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村魅影三-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柜台上只有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五个人走到柜台跟前。

中年男人丢下手中的报纸,打量了五个人以后,走了过来,他的嘴上叼着一支香烟。

“张所长,你怎么有空到我们这里来啊!”

“老唐,我们跟你打听一件事情。”张鹏站在柜台的外面。

“什么事情?”

“你在这里工作了多长时间?”

“有十年了,怎么了?”

“在五六年以前,你们有没有卖过一种网状的、黄颜色的塑料凉鞋?”

“你们等一下,戴菊仙马上就到,她在鞋柜干了年,她应该能记得。她既负责营业,又负责进货。”

“你们是几点上班?”

“八点,但一般人都会稍微迟一点。你们先抽烟。”老唐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包烟来。

老唐的香烟还没有抽出来,张鹏的香烟已经递到了老唐的手上。

老唐将五个人领进柜台里面的一间办公室。

大家刚坐下,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走进办公室。

老唐站起身:“张所长,她就是戴菊仙。戴菊仙,张所长他们找你有事。”

“找我什么事啊?”

王萍站起身,将板凳让给戴菊仙。

戴菊仙谦让了一会,才欠着屁股坐在板凳上。

“戴菊仙,张所长他们想问问我们柜台有没有卖过黄颜色的女式塑料凉鞋。”老唐道。

“鞋帮成渔网状。”张鹏补充道。

“我们这里不进这种货,我们服务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在鞋子的颜色和款式地上不讲究。乡下人一般不买塑料凉鞋。你们可以到县城的百货商店去看看。”

紧接着,戴菊仙和老唐领大家到后面的仓库看了看,现在,正值冬末春初,凉鞋是不会放在柜台上的,今年,凉鞋还没有开始进货,仓库里面的塑料凉鞋是以前卖剩下来的。

两个人领着大家走到一个货架跟前,货架上放着几个纸盒,戴菊仙将纸盒子一一打开,里面放着一些塑料凉鞋,颜色不是灰色,就是浅蓝色。

离开谢家集百货商店以后,汽车驶出谢家集,朝县城而去。

郑峰一言不发,所以,大家都是一言不发。

郑峰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凶手的脚上穿一双黄颜色的塑料凉鞋,按照招娣的外婆和舅妈,包括戴菊仙的说法,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的农村女人是不会买这种黄颜色塑料凉鞋的,这是不是说,凶手有可能是城里人呢?可城里人怎么会和谢家财和周凤英扯上关系呢?”

四十分钟以后,汽车驶进县城。

刘长松带大家去了三家商店,第一家是县百货公司东门市部,第二家是县百货公司南门市部,第三家是一家装卖鞋子的商店,这家鞋店的名字叫顺风鞋店。五个人在这家商店找到了黄颜色塑料鞋的踪迹。

这家鞋店一共有皮鞋、布鞋、胶鞋和凉鞋棉鞋四个柜台,凉鞋棉鞋柜台的柜长姓常,名字叫常宝兰,她在凉鞋棉鞋柜台工作了十二年,这个柜台所销售的鞋子有明显的季节性。

第一百零六章 不会有错

春末夏初的时候开始卖凉鞋,秋末冬初的时候,开始卖棉鞋。现在,常宝兰的柜台正在卖棉鞋,凉鞋在库房里面放着,库房里面没有大家找的黄颜色的塑料凉鞋,但常宝兰清楚地记得,他们曾经出售过杨大顺所描述的黄颜色的网状塑料凉鞋。

常宝兰还记得,这种凉鞋销售的时间是在一九六九年五月,他还从账册上找到了进货单,进货单上有进货数量、进货价格,进货时间。

进货的时间是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九号,常宝兰清楚地记得,这批货是在五月一号上柜销售的。

这个时间和案发时间是吻合的。

这批货很受顾客的欢迎,上柜一个星期就销售完了。

找到黄颜色的塑料凉鞋,这使郑峰和大家欣喜若狂,只要找到鞋子的出处,就一定能找到鞋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库房里面虽然没有黄颜色塑料凉鞋,但常宝兰在自己的记忆里面找到了一点有价值的信息:常宝兰曾经给自己的侄女儿买了一双鞋子——黄颜色的、网状塑料凉鞋。

这真是无巧不成书。

当常宝兰知道同志们的来意之后,立即冲出店门,她走出店门之前扔给五个人一句话:“你们稍等片刻,我顶多一刻钟就回来了。”

商店里面一位姓刘的同志们把大家请进柜台里面一间办公室坐等,并且给每人倒了一杯水。

常宝兰果然在十四分钟左右回来了,她的手里拎着一个包,包里面放着一个有棱有角的盒子。

“你们等急了吧!”常宝兰气喘吁吁,脚步匆匆,她的额头上全是汗,棉衣的扣子完全解开了。

常宝兰人还没有进店门,就从包里面拿出一个纸盒子,同时将纸盒子打开:“你们——看看——是不是——这——这种塑料凉鞋?”

