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奇圣人王阳明-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荣笑道:我李荣只是个没卵子的小太监,脑袋上又没有铁壳包着,哪有这胆子坏了国家大事?
众臣无可奈何,只好怏怏退出。
一击不中,这就意味着彻底失败了。
回来之后,刘健、谢迁和李东阳三名内阁元老,趴在办公桌上开始写辞职信。这是一个抱有三分侥幸心理的试探,但没人对试探的结果还抱有希望。
辞职书递了上去。按照朝廷的工作条例,老臣要求辞职退休,一定要驳回三次到五次,这是为了给做臣子的留点儿面子,也好显示皇帝的宽怀慈悲。但是这一次却有所不同,刘健和谢迁的辞职书信刚刚递上去,里边儿就立即递出来批准的回复。
三名内阁元老,立即被批准退休的只有两份,刘健和谢迁的,而李东阳的却被驳回了。
为什么呢?
前面说过了,李东阳在这次事件中,其政治立场实际上是非常含糊的,他一边儿在内阁写奏章弹劾刘瑾,一边儿偷偷地替刘瑾写碑铭。而且当刘健和谢迁怒气冲冲喊口号,表态誓除八虎的时候,李东阳就紧闭了嘴巴,坚决不吭一声。
所以李东阳幸免于难。
老臣刘健、谢迁黯然退场,收拾行李离开京师,李东阳设宴为他们送行,席间,他举着酒杯,泪水“哗哗”地从脸上淌流下来。瞧他这副怪模样儿,刘健和谢迁火冒三丈,怒骂道:老李,你装什么孙子?当时你要是腰板能够挺直一点点,站出来说一句话,至于到了今天这地步吗?
朝臣无故寻衅闹事,上书诛除刘瑾,结果物极必反,激发了小武宗的逆反心理,最终将刘瑾推到了权力的顶峰。由是,对朝臣的大清算,正式拉开了帷幕。
一代名士成奸党
要被清算的,第一个就是户部尚书韩文。这厮闹得最欢,所以锦衣卫也将他视为重点目标,大批的审计人员拥入户部,开始进行审计大检查。这一检查可不得了,竟然发现国库中的银子,赫然有假的。
不太明白假银子是如何混进国库的,但责任人户部尚书韩文,立即被朝廷宣布辞退。
事情到此还没完,虽然韩文被朝廷开除了,但锦衣卫一路上如影随形,穷追不舍,还在继续搜集韩文的犯罪证据。可是韩文这家伙超级精明,收到朝廷的辞退书,他立即牵出来一匹跛脚老驴,骑上去,打驴出京,沿途竟然不住官家客栈,就在道路边的大树下,点一堆篝火宿营,夜风冷寒,冻得那些贴身跟踪的锦衣卫不住声地骂娘。
第二个遭到政治清算的,是左都御史张敷华,这厮出京后着急忙慌,飞逃如电,一口气逃到徐州,改由水道,乘一艘独木舟顺流直下,不想舟行过快,“砰”的一声撞击在河心的大石头上,独木舟被撞成了碎片,张敷华落入水中,如果不是贴身跟踪的锦衣卫把他捞上来的话,他铁定就葬身河心了。
第三个倒霉蛋,就是李梦阳了。
李梦阳虽然以前对刘瑾有恩,但在此次事件中他上蹿下跳,闹个不停,执意要将刘瑾置于死地,那刘瑾也没办法了。
打入天牢,准备干掉。
李梦阳入狱之后,就写了封信,求人送出牢外。信上写的是:
对山救我,唯对山能救我!
这个对山,乃当时的名士康海。康海在今天的名气,远小于王守仁、唐伯虎之类的人物。但在当时,他却是大名鼎鼎,他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呢?纵然是大太监刘瑾,在名士康海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低声下气,连说话都不敢放大声音。
既然此人在当时有如此大名,何以在历史上却默默无闻呢?
——都是被这个李梦阳害的!
