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那时汉朝-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痛过,哭过,爱过,恨过,但从来没有后悔过。这就是苏武。突然有一天,在遥远的荒漠,苏武突然被告知,你可以回汉朝了。
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苏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长期闭塞的生活,仿佛使他双耳失灵,听不出什么真假。然而有人专程来告诉苏武,这是真的。好人有好报,你终于可以永垂千古了。
苏武得归汉朝,非益于李陵,而是另外一个小人物。此人,正是当年跟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常惠。
曾记否,十九年前,苏武出使匈奴的身份是中郎将,副中郎将为张胜,常惠是苏武的秘书长。张胜私下赞助缑王造反,事败被卫律所杀,害得苏武喝将近二十年的西北风。
这也就算了,可没想到十九年后,霍光同意匈奴和亲,派人向匈奴要回苏武等人,单于竟还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其他人可以回去,苏武已经死了。明明还活着,竟然说人家死了。什么意思嘛,难道他还嫌苏武喝的西北风不够吗?
那时,汉使也以为,苏武可能是没了。然而,当汉使悲伤惆怅地准备返汉时,常惠秘密会见汉使,并且告诉他们,别信单于那鬼话,苏武还活着呢。
汉使吃惊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单于说苏武死了,死不认帐,不想还人,他能怎么办?
常惠告诉汉使,很好办。你这样这样跟单于说,保证单于还人。于是,当汉使听完常惠一话,果然喜上眉梢。很快的,他就去找单于先生了。
汉使开门见山地对单于说道:您到底有没有诚意和亲?如果有诚意,请将苏武还给我们。别跟我们玩忽悠了,他还活着呢。
单于一愣,问道:苏武还活着,您这话从哪听来的?
果然露陷了。汉使一听,就笑了。他接着说道: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中一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帛书。你猜帛书是谁写的?正是苏武。苏武告诉天子,他还活着,正在某某泽地努力放羊。请问,你们前任单于是不是说了,苏武想归汉,那要等他将公羊生出小崽来?
完了,没办法忽悠了。单于一听,马上焉了。他只好说道:苏武确实活着。
匈奴终于愿意交人了。
回国前,李陵置酒替苏武送行。那是一场生离死别的宴会。李陵知道,知己一别,天南地北,不再相见。李陵又知道,苏武壮年出使匈奴,十九年风打霜染,白发苍苍。苍天不报忠节人,他终于可以熬出头了。而他犹如那受伤的雄鹰,将被刀箭攻击,无休无止。最后,只能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幕幕,英雄奋战,犹如万千飞箭,直射苍穹。一曲曲,气短悲歌,都化千杯万盏,伤心泪。悲凉啊,这到底是谁设计的归宿。
宴席上,李陵越想越伤想,越喝越悲痛。他仿佛听到,血正在心里汩汩地流着。流着,以残忍的速度,刺杀他每一条仿佛要暴裂的血管。李陵流泪了。
这时,李陵不禁站起来,拔剑起舞。
世界有两种男人的舞步,总是揪住我们的心。一如项羽,四面楚歌,英雄末路,眼睁睁看着狼群逼进,犹如断腿的独虎,无法自拔。无法自拔,还硬要冲出重围。于是,拔剑起舞的项羽,放下了怀里自刎的美人,高举长剑,继续咆哮着战斗。此一情景,为世间最悲壮之举。
再如刘邦,几十年如一日,南征北战,无数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最后,终于,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奋战几十年,他发现,朋友不可靠,功臣不可靠,时光不可靠。最可靠的,是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荣辱成败,它仍然没有忘记将你引归的故乡。于是,白发刘邦与黑发童子起歌共舞,此一情景,为世间最深情之举。
