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法华三昧忏仪-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华三昧忏仪》
作者:智顗【完结】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 
法华三昧忏仪·明三七日行法华忏法劝修第一 
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第二 
明正入道场三七日修行一心精进方法第三 
明初入道场正修行方法第四 
第五明赞叹三宝方法 
第六明礼佛方法 
第七明忏悔六根及劝请随喜回向发愿方法 
第八明行道法 
第九重明诵经方法 
第十明坐禅实相正观方法 
略明修证相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妙法莲华经法宝录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节录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诏译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诏译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稀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而为说法。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一心念佛。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是名近处。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无有怯弱。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无有怯弱。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
著新净衣。内外俱净。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随义而答。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入于佛道。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我灭度后。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如我上说。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后末世时。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及非菩萨。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譬如强力。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明珠赐之。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我灭度后。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读是经者。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若于梦中。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又见诸佛。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佛为四众。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汝善男子。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
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

宋天竺寺传天台教观沙门遵式述

圣教浸远文句舛错。由传者浮昧。若不校其同异。明示得失日增月甚遐丧真味。法华三昧仪者。天台大师瓦官亲笔。盖止观第三三昧所指别行。即其文也。若夫启迪后学为时所宗。破障坏魔入佛境界。与夫文殊普贤并驱宝辂。游方至极者。实惟斯渐矣。患其稍易旧章或亡精要。且十科行轨理观为主。傥一以误九法徒施。有于坐禅观法加成五句者。今列示之。文云。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元文)为非非因心非非不因心故心(近加)且山家凡约句法用观秖但至四。未知五句出自何文。又当推检之际。第五句下准何为境。如何用观。辅行自云。彼别行文但推四句。故今文中广修象观以广于彼(辅行正文)况彼象观犹是历事。而正观一门全今四句。岂应疑误彼之大体哉。而复辄引经文系乎卷末。滥回粗注错其篇内。细碎之失莫得而举也。故今直勘元本刻板印行。庶存先制。而今而后。求三昧者欲传斯文。请固存此序用以区别

法华三昧忏仪·明三七日行法华忏法劝修第一 法华三昧忏仪(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礼法华经仪式)

(隋瓦官寺沙门释智顗辄采法华普贤观经及诸大乘经意撰此法门流行后代)

明三七日行法华忏法劝修第一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诵大乘经者。欲修大乘行者。发大乘意者。欲见普贤菩萨色身者。欲见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塔分身诸佛及十方佛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阂者。欲得闻十方诸佛所说。一念之中悉能受持通达不忘。解释演说无障阂者。欲得与文殊师利普贤等诸大菩萨共为等侣者。欲得普现色身一念之中不起灭定遍至十方一切佛土供养一切诸佛者。欲得一念之中遍到十方一切佛刹。现种种色身作种种神变。放大光明说法度脱一切众生。入不思议一乘者。欲得破四魔。净一切烦恼。灭一切障道罪。现身入菩萨正位。具一切诸佛自在功德者。先当于空闲处。三七日一心精进入法华三昧。若有现身犯五逆四重失比丘法。欲得清净还具沙门律仪。得如上所说种种胜妙功德者。亦当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修法华三昧。所以者何。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行大直道无留难故。如转轮王髻中明珠不妄与人。若有得者随意所须种种珍宝悉皆具足。法华三昧亦复如是。能与一切众生佛法珍宝。是故菩萨行者应当不计身命。尽未来际修行此经。况三七日耶。问曰。佛道长远。三七日修行当有何益。答有三种益。在下当说


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第二  

(修行有二种。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当用此法。教久修者依安乐行品)

夫一切忏悔行法。悉须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严净身心卒入道场。则道心不发行不如法。无所感降。是故当于正忏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调伏其心息诸缘事。供养三宝严饰道场。净诸衣服一心系念。自忆此身已来及过去世所有恶业。生重惭愧礼佛忏悔。行道诵经坐禅观行。发愿专精。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净无障阂故。心所愿求悉克果故(亦须诵下诸忏悔文。悉令通利)