话说康海接到李梦阳的求救信,叹息一声,就来刘瑾府上拜访,当时刘瑾正在洗脚,闻知名士康海到来,鞋也顾不上穿,光着脚丫子就飞跑了出来,到了康海面前一躬到底:不知先生远来,刘瑾有失远迎,先生勿怪,勿怪。于是康海入内,替李梦阳说情,刘瑾二话不说,拿起笔来就写圣旨——小武宗贪玩儿,圣旨都是他来写,写完了自己盖章。圣旨下达,李梦阳逃得一死,头也不回地逃到老家,躲藏了起来。
李梦阳算是得救了,可不久之后,刘瑾的势力被扳倒,倒霉的康海却因为这件事,惨遭群臣落井下石,开除公职不说,从此在历史上被划入了奸党的队伍中,再也没机会翻过身来。
一代名士风范,救人于危难之际,却不幸跌入了奸党的泥坑中。这种事,你听起来可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却勾勒出了人类社会的相处之难,勾勒出了人性的微妙与变幻。
如果你做一个坏人,杀十人而饶过一人,那么,残存的人就会对你感恩戴德,千恩万谢。因为你可以杀他而没有杀,这就等于给了他一条生命。救生之恩,不啻再造之德,感激那是必须的。
如果你做一个好人,救一个人却没有能力救十个人,那么,你救的这个人嫌你没有尽心尽力,救人没有救到底。你无法去救的十个人,却从此对你恨之入骨——你可以救他们而没有救,这是不可饶恕的恶行,不能原谅。
名士康海就是栽入了这么一个人性险恶的泥坑之中。他能救李梦阳,却无法救出所有的人。因为刘瑾与朝臣的对峙,是朱元璋设置的权力对冲,要么是刘瑾死,要么是群臣死,不存在中间地带。所以康海最多只能救一个李梦阳,却无法改变权力对冲的格局。
他只救了李梦阳却没能救出别人,余者自然就会愤怒至极,这时候大家已经不再仇恨刘瑾,因为刘瑾是个坏人,坏人杀他们是正常的。可你康海既然是个名士,是个好人,就应该把我们救出来,能救而你不伸手来救,可见你比刘瑾更坏!至少也是个伪君子。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这句话,正是儒家学者对人类社会最具智慧的思考。悟透了这句话,虽然成不了圣贤,但已经像王守仁那样,踏上了圣贤之路。
咦,说了这么多,王守仁哪里去了?他不是回到朝廷上当官了吗?怎么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就没看到他的影子呢?
王守仁在劫难逃
武宗临朝,刘瑾乱政,这时候朝野名气最大的,是康海;官职最高的,是刘健、谢迁、李东阳;上蹿下跳闹得最欢实的,是李梦阳。这时候的王守仁要名气没名气,要官职没官职,根本轮不到他出来说话。
但是,政治清算的风潮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官员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其中。内阁被太监集团扳倒,于是南京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等纷纷上奏,不支持放逐内阁老臣子的做法。刘瑾见疏大怒,拿了去给小武宗看,小武宗看了后也是怒不可遏,看起来不给外边儿那些怪老头儿一点儿厉害尝尝,他们是不知道好歹的。
传旨,拿南京给事中戴铣、蒋钦等二十四名大臣,押入京城,拿大棍子狠狠地打,打到他们老实为止。
戴铣被拿到京城,被一阵乱棍活活打死了。那个蒋钦却是命大得很,打得鲜血淋漓,硬是不死。竟敢不死?不死就开除公职,削职为民,交由群众监督劳动改造。可不承想,三天后蒋钦苏醒过来,马上趴在地上写奏章,曰:陛下,你就听小民一句话吧,快点儿杀了刘瑾,杀完了刘瑾再来杀我,我死也甘心……武宗看到这奏章,鼻头差点儿气歪,这是什么怪人啊,再接着打。
