么叫‘狐疑’呢?因为狐狸是多疑的畜生。古时有一个公案,叫做‘狐狸不能过冰河’这个河结了冰,其他的畜生乃至猫狗都可以走过去,但是他过不去。为什么他过不去呢?他多疑,因为他多疑,只能走到河边看,他心中很多疑,就这么想:唉啊!我要是走到中间,冰破了,破了不是要跌下去淹死吗?于是就回头,回来了却又想过河;又回到河边上,但是想过去又不敢过去;又走回来了,就这样走来走去,结果他也没有过河去。这就是‘多疑不能成事’的最好借镜。所以后人就用这个‘疑’叫做‘狐疑’。多疑的人他就不信,疑与信永远是对立的。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他多疑,多疑他就不信。这就是‘多疑不信’害了他,你跟他说:‘受持读诵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是教他增加信心的,他反而起了疑心,以为你是随便说说;他怀疑功德那有这么大,就不能‘信心不逆’的受持读诵金刚经了。所以我释迦佛不能完全说出来,只能略略的说这么多而已。这是总结论:‘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里虽然是告诉须菩提,也是点醒我们,让我们知道,这个金刚经的义理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你想想不到,谓之‘不可心思’,你嘴里讲,讲不出来,这叫‘不可言议’。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义理,你依之而修,所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将来的果报,当然也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你相信释迦佛所做的结论,你就不会生怀疑了。学习佛法,最重要‘信’才能‘入’,才能做到,佛说到那里,你就相信到那里,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你能完全相信佛语,就修对了。你受持读诵金刚经,要是碰到很多逆境阻碍,这就是告诉你:你过去的‘罪业’果报将要成熟。人家‘轻贱’你,这是因为你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起了不可思议的功用,在给你转‘重罪轻报’。你要肯定的认为,他‘轻贱’你,是给你‘消罪业’的,那你就修对了。讲到这里,金刚经正宗分第二大科,推广降住开解分讲完了。下面的第十七分究竟无我分,是讲正宗分第三大科。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乙三、究竟降住起修分(分二)
丙一、当机重问降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现在讲到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究竟降住,就是究竟无我的这个究竟。‘究竟’就是完全,‘究竟降住’就是完全的降伏了妄想心,完全的安住了真心。前面你解悟的只是道理的认识而已,事实上你还是个凡夫,你解悟了道理之后,还得再起修,你的真心才能得到‘究竟降住’,这叫做‘依悟起修’;就是依著你悟出的道理,而去修行。要怎样去修行呢?就是‘全修在性’,因为一切万法不离自心,所以要在现前这一念心中去修,你所修行的都在佛性上修,这叫做‘全修在性’,这种的用功修行,那才是真实的修行。举个比喻来说,前面所讲的道理,好比是地图,你要到那里,先把地图看明白,通通了解清楚了,这就等于开了悟。这时候你再起步走,就绝对不会走错路,也不会中途暂停下来,一定会继续走到目的地,到达终点,这就是‘依悟起修’。我们中国顿教禅宗,用功修行要通过所谓:‘三关’。破本参就是破‘初关’,再破第二关‘重关’,再破第三关叫‘末后牢关’。第一初关叫做破本参,也就是解悟,悟到佛的本性,就是悟到本来面目了;本来面目就是‘我本来具有的佛性’。佛性是什么呢?我明白了,这叫‘开悟’,开悟了,就要脚踏实地的去修行,才能通过第二关,第三关。如果我们不求‘开悟’,就要先讲修行,这叫‘盲修瞎炼’;好比你不用眼睛来引导你的双足去走路,你走错了,自己都还不知道,光在那里瞎炼一番,已经炼到外道那里去了,自己都还不晓得,这是多么的冤枉和可悲。只走到中途,就以为走到目的地了,叫做‘得少为足’;修行用功稍为得到好处,稍为得到利益,以为这样就是成佛了,不要再修行了。所以我们修行佛法,首先一定要从‘依文解义’的‘解’开始;再进一步去求‘深解义趣’的‘解’,就是先悟了‘理’再去修行,这样才是最稳当,这样我们才不会落到‘盲修瞎炼’盲修一场。
从第十七分起,一直到正宗分第三十二分,道理跟前面讲的道理,完全不同。前面先教我们‘依文解义’的‘解’,要我们‘生起信心’,一直说到第八分为止。从第九分起,就是推广降住,叫我们‘开解’,要‘深解义趣’,一直说到第十六分为止。由第十七分开始,下面就是讲要怎样的起修了,要开始走上修行的路上去;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是‘深解义趣’,悟解了这个‘理’以后的修行;这个修行还是要依著这个‘理’来修行,修到二十三分为止。再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