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匡胤传-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知却又出了一件事,原来这赵普因为有了钱,便盖了一座十分豪华的新住宅,闻听关中秦岭一带盛产巨大木材,可作梁柱,便派了府中办事官员,前往关中采购,购了一批大木,编成木筏,从黄河中运到汴京来,结果房子盖好,还剩余不少木材,赵普便让人拿到市场上高价卖掉,牟取厚利。
这事被一位御史发现,便上了奏章弹劾赵普。内容是:“秦陇大木,朝廷早有诏令,严禁私贩,今宰相赵普派人前往购买,已属违旨,而又在市场上高价出售,更为非法。身为宰相,如此牟利,怎能表率群臣。”
匡胤见了这件奏章,不由大怒,说道:“赵普已捞得不少了。还如此贪心不足,真是欲壑难填!”
当天便下诏免去赵普宰相职务,改任河阳节度使。任命原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薛居正、代赵普为相,吕余庆、卢多逊为同平章事,为副宰相。
又过了几个月,匡胤见李煜仍不来汴京朝见,心中恼火。现在全国基本上统一了,岂能容许他仍割据江南,分裂国家。
于是将宣徽南院使曹彬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召来,让他们到荆南整顿水师,准备沿江东下,扫平江南。
临行时,匡胤交待说:“此次征江南,千万不可像征西蜀时那样胡乱杀人。”
曹彬道:“臣最反对杀人,当年在西蜀,臣实际上并未妄杀一人。当时王全斌下了命令,让将降卒二万七千全部杀死,臣并未在他的命令上签字副署。”
匡胤道:“此命令你还保存着吗?”
曹彬道:“臣知这样枉杀,事后万岁必将追查责任,所以将文件保存下来了。”
匡胤让他取来看了,果然其他正副元帅和监军都签有名字,独缺曹彬一人没签名。
匡胤因道:“你既没签名,此事你便没有责任,当时为什么却要与王全斌等一同认罪呢,为什么当时不拿出此文件,证明你无罪?”
曹彬道:“臣与王全斌等共同受命伐蜀,虽没签名,但也未能制止不让他杀人。臣实有罪。因估计到事发以后,万岁必然处斩诸将,他们都死,臣焉肯独生?因而没有拿出此文件,所以保留此文件,是因为臣尚有老母在堂,打算把这文件交给老母,如果处死请将时,还要同时斩杀家属,臣即让老母拿此文件作证明,以保全老母性命。”
匡胤听后,叹息道:“卿真忠臣孝子,对同僚又义薄云天了。”
当下想了一下,命太监取出一把尚方宝剑,授于曹彬说:“今任命你为元帅,潘美为副无帅,征讨江南,如果有人妄杀一人,自副元帅以下,你都可以随时用此剑斩下其头,先斩后奏。”
说毕,又目视潘美,说道:“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潘美吓得脸色苍白,与曹彬同声说道:“明白了。”
匡胤道:“既然如此,你们于出兵时,务必将此要求,宣谕到全军每一个将士。”
曹彬,潘美领命而去。
过了不久,忽然房州刺史来报,说前周幼主柴宗训,被匡胤封为郑玉,迁居房州,不幸于三月初一日去世,匡胤听了,十分哀悼。下旨停止视朝十天,全体文武官员一律素服守丧,并谥柴宗训为“周恭帝”。依皇帝之礼,把他葬在周世宗柴荣坟墓一侧。
