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马鸣等五菩萨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鸣等五菩萨传》
作者:林凡音译白【完结】




大乘佛教五菩萨(代序)
马鸣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
提婆菩萨传
无著、世亲菩萨传

 
 
 
 
 
马鸣、龙树等五菩萨传

 
大乘佛教五菩萨(代序)
蔡 惠 明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初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其后自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佛教僧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敦(上座部和大众部等)。公元一、二世纪间,从部派佛教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后世称原始佛教为小乘佛教);最后大乘佛教的一部份派别同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又产生了大乘密教。
马鸣菩萨是古印度佛教理论家、佛教诗人,他得到贵霜国国王迦腻色迦的帮助。积极传布大乘佛教。龙树菩萨又译为龙胜、龙猛,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宗的建立者,他继马鸣菩萨之后努力弘传佛教,他的“空”、“中道”、“二谛”(真谛、俗谛)等学说也称“大乘空宗”或“空宗”,在印度哲学发展中影响很大。提婆菩萨意译圣天,也是古印度佛教哲学家。他于中印度师事龙树,阐扬大乘中观教义。无著、世亲两菩萨是亲兄弟,同为大乘佛教瑜伽宗理沦体系的建立者。他们的学说世称“大乘有宗”或“有宗”,在古印度哲学发展中与大乘空宗(空宗)同样影响深远。这五位菩萨的著述经过鸠摩罗什大师等的传译,促使中国魏晋佛学的大发展,标志着我国古代新文化运动一一佛学的开始。学习马鸣等菩萨的历史和学说。有助于对印度和我国哲学、佛学史的了解。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他不懂佛学,不理解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的渊源关系而又有所不同,因此写不下去了。
林凡音居士为了帮助初信的学佛者了解马鸣等五位菩萨为佛教献身和学习他们伟大的精神。理解大乘佛教的内容和历史,发心将鸩摩罗什大师所译的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五菩萨传再译成通俗的语体文。他的译笔生动,引人入胜,又忠实于原著,其受读者的欢迎是不难想象的。传记译成后,承徐恒志老居士细心校阅,作了补充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我读了不胜喜悦,敬向广大读者推荐介绍。
1986年5月1日劳动节于上海
 
