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征战五千年-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与此同时,勒令关宁军进攻建奴的圣旨也被送到了宁远城中,关宁军众将赶到了巨大的危机,他们再次聚到一起商量起对策来。

第868章 有用的人

大明的官员们似乎又回到了被魏忠贤统治的恐怖年代,东厂和锦衣卫的爪牙们四散而出,顺藤摸瓜不断撞开一座座奢华的府邸,将那些昔日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官员们揪出来押入诏狱严刑拷打,然后从他们身上又拷问出其他涉案的官员,一时间朝堂之上风声鹤唳,文武百官战战兢兢不断祈求神佛能让自己逃过此劫。

当然,他们也并不甘愿束手就擒,也想了许多办法试图扭转局势,这些人的关系广阔,又掌握着舆论的权力,所以暴君的名号很快传遍了整个大明,除了陕西、山西等受过李悠恩惠的省份之外,其余各省的读书人对此多有怨言,尤其是掌控着大明经济命脉和文脉的江南一带,李悠的名声几可同隋炀相比。

可是李悠却一点也不在乎,如果嘴皮子能起作用的话还要军队干什么?以后我大清对付起这些读书人来更加残暴,也没见他们翻了天去,这些人大多都是软骨头,到时候好好吊打一顿就乖了,现在之所以这么嚣张,不过是依仗着大明一向优待读书人罢了。

“陛下,自古天子都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您如此苛待士大夫,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啊。”这些人的工作也做到了后宫之中,天启皇帝的正宫张皇后都忍不住前来劝谏李悠了。

“皇嫂,的确可以这么说。”归根结底皇帝不过是地主阶层的代表,在和士大夫阶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主进行合作,他们向朝廷提供赋税、人力资源等来维系朝廷的统治,而朝廷则保护他们的家产安全,共同压榨百姓,但是如今大明的形势却是士大夫对百姓的压榨过甚,而又逐渐放松了对朝廷的顺服,这样一来百姓渐渐无法承受他们的压榨,而皇帝和朝廷却又没了帮他们压榨百姓的力量,这样的局势那能继续维持下去?

张皇后毕竟是居住在深宫之中的女子,看问题远没有这么透彻,只是根据一些圣人经义得了些浅薄的印象,只是懵懂的觉得眼下的局势不妥,却找不到根本的原因,李悠将上面那番话如实说了出来,害怕张皇后听不懂还做了个比喻,“这就好比是朕在京城外的皇庄,朕没时间亲自打理就将皇庄交给几个庄头管理,他们只需安排庄户按时耕作,每年向朕缴纳产出、给庄户留下可供度日的粮食即可;但是现在他们既不肯让庄户吃饱饭,又不肯给朕缴纳足够的粮食,而是压榨庄户、侵吞朕的粮食以养肥自己,这样的情况可能长久?”

接着李悠又给她讲述了大明近些年来的赋税变化,江南和西北不同的情况,西北自古贫瘠却承担着辽饷的大头,江南一向繁华而那些士大夫却不用缴纳任何赋税,这样的情况绝非合理,若不是李悠在陕西处置果断,现在西北恐怕早就遍地烽火了。

“是哀家想的浅薄了。”这一番话说的张皇后无言以对,惭愧的告退而去,她已经打定主意从今以后再也不搭理朝堂上的事情了。

张皇后被说服了,周皇后自然也不难劝服,李悠没费什么力气就安稳住了后宫,此外还警告周皇后,让国丈安分些,可别傻乎乎的被人当枪使而送了性命。

解决完这些事情,李悠再次叫过曹化淳和骆养性,如今文武百官皆不可靠,他所能依仗的也就是这些人了,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曹化淳和骆养性除了挖出贪腐之臣外还要帮忙留意那里有可用的人才,好用这些新鲜血液来替换这些占据朝堂的无能之辈。

“此前让你们寻找的人可曾寻到了?”李悠问道,在上次御驾亲征之前,李悠让他们联系宋应星、孙元化、郑芝龙等人,不知道他们到底做得怎么样。

“启禀陛下,孙元化已经被微臣从宁远带回了京城,如今正在府中等候召见;王徵和孙元化颇有交情,属下命人手持孙元化的书信前往求见,令按照陛下的安排对其夺情启用,眼下王徽也到了京城,就住在孙元化的府上。”骆养性连忙说道,为了找这两个人他可是吃了不少苦头,孙元化和王徵都是读书人,他们哪里看得起锦衣卫?要不是有李悠的圣旨再加上骆养性豁出脸去威胁,这两人绝没有那么容易来到京城。