丧事刚了,又来了一个江南举人樊若水上京献书。原来这个樊若水极有军事才能,在江南应进士考试多次,没被录取。便又给李煜上书。提出治国建军的一些意见,李煜全不加理睬。樊若水觉得在江南毫无出路。便钓鱼于采石矶边的江上,用小船载满丝绳,把绳一头系于南岸,然后驾舟到北岸停住。看拉出丝绳的长短,以测量长江的宽窄,这样往返几十次,把采石矶边长江的宽窄算得十分精确。便带了这数据,来到汴京向匡胤来南之策,自称可以预制浮桥,能三天内在长江上搭起浮桥,十万兵马,用不了一个时辰便可全部过江。
匡胤便令学士院考试樊若水的文才,果然十分出众。匡胤便赐给樊若水进士及第,授以团练推官之职,让他到荆南曹彬帐下效力。
不觉已到开宝七年夏天,曹彬、潘美来京奏报,南征准备已经生请示出兵日期。
匡胤为了出师有名,便又派了知制诏李穆为使臣,亲赍诏书,到金陵第三次召李煜进京。
李穆来到金陵,见了李煜,若劝他应召进京。李煜打算听从李穆的意见,可是枢密使陈乔和清辉殿学士张洎力劝李煜不可入朝。李煜因以病为辞,只同意派另一个兄弟李从镒前往。
李煜见说他不听,只好正色道:“君王已下诏让你进京,去不去你有权自作主张。不过你如不去,万岁必兴兵来问罪。朝廷兵甲精锐,物力雄厚,区区江南恐怕绝无抗拒能力,所以你必须认识考虑这事,否则将来兵临城下,后悔就晚了。”
说毕,便辞别李煜,同了李从镒,回京复命去了。匡胤听了李穆奏报出使情况,认为李穆警告李煜说的:“你如不去,万岁必派兵来问罪。”一段十分得体,等于先向江南打了招呼,这样宋兵征讨江南便出师有名了。因而表扬穆一番,也把李从镒留在汴京。
那江南君臣,也觉得李穆说的是实话,便整顿兵马,修缮城池,准备迎敌宋军。
宋太祖开宝七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发出诏书,命令曹彬为元帅,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以马军都虞侯李汉琼,四方馆使田钦祚等人为将,起水陆兵马十万,进军讨伐江南。
同时,派客省使丁德裕带禁军一干人从扬州乘船出海驶抵杭州,带去圣旨,任命吴越王钱俶为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丁德裕为监军,共同起兵从南面配合曹彬,夹击金陵。
曹彬、潘美分兵二路,一路以二万水师,从荆南江陵出发,乘樊若水设计的战舰,从长江顺流东下。另一路则为马步兵八万,经庐州抵采石矶,屯兵长江北岸,等待浮桥过江。
由于从汴京到长江北岸,全是宋境,不需作战,所以曹彬、潘美等主要将领,全随水路出兵。
本来,宋师自从周世宗柴荣征服江北淮南以后,南唐称臣,便建立了每年派兵船巡江一次。所以这次曹彬等乘船东下,江南沿江各地驻防军队,还以为是宋兵一年一度的例巡,所以并不拦阻,后来发觉这次来军舰队,不同于往年。待打听出来是南征大军时,宋兵已经到达池州(今安徽贵地)。江南贵池守将戈彦,听到宋兵到来,弃城逃跑,曹彬领兵占了池州,接着便在池州附近的石牌口江面上,试验架设浮桥,按樊若水设计的预制件进行装配,果然不出三天,便把浮桥制成。车辆马匹,南来北往,如履平地。曹彬即命稗将传今采石矶大营,调马步兵二万,先从石牌口浮桥过江,由先锋曹翰率领,由陆路直奔铜陵杀来,曹彬和潘美,则乘兵船顺流北上,以作声援。
江南铜陵守兵不过三千余人,又无勇将,如何能敌得这数万精锐宋兵,直如摧枯拉朽,战斗不到半天,使把江南守兵打得落花流水,俘敌八百余人,缴获战船二百余艘。
曹彬挥军乘胜前进,占了芜湖,江南当涂要塞守将魏羽闻听宋军到来,知道无法抵敌,只好开城投降。曹彬大军进驻当涂以后,前边就是采石矶了。
