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村魅影三-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不是非常可笑呢?
话说回来,不管高建国家的房子怎么盖,厨房和正屋在不在一起,狐仙要是想继续寻仇的话,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手段,难道狐狸大仙已经出了气,解了恨,停止报复了吗?
第三十二章 一贫如洗
在正屋的东山头,确实有两个直径在五六十公分左右的树桩了,大娘说,被锯掉的是两棵百年老槐树,就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两棵槐树。
为了防止火灾,高家人将柴堆放在了院门外。每次烧火做饭都从柴堆抱柴禾,饭菜烧好以后,把灶膛里面的剩下来的柴草清出厨房。
除此以外,高家还在厨房内外个放了一口大水缸,高建国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水缸挑满水。
自从上次火灾之后,高建国的母亲平时也不出去串门了,想串门的时候,就把别人请到家里来。
防范是必要的,但我们能体会到这种诚惶诚恐的日子是很难打发的。但高家人还在继续打发这这样的日子,一天不把“狐狸大仙”挖出来,高家这种诚惶诚恐的日子就不会结束。
同志们在高家还能看到那场大火留下的痕迹,说起来令人心酸,高建国家除了睡觉的床和吃放的桌子板凳以外,没有一件像样家具。
除了诚惶诚恐的日子以外,还要忍受贫穷的煎熬。郑峰看到了两个男孩,一个十岁九岁左右,一个六岁左右,个个面黄肌瘦,衣不合体,孩子身上所有的衣服都是用大人的衣服改造的,衣服上落了不少补丁。
如果真有狐狸大仙的话,那么,他们也不能称之为仙,高建国犯下的过错,为什么要强加到孩子的头上呢?如此看来,这位“狐狸大仙”应该是仙中之魔。
郑峰一行准备到高建国家后面的树林里面去看看,刚准备出院门,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冲进院门。他就是高建国,有人把公安同志到高刘村来的消息告诉了高建国,高建国立马飞奔而来。
高建国一眼就认出了马向志和付微澜。
“马公安,我听说你们来了,就一口气跑了回来。”
“郑局长,这就是高建国。高建国,这位是地区公安局的郑局长,他们刚拿下水涟县的案子就到高刘村来了。”
高建国将手在衣服上使劲擦了几下,然后抓住了郑峰的手:“我做梦都在想咱家失火的事情,可就是没有做到你们到高刘村来——我做梦都没有想到。”高建国的眼眶里面全是泪。
在马向志和付微澜的眼中,高建国苍老了不少,三十岁左右的人,鬓角上已经有了白发,黝黑的脸上有了几条不该有的沟壑。
院门口还站着一个人,他是和高建国一同跑回来的,他就是高建国的堂兄弟高建功。他站在旁边只顾擦拭脸上的汗。
高家的院门外,站着十几个人,在高家的院门外,有两棵枣树下站着十几人。
高建国领着大家到屋子后面的树林看了看。
大家已经熟悉郑峰和李云帆的行事作风,他们不管接手什么案子,首先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熟悉环境。
一行人走到高建树家院门口的时候,正好看到高建树从院子里面走出来——是用两条一大一小的板凳走出来的,大概是同志们突然从院门口闪过,高建树被吓着了,他用两条板凳向后退了几步。
第三十三章 身轻如燕
郑峰和李云帆同时看见了高建树,借助于两条板凳行走的高建树,整个人的高度,加上两只板凳的告诉只有七八十公分的样子,他的身体萎缩的很厉害,也许高建树自己觉得行走非常自如,但在郑峰和李云帆看来,很难,像他这样的步子,正常的人一步都走不了。
郑峰本能地向路左边让了让:“老乡,你先走。”
“您请先走,我没有啥子事情。”高建树将身体放在一只比较大的板凳上,他微笑着,将头向后仰,只有这样,他才能看见大家的脸。
“郑局长,他是我堂兄高建树。”
高建国的堂兄有很多,但最亲的堂兄就只有高建功一个人。
“马公安,这位就是你提到的画画得很好,并且会写‘雀字’的人吗?”
郑峰主动和高建树搭话是有考虑的,既然是熟悉环境,那么,自然少不了高建国的邻居高建树啰!
“不错,就是他。”
“老乡,我们可以进去看看你的画和字吗?”
