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狱中书简-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唬亲橹H欢庵职谕延衷斐闪舜罅康男碌奈O眨醋橹旧怼

      结果,就有一种对精神活力的需求。有什么保护可以对付组织之危险?人再次面对着他自身的难题。他能够应付所有的 危险,只有人性自身的危险除外。最后,这一切都取决于人。

     (2)宗教在一个已成年的世界中的衰落。“上帝”作为一个起作用的假设,作为一个对付我们的窘困的权宜之计,现在已成了多余的(正如已经提到过的那样)。

     (3)新教教会。虔敬主义是维护作为一种宗教的福音基督教的最后努力。路德宗正统——挽救作为一种拯救机构的教会的努力。宣信教会与启示神学。一种与世界相对的dosmoipou sto——毕达哥拉斯的名言“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将移动整个世界”的前半句——;包括基督教当中的某种“事实性”旨趣。正在寻求基础的艺术与科学。宣信教会的全面成就:拥护教会利益,但几乎没有对耶稣基督的个人信仰。“耶穌”从视野中消失。从社会学上看,对大众无任何影响——兴趣只限于上层和下层的中产阶级。传统词汇的梦魇,难于理解。决定性的因素:处于守势的教会,不愿承担为人类服务的风险。

     (4)公共道德——用性行为来证明。


      第二章

     (1)“世俗性”与上帝。

     (2)我们说的“上帝”所指为何?首先,不是对其全能等等的抽象信仰。那不是对上帝的真正体验,而是对世界的部分延伸。与耶稣的相遇,意味着在对其的唯一关心是为他人的耶稣的体验中,彻底调整人的存在。耶稣对他人的这种关切,即对超越的体验。这种摆脱自我而获得的自由,一直维持到死亡之时的自由,是他的全能、全知和全在的唯一基础。信仰,就是参与耶稣的这种存在(道成肉身、十字架与复活)。我们同上帝的关系,不是同一个在力量与仁慈方面都是绝对的最螅嬖谖铮鞘枪赜诔降男榧俑拍睿┑淖诮坦叵担且恢滞ü斡肷系壑嬖冢潘硕畹男律睢3叫圆⒉辉诔跷颐橇λ芗暗娜挝裰校窃谖颐鞘直咦罱咏氖虑橹小!∩系墼谌说男问街校幌裨谄渌诮汤锬茄窃诙锏男问街校ü忠臁⒒脬纭⒁T丁⒖膳拢皇窃诔橄蟮男问街校ň缘摹⑿味系摹⑽尴薜牡鹊龋膊皇窃诠畔@暗淖灾鞯娜酥肷癜肴诵问街校俏鹑硕娴娜耍虼司褪悄窃谑旨苌鲜苄痰娜恕R桓鲆猿秸呶〉纳

      (3)这就是对圣经术语进行重新解释的出发点。(创世、 堕落、救赎、悔悟、信仰、新生、末日等等。)

      (4)礼拜。(细节后补。尤其是关于礼拜与宗教)。

      (5)我们实际上相信什么?我指的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相信,以致于可以把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押在上面?《使徒信经》的问题? “我必须相信什么?”错误的问题。这时的论战,特别是不同的教派之间的论战。路德宗对归正宗,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天主教对新教的论战。这些分歧任何时候都可能会带着感情复活,但却不再会获得真正的信服。不可能证明这一点,但有必要正视这难题。我们能证明的只是:圣经的信仰和基督教, 不靠这些问题而确立,也不因这些问题而垮台。巴特和宣信教会鼓励了我们,去在“教会的信仰”后边掘壕自卫,并避开这个诚实的问题:我们真实的、切身的信念是什么?所以,即使在宣信教会里,也缺乏新鲜空气。“这是教会的信仰,不是我的信仰,”这种说法可以成为一种教权主义的托辞,而且局外人总是这么看这句话的。这也很适用于辩证神学家们的这种说法: 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信仰,因此我们不可能说出自己真正信什么。这些考虑也许不无道理,但是它们不能使我们摆脱对自己诚实的责任。我们不能像天主教徒那样简单的认同于教 会。(这也可以附带地说明一般人对天主教的不诚的埋怨)。那么,我们究竟真相信什么呢?答案,参见(2)、(3)和(4)。



