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那时汉朝-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我认为,促使羌民联合的幕后黑手,肯定是匈奴。而接下来,他们必有大动作,我们一定要做好防备。
赵充国的话,说得刘病已眼皮直跳。刘病已本人不好战,自他上台以来,未有大战。此次,难道真要让他大动干戈吗?
四、宝刀未老
事实再次证明,姜还是老的辣。赵充国的判断,又被证实是对的。不久,赵充国获取一个重要的情报,说羌侯部落酋长狼何,已经派出使节向匈奴借兵。狼何主要攻击的是,同时进攻汉朝的敦煌郡和西域的楼兰,企图切断汉朝和西域的交通。
赵充国马上给刘病已上书,提出一个对策:狼何企图切断汉朝和西域的联系,凭他个小样的,肯定想不出来,这一定是匈奴使节替他想出来的招。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们肯定在秋天动手。因为秋天庄稼收割,战马马正肥,粮食充足,正是他们作战的好时机。当务之急,中央必须派出特使,巡视边塞,加强防御工事。同时,再派人到羌人当中,挑拨离间,破坏他们内部团结。唯有如此,才是上上之策。
刘病已看了赵充国的奏章,马上把丞相魏相和御史大夫丙吉叫来。刘病已把基本情况说了一下,然后叫他们尽快推荐一个好人选,派去边塞了解羌人动向。
很快的,魏相和丙吉就把名单送给了刘病已。刘病已一看,就傻了。他们推荐的人,竟然是义渠安国。
义渠安国上次犯了错误,没有受到惩罚,此次,又要代表中央巡视边塞。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人后台很硬,真不是一般的硬。不过,丞相和御史大夫都定好的人选,刘病已也没什么好说。于是,义渠安国再次来到了西羌部落。
魏相和丙吉为什么要推荐义渠安国,而刘病已为什么也同意了?这事我思前想后,摸不着头脑。然而,当我看到下面即将发生的一件事,似乎明白了些许。
我想,魏相和丙吉推荐的理由,大约如下:义渠安国也是少数民族,长期跟羌民打交道,熟门熟路,好做思想工作。这是其一;羌民得以重返湟中,是义渠安国批准的。可是,义渠安国当初只允许羌民在湟水以北放牧,羌民却越过湟水,跑到汉朝领土来了。可能羌民没听清楚,义渠安国有义务再跑一趟,把话说明白。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是其二。
我想,对义渠安国来说,这是一趟和平之旅。只要他把羌民思想工作做通了,就可以回国了。可是,义渠安国一到羌地,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事。那就是,他再接再厉地做错事,又一次把工作思路搞反了。
这次,义渠安国的工作思路是,对羌民挑拨离间,拉该拉的,打该打的,瓦解多少算多少。可是,他却不费吹灰之力,对羌民一视同仁,全都来硬的。结果,他又把事情办砸了。
事情过程大约如下:义渠安国带了两千人马,抵达羌中。然后,他召集先零落部等三十余酋长喝酒。接着,就在酒席间,义渠安国突然逮捕几个牛气冲天的酋长,砍了。再接着,他又乘先零落部不备,发起攻击,斩杀一千余人。
这下子,羌民各落部的意见可大了。他们认为,他们进入湟中是义渠安国批准的,没有什么违法。可是义渠安国话一来,话都没解释清楚,就砍杀无度,实在太不厚道了。于是,不管是先归降的,还是未归降的酋长,被一种莫名的向心力拉到了一起。
很快的,先零部落首领杨玉联合各部落,集起反叛地,向义渠安国发起了攻击。义渠安国大败,率军撤退到令居(今甘肃永登县西北),急报中央发救兵。
刘病已收到急报后,马上吩咐丙吉,叫他赶快去找赵充国,让他推荐个能上场面的人,担当大职,率兵西征。
奇怪,赵充国不是挺能打的吗,为什么刘病已不直接派赵充国出去呀?刘病已当然知道赵充国能打,但是他实在不放心赵充国上战场啊。因为,赵充国今年已经76岁了。那么老,还能打吗?
