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那时汉朝-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国。楚国被削去东海郡;赵王被削去常山郡;胶西王被削去六县。

他们被削的理由如下:

楚王刘戊在薄太后崩时,在私宅跟女人上床,败坏风俗,理所当诛,天子仁厚诏赦,削去东海郡作为处罚;胶西王刘昂,你曾经卖官舞弊欺诈,削你六县;至于赵王刘遂呢,你也曾有过失,至于什么事,我晁错就不用多讲了,削你常山郡作为处罚。

那么,赵王刘遂到底犯什么过失?晁错不说,刘启也不说,刘遂更没有投诉,其结果只能是:天知,地知,鬼神知。

而此时,刘启连削三国,刘濞紧张了。汉朝这不仅仅是杀鸡儆猴,他们是既想杀鸡,又想杀猴。如看来,下一个,该轮到吴国了。

我想,我该是出手的时候了。刘濞重握拳头,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道。

当然,刘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敌人的敌人永远都是我的朋友,至少,他可以把楚赵胶西等三个诸侯拉伙结成联盟。而胶西王刘昂,是刘濞第一个攻关对象。

刘濞之所以首选胶西王做为联盟对象,并非因为胶西国小,需要依靠吴国这棵大树好乘凉。恰恰相反,刘卬勇猛好斗,特爱兵法,诸侯王中无人不让其三分。在刘濞看来,这是一把造反的好刀!

于是,刘濞派遣一个叫做应高的中大夫替他前往游说刘昂。应高见到胶西王后,俩人对话如下:

应高:大王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谚语,狗吃东西,吃完了糠,就要吃大米。

胶西王:难道你是专程考我古文知识不行?有啥话,请直说。

应高:大王好爽快。既然如此,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你因为一点小小的罪过就被削侯,难道不觉得汉朝中央做得太过分了吗?

胶西王:那又怎么样?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应高:错!站在屋檐下低头,那永远是胆小怕死的人才做的事。

胶西王:你想怎么样?

应高:既然屋檐伤害了了头皮,就得给屋檐点颜色看看!

胶西王:你想怎么样?

应高:直接拆了这狗日的屋檐!

胶西王:莫非,你是想造反?

应高:没错!我想说的这是这句话!

胶西王: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天要下雨,侯要被削,大不了给了就是,干嘛要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去造反?

应高:大王此言差矣!慧星出,蝗虫起,正是造反好时机。如果大王愿意与吴王联合,取得天下,咱们各分一半,岂非妙事?

应高此话极具杀伤力,从去年到今年,即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54年,天空前后两次出现慧星。第一次出现在东北空,第二次出现在西边。

更要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火星忽然反方向运行,接近北极星;同时,木星亦反方向运行,进入太微星座。此两次慧星出现,都象征着战争的灾难即将来临;火星及木星反向运行,则是犯上作乱的征兆。

联系天上地上之事,难道说,这都是上天的安排?

刘昂犹豫了。

天下,各半一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就是一个东皇帝,一个西皇帝,再退一万步看,这不就是项羽和刘邦干的事吗?原来,诸侯王离皇帝,仅仅是一步之遥!

诱惑!实在诱惑啊!

应高注视着刘卬,等待着魔鬼战胜天使。最后,刘昂点点头,只说了一个字:善!

应高立即返回吴国,将这个“善”字还报刘濞。然而,刘濞听完应高的汇报后,马上下决定:我必须亲自跟这个胶西王面谈一下!

是的,刘濞担心的是,刘昂临时变卦。

于是,刘濞假扮吴使者,秘密前往胶西国,再次与刘昂就造反之事交换了意见和造反方案。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胶西国的诸官闻听此事,个个就像热窝上的蚂蚁,提着脑袋和谏书求见刘昂。

他们的劝谏是这样说的:你做这事就不怕让你老娘担心吗?况且,事奉一主都这么多事,如果天下冒出两个皇帝,那不全乱套了吗?