 
马鸣菩萨传
 
 
        公元一至二世纪,中印度出了一位有名的法师,人们尊称他为“马鸣菩萨”,他对大乘佛学起了开端的作用。
        他本学婆罗门教,擅长音乐及诗歌,声誉很高。后归依佛法,拜胁长老为师。胁长老是北印度的高僧,他深虑当时沙门中缺杰出人才,佛法渐见式微,没有人能负起弘扬佛法、开导众生的责任。他听说中印度有位出家外道,才识过人,能言善辩;这位外道年轻好胜,自恃才高,要与沙门中学子辩论。他扬言:“如果沙门中没有人敢站出与他辩论,那就说明服输了,从此就不准公鸣犍椎(“犍椎”是古印度召集僧众的一种木制法器),不得进行僧伽活动,也不得受人供养!”
        胁长者暗想此人定非等闲之辈,很想去会会他;倘有可能,就想度他归依沙门。他不顾年迈体衰,跋山涉水地往中印度去。
        路上经过一个宝剎,有一群小沙弥见他年老慈祥,就围着他打趣说笑。胁长老毫不在意,对这些天真的小沙弥面露笑容,听之任之。其中有些年龄略大的,看出长老不是平凡之人,就提出各种问题来向他请教。胁长老总是有问必答,没有一点被难住。沙弥们至此十分钦佩,顿生恭敬之心。第二天长老辞别南下,沙弥们依依不舍,送了他不少路程。
        长老到了中印度,故意在被外道占据的那个最大的寺院住下。他问比丘们:“你们做功课时为什么不依法公鸣犍椎呢?”一比丘说:“长老有所不知,我们这儿来一个傲慢无理的外道,他声称:‘你们现在沙门中没有学子,都是一些平庸之人;而且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们不服,我们可以比试比试,根据各自的学说,来进行辩论。有本事的,请站出来吧!’谁知我们有好几位法师,都不是他的对手。从此他就不许我们公鸣犍椎,还占据了我们寺院。我们住持怕惹是非,就委屈地依从他了。”胁长老听了,安慰道:“你们不要气馁,先去禀明方丈 ,大胆地鸣犍椎吧,有我来对付好了。”比丘们本来心里有气,今见长老出言不凡,知他必是高僧,一定具有辩才,就请住持与长老相见,并大胆地打起犍椎来。
        那外道在里面听见,气势汹汹地问道:“我不准你们打犍椎,今天为什么又打起来?”比丘们说:“这不干我等事,北方来了一位长老,是他打的。”外道说:“此人好大胆,我倒要会会此人!”
        外道见了胁长老,是一个清癯的老叟,就责问道:“你这远来的老和尚,大约不知道这儿的规矩吧!”长老说:“怎么不知道,不知就不打犍椎了。”外道说:“如此说来,难道你也想跟我辩吗?”长老说:“你要辩论也可,这有何难?我们佛门宽大为怀,素来佛不犯道,你们外道太放肆了,竟敢限制沙门活动。我们佛学博大精深,如大海可容百川,今天让你知道一下深广也好。”外道说:“不要夸口了,我倒要看看你的本事。这样吧,我们就订在第七日,让我们邀请国王、大臣、沙门、外道、娑罗门诸大法师,都来参加,看看我们谁胜谁负。”
        至第七日,道场上钟鼓齐鸣,冠盖云集,与会者都来了。胁长老先到,从容地升上高座,仪态自若,微带笑容。那外道后到,态度傲慢,见长老已到,只得于另一旁坐下。他抬头看看长者,见他和颜悦色,情志安逸,端坐庄严,不由地微微暗惊:“这老和尚道风不凡,在这样的大场面处之泰然,可能很有学问,今天得要稍加谨慎。”
        外道定一定神,傲气又上来了,开言道:“今天我们两家辩论,非比平常,得先立个契约,你看可好?”
        长老说:“悉听尊意,请你说吧。”
        外道说:“如果谁输了,就割去谁的舌头好吗?”
        长老说:“割掉舌头有何用处,我们辩的是学术见解,不是一般人打赌,我看谁输了,就自甘称作弟子,怎么样?”
        外道说:“也好,只要你不怕惭愧,当众拜我。那么谁先提问?”
       长老说:“我年纪老,从远方来,又先在此升座,理应我先提问。”
        外道说:“好,那就请吧。”
        长老说:“要使天下太平,人民丰衣足食,举国欢庆,国王欢喜,当用何法?”
        那外道没有学过治国之道,一时竟答不上来。
        长老说:“我们佛教有世法和出世法。这是世法。要使国泰民安,就要从国王做起,爱臣民,轻徭役,薄赋税,多作利国利民之事,使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始能太平。这是很普通 的道理,难道也答不上来吗?”
        外道面红耳赤,与会者笑声四起。
 
