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村魅影三-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张福清已经跟我们说了。”

“经你们这么一提醒,我到想起了两件事情。”

生活中,要想把某些支离破碎的现象联系在一起,是要借助于某些媒介的。李云帆和张队长之间短暂的对话,勾起了张队长记忆中的某些东西。

现在,李云帆需要的就是互相关联的证据链条:“张队长,我们找您算是找对了。”

“有一次,我在山上碰见姚虹桥,后来又遇见了张东旭,他们俩之间相隔不远。”

“姚虹桥在前,张东旭在后,他们走的是同一个方向,对不对?”

“不错,现在想一想,东旭好像是在跟踪姚虹桥,张家堡人都知道,东旭既不会打猎,也不会采药草,更不会上上砍柴,他到山上去做什么呢?”

“您遇到他们俩是在什么地方?”

“在姚虹桥家后面的树林里面,在凤凰岭的下面,我遇到姚虹桥的地方在山腰上,地点就在辜老二发现盗洞下面的树林里面;我遇见东旭的地方在山腰下面的树林里面。”

“什么时间?”

“天要黑没黑的时候。”

“是哪一年?”

“是姚家在山神庙落脚后——也就三四年的样子吧!”

“还有一件事情呢?”

“还有一件事情,就更奇怪了。”

“怎么奇怪呢?”

“有一回,我到县城去买化肥,在西街——”

西街就是杨师傅家所在的那条街。

“我先看见了姚虹桥,我们还说了一会话,离开后不久,我又遇到了东旭。”

“张东旭看见你的了吗?”

“看见了,我们还说了两句话。”

“姚虹桥和张东旭都跟您说了一些什么?”

“姚虹桥说到城里给两个女儿扯块布,张东旭说找老同学有事。现在想一想,东旭应该是在盯姚虹桥的梢。”

“大概是什么时间?”

“有五六年了——姚家到山神庙落脚后五六年。”

“张队长,上次,我们问您,张家堡有没有人戴过黄军帽,您说没有。”

“对啊!我是没有看见。”

“可管立秋说张东旭在读高三的时候,曾经当过红卫兵,他也有一顶黄军帽,张福清也见过那顶黄军帽。”

“我听明白了,我想办法把东旭支开,给你们腾出空来。”

“张东旭家有一条非常厉害的狗,那条狗怎么办呢?”

“不错,要想到东旭家去,先得解决大黑的问题。这——你们不用担心,好办。”

第一百二十八章 搜查计划初定

“张队长,您有什么好办法?”

“眼下正是春天,猫狗都开始发情,东旭家的大黑和我家的母狗阿花亲热的很,阿花经常去蹭东旭家的院门。”

“我们听说张东旭家的狗从不出院门。”

“不是大黑不出院门,而是福海父子俩整天关着院门,大黑如何能出得来呢?”

“您有什么好办法?”

“如果能打开东旭家院门上的锁就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打开院门让大黑出院门,只要大黑不在院子里面,你们就可以对东旭家进行搜查了。”

“锁的问题,我们来解决。我们请一个开锁的高手来。”

“张队长,您能把张东旭支走,万一张东旭的父亲张福海在家或者半道上折回头呢?我们听说他现在不怎么出远门了。”

“这没有问题,这几年,他是不出远门了,但只要出去,一般都会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回来。一天的时间还不够你们耍吗?”

“用不着一天,我们有一两个钟头就差不多了。”

“你们看什么时候动手比较合适?”

“明天上午八点钟以后,您看怎么样?”

张队长沉思片刻道:“李局长,九点钟,您看行不行?”