“当然可以,就怕咱们乡下人这些土玩意入不了你们的眼。”
“我们听说你写的‘雀字’很有特点,所以想看看。”郑峰低头弯腰道。
“快请进。”高建树身轻如燕,一个非常迅疾又非常漂亮的转身,将郑峰一行领进了自己家的堂屋。”
“大娘,您好啊!”郑峰进院门之后看到另一间草房门口坐着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便主动和老人打招呼。
老人站起身,没有说话,他右手拿着一个捻线的陀螺,左手拿着一团棉花。
“公安同志,我娘的耳朵不好使,她听不见声音,非得很大,她才能听见一点点。”
高建树的身体在两条板凳之间摇摆着走进堂屋。
马向志所言非虚,堂屋的墙上挂满了不同的肖像,全是用铅笔画出来的,都是一些老人的肖像画。
在堂屋中间,放着一张很矮的桌子,桌子的高度相当于一般桌子高度的三分之一,桌子上放着一个画板,画板上夹着一张草稿纸,草稿上用铅笔画出浅浅的方格子,在草稿的左上方夹着一张照片,照片上压着一块比较薄的有机玻璃,有机玻璃上也有一些很小的方格子,大家看出来了吧!高建树用的是打格放大的方法画肖像的。
在堂屋的墙上还挂着十几幅对联,这些对联全是用鸟的形状组合起来的,如果不听高建树的解释,一般人还真不认得对联上写的是什么内容,而听高建树一说,还这是那么一回事。
这种用鸟的形状组合起来的字和对联,郑峰和他的战友们还是第一次见识,大家兴致盎然地欣赏了好几副对联,高建树非常开心,他不厌其烦地解说对联上的内容,乡亲们请高建树写对联无非是为了应个景,图点节日的喜庆,郑峰和同志们就不同了,他们完全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这些对联的。
郑峰的一句话把高建树逗乐了:“我们走的时候,我得跟您要一副对联,这种对联,很有意思。”
第三十四章 现场问案
高建树笑的合不拢嘴:“瞧您说的,要多少副都行,只要喜欢,我给你们一人写一副,写什么内容,你们自己定。”
“一言为定,你画画,写字还缺什么材料和工具,我们在县城顺便捎给您。”
“用不着——用不着,我一样也不缺。”
高建树将同志们送出院门——和正常的人一样将客人送出门外一样。
一个身体如此严重残疾的人,竟然生活的如此满足,真让我们这些正常人汗颜啊。
离开高建树家以后,大家到高建国家的屋子后面看看。
高刘村前村后面有一长条树林,树木确实很密,有些树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每户人的后面都有几棵百年以上的大树。最粗的树得两个人合抱,两个人合抱的树,隐藏一个人,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凶手可能就是利用这些大树隐藏起自己的形迹的。
树林里面也有一些被砍伐的树——都市一些比较小的树。
那么,那些大树。老树为什么不砍伐呢? 高建国说,这些树就等于是各家的根,根越深,树越茂盛,树越茂盛,这户人家就兴旺。所以这些树是不能随便砍伐的。
郑峰详细询问了厨房的情况,虽然档案材料里面有相关的描述,但有些细节多关注一些不是坏事。火灾发生的时候,高家院门是锁着的,所以,凶手翻越院墙进入院中的可能性是 不大的,那么,火种是怎么进入厨房的呢?这就要对厨房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今,当年发生火灾的厨房已经不在了,郑峰要在脑子里面将厨房的样子还原出来。
“厨房有窗户吗?”郑峰问。
“厨房有一个窗户。”马向志回答。
“窗户在什么位置?”
“窗户朝北,对着树林。”
“窗户有多大?”
“窗户的大小?”马向志望着高建国,“高建国,你来说。”
高建国在一棵小树上掰断了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又在方框里面画了六根竖线,六根竖线代表六根窗挡。方框的边长为六十公分左右。
画好以后,高建国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量了一下,一共是三揸长,每揸长度在二十公分左右。
“窗户就这么大吗?”
“就什么大,窗户是我自己打的,三揸长,没有错。”
“窗户的高度呢?”
“窗户的高度到我的胸口。”
李云帆目测了一下高建国的身高,大概在一米七三左右,窗户的高度应该在一米二七上下。
马向志和付微澜,包括左元朝,刚开始都没有明白郑峰和李云帆的意思,等李云帆确定窗户的高度之后,他们才明白自己在当年勘查现场的时候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
“老李,六根窗挡之间的距离应该在八点五公分左右。”
郑峰和李云帆计算窗挡之间的宽度,目的是分析判断凶手是如何将火种以及助燃材料放进厨房的。
“当时,灶膛里面有没有柴火呢?”