“杨大顺,你快过来看看。”郑峰道。

杨大顺走到郑峰和常宝兰的跟前。

“郑局长,就——就是这种鞋子——就是这种鞋子,不会有错——绝不会有错。”杨大顺显得非常激动,他说话的声调都变了。

“杨大顺,你确定吗?”

“郑局长,绝不会有错,就是这种鞋子,我记得真真的,就是这种鞋子——这只鞋子在我眼前闪了三次。”应该那只鞋子在杨大顺的眼前闪了三次。

杨大顺说得没错,别说杨大顺过目不忘,同志们看过以后,也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是它的颜色,还是款式,包括它的鞋后跟,都是不可多见的。你不想记住它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鞋帮的前半部分成网状,米黄色,鞋后跟高约一点五公分左右——这么高鞋跟的塑料凉鞋,乡下女人更不会穿的;鞋扣是一个直径和一分硬币差不多大小的圆环,材料是铝质的。这种鞋子无论是颜色,还是款式,都比较时髦。

常宝兰特别强调,这种鞋子的价格是六块五毛八,一般人是舍不得买这种鞋子的。

常宝兰还拿出账册,进货单上的价格确实是六块五毛八分。

第一百零七章 确定范围

常宝兰非常爽快地将塑料凉鞋借给了郑峰。

在分手之前,郑峰又多问了一句:“大姐,这种凉鞋,除了你们商店销售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商店出售呢?”

“这——你们要到县商业局去问一问,这批鞋子是商业局批给我们的。哪些商店卖过这种凉鞋,他们有底根。”

这就是计划供应的好处,所有商品都是按计划供应,所以,就得有一个专门的机构。郑峰希望商业局的底根还在。

五个人告别常宝兰走出商店大门的时候,常宝兰追了出来:“郑局长,你们等一下。”

五个人停住脚步。

“郑局长,你们到商业局找物资供应科的谭科长,当时,他是副科长。”

五个人驱车去了伍洪县商业局。

十分钟以后,在刘长松的指点下,汽车在一个古老的门头前停了下来,之所以说古老的门头,是因为在大门两侧蹲着两个缺胳膊少腿的石狮子。

刘长松和门卫师傅低语了几句之后,五个人径直朝里面走去。

走上一个仄仄的楼梯,二楼右边第二至第四个门框上都挂着供应科的牌子。

刘长松在第二个门上敲了三下:“咚——咚——咚”

“请进。”

刘长松推开门,里面坐着两个女同志,其中一个女人道:“你们找谁?”

“我们找谭科长。”

女人站起身:“谭科长在旁边办公室,请随我来。”

女人走到第三个门跟前,敲了三下门。

“进来。”里面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

女人推开门,朝办公室里面慢声细语道:“谭科长,有人找您。”

不一会,一个五十几岁、带着眼睛的男人出现在办公室的门口:“这不是刘公安吗?”

“谭科长,您认识我?”刘长松上前一步。

“你不认是我,但我认识你,快请进——快请进。小薛,倒五杯茶来。”

“知道了,我马上就送过来。”小薛走出办公室,然后掩上办公室的门。”

谭科长将大家引到里间的沙发上坐下。

“谭科长,这位是地区公安局的郑局长。”

郑峰站起身。

谭科长握住了郑峰的手:“只知其名,未曾谋面。幸会——幸会。郑局长请坐。”

小薛和另外一个女人端着五杯茶推门而入,放下茶杯以后,轻手轻脚退出办公室。

“郑局长,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情?”

刘长松从包里面拿出鞋盒,打开盒盖,拿出塑料凉鞋。

“我们从顺风鞋店来,在一九六九年五月,顺风洗点曾经销售过这种鞋子,我们想知道,这种鞋子除了顺风鞋店销售以外,还有没有其它商店经营过这种鞋子?”