“行。那就九点钟。”

“行,早上,张福海一般是七点半钟左右出门,只要张福海一出门,我就安排东旭和另外一个人到公社去运化肥,本来是应该我去的,我让东旭去,去早了,他们会在中午前赶回来吃中饭,九点钟左右,他们就会在街上吃饭,吃过中饭以后,回到家也得两点钟左右。”

“太好了,张队长,您想的非常周到,有这么长时候,我们的时间就更充裕了。搜查也就更细了。”

两个人走出张队长家院门的时候,时间是十点半钟。

回到祠堂的时候,王萍走进祠堂,关大门,李云帆和卞一鸣则上了大埂一路向北,直奔辜大爷家。

卞一鸣发动汽车的声音惊醒了熟睡中的辜大爷,汽车缓缓前行的时候,李云帆看到一个苍老的身影站在院门口,辜大爷披着衣服,一条狗蹲在他的身边,另一条狗将汽车送出老远。

看过前面故事的人都知道,李云帆和卞一鸣这是去接开锁专家老侯。

十二点半钟左右,汽车停在一条大街上。

两个人跳下汽车,朝另一条垂直的,但不甚宽阔的街道走去,郑峰的家就住在这条街上。

走过一条仄仄的巷子,眼前出现一个筒子楼,郑峰就住在这幢筒子楼的二楼,堂堂的公安局长,竟然住在如此简陋的筒子楼里,这不奇怪,就这个条件吗,那时候,楼房很少,绝大多数人都住在平房里面,甭管是什么楼,能称得上楼,这已经很不错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当干部的追求的根本就不是这个。

楼道里面亮着一张昏暗的灯,双脚踩在木质的楼梯和楼板上,无论你怎么小心谨慎,都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两个人在206号房间的门前停了下来。

205号和206号都是郑峰的家,郑峰和夫人住在206号,老人和孩子们住在205号。

李云帆轻轻敲了三下门。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三人前往侯家

“来了,请等一下。”说话的是郑峰,紧接这电灯亮了。

脚步声想过之后,门打开了,郑峰披着衣服出现在门口。

郑峰一看到李云帆和卞一鸣就明白是怎么回事情了。他朝楼下指了指,示意李云帆和卞一鸣在楼下等他,他穿好衣服,马上下去。

两个蹑手蹑脚地下了楼,不一会,郑峰也走下楼来。

三个人走出小巷。

三个人的身影在路灯下,一会儿被拉得很长,一会儿被压缩成一个点。

李云帆向郑峰说明了来意之后,郑峰一边扣衣服,一边道:“我领你们到老侯家去,今天夜里就让老侯跟你们过去。”

“老侯家,我们知道,你回去睡觉,我们自己去吧!”李云帆望着郑峰有点消瘦的脸颊道。

“路不远,我陪你们一起去,安排好了以后,我再回来睡觉不迟。”

“郑峰,你最近是不是很忙啊!”

“老李,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看你好像比前一段时间消瘦了一些。”

“是啊!最近,上面的指示,一个接一个,运功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整天不是开会,就是学习,还要写思想汇报,不过,我已经习惯了。”

过来人都知道,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在一九七六年的十月,一九七五年正是黎明前那段最黑暗的时期。

“你可要注意身体啊!我们全指望你呢?你在住持局里的工作一天,我们就能安心一天在下面的工作。”

“比较起来,我现在比你们轻松多了,倒是你们要多注意身体,比如今天这件事情,你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悠着点好。”

“我们干的就是这个工作,就跟毛驴上了磨道一样,很难停下来。”

“我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前两天,省厅召集各单位第一把手开了一个业务会议,陈副厅长在会议上特别强调:无论形势怎么发展,我们公安队伍都不能乱,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才不会玷污我们头上顶着的国徽。这次会议还特别点名表扬了我们局,在全省,我们地区的犯案率最低,历史遗案也最少。”

“太好了,我们的工作终于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了。”

“现在形势,对我们非常有利,革委会的那些人现在已经不怎么找我的麻烦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可以和你们在一起办案子。”

汽车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飞驰,二十分钟以后,汽车拐进了一条狭窄的街道,老侯家住在城南,城南都是一些老宅,大部分是私房。

