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宇宙军火商-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惠义道:“回皇上,不是。臣采用了智能识别目标技术,这样一来,就算不通过苦练枪法,都能很容易地命中目标!”凤九渊说了一声好,就扣下了板机。【叶*子】【悠*悠
哧、哧哧、哧哧哧……一匣三十六颗子弹全部命中靶心,现场传来一阵叫好声。凤九渊问还有没有弹匣,惠义知道凤九渊同有过瘾,忙命人去取。凤九渊道:“很好,果然无后座力,有效射程远,射击精度高。子弹出膛的初速是不是高了点?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子弹穿透太强,杀伤力不足……”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惠义听得很认真,不时地称是。
第二匣子弹拿来后,凤九渊自己没试,而是让雷顿试。雷顿试过后就说:“要改进子弹的击发速度,理论上每分钟400发不到,实际战斗中恐怕连150发都没有……”他一口气说出了六条改进意见,听得惠义是连连色变,不明白他只试了一匣子弹,怎么就对步枪的实际应用缺陷如此的了解。
见他面上怀疑之色,凤九渊道:“他可是战斗专家,你若是不信,可以自己去评估!”惠只说了一声是,他当然不可能就这样信了。但事后经过评估,证明雷顿说的果然不错,这才相信人们说的皇帝身边的雷统领是位神人。
凤九渊就对杨源说:“国丈,等惠义把突击步枪的缺陷改进之后,就马上安排生产!争取在一年之内,十二个战区全部换装完毕!”又说:“随着战争规模和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刀枪剑戟这些冷兵器已经协助我们的士兵尽快地完成作战任务,制式兵器的改革也就成了必然。半年前,我已经下旨大都督府就军队换装的事进行研究调查,相关方案也已经递到了兵部。我看要不了多久,内阁就会拿出最终决议来。理藩院主管军队的装备供应,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拿出一个方案来,免得到时忙乱!”
杨源应了声是。
凤九渊又说:“一个更广阔、更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已经打开了,能不能抓住这次机会完成涅槃重生,就要看理藩院能不能抓住机会了!”杨源再应道:“臣明白!”凤九渊又问道:“上个月我去理藩院视察的时候,说让你们拿出一个五年期的战略规划来,做了没有?”杨源说正在做当中,凤九渊就道:“尽快。等拿出来之后,先拿给我看看,然后再交内阁审议。”说到这里,忍不住笑道:“你也是当过中书令的人,有没有觉得现在的朝廷不论是决策还是运作,都有效多了?”
杨源道:“臣以为,岂止是多了一点点,而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制式武器的更换这件事来说吧,以前最快要三年以上才能理出个头绪来,真正完成换装,起码得十年。皇上践祚,奋发图强,刷新了朝政,改革了机构,往往要经年才能决议的事务不过旬月之间。这在之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凤九渊笑问道:“那你们为什么不提出改革呢?”
杨源道:“不是臣等不愿意改革,而是缺少个机会。”
凤九渊问道:“你是想说:以前的皇帝都没有改革的心思,只想维持好当前的局面就算完成任务。因此,你们这些大臣也就不敢提出改革来。怕触了霉头?”杨源笑而不答。
到这里,凤九渊又想起了什么,叫道:“唐盛纪在么?”
唐盛纪忙趋步跑了上来,道:“臣在!”
凤九渊道:“你那个幽灵战车的设计方案还有点问题!”
唐盛纪道:“请皇上指教!”
凤九渊道:“其实也不算问题。就是你还得拿出一个方案来,一个专门用来出口的方案。懂么?”
“……”唐天纪想答懂,可又不知道为什么还得另外拿出一个方案来。凤九渊见他发愣,就骂道:“这都不明白?”
杨源道:“唐大人,此事关乎我凤凰界安危,你要多用一点心!”
唐盛纪这才醒悟过来:原本凤九渊是让他设计一个专门用出外销的幽灵战车方案,不论是性能还是装甲,都要比督卫府军装备的差才行!忙道:“是,臣明白,臣明白了……”
整整一个上午,凤九渊都在工业园内视察,该表扬的表扬,该指出问题的指出问题,忙得不亦乐乎。小馨跟在身边,不哭、不闹,偶尔还提出一个让大家都吃惊的问题来。比如凤九渊在视察完动能中心之后,小馨就说:“爸爸,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凤九渊见她终于开口了,就道:“当然可以,你要问什么?”