“启禀陛下,那宋应星乃是万历四十三年的举人,可惜伺候接连会试不中,英雌逐渐绝了科举之心,如今正在乡中闲居,奴婢也已经将他请到京中好生安置;那泰西传教士汤若望也被奴婢从西安请来。”曹化淳的动作还是有些快了,李悠还没有到达陕西,汤若望就被他接回京城,要不然他俩还有希望在西安见面。

“嗯,做得好,速速派人去请他们入宫,朕要亲自召见他们。”这些都是有用的人才,可比朝堂上那些家伙有用多了。

骆养性和曹化淳连忙派人去通知,但是李悠稍一琢磨,却发现有些不对了,上次他给说的人手几乎都找到了,但为何偏偏漏了最要紧的郑芝龙?于是不满的开口道,“郑芝龙呢?莫非你们没有将他请到京城?”

“陛下恕罪,微臣/奴婢无能。”此二人齐齐跪下请罪,然后说明了原因,原来郑芝龙想着有汪直先被招安骗上岸却又被朝廷处死的经历,所以他对朝廷的邀请颇有担忧,因而不敢自己前来,只是派了他的族弟郑芝凤前来京城,骆养性和曹化淳唯恐陛下不快,故而拖延着没敢回答。

“此事倒也怪不得你们,那就让郑芝凤也入宫侯见吧,等朕见过孙元化等人之后再召见他。”郑芝龙的想法倒也情有可原,而且如今大明并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暂且还奈何不了郑芝龙,所以李悠就算略有不快也没办法。

不一会儿的功夫,孙元化、王徵、宋应星和汤若望等人就到了宫中,被引到书房之中拜见。

第869章 爬科技树

“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四人齐齐叩首见礼,见礼的过程中却是满心的疑惑,两名进士、一名举人、一名泰西的传教士,这种搭配也实在是太过诡异了,陛下召见他们究竟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这些人忐忑不安的想着。

孙元化和王徵在火器研究上颇有造诣,再联想到陛下御驾亲征时也是依靠火器方才击败了皇太极,于是对召见他二人的目的已经有了大致的猜测,不管是出于对技术的好奇还是建立功勋的渴望,他二人对这件事都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

而宋应星屡屡遭受科举的打击,现在却又被东厂的人千里迢迢带到皇宫之中,于是久已沉寂的功名之心再次变得热切起来,暗暗猜测着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入了陛下的法眼?又会给自己安排什么样的重任呢?无论是什么,自己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啊。

汤若望则是这些人之中最为热切的一位,他不远万里从泰西来到大明,就是为了传播上帝的荣光,而辛苦多年却见效甚微,如今有机会拜见大明帝国的皇帝,只要能说服他皈依天主,那么上帝的荣光不就可以立刻照耀整个东方世界了么?但是因为多年养成的坚韧,汤若望很好的掩饰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贸然开口说传教的事,而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尽自己和所有来到大明的传教士的力量,先获取这位皇帝陛下的好感和信任才行。

“诸位平身,赐座。”李悠看到这些人也是大为高兴,这些才是他需要的人才啊,连忙让太监办过几个凳子给他们四人坐下。

“诸位可知朕请你们来究竟有何要事?”等他们谢恩小心翼翼的坐下之后,李悠开口问道,他一边询问一边暗暗地回忆着这些人的资料。

“敢问陛下,可是想让微臣和良甫主持火器一事?”孙元化倒也不拘束,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久闻陛下在遵化以火器轻松击败皇太极的十万大军,微臣和良甫早已是心向往之,早先大军刚刚回京的时候微臣和良甫还想去军营之中见识一番,可惜却被守门的士兵毫不客气的赶走了。”

这些士兵的举动也让孙元化和王徵感到大大的不可思议,以如今大明文贵武贱的局面,这天下那还有自己进不去的军营?当初他在宁远的时候,关宁军的种种军械对他来说可不是秘密,但是转念一想要是这支军队和关宁军一样的话,陛下又怎么会在遵化轻易获胜呢?

“正是如此,你二人这下就不用担心没机会见识这些新型火器了。”对于他二人擅闯京营的事情李悠不予置评,若是批评他二人难免让他们觉得丢了面子,批评京营那是更不可能,此种行为翻到应该嘉奖才是,“朕打算在京城附近设立一处军械局,专门负责新型火器的研究、制造,不知孙先生和王先生可愿屈才?”