能不能打,不是由刘病已说了算,赵充国说了才算。当丙吉问赵充国,有什么好人选时,赵充国说了一句:有一个人,非常的合适。
丙吉一听,很是惊喜,问道:你说的是谁?
赵充国很平静地说道:那个人,名字就叫赵充国。
丙吉眼睛都绿了,你?如果你能打,皇上还派我来问你干嘛。不过,丙吉什么也没说,回去告诉刘病已,说赵充国自荐上战场,您看怎么办。
刘病已一听,哭笑不得。他对丙吉说道,麻烦你再跑一趟,问问赵将军,为什么他最合适。如果让他出征,该派多少军队。
于是,丙吉又跑了一趟。很快的,丙吉又跑到刘病已面前,说道:“赵将军说了,反正是他最适合了。把事情交给他,绝对让你放心。至于该派多少军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刘病已听了,扑了笑了起来。这次,只见他豪爽地说道:“好吧。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就让他去吧。”
公元前61年,四月。赵充国被拜为西征军司令,率大军出发。宝刀,再次拔向苍穹!
按计划,汉军在金城郡(甘肃省兰州市)集结。很快的,赵充国抵达金城郡,他集结了一万余骑兵打前锋,准备西渡黄河。
赵充国打仗有三大优点:一是敢打敢冲,不怕死;二是熟悉兵法,运用自如;三是思路严密,牢不可破。此三大优秀,李广只占前两者。所以,李广注定是悲剧英雄,而赵充国注定是凯旋英雄。
想当初,天有多大,李广的胆量就有多大。所以屡战屡败,就算不败,也是跟人打个平手,无功而归。李广玩的是什么?是冒进主义。赵充国可不同,他可以跟你玩胆量,但决不跟你玩冒进。
所以,赵充国整到一万骑兵后,没有急忙前奔。他认为,如果草率渡河,对面可能埋有伏军。于是,赵充国吩咐三个指挥官,先率小分队骑兵,马口衔枚,夜里偷渡黄河。然后在对岸筑阵地,等赵充国率大军随后跟上。要玩,就玩个稳当啊。果然,只一夜功夫,赵充国部队,全部渡过黄河。
然而,天亮的时候,赵充国发现大事不妙——有人偷窥。
偷窥赵充国军的,是西羌侦察兵。几十个西羌侦察兵及一百余个骑兵,在赵充国驻营附近活动。有人把情况告诉赵充国,请示要不要向他们发起攻击。但是,赵充国却说道,没有我的命令,谁都不许动。
赵充国可谓老持稳重,他认为,汉军才渡军,筋骨疲劳。如果就此冒然进攻,敌人以逸待劳,于已不利。还有,西羌侦察兵之所以这么嚣张,跑到汉军营垒附近活动,他们背后可能埋有伏军。
事实上,敌方有侦察兵,赵充国也有侦察兵。这时,汉军侦察兵回来报告,前方的四望峡(青海省乐都县西)没有羌军把守。赵充国一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就高兴得跳起来叫道:我早知道羌民不懂军事,果然如此。
原来,赵充国从金城郡开往湟中,中间必须经过四望峡。而四望峡是一条狭窄地带,易守难攻。如果羌民在这里设置伏军,或者把守,赵充国想开往前方寻找羌民部落,门都没有。
赵充国决定夜里行动。于是,他乘夜急赶,穿过四望峡。第二天,汉军就出现在了落都(青海省乐都县),接着继续向西挺进,终于到达了西部都尉府。
西部都尉府,是金城郡属下的西部民兵司令部所在。汉军一到这里,赵充国命令管伙食的,天天给士兵煮好吃的。同时,赵充国还命令士兵:你们就尽管吃好喝好,就是不要乱动。于是,当西羌落部几次向汉军发起攻击,汉军都坚壁不出。
奇怪了,赵充国一大把年纪,跑老远的过来,敌人就在眼前,却装做不见。他到底想玩什么把戏?或者是,他还要等汉军主力赶到,才与西羌决战?