面对以上苦谏,刘昂只有一句话:主意已定,请勿多言。

搞定了胶西王,刘濞终于放下半颗心。接下来,楚国和赵国等诸侯就好办了。果然,吴使者纷纷传回好消息,除了胶西国外,还有以下诸侯王:楚王,赵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总共有七国。

各就各位,就差刘濞一声冲锋的口号了!

三、七国,真的反了!!

果然,汉朝还是点燃了导火线:当刘启削吴国两大郡的文书到到吴国时,刘濞立即行动,诛杀汉吏两千石以下所有官员,向诸侯们发出了围攻汉朝的号令!

此时,楚赵两国群臣谏声跌起。然而,剑已拔出,锣已响起,这注定是一场不可收拾的大戏。谁想挡路,谁先流血。于是,楚赵两个诸侯王刀起头落,杀声一片,把劝谏高官的肥头大脸通通砍将下来。

现在举目望去,整个中国,反声一片。北边,赵国发兵至西界,以待吴楚两兵,共奋向西;同时,赵国也把塞外匈奴拉将入伙,准备连兵打劫汉朝;南边,刘濞亦发使往闽越,联合发兵。东边,胶西王,胶东王等四国已兵马鼓出。

可是就在这时,有一个人说,我不干了。

这个人,正是齐王刘闾。

有必要说一下,齐王国,济北王国,胶东王国,胶西王国,菑川王国,济南王国等六国,原属齐国。孝文帝时,刘恒可怜刘肥几个儿子无王可当,便把齐国一划为六,分封刘肥诸子为王。造反之前,兄弟六人是开过会的,齐王也是点过头的。好了,现在突然反悔,临阵脱逃,什么意思嘛。

如果说,济北王临时没有响应,那是因为他被郎中令劫持,动弹不得,他是可以原谅的。可你刘闾突然放弃造反,是不是想看我们四兄弟当婊子,你一个人留守齐国立贞节坊?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啊。攘外必先安内,打!

于是,胶西王刘卬及胶东王刘雄渠等四个兄弟开了一个碰头会,最后一起对刘濞说道:吴楚先打前锋,等我们几兄弟清理完后花院,再西向与你们共军奋斗!

果然,刘卬自告奋勇地充当兄弟四国联军黑老大,率兵打到了齐国首都临菑。一夜之间,想立牌坊的齐王,被四个婊子王团团困住!

此时,全国造反形势一片大好。前方,吴楚两国连破汉朝前哨梁国数城,一路砍杀,锐不可挡。但是,刘濞当然不会为赢了几场战争,就骄傲自得。因为,出征之前,他把所有老本都押上了。如果赢,就赢得天下;如果输,也要准备输个精光。

刘濞的全部家当就是:吴国上到六十二岁,下到十四岁,管你会不会打战,只要走得了路,拿得起枪,必须通通上阵,准备为国捐躯。数了一下,大约有二十余万人。

刘濞,你不能输啊。一输,全国人民也跟着你混完了。我想,今年六十二岁的刘濞心里肯定在心里无数次地念起这话,不断地给自己鼓气。

是输是赢,那还得看刘启答不答应。其实,此时的刘启,早就急成了树上跳着的猴子。自汉高祖立国来,尽管诸侯造反不断,可是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声势,一下子冒出七个牛鬼蛇神,要冲上跟玉皇大帝较真来了。

晁错,你这次真的捅到大马蜂窝了!