这些火器的制造图纸、工艺秘诀其实李悠手上都有,宋军之中也有专精于此的人才,但是他们都是迟早要离开的人,所以这些事情还是得大明本土的臣子为主,希望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能够尽快掌握这些只是。

“微臣遵旨,还请陛下放心,我二人定会将此事办好。”即可满足自己的兴趣,还能为朝廷建立功勋实现抱负,这样的机会可是不多见的,孙元化和王徵略微交换了个眼神,就欣然领旨谢恩。

“嗯,我已经让曹化淳在城外给你们找好了地方,等你们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之后就让曹化淳带你们去上任吧,朕也会安排得力的人手襄助与你二人。”京城附近拥有煤炭等矿藏,暂且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之所以让曹化淳带他们去,是因为此事肯定是要保密的,而这所基地的保密工作则是由曹化淳亲自负责。

这个时代的大明文人保密意识极其淡泊,所以李悠绝不会在他们没有进入基地之前就将图纸等资料发放给他们。

送走了孙元化和王徵,李悠又将目光落在了宋应星身上,“朕早就听说宋先生在农事和百工上面颇有研究,所以这次又一件比研究火器更加重要的事情要交给宋先生去办。”宋应星日后所著的乃是一本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见识,宋应星是写不出这本书的。

“我大明自从开国以来状元倒是录取了不少,不过能留名后世的却并无几人,只要宋先生能办好这件事情,朕认为宋先生在史书上的名字将盖过我大明乃至此前千年所有的状元。”李悠知道宋应星一直将自己没有考中进士而当做最大的遗憾,所以才拿出这样的话来激励他,这番话显然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宋应星听完之后面色潮红激动之极。

李悠一招手,曹化淳连忙将一个托盘捧到宋应星面前,托盘上放着一颗红薯、一颗土豆,“此二物刚刚进入我大明不久,种植的农户不多,也不得其法,无法发挥着两物的最大作用,若是种植得当,此二物每亩产量当不下千斤,若能广泛种植,则我大明的百姓就可以再无饥饿之忧,宋先生可愿意负责此事?”

土豆与番薯种植的资料李悠也略微有一些,依靠这些资料再加上宋应星的天分,相信番薯大帝的名号绝不会再次落到康麻子的头上。

“学生领旨谢恩,学生定会办好此事。”宋应星对农事知之甚详,当然了解这项任务的价值,立刻应了下来,李悠同样在京郊给他拨了一座庄子,让他专心负责此事。

孙元化、王徵和宋应星先后接受任务告辞离去,最后终于轮到汤若望了,李悠喝了一口茶稍微润润嗓子,然后看着汤若望说道,“汤先生,你可知道朕大老远的把你从陕西请来究竟有什么事情?”

第870章 插手海贸

“在下以为,陛下是想让在下传授泰西的科学技术。”方才孙元化和王徵领取的任务是研究火器,而宋应星则负责研究农作物,再联想到自己来到大明之后也都一直是依靠泰西的科学技术和士大夫们建立联系,所以汤若望如此猜测道。

“汤先生所言极是,我华夏自古以来都讲究兼容并包。”闭关锁国认为自己无物不有那是满清才开始的事情,从唐宋再到大明,华夏的精英们对外国传来的学识都是极其感兴趣的,昔日王玄策在平定天竺之后就带回来了制糖技术,黄道婆也从黎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纺织技术,这些技术也在中原发扬光大,而眼下大名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渐渐落后于西方,所以李悠也不介意向这些传教士们进行学习,“昔年徐光启徐学士就曾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了西方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所以我希望汤先生能够继承利玛窦先生的事业,组织起大明境内的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著作都翻译过来。”

李悠掌握的科学知识在某些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的限制,但要让他重现编写各种教材,这恐怕有点不现实,所以他将希望寄托到了这些泰西的传教士身上,当然这件事也不可能全部交给他们去做,“朕会让徐光启先生主持此事,汤先生你率领大明境内的传教士协助徐先生开展这项工作,不知汤先生可否愿意?”