这采石矶又名牛渚山,乃是一座狭长形石山,江水便分为两股,分左右二支河道,绕过石山,又汇流到一起,因而采石矶便成为江中的一座孤岛,由于左右两支河道水面较狭,岛中地势较高,可以控制两岸,所以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同时采石渡口又是南北过江的交通要道。所以,江南派有二万余大兵,驻于此处,从江中岛屿,到南岸之山,扎有水陆营寨,互为犄角之势。
曹彬与潘美商量,由曹彬率舰队从水路出击,潘美率骑步兵沿长江南岸,攻击江南旱寨。
大军行抵牛渚山下,只见江南兵,在江中遍竖木桩,船只不能通过,曹彬便令船只靠岸,自己带一批士兵下船,与潘美合兵一处,并力攻打江南旱寨。
镇守旱寨的江南兵马副部部署杨收,闻知宋军杀到,便引骑步兵一万人,冲出寨来迎敌。
潘美手执金背大砍刀,正遇杨收,二人交手二十余个回合,杨收不敌,拨马便走,潘美如何肯舍,飞马赶来,看看来得近前,潘美抡刀确去,却砍中杨收坐骑臀上,那马疼痛已极,一个竖立,把杨收掀下马来。宋兵一拥而上,将杨收活捉。
曹彬挥动大军掩杀过来。那江南自从柴荣征淮南以后,至今已有十七年过着太平日子,现有士兵,绝大多数是近年招慕的,从来未经过正式战争,如何能抵挡得住这久经沙场,南征北讨的宋军,又见主帅被擒登时大乱。四散而逃。
曹彬引军乘势突入旱寨,却见寨内江南兵已逃散。江边尚有与江心牛渚山住来交通的船只数和艘,于是便立即组织士兵上船,向江心牛渚山上冲来。
岛上江南守兵,望见旱寨,已被宋兵夺去,早已心慌,又见宋兵杀上岛来,驻守岛上的兵马都监孙震,忙指挥宋军放箭抵御。
曹彬一手执盾牌,一手执佩剑,指挥着船队向岛上疾驶,船只离岛岸还有数尺,曹彬便一跃跳到岸上,众军士也纷纷上岸。杀奔出头。江南士兵稀稀拉拉地放箭,如何能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宋兵?不一时,宋兵便杀入寨中,两军混战起来,岛下宋兵利用船只往返载兵,上岛来的宋兵越来越多,江南兵见大势已去,只有少数人逃到岛北,乘着那里停泊的十余舰江南兵船逃走,其余的均投降了宋兵,孙震也被活捉。这一战,共歼江南兵二万余人。夺得战马三百余匹。最可笑的是江南本来无马,后来由宋太祖赵匡胤赠送给江南一批军马。而这次俘获的江南军马,有不少马臀上还烙有宋军马军的印记,于是只能算是物归原主了。
采石肌既破,金陵门户洞开,失去了西南屏障。曹彬、潘美便下令,排除江南兵在江中打下的木桩,清理河道,把兵船引入采石矶,又令拆除石牌口浮桥,迁至采石矶架设,准备接大军过江,直取金陵。
采石矶败兵逃回金陵,报告给枢密使陈乔,陈乔不敢怠慢慌忙报告李煜。李煜听后,吃了一惊,急诏众大臣商议。
当下清辉殿学士张洎道:“主上不必过于惊慌,据报宋后过江不过二三万人。闻听他们要在采石架设浮桥,运大军过江。这长江来号称天堑,在江上架桥之事,历代典籍上从无记载江上可以架桥之说。宋军把大江视同儿戏,架桥必不能成功。只要我们加强防守,渗入江南的二三万宋兵,不难歼灭。”
李煜听后也说道:“典籍上确未有过江上可架桥之说,孤也觉得宋军过于儿戏。”
当下议定,派镇海军节度使郑彦华,率水师一万人,天德军都虐侯杜真,率步兵一万人,水陆并进,往采石矶抗御宋军。
那杜真引步兵到达新林寨时,正与宋兵先锋曹翰相逢,两军大杀一阵,杜真大败。只好退回金陵。
郑颜华引水师船队在江上,望见杜真与宋兵作战,因惧宋兵厉害,并不令船只靠岸出兵救援,坐在江中自保。
待到杜真败退以后,郑彦华又怕回去受到李煜责罚,因此便指挥船队继续前进,去攻打宋军采石浮桥。谁知潘美已经严阵以待,在长江两岸和牛渚山上,布置强弓硬弩,看见江南船队来到。号令两岸五千弓奇手一齐放箭。这里长江航道狭窄,江上船只尽入射程之内,箭如飞蝗一般向船上落来。伤了不少江南士兵,其中还夹杂有火箭落到船帆之上,燃起熊熊大火,黑烟滚滚,江南船队大乱,郑彦华见不能取胜,也收船逃回金陵。