馨道:“神石是一种矿产资源,对吗?”
“很对,非常对!”
“既然是矿产资源,那就有枯竭的一天,如果有一天神石耗尽了,那又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凤九渊也没有办法回答清楚,他只得说:“这就是我们兴建动能中心的原因。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在神石消耗完之前开发出新的动能!”
馨就又问道:“我听妈妈说,由你开发出来的酒精式反应非常的了不起,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劲的动能。为什么不用那个取代呢?”
凤九渊道:“酒精式反应输出的动能虽然强大,但远远比不上神石。”
没想到小馨却摇头说:“爸爸,你不觉得,不是每样东西都要追求最好,最恰当的资源利用才能产出最高的效益,是这样吗?”
凤九渊真的无语了。只得点头道:“是,对,对,但有些事情却是不得不做的。如果只是利用,哪怕是最恰当的利用,而没有开创的话,这个世界就会陷入发展的停滞当中。那样,我们的未来就没有任何希望了!”
馨想了想,然后就点头道:“我明白了
587义学
奔雷卷nbsp;587nbsp;义学(3204508
。(看小说就到叶nbsp;子·悠~悠YZbe请记住我们的网址ankan
87义学
更新时间'2011…12…1822:38:23'字数'3037
VIP章节内容,订阅
在回去的路上,凤九渊才发现,小馨竟然远比自己想像的聪明,甚至完全脱离了他的掌握之中。
看着这个跟自己有六分像,跟九疑有九分像的小萝莉,凤九渊连番自问道:“这丫是真是我女儿?怎么比我都鬼了呢?我的基因有这么好?再这么下去,我可是招架不住她了!”便问道:“小馨呀,你在家里有老师了吗?”
一提起这个问题,小馨顿时怏怏不乐,好半晌才答道:“还没有!爸爸……”
“嗯?”
“我都快六岁了,我能上学了吗?”
“上学?”凤九渊一愣,道:“能,当然能。这样吧,回头我就给你找个太傅,让他教你学知识,好不好?”
“不好!”
“啊?”凤九渊见小萝莉的眼眶儿红了,心下一慌,道:“为什么不好呀?”
“爸爸,我想上学校……”说着,哇的一声哭了,又嚷嚷道:“别人都有小朋友,我却没有;别人可以出去玩,我却不可能。爸爸,我想去学校……”
凤九渊刹那间茫然了。好半晌才回过神来,一把抱过小馨道:“行,上学校,回头爸爸就给你找学校,让好多好多小朋友陪你玩,你想去哪都可以去,好不好?”
萝莉当即就不哭了,望着凤九渊道:“爸爸不骗人?”
“骗你就是旺财,喵喵喵……”
萝莉咯咯地笑了起来,说:“旺财是狗狗,不是喵喵,该汪汪……”
回宫后,凤九渊直接就去了内阁。(看小说就到叶nbsp;子·悠~悠YZ
武定中正在处理奏报,见凤九渊来了,忙出来跪接。
坐下之后,凤九渊就问道:“那个,给我说说义学的建设情况!”
所谓的义学,就是各地设立的免费为十二岁以下孩子授学的学堂,一般聘请落第的秀才或者老童生为教习,传授一些基础的知识。义学的兴办经费少部分由朝廷承担,大部分由各地大户、富户承担,因此名为义学。据武定中所说,义学在凤凰界的普及遍不高,富裕的道一般是每个县都有义学,但还不能普及到乡村,穷的道则是平均每个州都未必能设起一所义学来。基础教育还是以私塾为主
凤九渊听完,道:“朝廷每年在义学上的投入是多少?”
“多则五兆,少则二、三兆,也没有个定数的!”
凤九渊一听,当即冷笑了起来,道:“七十二个道,六百七十多亿人口,义学竟然不足十万间,平均下来每七十万人才有一间义学,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更不可理喻的是朝廷每年收入那么多的钱款,竟然只有区区几千万投放到义学上去,平均下来,每间义学竟然几百金凤币。你这中书省每天的茶水费都不止这钱吧?”
武定中不明白皇帝怎么就义学的事发作起来了,只得道:“回皇上,百姓们不交税、不纳粮,承担徭役也有限,他们完全有余钱兴办起更多的义学来,毕竟这花费不了每家每户多少钱。(看小说就到叶nbsp;子·悠~悠YZ而若是全由朝廷出资,按平均每万人一间义学来算,那就需要兴建七百万间义学。土地、建筑、设施等费用每间约需要八千金凤币左右,初期投入就得要六千兆。每间义学至少需要聘请塾师十位,每位每年需要支付三百金凤币的束修,再加上每间每年的耗损维护约五百。这样算下来,初期投入至少要一万两千兆左右。朝廷的财政从来没有经盈余,如何挤得出这样大的一笔钱来呢?”
