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刚经讲录-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师位有关系,很可能是这个人得到了。而且这二、三天都没有见到卢行者,决定是五祖已把祖师位传给他了,他偷跑了。这下子大家就要去追卢行者,把衣钵夺回来,因为谁有这个衣钵,谁就能当祖师。大家就这么地去追赶卢行者,在大众中有一个人名叫惠明他会武艺,因为他有武术在身,所以走得比别人快,眼看著就要追上六祖惠能大师了,六祖一看后面有人追赶他,他心里知道这个人是为追赶衣钵而来的。他就把衣钵摆在路中心,他自己藏到芦苇丛里面去。后面追赶他的人看得很清楚,跑到了衣钵的地方,一手想要把衣钵提著就走,没想到手一拿,却拿不动,这衣钵的份量是很轻的,而且他又是会武术的人,拿这个衣钵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奇怪为什会拿不动呢?’他这么想,他算是一个有善根的人,心里一回光返照,心中马上生起惭愧心,用心一想,这衣钵是历代祖师传下来的法宝信物,不是用武力就可强夺的。生了惭愧心以后,就开口大声说;‘卢行者啊!我叫惠明,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卢行者听了就从芦苇中走出来,就说:既然你明上座是为法而来,我就说法开示接引你,因为你跑得很急,心中一定还很慌乱,你先把心静下来,我才向你开示说法。坐了一会儿的时刻,惠能大师就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六祖称呼他为‘上座’,是因为尊敬他是老前辈。‘本来面目’就是在没有流转生死以前的那个面目,那就是我们的真如妙性,也可称为佛性。现在我们这个心叫妄想心,妄想心思虑不停,不是思想善,就是思念恶,你这个时候放下思虑善恶的念头,用你明明了了的智慧回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位惠明上座就依著六祖这个话头一参,突然间大彻大悟,明白过来,就站起来万分诚恳的礼谢惠能大师的接引。在卢行者惠能大师还没有出家以前,就先开了一个参话头的法门,以后禅宗的‘参话头’,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的话头,也就是从这个地方起的。所以我们中国顿教禅宗不叫‘坐禅’,叫‘参禅’。坐禅是渐宗的禅,你想学禅,要先学打坐,这叫‘坐禅’。顿教的禅宗,不执著「坐’只要‘参’,‘六祖坛经’上有一个偈子呵斥坐的,他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处立功过。’意思是说:你活的时候,白天你打坐,晚上你也打坐,不卧著睡觉,这叫做‘不倒单’,睡觉时你也不卧下去睡,这叫‘生来坐不卧’;可是有朝一日,你命终了,你两脚一伸直,又卧下去了,这时再叫你打坐,你也不会坐了,这叫‘死去卧不坐’。无论是你活的时候在那里坐,或是死了伸直脚在那里卧,都是‘一具臭骨头’。‘何处立功过’,功过在那里立呢?还是叫你‘参’,所以古来大德才说:参禅是全凭心地用功的。为什么中国禅宗叫‘参禅’不叫‘坐禅’呢?你要是内行人,你就会了解这个‘参禅’的因缘,是从六祖惠能大师当初在接引惠明上座所用的法门,即这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正那个时候,你回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本来面目。’从这句话头开始,才会有‘参禅’法门的流通。这句话头的重心点就是要你自己去明白,如何是自己的真如佛性,你找到了真如佛性,就是明心见性了,依金刚经来说,应该是‘如何是我的实相般若?’,你在‘参’的时候,就是‘观照般若’,你在念这几句词的时候,就叫做‘文字般若’。后来禅宗又换了一句话头,‘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来的面目。’,意即父母生我以后,才有我这个人,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这个话头也是从六祖的这个因缘而来的。
六祖接引惠明上座分别离开以后,六祖就躲入猎人队里有十五年之久,时常随缘给猎人讲说佛法。后来到了广东,才正式出家,正式受戒,从出家以后,他才开始大转法轮,把禅宗大兴于中国。中国顿教禅宗就是从六祖这里大兴,六祖的开悟是从五祖那里印证出来的,他才传承了祖师的衣钵。没有见五祖以前,六祖就开悟了,他在那里开悟?就是卖柴时听那一位居士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经文,当下就大彻大悟。金刚经的经文有一段说:‘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这一段的经文,我们更能证明,金刚经接引众生明心见性,是真实不虚的。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从这经文的八个字,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是金刚经的经眼,是金刚经的经心。