赵充国按兵不动,就是想玩一把阴的。而他想玩的不是别的,而是离间计。离间计作为孙子兵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充国可谓体味极深。他认为,西羌部落联盟貌和神离,最适合使用离间计。运用得好,还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如果汉军只讲打,打得了今年,打得了明年吗?打得了明年,又打得了后年吗?打来打去,国力损伤不说,民族仇恨越积越深,一个匈奴够让汉朝折腾的,再来一个西羌之患,汉边和平,何是是个头啊。
综上所述,赵充国站在高度上,以战略的眼光来解决问题。这不仅是高手,而是高手中的高手。这种高手,我们称之为军事家。
赵充国怎么个玩法,他心里已经有底。在先零部落酋长杨玉造反之前,曾经有人跑来西部都尉府告密。那个人,名唤雕库,是罕部落酋长靡当儿的弟弟。没想到的是,雕库告密后,西部都尉府听说西羌诸部落联盟造反,便把雕库扣下来当人质。
哪有做好事,还要被打耳光的。赵充国认为,要拆解羌民部落联盟,就从冤大头雕库入手。于是,赵充国把雕库释放,并叫他回去宣传,说汉朝军队只诛杀叛逆,奉劝不要自取灭亡。如果戴罪立功,好处多多。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这时,赵充国收到一封来自长安的奏书。奏书是刘病已转交来的,而奏书的作者却是赵充国的一个老熟人——酒泉郡郡长辛武贤。
辛武贤,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羌叛乱前,赵充国曾经建议刘病已派一个熟悉羌民的特使,深入羌地做安抚和侦察工作。那时,他推荐的人,就是辛武贤。然而魏相和丙吉俩人,却极力推荐义渠安国。刘病已同意派出义渠安国,结果事情越搞越乱,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对于平反羌民叛乱,辛武贤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于是他就上书给刘病已陈述自己的观点。而刘病已之所以把辛武贤的奏书,转交过来是想征求赵充国的意见。之所以要征求,那是因为辛武贤的平乱方案,与赵充国先前的方案,有极大出入。
辛武贤的意见是:汉军后方的六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不能拖得太久。如果在等到秋冬才作战,北方天寒地冻,汉朝战马无法承受。所以,不如把作战时间前挪,放到夏天七月上旬,汉军携带三十日粮草,分别从张掖郡和酒泉郡出发,先对罕部落发起经一轮攻击,然后冬天再来一轮,杀鸡给猴看,到时先零部落肯定害怕了。
辛武贤这套方案,看上去很美。然而,在赵充国看来,问题很大。于是,他紧急给刘病已上书,批驳辛武贤。没想到,赵充国的奏书一到中央,也此起了群臣非议。于是,一场口水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这场口水战,赵充国为一方,另外一方,汉朝众卿几乎都站到辛武贤一边去了。双方纠缠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什么时候打;二是,怎么打,先打谁最合适。
辛武贤的方案我们已经看到了,他说最好夏天就开打,先打罕落部最合适。那么,赵充国反对辛武贤的作战方案,理由又是什么呢?