凤九渊道:“是吗?那我来问你:朝廷养了多少官员,他们每年所领的清敬钱和俸禄加起来是多少?”
武定中沉默不语了。他很想说,这两者之间没得比的。官员为朝廷办事,朝廷发给以俸禄和资金是该当的。而百姓们既不交税,也不纳粮,凭什么要把朝廷辛苦赚来的钱给他们呢?当然,这话只能在脑子里想想,直接说出来他是不敢的
凤九渊问道:“若是我下旨由朝廷出资兴办义学呢?”
武定中叩首道:“皇上,臣身为宰辅,也想办成这件利于千秋万代的好事、大事,但就怕朝廷财政负担不起。”
凤九渊想了想,问道:“义学之事是归礼部管还是民部?”
“回皇上,民部!”
“速让民部拿出个义学兴办纲要出来,并列出详细的预算,朕倒要看看这事能不能办成了!”
武定中道:“皇上,臣有一言!”
“说!”
“若是义学建起来了,没有人来就读怎么办?”
凤九渊一呆,道:“这,这怎么会?”
“皇上,我朝百姓富裕是人尽皆知之事!虽然人人都知读书方能上进,读书方能为官作宰,读书方能改变人生、改变家境,但朝廷每年开科取士,多则不过五十万,少则二三十万,俨然就是万中取一。若是大家都读书,试问,出路在哪里?所谓学而优则仕,连仕都不能,学又有何用?再者读书也是有成本的,与其拼尽十几年寒窗去博那万中无一的渺茫希望,还不如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不知皇上以为臣所言是否在理?”
凤九渊不得不承认,武定中的话确实在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送个孩子却读书,就算是不交学费,但也人占去一个劳力,这个劳力只有消耗而没有产出,无疑也积年累月下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投入。而如果读了书又不能谋得一个更好的出路,那显然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换作是自己,也绝不会为了一个‘读书明理’而作如此巨大的投入的,毕竟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生存的资源有限,还是把所有的用到改善生活和环境上来得好些。
武定中见凤九渊不答,就又道:“纵然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若实际上真是这样,即便是没有朝廷投资,义学也会轰轰烈的办起来,甚至是需要支付束修的私塾也是遍地开花。事实上,一万个人读书,未必有一个能谋得上一官半职,绝大部分人是一生碌碌无为,甚至因为读书而将整个家都拖垮,只有少数人能在商社或者的大户人家里谋得一个安生之位。相比起他们的投入而言,这样的回报显然太微不足道了。因此,残酷的事实已经严重挫伤了百姓们支持读书的积极性,就算是朝廷出钱,也不能激起他们的热情,不过是平白又多添一个负担罢了!”
凤九渊算是听明白了,武定中的话归结起来就一句:无利不起早!百姓们从不干没有好处的事,读了书又怎样?不能谋得更好的前程,还不如不读呢
原想着把义学建了起来,这样小馨就能够进入学堂学习,有了大批的小朋友跟他玩了,现在看来……这条路真是远得看不着头呐!但话已经说出口了,不可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就抹了过去,因此他道:“什么才是立国之本?人才!每年有多少寒门士子被取中呢?我看是聊聊无几!长此以往,必将造成特权阶层和普通百姓的严重分裂,甚至是对立,由此而危及了朝廷的安稳。这你想过没有?”
武定中一凛,他确实是没有想过这些的,听凤九渊这么一说,顿时感到一阵如芒在背,道:“皇上洞见万里,非臣所能及也。由此看来,朝廷必须拿出办法来才行!”