于是半死不活的蒋钦,又挨了三十杖,昏死过去。三天后,蒋钦忽地一下子睁开了眼睛,趴在地上继续写奏章,曰:陛下,老民与刘瑾那厮,誓不两立,若不杀我,就请杀刘瑾,既然不肯杀刘瑾,那为什么还不杀我?……武宗见奏,派人拿大棍子来,再给他狠狠的三十杖,不信他还能活过来。
这一次,人民的好御史蒋钦,终于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像戴铣、蒋钦这般,宁可被活活打死,也要和小武宗对着干,这被称为士大夫的骨气。此二人虽然身死,但在士林之中,人人皆赞不绝口,更有许多人自告奋勇地替他们写传,一直躲在后面不吭声儿的王守仁,这时候也不能不出来说句话了。
于是王守仁咬住笔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琢磨出来一套说辞,曰:戴铣蒋钦,他们的职务是御史,工作职责就是见什么不顺眼就上疏批评,本是言官,以言为职。如果他们说得对,朝廷理应采纳;如果他们说得不对,那也应该包容。所以,提请朝廷不要打死他们,让他们回去继续尽职吧……
臣闻,君仁则臣直。今铣等以言为责,其言如善,自宜嘉纳;即其未善,亦宜包容,以开忠谠之路。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囚。在陛下不过少事惩创,非有意怒绝之也。下民无知,妄生疑惧,臣窃惜之。自是而后,虽有上关宗社安危之事,亦将缄口不言矣。伏乞追回前旨,俾铣等仍旧供职,明圣德无我之公,作臣子敢言之气。
看看王守仁这个奏章,应该说已经非常老到了,丝毫不提刘瑾,也不提李东阳李梦阳,爱阴不阴爱阳不阳,他只是就事说事,只是说朝廷不应该以言之罪加于言官,这个理,到任何时候也站得住。
但是站得住也没用,这时候的武宗和刘瑾,正在气头上,他们俩认准了外边儿的朝官是存心找麻烦,正要用杖刑打得这些人服服帖帖,再也不敢多嘴多舌。可是王守仁突然跳了出来,刘瑾和武宗大喜,立即传旨,命王守仁马上赶到午门,接受朝廷工作安排。
什么工作呢?
剥了裤子,露出屁股,屁股撅向天,脑袋瓜子贴地,接受三十杖的暴打。
午门之前,众目睽睽之下,王守仁被人扒了裤子打屁股,这下他可出大名喽……等等,他在四明山的老鼠洞里隐居的时候,不是说已经进入到了未卜先知的境界了吗?既然他明知道回到朝廷里来,会被剥了裤子打屁股,还回来干什么?
所以我们在前面分析过,所谓未卜先知之说,纯是王守仁瞎掰,又或是他的门人弟子瞎掰。瞎掰的目的是神化他的功业形象,但是他们却忘记了,所谓的圣人,只不过是蹚过了晦涩的人性之暗河,抵达了智慧彼岸的普通人。而这时候的王守仁,还在智慧之河中哗啦啦蹚着水,水流湍急,两边的河岸消失在茫茫的水雾之中,所谓智慧,在水一方。逆流而上的王守仁,没掺和到弹劾刘瑾的乱局中,就说明他的智慧已经有了很大的进益,但这个进益,离圣人的境界,还差得远,远到了他无法逃过屁股被打得稀烂的程度。
屁股被打烂之前,王守仁的职务是兵部主事。屁股被打烂之后,他已经被降为贵州龙场驿丞。从中央部门的司局级干部,直降到边远地区的乡镇企业里做一名勤杂工,这个降职的幅度,可真不算小。
京城正邪大决战
明武宗恨王守仁跟他死抬杠,行刑的时候,由宫中派出亲信太监监杖,打得不狠可不行。结果王守仁被打得昏过去又醒过来,醒过来又被打昏过去,如此几番,等三十刑杖打完,他只剩下出的气儿,没有进的气儿了。
然后,他就拖着血肉模糊的屁股,艰难上路了。临行之前,礼部侍郎站在家门口,用目光替他送行。这位礼部侍郎,就是王守仁的亲爹王华——现在明白王守仁为什么明知屁股会被打烂,还硬着头皮上书了吧?
如果王守仁不出这个头,那么就得他父亲王华出面,朝中群臣,无数只眼睛都盯着他们王家呢。值此正邪大决战的关键之际,你们王家人,怎么也得出来一个表态吧?
现在王守仁出头了,王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吭声儿了。怎么着,老子已经把亲生儿子的屁股贡献给了这场正邪大决战,还不够吗?