“有,肯定有,烧饭的时候,柴草抱多了,会剩下一些。”
第三十五章 现场模拟
高建功接着道:“自从那场大火之后,我娘每次烧好饭,都要把剩下来的柴草清理干净,灶膛里面一根柴草都不留。”
“在发生火灾之前,灶膛里面的柴草多不多呢?”
必须有一定量的柴草,火才能上房顶,只要火上了房顶,放火才算成功。
“这要问我娘,当时烧饭的是我娘。”
于是,大家随高建国回到高家。
高建国的母亲回忆,当时灶膛里面有两捆半柴草。
“大娘,您跟我们说说,两捆半是什么意思?”
“一捆是树枝,一捆是麦秸,另外半捆是散开的,也是麦秸。”
这么多的柴草,还有一捆树枝,只要有火种,火上房顶,那是一定的。
“高建国,人站在窗户外面能不能看到灶膛呢?”
灶膛里面有柴禾,将火种扔到灶膛里面的柴禾上,纵火才能成功。很显然,没有一定量的柴禾,只有火种是不行的。
“看不到。”高建国沉思片刻道。
“那么,人站在窗户外面,能不能将火种扔到灶膛里面呢?”
“灶台上面是烟囱和一堵墙,有烟囱和墙挡着,从窗户外面把火种扔到灶膛里面,恐怕很难。”
“在村子里面,其它人家的灶台是怎么砌的呢?”
“这我倒没有在意。”
“有没有人家的厨房,包括灶台和你家大致相同呢?”
“这倒是有。”
“是哪一家?”
“隔壁高建树家的厨房和我家一样,厨房的朝向不一样,但窗户和灶台的位置一模一样。”
“你现在就领我们到高建树家去看看。”
紧接着,高建国领着郑峰一行去了高建树家的厨房。
高建树家的厨房坐西朝东,一进厨房,迎面就是一扇窗户,窗户的样子和高建国在地上所画的窗户完全一样——连大小都一样,灶台的正面朝南,灶膛在北面,灶膛里面有一捆柴,还有一小抱稻草,这是高建树的母亲刚从外面抱进灶膛,准备烧中饭的。
自从高建国家发生火灾之后,村子里面所有人家都变的非常谨慎,烧完饭以后,都会把灶膛里面清理的干干净净。“大家都被”狐狸大仙弄怕了。人命关天,大意不得啊!高建国家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在窗户的外面就是通向后村的那条路。
郑峰和卞一鸣低语了几句之后,卞一鸣走出厨房。
不一会,卞一鸣的脸出现在窗户外面。
卞一鸣将右手伸进窗户,他的手上拿着一根树枝。
卞一鸣摆动几下树枝,然后将一截长二十公分左右的树枝朝灶膛扔去,树枝从灶台放盐罐,糖罐的灶墙上飞了过去,树枝正好落在了灶膛里面的柴禾上。灶墙的高度在八十公分左右。
马向志、付微澜好左元朝终于明白,凶手应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火种扔到灶膛里面的柴禾上的,这也应该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马向志、付微澜和左元朝不得不佩服郑峰和李云帆等人的智慧。
在高建树家的厨房做完试验以后,郑峰一行又回到了高建国家。
第三十六章 前往住处
“马向志,你们在勘察现场的时候,有没有闻到煤油的味道。”郑峰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他在高建树家的灶台上看到了一盏煤油灯。
“有煤油的味道,但我们无法确定是高建国家厨房里面的煤油灯散发出的味道,还是凶手在纵火时使用的煤油,我们在坍塌的灶台下找到一个煤油灯,瓶子里面还有一点残留的煤油。”
郑峰和李云帆估计,凶手在实施纵火的时候极有可能在火种上添加了煤油,有煤油助燃,就不怕火烧不起来。这种东西家家都有。
在郑峰和李云帆看来,马向志向和付微澜所闻到的煤油味,可能是高建国家的煤油灯散发出来的,也有可能是凶手点火时所用的煤油。
种种迹象表明,凶手在实施犯罪之前,把所有细节都想好了,凶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谋划。
凶手一定是对高家厨房的情况非常熟悉的人。
两次火灾极有可能是。
此人应该就是高刘村人。
郑峰一行正准备离开高建国家的时候,彭书记走了高家的院门。
同志们睡觉的地方已经安排好了。彭书记来喊同志们去看看。
一行告别了大娘,上了通向后村的小路。高建国在一旁随行,这是郑峰的意思,郑峰有很多情况想问高建国。
高常禄儿子的新房子在后村最东边头第一家。
路两边是小麦地,麦苗的出苗率不是很高,上面覆盖着一层白霜。
“高建国,路两边的地在案发当时种的是什么庄稼?”
