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墨子评传-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鞯南喽跃仓贡确墒覆欢飨裕且恢钟芯弥埂D油ü栽硕褪笨展叵档目疾欤赋隽耸笨盏氖翟谛哉翘逑衷谖锾宓脑硕小7粗晕锾宓脑硕途仓梗部纱邮笨盏谋浠霞右岳斫猓笨沼胛锾逶硕南喙匦缘娜鲜叮鼓佣宰匀煌蛭锎嬖诜绞降娜鲜陡骶咛寤
墨子以时空元为自然物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宇宙观,是一种以结构观念为基础的宇宙观。因为,其一,墨子认为时空元“端”和“始”是一种独立存在“有”的表现形式。其二,墨子认为自然万物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二,必异”。这种差异在本质上是“不有同”,并且承认“有”和“无”都是独立存在的,“无不必待有,说在有无”。 “无”的独立存在,表明“有”的三种层次“端”、“体”、“兼”之间是以结构联系为特征的。由端构成体,由体组成兼,只能从不同形式的组合方面给予解释。
墨子以时空元为基础的宇宙结构观和道家以“道气”为基础的宇宙非结构性的区别,前者强调物体存在量和质的规定性,后者着眼于笼统的过程变化。作为科学理论思维的出发点,这种区别使科学认识活动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前者有利于以科技实践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及重视数学简化的思维倾向,后者则易使理论思维停留在对表观现象的直觉思辨上,流于冥想玄思的神秘主义。
墨子关于自然万物的结构层次观念及物体运动与时空相关性的认识为墨子的具体的科学认识活动奠定了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前提,从而使墨子在诸如力学、运动学、光学、几何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
墨子从物质结构的观点进一步注意到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结构状态有关。“负。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若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这是对木条负重受力情况考察结果的一种描述。一根横木没有折裂破损,它的负重受力的能力远大于由于横木折裂而用绳子捆绑后的负重受力的能力。“轻重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 这条经说论及了材料的应力问题,即注意到材料单位截面积承受的重力和材料物质分布的均匀状态有关,也就是说和物体处于怎样的聚集状态有关。又例如,墨子关于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的认识,“力,刑之所以奋也。” “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 墨子是用运动状态的变化来定义力的内涵。《广雅释诂》云:”奋,动也。“梁启超将”奋“理解为”动“,有点失于字面的理解,方孝愽将”奋“理解为具有加速度的运动,未免有点使古人现代化了。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运动和加速度的认识往往是混在一起的,直到近代才确定了加速度的概念,使其成为近代力学和运动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墨子在这条经和经说中,将力和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将力看成是使物体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转变的一个原因,并以重物下坠的落体运动和重物本身重力的关系为例子加以说明。在古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常看到重物下降的速度比轻物下降得快,如铁比羽毛、纸片下降得快,古代人将这种状况归结为物体本身的重量,因为他们还没有能了解空气浮力对落体运动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涉及到空间和时间,如重物下落所经过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墨子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
墨子从结构和时空角度对科学对象的论述为进一步从物质原因方面认识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准备了一个正确的前提。
(二)墨子论科学任务
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和各种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墨子认为正确地描述其然,“摹略万物之然”和探究其所以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任务。墨子肯定自然万物“有其然,有所以然也”,自然万物,自然现象的形成及变化必然存在固有的物质原因。这一认识使墨子的科学认识活动避免了宗教、政治意识的直接干涉,保持其应有的客观性和实践性。同时在理论认识的表述中保持了相应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墨子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从而能作出较为客观的记录。例如,墨子对重影这个比较复杂的几何光学现象的描述就相当正确。“景二,说在重。” 这里的景是指阴影,阴影的产生与光源有关,这里是说一个物体产生了两个阴影,这两个阴影有可能重叠,也有可能不重叠,也有可能部分重叠。这重叠的部分就是更深暗的重影。这条经文是对重影的描述。经说进一步探究了产生重影的原因,“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 产生重影,首先必定存在着两个光源。其次,这两个光源发出的光线有一部分重合照到物体上。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产生重影。在光学上这重影叫做物体的本影,而两个光源不重叠的地方所形成的阴影,暗度就较重影为浅,在光学上叫做半影。墨子从重影现象的描述到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完成了对重影这一比较复杂的几何光学现象的研究。下面,我们用图示的方法将墨子的认识表达出来。
