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的佛缘-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帝,武媚娘是我们杨家的外甥女,是我杨淑妃的表妹,总不能让我们杨家和杨家宗亲的漂亮女儿都进宫来侍奉你一个人吧!

    她的这一番用心,太宗皇帝并未感觉到,随即又问了武媚娘的一些其他情况,便下了决心。这决心便是召武媚娘入宫。他在召武媚娘入宫的诏书中,避重就轻地说:“这个小姑娘出身官宦,父亲曾为我大唐王朝立过汗马功劳。我出于体恤故臣的动机,加之这位小姑娘能披图阅史,知书达礼,所以,我特召她进宫来给我当一名才人”。

    才人是唐王朝内宫女官名称之一。唐制,除皇后外,侍奉皇帝还有众多妃嫔,其中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才人是妃嫔女官中偏下的等级,其职责是记录妃嫔们的饮宴睡寝和农桑之事,负责向皇帝报告上述各种情况。相对而言,才人这种内职是比较重要的,有一定文采的妃嫔才能胜任此职。

    其实,太宗皇帝的用意并不是要选一个才人,而是贪图武媚娘的美艳秀色罢了。

    且说杨氏夫人得知太宗皇帝要召自己的女儿武则天入宫,真可谓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这个寡妇居然成了皇戚;但她深知宫闱之中的内幕,不知女儿此去命运如何,何时再能相见?另外,女儿才只有14岁,入宫之后,要侍奉当朝皇帝,尚不知能否承受?这便是杨氏夫人的悲切之处。不得已之际,杨氏夫人便就男女欢悦等床帏之事,向女儿武则天作了详细的交待,并叮咛女儿千万不可任性,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

    武则天起程之日,杨氏夫人哭得像泪人似的,长跪不起,依然是苦苦而诉。此时的武则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便是盼望尽快进宫去侍奉皇帝,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寡母和姐姐能够在生活上有可靠的保证,不用再遭受冷落,又或许能使自己得宠,像杨淑妃那样,也能活出个人头人面的。

    这是一种现实而幼稚的想法。在父亲去世,母女流落长安无有依靠的生活环境下,寻找一个靠山,况且是天下最大的靠山,也只是一个14岁的少女所能够想到的。她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母亲,您哭什么?我又不是去地狱,我这是要进皇宫啊……。”武则天天真地问母亲。

    “可是,孩子……。阿弥陀佛!”母亲哭号着欲言又止。

    母亲这般绝望的告别和撕扯,以及无奈的“阿弥陀佛”的嘶念,是14岁的武则天所不可理解的。皇宫掖庭对武则天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

    她带着天真、稚气和少女的美艳,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正式进入了宏伟壮丽的皇宫。

    不几天,太宗皇帝就传诏召见了武则天。

    这是她一生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这天,天刚黑下来,她在宫女的侍奉下,回到了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小屋,准备上床睡觉,准备在床上静静地思念刚刚离开才几天的母亲和姐姐。这是这几天进宫后,每个无聊的晚上她度过漫漫长夜的开始。她刚躺下,奉诏的内侍就来了。以后的一切,她就像一个玩具一个物件,完全任人摆布了。

    她先被扔进一个紫檀木的木桶里沐浴,宫女们侍奉她洗澡,水里的淡香味萦绕着她的胴体,浸透了她的每一块肌肤,每一根毛孔;她又被从木桶里捞了出来,赤身裸体,擦干了水渍后,被华丽的丝绸外衣包裹了起来。她突然感到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任人如此摆布,她厌恶这种机械式的摆布,但她又企盼这件事的结果。她继续被内侍和宫女们围绕着,他们为她梳头,为她化妆;再后来,她在铜镜中看到了自己,但这已不是刚才的她了。她看见铜镜中有一个理想的女性,是她朦胧认识的女性。

    夜已经完全黑了。她被用轿抬到了一扇硕大的宫门前。她听到了有人去通报,然后看见那扇宫门被缓缓地打开……。

    她终于看见了那个让她企盼的人了。

    太宗皇帝半卧在龙床上,在不太暗的灯光下仔细端详着她。她忘记了事先内侍们交待的要向皇帝请安的话了,不知所措地站着。当太宗皇帝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的一刹那,她感到了威严,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