“行,我派人查一下底根就知道了。郑局长,请稍等片刻。”谭科长拿起一只鞋子,很有礼貌地点点头,然后走出办公室:“小薛,你过来一下。”

“来了。”小薛走出办公室。

“小薛,你和小万查一下底根,一九六九年,看看这种鞋子,我们批给了那些单位。”

“知道了。”

“越快越好。”

“知道了。”

第一百零八章 底根清楚

五分钟左右,小薛推门而入,她的手上拿着一张已经发黄的纸。

谭科长站起身:“结果怎么样?”

“派货单上只有顺风鞋店一家。您看。”小薛将派货单递给了谭科长。

谭科长在派货单上扫了一眼,然后将派货单递给了郑峰。

派货单上有八个内容:

1,分配单位,顺风顺风鞋店。

2,货品,燕飞牌塑料凉鞋。

3,颜色,黄色。

4,数量,80双。

5,货号,1610。

,时间,1969。4。28。

7,规定零售价,6。58元。

8,审批人,谭文泉。

看到自己的名字,谭科长终于想起来了:“这批货是我经手的,地区供销合作总社只拨给我们80双,因为数量有限,我们就拨给了顺风,二是因为这种款式的鞋子,在农村几乎没有市场。”

这也就是说,杨大顺在案发当晚看到的脚穿1610号凉鞋的女人就在八十个顾客之中——准确一点说是在八十双鞋子的主人之中。

既然案子发生在谢家庄,那么,就以谢家庄——或者谢家集为中心点,然后向谢家集外围逐渐扩大调查范围,主要调查对象是两类人:一类是和谢家财夫妇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的人;另一类是和谢家关系比较紧密的人。第二类人比较好调查,所以,第二类人不是调查的重点,第一类人应该是点调查的对象,这类人的范围很大。

郑峰和李云帆首先想到的是谢家集,刘长松和张鹏也是这么想的,既然农村女人买1610号鞋子的可能性比较小,那就把调查的重点放在谢家集。谢家集虽然是谢家集公社党政机关所在地,但它毕竟是伍洪县最大的集镇,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谢家集是虽然是一个集镇,但商店,邮局,医院,学校,信用社,农技站,供销社,食品站,粮库,应有尽有,县城里面有些人在县城里面找不到工作,就到县城下面的集镇来找一份工作。所以,郑峰和李云帆商量后决定,先到谢家集所有单位去寻觅黄颜色塑料凉鞋的主人——即杨大顺所见到的那只鞋子的主人。

汽车驶进谢家集的时候,时间是下午三点半钟左右,郑峰一行从街东到街西,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问。还真让刘长松和张鹏说对了,很多单位的大部分职工,都是县城人。

在谢家集的东头,有一家农业信用社。

五个人走了进去。

信用社里面有一个长长的柜台,里面坐着三个女人,其中一个女人有四十岁左右,另外两个人有二十几岁。

四十岁左右的女人仰起头:“请问你们是取钱还是存钱?”

“我们有一件事情想麻烦你们。”张鹏道。

“这你不是张所长吗?”从里面的办公室里面走出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你可是从来不到我们信用社来的哦。”

“徐主任,你怎么在这里啊?”

“我刚调到这里来。不知道我们能为你们做些什么?”

第一百零九章 小露踪迹

张鹏示意刘长松从包里面拿出塑料凉鞋。

张鹏从刘长松的手上接过鞋子,放在柜台上:“徐主任,请你们的同志看看,她们有没有见谁穿过这种鞋子?”

“来,陈敏,你们三个人过来看一看。”

三个人女人站起身,走到柜台跟前,一一拿起鞋子看了看。

两个年轻的女人摇摇头。

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四十岁左右的女人身上,她就是陈敏。

陈敏又拿起鞋子看了看:“我看到人穿过这种鞋子。”

“这个人是谁?”郑峰道。

“我不认识。”

“你是在什么地方看见的呢?”

“就在谢家集。”

“就在谢家集?什么时候?”

“有些年头了,大概有五六年了吧!”

这个时间和案发时间是吻合的。

“这种鞋子很显眼,在我们这里,穿这种鞋子的人很少。”

“你仔细想一想。”

“时间太久。”

“此人长什么样?是乡下人还是镇上的人?”

“长什么样?很时髦——和一般女人不一样,肯定不是乡下人,从她的皮肤和穿戴看,一准是镇上的人。”

“你看到她的时候,是在谢家集的什么地方?”