又如对小孔成像的描述和原因的分析。应该说,小孔成像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象重影现象那样容易观察到,它所需要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是要人为加以控制的,因而可以说小孔成像的描述是对一种实验现象的记录。“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这里景是指一种像影,“到”是倒,“端”是点,即隔屏中的一个小孔,“午”意是指交错。这条经清晰地描述了小孔成倒像的条件和现象。光线穿过小孔才能成倒像,而且像影是有一定长度的。
经说进一步从端——小孔这个成像的基本条件分析、论证了小孔之所以能成倒像的理由。“景。光之入照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小孔是成倒像的条件。由于光线照射是直线进行,“光之入照若射”,这样从物体高端射入的光线到达成影屏壁的下部,而从物体低端射入的光线则到达成影屏壁的上部,物体的真实状况和成影屏壁上的影像正好颠倒。对人来说,人足遮下光,故成像在上,人头遮上光,故成像在下。墨子分析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隔屏上透光的小孔,二是光的直线进行。“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库,易也。” 内是指隔屏里面的成影屏壁,库是指颠倒、变换,由于光线穿过小孔,从而使物体在隔屏里面成影屏影上成倒像。下面,我们用图示的方法将墨子关于小孔成倒像的认识表达出来。
又如关于杠杆原理的认识,墨子指出:“衡。加重于其一旁,必缶。”“奥而必击,说在得。” 衡是指中国称。这段经和经说描述了称东西时的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造成这两种状态的表象原因,是两边的重量或相等或不相等。这种称衡现象,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是常见的。称衡,汲水的桔槔都是很常见的用具。墨子进一步从杠杆原理的角度,说明了称衡现象的原因。“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称和桔槔一样,都有一个支撑点,称两端离支撑点的距离长短不一,短的一边是本,长的一边叫标。权是称陀,权在标这部分移动,本端系重物,如果以系绳处为支撑点,两边平衡的话,是因为本短标长。这是一个力矩平衡问题,而不是等臂的天平重量平衡。我们用A1代表权(称舵),B2代表权离系绳(支撑点)的距离,A2代表重物,B2代表重物离系绳(支撑点)的距离。如A1。B1 =A2。B2 (这里A1<A2,B1>B2)则称的两端平衡,这是可用小称陀称大重量物体的根据。如果权与重物处各加一相同重量的重物a ,则由于(A1+a )。B1(A2+a )。B2,所以标必下。墨子用杠杆原理(力矩平衡)完满地解释了称衡平衡的现象及其可称重的道理。下面,我们用图示将墨子关于力矩平衡的认识表示出来。
上面例举了三个例子,具体说明了墨子对科学活动的任务的认识。墨子认为,首先应该将在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中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正确地描述出来,然后分析这些现象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出来。用一定的理论形式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明确地表述出来,或用已有的理论认识确定地解释这些现象,从而达到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科学认识活动的目的。在理论形式上达到既和感性实践活动相容,又在逻辑结构上达到前后一贯和比较完整的要求。
(三)墨子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
墨子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重经验的实证精神,重逻辑分析的理性态度和重实用的科技价值观。
墨子强调科学认识活动从实际出发,即从可观察到的自然出发进行观察、描述、分析、论证和探究。例如墨子对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的认识。墨子相当直观描述了感性实践所感觉到的时空现象,“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久。古今旦暮。宇。东西家南北。” 这里墨子用古、今、早、晚来描述时间,用家为中心确定东西南北的方位来描述空间。这种时空概念具有相当的感性色彩。墨子从这感性可观察,可把握的有限时空进一步理解时空的无限性,“久有穷无穷”, “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 也就是说抽象的无穷时空概念在感性的有穷时空中得到了理解和把握。墨子从物体运动与时空的相关性来考察时空,也是从感性实践来把握抽象时空变化的一个途径。
墨子的科学认识活动和当时的生产技术实践相结合,使墨子的科学认识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例如,墨子对光学、力学现象的研究就是和当时铜镜的制作及简单机械的使用相联系。其次,墨子强调在科技活动中实践、创造要比“述而不作”有益的多。墨子认为,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古者羿作弓,羿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墨子十分强调人的实践对科学认识真伪判别的决定性作用。墨子认为一个科学命题、科学判断的正确与否,应该通过实践,接受事实的检验。“瞽不知自墨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单从理论上,以“名”来说明,并不能确证是否是真知,只有经过“取”的实践,才能证明其正确。
墨子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理性态度主要体现在形成理论知识的方法和理论知识结构这两个方面。