曹彬引了大兵,乘胜前进,夺了金陵郊外长江上的白鹭洲。江南兵便龟缩金陵城内,依城防守,不敢出战。
这时,报马来报,吴越王钱俶与监军丁德裕也从浙江出兵,攻到江南常州了。
曹彬见江南兵东西受敌,料他不敢出城扰乱。因年关来近,便令大兵扎营于白鹭洲至采石肌之间,进行休整过年,待年后再行出兵。一面写下战报,派人报送进京。
………………………………………………
第45章往事只堪哀
李煜归降以后,被软禁于汴京。他孤孤寂寂写出了“往事只堪哀”的凄凉新词。谁知这时,汴京城中还有一个人,怀着同样不堪回首忆当年的哀痛,正对月长叹。这人是谁?竟然是那威名赫赫、英雄盖世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短短的十余天休整,使战云密布杀声震地的江南,暂时出现了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尽管曹彬知道江南兵马们完全没有力量来袭击宋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戒备。除夕晚上,他带了卫兵,亲自巡逻一个通宵。
新年一过,曹彬便下令各将,分兵去夺取金陵外围的溧水,句容等县,和秣陵关等战略要地,以阻止江南各路援兵。随后,便引大军直逼金陵,屯兵于秦淮河畔。
这金陵城中,陈乔和张洎二人,在宋师大败郑彦华和杜真时,为李煜出主意,让各地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不与宋兵交战,以老宋师,他们久攻不下,粮尽兵疲,自然退兵了。
李煜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即派神卫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为元帅,统一指挥全国兵马,抵御宋兵。这皇甫继勋,乃是过去南唐大将皇甫晖之子,年少骄傲,对李煜并没有效忠之意。却盼望李煜早日下令投降,但又不敢直说,只是对众将常常说起:“宋军强劲,谁能敌得过他!”
宋军一连围城数月,陈乔和张洎却不报告给李煜。这李煜日日在宫内和小周后歌舞宴乐,并请了一些僧道在宫内念经祈天,求天保佑江南。那里知道外边战事?
这一天,他偶然想巡城,到城头一看,只见城外到处是宋军寨栅,旗幡遍野,刀枪耀日,才大吃一惊,责问皇甫继勋为什么敌兵已临城下,还不报告?一怒之下,斩了皇甫继勋,兵权归陈乔、张洎指挥。
陈乔、张洎一方面加强防守,一方面派人潜出城去,令留守南都的水师都虞候朱全斌引全部水师十五万人来救援金陵。谁知来全斌接到救援诏书后,却把大军屯于鄱阳湖口,不来救援,并说:“我如出兵东去,宋兵必来攻占此地,断我归路。如果此次出兵能战胜,还可以;如一旦战败,就无路可退了。”就是不肯进兵。
这曹彬、潘美包围了金陵,又分兵去东击润州,夺取江南一些战略要地,打通江南与淮南之间的水上交通,以求军粮供应和与汴京互通消息的迅速。
不几日,忽报朝廷下旨,让曹彬等暂缓攻城,又派了李煜的兄弟李从镒和使臣李穆从汴京来,执匡胤手诏,劝李煜归降入京朝见。
李从镒和李穆进入金陵,来见李煜。李从镒哭拜于地,说道:“天朝已统一全国,兵精粮足,江南绝非其敌,不如早日归降,总比晚日归降为好。否则一旦圣上发怒怪罪,悔之晚矣!”