赵充国是这样反驳对方的:
首先,战马背负三十日粮草前行,跑起不快。如果行动缓慢,必然引起敌方警觉,逃之夭夭。而汉军求战心切,必然追敌,深入羌地。那么敌人就可以先断绝汉军后路,再在险阻地方与汉军决战。如果这样的话,汉军可能会遭遇全军覆没。
其次,最先叛乱的是先零落部,其他部落都是在先零部落的引诱和威胁下造反的。所谓擒贼先擒王,打掉先零部落,其他部落自然解散。如果避开先零部落不打,选罕部落开刀,其他部落肯定引起恐慌。这样的话,只有一个坏处,促进羌民部落联盟更加团结。
赵充国的批驳书,马上送到长安。刘病已一看,这下子麻烦大了。大家意见不统一,这仗怎么打呀。于是乎,他只好召纠会议讨论。
很快的,讨论结果就出来了。中央的意见一致认为:先打罕部落,再打先零部落。而且马上就打,不能再拖了。
接着,刘病已着手部署。任命侍中许延寿为强弩将军,酒泉郡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下了诏书后,刘病已又给赵充国去了一封书。在书里,刘病已一改客气语气,用词严厉地责备赵充国。
刘病已是这样骂赵充国的:
你后将军率万余骑兵,万里奔波,却按兵不动,却偏要等到冬天才动手。难道你不知道,到时敌人粮草充足,汉军不能承受冰冻吗?你就知道拖泥带水,却不知道花国家的钱心疼。这这样了,我已经命令辛武贤动身了,你必须配合好他攻击罕部落,不得有任何借口!
这下子,刘病已真的是要撕破脸了!
刘病已这人,有一特点,一般不开口骂人。如果他对你破口大骂,那你可能就是非骂不可了。对于赵充国说,一定要等到秋冬才动手,这事辛武贤百思不得其解,刘病已也是摸不着头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可以解释的理由:赵充国老了,人一老就容易趋向保守啊。在战场上,保守等于怕死,怕死还打个球仗啊,回家养老算了。
刘病已这一骂,换成是张安世,早闭上嘴回家盖被子抖索了。然而,赵充国不是张安世,反正他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该得到的也得到了,早活够本了。既然刘病已要撕破脸,那他就拿那张老脸陪着你撕,看谁撕的可怕。
赵充国决定抗争,他再次给刘病已上奏书,将他的真正意图重新解释一遍。他的抗辩辞很长,总结起来,大约如下:
在造反这件事上,是先零部落牵的头,罕部落较为规矩。所以,我才把罕部落酋长靡当儿的弟弟雕库释放,让他回落部宣传汉朝政策,以起到瓦解羌民联盟的作用。如果拿罕部落开刀,正中先零落部下怀,结果是他们联盟越来越团结,队伍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样,一举两伤,值得吗?
所以,我坚持要打,就先打先零落部。只要拿下先零部落,其他部落肯定主动臣服。但我为什么要选择冬天开战,那是因为夏天,他们战马正肥,粮秣正丰,向他们发起攻击,力度不如选在冬天。
综上所述,冬天开战,先打先零部落,最为合适。如果搞定先零部落,罕部落还不听话,等到春天正月,再去收拾他们。这样,不但合宜,而且合理。
六月二十八日,赵充国把奏书发出;七月五日,刘病已收到。这次,刘病已态度转变,他在赵充国的奏书上批了两个字:同意!
事实证明,赵充国抗辩是对的,刘病已批同意那两个字,也是对的。接着,赵充国率骑兵出发,向先零部落压去。先零部落闻听后将军驾到,两话不说,丢下辎重,提腿便跑。
汉军看着逃跑的羌军,个个兴奋得要去追。然而,赵充国却挥挥手,止住他们说道,别追,追得越快,把他们逼急了,反而会掉头咬人了。
赵充国此招,就叫穷寇勿追。果然,汉军不追急,羌军反而崩溃得越快。他们想渡过湟水逃命,不料河水太窄,数百人不幸被挤落水中淹死。于是,汉军尾随而来,斩杀数百,俘虏数百,捡到的牛马头,十万余头,战车四千乘辆。
赵充国率军继续西进,开进罕部落。一进罕部落所在地,赵充国下了平下了一道死命令:不准焚烧房屋和一切粮草。
赵充国相信,以汉军之强和仁,罕部落没有理由不来投降。
果然不久,罕部落首领靡当儿,亲自前来拜谒赵充国。于是,赵充国摆开宴席,请靡当儿喝酒。在席间,赵充国宣布,凡是先零部落以外的俘虏,通通释放。接着,罕部落首领亦宣布,愿臣服汉朝,戴罪立功。
好了,摆平了罕部落,下一个先零部落,问题就容易多了。二十月,汉朝六万破羌兵团前往鲜水(青海湖)畔,与赵充国会师。接着,汉朝主力向西羌先零部落,发起大规模进攻。
汉军向羌军发起进攻的,有三支军队:一支是许延寿率领的强弩兵团;一是是由辛武贤率领的破羌兵团;一支是由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昂率领的皇家警卫队。三支军队,总共斩杀和俘虏八千余人。
那么,赵充国去哪了,为什么不参加决战?