我们依文解义懂了,还要再去深究,怎样才能生出‘应无所住’的这个心。生了心还是无所住,这是什么心?这就是经上所说的‘生清净心’。你有所住,就会住于六尘,会被六尘把你染污。你有住著,你说你证入最高深境界,还是个法尘,总而言之,你离不开六尘。心一有住著,就被六尘污染,就不能生清净心,这叫‘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所以要‘应无所住’。心无所住著,这个心就是清净心。这是推广无住的道理,推广那里呢?就是推广前面第四分‘妙行无住’的这一分里面,‘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虽然心无所住,你还是要去行六度万行,庄严因地,那个布施包括六度在内,不教你住著色来行六度,应该无所住著而行六度,由这地方把它推广开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住到虚空里,你还要去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六度万行,财施、法施、无畏施,随缘随份的去广修功德,庄严自己的因地。但是不要著相,这样你的清净菩提心就会生起来,而永不退转。你把这个道理研究清楚以后,你自己就知道,怎样来修行佛道了。其实所谓‘修行’,就全在修我们的心,你的心修清净了,就是真心,你的心染污了,就是妄想心,修行的功夫就是要把妄想心转成真心。一动妄想心,贪嗔痴慢就炽燃不停,这就是养无明,无明越养越深厚,你就越不能脱离凡夫位。你现在发菩提心要修行佛道,你必须勇猛精进的,去广修六度万行来养这个清净心。清净心越养,你的智慧会越开,福德会越来越深厚,这样子永不退转的修下去,最后决定会圆满的成就佛道。你这样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远离六尘,一念不生,才不致落入断灭空,而能在‘心无所住’之下,很自在的行六度万行,无所障碍。现在再把前面第四分与这里合起来,就晓得这里是推广前面第四分的道理。前面第六分,‘正信希有’,叫我们要生信解,由那个信心才能开悟。由什么信心呢?由那个清净的信心,就是一念清净心生出来,你才能开悟。信心很重要,你相信三宝的功德,你才会来皈依佛法僧。你对三宝有正信了,就永远的不会去皈依天魔外道。这里是更深一层叫你‘净信’。清净的信心是怎样去信呢?‘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落于常,不落于断’。你执著有,有变了一个常见的外道邪见,你说什么都没有,偏于空,就落入了断灭空的外道邪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邪见,就是以这个断常二见为根本。这种外道邪见,不是落于常,就是落于断。这里要你生‘净信’不偏于空,‘生其心’不偏于有,而‘无所住’,这叫做‘净信’之心。由‘净信’开悟,悟到清净无住的道理。这样子去学佛法,才能学到佛法的真实处,不会走到错路上去。不偏于空,不偏于有,而无所住,这才叫做‘中道第一义谛。’。这个中道第一义谛,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净心。讲到这里为止已把‘总以结示’,为什么‘授记无住’,‘严土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心中才不会生起我、人、众生、寿者相,这样才可称为‘菩萨’,才可称为‘摩诃萨’的道理解释清楚。下面就讲到第二科得果无住。
己二、得果无住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里说了一个譬喻,是说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么高。梵语‘须弥’,翻成中国话叫做‘妙高’,他是四宝所成叫做‘妙’,出水八万四千由旬叫做‘高’,高出了七金山叫做‘王’。意即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这么高,你说这个人的身体算是大还是不大呢?须菩提说:‘很大啊!世尊。’这是须菩提顺著世俗的譬喻,在一问一答之间而说的。其实须菩提也知道佛所问的用意,并不在这个像须弥山王,这么大的‘大身’叫做‘大’。下面须菩提自已加以解释,因为‘佛说非身’,才是名为‘大身’。‘非身’是什么身呢?是无相之身。‘无相之身’又是什么身呢?