然而,当苏武看着李陵在他面前舞剑悲歌,看着这个被皇帝误解,被天下唾骂,被历史嘲笑,仍然勇敢地活着的人,他流泪了。
苏武猛然发现,李陵,那个世界上最为悲愤,最为悲情的汉子,事实上离他并不遥远。
真是这样的吗?子卿,一个被逆境击垮的人,跟一个在困境中执著跋涉的人,能够相提并论吗?子卿,知我心者,为我解忧,不知我者,夫若何求。子卿,夜已阑珊,酒杯欲干。从此之后,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舞罢,李陵泪眼与苏武相对,久泣不起。
是年春天,苏武至京师。始苏武壮年出使,有一百来号人,到随苏武头发须白返还,随行者不过九人。
四、李陵:一个悲剧的背影
苏武回到汉朝,马上被拜为移民区总监(典属国),赐钱二百万,享受部长级中二千石待遇。按李陵所言,苏武将名扬天下,千古昂望。而李陵自己则老死异域,成孤魂野鬼。
事实上,长安大门并没有对李陵关闭。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二:首先,李陵当年投降,李陵有责任,但主要责任还得让刘彻来承担。刘彻没有派骑兵部队前往支援,害李陵陷匈奴数万大军中不能自拔,不得不降。况且,后来刘彻也知道自己错了。
其次,当年李陵在汉朝时,有两个人跟他关系较铁。一个是霍光,一个是上官桀。昔日的兄弟,今日当了辅政,数天之下,唯有他们俩说话最算数。于是,霍光和上官桀商量,最后得出一致结论,迎李陵回国是应该的。
霍光和上官桀的意思很明白,现在该是还李陵清白的时候了。
很快的,霍光派人前往匈奴,游说李陵回国。出使匈奴的人,总共有三人,带队的是一个名唤立政的人。
立政等人到了匈奴地,单于先生很是客气,置酒招待。单于以为,汉使出使匈奴,不过是常规访问。所以他也没什么顾忌,把李陵和卫律也叫来陪坐。
单于并不知道,汉使并不是代表汉朝来问候匈奴的,而是准备拐人的。所以,立政等人最渴望的是,近距离接触李陵,最好能有一个私下会面的机会。但是,按访问规矩,对方没有这样安排。
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暗示李陵。
那时,匈奴安排的宴席座位,挨着汉使的是李陵,挨着李陵的是卫律。座位是个好座位,极品卫律却是个老滑头。在躲过那个老滑头,的确还得伤一翻脑筋。
不过,立政已经想到了一招。立政趁举杯敬酒时,向李陵屡屡示意。接着,他又故意弄掉佩刀上的环,趁捡环时捏了一下李陵的脚。傻瓜都知道什么意思了。
但是,李陵无动于衷,似乎并不理会。立政真是着急死了。在着急中,宴席结束了。
然而,机会又来了。同样又是宴席,不过招待汉使的,不是单于,而是李陵和卫律俩人。匈奴单于不在场,问题就好办多了。
作为待招一方,李陵和卫律不是以私人身份,而是匈奴领导身份出场的。所以他们俩人特意穿上胡服,俩人头上都顶着发结,看上去,犹如头上长了一颗大石榴。
主客双方,都曾是自己人,所以大家都放开地喝酒。等喝得痛快淋漓之际,立政趁着酒意对李陵大声说道:“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汉朝宣布大赦,霍光和上官桀都举双手,表示您李陵同志回国呢。
李陵再也不能装傻了。
但是,李陵还是沉默不应。他摸着头上的发结,良久,才说了一句话:“吾已胡服矣。”
我已经穿上胡服了,我已不再是汉人了。心流血,汉知否?心还痛,汉知否?物是人非,汉又知否?李陵脸情戚戚然。我仿佛看见,他的内心仍然流敞着一股刻骨的痛。无语,或许是最好的掩饰。
立政看出了李陵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过了一会儿,卫律起身更衣,立政紧紧地抓着李陵的手,说道:“真的,少卿你受苦了。你可不知道,我此趟来,是霍子孟和上官少叔派人专程慰问你的。”
李陵问道:“霍与上官还好吧?”