汽车沿着狭窄的街道缓慢行驶了几分钟之后,停在了一个比较空阔的广场上,空气中传来浓重的驴粪和马粪的味道,广场可能是一个菜市场,要么就是牲畜交易市场。

三个人走下汽车,往回走了几十米,郑峰停住脚,抬头看了看一家店铺门头上的招牌:“老侯家住在这个巷子里面。”

郑峰推开一扇门,领着两个走了进去。

穿过巷子,里面是一个小院子,院子里面有三个院门。

郑峰走到中间一个院门前,轻轻敲了三下。

第一百三十章 队长安排周全

院子里面的灯很快就亮了,不一会,一个人快步跑了出来,门开了,老侯站在门口。

“郑局,李局,一鸣,一定有任务,你们快说。”老侯低声道。

“老侯,你现在带上家伙,跟他们走。”

“好勒。请稍等片刻。”

一分钟以后,老侯一边扣衣服,一边走出房门,他的肩膀上背着一个皮包。在他的身后跟着一个五十岁左右女人,她是老侯的老婆。

女人和三个人寒暄了两句之后,望着四个人走进了巷子。

汽车将郑峰送到第一次停车的地方。

郑峰跳下汽车,和三个人一一握手,挥手之间,汽车掉转车头,疾驰而去。

三点四十五分,汽车停在了辜大爷家的院子门口,院门动了一下,也响了一下,一黑一花两条狗从门缝里面钻了出来,冲着从汽车上跳下来的李云帆和卞一鸣摇尾巴,转圈子。

李云帆摸了摸两条狗的脑袋,并顺了顺他们身上的毛,两条狗便乖乖地趴在了车轮的旁边,这下,两条狗又有事情可做了。

二十分钟以后,三个人到了祠堂,开门的人是王萍,三个人没有洗涮就睡下了。

半夜无事。

第二天早晨,六点多钟,李云帆和卞一鸣就醒了,虽然很累很困,但心里面有事情,早早就醒了。

当谭晓飞、曹云清和马子腾看到老侯的时候,吃惊不小,三个人全然不知道夜里发生的事情。

五月六号是一个大晴天,七点二十分左右,大家在五婶家吃完早饭的时候,便看见张福海牵着毛驴从五婶家的院门口走了过去,在经过五婶家院门的时候,张福海还往五婶家的院子里面瞥了一眼。

李云帆一行走出五婶家院门的时候,便看见张东旭由东而西,朝同志们走来。

“李局长,你们吃过早饭了。”张东旭笑容可掬地走了过来。

“张东旭,豆腐坊的事情忙完了。”李云帆也微笑道。

张东好像是回家,豆腐坊的事情忙完之后,张东旭可以回家睡一个回头觉,四点钟左右就起来忙了,应该补一点觉了。

张东旭除了凌晨忙两三个钟头以外,就是到地头去点人头,上午点一次,下午点一次,其它时间就全是他的了。由此看来,张东旭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家里的,难怪张福海能安心地做他的卖货郎呢。

张东旭和大家随行至祠堂的门口,张东旭向西,同志们走进祠堂。

现在,大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张队长的到来。

一根香烟抽到一半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祠堂,此人正是张队长。

张队长疾步走进房间:“李局长,我已经安排好了,生产队有两头猪该出栏了,我们让张东旭和二嘎子把两头猪推到供销社去卖,顺便把化肥运回来,今天中午,他们俩一准在街上吃过中饭以后才能回来,你们不用着急。”

“太好了。”

张队长为了给同志们多一点时间,又给张东旭和二嘎子增加了一个项目。

“待会儿,看到东旭和二嘎子推着车子从祠堂门口走过去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动手了。”

“张福海会不会突然折回头呢?”