         第三章

          结论

      教会只有在为人类而生存时,才成其为真正的教会。作为一个崭新的开端,它应该把自己的捐助基金让给贫穷匮乏者。教会的生活应该仅仅依靠其会众的自愿奉献,或者可能的话, 应从事某种世俗职业。教会应该参加世界的社会生活,不是统治众人,而是帮助和服务众人。它应该告诉人们,不管人们从事什么职业,告诉他们在基督里生活,为他人而生存意味着什么。具体说来,我们自己的教会将必须坚决反对狂妄的亵渎、 对权力的崇拜、忌妒和欺诈,因为这些东西是罪恶的根源。它应该宣判节制、纯洁、信任、忠诚、坚韧、耐心、磨炼、谦卑、满足和温和。它不应该低估人间榜样的重要性,人间的榜样在耶稣的人性中有其根源,在保罗的教导中十分重要。赋予教会的言论以重要性和力量的,不是抽象的论证,而是具体的榜样。以后我还想再讨论这个榜样的主题及其在新约中的地位。这件事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再者:重新考察信经的问题 (《使徒信经》)。基督教护教论之修正。教士培养与教士生活模式之改革。

      所有这些都十分粗糙十分概略,但是确有某些东西是我想要简明清晰地说明的,有某些东西是我们常常会忽略的。我能 否成功,是另外一回事,而且,没有你的帮助,我肯定会发现这项任务很难完成。但是,为了未来的教会的缘故,我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做一点事情。






       1944年8月10日 

       当你说你已倦于依靠回忆生活之时,我很理解。然而,感激是一种不断地重新点燃记忆的力量。正是在这样一些时候, 人应当在自己的祈祷中特别重视感恩。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避免完全陷入当下的时刻,并用高贵的思想去衡量别的所有事物,以培养那种产生于螅笏枷氲暮推叫木场0Γ衷谀苷庋龅娜颂倭恕U钦庖坏闶沟梦颐呛苣亚ň臀颐堑娜死嗤椤J谷烁槁涞氖侨砣醵皇切岸瘢棠驼庵质虑樾枰氖巧詈竦耐椤2还谌魏问焙颍谔焐暇僖磺械模允巧系邸
目前我正在忙于写作我告诉过你的那三章东西。你说得很对,心智上的发现是人生一大快事,这正是我发现我这项工作十分吸引我的原因所在。……感觉到自己与别人心灵相通,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在这里,重要的不是我们拥有多少朋友,而是我们依恋他们有多深。毕竟,人与人的人格关系比别的任何东西都更重要。这正是现代世界的“成功者”几乎不起作用的原因——这也完全适用于那些半神半人和狂人,他们完全不了解人格的人际关系。上帝用我们来与他人交往。别的一切都近乎于狂妄。当然,有可能培养人格的关系,并尽力以十分有意识的方式来对他人说话,像我最近偶尔在加布里尔冯布罗洪堡的书信中所发现的那样。这可能导致对“人类”的崇拜,这是一种严重的夸大。然而,我想说的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 在生活中,人比别的任何东西都更加重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贬低事物的世界或在那个领域获得的成就。但是,对于我来说,与我的妻子、我的父母、或我的朋友相比,最好的书、最好的画,最好的房子或任何财产又算什么?当然,只有当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了别人之时,他才能像这样说话。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人只不过是事物世界的一部分;他们根本不懂得对人的体验。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我们十分丰富地享受到了这种体验。