赵充国没有去哪,他正在打开大门,任羌军部落一批批地跑来报到投降。最后,赵充国数了数,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赚了五千余投降的羌军。
事实上,开战之前,赵充国就知道羌军肯定顶不住的。所以他认为,搞定先零部落,根本就不用开战,只要他在原地屯田驻扎,先零部落都会自动跑光。但是,赵充国的屯田想法还没写成报告,刘病已就已经下达了攻击命令。
赵充国的儿子赵昂,早就知道赵充国不会参加作战。但是,他又不敢加劝,只好派了个人去游说老爹,说还是打吧,打了有份,不打的话,皇上怪罪下来,性命可能不保了。
但是,赵充国却说,你们打你们的,我来说我的话。于是,赵充国就紧急上书,强烈建议汉军撤军,留其下来屯田驻守。
很快的,刘病已批复回来了,只有一句话:如果屯田,先零部落什么时候可以消灭,战争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赵充国上书回复:只要几个月,就可以摆平先零部落。
不久,刘病已再下诏回问:所谓几个月,是指今年冬季,还是别的时间?还有,万一我们撤军,羌军再席卷而来,后将军能顶得住吗?
赵充国再上书回复:我所说的几个月内,摆平先零部落,指的就是这个冬天。再晚,也不会拖到明年的春天。羌军所剩不到一万,我们万余精兵,全幅武装,屯田自卫,绝对没问题。
这次,刘病已没有完全同意赵充国的意见。他的回复是,同意撤回骑兵,留下赵充国的步兵屯垦。可以看出,刘病已这个决定比较稳当。他还是担心赵充国说大话,万一有情况怕他应付不过来。
公元前60年,五月,西羌叛乱结束。
这时,赵充国再次向皇帝上书,说先零部落所剩不多,不足为惧。罕部落酋长已经保证,一定尽力彻底铲除先零残余。所以,汉军不必驻留,请准予撤军。
不久,刘病已下诏,同意撤兵。这年,赵充国终于凯旋归来。请不要忘记一个伟大数字——那年,赵充国七十七岁!!
第五十五章官官相斗
一、招恨
公元前60年,西羌部落被搞定了,赵充国立功回国了,然而很快的,他就发现得不偿失了。
先是,赵充国回到汉朝,他就大病一场,卧床不起。刘病已听他老人家病了,赶紧派人前来慰问,似乎有准备后事的意思。于是,前人就问赵充国,您老认为,让谁当护羌校尉比较合适。
事实上,护羌校尉人选,汉朝四府已经推荐某人。但是,赵充国是汉朝老将,又是西羌问题军事专家,刘病已派人征求他的意见,也就是表示尊重。所谓四府,指是的宰相府,最高监察署,车骑将军府,前将军府。如果再加上后将军赵充国,就是五府了。
四府推荐的人,名唤辛汤。你可以不知道辛汤,但你肯定知道辛武贤。辛汤,就是亲武贤的小弟。那时,赵充国卧在床上,一听到辛汤两字,仿佛大病顿消,他一下子就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大叫一声:我坚定不同意辛汤当护羌校尉。
赵充国这是怎么啦?辛汤哪里招他惹他了,搞得他急成像见仇人似的。或许是,辛武贤之前对羌作战的方案和他有冲突,他寻机报复来了?