    今晚来的这位少女,太宗皇帝是清楚的。他见她要下跪,马上说道:“不必多礼了。过来让朕仔细看看。”她缓缓地走了过去,慢慢地抬起了她那有点羞涩又有点紧张的脸。“你是武士彟的女儿?”皇帝问。她回答:“是的。”“今年多大了?”皇帝又问。“14岁。”她机械地答道。“再过来点,媚娘。”皇帝的口气很亲切。她开始疑惑了,他怎么会知道我叫媚娘呢?皇帝又开口说话了:“你叫武媚娘,这个名字还是朕给你取的呢。”太宗皇帝开始详陈取名的经过,并不时地打量着这位如花似玉、妩媚可爱的少女。

    终于,灯熄灭了。她开始承受作为一个女人的第一次洗礼。她体验到了这个男人的占有欲和强暴,她体验到了自己未曾有过的撕痛。她想喊,但又不敢喊,她在承受着再生的痛楚,她忘却了一切,集中精力在忍受这个第一次。不自觉中,她开始喊了,声音很低,大概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到: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她在这种念佛声中,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时,那个男人已经走了,没有留下任何话,哪怕是一个字也没有留下来。她又被送回到了原来的住处。

    此后,她又在企盼,企盼再次被召幸。一天,两天,十天,半月,她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像把她遗忘了似的。直到半年过去,她才知道她不必再等了。她内心茫茫然,落落寡合,实在不知其中的原委。如果不是那套华丽的丝绸衣裙还在的话,她真不知道和不敢相信那天晚上和皇帝睡在一起的会是自己。

    传说,武则天失宠的原因是太宗皇帝召幸她那天,恰恰是东宫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冲突流血的日子。太宗皇帝的思绪转移到皇嗣继废的斗争中了,他对此如此忧心忡忡,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在那天晚上召幸的那个14岁的少女武媚娘了。

    但在事实上,太宗皇帝不是那种见好爱好的男人,也不完全是风流天子。他喜欢女人是事实,然而真正能让他心动的女人,不是美艳和妖媚,不是如花似月但内心浅薄的少女,而是具有较深文化修养,良好道德风范,并能在政治上给他有所补益的成熟贤慧的女人。他召武则天入宫,只是一时的冲动和浅显的行为,一种相当随便的逢场做戏。召幸她,与她同床共枕,只不过是一次满足生理需求的正常事,由此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具有了至深的感情。对太宗皇帝这样一个在女色方面有极丰富阅历的封建帝王,不可能因一次召幸,就对一个14岁的少女一见钟情,最多不过是猛然间的赏心悦目而已。

    太宗皇帝真正喜欢过的女人,严格地说只有两个。一个是皇后长孙氏,史籍称长孙皇后“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性约素,服御取给则止。益观书,虽容栉不少废。与帝言,或及天下事,辞曰:‘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帝固要之,讫不对。后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清绳治。俟意解,徐为开治,终不令有冤。”另一个是妃子徐惠,她“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好属文。其父孝德试拟《楚辞》,云:‘山中不可以久留’,词典甚美。自此遍涉经史,手不释卷。太宗闻之,纳为才人。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俄拜婕妤,再迁充容。时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颇倦劳役,上疏劝谏太宗善始善终,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长孙皇后和徐惠的人格品德,才华阅历,以及在太宗皇帝为政中的作用,对刚刚入宫的武则天来说,是根本无法比拟的。就拿徐惠来比较一下。徐惠入宫时的名份和武则天一样,也是才人,而她却通过自己的才能,不断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不断升迁,从正五品的才人越级为正三品的婕妤,尔后又升迁位居二品的充容。由此就可以看出,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女,尽管也有些才华,但离太宗皇帝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不可能在太宗皇帝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历史把武则天放在了皇宫掖庭的角落。武则天没有得到太宗皇帝的宠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年过去了,她仍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才人。对她来说,已经是相当失意了。

    但是,在此期间,她也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在学识和思想方面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长进。她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按照唐王朝的规定,内宫妃嫔的最高首领是皇后,妃嫔们不仅要跟皇后学习妇礼、四德、祭祀、宾容,而且还要跟宫廷教师们学习书法、筹算等技艺。由于长孙皇后病故,太宗皇帝没有再立皇后,所以,武则天进宫后没有受到皇后的约束,除尽自己作为才人的职责外,就同众妃嫔一起学习礼乐,特别是诗歌和书法。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知道了一个女人光靠外表的美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修养,要有思想,甚至还要有见识,才能在宫中站住脚,才能会有地位。