墨子在形成理论知识过程中一般遵循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规律。墨子重视感官范围内的客观事实,认为各种经验事实正是在可感觉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惟以五路智”。 这里五路是指感觉形成的五条通道:耳、目、口、鼻、肤。墨子已经认识到要注意提高感觉的客观性,尽可能避免错觉,从而可避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为了提高感觉的客观性,墨子提出了几个方法。第一,墨子强调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应是在感官所能感觉的范围内,“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 这样,把一些臆想的客体排除在认识活动之外,使认识真伪的可检验性,取决于经验层次上的可观察性。“自古以及今,生命以来者,亦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乎?则未尝有也。” 第二,墨子提出“察百姓耳目之实”, 以此作为一种判别的标准。这里孕含着感觉、观察的可重复性,可比性和可证伪性的思想。不是以一个人、少数人的感觉、观察为转移,而是以众人、大多数人的感觉、观察的共同结果为依据。众人共同感觉、观察的结果的客观性的程度当然要高些。第三,墨子提出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虽然还是比较粗糙的,但毕竟通过人为控制的方法,观察到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自然现象,小孔成像的记载就是一例。这种方法可以充分显露认识对象的信息,提高人感觉、观察的客观性。强调认识对象的可感觉性,可观测性,使关于对象知识的客观性、全面性、真理性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前提。这一点对在人类早期物质和智力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低下的阶段尤为重要。
在科学知识的构成上,墨子已经开始注意到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之间联系,注意到理论层次内部的逻辑结构。墨子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间的差别对知识作了分类。《经上》说:“知:闻、说、亲。”也就是说,墨子将知识分作三类。一类是靠直接感觉观察所得到的感性层次的经验知识,墨子称为亲知“身观焉,亲也”。 一类是通过学习、传授的途径,从别人间接得到的知识,墨子称为闻知,“传受之,闻也”。 这种闻知可以是别人的口授手教,也可以是你自己读书可得。可以是感性层次的经验知识,也可以是理性层次的理论知识。一类是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从已知推断未知,求得新的知识,墨子称为说知,“方不,说也”。 这类知识应属理性层次,因为“以说出故”。 按照固有的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理,如果前提是真,推理形式正确,则得出结论——新知识必然为真。墨子对理论知识的逻辑结构已开始注意到概念的明确性,判断推理的合理性。在客观真理作为是非真伪的前提下,墨子提出“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概念、命题、推理作为理论构成的要素,在墨子科学理论知识的形成中,起了一种逻辑构造的作用。墨子的科学理论知识从而具有了初步的逻辑系统形态。
墨子求天下之利的功利主义使墨子的科技观带有明显的实用倾向,这种影响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墨子关于科学思想与社会思想的其他构成部分的关系。社会思想环境对认识自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春秋战国之际争霸战争的现实,足兵足食的现实问题使社会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坐在书斋里静静地钻研、思索纯自然科学的理论问题。追求物质利益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注意工艺技术的发展。墨子认为,农、工之人的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所以十分重视工匠技艺。墨子亲自参加了各种技艺生产,注意研究工艺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才使墨子有可能积累大量关于技艺生产的经验材料,接触关于自然问题的各种知识。墨子将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作为评价知识巧拙的标准,“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墨子关于木鹊与车辖孰巧孰拙的判别,鲜明的显示了墨子重实用的科技价值观。
墨子求天下之利的功利观促进了墨子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墨子在《鲁问》篇里具体指出了教人耕者的功远大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公输》篇记载了,墨子弟子三百人掌握墨子发明的守城之器,助宋御楚,就是墨子科技教育成功的范例。《墨经》四篇,城守各篇不仅是墨子科技成就的总结,而且是墨子科技教育的结晶。
墨子主张,非攻是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一个手段,所以,墨子研究了各种守城、防御的器械。例如《备城门》篇记载了对付临、鉤、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等十二种攻城法的守城方法及守城器械的详细制定。
墨子非乐,认为音乐无益于人的物质利益,所以不谈乐律。而对音乐的研究,正是我国古代声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墨子重实用的科技观限制了墨子科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影响了墨子理论研究的深度。