所以《靖乱录》记载说:
龙山公(王华)时为礼部侍郎,在京,喜曰:吾子得为忠臣,垂名青史,吾愿足矣!
当爹的心愿是足了,儿子王守仁可就要受苦了。拖着血淋淋的屁股,奔行在流放的人生之路,走啊走,走啊走,一直走到夏天,终于走到了杭州。到了地方,就见三亲六故纷纷赶来问候。这其中,有他的妹夫兼弟子徐爱。
徐爱这个人,出生在一个超级离奇的家庭中,不久前他得知王守仁的妹妹还没嫁人,正在择婿,就跑来毛遂自荐。可搞笑的是,徐爱的叔叔听说了这事,也跑了来加入到竞争者的行列之中,和侄子争抢美女。当时王守仁的父亲把这奇怪的叔侄俩研究了好久,得出结论来说:徐爱这孩子还马马虎虎吧,不过他的叔叔……跟侄子抢美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点儿太新潮了。于是徐爱的叔叔出局,徐爱抱得美人归。
徐爱是最崇拜王守仁的,在他的眼里,王守仁简直是一部读不腻的传奇。你看这王守仁,一会儿上九华山找老道,一会儿去虎跑寺骂和尚,一会儿在四明山老鼠洞里筑巢,一会儿又跑到京城挨刑杖,好端端的屁股说打烂就打烂……传奇,传奇,真是太传奇了。
除了徐爱,还有冀元享、蔡宗、朱节、蒋信、刘观时等弟子,都带了厚重的礼物,前来探望王守仁。王守仁大喜,就住在了胜果寺,每天亲切地会见各地来访的群众,问农时问天气问收成,还有各种规模的茶话会,让王守仁留恋不已,舍不得走了。
眨眼工夫,王守仁就在杭州居住了两个多月。
按理来说,他既然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就应该马不停蹄前去上任,哪怕上任之后,点了卯,表示我已经到任了,然后再偷跑到别处一个人休闲避暑,这样才说得过去。但王守仁居然敢在杭州一住就是两个多月,这多少有点儿出人意料。
明摆着,他是不想去上任。
再想一想,虽然他挨了刑杖,被贬出京,可是他亲爹王华,仍然稳坐在礼部侍郎的官位上。想来这些日子,王华少不了四处活动,替儿子求情。王氏父子在这件事情上一定有着默契,所以,王守仁是有意留在杭州,等待着小武宗回心转意,撤销将他贬至贵州龙场的裁决。
等啊等,等啊等,果然有了消息:
坏消息!
有一天午后,王守仁正穿着小褂儿,搬了只脚凳,独自坐在长廊之下纳凉。他的弟子门人全都不在身边,这时候忽然来了两个彪形大汉,头戴矮帽,腰悬利刃,突然走了进来,一张嘴,就是满口的北京腔儿:你就是王守仁吧?
霎时间王守仁呆住了。
锦衣卫!
他们终于来了。
杀人之夜
锦衣卫突至,王守仁大惊,急看左右,却发现一个人影儿都没有。明摆着,这两个锦衣卫已经在近处窥伺良久了,就等着这个没人的时候进来。无奈何,王守仁只好硬起头皮,道:没错,我就是王守仁。
两名锦衣卫上前架起王守仁:是你就好,跟我们走吧。
王守仁拼力挣扎:去哪里?我不要去,不要去……
锦衣卫道:王先生,你最好别乱扑腾,我们哥俩手重,万一弄伤了你,吃苦的可是你。
王守仁不敢动了,却还想拖延时间:你们……到底想带我去哪里啊?
锦衣卫道:别问了,到地方你自然就知道了。
王守仁被两名锦衣卫架起胳膊,脚不沾地,疾行如风。这时候的王守仁,大脑一片空白,圣贤之路啊,你咋就这么遥远呢?我艰苦卓绝,上下求索,却是始终摸不到这个门槛儿。可死亡之门却是近在眼前,甭管什么人,伸手往前一摸,就能摸到死亡的门槛儿……什么世道!