“是玉米。”
在刘二麻子家的西边,有一个十字路口,向北通向芦苇荡和大梁河,向西通向刘长海和高马氏的家,向东就是高常禄儿子刚盖好的新房。
男同志住在新房里面,王萍住在哪里呢?
高建国想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人姓汪,这是高刘村唯一一户外姓人家,我们在上一个案子里面曾经提到过一个叫唐文君的人,他家是下放户,当时,勤将地区很多县接纳了不少省城南京的下放户,汝阳县也不例外,这户姓汪的人家就是一个下放户,不过这个下放户和一般的下放户不同,一半的下放户基本上都是小市民,这个姓汪的可是一个下放干部,大家别以为,下放干部肯定要比一般的下放户地位高一些,恰恰相反,一般的下放户无非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姓汪的是要接受改造,这也就是说,姓汪的是一个犯了严重错误的下方干部,此人叫汪静清,是省城一家报社的副总编,就因为说了一句话,结果被打成了右派,并被下方到汝阳县前进公社奉贤大队高刘村来劳动改造。
“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卞一鸣非常好奇。
“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报社组织大家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大家都到会议室了,工宣队的负责人还没有到,这次政治学习就是有这个负责人主持的。汪静清说了一句‘大家静坐一会。’意思是大家安安静静地等一下。可这句话被别有用心的人传到工宣队领导的耳朵去了。”
第三十七章 爽快答应
“这还了得,‘静坐’这不是在向他老人家静坐示威吗?因为在会议里面有一幅的画像,而汪静清就坐在的画像旁边。于是,汪静清被打成了右派,不久就被下放到苏北农村劳动改造。”
在笔者看来,这知识分子的思想确实要好好改造一下,肚子里面学了那么多的知识,竟然不知道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平时还喜欢卖弄,言多必失,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好好改造一下,尾巴肯定要翘到天上去了。怪不得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和知识分子过不去呢?知识分子身上有傲气和傲骨,不整治和修理一下是不行的,不把他们个性的棱角抹掉,迟早会出大事,尽管古语有“秀才造反,三年难成”之说,但“秀才造反”还是要提防的;知识分子目光敏锐,看问题比较深入和透彻,不把他们弄服帖了,他们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样一来,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就很难实施和贯彻下去。
汪静清家有三口人,老伴,还有一个十八岁左右的女儿,汪静清家就在高常禄家新房子的旁边。前面,笔者曾经交代过,高刘村三十七户人家,只有一户人家是瓦房,这户人家就是汪静清家。
既然是到农村安家落户,总的有地方住啊,于是,在地方政府的关怀下,乡亲们出工出力,为所有的下放户盖上了瓦房,真让乡亲们眼馋啊!
彭书记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说话之间,大家已经走到了汪静清家的院子门口,透过低矮的篱笆,大家看到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正坐在椅子上百~万小!说。
此人就是汪静清。
高建国和彭书记走进院门,和汪静清说了几句,汪静清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还带王萍到西屋里面看了看,汪育才的女儿睡在西屋,是一张大床,两个人睡。绰绰有余。
高常禄家的新房一共有五间,三间正房,两间厨房,院墙暂时还没有垒,笔者只能用“垒”这个词,因为,在高刘村,所有人家的院墙全是用土加草垒起来的。连房子的墙都是用土和草垒起来的,更何况是院墙呢。
房子的门已经装上了,窗户很简单,五六十公分的方框,里面竖着几个木棍,这就是窗户。
彭书记将大家领进正房,正房里面用席子隔成了厢房和堂屋,东西厢房里面打了两个地铺,刘长海正在西屋铺稻草,不知道他从哪里找来了几块旧门板铺在稻草下面,刘长海说,房子刚建好,屋子里面有一点潮气。
堂屋里面有一张大桌子,还有几条长板凳,大桌子下面放着两个热水瓶,热水瓶的外壳是用竹篾编的。大桌子上面摞着十几个大碗,碗上面卡着一个竹箩。
桌子上还有一盏罩子灯,里面倒满了煤油。罩子灯旁边还有一盒火柴。
大家就要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住宿和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以后,郑峰的心才算定了下来。
第三十八章 特别对话
刘长海往窗户洞里面塞了一些稻草,他说,夜里面会比较冷。
房子里面的东西是刘长海安排的,很显然,刘长海是一个心细之人。
中午,同志们在前村高常禄家吃的饭,彭书记和刘长海没有作陪。郑峰一行是来办案子的,他们和一般的地方干部不一样,可不怎么喜欢官场上吃吃喝喝那一套,彭书记和刘长海大概是觉得不妥和碍事,所以,安排好同志们的住处以后,两个人就告辞了。
吃过中饭以后,刘局长就回县里去了。
参加“71。9。28”案的同志一共是八个人,他们是郑峰、李云帆、卞一鸣、王萍、谭科长、马向志、付微澜和左元朝。
高常禄家住在后村西头第一家,院门前有几棵石榴树,还有一口水井,井口上有一个轱辘。同志们到高常禄家的时候,井口上蹲着三个老太太在洗菜,其中一人就是高马氏。
三个老太太的一段对话被同志们听到了。
“老嫂子,我听说这些人是地区公安局的人。”
“可不是吗?领头的姓郑,是个大局长。”
“地区公安局的大领导都来了,莫非高建国家的大火有古怪?”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年多,还能查出来吗?”