        长老又提了一些世法与出世之法,有不少玄理外道连听都没有听到过,答得支支吾吾,都没答好。轮到外道提问的时候,他想用婆罗门的学说来难住他,哪知长老原先也是婆罗门种,对所有经典无不精通,凡有所问,长老都对答如流,令人信服。这下顿时挫了外道的锐气,在大庭广众前,外道只得服输,自称弟子,听从长者为他剃除头发,受沙弥戒。
        那外道回到内室,低头闷坐,悒郁不乐。自思:“我才识远震数国,从无敌手,今天怎么输于一个老和尚了,今后还有什么面目做人!”长老明白他的心意,走到他身边,和善地说:“佛法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是我见太深了,处处以我为中心,以致一叶障目,使你不能高瞻远瞩。你试想:释迦佛作王太子时,也是信奉外道,他想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走出宫廷,苦修六年,使他感到外道学说不能解决他心中的许多疑问,于是独自到菩提树下,又修行了一年,终于在一个晚上的定中,突然见明星而开悟,彻证了无上甚深真谛。从此,他传道四十九年,收了许许多多外道成为弟子。你说,佛学能比外道不高明吗?”
        接着,长老又给外道显示神通,并说:“神通不是出家人追求的目的,比丘应以精研正法为要。”经一番苦口婆心的解说,至此,那外道方知长老是个得道高僧,心悦诚服,甘拜为师。胁长老说:“你呀,天资聪慧,夙根又厚,只是错入了外道,使明珠沾上了尘土。从今后应该归依正法,精勤学佛,方能使你真正地进觉道。”那外道彻底醒悟,从此虚心地聆听师父为他讲经说法,认真修学,数年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再数年,胁长老回北方去了,这位比丘仍长住中印度。此时他已博览所有佛学经论,才识盖世,且虚怀若谷,与多年前换了一个人了,沙门与外道都敬服,连国王对他也极尊重。
        不久,北印度的小月氏国王起兵来伐中印度,将王城团团围困,只是未动刀兵。中印度国王派使者去询问:“你们长时间的将我王城围困,使我人民遭难,你们为的是什么呢?”小月氏国王说:“我要你送我三亿金,我即可退兵。”中印度国王说:“我倾国相赠,也收集不到三亿金。”小月氏国王说:“你有稀世的两大国宝,足可抵二亿金,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印度国王说:“我哪有这样贵重的国宝!”小月氏国王说:“你藏有释迦佛留下的佛砵,还有一位具有辩才的比丘,你把这两样宝贝赠于我,就足抵二亿金,我可以满足了。”中印度国王说:“这两样确是我的国宝,但是我不能赠于你。”
        比丘得知此事,就劝说国王:“陛下,你就满足他的要求吧,一则可以退兵,生灵免遭涂炭;二则他单要佛砵与我,说明他心中十分敬重佛法。陛下把我留在国内,只佛化一国,若把我送到他国,我就可以别国去弘扬佛法,让天下都受到佛化的利益。陛下是归依佛法的,愿国王三思!”
        国王平时对这位比丘甚是尊敬,听了他的开导,经过反复思忖,终于同意了。
        小月氏国王马上退兵,迎着佛砵和比丘回国去了。快到京城,举国臣民焚香恭迎。数日后,有些大臣议论道:“国王啊,佛砵确是稀世之宝,而比丘国内有的是。怎抵得上一亿金呀?”国王说:“你们只知眼前利益,这位比丘名扬四海,佛学高深,精于说法,而且又是胁长老在世时的弟子,我迎他到本国来弘传佛法,于国于民,都是有很大利益的。”
        一个月后,国王打算请比丘说法。他寻思:“人们说畜生也有灵性,也能受到感化,我何不借此机会试试。”他就挑选了七匹好马,让它们饿了五日,到第六日早上,召集国内所有沙门,外道、都来听法;同时又命令把饿马系在道场的柱子上,看看饿马是吃草,还是听法。
        比丘登坛讲法。他讲的是《佛遗教经》,讲时语词恳切,深入浅出,感人肺腑,场上肃静;连那饿马似也听得出神,尽管饲以草料,牠们都不思进食,竖耳谛听。
比丘讲经毕,只闻那七匹饿马一声长鸣,都潸然泪下。国王见此情景,深为感动!由于饿马能解佛经的原故,因此就称这位比丘为“马鸣菩萨”。
        以后,马鸣菩萨得到国王的同意,又到别国去弘法,晚年他专门从事著作,著作有《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佛所行赞》、《大庄严经论》、《 十不善业道轮》等,一直流传迄今。
 
 

 
 