李煜也落下眼泪,愣了半晌,才说:“看来,只有归降这条路了。”便欲应工入京朝见归降。
可是那陈乔在一旁厉声说:“主公此言差矣。宋兵围困金陵半年之久,未能攻破,可见金陵城池之固。今宋师已老,南都朱全斌大兵指日可到。宋兵马上就会被迫退走,在此关键时刻,能坚持几日,则局面必大改观。如在此时动摇,祖宗几十年基业,必将继送于一旦了。
李煜李是个没有主见的人,见陈乔如此说法,不由又动摇起来,半天说不出话来。
陈乔、张洎当下便把李穆礼送出城,留李从镒在城内,对匡胤手诏并不答复。李穆无奈,只好回汴京复命。
李煜在金陵城中,犹疑了几天,又觉得不妥,再次派徐铉往汴京求和。
徐铉来到汴京,朝见匡胤已毕,又老调重弹地说:“李煜确是因病未能前来朝见,不是故意拒诏,望万岁以圣人之胸怀,对李煜宽大,暂缓出兵征伐,以保一邦百姓生灵。”
匡胤只是冷笑道:“李煜既为国主,为何都不懂得怜恤一邦百姓,君轻民重这个道理,却要保一己之身,不来朝见,而移祸于百姓!”
徐铉仍是叩头不止,请求宽大李煜,怜恤江南百姓。
匡胤大怒,拔剑在手,喝道:“你不必多言!江南百姓无罪,朕早已下令曹彬、除持械抵抗者外,决不妄杀江南一人。即使李煜,朕也下令,保护他一家人身安全。但是天下一家,国家必须统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江南必须归顺朝廷!”
徐铉见匡胤变了脸色,知道匡胤已下决心收复江南,多说也无用,只好拜辞,惶恐地奔回江南去了。
回到金陵,经过曹彬之营,曹彬见他脸色懊丧,完全猜中他在京中求和必然碰壁,便对他说:“你回去告诉李煜,润州、苏州、常州都已被吴越王钱俶和丁德裕所攻破,朱全斌率众兵来援金陵,也被黄州刺史王明所拦截于江中,朱全斌,想放火烧王明船队,谁知风向变化,反烧了自家兵马,连朱全斌也葬身火海了。江南只剩下金陵一座孤城,早晚必破。你应告诉李煜,让他当机立断,立刻来降,尚可多积些阴德,保全一批无辜生命。”
徐铉回到城中,见了李煜,把赵匡胤和曹彬的话,一一向李煜说明。李煜无法,只好派人通知曹彬,先派儿子清源郡公李仲寓代替自己入朝。”
曹彬回复说:“只要你的儿子一到我军寨内,我军立即停止攻城。”
李煜得知,便让李仲寓收拾行装,准备入朝。却又被陈乔、张洎劝止。
曹彬等了几日,不见动静,派人入城去问,答复是李仲寓行装尚未准备好。如此一连催了几次,始终不见李仲寓出城。曹彬这才下决心攻破金陵。
这天,曹彬忽然称病,不升帐理事,一连几日不出。众将听到纷纷进大帐挥望。
曹彬对他们说道:“我这病不是医药能治好的。乃是心病。在出征江南时,万岁曾向我讲,不许伤金陵城中人,尤其李煜一家,即使困兽犹斗,也要活捉,不能杀一人。我已在万岁面前立誓领旨。如果诸公能与我共同信誓,破城时不妄杀一人,则我病即愈矣。”
众将听后,都表示答应,于是,曹彬令排下香案,与众将一齐跪下祭拜上天,宣誓不妄杀一人。第二天,曹彬便称病愈,升帐理事,布置众将,对金陵城发起总攻。
这次才是真正的攻城,不过二日,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宋军攻破金陵,大军潮水般地涌进城来。
陈乔和张洎是力主不降的人,至此慌作一团。陈乔对张洎道:“你我力主劝主公不降,如今主公反受我等连累。你我只有一死以谢罪了。”
二人决定一同自尽。便入宫来见李煜,陈乔哭拜于地,说道:“臣有负陛下,合当受死。如宋朝责问陛下为何不奉诏下朝,陛下可说受臣等所阻挠,才未能成行,这样可减轻陛下责任。”
李煜叹道;“我国气数已尽,卿死又有何益?”
陈乔道:“纵然陛下不肯杀臣,臣又有何面目见国人?”