第一百三十一章 老侯打开铜锁

“不会的,张福海就是回头,也要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样吧!我待会儿,我留在祠堂,如果张福海折回头,我缠住他说会话,并派人去通知你们。张福海回家多半要从祠堂的门口经过。一般不会走西边的渡口。如果从渡口回来的话,他早晨就应该走渡口。”

这样最稳妥。

“我去安排人捆猪,你们等着。”张队长走出大门,右拐,朝社场走去。

二十分钟以后——七点五十分左右,从社场传来猪的惨叫声,这是张队长他们正在逮猪、捆猪。

猪的惨叫声此起彼伏,一直持续了二十几分钟。接下来,便是猪的低吟声。

八点二十分,从祠堂的门外传来独轮车的轱辘在地上滚动时发出的声音,独轮车的轱辘是用木头做的,滚在地上,,会发出很大的声音。

不一会,一辆独轮车“嘎吱——嘎吱”地从祠堂的门口走了过去,紧接着,第二辆独轮车也过去了,推第二辆独轮车的人就是张东旭。张东旭的身上果然有把子力气,他推着独轮车,一点都不费劲。前一个人——二嘎子就不同了,二嘎子弓着腰,两条腿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显得很吃力,而且车子还有点摇晃。

等张东旭和二嘎子推着独轮车消失在拐弯处的时候,李云帆一行大步流星朝村子里面走去。张队长正在那条三叉路口等大家,他的身旁跟着一条黑白相间的大花狗。

两路人马汇合之后,一起朝张东旭家走去,张队长家的那条花狗在同志们中间窜来窜去,欢实亢奋的很。

村子里面没有什么人——凡是能下地干活的人都被张队长安排到地里干活去了。村子里面也非常安静,那些闲着无事的老人还没有腾出空来唠嗑,上工的人走了,他们正在家中刷锅洗碗,或者喂猪和到打扫庭院。所以,走在村子里面,难得见到一个人,老年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时间,一般是在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

人还没有走到张东旭家的院门口,就听见一条狗扒门的声音,它并不叫喊,只是“呼哧呼哧”地喘气。

“你们先不要靠近,我和阿花先过去,只要看到阿花,大黑就不会咬人。”

张队长走到院门前,阿花也跟了过去,两条狗隔着院门互传信息,彼此都很兴奋,哼哼唧唧,尾巴不停摆动。院门晃动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张队长朝李云帆招招手。

李云帆、卞一鸣和老侯缓步走了过去,隔着门缝,三个人已经看见了大黑的模样,那是一条个头很大的狗,龇牙咧嘴,面目狰狞,眼睛里面冒着蓝光。

老侯走到张队长的旁边,从皮包里面拿出一根钢丝,慢慢伸进铜锁之中——这是一把老式铜锁——这种老式铜锁是比较容易打开的。

咔嚓一声,锁开了。

张队长将老侯和李云帆、卞一鸣挡在身后——他怕大黑伤了他们。张队长在阿花的屁股上使劲拍了一下,阿花窜进了院门对面的小树林。张队长将一扇门慢慢打开。

第一百三十二章 军帽终于现身

大黑钻出狭小的门缝,追随阿花去了。

李云帆一行迅速闪进院门,张队长则站在院门内观察外面的动静。大黑一会儿还要回到自己的家。在同志们搜查结束之前,绝不能让大黑进入院门,在看家护院和谈情说爱之间,大黑会选择谈情说爱,而当谈情说爱的游戏结束之后,大黑不会忘记看家护院的本职工作。

张东旭家一共有七间瓦房。三间正房,东西各有四两间侧房,东边一间侧房是厨房,正房和东西两间侧房都上着锁。

“张队长,张东旭住在哪一间屋子?”李云帆道。

“正房西头,张福海住在东头。”