“我看危险,明明是高建国冲撞了狐仙,公安局的人难道有三头六臂,连玉皇大帝和阎王爷都管不了的事情,他们能行吗?”
“人家可不信这个。”
“不信也得信啊,要是真有人放火的的话,上一次就查出来了。”
“这也很难说,人家就是干这个的,如果没有古怪,人家干嘛三番五次到咱们这穷乡僻壤来呢?”
院子里面的柿子树下,放着两张长板凳,郑峰和李云帆干脆在板凳上坐了下来,高常禄正在厨房里面忙着呢?他看到同志们走进院门,跑出来打来一梭子香烟,然后忙自己的去了。
“老嫂子这话有道理,保不齐那把大火是什么人故意放的。”
“两年前,警察不是来查过了吗?和高建国家结梁子的不就是长海家和刘茂生家吗?”
“是啊!在咱们高刘村,再也没有人家和高家有仇了。”
“可是,当时不是已经调查清楚了吗?高家的大火,根本就不关刘长海和刘茂生家的事情。”
“要么就是当年没有查清楚,所以,他们又来查了。”
“查不查,依我看,都不关刘茂生的事,他这人脾气虽然不好,但绝不会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是啊!刘茂生在咱们村当了十几年的队长,什么事情,都是做得端,行得正。”
“可不是吗,刘茂生家祖祖辈辈都是规规矩矩的庄稼人。”
“说来也奇怪。”
“怎么奇怪?”
“咱们高刘村以前虽然也发生过走火的事情,可像高建国家这么的火,还是第一次。”
“更奇怪的是,高建国家在一年之内发生了的两起大火。”
“是啊!这把火迟不烧,早不烧,偏偏赶在高建国攒足了钱——准备买手扶拖拉机的时候烧起来了。”
第三十九章 重中之重
“最要命的是赶在吴淑珍怀孕的时候。”
在警方再次进驻高刘村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静下心来想一想两年多前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纵火案,这正是郑峰所希望的,只要乡亲们肯严肃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同志们的调查就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就一定能想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要不是发生了那场大火,老嫂子还要活好几年。”
“可不是吗?多好的一个人啊!要我说,这老天爷真是不长眼啊。”
老人的对话中,充满了对高家人的同情。
“一定是高家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什么人,而高家人却一点都不知道。”
“怎么能不知道呢?在咱们高刘村,哪家和哪家吵架闹意见,全摆在桌面上呢?”
“这不一定,有些人不吵不闹,藏着掖着,这就很难知道了。”
郑峰和李云帆对视片刻,他们对老人的对话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李云帆从口袋里面掏出笔和笔记本,在上面写了一行字:“在高刘村,跟高家之间有矛盾的人家,除了显性的,还有没有隐性的——高马氏。”李云帆之所以在后面注上“高马氏”,是想找高马氏了解情况,并通过高马氏找到另外两位老太。
很显然,对即将开始的刑侦工作,郑峰和李云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李云帆写在笔记本上的内容就是他们要做的工作,到底还有哪些人家和高建国家有矛盾,或者说,高建国,包括高家所有的人,有没有在无意之中得罪了什么人?这应该是调查的重中之重。
当然,关于刘长海和刘茂生,还要做更深入的调查。
只要我们仔细看一下李云帆的笔记本,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李云帆刚写好的这行字的上面,还有一行字:“刘婶从刘茂生家拿走的鲫鱼是当天下午刚打的,还是养家里的?”