绝望之中,忽听背后响起了脚步声,接着是“呼哧呼哧”的出气声。王守仁扭头一看,看到后面追上来两个人,看他们的容貌,似曾相识。可是这两人的名字,却似乎没什么印象。
王守仁正在纳闷儿困惑,就听那两人自己说道:王先生,你不认识我们的,我叫沈玉,他叫殷计,我们两人的家就在胜果寺附近,常听说先生是当世的大圣人,我们俩都是粗人,没文化,没见识,自惭形秽啊,不敢让先生看到我们,平时只敢扒在门缝儿里偷偷看先生。刚才看到锦衣卫绑了先生走,估计他们多半是要杀掉先生,所以我们跑来看看,看他们在什么地方杀。
原来是专程来看热闹的。王守仁还没说话,两名锦衣卫已经厉叱道:大胆刁民,此人乃朝廷的钦犯,你们竟然敢和这种人亲近?
不想沈玉、殷计两人却极有见识,只是笑道:自古一罪不二罚,王先生是不是钦犯,我们不知道。但此番王先生已经谪官了,就不应该再加以别的惩罚了。二位先生,我们说得在理不在理?
在理个屁!锦衣卫憋气窝火,架起王守仁加快脚步。可是沈玉和殷计两人也加快脚步,紧跟在王守仁身后。锦衣卫快,沈玉殷计就快,锦衣卫慢,沈玉殷计就慢,虽然两名锦衣卫都有武艺在身,可是他们还拖着一个大活人,所以始终无法甩开沈玉殷计,只能让两人亦步亦趋,始终跟随着。
堪堪走到天黑,两名锦衣卫将王守仁架到江边,将王守仁重重地推进一座小空屋子里,两名锦衣卫转身,拔出刀来,以刀尖儿对着沈玉、殷计二人:你们两人,听好了,我实话告诉你们,我们此番来到这里,是有密旨取王守仁之性命。你们若是还念及家里的爹妈妻儿,就趁早滚开,以免拖累满门。
沈玉殷计二人却把脑袋一摇:不好意思,我俩是两个光棍儿,没有家小,不怕拖累的。
锦衣卫急了:难道你们敢跟当今的圣上对抗吗?
沈玉殷计二人却笑道:你们千万不要误会,我们跟来,其实也是为了你们两个好。你们想想吧,王守仁先生,当世的圣人也,你们俩居然要拿刀杀他,这岂不是太不像话了吗?再者说了,你杀了王先生,尸体怎么处理?尸体必然会丢弃在江口,地方官就得赶来破案,破不了案就得连累地方,说不定会把王先生之死,栽到我们头上。所以我们建议你们两个,在如何处死王先生的问题上,还需要认真研究,仔细思考,务必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法子,不知二位以为然否?
两个锦衣卫被沈玉和殷计绕糊涂了:你们这么个说法……也有道理,咦,要不这样如何,拿根绳子给王守仁,让他自己上吊。他自己吊死,属于自杀案件,自杀案件就不用到处找凶手了,自然也就连累不到当地,你们说如何?
沈玉殷计二人摇头:不妥,不妥,此举大大不妥。
锦衣卫气急败坏:这有何不妥?
沈玉殷计二人道:夫王守仁者,圣人也,圣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可你们竟然想让这样一个圣人自杀……这要是说出去,多难听啊。
锦衣卫怒不可遏,破口大骂起来:老子知道你们两个东拉西扯,无非是想让我们放过王守仁。可是实话告诉你们,我们是负有皇命在身的,此来就是取王守仁性命的。若王守仁不死,死的必然是我们二人。你们敢阻拦我们执行公务,那就拿命来吧!
不由分说,挥刀向沈玉殷计二人砍将过去。
积极向上的绝命诗
沈玉和殷计两人见锦衣卫怒了,毫不犹豫地掉头就跑,跑到安全地带,回过头继续说道:别发火,两位别发火,你们是奉了天子之命,要杀王先生,我们哪有胆子敢阻拦?要不这样好了,干脆等到半夜的时候,你们就让王先生自己投江自尽,这样王先生落得一个全尸,不枉他圣人之名,当地官府又不会受到连累,你们两个也可以回去交差,你们说这主意好不好?