老侯打开正房的门锁。

李云帆和卞一鸣走进西屋,其他人紧随其后。

西屋里面有一张大床,一个大衣橱,一个半截厨,一张桌子,墙角上摞着一大一小两个木箱。大衣橱、半截厨和两个木箱上都上了锁。

床上有一床被褥,一床垫褥,一张床单,两个枕头。

老侯将所有的锁全部打开。

“我们一个人搜一个地方,一定要搜仔细了。搜过以后,东西要按照原来的样子摆放,千万不要让张东旭看出来。”

李云帆搜大衣橱;

卞一鸣搜半截厨;

王萍搜大木箱;

谭晓飞搜小木箱。

二十分钟以后,搜查完毕,除了衣服,没有大家要找的黄军帽和赃物。

李云帆朝床底下看了看,床底下什么都没有。

卞一鸣用手电筒在床底下扫了几下。在手电筒的光柱下,有一个突兀的布状物。

谭晓飞也看见了:“好像是一件衣服。”

卞一鸣走出两道门,从院子里面找来一根竹竿,返回西屋,蹲下身体,右膝着地,用竹竿将布状物拨了出来。

“是一顶帽子。”曹云清惊叫道。

看不出帽子的颜色,因为帽子上落了一层很厚的灰尘,再加上屋子里面的光线比较差。

看形状,像是一顶单帽子。

李云帆和卞一鸣非常激动,同志们这次搜查张东旭家,就是冲黄军帽和赃物来的,现在,同志们在床底下找到了一顶帽子,这顶帽子会不会是管立秋和张福清所说的那顶黄军帽呢?

卞一鸣从地上拿起帽子,走到门外,将帽子在墙上掼了几下。

“是一顶黄军帽。”王萍小声道,如果不是怕左邻右舍听见,王萍一定会大声喊出来。

大家都看见了,卞一鸣手上拿着的确实一顶黄军帽,灰尘去掉之后,露出了黄军帽原来的颜色,虽然帽子已经褪色不少,但一打眼就能看出是一顶黄军帽。

让大家兴奋不已的不仅仅是黄军帽,在黄军帽的帽檐上也有一个五角星,和关景荣那顶黄军帽帽檐上的五角印记完全一样,柴二得口中的五角星会不会是这顶黄军帽上的呢。

同志们的心里面似乎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接下来,同志们又仔细搜查了正屋的东厢房——即张福海的房间和两间西侧房,但一无所获。