明正入道场三七日修行一心精进方法第三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

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心。我于今时乃至满三七日。于其中间当如佛教一心精进。所以者何。若心异念即杂诸烦恼。名不清净。心不净故。岂得与三昧正道相应。是故自要其心不惜身命。一心精进。满三七日。问曰。众生心相随事异缘。云何能得一心精进。答曰。有二种修一心。一者事中修一心。二者理中修一心。事中修一心者。如行者。初入道场时即作是念。我于三七日中。若礼佛时当一心礼佛。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在行法中无分散意。如是经三七日。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二者理中修一心精进。行者。初入道场时应作是念。我从今时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诸有所作常自照了。所作之心心性不二。所以者何。如礼佛时心性不生不灭。当知一切所作种种之事。心性悉不生不灭。如是观时见一切心悉是一心。以心性从本已来常一相故。行者能如是反观心源心心相续。满三七日不得心相。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法
明初入道场正修行方法第四

行者初入道场。当具足十法。一者严净道场。二者净身。三者三业供养。四者奉请三宝。五者赞叹三宝。六者礼佛。七者忏悔。八者行道旋绕。九者诵法华经。十者思惟一实境界。行者于三七日中日夜六时。初入道场一时之中当具足修此十法。于后六时一一时中。当略去请佛一法。余九法悉行无异(明此十法之中。有但说施为方法。有教运心作念。有教诵文章句口自宣说。行者当好善取意而用。未必并须诵此文也)


第一明行者严净道场法

当于闲静之处。严治一室以为道场。别安自坐之处。令与道场有隔。于道场中敷好高座。安置法华经一部。亦未必须安形像舍利并余经典。唯置法华经。安施旛盖种种供养具。于入道场日。清旦之时当净扫地。香汤灌洒香泥涂地。然种种诸香油灯。散种种华及诸末香烧众名香。供养三宝。备于己力所办。倾心尽意极令严净。所以者何。行者内心敬重三宝超过三界。今欲奉请供养。岂可轻心。若不能拔己资财供养大乘。则终不能招贤感圣重罪不灭。三昧何由可发


第二明行者净身方法

初入道场。当以香汤沐浴着净洁衣。若大衣及诸新染衣。若无当取己衣胜者。以为入道场衣。于后若出道场。至不净处。当脱去净衣着故衣。所为事竟。当更洗浴着本净衣。入道场行事也

第三明行者修三业供养法

(初入道场。至法座前先敷尼师坛正身倚立。应先慈念一切众生欲兴救度。次当起殷重心惭愧恳恻存想如来。三宝畟塞十方虚空。影现道场。是时手执香炉烧众名香。散种种华供养三宝。即寻五体投地。口自唱言)

一切恭敬一心敬礼十方常住佛(心随身口一心顶礼。无分散意了知此身如影不实。于能礼所礼心无所得。一切众生。亦同入此礼佛法界海中。总礼十方佛。一拜已次。当正身威仪。口自唱言)

一心敬礼十方常住法(礼一拜已。次当正身威仪。口自唱言)

一心敬礼十方常住僧(礼一拜已。用心方法。不异上礼佛中说礼三宝竟。即当胡跪。右膝着地。正身威仪。一心烧香散华。端身正意次当口自唱言)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佛经法。并菩萨声闻缘觉众。及一切天仙。受用作佛事(次当运心想。此香华于念念中。遍至十方一切佛土。作种种众宝。庄严诸台楼观。上妙诸色作种种妓乐。上妙音声歌呗赞叹。作种种栴檀沉水上妙诸香。作种种肴膳汤药。上妙众味。作种种衣服璎珞。流泉浴池上妙诸触。作众禅定智慧清净实相无量。上妙法门。悉皆充满法界。以为佛事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一切三宝。愿三宝摄受。亦熏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于一一佛前悉见己身。如此供养等无有异。又愿六道四生。悉入我供养法界海中。了知如是供养。悉从心生无有自性。心不取着。此念成已。即五体投地。口自唱言)供养已一切恭敬


第四明行者请三宝方法

(行者已修三业供养已。次应更烧香散华。一心正念。回前供养之心奉请三宝。请三宝法当运心正对所请。口称名字。一一如法奉请。不得散乱轻心)