      我常常注意到,有很多的东西都取决于我们是否把自己伸展到极限。许多人都由于满足于平庸无为而作践了自己。这也 许意味着,他们能比较快地登上顶峰,因为他们需要克服的障碍比较少。我已经发现,在我们家庭当中,最有力量的教育要素之一是,我们有那么多的障碍要去克服(我指的是缺少有效、清晰、自然、机敏、简捷等等性质之类),然后才能自由地表达我们心里的东西。我想,你起初在我们这里发现的也是如此。要跨越这样一些障碍,常常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人们常常会觉得,如果能避免这些障碍,自己本来可以更加轻易和代价更小地获得成功。……上帝并不把我们想要的每一样东西都给我们,但是他确实在履行他的许诺,就是说,他仍然是大地的主人,仍然在保持着他的教会,不断地更新我们的信仰,

      不把我们力所不及的负担加诸我们,并且用他的接近和帮助使我们螅耍∥颐堑钠淼唬嘉颐茄刈抛詈玫牡缆纷呦蛩陨怼U庋系劬驮谖颐切闹写丛炝硕运脑廾馈





       1944年8月21日

      我又一次捧起了这些经文(《民数记》11:23;《哥林多后书》1:20),对之沉思片刻。一切事物的关键都在“他里面”。 我们从上帝那里正当地期望的一切和祈求的一切,都应在耶稣基督里面去寻找。耶稣基督的上帝,同我们以自己的人间方式 以为他能做和该做的任何事情毫不相干。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沉思默想耶稣的生活、言论、行为、受难和死亡,以便了解上帝应许什么、完成什么。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们的生活,应该总接近于上帝的临在,因为那乃是新的生命;而且那样的话,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一切事物在上帝那里都是可能的;没有他的意志,就没任何尘世的力量能触及我们,而且危险也只能使我们更接近他。我们不能声称自己有权拥有什么,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祈求一切。我们的欢乐隐藏在苦难之中,我们的生命隐藏在死亡之中。但是,我们一直在一种奇妙的伙伴关系(团契)之中得到支持。对于这一切,耶稣之中的上帝已经给予了肯定,说出了他的“阿门”,而这正是我们赖以站立的稳固根基。在这动荡强横的时代,我们总是忘了,是什么东西使得生命真正地具有价值。我们总认为,只要人还活着,生命对于我们就有某种意义。然而真相却是这样: 如果这个世界对耶稣基督这个人来说是很好的,如果一个像他那样的人真正地生活在其中,那样的话,而且只有那样,生命对于我们才有某种意义。如果耶稣不再活着,那么,我们的生命,尽管有其他我们所知的所有的人,有荣誉、也有爱情,但我们的生命就会没有意义。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些时代,我们常常会忘记我们的信仰告白的意义和目的。然而,这难道不是表达它的最简单的方式吗?“意义” 一词的确出现在圣经里,但它不过是用来解释圣经所谓“应许〃的意思的。

      我意识到这些话写得辞不达意,我的意思和意图,是要让你在孤独时得到支持、欢乐和信心。这种孤独的日子不会成为 白费了的日子,如果它有助于你更清楚地看到你要将未来的生活建立其上的那些信念的话。我常常觉得,晚上费一些时间, 去想想那些我知道他们会在祈祷时想起我的人们,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这对我是很有好处的。我想,我如此经常地得享平安,是得益于他人的祈祷,我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祈祷。

      还有一点:新约常常告诉我们“要刚强”(《哥林多前书》 16:13;《以弗所书》6:10;《提摩太后书》2:1;《约翰一书》2 :14。人们的软弱比起存心不良来,不是常常更加危险吗?我所谓软弱指的是诸如愚蠢糊涂、依赖成性、疏忽健忘、懒情闲 散、漫不经心、堕落腐化、易人歧途,等等等等。基督不仅仅使人善良,而且还使人刚强。软弱之罪是真正有人性的罪过, 而蓄意犯罪则是恶魔似的罪恶,当然也是很强悍的!我必须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再见,务请保重,决不要放弃希望!