无相之身就是法身。前面说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指报身。报身最大,但是他还有数目,譬如他高得像须弥山王,八万四千由旬这么高,但是如果又有一个人,他的身体是八万五千由旬而超过了他,这样一来,他就算是比后者的他小了。所以说,凡是有个数目字可数的,这个不叫‘甚大’。真正的大身,是非身,是无相之身的法身,是没有数目字的。法身无相,你要怎样才能证得这个法身呢?在‘得果无住’这个科文上会告诉你,你得了法身,就是证得了佛果。证得了佛果你就得到了这个‘非身’的大身。但是你还是不可以住著,何以故?因为你一住著,又落到‘相’上去,一落到相上了,你那个大身就不是大身,你所证的法身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是无相的,你怎么会有个相在呢!所以说,证了果也不许住著,讲到这里,已把戊二‘推广住心之法’这一科讲完。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丁二、略示周足(分三)
戊一、校量持福(分二)
己一、能校量(分一)
庚一、极显恒河沙多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条大河,最宽的地方有四十里,恒河翻到中国话叫‘天堂来’,因为他的水源很高,从雪山流下来的,就像从天上下来一样,这与我们中国赞誉形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思是一样的。释迦佛时常在恒河两岸说法,每逢讲到数目字大的地方,就用恒河沙来做譬喻,而且印度的恒河沙很细,细得像面粉一样。
佛说:‘须菩提!如果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条恒河,你意下以为怎样呢?那么所有恒河内的沙数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为一恒河,恒河尚且就有无数,何况是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数呢!’这段经文是极显恒河沙数目之多。
庚二、极显宝施福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我现在真实的告诉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世尊。’
己二、所校量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告诉须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这本金刚经,甚至于只受持一小段经文,就是四句偈等一小段的经文,或为他人解说,‘为他人说’是利他,叫法布施。那么这个法布施的人,自己受持金刚经,还为他人讲说金刚经,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前面以充满恒河沙数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那个人所得的福德。现在已把经文消完了,但是大家还要注意,‘我今实言告汝’这句经文,就是佛要老实的告诉你,持金刚经的功德,这是因为怕你信心不够,所以在此先告诉你,这是佛金口所说,佛绝对是不会有虚妄之言的。受持般若经的福德,为他人解说金刚经的福德,确确实实有这么多的福德,确实远超过前面那个以七宝布施的福德。何以故?因为你以七宝布施所得福德,终于会有享尽的一天,这是属于有漏的福德相。你受持金刚经,或为他人解说金刚经,自己可以明心见性,可以成佛;又可以引导别人修行佛道,让一切众生断烦恼,了生死,转凡成圣,破迷启悟,这种无漏的功德法性,就不能用数目字来计算了,这是无尽的实相智慧功德,这种福德就如虚空,不可限量的,所以‘此福德胜前福德’也。前面佛也亲口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这一段经文就可以更进一步的去证明,法施的法性功德,是远比宝施有漏的福德相,胜过太多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有十足的信心,会脚踏实地的去受持金刚经,为别人讲解金刚经。到此将戊一‘校量持福’一科讲完。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戊二、取劣况胜(分二)