听说,人体长期无病,那样未必是好事。反而一年半截地感冒风寒,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刘恒在位时,匈奴就给他闹过三次大风寒,刘兴居及刘长就给他闹过两次小感冒。事实证明,这些风寒和感冒都不得白得了。因为,刘恒从这几次患病中,得到了一贴能解燃眉之急的药方。

这贴良药,当然指的就是周亚夫。

周亚夫的治病功能不是我吹出来的。刘恒临崩前,就叮嘱刘启一句话:小子,你给我记着。有困难,找亚夫。他是个可以肩挑重任的好同志。

于是,当吴楚等七国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时,他第一个找到周亚夫,并且马上做出以下部署:第一,拜都尉周亚夫为太尉,将三十六将军迎战吴楚联军;第二,遣天下第一卖友求荣者郦寄率军击赵;第三,派以哭彭越闻名天下的栾布为将军,前往东方救齐。最后,刘启还想重新启用一个重要人物。

这个人,就是外戚窦婴。

刘启紧急召窦婴进宫。然而,当窦婴听说刘启要拜他为大将军时,只见他两手作拱,叹息般地说道:哎,多谢抬举了。国家危急,我也想为国效命啊。只可惜地是,我身体有病,能力又差,不足担当如此大任啊。

其实,窦婴心里更想骂刘启的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当初是谁叫你不要削侯的,是我窦婴啊。好啦,扁鹊明明告诉蔡恒公说你身体有病,得赶快治,可你就偏不信。现在疾入骨髓,知道回来找我治病了是吧?你以为我是谁呀,挥之则去,招之则来。我告诉你,没有那么好的事。

窦婴以上一翻话,让刘启心里苦笑不已。这个窦婴,你就别装了。你不就惦记我不听你劝吗?还有啊,当初窦太后修理你的那点阴暗帐肯定还记得牢牢实实的。不过,现在是什么时候啊,您还把那破事来请辞了。

这时,刘启对窦婴说道:窦太后削你门籍的事,她已经惭愧了。你呢,这事就小化无吧。再说了,国家危难之际,您一个大侠义之人,怎么能坐视不管呢。

嗯,这话听起来,还是挺舒服的。窦婴一时无话。这时,刘启见火侯已到,立即拜窦婴为大将军,同时赐金千斤。

但是,刘启赐给窦婴的这两样东西,窦婴只拿走了大将军一职。至于千斤,则全部排在办公室的走廊外,并且告诉将士们,缺钱的就自己拿去花吧,千万不要替我心疼。

好一个侠气十足的窦婴!

到此,窦婴受拜大将军,刘启心里终于落了一块石头。窦婴的主要任务是屯守荥阳,防范齐赵两兵越境深入。由以上布署可见,刘启这也不是病急乱投医,同样的,他也是拿出了全部家当和刘濞对着干的。

兄弟们,一定要挺住啊。辛辛苦苦奋斗几十年,千万不能一夜回到解放前啊。

我想,以上应该是刘启最想对将军们说的心里话。

四、晁错之死

大师李敖说过:弱者,多不好活;强者,多不好死。如果拿此话套在晁错这个强者身上,那是一点不为过的。抛开国家大义,从私有情绪来论,晁错削藩之计,确有离间帝王骨肉之嫌。凡是挑拨离间,不受天谴,亦受人祸。此中感触,数晁错父亲最能体悟。

此时,晁错父亲从千里之外的老家颖川赶到长安。老人家一见到儿子,就发问:外面闹得沸沸扬扬,你知道吗?

晁错:我知道的。

晁父:你身为人臣,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语多怨,请问,你这是想干啥呢?

晁错:你要理解,我这是为了国家。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啊。

晁父:为了刘氏的安定,却要亡了晁家的种,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晁错:……

晁父叹息一声道,好吧。国家国家,无国就无家。为了国家,丢了小家。那俺这个当父亲的,只好陪你走一趟了。说完,晁父告别晁错,哀伤离去。

没多久,消息传来:晁父饮药自杀了。他只留下一句话:我真的不想看到灾祸降临的那天,好死总比祸死好。

悲哀,似乎已经不能表达晁错真实的情感。晁错和他的父亲这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注定难以填平。古今以来,有几个英雄能做到忠孝两全?为国家,干革命,当然就不要舍不得小命。父亲可以曲解我,诸侯可以攻打我,但是,我怎么也不能让历史遗忘我!