凤九渊道:“义学是必须要办的,就按你先前说的那个标准。这开科取士之道嘛,我看明天的大朝会上就把这事作为讨论的重点!”说完,就站起身来道:“我的本意是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多多培养些人才来。但没想到的是基础教育如此薄弱,难怪历年来朝廷总会循环性地出现危机。人才的的来源只局限于小小的特权阶层内部,长此以往,再健康的机体也会产生病变的!”说完,拂袖而去。
出了内阁,他忍不住暗赞自己:越来越懂得借题发挥了。兴办义学的本意是以权谋私,给小馨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没想到这里面还藏着如此多的门道。好在他多少还有些见识,立即把义学的问题和人才的培养联系到一起,然后再借题发挥,扯到了国家长治久安之上。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由此,不得不佩服起自己的智商和临机应变的能力来。
在回凤鸣宫的路上,他想:可不可以在国子监设立幼儿教育呢?把中京所有权贵家的小孩子都集中到一起来教学,这样一来,小馨不就有了玩伴了么?这个办法看似可行呀。嘿嘿,看来当皇帝还是有好处的,总可以假公济私地滥用职权。
回到凤鸣宫,见小馨正和宫女们在玩,仿佛根本不记得上学的事了,也就没有打扰,自去批阅奏折去了。
和思菊商量了一番之后,第二天便下了一道旨意,中京所有三品以上职官,家有五岁以上、十岁以下孩童者,一律送进宫来,甄选聪颖知礼者陪长公主读书。
这主意,当真是他娘的贼好贼好了
588吏制改革(一)
凤九渊敢打赌,自己就算不是这个宇宙里最懂利将资源和技术进行最有效利用了最佳组合的人,也绝没有比他更强大的
他为什么敢如此的自信呢?
原因连他自己也说不上来,反正与生俱来的直觉让他觉得:是这样,没错的
快三十二岁了,他已经步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不论是体力、智力、阅历还是其他方面上,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再加上一路走来,破除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开创出了今天的局面。正在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他的自信才空前膨胀了起来,并帮助他制定了一系统宏伟的发展计划,而整个凤凰界的官僚系统也在他的带动之前,空前高效地运转了起来。
皇帝有意改革科举制度的消息一经传出,岂止是中京,整个凤凰界都禁不住哗然了起来。有人说不好,现有的科举制度已经沿袭了数千年,充分说明了他的合理性,不宜改;但更多的人却说好,说科举制度已然成了权贵们掌控朝廷的工具,每三年一度的科考,所取中的士子出身寒门的千中无一。以至于读书人虽多,为读书而读书,为天下百姓福祉,为社稷安危而读者几乎没有。
凤九渊在大朝会上甚至公然对满朝大臣说:长此以往下去,下层寒门晋身无望,势必生出怨怼,而权贵阶层在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必然更加堕落**,凤凰界的稳定就岌岌可危了。
塘子只有这么点大,已经挤进来正在享受着丰饶收获的人自然不希望再有更多的人挤进来,那样一来,自己所拥有的就极有可能失去。因此,凤九渊一提出改革科举,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对
这样的情况并未出乎凤九渊的预料。要知道自己以前提出的所有改革措施都是旨在加强特权阶层利益获取的,虽然不乏反对者,但都是害怕改革失败,由此而危及他们的即得利益。而这一次却与之前完全不同了,所以改革成功,他们之中不知道得有多少将会被挤出这个并不算大的利益集团,再也享受不到如此丰厚的福报了,因此,几乎都是不惜性命地反对
看着这样的局面,凤九渊倒也不急,也不气。两年多的皇帝生涯,把他锻炼秘成熟和沉稳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动辙动就发脾气,就骂人,仿佛除了这两样本事,他再没有其他的手段了。
当天晚上,他就下旨咨议局。
咨议局直属皇帝,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只供皇帝咨询顾问。
这个职责原本属于翰林院的,但在责任内阁成立之后,翰林院就成了内阁的专门咨询顾问和后备人才机构。凤九渊有事,只有专门派人去宣某个大臣来询问,再者他自己才朝政和国家战略的布置之上的才能相当的有限,因此才会闹出为了给小馨找到一个上学的地方,差点强行下旨在七十二道设立义学的旨意。为了避免以后再不出现这样的愚蠢之举,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这才决定成立咨议局。
一开始朝臣们都不知道皇帝成立个咨议局要干什么,随着一纸招贤诏从凤鸣宫里传了出来,大家这才知道,皇帝真是铁了心要改革科举制度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且先不去管咨议局的设立的初衷和职能,只看招贤令里怎么说就清楚了。
招贤令是尚书令欧阳龄按凤九渊的意义亲笔拟就的,旨在招纳天下所有未第之贤士,不限出身,不限门第,不限年龄、性别,更不限长相,只要自认为才识过人者,皆知应征。被征上者,就按能力高低给以俸禄,最高为一品,与内阁宰相相若。有意应征者可于当地官府报名,由官府集中送往中京应试,也可自行赶往。征录总名额为一千两百名……
一千两百名看似不多,若一旦形成一股势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就算他们没有参政议政之权,但却能够直接影响皇帝,而皇帝又可影响内阁,内阁直接掌控朝政,这样一来,朝廷岂非要陷入宫府争斗的战场了?