      1944年8月23日

      请你决不要为我担心或忧虑,但不要忘了为我祈祷——我相信你是不会忘记的!我十分信赖上帝指引的手,而且我想我 永远不会丧失这种确信。你决不要怀疑,我正满怀感激和喜悦之情,旅行在我被指定的道路上。我以往的生活,充满了上帝的恩慈,而且我的罪过,被钉十字架的基督之赦免的爱所覆盖。我感谢我在路上碰见的一切人,我只希望绝不要使他们不快,只希望他们像我一样,将永远感谢上帝的宽恕和仁慈,对之永抱信心。请你决不要为这些事烦恼片刻,要让它愉悦你的心。可我确曾想对你说这些,而且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人会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对待这一切。

      你收到那首谈自由的诗了吗?我怕它是太粗糙了,但那是一个我感受颇深的主题。

      现在我正在写作关于“基督教的清理”的那一章。我简直觉得吸烟少了就不能工作,然而我有许多香烟来源,谢天谢地,这样我可以安排得不错。我常为自己写的东西感到惊讶, 尤其是在第一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是批判性的。等我写到较有建设性的那一部分时,我会感到高兴的。然而,这整个主题尚未很好地构想清楚,因此它看来十分生硬粗槠。不过,反正它目前还无法印行,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它无疑可以得到改善。我不得不用手书写每一样东西,我发现这样进行下去颇不容易, 而且我几乎无法阅读我已写出的东西。十分可笑的是,我不得不运用德文手写体,于是就有这各种各样的订正。也许,我以后能够弄出一份湥С某

      我非常希望你在身心两方面都会有一个安宁的时期。愿上帝眷顾你,眷顾我们大家,赐我们以很快重逢的欢乐!我每天 都在为你祈祷!


                                                          你的忠实的心存感激的朋友
   
                                                                     迪特里希








                                                 六


                                      来自阿尔伯特亲王街的生命征象





       1944年12月28日
      

亲爱的妈妈:

      我是多么高兴,我刚得到许可,可以给你写一封生日贺信。我只恐怕信写得太匆促了,因为邮车马上要出发。我所想要的,只是做点什么来使这些烦扰的日子对于你明亮起来。亲爱的妈妈,我要你和爸爸知道,我心里不停地想着你们,我为你们对我和这个家庭所意味着的一切而感谢上帝。我知道,你一直是为我们而活着,从来没有属于你自己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世上除你之外,再没有别的人,我可以与之共享我所经历的一切。……我为你在过去一年中送到我的囚室中来的全部爱心而感谢你,它使每一天都更加容易忍受。我觉得,这些艰难的年头把我们更紧密地拴在一起了。对于你和爸爸,当然也是对我们大家,我的新年祝愿是,愿新的一年带给我们至少是偶尔的光明,愿我们在某一天得到重新团聚的欢乐。愿上帝保佑你们:我以充满爱心的希望,祝我亲爱的、亲爱的母亲生日快乐!


                                                                       你的感恩的 

                                                                         迪特里希







                                                 新年

                                             (1945 年)


                            有永远支持我指引我的力量同在,

                            我超越了一切恐惧,得到鼓舞与慰藉,

                            我将度过这些时日;在心灵中你和我同在, 

                            你将与我一起,步入新的一年。

                            过去的一年还在折磨我们的心,不慢不紧,

                            那些漫长的忧伤的日子仍在绵延;

                            父啊,请让你正在惩诫的这些灵魂,

                            得到你所应许的,得到治疗恢复康徤。

                            假如我们必得喝干忧伤的酒,

                            按你的旨意,直到痛苦的最后一滴,

                            我们将毫不迟疑,满怀感激地接受你慈爱的手绐我们的一切东西。

                            然而,假如你决意再次救出我们,

                            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它美好的阳光,

                            我们从忧伤学到的东西就将充实我们,

                            而我们的全部生命本来便属于你,将献上于你。

                            今天,让蜡烛放出它们光明的祝福,

                            看哪,在这黑暗之上,它们不就是你的亮光?