是的,青史留名,是一个政治家最大的梦想。如果没有这个做为驱动力,那么所谓的政治家,不是混混,估计就是国之蛀虫。晁错当然不是混混,亦不想做蛀虫。他现在最想做的,是要怎么搞掉这些肥狼般的诸侯。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晁错想打掉刘濞,刘濞也想搞死晁错。此时,刘濞等人打出的造反口号是:清君侧,诛晁错。既然这样,刘启这个后台老板只好陪刘濞玩到底了。

当刘启布署后一切后,再次召来晁错,商讨下一步行动。这次,晁错给刘启出了两招。准确地说,这是实实在在的阴招。

第一招:建议刘启学老爹刘恒,亲自出征诸侯;晁错本人,身守长安。

第二招:建议把吴楚两国还没有攻下的徐县,僮县划出来,分给吴国。

当刘启听到晁错放出此话后,只有两个字:失望。如果再加两个字,非常失望。真的,他真的不相信传说中的智囊,竟然想出如此下流无耻的招术。

在刘启看来,晁错之无耻下流,想想就可知道。第一,尽管说,目前晁错的职位已经被升到了御史大夫的高位。但归根到底,他不过是刘启的一个高级打要仔。既为马仔,就得拼命。别忘了,火是你点起来的,现在烧到眉头了,要灭火也是一起来,凭什么叫我老板打前线,你却大可以坐在后方翘起二郎腿等待消息?

第二,关于割让土地问题,晁错此一时,彼一时,真是让人觉得既好笑又可怜。当初,晁错你可以铁了心也要削诸侯,现在诸侯既然造反,那就心连心跟他们干到底就得了。凭什么要把土地割让给吴国?须不知,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什么?不要说以前从诸侯那里得到的土地一分得不到,甚至有可能被诸侯们抬高价码,把中央原有的土地也割了去。那这不是亏大本了吗?

兄弟啊,打不赢是能力问题;无端割让国土,那就是是态度问题了。就冲你这个态度,就断定你不是什么好鸟,更不是什么好政治家,充其量,你不过是个玩弄权术的胆小鬼。既然如此,我刘启对你还有什么好托付的呢?是不是我可以开口说一句:你真的可以滚蛋了!

其实,刘启心里也就发发牢骚,叫他喊晁错滚蛋,现在还缺一个充分的理由。然而,马上就有人替他找了一个绝佳借口。此人,正是刘恒旧相好,袁盎。而袁盎替刘启对晁错喊出的口号更狠,那就是一个字:杀!

袁盎喊杀,绝对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在袁盎的政治生涯中,估计他从来没有什么人权主义和思想。想当初,张苍等人就因为联合启凑斩造反王刘长,后来刘长无端绝食而死,本来这个事丞相张苍做得理直气壮,而且他们也跟袁盎没怨没仇,袁盎还在后面捅他们一刀,劝刘恒斩张苍谢天下。更何况现在这个晁错,是袁盎的死对头,袁盎要杀他,那实在是没什么废话可讲的。

有必要交待一下,袁盎和晁错结怨成仇,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他们之间的恩怨,可以追究到刘恒当政时期。那时候,袁盎是刘恒红人,晁错则是时为太子刘启好使的人。都说文人相轻,其实政客亦不是如此。俩人因为性格及政见不同,所以从此互相看不上眼。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错肯定消失;有晁错讲话的地方,肯定也不见袁盎的身影。此俩人就像是好斗的公鸡,从未聚在一堂会语。

那时,袁盎自知在朝中得罪不少人,日感在朝中难混,便主动向刘恒请调地方工作。刘恒批准了袁盎请求,先调其为陇西都尉,因为政绩不错,又调到吴国做刘濞的国相。

刘濞之难以伺候,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然而,已经有人教袁盎一招:如果想在吴国生存,就不要管事。反正南方气侯四季湿润,你就天天找吴王喝酒,然后有事没事旁敲侧击,劝他不要造反。这样,保证你全身返京。