事实上,辛汤没有招惹赵充国,赵充国也没有辛武贤有啥意见。真实的情况是,赵充国对辛汤看不顺眼,料定那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因为,辛汤有一个大毛病,就是爱喝酒。爱喝酒也就罢了,还特喜欢酗酒。酗酒也就摆了,还爱借酒发疯惹事生非。所以,赵充国认为,就辛汤这个个性,不适合当护羌都尉。
赵充国一票否决辛汤,让四府很是难看。事实上,刘病已更难堪。因为刘病已这时已经下诏,封辛汤为护羌校尉,而且辛汤已经拿到印信。本以为,前来咨询赵充国,也就是走过场,没想到赵充国反应这么激烈,这叫他那个当皇帝的怎么下得了台呢?
下不得台,也得下。赵充国尽管老了,病了,但还没死,说话还能使吧。刘病已想来想去,为了照顾赵充国老将军的脸面,只好委屈辛汤了。于是乎,刘病已只好派人去告诉辛汤说,不好意思,赵将军说你不合适当护羌校尉。
那么,谁适合当护羌校尉?赵充国的意见是,辛临众。辛临众是辛汤的哥哥,刘病已下诏,改派辛临众为护羌校尉。
赵充国够狠,撤掉老弟,改派哥哥,这不是想挑拨离间,搞散人家兄弟感情吗?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就太损赵老将军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对羌作战,或者任护羌校尉上,他都不是想着跟辛武贤家族过不去。
然而,人家可不是这样看的。辛临众任护羌校尉后,不久就出发了。没想到,辛临众任职不久,就给中央打来一报告,说他病得不行了,请求辞职。
是不是真病,没人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刘病已同意辛临众辞职了。接着,又叫五府推荐护羌校尉,四府和赵充国商量,说辛临众不行了,是不是派辛汤去得了?这下子,赵充国好像没啥好说的,同意推荐辛汤任护羌校尉。不久,刘病已下诏,任命辛汤为护羌校尉。
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辛汤不知是哭好,还是笑好。事实上,辛汤不哭,也不笑,而是恨。不但辛汤恨,另外一个人也恨赵充国。为什么要恨?很简单,他们一致认为,从对羌作战到推荐护羌校尉一事,赵充国不是存心报国,而是故意找碴,要跟辛氏兄弟对着干。
到了这里,不知有人看出来否,辛临众患病请辞,很有猫腻。我们有理由怀疑,辛临众得病是假,请辞是真。目的只有一个,让位于兄弟,团结一致。只好团结,才能跟赵充国顶牛。不然中了他的离间计,辛氏家族谁都别想过得好。
只有说一句话,小鸡肚肠,永远是小鸡肚肠。很快的,辛武贤就发现,赵充国真不是吹的,他不但做事稳,看人更准。不久,正如赵充国之前所说的,辛汤那个酗酒的家伙,果然是败家仔。他一到羌地,就多次醉酒,一醉酒就发疯,借羌人出酒气。结果,羌人又造反了。
不得不说,赵充国——牛人啊。
牛人又怎么样?此时,辛武贤却把牙齿咬得咯咯响。他在想,如果再不给赵充国点颜色看看,他名声那不是要被吹上天去了。新帐旧帐一起算,辛武贤要动手了。
事实上,辛武贤恨赵充国不是一天两天。排除政治分歧,仅就能耐而言,辛武贤在山西名将里,也是叫得出名号的。然而多年来,辛武贤一直不能冒头出人头地,原因之一,就是老家伙不肯退休,在他将上罩得死死的,想抢他的风头,门儿都没有。
羌人造反,五十年等一回。辛武贤认为,该是他出头的时候了。于是,他借机上书,力求出兵,强势压境,将羌人一锅端了去。没想到,此方案一出,就遭赵充国反对。到了最后,尽管说战功也抢到了,可是好处啥也没捞到。好处哪里去了?全被赵充国搞砸了。
事实上,我很能理解辛武贤其中的痛苦与郁闷。在汉朝,如果你是文官,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当然是丞相。如果你是个武将,最大的野心,无非就是觅侯封将。想要封侯,就得有武功,想得武功,就得拼命杀敌。可是赵充国力求撤兵,想和平解决羌人造反问题,严重地阻住了辛武贤的武功之路,那不等于斩了他的封侯之梦吗?