    宫廷生活的内幕逐渐向她拉开后,长期的才人生活使她更深刻地感觉到,皇宫并不是每个人的天堂,这里有承欢粉黛的笑颜,更有皓首宫娥们的辛酸和痛苦。表面上大家都举止端庄,彬彬有礼;实际上争风邀宠,矛盾重重。这里的一切都是尔虞我诈,不进则退。武则天从其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她也不自觉地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响,学到了太宗皇帝的政风和驾驭群臣的手段。史载唐太宗以亡隋为鉴,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励精图治,是封建帝王的楷模。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作为才人,武则天虽然没有直接干预过唐太宗的政事,但她数年生活在皇帝左右,对此一定是很清楚的。在唐太宗的影响和熏陶下,武则天的阅历逐渐增加。

    这些,只是武则天宫廷生活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对于一个抱有很大企盼而入宫的年轻女子来说,最不幸的遭遇便是被皇帝遗忘。在这种不幸之中,到什么地方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构成了武则天宫内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便是佛教。

    唐初的佛教发展开始向鼎盛的高峰攀登。宫廷之中佛教信仰也非常普及。这和唐高祖李渊及太宗李世民的扶植和利用有直接的关系。

    唐高祖李渊登上皇位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长安的朱雀门大道设无遮大会,置佛教道场,诵经忏法,史载京师士女云集。后他又下敕在各地建寺、施舍、办法会等,一下子使佛教势力大增。朝中有识之士如傅奕等曾上疏反佛,佛教徒也站出来进行争辩,迫使高祖下诏沙汰僧尼。太宗继位后,以帝王身份平息了佛与道、佛与儒的争论,大谈三教出一源,作用一致,要求儒释道三教共同为自己的政治统治服务。对于佛教的作用,太宗皇帝看得更清楚,他在亲手撰制的《大兴善寺钟铭序》中说:“皇帝道叶金轮,心居黄屋,覆焘万方,舟航三界。欲使云和之乐,共法鼓而同宣;雅颂之声,与梵音而俱远。”按佛教说法,菩萨有时应世,即变化成人间的圣王,故称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因乘坐车子的轮子分别为金银铜铁,这样就有相应的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铜轮圣王及铁轮圣王的称呼。

    佛教认为,金轮圣王统四天下,银轮圣王统三天下,铜、铁轮圣王依次类推。这里,太宗皇帝自比为金轮圣王,表明自己就是菩萨的化身。作为菩萨的化身,他当然要把“云和之声”与“法鼓之音”结合起来,要把“雅颂之声”与“梵呗之音”结合起来。

    在这种大的崇佛氛围中,宫廷的情况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皇帝召沙门玄琬进宫为皇子诸王授菩萨戒,并为玄琬在皇宫附近修建了普光寺,后又请他入宫为皇后及六宫妃嫔授戒;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皇帝下诏,命京师长安各寺和尚于每月27日作法行道;其夏天旱,又诏令高僧27人于天街门祈雨七日;不几日,又诏宣高僧明瞻入宫,为宫内宣讲佛教慈救之要旨;长孙皇后病逝后,太宗皇帝又率内宫妃嫔到弘福寺为她追福,并亲自撰写愿文,施绢200匹。在皇帝的尊崇扶植下,佛教完全渗透到了宫中的各个角落。史籍载,当时佛教的一些著名高僧,经常出入皇宫,在内宫或作法事,或宣讲佛法,或授戒剃度,成了内禁的常客。

    由于受母亲杨氏夫人笃信佛教的影响,武则天在宫内开始从佛教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她在自己的寝室里安了个佛龛,请了一尊弥勒佛供养。她选择弥勒佛供养,可谓动了一番心思。弥勒佛实际上不是佛,而是菩萨之一,也被称为慈氏。佛教传说,这个菩萨不同于别的菩萨,释迦牟尼曾预言这个菩萨将来要继承自己的佛位,要当未来佛。武则天供养弥勒佛的用心是很清楚的,供佛是在寂寞中寻求精神寄托,但供奉弥勒佛,却给自己内心一种希冀,她希望自己以后能有弥勒佛那样的将来,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将来啊!