立政:“还好还好,他们叫我向您传达,少卿回国,不必忧地富贵。”
李陵内心仿佛有一股暖流流过。多少次,他在梦中仿佛听见,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然而,梦里醒来总是一场空,唯有流泪枕边湿。苍天啊,有生之年,我总算听到了天外之音的呼唤。
浓浓酒意,般般往事,就要化成脸上的粗泪。李陵强硬地控制着自己。这时,他小声地对立政说道:“我回去很容易,但是我还是担心再次被侮辱。到时又怎么办呢?”
李陵话语刚落,这时极品卫律走进来了。他听见了李陵最后说的那句话。
我认为,起身更衣,这不过是卫律使的小伎俩。主政能在他面前大言不惭地说汉朝大赦的话,他就知道,他们此次不是来谈什么公事的,肯定是来唤李陵回国的。于是乎,他故意抽身而退,让他们将话说明,再迅速调头杀个回马枪。
卫律认为,他很有必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只见他说道:“李少卿是贤者,不必独居一国。当年人家范蠡不就是他要学习的榜样吗?优游天下,不为别的,只为内心自由和尊严而活着。所以呀,你们不必搬出什么故乡来引诱他。”
卫律说完,拍拍屁股,走人了。
立政看着卫律消失的背影,转头问李陵:“难道那个极品说的,正是你心里想的?”
李陵摇摇头,说道:“丈夫不能再辱。”
话说到此,够了。说白了,李陵还是不愿回国。
我认为,丈夫不能再辱,这不过是李陵的托辞。在立政等人面前,他并没有说完不想回国的理由。后来,李陵还给苏武回了一封信。在那篇著名的《答苏武书》里,李陵说出了真话,盘出了不回国的两大原因。
李陵投降,罪小祸大。汉朝诛我老母妻儿,于我恩情义绝,归去何益?此为其一;子卿功高盖世,壮年出使,白发回国。只能得一典属国位,二百万钱。少卿守节之人,奖励如此低微,李陵还会有什么好处呢?此为其二。
世间英雄千万种,千万种英雄,他们寄身于世,都在努力做一件事。那就是,建功立业。纵观李陵家族,从李广到李陵,祖孙三代,无不渴望冲杀战场,建立武功。然而,李广奋战一生,终不能达到封侯之终格目标。
对李广来说,享受侯爵是小事,荣誉则是大事。李陵以为,祖父李广争不到的,他可以得到。所以,他手握五千步兵,仍然勇征匈奴。不为别的,他身上还流敞着李广的英雄的血,他必须为荣誉而战。只可惜,他也失败了。
现在,霍光召李陵回去。在李陵看来,回去容易得很,问题是,他回去还有机会建功立业,封侯扬名吗?苏武苦熬十九年,终不得侯位,李陵的结局如何,可想而知。
很显然,李陵已经看到,命运已将他和祖父李广的填梦想彻底粉碎。是一个可怕的绝望的现实。在残酷现实面前,归去与否,还有什么意义?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公元前74年,李陵卒于匈奴。孤冢野外,尘埃落定。苍茫深处,劲风吹动,世人也再不识,英雄弯弓射杀处。悲夫,李陵!!