徐光启在利玛窦的影响下已经皈依了天主教,所以汤若望对这个人选十分满意,他也认为自己能够和徐光启进行很好的配合,但是他之所以远渡重洋来到大明,为得可不是传播科学知识,所以他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问了李悠另外一个问题,“尊贵的陛下,请问您只允许翻译科学著作么?还是其他的也可以翻译,比如一些关于教义的文章?”传播信仰才是汤若望最根本的愿望,所以他宁愿冒着触怒李悠的风险也要问一句。

“如果你们翻译的文章能够让朕满意,并且遵守大明的法律行事,那么朕不仅可以允许你们翻译这类文章,还会为你们在京城修建一所教堂,允许你们在某些特定区域进行传教。”为了获得这些知识,李悠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

“多谢陛下,在下非常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复,激动不已的汤若望立刻答应了下来,“在下这就去召集大明境内所有通晓科学知识的传教士来到京城从事这项伟大的事业,如果不够的话在下还可以向澳门、向南洋、乃至向泰西求助,请求他们派来更多符合要求的传教士从事这项工作。”

“嗯,另外朕还需要你召集善于造船的工匠,来帮助大明建造新的战船。”到了这个时候,单单依靠宝船和郑成功的那些战舰图纸似乎已经是不够用了,所以李悠再次想到了从泰西诸国那里寻找更加先进的战舰。

大明的海防不能一直依靠郑芝龙,大明终究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海军,而要建立海军就必须有船,可以想象的是这必将是一个漫长的工作,因为奖励海军可比编练一支星星的陆军困难多了,十五年的时间恐怕也只够李悠种下一颗种子。

“此事在下尽力去办。”如今战舰的建造毫无以为是各个国家都严格控制的秘密,但是为了能够将上帝的荣光传播到东方,汤若望愿意冒险。

“嗯,既如此,你先下去,稍后朕的任命就会正式下达。”汤若望也解决了,那么今天前来拜见的人就只剩下郑芝凤一个了,李悠下达命令,等候多时的郑芝凤在曹化淳的带领下近到书房之内,连忙跪地叩拜山呼万岁。

“起来。”此人倒是和之前那几位文质彬彬的文人不同,皮肤黝黑眼神中透出一丝残忍和桀骜,但是郑芝凤身上这点桀骜之前在李悠面前简直不值一提,他稍微露出一点气势就将郑芝凤压得抬不起头来,他现在才意识到自己面前这位皇帝陛下可是刚刚斩杀了三万多凶残的建奴,论起杀戮的本事来,比他们不知道高到那里去了。

“郑芝凤,郑芝龙为何不来?”对付这些粗人无需这般客气,李悠开门见山的问道。

“接到陛下的旨意之后,家兄感动的无以复加,只恨不得立刻就动身北上前来京城拜见,可惜不巧的是家兄染上了时疫,实在是动不了身,家兄害怕耽误陛下的大事,于是派遣草民先行前来京城。”郑芝凤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借口说道。

这好歹也是个说得过去的借口,李悠也不想继续纠缠,于是直接问道,“那么你们郑家兄弟可愿给朕办事?”

“此乃草民等的荣幸,陛下但有旨意,我兄弟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受李悠气势所慑,郑芝凤不敢有丝毫拒绝,当然现在答应和将来要不要照着做却是两回事。

“朕要你们办两件事,第一件,朕知道你们郑家如今几乎垄断了大明对海外的贸易,所以朕打算给你们供货。”如今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乃是丝绸、茶叶、瓷器等物,而在南京又南京织造太监,在茶叶和瓷器上同样有内侍插手,使出这般手段第一可以从海贸之中分得一些利益,用来扩充自己的内库,其二是为了从江南士绅手中夺走利益,逐渐削弱他们的实力。

“额,不知道陛下能提供多少货物?”如果能够获取一条稳定的货物供应渠道,对郑家也是极有好处的,郑芝凤动心了。

“此事你和曹化淳去谈,另外需提前说一句,这出海贸易可是要交税的。”海贸造就了无数的富豪,可惜大明朝廷却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好处,“当然具体的数额也让曹化淳和你去说,你放心,一开始的时候不会太高。”

“草民遵旨,敢问陛下还有一件事呢?”郑芝凤问道。。。。“”,。

第871章 新军

“其二,朕打算最近再次率军北上征讨建奴,让郑芝龙率领一支船队进攻建奴的侧翼,若是他立下功勋,朕给他封爵,尔等若是在此战中表现卓越,朕也会给你们升官赐爵。”从日后郑芝龙投降满清的行径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李悠许出来的这些好处足以让他动心,“当然,李魁奇、钟斌他们也得了真得旨意参与这两件事,回去告诉郑芝龙,到时候他可别被李魁奇他们压过去啊。”