两个锦衣卫听得还真动了心,就低声商量道:有这俩家伙死缠活搅,只怕事情还真不好办,万一这两人大声嚷嚷,让皇上知道了,我俩可就全完了。横竖这王守仁已经落到了咱们手里,只要拖到半夜,无论如何也要动手就是了。
于是两名锦衣卫回过身来,说:这个主意好,那就依你们俩了。
沈玉趁机要求道:古来没有饿死鬼之说,饿死之鬼,会永生永世纠缠着你。既然王先生横竖过不了今夜,要不你们两个分一个人出来,跟我去买点儿酒肉,让王先生临死前吃个饱,也免得他死后缠上你们。
两名锦衣卫打了个寒战,正要说话,王守仁已经趴在门边上,冲着沈玉和殷计哀求道:两位好兄弟,我肯定是活不过今夜了,麻烦二位,等我死后告诉我的家人一声,让家人替我收尸……
沈玉却摇头道:王先生,你这可难为我们了。要替你报信,得有你的亲笔书信啊,没有你的亲笔书信,我们跟人家说,人家也不信啊。
王守仁道:我身上随时带有素纸,就是没有带笔出来……
沈玉道:有纸就好办,笔我可以找酒家借一支来。
商量妥当之后,两名锦衣卫拨出一个人来,跟沈玉去买酒买肉,同时监视沈玉,严防他给别人通风报信。而殷计则和另一名锦衣卫守在屋门外,防止这名锦衣卫突然发凶,一刀砍了王守仁。两伙人就这样相互紧盯着。不长时间,沈玉和同去的锦衣卫买酒回来,也借来了一支笔。然后沈玉用椰瓢盛了一瓢酒,递给王守仁,说:王先生,你就要上路了,我敬你一瓢。话未说完,已经是泣不成声。
王守仁看乐了:沈先生,要上路的是我,我还没哭,你怎么哭成了这样,哈哈哈……将那瓢酒一饮而尽。
殷计也上前敬了一瓢:先生喝了我这一瓢,路上也好不甚寒冷。
王守仁喝掉。两名锦衣卫犹豫了一下,也拿椰瓢过来:王守仁,我们两人也是奉皇命行事,请你莫怪,也喝了我们这一瓢吧。
王守仁摇头:不好意思,我酒精过敏,真的喝不了太多的酒……要不咱们这么着,你们哥四个先喝着,我抓紧时间写绝命书,也好让你们回去禀报?
两名锦衣卫大喜,有绝命书就好办了。
屋外四人蹲在地上,凑成一团喝酒吃肉,王守仁一个人在屋子里拿起笔,蘸上墨,不由得悲上心来:圣贤之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呢,几天前还琢磨着再上九华山找个老道逗乐子,今天怎么就写起绝命书来了呢?人生啊,真是太他娘的无常了……悲情难抑,王守仁挥毫写下了绝命诗一首:
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许国惭无补,死不忘亲恨有余。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
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诗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人生无常真他娘,求仙纯属扯瞎谎。做官全都是扯淡,至死不忘是亲娘。其实我是大忠臣,只是扑通掉进江。好比春秋伍子胥,死得有点儿太荒唐……诗写得蛮好,就是风格有点儿太消沉了,缺少了一种积极上进、振奋人心的精神气概。
那就再来一首积极向上的:
敢将世道一身担,显被生刑万死甘。
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臣子独无惭。
涓流裨海今真见,片雪填沟旧齿谈。
昔代衣冠谁上品,状元门第好奇男。
这第二首,果然是充满了大无畏的扯淡精神,大意如下:天下数我最牛皮,打烂屁股不稀奇。文章虽然不如你,万古流芳你莫急。以前被你瞧不起,以后大名震寰宇。要想知道我是谁,状元儿子最调皮……大意就是这个意思吧。
写完了两首风格迥异的绝命诗,王守仁悲从心来,泪如雨下:我不要死啊,我要做圣贤,如果我做了圣贤,是不是就不会死了呢……不太可能吧?只听说千年王八万年龟,没听说圣贤也有这本事的……算了,横竖做了圣贤也是要死的,现在就死,又有什么区别?