      马鸣菩萨传
      林凡音  译白
      公元一至二世纪,中印度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师,人们尊称他为马鸣菩萨,他对大乘佛学起了开端的作用。他本学婆罗门教,擅长音乐及诗歌,声誉很高。后皈依佛法,拜胁长老为师。

       胁长老是北印度的高僧,他深虑当时沙门中缺乏杰出人才,佛法渐见式微,没有人能负起弘扬佛法、开导众生的责任。他听说中印度有位出家外道,才识过人,能言善辩;这位外道年轻好胜,自恃才高,要与沙门中学子辩论。他扬言说:如果沙门中没有人敢站出与他辩论,那就说明服输了,从此就不准公鸣犍椎(犍椎是古印度召集僧众的一种木制法器),进行僧伽活动,也不得受人供养。

       胁长老暗想此人定非等闲之辈,很想去会会他,倘有可能,就想度他皈依沙门,他不顾年迈体衰,跋山涉水地往中印度去。路上经过一个宝刹,有一群小沙弥见他年老慈详,就围着他打趣说笑。胁长老毫不在意,对这些天真的小沙弥面露笑容,听之任之。其中有些年龄略大的,看出长老不是平凡之人,就提出各种问题来向他请教。胁长老总是有问必答,没有一点被难住。沙弥们至此十分钦佩,顿生恭敬之心。第二天长老辞别南下,沙弥们依依不舍,送了他不少路程。长老到了中印度,故意在被外道占据的那个最大的寺院住下。他问比丘们:”你们做功课时为什么不依法公鸣犍椎呢?“一比丘说:“长老有所不知,我们这儿来了一个傲慢无理的外道,他声称你们现在沙门中没有学子,都是一些平庸之人,而且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们不服,我们可以比试比试,根据各自的学说,来进行辩论。有本事的,请站出来吧!”谁知我们有好几位法师,都不是他的对手。从此他就不许我们公鸣犍椎,还占据了我们寺院。我们住持怕惹是非,就委屈地依从他了。胁长老听了,安慰道:“你们不要气馁,先去禀明方丈,大胆地鸣犍椎吧,有我来对付好了。”比丘们本来心里有气,今见长老出言不凡,知他必是高僧,一定具有辩才,就请住持与长老相见,并大胆地打起犍椎来。

      那外道在里面听见,气势汹汹地问道,我不准你们打犍椎,今天为什么又打起来?比丘们说,这不干我等事,北方来了一位长老,是他打。外道说:此人好大胆,我倒要会会此人。外道见了胁长老,是一个清癯的老叟,就责问道,你这远来的老和尚,大约不知道这儿的规矩吧!长老笑道:怎么不知道,不知就不打犍椎了。外道说,如此说来,难道你也想跟我辩论吧?长老说,你要辩论也可,这有何难。我们佛门宽大为怀,素来化不犯道,你们外道太放肆了,竟敢限制沙门活动。我们佛学博大精深,如大海可容百川,今天让你知道一下深广也好。外道说,不要夸口了,我倒要看看你的本事。这样吧,我们就订在第七日,让我邀请国王、大臣、沙门、外道、婆罗门诸大法师,都来参加,看看我们谁胜谁负。