己一、随说尚胜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佛再进一步的说:须菩提呀!如果你能随缘随处读诵、解说金刚经,甚至于解说金刚经里头的一小段经文,就算是四句偈等,不管你是僧、俗、凡、圣,随著你解说读诵金刚经的地方,一切的天龙八部,人天鬼神,都应该恭敬礼拜,就像对著佛塔佛庙那样的虔诚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你讲经说法就是代佛宣扬佛法。经是记载佛法的,法是佛亲口所宣的,因此见法即是见佛,所以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对‘随说是经’的人或处所,‘皆应供养’,就像供养佛塔佛庙一样。‘当知此处’的‘此处’是指著受持金刚经之处,以及为他人解说金刚经之处。心印疏上对‘随说是经’以四种义理来解释:第一、随说之人,第二、随说之义,第三、随说之经,第四、随说之处。第一、随说之人,讲经说法一定要有发心的人,不管是僧俗凡圣都可以发心讲经说法。僧是出家人,俗是在家人,凡是凡夫,圣是圣人。换句话说,就是不管你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凡夫也好,成道的圣人也好,只要你能发心去读诵、受持为他人解说金刚经,这个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第二、随说之义,只要你能依著金刚经的正确法义来解说,不管你所显的是事相或理性,经义的广狭深浅,或解说修行次第的义理,只要你不违背金刚经的正确佛法去为他人解说,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第三、随说之经,不定章句的前后,你说一章也好,说一句也好,或者你解说前面的一段也好,你解说后面的一段也好,只要是金刚经,不规定是那一章一句,你能解说,功德将是无量无边。第四、随说之处,讲经说法得有个处所才能成就,这个处所,不拘限在山林,就是在城市都可以,你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前面第十一分是赞叹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金刚经的这个人所得的福德。第十二分是赞叹说经之处。‘当知此处’是指受持金刚经的处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其实,‘一切世间’是包括了三界六道的众生,这里为什么只说了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为什么三恶道的众生不来供养呢?因为三恶道的众生,他要不是不懂得供养,就是因为没有时间来供养。这又怎么说呢?因畜生道的众生,他束缚在愚痴之苦里面,你这个地方在讲经说法,他根本不知道你在作什么,他又怎会来供养呢?饿鬼道与地狱道的众生,他正受著炽然的无间痛苦,而没有停息,根本空不出时间来供养,所以这里没有举出三恶道的众生来供养。
佛教所说的供养是以什么来供养呢?有十种供养,即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物等供养。供养可以随力随分,随你所能做得到的范围内,拿来供养,但是这供养要发出虔诚的恭敬心,这样福报就会很大,才有殊胜无上的意义。为什么供养佛塔佛庙要发出那样的虔诚恭敬心呢?因为塔是供佛舍利子的地方,庙是供养佛像的地方。这里有一点常识大家应该要知道,就是在印度有庙就有塔,塔庙是不分的,塔庙对印度来说是一个名词。佛教传到了中国,塔是塔,庙是庙就分开了。
中国汉明帝请印度的两位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尊者到中国来,佛教的经典也跟著这两位尊者由印度传入中国。这两位尊者初到中国时,就请他们住在‘鸿卢寺’。当时的‘鸿卢寺’就等于我们现在的外交部,那时中国还没有寺庙,因为聘请两位高僧住在那里,于是外交部就搬迁,让给这两位高僧住。这两位尊者就在鸿卢寺,开始翻译佛经,如四十二章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出来,佛法也就从这时起,才开始深入普遍于中国。佛门经典,最初传到中国,是由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尊者,用白马驮经,并将佛的舍利和佛的画像,带到当时的中国首都洛阳。为了纪念这两位尊者与白马驮经这殊胜的因缘,就把鸿卢寺改名为‘白马寺’用以纪念佛经是用白马驮运来的。现在我们中国的塔庙都叫寺,但是在印度国内,他并不叫寺,他叫做塔庙。庙本来就是佛门的名字,看金刚经上所记载‘如佛塔庙’就能证明这一点,因此作为一个佛弟子,见到了佛塔佛庙,都应生起恭敬心,虔诚礼拜。这一段经文,佛陀告诉我们,如果有讲说金刚经的地方,或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地方,我们也要去恭敬供养,就好像供养佛塔佛庙一样。