做海盗固然有钱,可社会地位却是极其低下,而且风险也大,近日还坐拥白银万两,晚上就有额能被砍掉脑袋,此外他们虽然有这么多的钱财,但也不敢轻易来岸上享受,郑家也是在郑芝龙被熊文灿招安之后才好了些,可以在安平一代修建府邸、享受富贵生活,所以有一个官身可以洗去过去的种种罪孽,在大明安享富贵,这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一件极其有吸引力的事情,起码郑芝凤是很愿意这么干的。

大方向已经确定,具体的细节就让曹化淳去和郑芝凤细细商量,如今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急剧上升,那些负责管理丝绸、瓷器、茶叶等事物的太监也在他的管辖之下,俩人谈起条件来更加便利。

如果他们真得能够接受李悠的圣旨,参与到围剿建奴的战斗之中,那么李悠肯定会兑现自己的承诺,给郑芝龙等人加官进爵,同时也会利用封官的机会分化他们,挑选合适的人才加入到筹备中的海军中去,放眼大明,除了福建等沿海几处水师之外,有本事参与此事的也只有他们了,而这些海盗的战斗力甚至还在大明水师之上。

这一轮谈话之后,各项工作都飞快的开始了筹备,孙元化和王徵进入到京郊戒备森严的火器局中,得到了各种新型火器的制作图纸,还有许多来自宋军之中的技术人员的帮助,另外曹化淳也给他找来了许多技艺精湛的工匠,忠实可靠的青壮以供他们差遣,孙元化和王徵一见到这些就立刻沉迷进去,开始按照图纸所书进行研究工作。

宋应星也被带到了京郊的皇庄之中,这里的佃户也同样换成了来自陕西的可靠农民,李悠给他找来了大量的土豆、番薯种子以供宋应星研究,并且根据记忆给出了大致的方向,一亩亩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番薯和土豆也种到了这些土地之中,宋应星为了留名后世拿出了浑身的本事来伺候这些被李悠寄予厚望的农作物。

孙元化和汤若望则在皇宫附近的一处院子里,和许多来自泰西的传教士开始了科学资料的翻译工作,孙元化对这项工作也是十分满意,唯一让他感到有些别扭的是李悠严令他必须将这些资料翻译成白话文,而不是他惯用的文言文。

孙元化只是将这些东西当成陶冶情操的工具,而李悠却将其视为改变大明的希望,所以让更多人能够看懂这些文章才是最要紧的,而白话文可比文言文容易接受多了。

郑芝凤在和曹化淳商讨妥当之后连忙返回福建,其余钟斌、李魁奇等海上大佬们的使者也同时返回,他们已经意识到如今的大明海域已经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谁若是能够抓住这次机会,谁就将为自己的家族赢得前所未有的富贵。

当然,这些手段发挥作用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李悠在他们开始工作之后就暂且将其放到一边,只是叮嘱曹化淳和骆养性随时关注,而自己则来到京营大营之中,视察另外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大明新军的组建。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句话说得虽然粗鄙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实情,李悠现在之所以能够暂时压过朝廷的文武百官,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手上拥有五万只忠于他的宋军,足以碾压任何反对势力,要不然东厂和锦衣卫也不会有现在这般风光。

但想要重振大明,单单依靠这五万兵马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编练一支新的军队就提上了日程,在山西和陕西,李悠招募了不少青壮流民,回到京城之后又对京营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整治,凡是不合要求的统统淘汰,只留下忠实可靠、身体健壮的士兵进行重新训练。

这一举动当然会引起无数从京营中捞取好处的将领的反对,但是此前京营的表现实在太过拙劣,而且曹化淳和骆养性手上也捏着他们的把柄,还有英国公一系的鼎力支持,在砍了几个不开眼的家伙的脑袋,将他们的家族连根拔起之后,就再也没人敢对眼反对了。

只要有合适的兵源,充足的粮草饷银供应,那么编练一支全新的军队对李悠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他在大魏、在嘉朝已经做过无数次了,再加上岳云和无数经验丰富的宋军将领的帮助,还有戚继光练兵技能的加持,这支全新的军队很快就走上正轨,变得有模有样。

李自成、张献忠、刘国能、李过等日后大名鼎鼎的义军首领也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因为他们卓越的能力迅速得到上官的提拔,如今已经是手下几十、几百号人不等的底层军官了,而且可以预料的是,这远非他们的终点,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他们就一定可以一飞冲天,在大明的军队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陛下练兵的手段,微臣等真是远不能及啊。”看到这支新军如此快就变得有模有样,兵部尚书王洽不禁长大了嘴巴,他现在当然清楚李悠对当初京营的种种问题都看得清清楚楚,如今之所以没有处置他不过是因为他尚且还有点利用价值。