      至第七日,道场上钟鼓齐鸣,冠盖云集,与会者都来了。胁长老先到,从容地升上高座,仪态自若,微带笑容。那外道后到,态度傲慢,见长老先到,只得于另一旁坐下。他抬头看看长老,见他和颜悦色,情志安逸,端坐庄严,不由得微微暗惊,这老和尚道风不凡,在这样的大场面处之泰然,可能很有学问,今天得要稍加谨慎。外道定一定神,傲气又上来了,开言道,今天我们两家辩论,非比平常,得先立个契约,你看可好?长老说,悉听尊意,请你说吧。外道说,如果谁输了,就割去谁的舌头好吗?长老说,割掉舌头有何用处,我们辩的是学术见解,不是一般人打赌,我看谁输了,就自甘称作弟子,怎么样?外道说,也好,只要你不怕惭愧,当众拜我,那么谁先提问?长老说,我年纪老,从远方来,又先在此升座,理应我先提问。外道说,好,那就请吧。长老说,要使天下太平,人民丰衣足食,举国欢庆,国王欢喜,当用何法?那外道没有学过治国之道,一时竟答不上来。长老说,我们佛教有世法和出世法。这是世法,要使国泰民安,就要从国王做起,爱臣民,轻徭役,薄赋税,多作利国利民之事,使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始能太平。这是很普通的道理,难道也答不上来吗?外道面红耳赤,与会者笑声四起。长老又提了一些世法与出世法,有不少玄理外道连听都没有听到过,答的支支吾吾,都没有答好。轮到外道提问的时候,他想用婆罗门的学说来难住他,那知长老原先也是婆罗门种,对所有经典无不精通,凡有所问,长老都对答如流,令人信服。这下顿时挫了外道的锐气,在大庭广众前,外道只得服输,自称弟子,听从长老为他剃除头发,受沙弥戒。那外道回到内室,低头闷坐,悒郁不乐。自思,我才识远震数国,从无敌手,今天怎么输于一个老和尚了,今后还有什么面目做人。长老明白他的心意,走到他身边,和善地说,我们佛法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是我见太深了,处处以我为中心,以致一叶障目,使你不能高瞻远瞩。你试想,释迦佛作王太子时,也是信奉外道,他想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走出宫廷,苦修六年,使他感到外道学说不能解决他心中的许多疑问,于是独自到菩提树下,又修行了一年,终于在一个晚上的定中,突然见明星而开悟,稳证了无上甚深真谛。从此,他传道四十九年,收了许许多多外道成为弟子。你说,佛学能比外道不高明吗?接着,长老又给外道显示神通,并说,神通不是出家人追求的目的,比丘应以精研正法为要。经一番苦口婆心的解说,至此,那外道方知长老是个得道高僧,心悦诚服,甘拜为师。胁长老说,你呀,天资聪慧,夙根又厚,只是错入了外道,使明珠沾上了尘土。从今后应该皈依正法,清勤学佛,方能使你真正地进入觉道。那外道彻底醒悟,从此虔心地聆听师父为他讲经说法,认真修学,数年后获得了很大成就。再数年,胁长老回北方去了,这位比丘仍长住中印度。此时他已博览所有佛学经论,才识盖世,且虚怀若谷,与多年前换了一个人了,沙门与外道都敬服,连国王对他也极尊重。

      不久,北印度的水月氏国王起兵来伐中印度,将王城团团围住,只是未动刀兵,中印度国王派使者去询问,你们长时间的将我王城围困,使我人民遭难,你们为的是什么呢?小月氏国王说,我要你送我三亿金,我即可退兵。中印度国王说。我倾国相赠,也收集不到三亿金。小月氏国王说,你有稀世的两大国宝,足可抵二亿金,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印度国王说,我哪有这样贵重的国宝!小月氏国王说,你藏有释迦佛留下的佛钵,还有一位具有辩才的比丘,你把这两样宝贝赠于我,就足抵二亿金,我可以满足了。中印度国王说,这两样确是我的国宝,但是我不能赠于你。比丘得知此事,就去劝说国王,陛下,你就满足他的要求吧,一则可以退兵,生灵免遭涂炭;二则他单要佛钵与我,说明他心中十分敬重佛法,陛下把我留在国内,只佛化一国,若把我送到他国,我就可以到别国去弘扬佛法,让天下都受到佛化的利益。陛下是皈依佛法的,愿国王三思。国王平时对这位比丘甚是尊敬,听了他的开导,经过反复思忖,终于同意了。不月氏国王马上退兵,迎着佛钵和比丘回国去了。快到亦城,举国臣民焚香恭迎。数日后,有些大臣议论道,国王啊,佛钵确是稀世之宝,而比丘国内有的是。能抵得上一亿金吗?国王说,你们只知眼前利益,这位比丘名扬四海,佛学高深,精于说法,而且又是胁长老在世时的弟子,我迎他到本国来弘传佛法,于国于民,都是有很大利益的。