    供上了佛龛,武则天小小的寝室就是一个佛教的道场了,她本人也就按一个正式的佛教徒要求自己了。清晨,起床梳洗后,先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楞严是坚固的意思,诵其咒是为了先坚固自己的心志。然后,再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从其中领悟佛说般若(意为智慧)的精要。到了晚上临睡觉前,先诵《佛说阿弥陀经》,为自己往生西方净土祈愿。然后诵《礼佛大忏悔文》,希望能够消除自己以往的宿业,再不造未来的新业。

    就这样,人们每日早晚便可听见武才人的寝室内传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八人俱……”的诵经声。刚开始,人们觉得有些不大习惯,后来也就慢慢地适应了。

    武才人为了能够广种福田,祈望佛祖给自己安排一个美好的未来,她在供佛诵经的同时,还把抄写佛经作为自己每日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按佛教的说法,佛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教,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教才可称为经,佛经在佛教中既是理解教义的依据,同时又是佛教所谓三宝(即佛、法、僧)中“法”的载体,是佛教供养和崇敬的对象之一。佛教还认为,佛祖释迦牟尼每说完一部经,便指使天神如天龙八部、金刚等护佑此经,并要求信徒广为传布。所以,抄写佛经是佛教提倡的善事之一,也是给自己播种福田的有效途径。武则天每日抄写佛经前,都要先沐浴或净手,而且抄写的速度很慢,有时一天只抄写几个字或十几个字。时间就是在这种抄写佛经时平静的心情中逐渐消失的。

    这是她所追求的一种平静,因为她知道自己在皇宫中寂寞的日子还很长很长……。武才人并不是没有机会了解太宗皇帝处理政事的情况,由于每日诵经念佛、抄写佛经,所以她较多地关心太宗皇帝对佛教的态度,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佛教的态度。

    早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朝野对佛教的态度不一,排佛和存佛相互争论,不分上下,最后高祖皇帝采纳傅奕等人的意见,下诏沙汰僧尼。这不是彻底排斥佛教而是有限度的限制佛教。具体要求是凡僧尼中精勤炼行守戒律者,集中于大寺居住,并供给衣食;其他僧尼责令还俗。在决定沙汰僧尼的同时,高祖皇帝还诏令沙汰道士。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把教权控制在皇权之下,为李唐王朝提供更多的生产劳动者,增加朝廷赋税的收入。这是一个封建政治家对佛教的基本态度。

    唐高祖沙汰僧尼的诏书一下,使佛教徒深感惊吓,惶惶不可终日。然而,该年六月,高祖皇帝退位,太宗皇帝即位,大赦天下,高祖皇帝关于沙汰僧尼的诏令停止实行,佛教僧侣们可以长长地松一口气了。太宗皇帝就停止沙汰僧尼专门发了一道诏书,明确表示僧尼道士宜依旧定,暂不改更。太宗皇帝即位后,所以不行高祖沙汰僧尼道士的诏令,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本为高祖李渊的次子,李渊代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在平定各地战乱时,亲自率军出征,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势力。后来他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建成和弟弟元吉后才做了皇帝。他即位之初的最大问题是不集各种矛盾于自己一身,需要用各种手段笼络人心,力求得到各种人士包括佛教僧侣的支持。这便是他停止实行沙汰僧尼诏令的真正意图。

    上述情况,当然是武则天进宫后才详细了解的,她开始发现,佛教不仅仅是人们内心世界的追求,佛教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被帝王器重和利用的力量。

    武则天想知道太宗皇帝更多的与佛教的联系,她想从其中领悟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

    太宗皇帝对儒、释、道三教采取了一视同仁、三教并举的方针。他即位之初,便经常到朝廷的国子监去,那里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的思想和伦理纲常。太宗皇帝亲幸国子监,表明自己对儒家学说的重视。他还经常对臣僚说:下面人们的行为,都是从最上面的皇帝那儿学来的。过去梁武帝志尚浮华,喜欢佛教,数次舍身到同泰寺,并且亲自宣讲佛经,这就带动了百僚属官及普通老百姓尊崇佛教。所以,梁武帝为帝的梁朝,人们空谈佛教的苦啊空啊,都不以国家大事为正事,这样能不败亡吗?我做皇帝,当然要以此为鉴。我的志趣和重视的不是佛教,而是尧舜之道的周孔之教。