一心奉请南无释迦牟尼佛(即知法身犹如虚空。无去来相。余一切佛亦复如是。随心想念。从耆阇崛山。与大众围绕来到道场。受我奉请殷勤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多宝世尊(即应心想。多宝佛塔。从地涌出。影现道场。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释迦牟尼十方分身诸佛(即应心想。分身诸佛。悉皆云集。在宝树下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妙法莲华经中一切诸佛(即应心想。过去日月灯明佛等。现在净华宿王智佛等。未来华光佛等。悉皆现前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常住佛(即应运心想。东方诸佛身黄金色。相好具足放大光明。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来到道场畟塞虚空受我供养。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一心奉请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心想甚深。秘密法藏。悉现在前。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常住法(即应运心想。十方一切诸佛。所有法藏。悉现道场中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运心想念。与无量菩萨围绕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亦如前运心想)

一心奉请南无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妙音菩萨华德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常精进菩萨得大势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大乐说菩萨智积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宿王华菩萨勇施菩萨持地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下方上行等无边阿僧祇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妙法莲华经中普贤菩萨等一切诸大菩萨摩诃萨(心念。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王。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与无量眷属。来入道场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妙法莲华经中舍利弗等一切诸大声闻众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常住僧(运心想。一切十方诸大菩萨声闻缘觉众放大光明。与诸大眷属围绕。来到道场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妙法莲华经中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冥空各及眷属(如是次第一遍奉请竟。即五体投地。复更胡跪烧香散华。从初次第称名奉请。如是奉请满三遍已。即当口自宣言)


唯愿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多宝如来分身诸佛。大慈大悲。受我奉请来到道场

大乘妙法莲华经真净法门哀悯覆护。受我奉请来到道场

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

下方上行等菩萨

普贤菩萨等妙法莲华经中一切诸大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受我奉请。来到道场

舍利弗等一切诸大声闻。悉皆慈悲受我奉请。来到道场

一切十方三宝怜悯覆护。受我奉请来到道场

一切天龙八部等悉生哀悯。受我奉请来到道场。是诸圣众愿悉证明。我于今日欲为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修行大乘无上菩提。破一切障道重罪。愿得法华三昧普现色身。于一念中供养一切十方三宝。于一念中普度一切十方六道一切众生。令入一乘平等大慧故。于三七日一心精进。如经所说修行。愿一切诸佛菩萨普贤大师本愿力故受我忏悔。令我所行决定破诸罪障。法门现前如经所说(行者当自以智力陈说请佛所为之意)
 
第五明赞叹三宝方法(行者既奉请三宝已。即当五体投地。正身威仪一心倚立。而面向法座烧香散华。心念三宝微妙功德。口自宣偈赞叹并及咒愿)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
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
哀悯众生者我等今敬礼

以此叹佛功德修行大乘无上善根。奉福上界天龙八部。大梵天王三十三天。阎罗五道六斋八王。行病鬼王各及眷属。此土神祇僧伽蓝内护正法者。又为国王帝主土境万民。师僧父母善恶知识。造寺檀越十方信施。广及法界众生。愿藉此善根。平等熏修功德智慧二种庄严。同会无生成种智道(即当了知。身口意业充满法界。赞叹三宝。无生无灭无有自性)

第六明礼佛方法 第六明礼佛方法(行者既赞叹竟。应当一心正身威仪。次第礼佛。礼佛之法当随所礼佛志心忆念。此佛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对目前。受我礼拜。余一一佛亦复如是。用心不得散乱。复次行者。礼佛之时。自知身心空寂。无有礼相。亦知此身。虽如幻不实而非不影现。法界一一佛前。悉有此身。头面顶礼。三七日六时礼佛方法。如下所列无异)


一心敬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敬礼过去多宝佛

一心敬礼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

一心敬礼东方善德佛尽东方法界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东南方无忧德佛尽东南方法界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南方栴檀德佛尽南方法界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西南方宝施佛尽西南方法界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西方无量明佛尽西方法界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西北方华德佛。尽西北方法界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北方相德佛。尽北方法界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东北方三乘行佛。尽东北方法界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上方广众德佛。尽上方法界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下方明德佛。尽下方法界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往古来今三世诸佛。七佛世尊。贤劫千佛

一心敬礼法华经中过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