“李局长,你们在到地窖里面去看看。”张队长走到地窖口。地窖口的位置在厨房的北墙根,地窖口是用两捆柴禾盖起来的。

第一百三十三章 地窖别有洞天

李云帆搬开两捆柴禾,柴禾下面是一块塑料布,这块塑料布是主要是防止雨水进入地窖的,塑料布上汪着一点水。

谭晓飞揭开塑料袋,塑料袋的下面有一块用藤条编成的篱笆。

谭晓飞掀起篱笆,下面是一一个方形的洞口。

地窖口正好下一个人,卞一鸣慢慢下到洞中,地窖的高度在一点二米左右,人在地窖里面只能蹲着,弓着腰,低着头。

卞一鸣的手上拿着手电筒。

地窖的面积在两平方左右。

地窖里面有一些稻草,拨开稻草,稻草下面有一些烂山芋和烂菜帮子。

张队长从院门口跑到李云帆跟前,低声道:“东旭家的地窖和别人家的不一样,他家的地窖是用砖块砌的。”张队长说完之后,又回到院门口。

李云帆也低头弯腰,钻进地窖。

张队长说的没错,地窖的周围确实是用青砖砌起来的,地窖的顶部横着几根木头,木头上铺着芦席子。

李云帆从卞一鸣的手上接过手电筒,用手电筒的屁股在砖墙上敲了一圈。

两个人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着手电筒敲击砖块发出来的声音。

当李云帆敲到北墙的时候,声音和其它地方明显不一样——声音虚而不实。

两个人互相对视了一下:两个人的判断是一致的。

卞一鸣从裤子口袋里面带出一串钥匙,从钥匙串上取下一把电工刀。

卞一鸣打开电工刀,用刀尖撬开一块青砖,里面竟然还有一块。

卞一鸣干脆把第一层青砖全撬了下来,然后再撬第二层青砖。

随着第二层一块青砖的落地,两个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长方形的洞穴。

李云帆用力一推,但没有的推动,第二层青砖砌的比第一层结实许多,卞一鸣用电工刀一块一块的撬,五六分钟以后,一个更大的长方形的洞穴,出现在两个人的眼前。

李云帆将手电筒的关注对准了洞穴。在砖墙的另一边,原来还有一个地窖,准确地说,更像一个密室。

卞一鸣从李云帆的手上接过手电筒,爬了过去。

环照四周,原来是一个长方形的空间,面积在在三平方左右,密室的高度也在一米二左右。位置在东厢房的下面。

“卞一鸣,看看有没有东西。。”

手电筒的光开始认真寻找。

遗憾的是,密室里面除了一些破衣服和散状的棉花胎之外,没有任何东西。

虽然密室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但两个人还是闻出了墓室和棺椁的味道,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气息,李云帆和卞一鸣已经在一号和二号墓室里面领教过这种特殊的气息了。很显然,这个密室一定收藏过随葬品,只有收藏过随葬品的地方才可能留下这种气味。

密室里面没有其它出口,这也就是说,密室的出口就是地窖的出口,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地窖,实际上,在地窖里面藏着一个密室。而墓室就在东厢房的下面,谁能想到地窖里面会藏着一个密室呢?

青砖墙上有些潮湿,青砖显得很陈旧。

第一百三十四章 厨房三口铁锅

张队长说,张东旭家的房子从他爷爷那一辈就有了,这也就是说,这个密室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

密室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肯定是用来藏匿值钱的东西的,张东旭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卖货郎,我们都知道,卖货郎干的是跑腿活,赚的是辛苦钱。所以,卖货郎只是一个幌子。

虽然李云帆和卞一鸣没有在密室里面找到任何与案子相关的东西,但至少证实了某些分析和判断。

按理,能在张东旭家找到一顶掉了五角星的黄军帽,已经算不小的收获了——这完全可以作为证据。

当李云帆和卞一鸣仍不死心,既然已经进了张东旭的家,就应该好好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于是,李云帆和卞一鸣有把注意力投向了厨房。

笔者在前面已经交代过了,张东旭家所有的门都上了锁,厨房也不例外。

张队长说,在张家堡,一般人家的厨房是不上锁的,因为厨房里面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没有隔夜的食物,二没有粮囤——一般人家的粮囤都是放在睡觉的屋子里面的,大家都知道,粮食最怕的是老鼠,而生活在贫穷中的乡亲们尤其怕老鼠,因为老鼠会和他们争夺仅有的——少的可怜的粮食,所有,必须把粮食放在有人睡觉的房间里面,那个年代,人们不需要防贼,主要任务是防鼠。当然,厨房里面更不会放值钱的东西,所以,厨房的门是用不着上锁的。

老侯打开厨房的门锁。

大家走进厨房。

张队长说的没错,碗橱里面确实没有隔夜的食物,也没有粮囤。张东旭家的粮囤在西边两间屋子里面。

厨房里面有一个灶台,灶台上有三口锅,靠墙的锅大一些,外面的锅小一些,中间的锅不大不小。

灶膛里面堆放这两捆柴禾。

厨房里面还有一个不大不小,比八仙桌小一点,又比小桌子大一点的老式桌子,桌子四边雕刻着一些花卉图案,桌子的颜色呈荸荠色,看上去古色古香的,笔者顺便补叙一下,张东旭家的家具都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很显然,张家过去是一个殷实的人家。

在桌子下面,放着几个小板凳,这些小板凳不讲究,和一般人家的木制小板凳差不多。

房梁上挂着两个菜篮子,菜篮子上油乎乎,黑黢黢的,这两个菜篮子大概是用来存放过夜的食物的。篮子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