    太宗皇帝即位之初,毕竟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他尽管采取了三教并举的方针,但还是将儒家的学说放在了首要地位。

    武则天还听说了一件事。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也就是自己入宫前四年。当时,太宗皇帝喜爱的长孙皇后有病,久治不愈,而且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向母亲建议说:“您病了以后,医药备尽,但尊体仍不愈,我心里非常难受。是否可以向父皇建议大赦囚徒并度人为僧。佛教说度人为僧可以致福,希望这样您能得到福佑。”长孙皇后反对说:“死生都是命里注定的,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如果修福能够却祸,我这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恶事;如果行善没有效果,那又有什么福佑可以祈求的呢?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佛教也是你父皇经常忧虑的事,他经常说佛教是异方之教,不是东土的伦常之教。不能因我一个妇道人家而乱了天下大法。所以,我不能同意你的建议。”这件事,从侧面说明太宗皇帝对佛教没有完全认同的基本态度。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太宗皇帝对佛教还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能够给予一定的扶植,并尽可能地加以利用。这一点,武则天也了解的比较清楚。

    早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为秦王时率军破王世充,得到了少林寺僧人的大力帮助,即所谓十八僧棍救秦王。后来李世民做了太宗皇帝,他特派遣使者持书告少林寺住持,邀请当年立功僧进京晋见,这些僧人坚决推辞而不受邀,太宗皇帝为了笼络这些僧人,随后给少林寺赐黄锦千段,并诏封少林寺僧人昙宗等人为大将军。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皇帝下诏于起兵兴唐以来各交兵处各建佛寺一座,费用由政府财政开支。按照这一诏令的旨意,在太宗皇帝当初率军击破农民起义军和各割据势力的地方,都建立了佛寺。计有:幽州破薛举立照仁寺,台州破宋老生立普济寺,晋州破宋金刚立慈云寺,汾州破刘武周立弘济寺,邙州破王世充立照觉寺,郑州破窦建德立等慈寺,洛州破刘黑闼立弘福寺。太宗皇帝即位之初,还诏令为那些被他亲手杀死的人设斋行道进行超度。他还不时接见高僧大德,延请名僧入殿行道,为皇太后祈福。有时还请高僧祈雨禳祸等等。太宗皇帝即位初对佛教的宽容和扶植,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佛教。他想以自己为表率,激发臣下和普通老百姓的宗教热情,用佛教作为统治的纽带,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使更多的人支持他,使更多的社会集团拥护他。这是武则天通过思考而发现的其中奥秘之所在。

    武则天还发现,太宗皇帝在即位后的一段时间,根本不信佛教。有一次,太宗皇帝问大臣傅奕:“佛教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可你一直激烈反对佛教,其原因何在?”傅奕回答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历史上于老百姓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使百姓丢失伦常;于国家统治有害,因为佛教摒弃父母,出家为僧后又逃避国家的劳役,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佛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允许佛教存在,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这些观点,太宗皇帝颇为赞同。他没有断然禁佛,而是在一定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提倡,表现在他曾下诏要求一些高僧大德组织翻译佛经,并命朝廷官员协助勘定,他有时还听从一些佛教高僧大德的有用的建议。

    使武则天感觉最深刻的映象是太宗皇帝即位之初,每时每刻都没有放松对佛教的防范。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皇帝刚即位就派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即清肃佛教中非滥之成份;同年,他又下诏,凡老百姓私自剃度为僧者处以极刑;次年,他又要求搜括义宁(隋恭帝年号,公元617年)私度之僧,不主动坦白者处极刑。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西晋以上,国有严科,不许国人随便落发为僧,这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口,尤其是为了控制直接生产者,以便给封建国家提供更多的赋税和力役。唐初,人口锐减,原因之一即是一部分人归附寺院落发为僧;另外,唐初实行的均田制规定凡和尚给田30亩,尼姑给田20亩,这就等于承认佛教寺院拥有田地的合理性,佛教寺院经济由此形成,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争夺田产和劳力,必然要与世俗政治统治发生矛盾。太宗皇帝针对这种状况,不但在政治上用世俗王权控制教权,在经济上也要兴利除弊,以发展社会生产。他即位之初,就搜括私度,目的是使佛教处于朝廷的有效管理之下,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基于这种目的,太宗皇帝还诏令朝廷的祠部掌管佛教,并规定全国的佛寺有一个定数,总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每座佛寺都要推选出三纲僧官,由资历深的的僧人充任;凡僧尼必须登记入僧籍,僧尼簿籍必须三年一核对,从根本上严防私度僧尼。