拜了几拜,辞出别辞,在无人处自缢而死。
那张洎口头上虽说答应陈乔一同自尽,可是心里却并没打算死。他见陈乔死了,便对李煜说:“臣本与陈乔一同掌管国家军事机要,国家伦亡,已准备与陈乔一同尽忠死节,可是又想到臣如死去,陛下入朝,又有何人能替陛下辩解?所以臣只能暂时活着,准备替陛下辩明此事。”
二人正在讲着,因见宫门一阵喧哗,一个太监脚步跄踉地跑来说:“宋兵已到宫门,朝内大臣也都到了,宋军将军催促主上速速出宫,去见元帅,纳降认罪。”
李煜没有办法,在张洎扶持下,走出宫门。只是徐铉等江南大臣,已被宋兵看守在宫门一侧。宋朝四方馆使田钦祚全副戎装,按剑而立,见到李煜出得宫来,便道:“李煜!你知罪吗?”
李煜见宋兵剑戟如林,包围着宫门,吓了浑身发抖,连声说:“知罪,知罪。”
田钦祚便道:“既然如此,速随我去见元帅,听候分付。”
李煜呼得率领江南一些大臣步行着跟在田钦祚后边而行,宋兵排成二行,夹道押送。
这时,曹彬、潘美已经乘船由秦淮河经水门,进入城内,停船于夫子庙前。
李煜等人,不一时便来到,田钦祚让他们都站在岸上等候,自己先上船禀报一番,才出来说:“元帅宣李煜上前看见。”
李煜只好出列上船,只见那船边搭着一块独木跳板,悠悠晃晃。李煜不由心慌,生怕踩个不稳,跌入河中,站在岸上畏不前。
曹彬在仓内望见,便叫二个卫士,去扶挟李煜上船。
李煜上了船,只见潘美立在船头,慌忙跪倒,拜见行礼。潘美也答礼相还。李煜进了船仓,又向曹彬行礼。曹彬却坐着不动,说道:“本帅甲胄在身,不答礼了。”
既保持大帅威严,却又对李煜待以客礼,恩威并用。在李煜拜毕之后,曹彬立即让卫士给李煜看座。请李煜在一侧坐下。
曹彬道:“本帅这次出兵下江南,完全是因为万岁几次召你进京,你却不去。只好派本帅来强请了,耗费了国家不少钱粮,还使中原和江南因此而丧生了不少将士的性命,这都是你作的孽。时至今日,你可知罪?”
李煜连忙欠身道:“李煜见事不明,受到左右臣下挟持,身不由己,如今真正知罪了。”
曹彬道:“知罪就好。一定要认清形势,我们国家四分五裂,大乱已有五十余年。自古以来,却是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如今大势已由是大乱转向大治、西蜀、南汉、荆南,湘楚等地,都已统归天朝,决不能容许江南仍然分裂国土,独立为政。所以,望你认清形势,纳土归顺,这是天心、民心的共同意愿,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你可明白吗?”
李煜道:“明白,明白,李煜自当纳土还国,上表请降,进京待罪。”
曹彬点头道:“如此甚好。纳土归顺,便成为一家人,不但无罪,而且有功,入京朝见万岁后,仍不失封候之位,这点你可放心。”
李煜听后,才略觉安慰,脸色也平静了一些。
曹彬又道:“你可回宫收拾行李和家当,一切珍宝,愿带的都可以带上。归你所有。你的家属也同样要收拾准备。一旦你离开金陵,宫内留下的物资便都要造册登记,收归国有。那时,就不再属于你了。”
李煜只是唯唯听命,没有多讲一句话。曹彬便他回宫,按分付准备起程。并又拨一千精兵,守护江南伪宫,宋朝一切将士兵丁,闲杂人等,一律不准入宫。
李煜去后,田钦祚道:“元帅,你不该把李煜放回,如果他自尽,我们如何向万岁交待。”
曹彬微微一笑,说道:“你没看见吗?刚才李煜上船时,连个跳板都不敢过,怕掉到水中。如此胆小怕死的人,如何肯去自杀?你们只管放心,不会有事。”
当天,曹彬、潘美便写下捷报飞报进京。不到半个月,匡胤圣旨已到,命令曹彬、潘美继续留在南,盘点江南官库物资,开仓救济金陵城内百姓,安抚江南百姓,招降各州县。江南各州县地方行政官员,照旧供职,等待甄别后,正式录用。江南中枢各部院大臣,一律携带家眷与李煜全家,派兵护送来京,限三日内起程。