                            你的光正引导我们,走向我们渴求的团聚——

                            即使是最暗的夜,你也能把它照亮。

                            此刻,由于我们的倾听,静穆正在加深,

                            请让我们听见你的儿女们的声音,

                            它们从我们周围漆黑不见的世界中上升,

                            那是他们的普世颂歌,是对你的赞颂。

                            所有善的力量都在帮助和关切我们,

                            不管未来怎样,我们都将勇敢面对它。

                            上帝将扶助我们,不论是拂晓还是黄昏,

                            对此我们毫不怀疑,在每一个新年的开端!









       1945年1月17日

  亲爱的爸爸妈妈:

       ……这最后的两年告诉了我,我们所能经历的东西是多么微不足道。然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失去他们所有的一 切,只要想起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 :我们没有权利说什么东西是属于我们的。

      H。W。真是在东部地区飞行吗? R。的丈夫怎么样?我非常感激你们的信。所有的来信我都是读完了又读,直到能在心里背诵为止。现在我有几点请求。今天没有收到一本书使我非常失望。政委松德列格——狱中检查犯人邮件的,负责政治案件的纳粹党的干部——不时会很乐意接转书,而我则会非常感激。还有,这一次没有收到火柴、面巾和毛巾。请原谅我提到这件事,否则一切都是尽善尽美了。我可以得到一点牙膏和几粒咖啡豆吗?另外,亲爱的爸爸,你可不可以帮我从图书馆借一下H。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隐士的夜晚》,P。 那托普的《社会教育学》,以及普鲁塔克的《伟人传》?

      我这里一切如常。你们一定要保重。我再次为所有的一切感谢你们。

                                                                    真诚地爱你们的,

                                                                       满怀感激的

                                                                          迪特里希














        附录



                                            德国教会的良知─潘霍华



                                                   终局!


一九四五年,4月9日,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德国信义宗的神学家、牧师,以叛国罪,在福洛森堡

(Flossenburg)集中营,被处绞刑。临终之前,他托人带信给他的英国朋友贝尔主教:“这是终局,然而对我而言,却是生命的

开始。” 


目击执刑的营房医生追述,他看着潘霍华在被带到绞架之前,跪下来,祷告。“我深深为这位可敬之人所感动。如此虔诚,如

此肯定神听了他的祷告。”他描述:“抵达行刑地点,他再有一句简短祷词,然后勇敢镇定地走上绞架的台阶……。五十年来

,身为一个医生,我几乎未曾见过一个人这样完全地降服于上帝的旨意里,从容就死。” 


三个星期后,希特勒自杀。5月7日,欧战宣告结束。 



                                                立志跟随耶稣


一九四二年,在狱中,潘霍华寄给他亲人、好友的圣诞礼物,是一篇短文“十年之后”。文中,他提醒他共事的伙伴,关于他

们愿为之舍命的那一个理想:“我们曾经学习从社会底层,从那些被遗弃、被视为嫌疑犯、受虐者、受压迫的、被辱骂的,没

有能力的……总之,从那些受苦者的观点,来看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他对他们提出耶稣基督的榜样:祂愿意为维

护世上穷人和被遗弃之人而冒死,且死于酷刑。 


从一九二○年开始,潘霍华家族即沉浸于反纳粹的气氛中;这家族一直与德国反闪族主义(anti…Semitism)抗争。他们是德国高

贵、富裕、典型知识分子的家庭,代表德国传统自由思想的上层社会,崇尚个人的人格正直和公民责任。 


潘霍华的父亲是当时学界权威的精神和神经科医师,同时任教于柏林大学;这位受科学训练的父亲鼓励孩子们独立、自制、客

观的精神。母亲是宫廷牧师之女,在信仰方面影响子女甚深,从小教导他们熟悉圣经、诗歌、基督徒信仰的传统。 


在潘霍华身上,结合了父亲客观分析的性格和母亲敬虔实际的精神,在这个可敬爱的家庭里,他被抚养长大、受支持。潘霍华

是个热爱生命的人,看重诚实和自我的纪律,喜爱与人交往、享受人际关系的喜悦,爱好文学、音乐、艺术;少年的他,钢琴

琴艺精湛,是极具潜力的音乐家。 


然而,十四岁的潘霍华却宣布他希望成为一个神学家和牧师;这震惊了他的家人。他的兄弟认为教会服事是属于那些器量狭小

的布尔乔亚阶级;他的父亲也有同感,但保持沉默,宁愿让孩子自己选择。 


当他的家人批评教会不过是服事自己,而且表现得像个懦夫时,潘霍华闪过一个坚定意念:“倘若如此,我一定要改变她!” 