    武则天还了解和感觉到,太宗皇帝在防范佛教的同时,特别注意不允许佛教及与佛教有关系的人利用佛教来触动自己的权威和统治。还是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法雅的和尚,因早些时候被高祖皇帝恩幸,可以随便出入两宫。这时,太宗皇帝下令不允许他继续随便出入两宫。法雅和尚遭禁后,胡说了一些诋毁太宗皇帝的话,被太宗皇帝得知后,即令问罪伏法。法雅和尚在审问时供称,他自己所说的那些妖言是从宰相裴寂处听说的,太宗皇帝马上将裴寂召来审问,裴寂称法雅和尚只是说了一些要流行疾疫之类的话,太宗皇帝为此免了裴寂的官,并将他放归故里。后来,又因一个狂人给裴寂的家僮说了一句“裴寂当有天下”的话,裴寂差一点被太宗皇帝杀头问罪,最终以流放交州(今越南北部)了结。裴寂这个人是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时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唐王朝建立后,他位居三公,但只因法雅和尚的供词牵连到他,即被罢官免职,后终遭流放。

    生活在深宫中的武则天,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了解到了太宗皇帝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她觉得,太宗皇帝可能有些过于紧张了吧。崇信佛教是一回事,利用佛教搞阴谋是另一回事。如果没有佛教,自己怎么能度过这深宫中的漫漫长夜呢?当然,她也觉得,像自己这样对佛教的崇信,每日诵经拜佛,为自己的未来或来世祈福,寻找内心的慰藉,根本不是太宗皇帝所关注的。

    因为太宗皇帝所思虑的是国家和社稷,佛教是太宗皇帝巩固统治的工具。这也正是自己的悲哀所在。

    自己的悲哀就是不自觉地与佛教结缘。

    为什么要用佛教来宽慰自己寂寞的心灵呢?为什么自己要在佛教中寻求心灵的归宿呢?什么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归宿?难道仅仅就是佛教吗?

    带着这些疑问,武则天想了许多、许多……。

    她发现,解决这些疑团的答案是明确的,这就是命定,无法摆脱的命定。可能是佛教讲的业报吧。她顺着这条线索思考,觉得是自己前世因缘造成的,无法摆脱,也不可能摆脱,这不仅仅是自己的悲哀,可能是人生的悲哀。

    她还是继续了解和领悟太宗皇帝对佛教的一系列举动。

    武则天清楚地了解到,太宗皇帝对佛教的防范,采取了抬高道教以抗衡佛教的策略。为此,太宗皇帝诏命高士廉等人以当时官爵高下作等级,编修了一部《氏族志》,该《志》以李姓冠首,并且明确宣称李唐王朝的皇帝与道教始祖李聃(老子)同出一源,是一个共同的祖先。这样,既抬高了李唐皇帝的地位和身份,又找到了抗衡佛教的有力工具。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高祖皇帝即下诏定三教先后,决定先老、次儒、末释的基本政策。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也就是武则天入宫的那一年,太宗皇帝又下诏说:“佛教神变之理多方,报应之缘非一。洎乎近世,崇信滋深。人冀当年之福,家惧来生之祸。所以,为众妙之先,而诸夏之教翻居佛乘之后。今天下已定,宜有解张。”太宗皇帝想把佛教放在应该放的地位。不久,他又下诏说:“道教之祖,乃帝室之先系。今后凡供斋时,道士女冠(道姑)皆应在僧尼之前;今后凡讲经论法,皆以道士女冠为先,僧尼居后。”太宗皇帝的诏令说的很明白,道教的始祖和我皇帝是一个祖先,所以道先佛后。此诏令下后,佛教中的一些和尚非常不服气,如智实、法琳、法常、慧净等,直接向太宗皇帝上陈佛教应在道教之先的理由,并且面见太宗皇帝据理力争。太宗皇帝并没有更改,而是令人宣敕严诫,再次申明道先佛后不可更改。这些和尚只好饮气而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