第五十二章勇敢者的游戏
一、汉朝四人帮
我们知道,刘彻当年托孤辅政的人有五个,他们分别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田千秋。然而,刘彻才走一年,金日磾也跟在他屁股后走人了。于是,辅政的大佬们,就只剩下四个。
千万别误会了,霍光等四人不是汉朝四人帮。如果这样说,至少中伤两个人。一个是霍光,另外一个是田千秋。在辅政的四人当中,霍光是动口的,基本是由他一人说了算的;上官桀举手的,霍光的意见代表他的意见,基本上都举手表示通过。桑弘羊是动手的,搞活汉朝经济,离不开他。田千秋则是拍手的,做事说话,基本没他的份。他的本职工作就是老老实实听话,老老实实拍手鼓掌。整个人儿,摆明就是一个政治看客。
我们都觉得田千秋可怜。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可怜。有什么可怜呢?斗胆提了个意见,就被升了官。升了官也无所谓,竟然还一路升,升到不能再升的丞相位。这是一个多么不适应的官位啊。
不适应,那是因为田千秋自认为能力和职位不匹配。但是他又不能挪位,于是硬撑着。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人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俺当一天丞相当然也可以鼓一天的掌,还有工资领,多安逸的工作呢。
田千秋这不是作戏,他是真的满足。所以,自我满足的田千秋,没有想过去为难别人,别人也不想欺负他。于是乎,他就成了汉朝的典范——不结党,不营私,纯粹一个无用的好人。
田千秋如此一般,霍光也没想去为难他。所以田千秋非但有危机感,竟然坐丞相位的屁股还是稳稳的,没见任何人来踢他屁股和砸他的场。
至于霍光,他也不必结党了。很简单,他足够强大了。强大的人,总是有粘附体的。经常粘附霍光的,当然是上官桀。
上官桀和霍光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非同寻常。首先,在工作上,他们是友好同志,黄金搭挡。其次,在生活中,他们是婚亲,互通有无。
霍光不是神人,当然不能天天工作。和正常人一样,他也有假期。每当霍光休假的时候,上官桀总是代霍光行使权力。等到霍光休假回来,再将权力移交霍光。俩人如此合作,我们当然可以称他们为友好同志,黄金搭档。
当然,上官桀不是白替霍光跑腿的。他和霍光保持默契,只为做一件事,攀上霍光这棵大树。正所谓大棵底下好乘凉,为了抱紧霍光那棵大树,上官桀决定强强联合,向霍光提出了联婚。
上官桀生有一子,名唤上官安。上官桀向霍光提出联婚,就是要让他儿子上官安,取霍光长女为妻。一点悬念都没有,霍光同意联亲了。不久,上官安就和霍光的长女生下一女。一晃五年过去了,这时上官桀又向霍光提了一个要求。
此要求,很是露骨。按上官桀的意思是,想让他的孙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嫁给刘弗陵。
那年,刘弗陵才十一岁。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放到今天,牛气的话也就是小学刚刚毕业。换成我这等智力晚熟之徒,不过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这么一个小朋友,上官桀猴急要将外孙女硬塞给他,到底想干什么?
这话我们不用明说了,霍光当然也不能明说。然而,霍光却做出一个果断的决定,坚决不同意。他的理由是,俩孩子还小。
霍光做出这个决定时,他心里莫名地打了一个寒颤。
上官桀在霍光那里吃了一顿闭门羹,心里郁闷异常。没人知道,他多年以来一直苦心经营什么。当愿望如逢春之花,胜利就要在望时,霍光一句不同意,仿若一阵倒春寒,让他寒意由脚由生。
难道霍光看出什么端倪来了?上官桀一想到这,心里仿佛被什么刺痛了似的,突然揪紧了心。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计划,他怎么能看出来。退一万步来讲,霍光看出啥门道来了,难道叫我上官桀放弃所有,前功尽弃?