袁盎听从此客建议,到吴国后,只喝酒吹牛,不管事。果然,刘濞待其不薄,于是造反时,独留下袁盎这个两千石的高官不杀。

其实,现在的袁盎和晁错实力相对,那可不是一个档次。七国之乱,袁盎能存一命苟活于世,那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根本没想到还要去杀谁。可是,这次袁盎不得铤而走险,对晁错先下手为强。

因为,晁错已经磨刀霍霍冲着袁盎而来了。

袁盎和晁错之前的诸多不和,其实都不成构成晁错杀人的全部借口。晁错之所以想对袁盎动刀,唯一合理的推测就是:刘濞是反贼,反贼不杀袁盎,说明袁盎亦是反贼。袁盎是中央派去的人,怎么也成了反贼?刘濞有钱,估计他是被收卖了。

既然如此,袁盎就是该死了。

于是,晁错将总监察官(丞)及监察官(史)召来,说道:“袁盎多数被吴王刘濞用金钱把他攻下了,专门替刘濞掩蔽过失。不然,他曾口口声声说吴王不反,怎么现在就突然反了呢?我断定,袁盎肯定是参与了造反队伍,请你们去把他抓起来治罪!”

请注意,晁错给袁盎定造反罪的关键词是:估计,断定。这两个词语,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个人臆测来判定一个人有罪,只能说明一点,晁错心里很阴,摆明就是趁机搞掉对手。

晁错之阴暗面,当然不能逃过其属下两位同志的眼光。于是,丞、史联合对晁错说:御史大人,如果吴王没造反之前杀袁盎,似乎还能绝刘濞反心;现在反都反了,你杀袁盎又有什么用呢?再且,刘濞不杀袁盎,不一定就代表袁盎被收买。说不定,袁盎有其他什么绝招呢?

中国历史中,留下太多的诬蔑和栽赃。可是,其前提必须是,主谋人必须有绝对一手遮天之能耐,或者聚集同穿一条裤子的合作伙伴。只可惜,晁错此两者,偏偏缺乏。他当然还不能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丞史两人也根本就不想与他合作杀人。没有共同的利益,没有共同的阵营,凭什么俩人白搭一场,无故出力?

没人搭伙,晁错一时没辙,他真的犹豫了。

然而此时,晁错想杀袁盎的消息,仿佛长了翅膀飞回了吴国,落到了袁盎的案头上。袁盎当即的反应,只能用中国那句特有的俗语来形容:妈的,你晁错敢做初一,我就敢做十五;你对我不仁,休怪我对你不义。

袁盎不仅仅是骂骂过嘴瘾,他真的行动了。晁错找不到可以整治袁盎的人,但是袁盎马上就找到了可以修理晁错的人。此人,正是被刘启刚刚封为大将军的外戚,窦婴同志。

袁盎叫窦婴为一声同志,那是没错的。我们知道,窦婴因为不同意晁错削藩计划,所以和他吵得不可交。按阶级斗争法则,敌人的敌人,永远是我的朋友。那么,袁盎找到窦婴做为盟反击晁错,那是理所当然的了。

其实,袁盎和窦婴除了拥有共同的敌人之外,他们一直都是站在同一个战壕战斗的。在他们这个同一个阶级的队伍里,当然是窦婴当老大。现在,战友袁盎身陷绝境,窦婴当然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袁盎夜里急见窦婴,窦婴二话不说,带着袁盎进接奔入刘启宫中。然而,当袁盎独自被刘启召到面前时,他发现一个不该发现的人也在现场。此人,晁错是也。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他们人生第一次正式同堂聚会。如果袁盎没有猜错的话,这也应该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正式会面。

此时,刘启首先发话了。他问袁盎道:“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

刘启此言,意思就是说:现在吴楚两国都反了,请问你有什么看法。此话,乍听上去,极是平常。然而,其中却暗藏玄机。这个玄机就是:刘启不但不憎恶袁盎的到来,似乎显得有些欣慰。

这时,只见袁盎从容答道:陛下放心,吴楚反,臣窃以为不足忧!