他奋笔疾书,写了篇超长的绝命书。由于这封绝命书过长,基本上没有哪本研究资料愿意引用。受不了,会把人读得疯掉的……写完之后,王守仁又留了个心眼儿,在纸后面用篆书写下了十个字:
阳明已入水,沈玉、殷计报。
这十个篆书,以锦衣卫的学识是万万看不懂的,所以营救王守仁性命的这两个人,就这样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
神秘的丝巾
俗话说得好,钱越赌情越薄,酒越喝情越厚。在这世界上,你再也找不到比酒更能拉近人与人距离的东西了。沈玉和殷计是来救王守仁的,开始时和两个锦衣卫还是相互提防,紧张戒备,谁知道喝着喝着,四个人竟然亲亲热热搂抱在一起,彼此称兄道弟起来。
兄弟是兄弟,工作是工作,这两桩事还是分得清的。虽然两名锦衣卫醉态可掬,但是他们还是摇晃着身子,挥舞着钢刀:王守仁,到半夜了,你快……快点儿自己投江,我们也好回北京写结案报告。
王守仁赔笑道:两位好兄弟,咱们能不能再商量商量?要不这个江……咱们今夜就别投了,水太凉……
锦衣卫叱道:少来!王守仁,你有没有搞错,皇上让你投江,是安排你的工作,你对工作是什么态度?这种态度,能搞好工作吗?哼,亏你还是个读书人。
王守仁无奈,只好向两名锦衣卫鞠了一躬:无论如何,谢过二位的全尸之德,就是怕江里的水冷寒,会着凉拉肚子的……
锦衣卫:别废话了,快点儿走吧,早点儿投江我们也好早交差。
王守仁迈着艰涩的步子,往江边走去,此时夜半,云月朦胧,怒江涛声充斥了整个天地,王守仁的心里,却比江水更要冰冷。走到了江边的滩涂之上,王守仁停下来,回望喝得醉醺醺的沈玉和殷计,哭道:两位兄弟,求你们醒一醒,一定要把消息告诉我们家,一定要啊。
沈玉和殷计举起空空的椰瓢:再……再来一瓢。
王守仁真是没辙了,踏着泥沙,一步一步地走到江边,就听“扑通”一声。两名锦衣卫赶紧揉揉眼睛,已见江边空无人影。锦衣卫急忙奔到江边,只见江边扔弃着王守仁的一双鞋,还有一块丝巾。
值此,两名锦衣卫长松一口气:王守仁已经投江了,我们的工作,也顺利完成了。这双鞋和这块丝巾,我们要带回京师去,作为这次结案的重要物证。
这时候沈玉和殷计东倒西歪地走了过来,道:差矣,你们俩傻瓜蛋差矣。物证有两样,鞋子和丝巾,你们只需要带回去一样就可以了。留一样放在江边,让来来往往的人都能够看到,都知道王先生掉江里了,消息传到京都,这也算是你们的工作成绩啊。
有道理,看不出来你们两个还很有头脑啊。锦衣卫点头道:那我们就带丝巾回去吧,把鞋子留在这里。
沈玉和殷计道:为什么不把丝巾留下,把鞋子拿走呢?
锦衣卫笑道:你们俩缺心眼儿,我们可不缺。鞋子又脏又臭,丢在江边也不会有人捡。可是这丝巾太漂亮了……你说这么漂亮的丝巾,是哪个女生送给王守仁的呢?甭管谁送的,反正这丝巾留在这里,肯定会让人偷走,再当礼物送人。
沈玉和殷计听得点头不迭:有道理,真是太有道理了,那你们拿着丝巾回去吧,再见……
依依不舍地与沈玉殷计挥手告别,两名锦衣卫迈着醉步,踏上了回京之程。
回过头来再说王守仁离开的胜果寺,王家是派了仆人照料他的,当时仆人恰好不在,回来后发现王守仁失踪,仆人吓坏了,连夜提着灯笼到处寻找,却始终找不到。这时候恰好王守仁的弟弟王守文,正在杭州准备应试,仆人赶去报告。王守文闻讯大怒,立即找了官府,声称铁定是胜果寺的僧人贪图哥哥王守仁的钱财,将王守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