己二、何况尽持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何况有人,能够受持、读诵全部的金刚经。‘受’是受其文,‘持’是持其义。领纳于心叫‘受’,忆念不忘叫‘持’。‘受’与‘持’都是受持其义。对著本子念叫‘读诵’,不看本子,把经文背诵到心里面去,朗诵于口,叫‘诵经’。我们早上起来作早课叫‘课诵’,不叫课读,因为这都是背在心里,而诵出口的。‘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再叫一声当机者,‘当知其人’,你应当知道这个尽能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成就’二字就是圆满具足,无欠无缺,这叫‘成就’。成就‘最上’之法,也就是已亲证了如来的法身,成就了法身之法。那么法身之法又是什么法呢?他就是无漏无为法,此法离名绝相,再无一法能加之其上,所以叫‘最上’。法身是无漏无为法,无法替他取名,也不能指出他是什么相,他本身是离名绝相的,但是为了要让众生知道,给他取个‘法身’这个名字,实际上,这个名字也是勉强安上的。法身是绝相离名的无相之身,一切世出世法,无法高于其上,故叫做‘最上之法’。‘第一’二字是讲报身之法,心印疏解释他叫做‘万德庄严’,有无量的相好,为众圣中尊,可堪称为第一。这个报身佛的身,是由万种功德所庄严出来的,有无量数的相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登了初地的菩萨就是圣人,二地三地乃至八地九地,乃至等觉都叫圣人。这些地上菩萨都叫众圣,佛在众圣之中称为独尊,没有人能超过佛,所以才称为‘第一之法’。‘希有’是指化身之法,又叫随类现身,希奇少有,所以叫做‘希有之法’。这个应化身,他在天上说法就现天人之身,在人间说法,就现人身。佛在人间应化身所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相,是转轮圣王的相。转轮圣王是人间第一有福德相的人,但是还是个人相。释迦佛到天上说法,如地藏经是在忉利天说的,这时佛所现的相好,绝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已,这是他按天上的人而现的佛相。如果应化身要去度六道的众生,他就示现六道众生的相去度他们,他可以神通自在的,随类现身去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说他为‘希有之法’。合足来说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之法,通通圆满具足成就了,就称为‘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谁能成就呢?就是尽能受持、读诵全部金刚经的人,这有包括为他人如法解说金刚经的人,是这个人所成就的。
再看经文,‘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倘若这个地方有金刚经在,这个‘所在之处’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无论是在讲堂、佛殿,凡是有放著金刚经的地方,就应该恭敬供养。为什么呢?因为‘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三宝所在之处。要知道经典就是法宝,‘即为有佛’。这怎说呢?因经典能传达佛法,法是佛之慧命法身,为佛金口所宣;研读经典就等于佛在当面为你说法,因此经典就是佛的法身舍利一样,所以说‘即为有佛’,就如同佛宝一样。‘若尊重弟子’,‘若’字,作‘及’字解。‘尊重弟子’,即如来之可尊可重之弟子,指一切贤圣僧,也就是僧宝。因此有金刚经所在之处,具有三宝备足,就可知道此处之殊胜,到此将戊二、‘取劣况胜’一科讲完。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戊三、请示经名(分二)
己一、当机请名奉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这段经文须菩提共提出了二个问题,一是经题,二是怎样奉行、受持此经。金刚经共分三十二分,现在才讲到第十二分而已,怎么会在这时候就提出为经题名的事呢?其实大科的略示周足,讲到第十分,都已把经的道理讲完了。经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当机者所请问的降心之法,及住心之法。前面第一大科所讲的是略示降心及住心之法,而这第二大科就是推广前面所讲的道理,更进一步详细说明降心及住心之法。讲到第十分这里都已讲完了,就不必继续再讲下去了。但是下面所讲的道理还是推广前面所讲的道理,所以这还是叫略示周足,意思是经义都已周备具足了,只是再次的推广而已。既然周备具足了条件,因此也就可以给经题个名字了。明白了经名之后,我们还得依经的义理去奉行受持。但是要怎样去奉行受持呢?对这个修行法门到底要怎样下手呢?须菩提就针对这二个问题向世尊请示,世尊也就依著他所提出的问题,一一的给予开示。