旨意一下,曹彬即派人通知李煜及大臣徐铉、张洎等人,告明进京日期。
十二月十二日,李煜清晨起来,匆匆到太庙祭拜一番,向祖宗告别,回到宫来,带了小周后和宠妃小花蕊夫人,以及批准带领的二十名宫女和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细软行李搬上骡车,对自己居住了三十九年的宫殿,看了最后一眼,便走出宫来。
谁知那些江南宫中近千名宫女、太监和教坊乐师、歌妓,闻知李煜要走,都跪在宫门内外的主道两旁,向李煜送行,乐师们奏着凄凉的乐曲,李煜不由想起昔日的繁华,如今一切都成过去,不由热泪涌出,失声痛哭。
出得宫门,只见宋军将领田钦祚、郭守文,引着骑兵,早已列队等待。徐铉等人,也排为一行,站在一边等候。田钦祚见李煜携带家眷出来,便催李煜上车,连同江南各官员家属和李行,绵长车队达二百余辆,在三干铁骑的前呼后拥下,离开金陵,向汴京进发了。
这支行动缓慢的队伍,虽然起早趁黑的赶路,也足足走了二十天才到达汴京,已是开宝九年正月初三日了。
次日早晨宋太祖赵匡胤,登上明德门上城楼受降。由郭守文带领兵丁,押了李煜及其大臣共四十三人,都穿着素服跪于明德门下伏罪。按照礼仪制度,首先由郭守文宣读曹彬写的献俘捷报。匡胤却说:“刘鋹是伪汉皇帝被擒而降。李煜虽然割据一方,但早已削去帝号和国号,改奉大宋年号,自不能与刘鋹同样对待。”
便宣布不必宣读献俘捷报,对李煜等人也不必捆绑,只令他们跪于明德门下聆听诏书,由楚照辅宣读书道:
上天之德,本于好生,为君之心,贵手含垢。自乱离之云瘼,到跨据之相系。谕文告而弗宾,中吊伐而斯在。庆兹混一,加以宠绥。江南伪主李煜,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惟乃先父,早荷朝思,当尔袭位之初,未尝禀命。朕方示以宽大,每为含容。虽陈内附之言,罔效骏奔之礼,聚兵峻垒,包蓄日彰。朕欲全彼始终,去其疑间,虽颁召节,亦冀来朝,庶成玉帛之仪,岂愿干戈之役?蹇然弗顾,潜蓄阴谋。劳锐旅以狙征,傅孤城而问罪。洎闻危迫,累示招携,何迷复之不悛?果覆亡之自掇!昔者唐尧光宅,非无丹浦之师;夏禹泣辜,不赦防风之罪。稽诸古典,谅有明刑。朕以道在包荒,恩推恶杀。在昔骡车出蜀,青盖辞吴,彼皆闰位之降君。不预中朝之正朔,及颁爵命,方列公候,尔戾我恩德,比禅与皓,又非其伦。特升拱极之班,赐以列候之号,式优待遇,尽舍愆尤。今授尔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候。而其钦哉。毋再负德!
读罢诏书,李煜叩头谢恩。当下早有侍从捧上候爵官服,侍候李煜穿戴完毕。立在一侧。匡胤才又让楚昭辅宣读第二道诏书,对徐铉、张洎等四十多位江南大臣一律赦罪,等候分配官职。徐铉等也都叩头谢恩。
于是,匡胤便宣布赐宴于广德殿。除了李煜及其巨下外,宋朝各部院大臣也出席作陪。
席间,匡胤问起徐铉:“李煜没别的本领,但是却很会吟诗填词,这次命他来京想他必然又要感慨一番,想必又作了什么诗词吧。”
徐铉不敢隐瞒,只得回奏道:“来京路上,确实作了一首。曾写给臣看。”
匡胤道:“你记得吗?可诵来朕听。”
那李煜坐在一旁,听到这活,吓得脸都刷地一下苍白起来。生怕匡胤听后怪罪,只盼徐铉不要背出来。可是徐铉那敢不背诵,而犯下欺君之罪?所以只好勉强背诵道: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阙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李煜听徐铉一字不差的背完,吓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