“是在赶集的时候——在大街上。”

“就看到一次吗?”

“对,就一次。”

“这个女人身高是多少?”

“赶集的时候,人很多,记不真切了,她从我跟前一晃就过去了。”陈敏紧锁眉头,“个头吗,好像是中等——中等偏下。脸——我没有看清楚,但从穿戴上看有点艳艳。”

“是什么发型?”

“头发比较长。”

“头发是散开的,还是梳成了辫子?”

“梳成了长辫子。”

陈敏提供的情况虽然模糊不清,但郑峰和李云帆还是非常兴奋,只要陈敏看到的女人是谢家集人,就一定能找到她。那是一个革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以朴素为主旋律,时髦和妖艳没有什么市场,所以,时髦和妖艳的女人不会很多,想在谢家集这样一个只有一万多人的地方找到穿塑料凉鞋的女人,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遗憾的是,事实并没有支撑郑峰和李云帆的判断和想象。当天下午和三月十号上午半天,同志们访问了所有的单位,但没有一个人见过黄颜色塑料凉鞋。

这是怎么回事呢?陈敏见到的女人难道不是谢家集人?好不容易寻觅到的线索,又中断了。

郑峰和李云帆仍不罢休,三月十号下午和三月十一号上午,同志们到谢家集的外围进行拉网式的调查走访。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这对同志们的打击非常大,同志们进驻谢家庄已经有十二天了。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一一中断。

难道是同志们的刑侦思路和方向错了?

王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会不会是鞋子的主人迫于世俗的压力,很少在大众广庭下穿这种鞋子呢?在单位穿这种鞋子扎人的眼睛。谢家集虽然不同于农村,但毕竟和县城不一样,相对而言,它还是比较落后的,落后,就会保守,在这样一个落后保守的地方,穿的太过时髦,是会被环境所不容的。

第一百一十章 随便问问

在那个年代,时髦会成为众矢之的,现在,时髦已经变成一种时尚,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追求的生活目标——或者叫境界。

王萍的话也许是有道理的。

三月十一号傍晚,从派出所回到谢家庄以后,奔波了一天的同志们,没有一个人提案子的事情,因为郑峰和李云帆没有提案子的事情。于是,大家坐在堂屋的大桌子周围打八十分。

卞一鸣对打扑克牌不感兴趣,更不喜欢看二成牌。他朝坐在一边看二成牌的刘长松使了一个眼色,两个人走出堂屋。

此时,郑峰和李云帆心理压力很大,每当案子的侦破工作陷入僵局的时候,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一些,是非常必要的。在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时候,用打扑克牌来打发难捱的时间,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

两个人一前一后,走出院门,然后朝汶水河堤走去。

穿过两个村庄,汶水河横在眼前。向南走,前面是张庄,张庄是招娣上学必经之地;向北,不远处就是砖瓦厂。

两个人朝北走了一百多米,河岸边架着一张大网,在用毛竹搭起来的高台上,一个人正在摇动轱辘,随着轱辘的转动,渔网在慢慢没入水中。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

两个人在渔网旁边的河坡上坐下。

一路上,卞一鸣一言不发,刘长松只是默默地跟在他的身后。在刘长松看来,卞一鸣是一个爱动脑经的人,当案子陷入僵局的时候,言语不多的卞一鸣就会更加沉默。卞一鸣虽然言语不多,但思想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卞一鸣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三支,递了一支给刘长松,又扔给捕鱼人一支,捕鱼人接过香烟,夹在耳朵上。刘长松按着打火机。打火机的光映照着卞一鸣紧的眉头,他的眉宇之间,有两道明显的深沟。

“卞一鸣,别这么心事重重的样子,相信我们一定能拿下这个案子。”

卞一鸣,嘴上含着烟,望着已经没入水中的渔网。捕鱼人用火柴点着了香烟,他平静地望着水面——他在耐心地等待着。

耐心和等待是必须的。

时间过去了十五分钟左右,捕鱼人开始转动轱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力,渔网终于出水了,紧接着,已经能看到渔网的底部了,遗憾的是,这一网没有一条鱼。捕鱼人再次将渔网放到水中。

捕鱼人不能保证每一网都有鱼,这和刑侦工作者不能保证侦破所有案件一样。

“老刘,你对对周银锁的姘头还有印象吗?”卞一鸣突然道。

“你怎么想起她了?”