己二、如来如请为示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须菩提问佛二个问题,而佛归纳后只答他一个问题。佛先给经题个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名的意义就是有了如同金刚一般坚固猛利的般若智慧,这样才能够到达解脱、自在的彼岸。为什么呢?因金刚宝其用最利,其体最坚,能坏一切物;般若智慧也是如此,能断除一切烦恼,能破一切无明。烦恼与无明一断除,当下就能登上菩提的彼岸。‘波罗密’叫‘到彼岸’。因此你想要断烦恼、证菩提、到彼岸,那你就要受持、读诵金刚经,从而吸取金刚经内的般若智慧。释迦佛亲自为此经题名叫‘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在经文里面,你忆持经的名字,这就是一个修行妙法。由忆持经名,心中就会连锁的生起经文中的般若妙慧。何以故?因为全部金刚经就是‘文字般若’,你的心只要依著这文字所现的般若妙慧,而去起智慧观照,这就是‘观照般若’,你所观照的理境,就是‘实相般若’。‘三般若’当下在一念中,同时现起,如如不二,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密’。同时因为经题就含摄了全部经文的意义在里面。全部经文解释什么呢?就是解释这个到彼岸的智慧,犹如金刚一样。因此只要你能由‘文字般若’而去起‘观照般若’,再由‘观照般若’去证入‘实相般若’,一证入‘实相般若’,就是究竟到达彼岸了。这个彼岸就如同金刚坚利的般若智慧,你的心一入了这个般若智慧里面,就能够很自在的断除一切烦恼。所以顾名思义,你只要依著「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个名字,去信受、去奉行,就能断除一切的烦恼。就能到达菩提彼岸。
前面经文,释迦佛不是叫我们要离一切相吗?这里又怎么要我们受持、奉行这个经名呢?这不是著了名相吗?‘所以者何?’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你要知道,佛所说的般若法门,是要你当下离相、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成就离一切相的无住妙慧,无住妙行,这才是佛所要命名为‘金刚般若’的真实所在。
为了使大家对这段经文更进一步的了解,先依二谛道理解释‘佛说般若波罗密’,这是按世俗谛说,不能没有一个假名的安立。‘即非般若波罗密’这是按真谛上说的,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当体即是空。这不是叫你去依名著相,是叫你去依名修观想,修般若,用智慧去观照。这是按真俗二谛上说,不过是假有其名而已。若依三谛道理解,‘佛说般若波罗密’只是立个假名是为假谛。‘即非般若波罗密’,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是为‘空谛’。即假即空为‘是名般若波罗密’,是为中道第一义谛。
丁三、尽断余疑(分三)
戊一、断是名何必强说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前面讲过‘佛说般若波罗密’,如来说法按世俗谛即有所说。按真谛上说‘即非般若波罗密’,一切说法无非是应机而起,是随顺因缘而说。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这是真谛上说的。因为当体即空,才叫‘是名般若波罗密’所以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这科是怕众生对佛说法的真实之意,未能彻底的明白,恐怕会产生如下的疑问:第一、既然是假名而已,又何必要说他?第二、假如释迦佛‘无所说’法,怎么能摄化世间的众生呢?第三、假如没有世界,释迦佛要在那里现相成佛度众生呢?这里先解开第一个疑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佛恐怕众生以为如来说法不立名相,又既然只是名相而已,何必勉强说呢?故问须菩提:你的心意以为怎样?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吗?佛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固执取著佛说的文字名相,这样一来就好像有法可说;假使你得义忘言,入了说法所指的‘实相般若’的奥妙处,那时你已得到自在、解脱了,那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