      一个月后,国王打算请比丘说法。他寻思,人们说畜生也有灵性,也能受到感化,我何不借此机会试试。他就挑选了七匹好马,让他们饿了五日,到第六日早上,召集国内所有沙门、外道,都来听法,同时又命令把饿马系在道场的柱子上,在说法的时候,不断添加拌有香料的肥草,看看饿马是吃草料,还是听法。比丘登坛讲法。他讲的是《佛遗教经》,讲时语词恳切,深入浅出,感人肺腑,场上肃静‘连那饿马似也听得出神,尽管饲以草料,'经他都不思进食,竖耳谛听。比丘讲经毕,只闻那七匹饿马一声长鸣,都潸然泪下。国王见此情景,深为感到!由于饿马能解佛经的缘故,因此就称这位比丘为马鸣菩萨。

      以后,马鸣菩萨得到国王的同意,又到别国去弘法,晚年他专门从事著作,著有《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佛所行赞》、《大庄严经论》、《十不善业道经》等,一直流传迄今。

                                                                  

龙树菩萨传 

      龙树是大乘佛学的创始人,生于约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传说其父姓龙,母生他于树下,故名龙树。龙树天资特别聪明,在孩提的时候,听到婆罗门诵读经典,数遍之后,他即能背诵。到二十岁以后,对天文、地理、数学,以及婆罗门和各道的经文,几乎都读遍了,而且理解力相当强,因此在青年时名气就很大。

      他有几个同龄好友,都是学识超群。一天,大家议论道,我们把天下的经论都理解了,现在就是没有学到法术,不能纵情逸乐。不久打听到有一个术士,会隐身术,他们就去登门求教。那术士看到他们年轻,又动机不良,不愿传授。他们苦苦请求,术士缠不过他们,只得给每人一粒药丸,嘱告道,你们在僻静的地方,用水将药丸磨化,涂在眼睛周围,人们就见不到你们了。龙树便当场试磨,细辨药丸的气味,对术士道,你共用了七十样药物合成,对吗?术士不胜惊讶,问他怎么知道。龙树说,我是从气味中辨别出来的。术士甚为叹服,只得叮咛要慎用此术。龙树等四人仗着隐身术,从此常出入宫中,恣情取乐。百余日后,宫中的一些美女,竟有人怀孕了。国王大为忿怒,严加责问,妃子们哀泣说,非是我们不贞,是睡梦中有妖人作弄。国王召大臣商议。一老臣说,凡这等事有两种可能,一是鬼魅作崇,一是术士捣乱。陛下可派几年精明的人,暗暗分守在宫门背后,若是术人,总有迹象可露,可用兵器除之;若是妖魅,虽无迹象,亦可用符咒消灭。国王立即照办。不久有人来报,是术士所为。国王当即派武士数百人,禁闭宫门,手挥刀剑,望空乱砍。三个婆罗门术士被杀死了,惟有龙树药性未过,没有现形,又屏气凝神地躲在国王背后,终于逃脱了性命。受此严重教训后,龙树方才觉醒,想到了佛陀所说,贪欲是众苦与祸患的根本,一切败德丧命之事,皆由此引起。于是下了皈依佛门的决心。他寻到一座山上的佛塔,向一位沙门虔诚请求,出家受戒。他在佛塔下待了九十多天,读遍了所有经论,心不满足,但已无其他经文可得。他辞师下山,又访寻到北印度雪山的一座佛塔,向一位老比丘肯求,得到了《摩诃衍》大乘经典,他用心研读求教。三个月后,他又统统理解并背熟了,仍感不满足,于是就周游列国,搜集沙门的各种经论。一路上,他还和诸外道及部派佛学者辩论,都辩不过他,他逐渐产生了骄傲,认为佛经较诸外道,其理虽然高明深奥,但亦不难穷尽,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他就萌生非非之想,别出心裁,欲另自立一派,广收徒弟,宣扬他的学说。