墨子的科学思想对墨子的科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促使墨子在几何学、力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墨子的科学活动从经验技术入手,从直观观察向科学理论过渡,从技术实践向自觉的科学研究过渡。这种过渡主要体现在:其一正是坚持物体属性是物体所固有的,确信现象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感觉到的现象是可靠的。墨子从对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的自发性观察逐步向观察的长期性、系统性方向深入。《墨经》详细记载了在各种科学实践中所遇到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作了定性的说明。随着科学实践的深入,墨子的科学思想中产生了科学实验的萌芽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这是墨子科学活动自觉化和主动化的标志。其二,从对现象的分析中,概括出一系列的科学概念,并用定义形式将这些概念精确化。进一步提炼出有一定程度严密性的经验公式和科学命题。通过科学定义、经验公式、科学命题的方式使经验知识上升为科学知识,从而在逻辑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构成初步的理论形态。这种科学理论形态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表明了墨子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其三,墨子理论认识的发展和科学实践密切相关,一些理论知识直接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墨子的科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不致蜕变为一种僵化的形式框架,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明显的实践性。
将墨子科学思想与古希腊、近代科学思想相比较可以看出,墨子以自然作为科学认识独立对象的观念,自然界存在普遍因果联系的观念和“端—体—兼”的结构层次观念为核心的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从经验知识出发,以观察分类为手段,要求逻辑严密性的分析方法,等等思想,和古希腊、近代科学思想在本质上是类似的。
关于古希腊科学思想和近代科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海森堡等都作过具体的说明。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应从具体的整体事物进到它的构成要素,因为为感觉所易知的是整体事物。这里把整个事物之所以说成是一个整体,是因为它的内部有多样性,有它的许多构成部分。”
牛顿曾说:“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说: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海森堡曾说:“在早期的希腊哲学思想中,主要有两种思想今天还在决定着严密自然科学的道路,因而首先引起我们对它们的兴趣。这两种思想是,确信物质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单位,即原子所构成并相信数学结构的指导力量。”
古希腊和近代科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一,把自然界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客体,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物质构成和运动来解释自然界。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对象都是由各种基元的不同组合,形成的在空间上有界和有确定位置的具有几何结构的实体,从而具有可分析性和可把握性的特征。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科学活动不致流于玄思冥想,而是向实证分析的方向发展。其二,通过广泛的经验考察和系统的科学实验,抽象、概括出一系列反映自然界物质属性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尽可能地用数学公式定量地表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使以和谐数学关系为特征的理性进入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这种科学思想在指导科技实践的主要倾向,是探索物体变化的物质承担者,从基本单位的物质微粒的排列和运动来解释物质的宏观现象,从而使普遍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的物质依据。数学的定量要求,促使实验观察的系统化和精确化。数学的抽象化,逻辑推理的严密化,有利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化。这样,把从整体结构上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谐性的抽象概念体系引入人们的思维活动。把从物质内部结构组成和运动来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思维方式变为思维习惯。将逻辑、数学和科学实践结合起来,将理性认识和推理证明结合起来。这种倾向避免了科学活动流于哲学思辨,使科学活动立足于用可以度量和可以分析的因素来认识物质的运动。这有利于消除直观的粗糙性和臆测的虚幻性,使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概念的明确性,逻辑的一致性,以发展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所具有的可证伪性,以及与技术实践紧密联系性。这些科学思想正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正是中国传统科学所最缺乏而应向之发展的方向。
这些思想在墨家的科学活动中都已有萌芽,墨子结合工匠和学者的知识,使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有可能使这一萌芽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梁启超曾说过:“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墨经》而已矣。” 梁启超下的这个断语,在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激烈冲突,近代文化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威力,中国传统文化日渐显示它的惰性、迟滞、僵化的思想背景下,不无扼腕、感叹之意,然而从科学思想的总体上来看,是颇有道理的。
墨子科学思想与近代科学精神相遥相符,说明墨子科学思想和科技活动相结合,有可能使中国古代科学沿着实用经验形态向理论科学形态的方向发展。因此,探究墨子科学思想何以湮灭的原因,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何以具有某种固有特征,对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何以别具一途,是很有意义的。