赵充国为的是国家,辛武贤为的是封侯。事实上,两者之间的矛盾,在赵充国班师回朝时,早就人看出来了。
看出其中奥妙的人,是赵充国的一个朋友,名唤浩星赐。浩星赐,来路不明,大约也是在长安跑动的。浩星赐半路迎赵充国回朝时,提了一个建议。
他的意思大约是,长安多数高官都认为,先零部落迅速被摆平,都是破羌兵团将军辛武贤等人出兵的功劳,只有很少人认为,如果汉朝不出兵,先零部落也会在后将军的逼迫下投降。反正您也老了,不必跟年轻人较劲。回去跟皇上汇报情况时,不如替辛武贤美言几句,让出战功。这样,对你也没啥损失的。
如果用心推敲浩星赐这话,微妙异常。好朋友半路迎归,不见恭维,反而来当了说客,这到底算啥事呢。有问题,这里肯定有问题。
的确有问题。但千万别想歪了,浩星赐不是被辛武贤收买了,不过是替一个人探个风罢了。那个人,当然是刘病已。
刘病已为什么要派浩星赐去游说赵充国让功?很简单,赵充国使离间计,瓦解羌人部落联盟,有功。然而,刘病已下攻击令,辛武贤等人杀敌数千,也算有功。前后比较,谁的功劳大?当然是赵充国。
有功,就得行功论赏。一讲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赵充国已经七十七岁了,将军也有了,侯爵也有了,可谓功成名就,啥都不缺了。封或不封,似乎都无关重要。可是,对辛武贤等人就不同了,人家的路很长,离人生顶点还远着呢。
这下子,终于看出点门道了吧。出兵的方案是辛武贤提的,攻击令是刘病已下的,现在羌人问题解决了,刘病已就是想对辛武贤等人行功论赏。可是对辛武贤行赏,就必须给赵充国也加上一大份。
刘病已认为,给赵充国一大分封赏,没那个必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议赵充国让功。那样的话,刘病好,赵充国好,辛武贤好。平羌之战,就成了汉朝团结对外的一战,多好啊。
事实上,赵充国已经听出了他那朋友的话外之音。但是,老将军不但打仗牛,脾气也挺牛,他立马就顶了浩星赐,打破了刘病已的好计。
赵充国是这样说的:我凭什么要让功?让功等于歪曲了事实。事实是什么,我当初说得很清楚。听他的话,几个月内,不动用汉朝多少兵马,即可解决将羌人摆平。现在好了,问题解决了,就有人想拿战功。我告诉你,我回去后,不是想替自己争功,向世人标榜,而是想为后世立个榜样,敢说真话。
牛,实在牛啊。赵充为为什么要耍牛,别忘了,他老人家在前线为国奔命时,刘病已下诏骂他那话,仍然历历在目啊。他在前线都可以跟你刘病已顶牛,立功回国,更要理直气壮跟你顶牛,你能拿他怎么样?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点辙都没有。
果然,赵充国回到长安,把刘病已战前对他的不信任,以及战中骂他的那些气,哗啦啦地出了一通。结果,弄得刘病已都不好意思,给辛武贤等人封赏了。于是,刘病已只好撤了辛武贤破羌兵团将军的职,继续让赵充国但任后将军。
以辛武贤为代表的速战派,终于输给了赵充国一个,辛武贤脸可丢大了。这也就罢了,之前丢一个,之后赵充国又再让辛氏兄弟丢一个。长此以往,不捅个赵充国一刀,他还真以为自己完美无暇,无懈可击了。
赵充国那牛人,连刘病已都要让他七分,辛武贤要拿赵充国开刀解恨,那不等于拿鸡蛋砸石头,找死吗?
辛武贤还没活够,还没想着早死。对付赵充国这般牛人,没有十二分把握是不行的。事实上,辛武贤不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