袁盎真是站着说话腰不疼,刘启头都大了,他竟然还说吴王无忧的话。刘启问袁盎:“吴王一个白发老头还要造反,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准备,这是不可能的发生的事。你怎么说他不足忧呢?”

袁盎答道:“吴王之所以乱,正是此诱亡命之徒及奸诈小人的结果。”

这时,一旁的晁错插话道:“没错,袁盎所言是也。”

刘启看了晁错一眼,又问袁盎:“那么,你可有摆平吴王的办法?”

办法当然是有的。如果没有,那今天也不会急闯皇宫,更不会斗胆在刘启说大话,更更不会当着晁错的面,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有时想想,也够悲哀的。人类许多高妙的智慧,都是在个体生死存亡的时刻迸发出来的。袁盎绝杀晁错,并不是他主动所为,而是他被逼急跳墙才想出来的绝招。

袁盎真的出狠招了。

袁盎沉定对刘启说道:“请陛下先屏退左右,摆平吴王的计谋,我只能告诉陛下一人”

此时只有三个人在谋事,袁盎,刘启,晁错。屏退左右,这个左右,当然指的是晁错。于是,刘启转过头,看看晁错。晁错一脸尴尬和恨意,却又无法发作。最后,晁错只好恨恨瞅了袁盎一眼,避开了现场。

晁错既出,刘启接着问袁盎计谋。袁盎强忍多日的恐惧和恐怖像恶之花,即刻开放在刘启的面前。袁盎对刘启说道:“摆平吴王的办法很简单。吴王造反,不过是因为晁错削了他们的土地。如果陛下杀晁错,向诸侯谢罪,复还诸侯故地。兵刃之灾,立即化解!”

诛晁错?!办法真的管用吗?

刘启沉默了。

似乎,袁盎说出了刘启心底的痒痛?似乎,晁错不死,痒痛不除?晁错是怕有麻烦制造者,是不是又应了江湖那句老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沉默,可怕的沉默。

最后,刘启长长地叹息道:“我不知道诸侯们的诚意如何,如果可行的话,我想我不会因为爱一个而得罪了天下所有的人。”

刘启终究还是动心了。好啊,千等万等,袁盎等的就是这句话。袁盎心里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刘启说道:“诛晁错,复故地,以此谢罪天下。这,只能是唯一的办法了。时不待我,请陛下拿定主意。”

其实,刘启一语既出,心中主意已定。一个字,杀!而且,诛杀晁错,还必须得快。快的好处是,杀晁错个措手不及,避免意外出现;同时,以此尽快消退刘濞进犯。

于是,刘启和袁盎决定分工行动:诛晁错,刘启来办;退刘濞,袁盎来办。

紧跟着,刘启改拜袁盎为太常,整装密行。同时,刘启也秘密行动了。首先,刘启把丞相,首都警备区司令(中尉),司法部长(廷尉)等三人叫来,让他们出面弹劾晁错;其次,刘启在三人的弹劾书上签字:同意通斩晁错老少一家。

此时,晁错还被蒙在鼓里。没有人给他招呼,亦没有人给他通风报信。整个长安城,安静得有些空洞,甚至恐怖。晁错不知道,在这座别人的城市里,他不过是落单的孤雁。

公元前154年,正月二十九日。刘启让中尉去向晁错传话,载他入朝会见。

圣奥古斯丁说:昨天,是今天的过去;明天,是今天的复制。是的,对晁错来说,昨天,今天,或许明天,似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完没了的上朝,出策,杀人。但他并不知道,这天的日子实在有些异常。因为,今天是袁盎联合刘启使计杀他的最后日子。

可这一切都没有征兆。晁错像往常一样,朝服打扮,出门时还特别多整一次衣冠。然后,跟中尉上车去了。没想到的是,悲剧就在长安闹市发生了。当晁车乘车才入长安街市,就被踢下车去,说时迟,那时快,一武士挥起长刀,腰斩晁错。

腰斩,古之酷刑。听说,腰斩之人,因没有伤及心脏,上体仍然可以活动。清朝某一被腰斩的官员,甚至在受刑后,仍然用移动的双手写下了七个字:惨惨惨惨惨惨惨!