第五章 乌托帮的政治理想和失败的政治实践
一、墨子交相利、兼相爱的理想社会
面对春秋战国之际的混乱政局,各个社会阶层,特别是社会下层的庶民对安居乐业具有强烈的渴求,他们从本身物质利益出发憧憬着自己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各派思想家也针砭时弊,揭露现实,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描绘出各自理想社会的蓝图。孔子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大同社会是以调和各阶级的矛盾,调整各阶级的利益为基本目的的。老子以“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以明哲保身,互不干扰为基本目的的。墨子提出兼爱交利的理想社会是以人人平等,有财相分,有利相交,彼此互爱为基本目的的。虽然孔、老、墨三家理想各不相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相同,但在一点是相同的,即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状的愤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关心到人性问题,关心人的生存。这个共同点正是春秋战国之际士、农、工、商阶层的壮大,贵族萎缩的一个反映。
(一)以普爱形式表现的平等观
墨子的思想是代表小生产劳动的。当时的小生产劳动者是一种分散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阶层。他们付出了很大的劳动代价,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本身却过着艰辛的生活。因而小生产者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特别敏感。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是小生产劳动者所固有的,他们不仅希望自己不受别人剥削,也不希望别人饥寒交迫。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是一种相当分散的力量,因而很难积聚在一起,靠本身的力量来实现自己平均主义的政治思想主张。所以,他们总把希望寄托于一种权威的力量以一同天下之平均。墨子交相利,兼相爱的思想正是以一种普爱的形式表现了这种平等的要求,并以尚同、天志的权威来实现这种均天下之利的普爱、平等。
墨子首先提倡全民同利,在经济上,有财相分,有利相交。因为“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每个人在天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应享受天赋于人的各种物质生活,所以欲富贵而恶贫贱是人性之自然。要改变现实社会贫富不均,损不足益有余两极分化的现象,在社会相互关系中,就应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即应用损有余益不足的方法达到在经济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应以天下共利为目的,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这样合理的社会状况。天下同利,财富均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是以人人必须参加劳动为前提的。墨子认为,只有参加劳动的人,才有权力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大同社会不允许存在不劳而获。这种有力助人,有财分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在小生产劳动者的群体中是较为普遍地施行的,也是一种受人称道的社会行为。小生产劳动者虽然分散,并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将最关键的生产、工艺技术当作祖传秘宝,绝不外传,但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商品经济相对薄弱,生产的竞争性没有达到你死我活的白炽化程度。小生产劳动者,特别是小农,彼此之间在劳动或物质上的互相帮助,以解决彼此临时或突然发生的生产或生活上的困难,是一种礼尚往来的常见社会现象。墨子将这种常见社会行为提到交相利的社会普遍原则的认识高度。交相利的思想是针对财富分配的不均,苦乐不等的社会弊端。一部分人不劳而获,却生活奢侈,挥霍浪费,厚葬久丧,钟鸣鼎食。另一大部分人终日劳动,却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身无立锥之地。墨子认为,造成这种贫富不均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贵族、君主的巧取豪夺。他们“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彩,靡曼之衣”,“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 死后,又“厚葬久丧”,“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他们不仅在本国如此,而且为掠夺别国财富,经常发动侵略战争,“以攻战为利”,使“死者不可胜数”。 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过着温饱而不奢侈的生活,这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墨子也看到了社会物质财富分配不均是导致社会动乱的一个重要原因,“腐朽余财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 并进一步指出贵族阶级“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 因此,社会要达到物质利益上的交相利,就必须在政治和道德行为方面各自节制,提倡爱人、利人,并将这种爱人、利人的思想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准则。这种准则在墨子的学说中就是兼相爱的思想。
墨子说:“无穷不害兼”。 如果空间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无限大的空间中,每一个有穷区域都实行了兼相爱的行为准则,则在这无穷的空间中没有一个地方是不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