所以王洽行事越发的谨慎了,渐渐斩断了和朝堂上其余官员的联系,一门新的当起了李悠的忠臣,希望能够凭此保住自己的性命,乃至是将来更上一层楼进入内。

第872章 办报

看着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两个直接导致了大明灭亡的义军首领穿着大明的军服,指挥那些本该跟随他们杀官造反的流民进行训练,以期能有一日为守卫大明发挥只得作用,李悠心中生出一种莫名的感觉,但转而又化为笑容,这样的改变正是他想要的。

从陕西、山西等地招募的流民,再加上京营淘汰剩下的士兵,如今正在这里接受训练的士兵已经超过了十万人,如果放到以前朝廷是肯定拿不出这笔钱粮的,但是在李悠抄没晋商八大家的家产之后,这一切都不是问题,而且不久之后由内官和郑芝龙等海商操办的海贸也会为他送来源源不断的收入,足以供养更多的军队。

按照大明官员的一贯尿性,遇到这种事情肯定是要插手的,十万人的装备、军饷、粮草还有官职,这可都是能为他们带来无数利益的,所以在见到无法挽回京营被新军取代的现实之后,他们就试着想要掺和到新军一事中来,而李悠却是坚决不能让他们如愿,这些人就像是老鼠屎一样,只要丢进一颗,这一锅好汤就彻底完了。

所以新军的训练都由岳云率领的宋军掌管,而钱粮暂时由内帑发放,等到解决关宁军等问题之后,将会转为从朝廷的岁入之中调拨专门的钱粮进行供养;这支军队军官选拔升迁裁汰也都不必经过兵部武选司等部门的安排,而是由重新兴建的大都督府主管,当然如今的大都督府和明初徐达、李文忠等人掌管的大都督府还是不一样的,李悠对某些权限进行了修改,新建立的大都督府将在文官系统之外保留一定的自主性,却又不至于权力过大,以免将来出现武人乱权的情况。

这种变革当然会招致文官系统的坚决反对,可是如今李悠正借着捉拿那些卖国晋商后台的机会,对文官系统大开杀戒,他们现在自保尚且不足,又如何能阻止李悠这一番决定呢?最终,新的大都督府还是慢慢建立起来。

等到这十万新军训练完毕之后,李悠将会用他们来替换辽东、宣大等边塞的旧明军,然后将这些旧军带到京城周围来进行重新训练,最终将大明的武装力量全部换成新军;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重新编练一支军队还要困难,因为他们除了要解决练兵中遇到的故有问题之外,还要应对旧军官系统的竭力反抗,他们必然明白,如果采取新军的政策,他们的权力就将大大降低,这是谁都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哎,想要挽救一个病入膏肓的王朝,甚至比新建一个王朝还要困难啊;诸多问题折腾的李悠一阵阵头大,他现在都有些抱怨虎符给他安排的角色了,说实话明末崇祯开局简直是地狱难度,换成李自成开局都要比现在容易的多。

历数此前一千多年时间里衰落王朝复兴的先例,刘秀光复汉室乃是在王莽篡汉之后,他虽然是大汉宗室,却也不是从朝堂上来改变现状,而是自己建立武装力量依靠卓越的军事、政治能力还有大陨石召唤术方才登上皇位,这一过程和重新建立一个王朝也没什么区别了;其后的刘备也是如此,蜀汉和大汉已经是两个朝代了。

而晋室、宋室南渡延续生命,他们在丢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之后在某种程度上也丢下了一大堆的旧有负担,再加上北方的敌人后继乏力,才让他们得以苟延残喘。

大唐的命运倒是一波三折,武周取代李唐时大唐还没有到末期,尚有余力扭转乾坤,但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已经是无力回天了,所以纵然有那么几位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也只能和崇祯一样无法挽回王朝没落的趋势。

如今大明所面对的不仅仅北方的蛮夷和小冰河期的低温干旱,更主要的敌人却是在内部,是那些昏聩无能的官员,是那些无视国家律法的士绅,是那些里通外国的豪商,是那些盘剥百姓的地主官吏。。。。。。两百多年的王朝延续,让依附于这个王朝的统治阶层已经渐渐失去了进取心,只知道拼命地汲取这棵大树上的营养,而浑然不去向这棵树倒了等待他们的又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