彼一时,非此一时。我们没有听说晁错受刑后留下什么惨字,但是穿越历史的天空,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晁错悲剧而荒谬的命运。此中命运,我愿以北岛一首诗来收尾:

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残废都有冗长的回声

五、刘濞暴力集团覆灭记(上)

晁错被腰斩后不久,袁盎也抵达吴国。此时,吴楚两军已经开打,他们第一个目标是企图拿下汉朝的前沿堡垒:梁国。梁王,即刘启同胞兄弟刘武是也。

这时,袁盎让随行入内告诉刘濞,说中央派他来想和吴王当面好好谈谈。然而,刘濞听到传话,只是得意一笑,拒绝袁盎请求道:我都当东皇帝了,难道还要接你那个什么西皇帝刘启的招?

其实,刘濞就知道袁盎要跟他谈判来了。打都打了,还谈什么判。于是,刘濞使人告诉袁盎,反正你到哪里都是混口饭吃,刘启给你的,我一样能给你;过去我刘濞怎么厚待你,今天仍然不改初衷。如果不嫌弃,就留在吴国当将军吧。当然,如果你拒绝,废话我就不多说了,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刘濞这招,就叫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袁盎当然也不是个豆腐汉,如果刘濞想收买他,两个字:没门。于是,袁盎断然拒绝了刘濞的诱骗。

袁盎此个态度,在刘濞看来,他就算不是自投罗网,也叫自找苦吃。既然不合作,那我也只好取采不合作的办法了。于是,刘濞当即派一都尉率五百人将袁盎包围,准备择日诛杀。

袁盎,如果神仙不佑,就乖乖的受死啊。

事实是,果然有一神仙主动佑袁盎。此一神仙,当然是假神仙。他,不过是袁盎当吴相时在他手下工作过的从吏。

俗话说,恶人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未到。其实,此话也是正过来说,好人有好报,不是不报,只是机会不到。这个好心救袁盎的人,目前职务是吴军校尉司马,他恰好是被派来围杀袁盎的。

此校尉司马之所以舍身救袁盎,不为别的,只图报恩。事情是这样的:首先是,司马同志曾在袁盎手下当从吏时,偷偷地勾搭上袁盎的婢女。尽管说,婢女是袁盎私有财产。但是,婢女也是人嘛,只要是人,总想有个感情归宿。于是,袁盎对他们这对狗男女,假装不知道,任其来往。没想到的是,不知何人嘴大多事,悄悄地告诉司马先生,说袁盎已经知道你和他家婢女偷情了,这下你死定了。

当时,司马知道大事不妙,立即开溜。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袁盎闻听司马逃跑,亲自骑马追赶他回来官复原职,甚至把婢女赐给他当老婆。

好人啊。袁盎这一招,让司马先生感激涕零,将此恩牢牢地记在心里。

在司马先生看来,他欠袁盎的那个人情,不要说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套话。就算真的是有朝一天为袁大人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果然,他还真的蹈着火来救袁盎来了。

可是,五百个士兵围一个袁盎,他简直就是笼中之鸟,缸中之鱼,插翅难飞了。此情此景,校尉司马想把袁盎营救出来,无异于难于水中捞月。

然而,世界不缺乏智慧,缺乏的只是发现智慧的脑袋。这个校尉司马,竟然想到一个救人的好办法。此办法就是:买酒灌醉守护袁盎的士兵,然后踩着他们的尸体,撕开一角开溜出营。

天气恰好帮了校尉的大忙。此时,会天大寒,正是喝酒暖和的好时光。于是,校尉司马倾尽所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