回答是,绝对不可能。
在通往未来的未知路上,只有单行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棋走到这一步,再难再苦也要硬着头皮走下去。于是,仿佛被霍光一掌打进冰窟里的上官桀,马上想到了一个人。
上官桀想到的人,名不响声不大,但很管用。这个人,人称丁外人,河间国人。
古今以来,所有行大阴谋者,从来不主动出面。横在所谓做大事者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代理商,一种是马仔。上官桀江湖名声太响,不能动作太大。他的儿子上官安代他出面,找到了丁外人。
丁外人不是什么人的马仔,却是个地道的代理商。谁的代理商?鄂邑公主的。鄂邑公主是谁?皇帝刘弗陵的姐姐,因她嫁给盖侯王充,故也称盖长公主。丁外人和鄂邑公主是什么关系?情人。
上官安办事很是干脆,他开门见山地对丁外人说道:“如果你能让盖长公主把我女儿弄成皇后,俺上官全家倾力帮你封侯。”
所谓代理商,从来都是替人办事,收取中介费的。丁外人行走江湖多年,第一次听说替人办事,自己赚的是大头,这是多么划算的一笔交易啊。于是乎,丁外人想都不想,就将活儿接下了。
很快的,上官桀接到丁外人回话,说盖长公主极愿望成全刘家小朋友和上官家小朋友的好事,你就在家等着好消息吧。
果然不久,宫里下来一道诏书,封上官安五岁女儿当了十一岁的小皇帝刘弗陵的婕妤。婕妤,是汉朝皇帝小老婆群中的第一级,它离皇后只有一步之遥。
公元前83年,春天,三月二十五日。刘弗陵封上官婕妤为皇后。再过一年,刘弗陵又将岳父上官安,封为桑乐侯。
上官桀知道,刘弗陵所下诏书,封皇后也好,封侯也好,全都是经过霍光头点的。霍光为什么能点头?很简单,他妥协了,是盖长公主逼他妥协的。所以,上官桀还欠盖长公主一个人情,全家人必须向人家表示感谢。当然,上官桀父子不是务虚,当初答应要给丁外人弄个侯爵,现在还没落实。
欠钱还钱,欠债还债。上官桀全家出动,轮翻游说霍光,说丁外人怎么怎么的,能不能封他一个侯爵?然而,霍光雷打不动,说来说去,只有三个字:不同意。
我认为,霍光此举,不是要跟上官桀抬扛到底,要怪只能怪上官官当初给人家出的筹码太高了。
自汉朝开国以来,如果想被封侯爵,得有两个硬条件:一是武功;二是手腕和运气;三是皇戚。要想建立武功,就得上战场,有敢问脑袋路在何方之勇。事实上,舍命冲锋还不够,还必须有成果,不然脑袋赔了也是白赔了。李广就是典例,纵横沙场几十年,拼到最后一场空。最后,只能带上没有封侯的遗憾,愤然离世。
当然了,没上过战场,没留下武功,有人也照样封侯。君不见,当初公孙弘大器晚成,登顶丞相之位。汉武大帝刘彻见其身份卑微,封他侯爵。从此,公孙弘开了当上丞相就能被封侯的风气。正因为此,田千秋捡了一个大便宜,当上丞相后也被封了侯。然而,总结公孙弘和田千秋俩人,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封侯,你没有公孙弘的手腕,必须有田千秋的运气。
当然,如果你是皇戚,问题也就简单了。皇戚被封侯,那是汉朝的光荣传统了。当年,周亚夫拿出刘邦当年封侯规矩,死拦孝景帝刘启,说皇帝不应该封王太后家亲戚。可最后又怎么样?不该封的还不是封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周亚夫长的什么脑袋嘛。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霍光当然知道这个道理。问题是,规矩要改,也不能太过离谱。丁外人要被封侯,就像今天的我们要评职称,多少也得有些像样的条件吧。那么,丁外人任什么条件被封侯呢?他有武功吗?没有。他是丞相吗?不是。他是皇戚吗?废话。
汉朝三大封侯标准,丁外人一样没有。难道,就凭他是盖长公主的地下情人,就封他侯爵。此事传出去,不要说汉朝人,估计连匈奴人都要笑掉牙齿。
现在,我们可以替霍光下一下结论了:丁外人要想封侯,简直就是胡扯。
现在,无论是上官桀父子,还是丁外人,或是盖长公主,也都发现,当初上官安许诺给丁外人封侯,的确是胡扯过头了。
那怎么办?