很多人都上书皇帝,说此举万万不可,一旦实行,它将动摇凤凰界的根本。凤九渊置若罔闻。
而在这件事情之上,武定中颇为有些摇摆。一方面他认为科举制度确实需要改革了,要不然迟早有一天会生出大乱子;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若是真改了,触怒了整个特权阶层,同样会激出大乱子来。毕竟当下的朝局还是靠整个特权阶层维系着的
那到底是改,还是不改呢?武定中总是左右权衡不定!每日里不少官员和权贵找到他,在他的耳边聒噪,要他向皇帝施加压力,撤销成立咨议局之举。武定中的答复是:“皇上旨意已下,招贤诏也传遍七十二道,若是此时叫撤,皇上权威何在?”那大家就问他:“不知首相大人是何意见?”武定中就说:“这事,我们不能急图,只能缓谋。皇上的个性大家都清楚,若是硬碰硬地跟他对着来,吃亏的只是咱们。了不得咱们先顺着他,避免激起更大的矛盾。即便是咨议局成立了也没什么,将来或是撤销,或是纳入翰林院都可以的。诸位以为呢?”
大家这才知道这位首相大人面上看着好像处处顺着皇帝,其实手段多着呢,便都赞好。就这样,武定中打发了一波又一波的人,但还是有一波接一波的人涌上来找他
不得不说,当个首相累呀!特别是在凤九渊这样的皇帝手下当首相,那就更累了
这日回到家里,家人见他脸上不好,都不敢问发生了什么事,只是默默地伺候着。
用过晚饭,打发了所有撵到府上来回事的官员,一个人默默地关在书房里想事。其实他想的很简单,就是如此才能平衡特权阶层与皇帝之间的争端,避免矛盾被激化。
但左思右想,均不得其法,不免越加的气闷了起来。
正自郁闷之际,一阵谈笑之声隐隐传来,他心下嘀咕:谁在说话呢?走到窗前一望,依稀可见花园里的池塘上灯光绰约,似有人在聚谈。
莫不是养在家里的那几位清客相公?
他的书房就在后花园边上,平日不论是下人还是清客相公,亦或是来访官员,均可游赏,是以有人也不就奇怪了。
出了书房,循着铺满落叶的小径走到池塘边,可见是四位清客相公在问鱼榭里聚谈欢饮,行令得正欢。
武定中漫步走过去,笑道:“诸君高乐呀!”
众人一愣,回头见是他,忙起身行礼。发起此次聚会的清客周密之道:“恩相恕罪,非是我等有意惊扰,原以为恩相今夜又在内阁办公,因此,因此就不恭了些……”
周密之年轻,三十五岁不到,十六岁中举,十八年来,连续参加六次大考,无不是名落深山。原是师若般举荐入的他幕中,是以对这人了解不是很多,只知周密之人虽然年轻,刀笔功夫却非积年老吏所能及,极具火候。道:“景云此言可是在说我素常对诸位拘谨太甚了?”见众人听了自己的话分明僵住了,便哈哈笑道:“玩笑,玩笑。诸君且莫往心里去!”
周密之忙招呼他坐下,又叫侍童加杯盏筷碟来。
武定中平时最重威仪,几乎不苟言笑,还是头一次这样跟清客相公们把酒阔叙,便道:“平日我也忙于政务,疏待了诸位,有失礼之处,还请诸位见谅。来,满饮此杯!”
四人见状,深感纳罕,但都饮了。
武定中夹了一箸菜吃了,突地道:“该是蟹黄之时了吧?”也不待人答,就又问道:“刚才诸位可是在行令?”
周密之道:“正是。”
就在大家以为他也想参与进来时,没想到他却说:“我呀,恩荫出身,学识有限,比不得你们这些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博学之士。就不献丑了!”