李云帆对厨房里面的灶台非常感兴趣,李云帆家的厨房里面也有一个灶台,但他家的灶台和张东旭家的灶台不一样,他家的灶台只有两口锅,我们都知道,锅的数量和人口的数量应该是成正比的。而张东旭家只有两口人,三口锅,这个比例有点滑稽。

李云帆围着灶台转了一圈。

灶台的正面,从上到下,抹了一层厚厚的石灰,灶台的北面——即灶膛那一面,上半部分有石灰层,下半部分的青砖则是露出来的。

李云帆打开手电筒一块青砖一块青砖地照——主要是照砖缝,砖缝里面是粘合层。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家目瞪口呆

李云帆又用手敲了敲每一块青砖,都没有松动的迹象。

灶膛口和地面的距离在五十公分左右。

如果灶台下面有名堂的话,肯定有几块青砖是松动的,经过仔细的检查,没有一块青砖是松动的,青砖与青砖之间的粘合物也都有。

在中间的灶膛里面放着一个火钳,卞一鸣拿起火钳,用火钳的后座在青砖上敲了很多下,也没有什么异常。

两个人站起身,走到灶台的正面。

李云帆拿起最大那口铁锅上的锅盖放在旁边的灶台上,然后用双手拿起铁锅,放在地上。铁锅拿掉以后,灶膛就露出来了。

卞一鸣用火钳拨开灶膛里面的余灰,李云帆的手电筒紧随其后。

灶膛里面的灰烬太多,卞一鸣就把灰烬拨出灶膛口。

谭晓飞找来一个簸箕,用手将灰烬扒进簸箕。

灰烬弄干净之后,露出两块黑砖来、

卞一鸣用电工刀慢慢撬开青砖,青砖的下面是一块石板。

卞一鸣将石板上面的青砖都撬起来以后,一块完整的石块漏了出来。

李云帆用手掀起石块,所有人都惊呆了。

在石块的下面有一个洞穴。

厨房里面的骚动声惊动了守在院门口的张队长,他冲进厨房。

张队长看到灶膛下面的洞穴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是:“没有想到——没有想到。所有人家的灶膛下面都是实的。这——这下面一定有名堂。”

张队长的话音未落,李云帆的手电筒已经照到了一个坛子,接着又照到了一个坛子,是那种小口大肚坛,直径在三十五公分左右。

大家目瞪口呆。

每一个坛口上都盖着半截青砖。

卞一鸣趴在灶台上,拿掉坛口上的半截青砖,两个坛口的直径都在十公分左右。

卞一鸣小心翼翼地将两个坛子一一拎出灶膛。

“李局长,我到门口去看着。防止张福海突然折回头。”张队长拔腿就走。

“张队长,不用了,如果张福海回来,我们正好把他抓起来。”

李云帆和卞一鸣慢慢地将两个坛子里面的东西一一拿出来,放在在桌子上。随着坛子里面的东西一件件地放在桌子上,同志们悬着的心也随之落了地。

第一个坛子里面倒出来的是金器,一共是是二十七件,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枚金印和一尊金佛。金印的上面是一个乌龟,金印的下面雕刻着三个字,是篆字。李云帆只认得左下角一个字,很像是一个“王”字。金佛的造型是一个光头眯眼,大肚深脐的坐佛。高度在九公分左右。还有两样东西必须交代一下,在二十一件金器之中,有两样东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两样东西分别是一个金耳环和一支手镯,这个金耳环和金手镯和管立秋送给老婆邹胜美的金耳环和金手镯正好是一对。很多事情都一一照应上了。

第二个坛子里面倒出来的是玉石,一共是十九件,手镯,挂坠,玉佩,扳指,应有尽有,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玉如玉和一尊立佛。

第一百三十六章 案子终于突破

玉如玉通体白如羊脂,应该属于和田玉中最名贵,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