很好办。既然丁外人封侯是胡扯的,那么升官总是可以的吧?于是,上官桀又到霍光,提了一个条件:可不可以给丁外人腾出一个光禄大夫的官位?
在汉朝,大夫为皇帝近臣,分为三个等次。分别是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没有固定员数,也没有固定职务。但皇帝有需要,必须招之则来,挥之则去。汉武时期,刘彻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
对上官桀来说,帮丁外人只捞了一个替皇帝跑腿的工作,似乎有点对不住人家。但是,千万别小瞧了光禄大夫这职务。当年,霍光也是从光禄大夫一路干上来的。
所以,在汉朝,只要当了光禄大夫,就等于一只腿踏进部长级高官行列。将来只要丁外人两只脚踏进众卿队伍,离丞相也就不远了。当上了丞相,封侯不也是挺自然的事吗?
这招这叫,迂回战术,长远之技。妙,实在妙啊。
事实上,情况一点也不妙。霍光问上官桀,想让丁外人当光禄大夫是吧。我现在可以明白地告诉你,门儿都没有。
算起来,上官桀这是第三次求霍光办事了,却一件都没办成。是的,面子丢得实在大了。上官桀满腔的怒火,仿佛只要一根稻草点燃,即可喷涌而出。
想当年,上官桀位列九卿,霍光还不过是个奉车都尉兼光禄大夫,俩人成俯仰之势。如今,上官桀是左将军,上官安当车骑将军,皇后还是自家亲女儿。举汉朝天下,上官家族可谓权倾天下。尽管如此,竟还只能看着霍光给颜色,简直是逼人太甚。
给你脸,不要脸。那么,就只好翻脸了。
上官桀认为,上官家族的生存空间和升值空间,受到了霍光的严重压抑。要想往前,必须将霍光扳倒。然而,上官桀又清理地看到,仅靠上官家族,根本就动不了霍光那块巨石。所谓路有不平,众人铲。这时,上官桀想到了一个人。
上官桀想到的人,是桑弘羊。事实上,辅政以来,桑弘羊没少出过力。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所谓经济基础,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年来,桑弘羊为了搞活汉朝经济,还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经济研究会。这就是历史著名的盐铁会议,后来形文《盐铁论》。
客观地说,没有桑弘羊的主导,就没有汉朝经济的迅速恢复。然而,作为辅政四大常委之一,作为汉朝功勋人物之一,桑弘羊却活得很压抑。没人想到,和上官桀一样,他也是被霍光压得死死,一动不动。
事情是这样的,桑弘羊认为,自己替国家挣了不少钱,国家多少有些回报吧。所以,桑弘羊就对霍光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说自己亲弟工作不好,能不能给他换个好工作。所谓好工作,就是要霍光给他腾出一个官位了。桑弘羊认为,这应该是小事一桩。没想到,他话一出,霍光想都没多想,就将他拒绝了。
这下子,桑弘羊也被霍光搞得很没面子。贡献再大,还挂名辅政,那又有什么用?整了半天,内部根本就没有民主,全都是由霍光一人说了算。这是什么道理嘛,活是大家一起干的,话怎么就你一人说了算呢。
然而,道理说不通,话却也不能说出口。桑弘羊仿佛被打掉牙,只好烂到肚子里,他闷了一肚子的气。没想到,就在桑弘羊郁闷不得泄时,上官桀找到他门上来了。
俩人一见面,互诉衷肠。最后,俩人得出两个结论。数天之下,霍光不是只跟上官桀一个人过不去,也不是跟桑弘羊过不去,他简直就是目空一切,跟所有看不顺眼的人都过不去了。这是其一。仅靠上官桀和桑弘羊俩个辅政常委,一样不能扳倒霍光。要将他从台上掀下来,必须多找几个帮手。这是其二。
那么,找谁去呢?