“我随便问问。”

“你究竟在想什么?周银锁的嫌疑早就被我们排除了。”

“这个女人是不是和一般的女人不一样?”

“不错,是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呢?”

“有点妖艳,我听出来了,卞一鸣,你是不是想起了信用社陈敏的话呢?”

“老刘,你好好回忆一下,周银锁的姘头的头发什么样?”

“长头发,大辫子。”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鸣惊人

“是长头发,大辫子。”

“当年,你们和她接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她脚上的鞋子呢?”

“我想不起来了,这样吧!我们回去以后问问解平和段安平,他们或许能记得。卞一鸣,你是不是怀疑周银锁和他的姘头童美艳。”刘长松竟然还能记得童美艳的名字。可见他对童美艳的印象很深。

“我只是随便问问,怀疑,谈不上。”

“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跟郑局长谈谈呢?”

“你千万别在郑局长面前提这件事情,不成熟的东西千万不要咋呼,否则会扰乱郑局长的思路。我们已经走了不少冤枉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卞一鸣所考虑的问题恐怕不只他跟刘长松所说的这些内容。不过刘长松似乎从卞一鸣的话中听出了一点弦外之音:“卞一鸣,你是不是想说,我们当初的调查还差一步。”刘长松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人的思维有一个特点,很多说不明,道不白的问题,有时候只隔着一层薄纸,只要捅破这层薄纸,心里就会明了,眼睛就会亮堂。

卞一鸣本来不想和刘长松多说什么的,他看刘长松和他想到一条道上来了,有意将思维的触角继续向下延伸:“还差一步?老刘,你说说看。”

“如果周银锁和童美艳商量好口供的话——不是如果,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我们的调查应该再往前走一步,童美艳能证明周银锁所说的话,那么谁来证明童美艳提供的情况是不是真实可靠呢?这两个人本来只是一对苟合的男女,没想到后来居然成为夫妻,看样子,他们之间的缘分不浅啦!卞一鸣,你跟我说一句实话,你是不是这么想的?”

卞一鸣微微一笑:“我们可以这么想,但必须要有事实和证据做支撑。”

“卞一鸣,你想怎么做?”

卞一鸣沉默不语。

“卞一鸣,你说话啊!真急死人了。”

“你得答应我暂时不要声张。”

“我守口如瓶就是了。快说,你预备做什么?”

“这件事情,我们得悄悄地进行。等有了一点头绪以后,再说不迟。走——”

“到哪里去?”

“到谢家集去。”

“到谢家集去做什么?”

“走,到地方就知道了。”

两个人经过张村,走进谢家集的大街。

“卞一鸣,你的葫芦里面到底买的什么药啊?”

“童美艳家住在什么地方?”

“这我知道,当年,我找童美艳核实情况就是在她家里。”

“很好。”

“你是想到童美艳家去吗?”

“现在还不是到她家去的时候,我们找他的邻居了解情况。黄颜色的塑料凉鞋,童美艳不在单位穿,也会在家里面穿,只要是鞋子,她就一定会穿,还有,她的腿上——或者脚踝上如果有疤痕的话,瞒得了别人,瞒不了邻居,刚开始,她可能会遮掩,时间一长,她一定会放松警惕。”

“这样,会不会打草惊蛇呢?”

“只要我们谨慎小心,就不会出纰漏。”卞一鸣眉头一皱,“老刘,你说的对,这样吧!我们先去找方洪波。”

第一百一十二章 拜访洪波

“先找方洪波?”刘长松圆睁双眼,卞一鸣的想法一个接一个,他的思维有点跟不上。

“对,找方洪波。”

“卞一鸣,我都快要把这个人忘掉了,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我不是看过档案材料吗?”

“你一定认真研究过档案材料,否则,你不会记得这么清楚。”

我们都知道,卞一鸣的记忆力特别好,只要是他看过的内容,一般会储存在脑海深处,在后面的刑侦工作中,随时都需要将那些储存在记忆深处的信息拿出来进行组合和链接,这对刑侦工作这来讲,尤为重要,卞一鸣之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就是因为在他的大脑里面储存了大量信息,而当这些信息组合链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有可能有新的解读,这样一来,也就会有新的发现。

“你想找方洪波了解周银锁和童美艳的情况?”