   
                                              初步信仰实践


根据家庭惯例,潘霍华在杜平根大学修一年课后,转读柏林大学。大学时代的他,深受杰出教会历史学家哈纳克(Adolf 

Harnack)和信义宗学者侯尔(Karl Holl)的影响。 


哈纳克看出潘霍华有潜力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者,但令人失望的是他却致力于教义学的钻研;“圣徒交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是潘霍华一九二七年写成的神学论文,当时他只有二十一岁。巴特(Karl Barth)读后,赞许为“神学上的奇迹”

。 


由于还不到按牧的最低年龄,另一方面也需要实际牧会经验,潘霍华暂停学院的生活,申请在西班牙巴塞隆纳的一个助理牧师

之职。那个教会的成员,大多以当地的德国商人为主。 


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在西班牙,经济大萧条的浪潮袭来。那是潘霍华首次与贫穷的狰狞面目相对,他倾尽全力协助失业的人

;在窘困时,他甚至必须在经济上求援于家人。 




                                                步上正轨


稍后,潘霍华回到德国,着手第二篇论文的写作,以预备进入大学任教。“行动与存在”(Act and Being)一文,内容关于启示

的神学意义、哲学意义。分析这篇论文,可察觉出他在舒适的学院教职,和蒙召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并过一个不十分安定的生活

之间,有深刻的挣扎。 


通过大学的委任后,潘霍华有机会到美国纽约的联合神学院研读一年。后来,他描述这一年为“一段伟大的自由之日”。 


起初,他严厉批判联合神学院,容让自由、人道主义的精神渗透其间,以致失去神学立场。然而他与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相遇,又结交好友,常作讨论,刺激他对社会问题的知觉。 


在联合神学院的友谊深深影响他;他们引发了他对登山宝训的专注。他也有机会由同学引介,亲眼见到纽约哈林区的黑人所承

受的种族歧视。后来,他把黑人灵歌带回德国,分享给神学院里的师生。另外有一位法国朋友则影响他超越自己国家的范围,

对世界和平有深入的委身。日后,潘霍华在普世教会的聚会中,强烈倡导和平。 


回到柏林大学,人人都注意到他改变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潘霍华只简单回答,他“已成为一个基督徒”了。这是潘霍华一

生中第一次“步上正轨”,他说:“我内心明白,惟有当我开始对登山宝训认真起来,我的生命才能成为真正的清晰和诚实。

” 




                                                  谁是耶稣?


之妥协”的成熟批判。而在学生们的印象中,潘霍华这位最年轻的教授常常直探问题核心,并与今日社会处境作相关联的解释

、应用。 


在大学任教期间,他曾在柏林贫民窟教一班预备坚信礼的学生。为了更深入了解他们,他搬到附近住,拜访他们的家庭,邀他

们到山上退修,共度周末。 


不过,潘霍华的教学生涯却因希特勒的得势蒙上阴影。 


课堂上,他指陈教会已经偏差了,她太过于求自己的舒适和特权。他告诉学生,教会必须以敢于有别世界价值观的勇气,在耶

稣基督里,宣告自己的信仰,并且毫不犹豫地拒绝所有世俗的偶像。他催迫学生去回答一个使人不安的问题:“在一九三三年

的世界里,谁是耶稣?人要在哪里找到祂?” 


对潘霍华而言,一九三三年的基督,就是受逼迫的犹太人,以及被下监牢的教会异议份子。 




                                             让教会仍是教会!


二次大战前夕,德国境内许多基督徒采纳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作为他们信条的一部分。 


当时教会发言人葛鲁纳(Hermann Gruner)声明立场,表明国家社会主义是正面的基督教作风,在希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