众人当即就听出了他话里又话,结合着当下的时政,大家都猜度出来肯定是与咨议局的成立和招贤诏的发布有关。周密之是四人中最年轻的,便大着胆子道:“非是学生驳恩相,要知道即便是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也未必都是博学之士,其中大多不过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之辈!恩相有经纬天地之才,宽博宏大,于我等有如在天之皓月,仰望尚且不及呀!”另外三人也随之附和着,狠狠地拍了武定中马屁。
武定中也不点破,笑道:“景云这话是有些道理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好,可谓一语道破呀。敢问景云,可有法子改变这三字死局?”
这就是问策了?
周密之陡然间激动了起来。心知自己若是说得好,说对了,必将对朝政起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自己拼搏了这么多年,等的不就是这么个机会么?脑子略一转,便道:“不怕恩相笑话,我的法子其实不值一文,只有一个字!”
“哪个字!”
“用!”
武定中一怔,旋即明白了周密之的意思,他所说的‘用’就是‘学以致用’。点了点头之后,便又道:“敢问其详?!”
“恩相,请恕学生绕个弯子。恩相可知,七十二道有多少郡府县?”
武定中笑道:“怎么,这也考我?七十二道共有郡治一千四百七十八个,府治八千八百九十三,县治共六万二千零七十六。可对么?”
“自然是对的!”周密之道:“再问恩相:这六万二千零七十六个县治里,有多少官、多少吏,官是怎么委派,吏又是从何征召的呢?”
这下子,武定中真的被问得愣住了。
有多少官他说不出个准确的数字,估计有将近六百万左右,但有多少吏,他却是全无所知了。官员的委派他当然是再熟悉不过,但这吏目的征召却就说不上来了。
见武定中蹙眉不答,周密之道:“据学生所知,截止去年,我朝上下共有官员五十九十七万三千四百二十五人,其中领有实差者三百六十八万五千六百二十一人。各级官府吏目共计七亿四千九百三十五万二千零一十八人!吏部司有记档,估计与学生所报之数差多不远!”
武定中大吃了一惊,道:“如此说来,我朝官吏总数竟然高达八亿之多?”
周密之道:“然也!官员是由科考中榜的士子中委派,而吏却是由官员直接征召的。有的是官员的亲属,有的是花钱买进,有的是托关系走后门上去的。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真才实学之辈,既不催税派捐,也不督役纳粮,成天无所事事,庸庸碌碌,不过白拿朝廷俸禄罢了!”
到这里,武定中已然全明白了,周密之的意思就是要在这‘吏’上作文章。吏的缺口如此之大,即便是把所有的读书人都给征召了起来也填不起这个空白缺口呀。虽说吏的地位低下,但远比普通百姓来得高。
听周密之说,普通人家深知走科举一途是没有指望的,因此就把全副精力投在了能谋个‘吏缺’这事上,虽然由吏而官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但也不是没有指望的。
武定中心中已然有了计较,趁着周密之话歇,便道:“景云胸中原来早有计较,何不早告诉我?不知在这‘用’和‘吏’上,可有了完备的条陈?”
周密之从袖中拿出一折道:“条陈学生是早已拟好,只是恩相事忙,学生没有机会递上罢了!”
武定中只略略看了一眼,便脑中大亮,道:“诸位,这顿酒我看到此为止。今夜我们就挑灯夜战,就着景云这份条陈,咱们合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来。若是成了,对我凤凰界而言可谓万世之功呀!”
另外三人虽然不屑于周密之的作派,但听武定中这么说,也很振奋。
第二天一大早,通宵未眠的武定中就带着才拟就的折子进宫陛见了。
591吏制改革(四)
周密之骤然大红大紫了起来,没有半点的征兆。
在皇帝凤九渊下诏征其来咨议局六品咨议官之后,内阁首相武定中也破格提拔其为吏部新设立的‘吏目司’主事,六品职衔。
别看一个六品官比还不如蚂蚱大,可整个中京,乃至于整个凤凰界都已经知道了他周密之的大名。特别是吏目们,更是直呼周密之为‘周阎王’,是来索他们命的。
周密之没去过左宇宙世界,三岁丧父,六岁丧父,在叔父的教养之下长大。其叔周从寿读了一辈子书,考了一辈子试,到头来连个举人都没有中了。为了谋生,只得托关系在师州陨县衙里谋了个小吏的差使,到死也无甚作为。用周密之的话来说,其叔虽未仕,但却是饱读诗书,有着一番非常的经纶之才,只不过时运不济罢了。周密之受其叔的影响极深,论说起这套吏制改革方案,还是其叔周从寿构思出来的,只不过经他的修改完善,更趋于合理了。
凤九渊之所以如此青睐周密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