      正在这时,有一位叫龙的比丘,长髯空眼,目光炯炯,特来找他,对他说,年轻人啊,你不能持井蛙之见,你的学识再高能超过佛陀吗?你且跟我到一个地方,让你看看大乘经典,你再下结论吧。这位大龙比丘就把他领到一个深山的石洞,入洞数步,竟是另外一个华藏世界,殿宇金碧辉煌,清静雅致。老比丘把他领入龙宫,打开了一个个玉石宝库,里面藏着数不尽的稀世经典,宝库里发出阵阵幽香。大龙比丘说,年轻人,这下够你读了吧?龙树忙不迭地贪婪地翻阅,口里说道,长老,我太感谢你了!这下龙树真的满足了,比过去读到的多十倍,玄理更其精妙深奥,他如饥如渴地昼夜阅读,不明之处随时就向老师请教,视野顿时开阔,心量也开始谦虚了。至此他才真正地感到,佛学浩如烟海,其理博大精深,没有任何外道超得过它,够我一生用心钻研了,同时也就打消了自立门户的陋见。他在龙宫待了很久,把所藏的经典反复细阅,几乎能背诵了。大龙长老又授予他一些神通术,他才别师出来,仍回到了南印度。从此大力宣扬佛法,说服外道,推广大乘佛教,被他感化的婆罗门等外道,不计其数。

      当时有位婆罗门上师,会一点咒术,心生嫉妒,欲与龙树比个高下,他奏明国王,请国王以观究竟。国王规劝他,我看你虚心一点吧,龙树已是一位得道高僧,和多年前大不同了,他明与日月争光,智与圣心并照,你为什么不能容他呢?婆罗门说,陛下被他巧言迷惑了,我谅他没有什么真本事,如若不信,看我们比试吧。国王见他固执,只得准奏。比赛的那天,国王与龙树先坐在听正殿上,婆罗门后到,他见国王如此尊重龙树,心中更是不悦,便于殿前立即作法,只见现出一个广大洁净的黄金池子,水波潾潾,中央升起一株千叶莲花,那婆罗门高坐其上傲慢地说,龙树,你看我坐在莲花之上,宛如天神,而你屈居地下,卑微可笑,你敢与我莲上的大德智人辩论吗?龙树也不答言,从容地离开座位,用咒言化作一头庞大的六牙白象,自坐其上,绕黄金池子一周,然后举步池中用象鼻把那婆罗门高高举起,摔于地下,莲池与白象瞬间隐去,惟见那婆罗门腿折腰伤,一副可怜之相。他知非龙树对手,匍匐于地,叩首恳求,恕我力不自量,毁辱大师,伏请多谅!从此愿意皈依佛门,开我愚蒙,求大师收我为弟子。

      印度又有一个邻国,国王笃信外道,并强迫其臣民亦信奉外道,对沙门释子,则非平等对待。龙树闻之,特前往宣扬佛法。其时该国正在招募国王卫士,龙树应募,很快升为校卫。他在短时期内,帮助整顿队伍,严明纪律,使国王的卫队面貌一新。一日国王出巡,龙树率领卫队荷戟闪行,彩旗招殿,步伐整齐,威风凛凛。国王见了甚是满意,便问侍者带队的是甚么人?侍者答,此人奇怪的得很,不吃王家一口饭,也不要王家一文饷银,说是来保护国王,整饬军纪。国王亦觉奇怪,就召他晋见,问道,你是什么人?龙树答,我是一切智人。国王惊愕,半晌说,一切智人旷古少有,你敢大言不惭吗?龙树说,国王如果不信,可以当场试验。国王心里想道,这是精研婆罗门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