“对。”

两个人一边说,一边大步流星朝街西头走去。

刘长松认识方洪波的家,方洪波家在谢家集北边的方村,从方村到谢家集最多只要十几分钟。

十几分钟以后,两个人穿过两个村庄之后,走进一个小山坳,方洪波家就住在这个山坳里面。山坳里一共有三户人家,方洪波家在最西边一家。

刘长松敲了三下门,伴随着一阵犬吠声,院门被打开了,里面站着一个六十岁左右的来着:“你们找谁啊?”

“请问方洪波在家吗?”

“你们是——”

“大爷,我是县公安局的刘长松。”

“公安局的?”

“大爷,五年前,我到您家来过两次。”

老人朝刘长松跟前凑了凑:“不错,我想起来了,当时来的是三个人,还有谢家集派出所的张所长。”

“老人家,您的记性真好,方洪波在家吗?”

“请进,你们先到堂屋坐下,我去叫洪波,他大爷今天过七十大寿,他在大爷家吃寿面呢?”

堂屋里面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灯下写作业。

老人走进堂屋:“小芹,小文,你们到厨房去写作业,叫你奶奶泡两杯茶来。”

两个小朋友收拾好桌子上的书本之后,抱着书本走出堂屋。

不一会,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端这两杯茶走进堂屋,将茶杯放在桌子上:“老头子,你陪两位同志们说话,我去叫洪波。”

“中,你路上小心点。”

“奶奶,我去喊我爹。”小男孩的耳朵真好使,他站在堂屋的门口道。

“中。快去快回,让你爹别磨蹭,你就说是县公安局的刘公安来了。”

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男孩子就飞也似地冲出院门。

几分钟以后,小男孩跑进院门,一个男人紧随其后,此人就是方洪波。

方洪波和刘长松、卞一鸣一一握手:“刘公安,我听说你们又在调查谢家庄的案子,但我没有想到你会来找我,那周银锁的嫌疑不是已经排除了吗?”

“我们还有一些疑点,想请教一下你啊!”

“请教不敢当,不知道你们想问什么?”方洪波一边说,一百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包香烟。

第一百一十三章 话中有话

“听说周银锁现在是谢家集供销社的第一把手。” 卞一鸣问。

“不错,他现在是供销社的主任。”

“他是什么时候当上主任的呢?”

“什么时候?我想一下,”方洪波扳了四个手指头,“有四年多了,是一九七零年的春天。”

一九七零年,那就是案发之后的第二年。

“是周银锁工作业绩非常突出吗?”

方洪波微微一笑:“这恐怕只有天晓得。”

“有什么话,你不妨直说,我们上一次的调查,对你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吧!”刘长松道。

“那倒没有,你们知不知道周银锁现在跟谁结婚了吗?”

张鹏说过这件事情。

“这——我们听张鹏说了,周银锁后来跟童美艳结婚了,为这件事情,周银锁的家人和他脱离了关系。”

“你们连这个都知道。”

“我们是听张所长说的。像周银锁这样嗜赌成性的人,怎么能担任供销社的第一把手呢?”

“人家有能耐呗!”方洪波话中有话。

“周银锁到底有什么能耐,你跟我们说说,好吗?”

“当年,眼看着周银锁快坍台了,可谁也没有想到,一眨眼的功夫,他不但没有坍台,反而被提拔当了副主任。”

方洪波的话信息量太大,其中的内涵一定非常丰富。

“当年?是哪一年?”

“一九六九年。”

“一九六九年?案子发生前,还是发生后呢?”

“案子发生后。”

这也太巧了吧。

“到底是怎么回事,请你跟我们说说。”

“当年,有人向上面举报,说周银锁有贪污挪用公款的问题。”

“是谁举报的呢?”

“当然是知情人了。上面派人到供销社查了几天,后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周银锁被提拔当了副主任。”

“你是说,这里面一定有文章?”

“供销社的人私下里都是这么说的,他周银锁要是没有能耐的话,是逃不过那一劫的。”

“这——有什么说法吗?”

“说法多了去了。”

“有哪些说法?”

“周银锁和公社的彭书记走得很近,还有县商业局的马副局长,你们知道童美艳是怎么分到咱们供销社来的吗?”

“是通过谁的关系?”

“马副局长。这个马副局长和童美艳是远房表情,还有人说的更难听。”

“说什么?”

“说周银锁的副主任的乌纱是用老婆换来的。”

“童美艳和马副局长有一腿吗?”

“童美艳和姓马的有没有关系,我们不知道,但她和彭书记有关系,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为官之道,周银锁走的也算是一条路吧!虽然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