大家还记得吗?在高建国家发生大火的那天黄昏,另一个村庄的刘婶从刘茂生家拎走了几条大鲫鱼,他的媳妇等着喝鲫鱼汤下奶,马向志和付微澜就是根据这一点将刘茂生的嫌疑排除在案子之外的,那么,刘婶从刘茂生家拎走的鲫鱼是刘茂生当天下午刚打的,还是养在家里的呢?马向志和付微澜没有核实这个细节,所以,郑峰和李云帆觉得应该把这个细节弄清楚。
在吃中饭的时候,李云帆就这个问题请教了高常禄。
彭书记把同志们搭伙的地方安排在高常禄家,正合郑峰和李云帆的心意,倒不是高常禄菜做得好,而是因为高常禄为人爽直,又非常健谈。
高常禄对刘茂生的印象很好,但这并不影响他实事求是地说话。
刘茂生自从不当生产队长以后,确实消沉过一阵子,主要是在民主选举的时候票数太低,在高常禄看来,刘茂生对高建国没有什么意见,主要是对乡亲们有些怨恨,他为乡亲们服务了十几年,没有功劳有苦劳。
第四十章 关注细节
但刘茂生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心里面抹不直,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队长总不能当一辈子吧!在当生产队长之前,刘茂生就是一个打渔的,当上队长以后,他就一门心思扑在生产队的事情上。既然从队长的任上下来了,不久,他就操起了老本行,每天打的鱼养在水塘里面,攒多了以后,就拎到集市上去买,附近如果有女人生孩子需要喝鱼汤下奶的话,就会到刘茂生家去买,刘茂生也不是一个计较的人,连卖带送,有时候还不收钱。
高常禄的意思是,在刘茂生的家里面,一般会养着一些鱼,特别是鲫鱼。
高常禄的话证实了郑峰和李云帆的分析。
吃过中饭以后,郑峰一行去了前徐村,找到了刘婶。
糟糕的是,刘婶无法确认她拎走的是刘茂生当天下午打的鱼,还是养在家里面的鱼。
郑峰和李云帆让刘婶认真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
下面是刘婶的回忆:
刘婶到刘茂生家以后,进村子的时候,就听说高建国家失火的事情,老人到高建国家看了一会,就和刘茂生的老婆回家去了,当时,火已经完全扑灭。高家的院门内外站了很多人。
刘婶到刘茂生家以后不久,刘茂生就拎着鱼篓和渔网回来了,当时,刘婶和刘茂生的老伴正在说高建国家失火的事情。
几分钟以后,刘茂生就把小铁桶交给了刘婶,铁桶里面有六条鱼。
“小铁桶是谁的?”
“是我带去的。我想多买几条养着,铁桶里面有水,鱼就不会死。”
“刘茂生回到家以后,进了那间屋子?”
“厨房。”
“您和刘茂生的老婆在什么地方说话?”
“在堂屋。”
“这也就是说,你并没有亲自看到刘茂生将鱼篓子里面的鱼放到你的铁桶里面。”
“是的。”
“那么,铁桶是刘茂生从厨房里面拎出来的吗?”
“我也没有看见。”
“刘茂生的鱼一般会养在什么地方呢?”
“一般养在水塘里面。”
“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们村子里面的女人生孩子下奶,都到刘茂生家去卖鱼,咋能不知道呢?我闺女生完孩子以后没有奶水,我也是在刘茂生家拿的鱼。”
“那么,你买的鱼拎回家以后,欢不欢实呢?”李云帆问。
“欢不欢实”是一句土语,意思是游动的时候劲大不大。九月二十七号下午,篓子里面的鱼在无水的情况下——在刘二麻子家的院子里面呆了几个钟头,即使在鱼篓里面放了水草,鱼的新鲜度还是会大打折扣的。李云帆以前喜欢钓鱼,他懂这个,如果鱼篓里面有很多条鱼的话,那么这些鱼就会在鱼篓子里面闹腾,你跳几下,我跳几下,你压压我,我压压你,鱼的新鲜度更会受影响。
“欢实——欢实的很。当天晚上,我煨了两条,其它四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