事实上,找谁谁,上官桀心里已有有底。伟大的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发明了一条千颠不破的政治原理:敌人的敌人,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根据这一阶级斗争理论,上官桀和桑弘羊一起找到了两个重要人物。
一个就是刘弗陵的姐姐盖长公主,一个是刘弗陵的哥哥燕王刘旦。霍光不给丁外人找工作,等于打了盖长公主一只脸。这只脸不是白打的,盖长公主一直寻找着机会大打出手。霍光坏了刘旦造反的大计,等于毁了刘旦当皇帝的光辉前程,这个仇恨是要报的。
于是,由上官桀迅速牵头,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刘旦秘密聚集,开会讨论,共商对付霍光大计。现在终于明白了吧。以上四人联盟,就是传说中的汉朝四人帮。
一场好戏,即将开场。
二、上官桀!!
所谓汉朝四人帮会议,开得异常成功。四人意见,高度统一,四人情绪,空前激动。其中最为兴奋的,当数燕王刘旦。
过去,刘旦想造反流产,原因有二:一是造反队伍,缺乏造反之才,二是汉朝中央,无人支持。造反失败的这些年来,没人知道他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此中痛中,犹如身上流脓,心里流血,却无处疗伤。如今,上官桀一声呼唤,仿佛春风佛脸,药敷伤口,心中愉悦,怎样一语说尽啊。
四人会议,主旨是搞掉霍光。搞掉霍光,刘弗陵作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孩子,自然也跟着倒掉。那么,反霍光的结果,就是推出新的皇帝。谁来接任这新皇帝呢?当然非刘旦莫属。
这正是刘旦最为兴奋之处。所以,会议结束后,他给上官桀,盖长公主,以及桑弘羊送金赠银,以作酬谢。作为回报,上官桀亲自策划,准备行动。
于是,上官桀等三人以燕王刘旦名义,准备向刘弗陵上书。所谓上书,就是告状。告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条:霍光出行检阅,完全是天子仪式,这是罪一;霍光任人唯亲,这是罪二。主要表现于,苏武被扣匈奴近二十年,好不容易回国,却只得一典属国职位。而另一人,要名无名,要功无功,却被任命为搜粟都尉。此人,名唤杨敞,此前曾是霍光的秘书。
状词写好,上官桀按住不发。很简单,此时上访,霍光把关,告也是白告,还会露出马脚。所以,上官桀耐心地等,等霍光休假。
还是老规矩,霍光休假,权力自动移交上官桀,任何事由他说了算。不久,霍光休假,上官桀认为,他的机会来了。
一切按计划进行。首先,有人呈交状词,上官桀看都不看,直奔刘弗陵处。他以为,只要小朋友刘弗陵一声喝令,他和桑弘羊立马跳上,将霍光拿下,然后大功告成。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出乎上官桀的地方,竟然是刘弗陵。原因是,他低估了这个才十岁出头的小朋友。小朋友看到状词后,看了一遍,就笑了。然后将案子压子,不语不发。
奇怪,实在太奇怪了。刘弗陵为什么不哼声?上官桀心如热锅上的蚂蚁,但却一点办法都没有。于是乎,在他焦急地等待中,消息马上传到了霍光耳里。
第二天,霍光迅速回朝。
然而,回朝的霍光,没有直奔刘弗陵处。他像一只惊怕的老鸟,战战兢兢地停在画室,等待皇帝召见。此时,金銮殿上,刘弗陵准备早朝。上官桀来了,桑弘羊也来了。
刘弗陵问上官桀,霍大帅人呢?不是通知了要来开会吗?
上官桀答,他人已经来了,正在等侯室里。但听说燕王刘旦告他,不敢进殿。
刘弗陵果断说道,叫霍大帅进殿。
一会儿,霍光进殿。很是意外,霍光上殿,没有大声吼叫,也没有痛哭流涕喊冤。而是一到殿上,马上脱下官帽,长跪地上请求刘弗陵治罪。
刘弗陵叹了一声,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